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篇2
一、一起作业网,实现智能口语评价
传统的英语家庭作业几乎都是书面作业,即使布置了口头作业,全班也只有几个比较自觉的学生能够完成,而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交流时间,学生的口语水平很难提高。现在利用“一起作业网”这个App,老师可以快速进行作业布置,并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不仅能及时得到反馈,还能在游戏中完成口语作业,并获得奖励。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提出:“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形。”学习者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代替他去学。只有学习者才能学习,而学习只有借助学习者掌握的手段才能实现。
在这个网络平台,课文中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级别。如,有全文跟读、跟读特训、全文朗读、全文背诵几个层次。全文跟读可以在预习作业时进行,跟读特训与全文朗读可以在教学后进行,全文背诵可以放在单元复习时使用。每天只要几分钟,学生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口语作业,而且系统会自动评分。当下,“学的课堂”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预习作业要涉及生词以及课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对于口语部分,可以在“一起作业网”完成,随时纠正自己的发音,提高口语水平。
每一次作业都可以得到学豆,做得好,老师可以额外奖励学豆。针对每一次的作业,老师还可以给出分层评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一次作业,教师都要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少儿趣配音,搭建口语挑战平台
日本教育学者丰田久龟说:“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并不就是尊重学习。”教师必须使教的东西成为儿童想学、会学并且能学的东西。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口语知识,很难完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纯正的发音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的,由于小学生的词汇量不是很多,所以,一些短小而有趣的动画、电影等,是学生学习口语的最好资源。
“少儿趣配音”这款App,非常适合小学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或动画进行配音。这款软件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最新的电影,经典的动画,这里都有。这些原版动画,发音纯正,同时对口语的要求也很高,学生录的每一句话系统都会进行打分,不满意可以多录几遍,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学习语言,提高口语水平。
由于这个作业是在家完成的,也避免了一些学生因害羞而不敢说的问题,在这个软件中,读不好没关系,可以多练几遍,只要最终达成目标就行。每次的作业都是一个小作品,可以在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中,当别人点赞时,学生就会受到鼓励。在这种良性循环中,W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
三、QQ群多元互动,创生自由表达的乐园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QQ群,每天布置的作业,学生在校情况,孩子的点滴成长都会到QQ群中。例如,六年级刚学了Chinese peopleo ften have someporridge and steamed buns for breakfast.Western peopleo ften have cereal,bread,eggs and sausages for breakfast.周末在家吃早饭时,拍张照片到QQ群,让学生说说老师的早餐都有什么,学生都很兴奋,个个都能积极发言。学生也可以自己拍张照片,传到QQ群中,有些学生吃了荷包蛋、牛肉,可是这些词不会说,老师或会的同学就会在群内教他:friedeggs,beef,效果很好,许多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
当然,为了防止学生利用过多假期时间在网上聊天,我们的讨论都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如,周六晚上7:00-7:45,大概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语音聊天,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肯定会有语法上的错误,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忽略一部分错误。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训练;体能提升
小学体育训练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加强体能训练是培养优秀体育运动人才的重要发展模式,在不断挖掘小学生的身体潜能的同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奠定基石的作用。小学阶段良好的体育体能训练对小学生以后的运动生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训练的量和强度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规划,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做好更广泛的安全防护和及时的家长沟通。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由于学生体能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做好这些基础的教学教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学校教学更全面、学生体育训练更合理科学、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放心的教学模式。小学教学,尤其是体育训练教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虑,从心理方面使学生得到适应,同时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最终使得学生的体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分析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主要包含像年龄较小引起的身体要素紧张、生理方面引起的疲惫和体能跟不上。在小学低年级时期进行的体育训练,尤其是强度较大的训练如高年级篮球的学习、足球的学习等,低年级学生对短跑、中长跑的练习等,都会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出现身体上的伤痛等,肌肉的肌纤维较细而引发学生肌肉酸疼,再者学生未成年时期体内细胞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正式发育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机能的调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小学时期,不适当的练习会造成小学生肌肉群活动不协调,进而影响肌纤维的生长发育,容易出现身体力量素质较差,教学课堂上对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可以适当增加,也可以进行中等负荷的练习如接力赛等。但是中强度的练习之前,考虑到学生的体能锻炼适应能力,应该适量地做课前活动缓解学生因进行较强度练习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应。例如小学时期的体能训练可以是较少的耐力训练加上适量的强度练习,如对篮球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投篮技术,又能增强关节的灵活性,掌握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增强体能的第一步。虽然没有正规的篮球练习,但是学生对篮球的玩耍应该是速度、力量、柔韧、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指挥能力等的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的细节性指导,做好心理辅导
