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

篇1

一、转变人才观

1.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提高职高生的素质,拓宽学生成才之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不要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白领”工作。

2.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就业率,要求学生考取多个证书,势必影响开发学生潜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1.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也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此距离使中职文化基础课只能"相当于高中水平"而不可能等同于普通高中。再就生源比较,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这就在实际上形成了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初中文化补习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存的局面,这是与普通高中很不一样的。

3.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中职培养职业人才,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文化基础课由于有这种低起点、短时限、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而正因如此,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也就难以被一再扩招的普通高中教育所替代。

三积极抓好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头。

1.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提高职高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必须改革招生方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定向,使学生确定专业有一定灵活性。

篇2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劳动礼仪值周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围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改革时,我校探索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提出了劳动礼仪值周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一、劳动礼仪值周的提出

劳动礼仪值周的落脚点在五年制高职的“高素质”培养要求上,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一)理论背景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把“会烧饭菜”、“会种园”、“会修理”等列入了十六常能之中。①而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就采取了“学生参加生产和经济工作”、“经济与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了要在普通学校里加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活动的基础教育。

礼仪作为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自爱课”,韩国设立“道德课”,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美国则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国的绅士。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劳动礼仪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二)社会背景

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目前,无锡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催生人才结构变革,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一座城市的渴求”,这为本地区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从学生就业推荐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有些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

很多事实表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背景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其中考成绩往往在当地属“中尾部”。据省联合总院对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24%的学生上高职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的无奈选择,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②以上数据都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缺乏自信、自我要求不高等心理特征。同时,信息社会的纷繁芜杂、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高职学校学生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培养的人才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现状,寻找突破口,以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劳动礼仪值周的实施

2009年9月起我校开始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实施劳动礼仪值周课程,时间跨度一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2010年3月起将参与学生扩展到三年级全体学生。在一年多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一)怎么上课

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值周,指定班级停止一周理论课程的学习,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每周排定两个班级承担值周工作,主要是清洁校园卫生和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劳动课程学生在指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礼仪课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并且在早晨进行礼仪立岗。

(二)怎么管理

1.明确工作规范,树立学生良好形象。

要求学生按规定统一身着劳动礼仪服装,在左胸前佩带好工号牌;站立姿势端正,精神饱满;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率先垂范;清整卫生做到“一清、二扫、三拖、四擦、五检查”;严禁擅离岗位或对工作不负责任,劳动中要勇于吃苦,工作中要任劳任怨;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遇到特殊情况或大事要及时向管理老师或班主任汇报。

2.明确二级管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遵循着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工处负责总体安排,两位劳动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与考察学生劳动情况,两位礼仪指导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礼仪知识并进行礼仪站岗指导。各系具体安排班级值周运转计划,具体负责班级考核评比。班主任在保证自己课务的同时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值班班长、小组长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担负着协调沟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怎么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统一组织学习《劳动礼仪值周工作实施细则》,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礼仪值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任务和班内实际,认真制定《班级劳动礼仪值周计划安排》,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

2.实施阶段。

各班根据一周的任务分区设岗,定岗到人,明确职责任务,提出要求。严格按时间上岗,并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值周管理,做到各岗区分工明确,逐级负责,劳动礼仪管理人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巡回检查,做好值周日记,及时总结讲评。

3.总结阶段。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每天汇总和讲评值周情况,值周结束后,要召开总结会,按总人数20%的比例评出值周明星,将名单连同值周总结一并交学工处。

(四)怎么放大教育作用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定期对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全体学校领导给获奖学生颁发劳动礼仪之星奖牌,并与每位明星合影留念,作为成长的见证。每周制作劳动礼仪之星墙,布置于学校橱窗内,发挥榜样的作用,放大劳动礼仪的教育作用。

三、劳动礼仪值周的原则

我校劳动礼仪值周课程的开设紧扣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坚持“课程开发―瞄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紧贴学生就业;课程服务―适应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中我们还要坚持下列原则: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原则

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劳动礼仪值周就是遵循了这一实践性原则,从清洁打扫到礼仪问候,在实践中引导使学生把劳动礼仪意识转化为劳动礼仪态度。

(二)显隐合一的综合性原则

劳动礼仪值周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合,以具体的活动承载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目前我校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劳动礼仪课程,四年级学生走进实训车间开始“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五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学习,形成了一个有梯度的综合体系。

(三)身心合一的量力性原则

劳动礼仪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礼仪项目,既要确保必要的训练时间,又要严格控制强度。礼仪立岗我们一般控制在早晨半小时左右,送水、打扫厕所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作为劳动的任务,仍旧采用后勤服务外包形式。

(四)校企合一的对接性原则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劳动礼仪值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主动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引进学校,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对接。

注释:

①引自《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882-883.

