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旅游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农村旅游 旅游市场 潜力 计量模型

引言

据国家旅游局随机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旅游非常低,60%的外出旅游人员首要目的是为了探亲访友,因此我国农村居民的旅游意识还没有激发出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追求,但是由于其固有的价值观以及接触的事物有限,其对旅游的认识和意识却处于隐藏阶段,所以农村居民旅游的潜在需求越来越旺盛,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很大。

我国政府及媒体、企业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关注和重视度非常少,当前也少有学者对农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因此我国存在对农村旅游市场的普遍忽视。当前关于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措施、问题以及对策。

王昆欣(2000)通过实地调查证实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庞大的人群,对旅游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值得大力开发的旅游市场。白廷斌(2003)以云南为例分析了我国国内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其根据人均纯收入将农村市场分为三个级别,收入越高,该级别农村人群的出游率就越高;在开发措施方面,其建议政府已经将国内农村旅游市场作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制定有利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特殊政策,应该根据农村的特点创新一批适合农村居民旅游的产品、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方式。钱宝平(2011)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企业的认识不够、政府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农村旅游市场一直被忽视。卞文志(2007)认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农村人口占据比例非常大,其是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政府和企业应该加以重视。彭姣飞(2011)认为我国城镇旅游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而旅行社涉足农村旅游市场的却屈指可数,而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笔者基于计量模型,对农村旅游市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与理论论证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

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变量的设定

假设市场潜力存在以下维度:一是市场容量,即不考虑市场价格等一些客观及主观因素情况下市场的大小;二是市场增长率,即实现的市场销售情况;三是市场强度,主要反映了市场的人气状况。市场容量在此次模型构建中设定为特定区域内市场人数的大小及市场的收入,根据本文的主体,市场分为农村旅游市场和城镇旅游市场。市场增长率指标从两个方面反映:消费的增长率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市场强度用旅游总人次反映。

因此可以设定以下指标:

市场容量指标:国内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农村总人口;国内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市场增长率: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

市场强度:国内旅游总人次,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

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对市场容量指标和市场强度指标进行对数化。假设各个指标对市场潜力的影响度是一样的,那么:

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国内总人口的对数+国内人均GDP的对数+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国内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城镇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总人口的对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数+城镇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城镇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城镇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城镇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农村旅游市场潜力(GQL)=农村总人口的对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数+农村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农村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农村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农村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

因此,构建的模型研究的是农村旅游市场潜力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的关系,即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对国内旅游市场潜力的影响度,也就是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潜力的大小。

(二)指标序列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互联网公布的年度数据。根据上述公式,首先对数据进行公式处理,得出所需指标数据,即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

由于序列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对三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显示,指标序列在不差分的情况下进行ADF检验,P值大于0.1,都存在单位根,但在一阶差分后,进行ADF检验,P值都小于0.1,均消除单位根。所以经过一阶差分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序列为平稳序列。

(三)误差修正模型

以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为因变量,以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为自变量,先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估计结果以及GENR公式得出:ECM=GQL(-1)-0.6577*CQL(-1)-0.3539*NQL(-1)。根据该公式进行ECM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得出:

D(GQL)=0.3344*D(NQL)+0.6180*D(CQL)-0.8129*ECM+2.0101

将ECM及差分公式代入整理得出:

GQL=0.1871*GQL(-1)+0.3344*NQL-0.0467*NQL(-1)+0.6180*CQL-0.0834*CQL(-1)

(四)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图1的数据显示,城镇旅游市场的潜力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曲线更为一致。相比城镇旅游市场的潜力,农村市场潜力更为复杂,其虽然保持上升趋势,即潜力越来越大,但在上升趋势的过程中跌宕起伏,非常不稳定,这可能与农村居民收入与人口的不稳定性有关。

2.模型结果分析。根据公式GQL、NQL和CQL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知,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是城镇旅游市场潜力的0.5411倍,这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不断下降,城乡收入及经济、硬件设施等各种条件都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旅游市场仍表现出较强的潜力。

模型显示,农村旅游市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度为0.3344,虽然相比城镇有一定差距,但是依然表现强烈,因为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在不断减少,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的技术依然很大,因此0.3344的影响度下农村旅游市场的规模依然很大,潜力依然可观。并且,由于城镇旅游市场开发较早,城镇旅游市场开发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根据需求消费原理,随着人们的不断消费,对产品的消费效用会不断下降,因此旅游市场的开发空间会越来越小,难度会越来越大。相比城镇旅游市场,在各种设施还不健全、旅游企业对该市场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农村旅游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各种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会直接显现出来并呈现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市场机会。

