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与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与技术

篇1

(一)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电子化金融服务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其主要是通过已经存在的网络,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创新,拓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解决农户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的成本和距离两大障碍,有助于减轻农户遭受的金融排除,促进了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种服务类型:面对面的现金交易(包括国内和国际汇款);获取现金和购买货物;支付费用和偿还贷款。具体应用有ATM机、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惠农卡、转账电话等。电子化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有多种实践模式,如农行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山西模式”、“寿光模式”、“重庆模式”、“‘惠农e家’模式”等。(二)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农村金融包容的作用机制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农户获取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包容。具体来说,信息通信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影响农村金融包容: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收集农户信息的成本,有利于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缓解了农户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贷服务决策效率,促进了对农户的信贷服务供给,推动了农村金融包容发展。目前中国的农村征信体系主要是人民银行通过已经建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来连接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库系统。农户征信系统为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建立了一套信用档案,并收集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的信息经过储存和加工后再交付给农村金融交易主体。但是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分散的农户或农村微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缺乏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很难获取相应的信贷决策信息,不愿意向其提供信贷服务。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收集客户或潜在客户的信息更加容易,依托征信系统对信息进行编码、利用和分析的能力也显著提升。完备的农户征信体系提供的准确信息,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提高信贷决策效率,缩短放贷时间,降低信贷服务成本,最终有利于农村经营主体获取信贷服务。2.农村金融机构依托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开发出低成本的能够覆盖偏远、贫困地区农户的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要是通过推动农村无分支银行发展和支付手段创新,使偏远地区农户也能获取金融服务,提高银行服务覆盖率,促进农村金融包容。农村无分支银行主要是依托银行卡、手机或其他电信设备向农村提供价格可以接受的金融服务,避免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开设银行分支机构的高成本问题。无分支银行的主要形式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等。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支付手段的创新,包括ATM、POS终端机、短信通、惠农卡及电话转账设备等。无分支银行和农村创新性支付手段显著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据测算,处理一笔业务,网上银行和ATM花费的成本相当于银行机构的1/5,使用POS机的成本只是银行物理网点处理同样业务的0.5%。电子化金融服务成本的降低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金融服务创新,可以实现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提供自助式的金融服务。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实现了人人享有“平等、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最终有助于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农村金融包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农村金融包容的发展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农户都能高质量的获取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贷款、储蓄、汇款、保险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那么农村金融包容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可以发现,金融包容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一致,金融包容是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维度。农村金融包容的发展能够确保农户可以高质量地获取贷款、储蓄、汇款和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而金融服务的获取可以缩小农户收入和支出的波动,降低农村贫困程度,这就相当于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其次,农村金融包容促进了农户机会的公平,激发了农村经济主体的潜能,同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7]。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如果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也会抑制农村经济增长[8]。以上三部分的分析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农村金融包容的发展,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现有国外文献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如BCG通过对巴基斯坦等四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分析表明,到2020年,信息通信技术可使金融排斥从20%减少到5%,同时使GDP增加5%[9]。Shamin认为信息通信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操作成本、使用者的搜寻与转换成本,同时增加了低收入借款者的金融可获得性,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经济增长[10]。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及现有文献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说: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农村金融包容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本文主要关注信息通信技术是否通过促进农村金融包容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因此构建如下计量模型:Yi,t=α0+а1ICTi,t+а2IFIi,t+а3ICTi,t×IFIi,t+Xi,t+εi,t(1)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来表示;IFI表示农村金融包容的水平,关于农村金融包容水平计算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田杰和陶建平详细的阐述[3],这一指标的简要介绍如下:IFI=Ir(Ar(x1,m1,M1),...,Ar(xk,mk,Mk))=1k∑ki=1(xi-miMi-mi)rIFI的数值介于0到1之间,0表示完全的农村金融排除,1表示完全的农村金融包容。其中,r=0.5,r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IFI计算的数值对农村金融包容实际水平的拟合程度);ICT表示信息通信技术水平,用农村每百人中电话使用量来度量。一般来说农村信息通信设施包括农户使用的家用计算机、电视、广播、电话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并参考董晓林和徐虹对金融基础设施指标的度量及Andrianaivo和Kpodar采用人均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使用量来度量非洲的信息通信技术[11][12],本文用农村每百人中电话使用量来度量也是合理的。X为控制变量,对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是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发展水平(EDU),用总人口中每百人在校中学生人数来表示,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预期影响为正;产业结构(IS),用县域农村地区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值占当期县域GDP的比重表示,用来反映县域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本文预期其能显著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支出(GEB),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这一指标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一般认为政府的参与程度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越不利,因此预期影响为负;就业率(EMP),用从业人数除以总的人口数来表示,就业率的提升能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预期影响为正。图1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图2中农村金融包容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图3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金融包容的交互项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农村金融包容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为没有考虑到控制变量的影响。本文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部分将逐步加入控制变量来观察农村金融包容及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金融包容交互项(ICT×IFI)的系数,并进行分析和解释。(二)本文的数据来源农村金融包容指标中用到的数据来自于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的中国农村金融图集中公布的2006~2010年中国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和其他部分农村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对中国县域的选择也是参考了中国县域年鉴中公布的县(市),总共2 071个。剔除数据缺失或存在极值的样本县(市),本文最终选取了1 743个县(市)作为研究样本,占县(市)总数的84.2%,能够代表中国农村情况。