②以上数据引自马能和著.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

[2]陈茂旺.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篇5

关键词: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3]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0-13.

篇6

对职业学校而言,中职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校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创造生活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因此,如何把学生日常学习和纪律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教育,如何深化学生的科学生活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性

1、从学生自身而言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心理的不稳定性和对社会认知的片面性使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格脆弱,依赖性强,意志力、耐挫力较差,缺乏进取心;二是心灵深处有严重的自卑感,有被淘汰和失败的感觉;三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唯我独尊,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心理;四是早恋问题严重;五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六是崇尚暴力、是非不清。生活的不规律性和缺乏生活常识,常常使他们被动地适应环境。为此,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生活,端正良好的生活心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

2、从学生适应学校而言

学生生活在学校,校园生活是否丰富和规范,是直接影响学生生活的关键因素。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生活行为,包括吃、穿、住、交往、卫生、审美、运动、玩乐等是否规范有序、是否正常得体,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而生活品质可折射出学生素养的程度,学生素养的程度又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上。为此,要从校园生活中的各方面来规范学生、教育学生,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的养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是一种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高级动物。热爱自己的生命就要为自己的生命设置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使生命产生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来到世上不管大小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设置是你热爱自己生命的理由。有了目标,生命就能够承受难以想象的考验与打击。应当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较高的人生志向,明确人生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活着该干什么?个人的生活与他人、社会有什么关系?每个人活着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2)爱心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差异,就有各种矛盾。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特别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要相信“人性本善”,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如果连同学之间这种最单纯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处理,怎能去应付社会上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呢?

(3)挫折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清主流和支流、光明面与阴暗面,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挫折。

(3)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劳动,养成节俭的习惯;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意志力,提高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

3、从学生适应社会而言

中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来源于生活的态度,一个在生活中随便的人,对待工作也不会有所专注。

许多中职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业后到就业岗位往往适应不了岗位的特别要求,。一旦就业工作单位的生活与自己在校在家的生活有所不同,就暴露了这些毕业生生活品质的劣势与不足,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稳定性。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二、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校园万象无一不是生活教育的题材:绿树丛荫,花草鸟鸣,可当热爱自然的教育;起居晨练,欢声笑语,可作热爱生命的教育;运笔练技,吐字吟书,可为追求理想的教育。把校园中学生的一切行为视为生活,用生活来理解学生的行为,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提前观念。要把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作为教育的目标,用生活的观念来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检查学生、亲近学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1、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切入来教会学生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吃、住、穿、玩,离不开情感的交往与理想的追求。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对专业学生的形象塑造也有特别的规范。为此,在进行生活教育时,着眼点不应局限于学生学习和纪律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规范行为。如在“吃”的教育上,侧重教会学生按秩序排队打饭、合理进食、营养搭配、饮食卫生、疾病预防;在“住”的教育上,侧重教会学生遵守宿舍纪律、内务卫生、科学睡眠;在“穿”的教育上,侧重教会学生穿着佩戴、形象塑造、节俭整洁;在“玩”的教育上,侧重教会学生适度玩乐、适度消费,正确看待网络、安全自保;在“交往与理想”的教育上,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守时守纪、如何审视事物和看待问题等等。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生活、懂得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学生在职业学校才能铸炼成才。

2、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物形象作榜样来教育学生

人有时需要照镜子才能看清自己,同样,通过现实生活的榜样人物来对照自己,才会找到自己的差距。凡是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无不是生活的强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成功人物形象中提取教育成份或题材,从不同成功人物的身上找到其不同生活的闪光点:2006 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洪战辉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里挣扎出来的形象、超女李宇春是从平凡的草根生活中脱颖而出的形象、飞人刘翔是在艰苦训练下成就辉煌的形象等等,这些成功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执着地追求美好生活。也可以从历届优秀毕业生就业成功典型中寻找榜样对象,把这些毕业生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及其生活的态度展示出来作为生活教育的题材,让在校学生感受到成功不是遥远的梦,感受到生活态度对一个人的成功所起的关键作用。