另外,模型还显示,农村旅游市场潜力明显表现较弱,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的局限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基数在不断下降,市场规模在缩小;第二,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收入的差距直接限制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第三,政府、旅游企业对农村旅游市场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长期农村旅游市场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从而隐藏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第四,农村保守的消费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娱乐性消费不足,从而影响其对旅游的消费,即影响旅游市场。

结论与建议

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度非常低,但是其潜力是巨大的,农村旅游市场如果开发适度,必将成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旅游市场的重视,并对农村旅游的局限性因素进行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的交通设施,提供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农村的交通条件是实现出游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交通十分不便利,对旅游出行形成重大障碍。

其次,政府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旅游相关企业加强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市场产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三个条件:市场、产品和交换的条件。交换的条件是指交通等实现旅游产品交换的硬件软件设施。市场是人们对旅游有所需求。产品是指市场需要的产品,这里是指旅游产品。开发商扮演的角色是刺激市场需要,创新出适合某特定区域市场的产品,创造出市场交易完成的条件。开发商无论是在市场、产品或者交换条件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市场开发和实现的主宰者。

最后,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居民出游更加实惠的政策。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其物质生活水平依然有限,并且在其保守的消费价值观上虽然对旅游有期望也不会花费太多去消费,因此市场需要政府利用政策刺激农村居民进行旅游消费。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同时能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昆欣,徐云松,阎纲等.一个值得去大力开发的旅游市场—关于浙江省农村旅游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J].旅游学刊,2000(6)

2.白廷斌,施仲军.以云南为目的地的国内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3.钱宝平,赵万书.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

篇2

乡村休闲游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轻松、自由的休闲游,领会农村美好的风光,呼吸乡土新鲜的空气,不失为广大市民、游客出游的理想选择。鉴于乡村休闲游点多面广、形式多样,政府应在该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对于海口市而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海口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大力引导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利于扩充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新客源,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为海口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海口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创业增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引导海口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拟就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1]。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3.4家庭旅游市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将成为家庭成员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最佳选择。家庭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受孩子假期影响,一般以寒暑假为主,黄金周、双休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鉴于此,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提高家庭市场总量,针对家庭旅游的出游特征,开发适应家庭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当地特色渔家、农家产品的开发,同时设计中档旅游产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家庭市场重游率。如海口市火山口“农家乐”旅游最能满足家庭乡村游的需要。

篇3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篇4

关键词:长尾理论;农民旅游者;旅游产品;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4-04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ravel Agencies’ Peasantry Tourism Product based

on the Long Tail

WU Dan

(Nanxu School,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5, Jiangsu,China)

Abstract: The reasons why peasantries choose travel by the product of travel agenc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vel agency's peasantry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long tail, the point that using three power of the theory of the long tail to development peasantry tourism products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long tail; peasantry tourists; tourism product; travel agency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以来,旅行社业态在世界上的存在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了。旅行社之所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说明旅行社提供的服务是旅游者所需要的。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出门旅游的人不满足于旅行社出售的旅游产品,旅行社的功能对他们来说已逐渐弱化,于是诸如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形式日益兴起。不过,对于一些特殊的旅游对象来说,旅行社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弱化,反而还有待加强。现在,旅行社一般都忙于为城镇居民量身定做各种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他们,却往往忽视了正在崛起的一个庞大的旅游群体――农民旅游者。新时代的农民与过去相比,经济收入增加了,手中已有了一定的闲钱,农闲时也有时间,很多农民的旅游需求强烈。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或群体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也有旅游需求时,旅游行为就会发生。一些农民(特别是年长者)可能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尽管有调查显示,农民出游主要以自助游为主,但这种自助游也主要是以与亲朋好友到异地探亲访友或办事顺便游玩为主,单纯以游玩为目的的情况较少。农民要到异地旅游,更多人还是倾向于选择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而且对农民旅游者来说,选择参团出游有很多益处。