三、实证分析

本文设定的实证模型主要是分析农村金融包容及信息通信技术与农村金融包容的交互项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逐步加入控制变量,所以设定了表1中的7个回归模型。首先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对表1中的7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都适用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但是仅仅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得到的结果是有偏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到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异方差性。本文首先考虑尽可能地降低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一般来说,导致内生性的可能原因有三个: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农村金融包容分别与农村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二是遗漏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控制变量;三是使用宏观统计数据导致的误差,但这种误差难以避免。本文借鉴现有类似文献中的方法来处理内生性:一是使用工具变量,由于本文使用的是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很难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所以只能尽可能加入控制变量,把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金融包容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离出来,尽量消除内生性;二是使用面板数据模型也能消除内生性,考虑到本文后面用动态面板做了稳健性检验,这里首先选用静态面板进行分析。此外,本文使用的是5年期大样本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大和时期短的特点,可能存在异方差性。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PCSE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异方差修正,具体结果见表1。表1中回归(1)首先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信息通信技术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回归(2)加入了农村金融包容,其系数不显著。回归(3)中继续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农村金融包容的系数依旧不显著,这表明农村金融包容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本文第三部分的图2中,农村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是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得出的。回归(4)、(5)、(6)和(7)中加入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金融包容的交互项变量,其结果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信息通信技术的水平越高,则农村金融包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应越大。回归(2)和(3)中农村金融包容系数不显著,回归(4)、(5)、(6)和(7)中农村金融包容的系数显著为负,即农村金融包容抑制了农村经济增长,原因在于,虽然农村金融包容在理论上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如果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也会抑制农村经济增长[8]。虽然回归(4)、(5)、(6)和(7)中农村金融包容系数一直显著为负,但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农村金融包容交互项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根据公式(1)可知,农村金融包容对农村经济增长总体影响系数的大小是由а2+а3ICTi,t决定的,通过代入具体数据进行粗略测算得到:信息通信技术水平数值高于20.3时,农村金融包容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而低于这个数值时,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当地信息通信技术水平越高,农村金融包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应越强。相应的解释为:首先,信息通信技术水平的完善能够显著提升当地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水平,而农村征信体系的完善能显著降低农村信贷服务的成本,提高农村信贷决策的效率,因此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减少了由于当地农村金融发展中结构和功能失衡所导致的资金外流;其次,信息通信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增加了农户对储蓄和汇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而农户对贷款、储蓄、汇款和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获取能降低贫困及促进机会的公平,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表1也展示了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及其统计显著性:政府干预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政府干预过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率的增长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与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四、稳健性检验