小学或者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往往都会和身心特点相结合,授课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课程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发挥应该是授课教师备加关注的,不断的注重细节,发现学生体能欠缺的地方,逐步进行细节上的指引,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信心的百般增强。再者,小学生对授课教师往往有依赖心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往往会战胜自己的身体。体育运动掺杂体能的训练要注重学生练习的每个动作,悉心指导而不让每一位学生出现强度过大的行为或结果。授课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小学生喜爱的运动,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体能的提升。诸如,小学生的表现力、争强好胜的心理,授课教师在进行赛跑比赛的时候或者坐位体前屈等体能测试时,让小学生分组进行,逐个指导,让学生正确地做动作而不会损坏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授课教师要善于表扬并懂得批评,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面对困难心理承受的能力。
三、一切以学生的健康为主,追求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小学生都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合理的体能训练的同时逐步地进行合理营养的搭配,不断地提高身体素质,为提高运动能力和释放潜能做好准备,同时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先决条件,更应该注重身体能量的补充。如学生的饮食摄入要合理,要适应学生加大体能训练的需求;第二,体能训练是比较缺水的练习,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容易因为大量水分流失而造成脱水,不利于学生接下来的体能锻炼,也不利于课程的有效进行,甚者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诸如像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补充都应该是及时的,因为它们都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生长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因此授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均衡营养,改掉部分学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所以授课教师可以在体育运动后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过程,采用间餐或者少食多餐的方式加强补充学生身体营养,并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睡眠习惯,以保证体能的持续平衡。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不适当的练习会造成小学生肌肉群活动不协调,进而影响肌纤维的生长发育,容易导致身体力量素质较差,教学课堂上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可以适当增加,也可以进行中等负荷的练习如接力赛等。但是中强度的练习之前,考虑到学生的体能锻炼适应能力,应该适量地做课前活动以缓解学生因进行较强度练习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应。
作者:李腾飞 单位: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发展体能;示范课;有效途径
既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愉快地发展体能,又要让他们不排斥体能练习的枯燥辛苦,教学时相对有一定难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纲要》指导下的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跑:多种形式的折返跑一课,学生在大汗淋漓的同时还收获了欢乐。这堂课L老师通过以折返跑技能学习为载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素质,让笔者深受感悟和启发。
一、教师引领,学生紧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和引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者。一堂课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无声无息地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学生才能有效的参与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练习目标前进。在L老师的这堂课中,L老师从课的开始就带领着学生一起活动,只要有学生练习的环节,L老师肯定是第一个示范引导,甚至是和学生一起从始至终完成练习。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完课后L老师身上已经全部湿透,可见L老师在课堂中的运动量有多大,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好的老师的引领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实践,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中小密度,中大强度
L老师这堂课通过中小密度、中大强度的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体能素质。据课后相关数据统计,L老师的这堂课练习密度是25%,这个练习密度应该不算大,但现场观摩老师们的普遍反应是这堂课学生很累,流了很多汗,这说明堂课的强度较大。仔细观察这堂课,笔者发现在每个练习环节中,L老师都要求学生尽力去做或尽力完成练习,加之L老师亲自上阵带领学生练习,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例如,在热身阶段的游戏练习(往返摸线),在慢跑环节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地慢速前进,一旦进入往返摸线环节,就要求学生迅速完成任务。正是这种大强度的要求,无形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三、形式多样,各有特色
体能练习是较枯燥乏味的,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师一直追求的。在L老师的课堂中,他先后有七个不同的练习环节:热身游戏(往返摸线)、比赛、叫好触物折返跑、欢乐打字员、多种组合形式的折返跑、莱格儿跑和游戏(香蕉、苹果),而且每个环节里面还衍生出多种练习方式,仅“快乐打字员”这一环节就有八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练习方式。通过这样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元素(场地器材、跑进路线和折返方式等),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多变的课堂,再也不是传统的一个练习反复练的单一枯燥的体能练习。笔者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发现,在丰富多变的练习形式中,L老师采用的激励和引导途径都是不一样的,有游戏、有竞赛、有体验、有组合等,而且把多种运动形式组合在一起,有篮球、有垫子等。正是这样一堂课,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大汗淋漓地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四、游戏引导,积极参与
游戏永远是体育课堂的催化剂,没有游戏的体育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是学生主动高效参与练习的内驱动力。游戏还是一种练习途径,通过参与游戏,达到学习和巩固运动技能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例如,在L老师的课堂中有“欢乐打字员”这一练习游戏。L老师通过让学生跑不同字母线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既巩固了运动技能,又发展了体能,同时也不会对这样的练习产生枯燥心理。L老师在学生的练习中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让学生连续练习两次、看谁第一个到、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等,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和强度,无形中又多次提升练习的效果,更加高效地达到了发展体能的目的。