1 农民旅游选择旅行社组团的原因

1.1 参加旅游团方便

参团旅游比较方便,这是吸引农民旅游者的重要原因。当游客参加一个旅游团之后,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操心,旅行社会有专门对游客服务的人员负责订票、订房和安排行程等事务。如果这些工作由农民旅游者自己去做,花精力去收集了信息,最后由于知识水平与能力所限,还不一定能充分掌握各种旅游信息,花费了一定的交易成本,也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旅游的心情和旅行质量会大打折扣。

1.2 参加旅游团较省时间

参加旅游团除了省力之外还省时间。这在与自助游相比较的时候,就能显现出优势。自助游时旅游者要花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交通问题上,查时刻表、计算行程、赶航班或列车班车等。而参加团队组织旅游,这一切就不会让旅游者操心着急。旅行过程中,按照旅行社事先安排好的行程进行就行,会节约大量的时间,行程更顺畅。

1.3 参加旅游团很有趣

农民爱热闹,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更加淳朴,更爱与人打交道。在农村,邻里串门,三五人聚在一块侃大山、拉家常是常有的事。出去旅游,大家一路同行,在同一辆车上,聊天嬉笑,气氛活跃。如旅游团中恰有一位好的导游及领队,一路上不仅气氛愉快活跃,还会让旅游者听到很多趣事。对于农民旅游者来说,这样的行程可能会了解到很多既新奇又有益的知识。经过这样的一次旅行,农民旅游者会感到收获颇丰,印象美好。

1.4 参加旅游团更省钱

农民虽然手中有了些许闲钱,也希望出门旅游增长见识,但是传统的节俭习惯使得他们舍不得“大手大脚”地花钱。而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要比自己出门旅游更便宜,这也是农民旅游者选择参团的原因之一。多数情况下,旅行社可以批量从酒店、餐饮、娱乐部门拿到较为优惠的价格,即使是交通费用也远比个人出行省得多。当然,有些自助旅游者经过精打细算,是可以做到比旅行社组团花费更经济实惠的,但对于农民旅游者来说,由于知识水平与旅游经历有限,因此参团出游仍是旅游更省钱的方法。

1.5 参加旅游团更安全

参加旅游团会比自己单独出游更安全。旅行在外,安全问题必须考虑,有的农民旅游者没有出过远门,人生地不熟,单独出游,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而旅游团作为一个集体,显然比单个旅游者更安全。而且即使出现了安全问题,在旅游团中相应也较容易得到妥善处理,游客还可以通过旅游意外保险及旅行社责任险获得补偿。

2 我国旅行社开发农民旅游产品的现状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享受型服务产品,消费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已具有了一定的出游能力。在二三十年前,农民尚不知旅游是何物。但今天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时期的农民在人格和社会心理上与以前农民的那种自闭、内向相比已大相径庭,他们也渴望走出农村看看外面的世界,见识更多的风景。

旅行社虽然已经发现了农民旅游市场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旅行社都不愿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或者只愿投入较少的精力和资金来开发农民旅游产品。从目前来看,旅行社针对农民的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有以下不足。

2.1 旅游产品针对性较差

据调查发现,很多农民的旅游意愿其实很强烈,但从没参加过旅行社的组团出游,究其原因主要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有旅行社业内人士介绍,农民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要求“景点多、价格低”,而当前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都市人“舒适、休闲”的要求。许多农民在报名旅游时,要求旅行社按其个人要求调整旅游消费项目,减去自费项目,增加免费或收费低的景点,达到既省钱又玩得开心的目的。而旅行社在设计一些旅游产品时并没有考虑到农民旅游者的特点,只将大众化旅游产品出售给旅游者,服务不能让农民旅游者满意。例如传统的“华东五市游”的旅旅产品,往返交通方式有“双飞”也有“双卧”的,如果不考虑农民自身经济条件,而简单向其推荐“双飞”,会让很多农民旅游者望而却步。但如将“双飞”改成“单飞加单卧”或者“双卧”,应该更受欢迎。因此,旅行社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根据其特点调整设计适合农村居民需要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2.2 旅行社服务农村市场的门市网点少