在模型(1)中,信息通信技术、农村金融包容、教育水平、就业率、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当期或前期的农村经济增长,因而可能具有内生性,本文运用动态广义矩模型(又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将模型(1)重新设定为:yi,t=α0+α1yi,t-1+а2ICTi,t+а3IFIi,t+а4ICTi,t×IFIi,t+εi,t(2)式(2)中,yi,t为各县(市)在第t期的人均GDP,其他变量的定义和模型(1)相同。对模型(2)做一阶差分,消除固定效应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66-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ce of Big Data

Zhu Anyu

(Heb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Hebi Henan 458030)

Abstract:Achieving sustainable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d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s con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mad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on how to achieve a new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Keywords: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problems;solution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农业强则基础牢, 农村稳则国家安,农民富则国家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如何适应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1】,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

1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这并没有挽留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脚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呈现 “老龄化”趋势;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离农、轻农”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比2013年增长了501万,并且每年以数百万计的人数增长【2】。不仅如此,另一种情况也日益凸显,务农农民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在急剧减少,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该数据上升至32.5%,10年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照这个趋势测算,预计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

劳动者是生产生活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力量。可是,目前我国这一农业大国正在面临“农民荒”的危机,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每年撂荒耕地高达近3 000万亩,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向城市里的工厂,农业生产只能由留守妇女和老人承担,日趋增多的“空心化”的农村、日渐老龄化的农民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1.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结构来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就笔者所在的家乡而言,主要以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为主,只有部分农民发展畜产品养殖业,蔬菜、水果、花卉种植业等具有价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由于传统的粮食作物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尤其是今年夏粮丰收后,麦子的市场收购价持续走低,扣除种粮的各项成本,例如,粮种、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等,许多农民丰产并不丰收,单纯以靠种粮为生的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人们世代形成了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从而导致了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民以食为天,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需要追求农产品产量的连年增长。但问题在于:不断增加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以及乱烧乱扔农业废弃物,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污染;长期无节制地毁草开荒,毁林造田、填河、围湖造地,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每年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约为250万吨,而回收量不足15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100万吨废弃的塑料薄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每年农药的使用量约为180万吨,但是,真正能够作用于农作物的还不到1/3,更多的是导致了对水体环境、土壤和空气的污染。长此以来,农业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甚至已经导致了恶性循环:如果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如果继续增加农药、化肥投入,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土壤板结和生态环境退化【3】。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而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重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同样重要,如果不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强化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改变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适度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解决“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为此,一是有关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关立法及管理制度,确保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设施建设,重视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基本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但仍然仍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养护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农村道路建设仍要继续强化,探索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的多元投入机制,解决日常养护和定期维修资金难等问题。四是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防洪、抗旱和水污染三大问题,统筹兼顾,增强农业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2.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变以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取得的农业增长,改变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农业模式,统筹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升选.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村经济问题研究,2009(12).

[2] 李波.制约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4).

篇3

关键词:农民技术培训;乡村精英;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 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 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 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 吕卫东 朱宏斌 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 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

2、刘德忠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3、李军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J].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6(4)

篇4

吉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非常适合进行土地租赁后的集体耕种,并开展循环经济模式。

1.土地租赁的经济实质为土地有偿使用

(1)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了农民对土地集体所有观念,可有效的对土地使用进行约束。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法人代表,有权对所租赁的土地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等短期行为。(2)充分的体现了土地的价值,加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承租单位会采取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又带动了农村科技进步。(3)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乡村一级地方政府提供了农业内部积累的资金来源,大大有利于集体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农业设施的建设,而这是老式承包责任制的量出为入的“提留”所不可能做到的。土地租赁后由承租进行开发使用,使那些以土地为借口的乱收款滥摊派失去存在的条件和依据,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