3、根据职业需要,转换生活角色来训练学生

篇7

“白”这个色彩词,颜色鲜亮,富于光感,唐代诗人喜爱用这个词的很多,但是各人的生活遭遇不同,入诗后则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李白喜欢“白”字的亮度,喜欢“白"字的皎洁,常把它当作美好的象征。“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錦,白雪耻容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白鹇之白,美如白錦,纯白如雪,赛过白璧。用一连串“白”字,显出对白鹇的喜爱,欢欣之情跃然纸上。杜甫也很喜欢“白”字。他喜欢“白”字的悠闲、潇洒、高雅、恬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天开地阔,万紫千红,令人心旷神怡。“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色彩浓烈,形象鲜明,很有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李贺诗中的“白”字也是屡见不鲜的。常用来表现他悲凉惨切的情怀。“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塞下曲》)“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谈白”(《九月》)。就以那最有名的诗句:“雄鸡一唱天下白”(《致酒行》)来说,光感稍强,但前一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扬幡照魄,呼神喊鬼,悲声见情,哀声见泪,仍然是一种惨惨戚戚的气氛。诗中的“白”字与李白、杜甫诗中之“白”字,表现出情感显然是不同的。

古代诗人还运用互补色对比词汇,使笔下的艺术画面特别鲜明夺目,其中,尤以“红”、“绿”这一对互补色运用得最多。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王维《田家》),“绿杨烟里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等。色彩是明丽的、鲜艳的、响亮的,表现了诗人一种轻松、热烈、愉快的情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准确地表达了词人那种悠闲、风雅、轻松愉悦的思想情绪,反映了她南渡前的闲适生活。“绿杨外晓寒烟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热爱。

有些则多用“紫”和“黄”这组互补色的对比词汇,表现的思想情调相对的安定、蕴籍与含蓄。如王维的“紫梅发初偏,黄鸟歌尤涩”(《早春行》),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里提到的王维和李商隐的两首诗,同样也是写春景,但和宋祁笔下的春景显然不同,缺乏宋祁诗中的那种欢快情绪。王维诗中的春景,透出了哀怨之情;李商隐笔下的春景,融进了作者羁旅他乡的烦愁。

如果说,互补词汇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一种欢乐与热烈的思想情感,那么几种相邻比色词汇排列在一起,则表现作者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如“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脱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

古代诗人还在一些不长的诗篇中运用恰当的色彩词汇,以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如李白的《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们看到,炉火是红的,天地被照成了红色,火星也闪耀着明亮的红光。而青烟在红光的照耀下成为紫红色,冶炼工人在火光的照映下也映成了“红人”。

一首较长的诗篇,若用进色彩词汇,就能表达更加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幅色调非常柔和幽美的图画。这首诗用美丽的月色作为画面的色彩基调,唱出一曲自然美的歌曲,颇为写出包含欣赏、感慨、哀愁等心理活动造成的愉悦、激动、悲哀、烦恼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与运用色彩词汇也是有关的。

(上接第161页)当客人点菜或订购筵席之后,他们就要立即做出反应,配菜烹调。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菜需要急火烹制,如炒菜类。这些菜点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程序,这又要求厨师具有敏捷的思维、熟练的动作和充沛的精力。所以我们在体育课中,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和意志力。

在体育课中我们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体育运动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不要好高骛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的穿插一些体育比赛,例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通过适当的竞争来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明白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让学生清楚,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团队遇到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受挫力,要有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准备专项活动内容,如编排徒手操,制作体育器材,设计场地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如动作的象形比喻,动作要领的科学性,动作衔接的必然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变化需求。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市场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我们除了要为学生打好一定的基本身体素质外,还要给他们打好专门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将来职业的相关性,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职业学校学生在完成一般身体发展的同时,还能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提高了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2]司世明.关于军人体能训练考核的几点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院报,2008,(2).

[3]张会超.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研究,2007,(2).

[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中式烹饪.

篇8

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择业、就业成功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引导学生观念的转变,针对部分家长、学生认为读职校是无奈之举、拿文凭的想法,切实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观念转变作为突破口,积极通过始业教育、实践动员会、就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安心读书、专心学习、准确定位,使其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定位。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较低,加之年龄小,心理素质差,难以适应工作,尤其是异地实习和就业的学生,上岗后难以适应工作、生活环境,返回、滞留学校(家庭)的较多,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影响了学校的后续招生工作。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分三个阶段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第一阶段:通过专业认知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未来新“蓝领”的角色意识,让他们在企业参观中体验准职业人的生活,并把职业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将学会做人、学会做工、学会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项工作主要在新生中进行。第二阶段:加强就业培训,通过多渠道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以保障学生上岗就能胜任工作,融入企业;同时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和鉴定。这一阶段主要面向二年级学生。第三阶段:指导学生撰写个人简历,招聘表格填写演练,通过就业讲座,宣传就业政策、调整就业心态和服务指导,使学生正确对待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此阶段主要在三年级学生中进行。学校还应该经常邀请专家教授、用人单位或历届优秀毕业生到校作“认清客观形势,树立就业观念”等专题讲座,同时利用广播、校刊、宣传栏等途径,宣传就业政策相关知识和就业情况,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求职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科学理性地对待就业问题。