五、大额分组,小额组队
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里,无限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或体能素质,只有在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上下功夫。如何提高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大额分组、小额组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一个40个人的班级里,按照常态课最普通的分组,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练习。但为了加大每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就必须分更多的练习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L老师的课堂上, L老师把其分成了八组,每组四人,这样每次练习场上就有八人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了一倍的练习次数让学生在体能素质上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作为体育老师,应该加强教学环境中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环境的管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现状,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加入情景式教学并进行问题式引导,从而真正达到发展体能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汝荣.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分析研究[J].学苑教育2014年11期
[2]孙国强.试论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2期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体质健康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53-02
一 研究目的
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社会、学校及家长的关注。同时,“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家纷纷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笔者是一名从事体育教学7年的体育教师,通过对小学3~6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体能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和家长对健康理解的偏差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愿望不高、兴趣不浓的直接原因。体育课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锻炼身体对于身心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其自觉地参与锻炼并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运动。本文通过对本校3~6年级学生体质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计划,对怎样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二 研究方法
1.参考文献法
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上网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吸取优秀的教学案例,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2.调查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测试,分析学生的体能状况。
3.数据统计法
对测得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结果,归纳出科学实用的锻炼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1.结果
经过半年学生体能锻炼的提升教学,通过对7个年级共213名学生半学期的实践研究,测试前后跳绳、立定跳远、50米跑和50米×8往返跑,经过半年的试验,学生各项成绩明显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体质要先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训练项目的兴趣,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
2.分析
第一,发展学生体质的方法与途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质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巡回法和比赛法等。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负重法,以自制沙袋、自制实心球作教具来发展肌肉力量。通过力量练习使学生肌纤维增粗,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在三四年级教学中,用“搬运西瓜”的游戏(抱实心球做双腿下蹲跳的动作)来发展学生的体能,把枯燥的负重练习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和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心肺耐力的锻炼方法。长跑是最简便、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长跑,因为长跑比较枯燥,没有趣味性,还比较艰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给学生讲解长跑的诸多好处,并教给学生多种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如做热身活动时,如果让学生慢跑800米,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可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趣味跑”的游戏,让学生绕着圆慢跑,在跑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跑的方向、跑的姿势等,要求跑错的学生即兴做一组动作。学生们在游戏中完成了热身运动,跑错方向的同学,都非常自觉接受“处罚”,同时也得到体能锻炼。
第二,从思想上重视体质健康的练习。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健康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会科学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应充分调动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首先,练习对日常的学习起到劳逸结合、调整大脑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其次,能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并对成年期的运动习惯起很大的影响,也是培养终身锻炼的出发点。最后,提高体质健康练习的作用对今后从事的职业起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怎能胜任工作、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体育课与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让学生多做一些自我测试和比较,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的体能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初步评价,从思想上重视发展自己的体质,认识到体能素质中的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发展体能;示范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34-01