2.商业化集体耕种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是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作物种植以我省主要作物玉米为例,它作为世界的三大谷物之一,既是重要的口粮资源、畜牧业饲料,也是食品工业、纺织、医药以及新能源的重要原料。一直以来在吉林省都被大面积植。王守臣副省长在会议上指出,2011年吉林省玉米产量达到530亿斤。玉米产量占吉林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5%左右。预计明后两年吉林省平均每公顷土地每年可产玉米30000市斤,即15吨,每公顷土地种植费用,自耕4000元左右,雇耕7000元左右,现市场玉米价格为1市斤1元左右,每吨玉米价值为2000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含有100公顷土地,即可产出玉米1500吨。通过土地租赁集体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1500吨×2000元=300万元100顷×4000元=40万元300万元×20%=60万元60万元—40万元=20万元集中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20万(2)养殖业发展在进行玉米精加工时会产生30%左右的糠,每株玉米秸秆与玉米的比约为10:1即,秸秆125吨,根据所承包的土地面积计算养殖数量,初步按承包200平方公里计算。猪饲料200×1500×30%=90000吨90000/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猪的数量牛饲料200×100×125=250万吨250万吨/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牛的数量(3)沼气的使用根据沼气厌氧发生原理,猪粪与牛粪是最适合做原料的,根据养殖的数量确定沼气池的规模,大量减少由于废弃秸秆燃烧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可根据国际《京都议定书》第一附加协议的内容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建设沼气发生池为国家鼓励项目,可获得大量的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同时大量减少当地秸秆焚烧,将其用于沼气的生产,而沼渣沼液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回用于土地获利。

二、土地租赁带来的效益

1社会效益

集中进城,大量农民进城,离开个村屯所在地,集中到可以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方面有所提高,并可以大量减少疾病传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解决养老,由于并非是永久占地,每年的土地所得可为老龄化家庭提供稳定的养老收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以农转工,当地大量年轻人可以进入当地各种相关的农业产业单位上班,提高家庭收入,提高技能成为技术工人,解决社会技工缺少问题。

2经济效益

篇5

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退耕还林,农村经济的革命.由黄前,曾兴,肖游川,袁兰,濮曲波,陈锐,参与完成.实践从7.23日开始,7.30结束,历时七天.我们在这七天中采访调查了铺子湾镇农业部门,当地农民,还有新店镇七星椒种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种植加工基地.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7.23日,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生的求知欲来到了铺子湾镇政府,由李书记给我们座谈讲解当地退耕还林的成果和艰苦找寻出路的过程,我们从谈话中深切体会到当地发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对农民退耕还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担心吃饭没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积极配合政府把退耕还林做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香蕉,在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由周淑芳阿姨带领参观了他们镇的香蕉种植基地,到达基地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惊呼出声,一望无际的香蕉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收成时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细的给我们的疑问作出回答,我们了解到,管理这么大面积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还是比较省的,大概2-3个人就能管理40亩,一个星期割一次多余的香蕉叶,在割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观察病害,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马上从地里剔除,避免传染.如果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每根香蕉种苗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品种,每棵五块左右,要两年才开始结实,在管理阶段每次施肥都超过一千元的投资,如果死亡,损失会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将这片蕉林走到尽头,烈日当空,同学们都露出满足的笑容,汗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很高兴,虽然这片蕉林不是我们种的,但是它们代表着国家搞退耕还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因为退耕还林变的吃不起饭,而是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红火.也更清闲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谁能一个人管理近20亩土地.退耕还林,让当地蕉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7.24日,我们再次来到铺子湾镇,周阿姨和我们轻车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种植基地,这天我们将要参观比较现代化的设施,种植香蕉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种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蕉林,上千亩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种植基地的蓄水池,我们到了一看,无数复杂的管道交错在水池四周.向远方的地里延伸.周阿姨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里每十米有一个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这个最大的水池供应,水管连通这些水池,每个水池又有一个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条小水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灌溉线,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将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这解决了农民很大的问题.为他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即使五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决了灌溉,还有施肥的问题,适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铵,复合肥,菜枯等.如果靠农民一棵一棵的松土施肥,也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对农民的人力要求会提高很多,针对这样的状况,铺子湾农业部门研究之后采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办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为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时加大水压,灌溉完成都会做一次清水灌溉,达到清理管道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后更易于香蕉吸收.