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1.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第一,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积极与各大企业加强合作,签订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每学期安排相关专业课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到企业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实习,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第二,实行“双元制”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办班,班级以企业品牌冠名,企业参与学校的招生、教学计划的制订、相关课程的设置等,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资料和相关设备,而学生则以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周期实践循环进行,所在班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品牌企业工作。

2.积极搭建就业推荐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应在平时向毕业生宣传劳动保障法规,传授求职方法、求职技巧等。除提供就业指导外,还应该每年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展示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市级、省级技能大赛,向社会展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良好形象和职业技能;举行校园招聘会,邀请相关企业到校招聘,锻炼学生的求职能力;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借助外力拓宽就业领域;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积极为学生就业搭建推荐平台。

三、重视顶岗实习,建立班主任走访制度

职业学校应重视学生高三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强化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因为这个阶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如果较好把握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将会在实习期结束后将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使其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学校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强化该阶段:第一,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每日考勤汇报制,及时反馈每日到岗情况;第二,制订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工作手册,要求每日记录实训内容,同时每月进行月总结;第三,实施顶岗实习学生每月月末返校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总结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班主任走访制度。高三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在企业的情况,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通过定期到学生实习企业走访,与企业负责人、学生所在班组组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存在问题,配合企业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平稳过渡顶岗实习阶段。

四、建立毕业就业档案,搞好就业跟踪服务

篇9

关键词: 音乐欣赏 素质教育 重要作用 实施

一、音乐欣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何谓素质教育,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生活、会审美’”。而音乐教育大纲规定:“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声音和感情艺术的课,主要是通过其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染人。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欣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崇高品质的作用。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我国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人们就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厚而庄重);“刚而无虐”(刚强而不暴虐);“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在培养弟子中所起的作用,他在课程表――礼、乐、射、御、书、数中,把“乐”排在第二位,把诗歌和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其弟子的艺术修养和品性。今天,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音乐欣赏课通过引领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实践,增强了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帮助大学生增进理解并和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吸纳多元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音乐欣赏能陶冶人的情操、养成人的乐观态度,还能培养人的个性、促进和谐的发展。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于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的内在的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音乐的语言是超越了一切国界的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的人都可以在听到同一首感人的乐曲时为之感动,并获得最大的想象空间与心灵的自由。所以,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较,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音乐更多的体现了对人的心灵的美化和对人的个性完善与和谐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直接诉诸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

3.音乐欣赏具有益智的功能。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早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并加以实施,而音乐是处在逐步的认识过程中。听觉和视觉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

三、高职音乐欣赏课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修养的途径,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一门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就目前高职音乐欣赏课的现状而言,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针对这些现状笔者做如下探讨。

1.注重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音乐欣赏教材,现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院校的音乐欣赏教材,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重视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真善美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从音乐欣赏中得到灵魂的净化,情操的升华。第二,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音乐欣赏曲目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有声乐、有器乐等,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就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认识了解音乐,从而提高欣赏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三,注重科学性与针对性。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人对音乐知识不了解或知道得比较肤浅,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地进行设计和安排,要和专业音乐教育区分开来,所欣赏的内容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2.注重教学方法。目前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是从教材入手,机械地按部就班,或搞一刀切。这都不利于欣赏水平的提高,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大纲,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摆正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征和就业方向合理安排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中外音乐、古典与通俗、声乐与器乐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把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美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相结合、相渗透,全线贯穿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及知识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文学、历史、政治了解音乐,再用音乐去了解文学、历史、政治。

3.课程设置的改革。音乐欣赏课在高职院校一般是开一学期,那么要想在这短短的一学期内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达到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是对教学提出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第一,可以结合第二课堂、业余美育学校和社团开设一些音乐基础课程;第二,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各方面协调配合。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这门学科对高职生将会越来越重要。加强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充分认识音乐欣赏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音乐与人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2]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道德教育;新思路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小学入门综合课,它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人成才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运用国学经典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

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教育学、养生学、政治学、处世哲学等相关知识,为小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古典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道德水平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都是从善的,但是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教诲,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经典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弟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1.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2.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国学教育。学习久了,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小学生最好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适合的时间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学生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容易遗忘。另外,《论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安排好时间后,最好让学生懂得预习、复习。在预习时,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人贵有恒心,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国学,一定可以养好的学习习惯。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契合现实之处。所以,教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给学生传授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祖国的文化;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纵观历史,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心存国学行走于国外,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与外国友人交流。如今,国学依旧被看好,国学热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学术活动,还是电视媒体传播,都对国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用实际行动再现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亚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2]左雨佳.浅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

[3]徐白梅.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