既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愉快地发展体能,又要让他们不排斥体能练习的枯燥辛苦,教学时相对有一定难度。在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纲要》指导下的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跑:多种形式的折返跑一课,学生在大汗淋漓的同时还收获了欢乐。这堂课L老师通过以折返跑技能学习为载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素质,让笔者深受感悟和启发。
一、教师引领,学生紧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和引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者。一堂课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无声无息地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学生才能有效的参与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练习目标前进。在L老师的这堂课中,L老师从课的开始就带领着学生一起活动,只要有学生练习的环节,L老师肯定是第一个示范引导,甚至是和学生一起从始至终完成练习。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完课后L老师身上已经全部湿透,可见L老师在课堂中的运动量有多大,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好的老师的引领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实践,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中小密度,中大强度
L老师这堂课通过中小密度、中大强度的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体能素质。据课后相关数据统计,L老师的这堂课练习密度是25%,这个练习密度应该不算大,但现场观摩老师们的普遍反应是这堂课学生很累,流了很多汗,这说明堂课的强度较大。仔细观察这堂课,笔者发现在每个练习环节中,L老师都要求学生尽力去做或尽力完成练习,加之L老师亲自上阵带领学生练习,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例如,在热身阶段的游戏练习(往返摸线),在慢跑环节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地慢速前进,一旦进入往返摸线环节,就要求学生迅速完成任务。正是这种大强度的要求,无形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三、形式多样,各有特色
体能练习是较枯燥乏味的,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师一直追求的。在L老师的课堂中,他先后有七个不同的练习环节:热身游戏(往返摸线)、比赛、叫好触物折返跑、欢乐打字员、多种组合形式的折返跑、莱格儿跑和游戏(香蕉、苹果),而且每个环节里面还衍生出多种练习方式,仅“快乐打字员”这一环节就有八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练习方式。通过这样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元素(场地器材、跑进路线和折返方式等),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多变的课堂,再也不是传统的一个练习反复练的单一枯燥的体能练习。笔者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发现,在丰富多变的练习形式中,L老师采用的激励和引导途径都是不一样的,有游戏、有竞赛、有体验、有组合等,而且把多种运动形式组合在一起,有篮球、有垫子等。正是这样一堂课,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大汗淋漓地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四、游戏引导,积极参与
游戏永远是体育课堂的催化剂,没有游戏的体育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是学生主动高效参与练习的内驱动力。游戏还是一种练习途径,通过参与游戏,达到学习和巩固运动技能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例如,在L老师的课堂中有“欢乐打字员”这一练习游戏。L老师通过让学生跑不同字母线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既巩固了运动技能,又发展了体能,同时也不会对这样的练习产生枯燥心理。L老师在学生的练习中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让学生连续练习两次、看谁第一个到、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等,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和强度,无形中又多次提升练习的效果,更加高效地达到了发展体能的目的。
篇7
1、要考虑到运动负荷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不够完善,骨骼所能承受的压力和肌肉的拉力都较弱。因此,在安排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对于初中生而言,进行中长跑教学时,由于运动量较大,补偿性体能的练习可以不考虑;若是学习前滚翻,就要考虑补偿性体能的练习,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因此,运动负荷的安排一定考虑周全,不能死搬硬套。
2、要考虑天气状况(阴天、闷热天等)
每年开学,就个人而言,必定要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但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遇到阴天或者闷热天气,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应对不利的教学环境。在阴天或者闷热天气运动,体质稍弱的成年人还有些难受,何况是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呢?因此,体能练习既要按照计划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又要结合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3、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现在的学生体质状况堪忧,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过去的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年级,很快就可以适应初中的体育生活。而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年级后,笔者发现两个阶段好似出现了一个大的鸿沟,并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于这些学生,必须要进行体能补偿。但在具体操作时,要实地了解学生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出科学的体能练习举措,做到循序渐进,初中阶段的体育教科书中也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就不再叙述。
4、要考虑练习的新颖、巧妙
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学生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变广,原来适用的练习方法显然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逼迫着老师必须设计出有新意的,巧妙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例如在传授初一年级原地运球时,一味的运球,绝大多数学生会失去兴趣。这时候,可以设计出“运球破坏球”或者“运球抢球”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球性得到锻炼,实战得到强化,运动量有了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得到提高。如此相比枯燥的运球,要好许多。再如,学生学习了传球技术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要求利用传球、跑动、接球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哪组失误少,失误少的为胜;或者哪组失误先达到规定的次数,为失败。只要教者潜下心来去思考,去探索,会有满意的效果。
5、要最好考虑与主教材相结合
笔者参加过一些教研活动,也在网上看到不少教案和视频,发现有些体能的补偿练习与主教材之间裂痕较大,给人感觉有拼凑上的迹象,有些看起来好像为了补偿而补偿。在笔者看来,体能补偿的练习最好与主教材衔接起来,这样既对主教材进行升华,又给学生和看者有着自然过渡的感觉。例如“肩肘倒立”的内容,体能补偿部分可以用“燕式平衡”和“挺身跳”作补充;“投掷实心球”可以用“仰卧起坐”、“立卧撑”来练习。第4点中的两例也是可取的。信息时代,只要肯花时间,会有所收获的。