两天来,我们对铺子湾香蕉种植产业的调查也结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说:你们大学生不要看不起农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村干活也不都是体力活了,要不了几年,大学生可都要朝我们农村奔呢.这算是对中国未来的预见,确实,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这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也慢慢的推广了,但是农村缺少眼光开放,真正有技术的人,这对于我们农业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果能合理利用资源,用科学的种植观念来发展农村,就像铺子湾这样,科学种植,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必定会带动周边农村跟着发展,最后农民的生活也会彻底改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多吸收些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农业.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篇7

【关键词】直燃机;投资;费用;能效比

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天然气在各国在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空调已成为众多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配套建设项目,同时也成为电能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电制冷机组的普遍应用,使得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供电,以至于电力部门不得不采用一定的调峰措施,比如区域限电、分时电价。燃气直燃机空调机组主要是以燃气为能源进行制冷的空调,该空调机组的开发应用正好中和了电制冷空调耗电量大的这一缺点。

本文以东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办公大楼燃气直燃机为实例,对其技术经济特性进行的分析。

1.技术特点

1.1直燃式空调符合当今呼声日益高涨的环保要求。直燃机采用水做为制冷剂,与用氟利昂做制冷剂的传统电制冷机相比,更加符合当今的环保要求。直燃机通过对系统的优化控制,提高燃烧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1.2燃气直燃机与电力制冷机相比,提高了对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一次能源经过发电、送配电,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中能量的浪费很大,对电力制冷系统来讲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只有30%,即有70%的能源浪费掉了,根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只有10%的空间,而燃气节能尚有40%潜力。

1.3直燃机的综合利用率高,可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与电制冷机相比,可同时提供制冷、供热及热水供应。对于一些既要制冷又需要采暖及热水的用户来讲,节约了锅炉等设备的投资。

1.4电力系统的调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耗不断增加,年高峰用量差距不断加大。如今经济快速发展而电力严重滞后,而天然气网络正大量输入国内各大城市。夏季是用电高峰,非居民用电空调将越来越受到限电的控制。而这时正是天然气的用气低谷,直燃机可充分利用天然气清洁的能源。

1.5燃气直燃机组运转安静,除了功率较小的屏蔽泵外,无其他运转部件,噪声值仅75~80db(A)。

1.6燃气直燃机组冷量的调节与相应的能耗控制更合理。直燃机的冷量调节,可根据负荷与外界工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燃气量、屏蔽泵的电频率、冷却水的流量等随即同步变化,从而实现大幅度的空调系统的能量调节,部分负荷特性优于电制冷。电力空调机组在负荷发生变化时,其通过压缩腔的出气端进行短路而实现负荷的调节,而这时的电机的输入功率是无太大的变化。

2.投资及费用分析

东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是新奥与当地政府合资开办的一家以管道燃气经营为主的能源销售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成立,由于公司的发展迅速,原有办公条件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为改善公司办公环境,公司于2008年8月建成了集办公室,会议大厅,员工活动室及食堂为一体的办公大楼,下面以该办公大楼燃气直燃机组为实例,对空调机房的投资及运营费用做简单的分析计算。

2.1一次性投资

由于广东地区冬季较暖,不需要进行室内采暖,因此,在选用燃气直燃机组时选用了单冷型机组,通过理论计算,该栋大楼夏季总冷负荷为698571 kcal/h,可选用远大 BZ75�D-d型机组及相关配套设施,具体明细如下:

2.1.1设备及安装费

直燃机组99万元

泵组、冷却塔、控制系统99.48 万元

共计:198.48万元

2.1.2机组电力增容费

由于大楼的配电室集中安装的,在此为了确定机组的投资,以该机组的电力增容费来估算该设备在此方面的投资

按各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计算设备装机总量为:

5.4+18.5+18.5+7.5=44.9KW

设备电力增容费: 500元/KW×44.9=24950元

2.1.3直燃机组一次投资总额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机组电力增容费=200.975万元

2.2设备运行费用

该机组实际从08年8月底开始运行,至11月底停机,总共使用3个月。

根据机组运行参数记录表,统计燃气及电力消耗费用分别为:

燃气:43603.73元电力:25312元

2.3资产的折旧费

按机组可正常使用15年计算,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该设备的月折旧费用为:198.48万元÷15÷12=1.1万元

2.4整套机组系统的月均费用总额

月均费用总额=月均运行费用+资产月折旧费=43603.73+25312+1.1=68916.83万元

3.能源效率

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体现直燃机的能源利用情况,下面通过计算本机组实际运行时产生单位冷量所消耗的能源和费用。

由于不同时间点的供回水温度不同,本文以实际运行过程中的33个时间点的供回水温度为依据,计算其平均供回水温度,再查出这两个平均温度工况点(供水压力为2 at,回水为1at)的焓值,确定其平均焓值差。然后用这个差值乘以平均冷水流量,就可以得出平均小时制冷量。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运行记录,本次计算抽取2008.10.3至2008.11.26期间的33个时间点供回水温度和冷水流量,经计算:

平均出水温度为:12.24℃平均出水焓值:12.33 KCal/Kg

平均回水温度为:14.68℃

平均回水焓值:14.75 KCal/Kg

平均供回水焓差:2.42 KCal/Kg

平均流水流量:133.03 m3/h

单位时间制冷量:2.42×133.03×1000=321932.6Kcal/h

根据运行记录,该机组在2008年共运行2260小时,消耗天然气量34424m3,则各相关指标计算如下:

3.1总制冷量

2008年度总制冷量=单位时间制冷量×制冷时间=321932.6×2260= KCAL=7.28×108 KCAL

3.2总燃气能耗

机组在用天然气平均热值为9000KCAL/M3,则总的燃气能耗量为:

年度燃气能耗总量=热值×燃气消耗量=9000×34424=309816000KCAL=3.1×108 KCAL

3.3总电力能耗

机组2008年度共耗电63280度,耗用电能计算如下:

年度电力能耗总量=63280×3600÷4.2=54240000KCAL=0.54×108 KCAL

3.4制冷系统能效比(COP)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计算该机组系统的制冷负荷COP为:

COP=总制冷量/(燃气能耗总量+电力能耗总量)=7.28/(3.1+0.54)=2

根据以上计算,该值应属于设备实际运行的平均值。

3.5单位制冷量消耗费用

单位制冷费用=总运行费用/总制冷量=(130811.2+75936)/7.28×108=2.84×10-4元/KCAL■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非专职;非专业;专业提升

一、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条件差,同时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美术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多,但农村小学美术师资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国家对农村小学改善教学设备,购置教具和资料,对小学美术重视起来,各级主管部门也想方设法部署安排,但还是拘于对小学美术的学科的偏见: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课挤占,甚至停开。同时为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小学阶段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的要求,很多农村小学出现了非专业和非专职的美术教师。把一些以前教语文数学的教师调为专职或兼职美术教师,或者把专业美术教师以教语文数学为主兼职教美术。让小学美术教师教好几处小学,尝试进行走教,殊不知这部分教师要克服很大的困难。把本没有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的非专业的人员抽调到美术教师队伍中,让这些非专业的老师教美术,或让专业的兼职教美术,让美术只停留在课表上,上边来检查就应付一下,教学得不到保障。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材料,课时量大,流动性大,教师心态变化大,导致美术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面对种种的困难和现状,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法与途径

1.重视和培养专业提升

对于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各级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市、区、镇组织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不要错误地认为每学期举行一两次专业技能考核,就能调动他们平时进行美术专业的学习,专业能力就会提高。要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平时课时多,任务重,没精力去练习,更没能力,简单的临摹都很吃力,更谈不上现场写生表现了!我认为在美术教研活动时,加强非专职、非专业教师的技能学习,持之以恒、由点到面,每次学一点,时间长了就会收获很大。于漪先生说得好:“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除了准备好这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提高兴趣每天去向源头汲取活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所以不断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他们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专长并举,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的小学美术教育。

2. 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让美术课回归真正的本真呢?我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像以前为美术课配齐每课所需材料一样,为每一课配备教学课件、教学范例,供这一部分美术教师有选择地使用,同时同年级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教学课件,修改整理,然后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我是一名专职但不专业的小学美术教师,负责四个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工作压力很大,于是我抽时间把课本的每一课从网上下载PPT,然后整理,让其适合我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也有精力提高专业学习。在其他老师使用过程中自己有好的想法可以进行修改,这样很好地解决教师们不专职、非专业和没有时间的问题。