6、要考虑时间上的安排
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哪些部分要多些,哪些部分要少些,事先就要有所权衡。同样,作为一个主教材,量和强度如何,在体能练习中就要全盘考虑进去,而不能墨守成规。 此与素质练习有所不同,素质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而体能补偿练习,可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在课的基本部分,当然还可以在课的结束之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教案只是课前对课堂的一个理想化的预设,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个人的素质不同,接受的能力也不等同,因此,体能补偿的时间安排也不同。例如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明显的有部分学生,以脚掌先着地。此时就得要求学生落地前升小腿,以脚跟先着地,反复练习。
篇8
组合单元练习教学在水平教学和课时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能够细化分解水平教学的计划,也能够制定课时教学的计划,那么单元构建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体育上课的过程中,如果不构建单元计划,那么体育课程内容的课时就会变得随意且散漫,所以树立并且重视单元构建意识,能够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及认知,从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一、浅析组合单元练习
组合单元练习教学指的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个集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组或者一次的体育内容分解为几个有机的联系部分,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组合单元练习的重要内容就是将一组内容如何分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制定单元计划的时候,都要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两种形式,其一,使用行为动词区分体育课程中的课时内容,比如初步学会某种体育技能、基本学会某种体育技能等等;其二,根据技术结构进行课程的划分,比如跳远这个技能可以分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这两种分解形式都有着一个相似之处:具有明确的技术线,也就是具有明确的教材思路。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的教学目标层次要更加清晰,所以第二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某个制定的技术环节硌裣嘤Φ姆绞浇行教学。第一种形式会出现以下现象:在一堂课中,会涉及整个单元的内容,而且练习方式及手段较多,这就导致上课时间不够用,之后的几节课的目标不明确,出现教学手段重复的现象,这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教师构建单元时的思路不广阔。
基于此,就要使用一系列的科学的手段,在保障完成体育运动技术传授的基础上,完善组合单元联系,提高体育课的效率,从而出现了全新单元构建的思维方式“技术、体能、运用”思想。
二、技能运动视角下组合练习的设计
1.确定理论依据
技能运动视角下组合练习的理论依据是以教材、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研究得到的,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概念之间没有唯一的确定和解释,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事情的判断。比如教师在问到上课的教材是什么的时候,教师会回答“篮球双手胸前传送球”,在问到上课的内容是什么的时候,教师还会回答“篮球双手胸前传送球”,结果是相同的,但是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内容。教材和内容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中就变得较为狭隘,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将一些比较宏观的运动项目,比如跳、跑、投等看作教材,将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运动项目,比如蹲踞式跳远、蹲踞式起跑及篮球看作教材内容,然后进行思考。
2.同一个教材练习的设计
在进行同一教材练习设计的时候,要设计不同的练习类型,比较教学条件、学生个性、心理基础,然后进行教材的开发。比如在对女生进行800m教学的时候,要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恐惧心理,所以就要有效设计教材练习。可以为学生设计耐久跑趣味练习,比如为学生设计50m距离的往返跑游戏,使学生通过小组分工进行。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的图案跑,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及心肺功能。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放松练习,使学生3.不同教材的练习设计
比如在进行“后滚翻跪撑平衡”教学的时候,首先在上课之间使学生观察模拟动作,然后使学生进行回忆性练习,热身主要包括坐姿练习―仰姿练习―侧姿―跪坐,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就可以设计练习,然后根据课堂常规的队列自然分散,并且对这个部分的学习类型进行联系设计;之后进行教学反思,为学生准备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练习形式、难度,以此进行练习,这样能够因材施教,并且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后制定课堂策略,自主式联系并不是自由的,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制定一定的要求。
三、技能运动视角下组合练习的应用
1.简单构建单元体系
比如在设计《鱼跃前滚翻》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的体能发展为基础进行设计。将整个单元分为5个课时:
第1课时:(1)复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2)掌握鱼跃式前滚翻;(3)推小车和立卧撑;
第2课时:(1)将掌握的鱼跃式前滚翻进行复习;(2)练习跳接式前滚翻组合动作;(3)练习俯卧撑和仰卧起坐;
第3课时:(1)将掌握的连续性鱼跃式前滚翻进行复习;(2)助跑后―鱼跃前滚翻;(3)进行平板支撑、仰卧和举腿;
第4课时:(1)立卧撑―鱼跃前滚翻;(2)鱼跃前滚翻―挺身跳;(3)进行俯卧撑、收腹跳、蹲起跳和跨步跳;
第5课时;(1)创建教学情境,通过鱼跃式前滚翻越过障碍;(2)练习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和挺身组合;(3)练习两头起、全蹲跳和蛙跳。
其中第1课时的安排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技术为主要目的,包括鱼跃前滚翻的技术动作;第2课时到第4课时是以学生的体能发展为主要目的,使学生能够巩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发展其中所需要的各项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5课时主要是以学生的技术使用为主要目的,拓展学生的鱼跃前滚翻技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使用鱼跃前滚翻技术。
2.通过组合发展体能
技能运动视角构建的单元教学是以技术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体能发展,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教材进行组合设计,以创建体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其一,在教材的基础上叠加动作。也就是在某个体育动作做完之后重复前一个动作,以此类推;其二,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动作。也就是在学完某一个动作之后,做一个能够提高此动作技术的联系,比如在进行鱼跃式翻滚练习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做鸭子走练习;其三,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动作。也就是将某个动作或者某几个动作与教材动作相结合,并且对其进行拓展。比如在设计原地收腹抱膝跳之后在练习鱼跃前滚翻练习,拓展跳和跃两个动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教材;其四,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动作,也就是使教材中的动作学习与游戏相结合。比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之后,可以设计鱼跃的远程分值比较游戏,使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体育课堂;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77-02