3.为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减负

工作之余,教师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不是太重了,以一名专职的美术教师为例:

每周20多节美术课,备课6本,计划6份,学生作业,听课、辅导、批改,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记录,还要迎接各种检查、检测,以及各种展演比赛活动,等等。这样下去,大部分时间只是用在了一些“记录”上。每天的超负荷安排,也没有多少时间去专门研究课堂教学,对于非专职、非专业教师只能“赶鸭子上架”,边学边教,心理压力大。

4.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一方面,增加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编制。小学美术教师每周20多节课。教师兼课数太多,何谈专职,更何谈专业?另一方面,农村学校要尝试“专职”。提高美术教师评优评先得公平性,改变主科副科的观念,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的发展。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放下教师包袱,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1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农村合作社、农村小规模集体经济、农村手工作坊等方面,由于农村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信息化的管理了解并不全面。另外,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农村交通闭塞,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农村的经济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逐渐应用到各行业中去。笔者对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首先,农村经济的推广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网络技术比较差,而信息化手段主要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农村经济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很了解,缺少专业的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的推广和宣传。其次,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较大城市相比发展较慢,很难吸引专业性人才。农村的交通不便,这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农村经济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面比较落后。近年来,农村经济在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始终差距较大。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设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管理方式毕竟不同,农村由于资金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成本问题和费用问题,一旦成本和费用超出预算,对于农村经济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信息化管理中,引进电脑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大大超出了原本农村经济的成本和费用预算。由于农村交通闭塞,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对于大部分的农村人来说,无法接受由于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高成本,对于信息化手段管理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就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从根本上脱离了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由于经济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使农村地区无法及时地获取一些外界的最新信息,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于单一、缓慢一些外界的有利信息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利用。

2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的方式

2.1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就是最终可以实现跨省市、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地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所以,农村经济的信息化手段管理,并不只是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农村经济的参与者集体进行分工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将信息化段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借助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由于农村缺乏资金,在农村经济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手段,成本过高,严重超出其原本的预算范围。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调控职能,加大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还可以组织融资活动,为农村经济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渠道。只有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农村才会考虑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资金的使用中,应该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帮助农村进行筹资和融资。政府的介入,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快速地适应信息化管理方法,还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状态,使其尽快步入正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当地政府的压力。而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具有组织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了解我国经济的具体发展趋势,了解到社会经济的最新信息,进而引导农村跨地区、跨行业地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组织职能,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资金的筹集、管理,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此外,政府还可以适当地推行农村经济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减轻负担,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帮助农村经济发展。2.2重视信息化技术,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对于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及时。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人才的流失和缺乏。因此,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其次,从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考虑,可以定期地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使农民更加了解信息化技术。在培训中,农民会发现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农村经济中去,可以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使信息化技术在前期的投入较大,但收益和回报会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只有使农民真正了解信息化技术能为农村经济带来较大利益,农村经济才有可能会去改变原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尝试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最后,想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中人才的引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中,应该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引导。

3结语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效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应该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注重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筹集,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娟.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7(3).

[2]慕海菊,陈维兴.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7).

篇10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入2017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5月份,农产品加工增值同比增加7.1%,主营业务收入提高9.4%,利润同比增幅9.1%。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网商已超过800多万家,网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类农业合作社、新型农场数量超过29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有1400万余人,是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农业投资继续增长,1-5月农业投资达593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种植业投资同比增增幅21.4%。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农民自主创业热度不减,主要创业人员集中在农民工、退役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总体人数达到700多万人。6月份以前我国农村GDP同比增幅为7.4%,高于国家GDP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形式良好,动力较为充足。(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农村经济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工作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尤其重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都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更科学的发展措施。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农业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在政府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进行大力调整,改变传统低效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农业生产及加工销售等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当前农产品总量成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干扰因素较多,一些农产品产量、质量都会因为气候、病虫害、自然灾害、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因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自然灾害、气候灾害属于人力不可控因素,因此农业经济受到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农产品本身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一旦农产品产量增加,则有可能出现价格下降,进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由于国家政策影响,不少农产品种类尚未设置最低保护价,这就使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当前农业经济与市场需求、政策调控之间还有一定距离,而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则能够看到其中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过低、农业技术优势不够明显。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得到稳定保护,而一旦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又会由于市场控制不得力而造成恶意竞争,进而使农业经济陷入整体发展怪圈。进而造成生产成本控制不力,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成本过高造成农民综合效益相对低下。(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有效劳动力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前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虽然我国土地资源较多,但是与人口比例相比人均占有量先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地少人多现象并不少见,进而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而且从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人均耕地资源占比来说,由于两者比例不均衡,进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而且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一趋势势必会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下降,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影响农民经济收入,而且还对产生更多社会问题。(三)农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过多年实践,而且不少农民已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当中的先富人群。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但是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因素。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短期内农村贫富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落差的不断增加,会使农业经济成果聚集在少部分人当中,而多数农民依然在经济发展中举步维艰,发展进程缓慢。(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不少农村水电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尤其是水利、电力供应稳定性不足。而是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楼后,不少农村公路里程不达标,道路通达度、承载力等难以保障,而且交通管理混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由于市场作用不完善,生产技术落后,造成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为主,农业一体化发展能效不足,种植品种尤其是经济型农作物品种较少。在农产品交易中制度不够健全,无论的交易规模还是交易质量都有待提高,这些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五)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本土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利用价值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造成资源开发利用能效不明显。不少农村资源浪费或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同时,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迟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难以体现出科技价值,这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对策

(一)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有技术、资金与信息的协同支持,这三个因素又被称为“农村经济三要素”,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充分发掘三要素的整合和促进作用,才能助力农村经济获得实质性发展。一是资金要素,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要素,如果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经济将难以启动,可以说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充足的资金保障则是保障农村经济高速运转的基础。二是技术要素,技术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推助剂,随着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收益的提高需要面临更大的成本挑战,而通过技术促进农产品增长增收则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型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在丰富农业经济品类的同时加强技术操作,而农业技术的掌握和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农村技术型人才缺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积极引入人才才能弥补这一缺口,实现向技术要效益的崭新发展格局。三是信息要素,信息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无形纽带,只有提高信息时效性才能保证农村经济与市场需求建立密切联系,才能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价值。三要素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者共同影响、共同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二)加强农村城镇化发展力度。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村经济深层问题得以解决,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活力。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生态难民”的有效转移,通过统一规划形成新的城镇主体,小城镇所具备的经济辐射作用又能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体系内,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其次,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具备正确理念,找准方向、突出特色,推动广大农民走向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天地。此外,还需要准确把握经济重点,通过规划区域核心城镇强化其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形成共赢、多赢的良好格局。(三)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就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强化技术资本投入,在财政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多方吸引上资本注入农业科研领域,建立更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还需要在科技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匹配。需要重点强调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只有体系化服务才能使更多先进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并实践新科技,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要确保农田水利建设达标,保障农民自来水供应,为农田抗旱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适当控制农民用电价格,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二是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提高道理建设质量,拓宽道理,提高农村公路里程和使用效率,加强公路养护工作,提高农村道路使用年限,构建起畅通高效的农村道路网络。三是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下功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农业结构更新,使更多有效资源得以充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持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发展方向,通过资源优势对比拓展新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实现靶向供应,通过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在农业生产组织制度方面进行有效更新,体现农村经济的规模优势,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控制其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转向良性发展轨道。(五)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仍是一项薄弱环节,农业技术相对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基于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科技的建设和推广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与农业和经济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科技促发展的崭新经济发展形势。在软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建立完善的技术资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建起网络技术支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

四、结语

农村经济是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众共同富裕。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到问题根源,通过有效干预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支持,加大农业实施建设力度,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连贵.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2015(04)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14(01)

[3]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2016(10)

[4]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