体育课程是以一门以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等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要使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程。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动负荷的定义
体育课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承受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应。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运动量主要包括练习次数、练习间歇时间、练习距离、练习重量和练习速度与发式等。
二、合理运动负荷的要求
1、层次性
所谓运动负荷的层次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变化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逐步加大与减弱,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安排上一般应由小到大,小中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合理交替,在课的开始部分要充分将学生各个关节以及各个机能系统的预热放在首要位置,针对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准备活动,课的主要部分负荷的强度与练习量也要做到周密安排,到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渐降低,使学生机体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要让学生体能有所发展,体质有所提高。所以,在运动负荷的安排设计上,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机能、基础水平、体质强弱以及天气环境等综合考虑,使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如天气较冷时,不宜开展强度大的竞赛项目,天气热时,教学应注重强度,减少练习次数。
三、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是课程目标之一,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与健康有关的运动知识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与健康要素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心肺功能、力量、灵敏、协调等。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些相关的体能要素都提高了,才能说明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但是要提高这些机能要素,就必须在有"一定"负荷的运动中才能实现,缺少了适宜的运动负荷,练习的效果将失去意义。对于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包括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两个方面,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影响运动负荷大小的因素由诸多方面构成,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而且还应懂得观察和分析课中学生运动负荷的变化情况,及时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控,如改变练习的速度、器材的重量、组织教法等。
四、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策略
1、备学生
学生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设计运动负荷首先必须将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等进行综合统筹,以全体学生的平均能力水平为基准设计运动负荷,有效运动负荷的前提是适宜运动负荷,而是否适宜又因人而异,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对在体育上有特长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运动负荷,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我们应当降低要求,以防止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2、备教材
不同教学内容对于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练习密度与强度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运动强度小的项目,我们不应该只增加练习次数,还应该在教材搭配上进行弥补,以确保学生在一节课中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如,教授武术基本手型或者步型课时,可以与球类、田径等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进行搭配。而对于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400米耐久跑教学中,我们应选择体操或者律动等负荷小的内容进行搭配。
3、备场地器材
合理的场地器材设计与开发对保证学生得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中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教师能否将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充分的统筹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得到足够的活动空间与活动时间是关键。如,利用易拉罐解决垒球不足的投掷教学,以跳绳解决跳高架不足的跳高练习等。各个环节中,应尽量减少队伍调动的时间,让练习场地的使用率达到最优化。
4、备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评价或者动作讲解示范应力求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和把握难点,切忌东讲西讲、无目标的讲解。对于技术要领,教师应配合图示,运用简单易懂的要领口诀或者儿歌的形式来指出,要体现体育教学"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对于问题,可以采取边讲边练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而不至于将时间花在过多的讲解与队伍调动上。
5、备调控策略
运动负荷的大小是教师根据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的原理与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等做的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生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发现与调控。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机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大小是否合理,教师在课前也应该有所准备,以便在课堂中能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常用的反馈方法有观察法、询问法、测量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判断与评价学生运动负荷的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准确性、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学生的呼吸、出汗、脸色以及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和分析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如下表所示:
(2)询问法
教师在课中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进行分析,如,在学生练习后询问"累不累,酸不酸"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3)测量法
篇10
关键词:分层训练;体能;篮球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实践证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涉及多种因素,而体育锻炼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这种锻炼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一)在生理上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3.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4.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在心理上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
3.舒展身心,有助于缓解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二、新课标提出了篮球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不一样,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对学生的训练采取了分层训练的原则。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够稳定,各方面都处于萌芽期,对技术性的训练以及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主要围绕篮球韵律操来开展;三四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已趋于稳定,模仿性也较强,对一些技术概念已有一定的理解,因此篮球运动中的运、传、投等基本动作训练在这个阶段是最好的;五六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比较稳定,力量、速度、耐力等有明显的提升,个人意识和团体意识都比较强,而对于篮球这项集体运动要求很高,是小学在这个学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这种分层训练原则切合实际,能积极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让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志在参与,乐在运动,品味到篮球与篮球游戏的激烈精彩,体验到运动中的生命快乐,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小学的篮球运动与篮球游戏对学生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较好,能发展学生的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与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开展篮球分层训练的有利条件
长兴二小白溪校区隶属长兴县第二小学,是教育局为了把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城市辐射到农村,推动区域间教育平衡,于2007年所尝试的集团化办学。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比较完善,建有200米环形塑胶跑道1个、室内体育馆1个、标准篮球场4个、标准排球场1个,设施一流。2010年9月学校领导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以“体育特色项目”为载体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成立以校长黎谊民为组长、分管校长史卫平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体育工作,做到专人负责管理,专人落实。并有健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确保了特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特色项目――篮球活动,有计划地把篮球互动纳入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决定广泛开展以篮球为载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推动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丰收。
四、研究的目标
(一)形成各学段篮球分层训练的操作模式
在全校普及篮球运动知识的同时,根据小学生各学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编排不同的训练模式。第一学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篮球的相关知识,并要求学会几套不同的篮球韵律操;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求掌握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篮球动作,并尝试打小型的篮球比赛;第三学段的学生则要求学会各种篮球技术动作,适应各种类型的篮球比赛,并了解相关的篮球临场裁判知识。
(二)培养学生开发自我的学习能力
所谓的教学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篮球训练和篮球游戏是属于技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学生在上课这点时间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
(三)形成学校篮球分层训练的特色
我校的篮球训练主要是遵循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在全校选拔基本功较好的学生组成队进行训练,在参加各级篮球比赛的同时,也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赛,提高篮球运动在学校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全校的篮球训练。
五、研究的内容
(一)各学段篮球分层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篮球训练对小学各学段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教材的要求创造出有自己特色并适合学生练习的训练方式。
(二)篮球分层训练发展学生体能方式的研究
小学阶段的体能都不一样,各教师要针对学生体能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计划。
(三)对各学段篮球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
各学段的教师应制订有自己独特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并累计经验使其模式化。
六、研究的措施
(一)成立组织,形成制度
1.学校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篮球分层训练队的领队,各体育教师为训练教练的校篮球队训练组织。
2.根据方案,编排子课题。小学生的篮球分层训练要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在训练中既要遵循新课标教材的要求,也要在训练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情况,同时在各学段训练中要形成不同的训练模式。
3.形成制度,定时研讨。学校篮球分层训练要进行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的篮球运动管理制度。要认真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每堂训练课都要有训练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每月定期研讨和反思、改进工作。
(二)分层研究,开发课程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篮球训练和篮球游戏的要点,进行训练教材的编排,预设以下方案(方案随操作随时调整)。
(三)训练方式
1.常态化训练:
- 上一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
- 下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归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