我国旅行社在农村几乎都没有设立门市网点,使得有出游动机的农民得不到咨询服务,如果其专门乘坐交通工具到城市内的旅行社进行咨询则成本太高,这也是造成很多农民放弃出游计划的原因之一。旅行社不愿在农村设立门市网点,主要有几种原因:第一是旅行社人员经营观念陈旧。很多旅行社认为农村居民普遍收入低、旅游消费少。第二是旅行社认为为农民提供旅游服务成本过高。因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单位村组的人口数量也不多,如果要进行前期宣传推广,投入太大,市场启动缓慢,见效时间过长。第三是旅行社认为农民旅游产品的收益有限。目前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仍存在较大差异,农民虽然有一定的闲钱在手,但是大多旅游消费还处于中低收入水平:主要表现为不愿参加购物和娱乐等自费项目;对景点要求多,价格又要尽可能低,既要省钱又不愿减少景点;他们对住宿餐饮的标准更低,甚至有部分旅游者出游时还自备干粮,只为省去餐费。因此,大多旅行社认为发展农民旅游无利可图,不愿积极投入力量。

实际上,部分农民出游意愿强烈,只要旅游产品设计合理,价格适中,农民旅游市场有望“一触即发”地热火起来,旅行社在这一块市场大蛋糕面前还是有“大利”可图的。

3 长尾理论与农民旅游产品

Chris Anderson[1]在2004年提出长尾理论,他强调,从传统意识中认为不能盈利或者难以盈利的长尾巴中找到新的盈利点。而长尾的价值就在于“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关注重要的人或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可以看到人们往往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大部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人或事忽略掉了。“长尾理论”问世后,人们开始将眼光和精力逐渐聚焦到不占多数市场份额的人和事上,力求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以高附加值的方式在这样的市场份额中获取较高的利润。长尾理论的重点在于,它认为最重要的核心是企业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在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上。斜线区域的曲线总面积是“头部”,当竖线区域曲线无限延长,并且被加厚之后,竖线区域的面积会超过斜线区域的面积。

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既包括有形部分,又包括无形部分。今天,几乎所有旅行社的产品都在打价格战,企业利润越来越薄。长尾理论将企业的注意点转向人们以前未关注的领域,旅行社在关注城市旅游者的需求、企业间打价格战的同时,是否想到可以将目光转向其他市场?旅行社如果多考虑广大的农民旅游市场,以需求为导向,为农民旅游者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和服务,安排以农民旅游者喜好与需求为中心的旅游活动,从长远来看,收益应该是可观的。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企业98%的产品都会被销售掉,我们不应忽视冷门产品,它们也许就是企业的利基产品。虽然我国农民数量众多,但由于经济收入、个人情况等所限,相对于广大的城市旅游者来说,他们的确属于旅行社顾客中的“小众”群体,他们所需要的旅游产品也许就是旅行社的冷门产品,是“长尾”,此时不应忽视它。也许单个客户产品的利润很低,但是它赢在“长度”。旅行社在基于“长尾理论”的农民旅游产品开发上,应加强旅游产品种类的丰富性、针对性,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以扩大“长尾”利基。不用担心设计的产品品种多了后游客选择多而增加的成本,旅行社可以一方面通过“长尾”针对游客提供更多产品种类上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游客购买咨询和口碑营销来降低选择的成本。正如“长尾理论”中所述“长尾”的3种力量:制造它、传播它、帮助我找到它。制造它,是指生产普及问题;传播它,则是指传播普及问题;帮助我找到它,则是要寻求工序相连。

4 基于长尾理论的农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1 制造它――设计合适的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之所以不愿意为农民旅游者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根本原因是因为成本过高和利润较低:产品成本高,但收益有限。而农民不选择旅行社出游也是因为旅行社没有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供选择。在长尾理论中,“长尾”主要是以一种网络现象显现出来,互联网发挥的作用就是使企业能够把各种资源、各种创新举措以低成本融和在一起,增强自身实力,拓展市场范围。就像环球旅行专家朱兆瑞说的那样:“我要做的就是一种线路,为旅行者规划最好的出游线路,结合廉价航空,让老百姓也能环游世界。”旅行社要做的就是整合线上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者尝试过分享出来的旅游线路,通过降低成本,不断设计价格低廉而品种丰富的产品吸引旅游者,对于农民旅游者更重要的是选择过程必须方便、易操作,产品更具针对性。旅行社为农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要针对他们的需求,使其获得身心的满足。

据调查研究表明,农民旅游者大多热衷于去大都市参观旅游,想多了解城市风貌。旅行社应多开发一些都市风情游[2]。虽然现在城市化进程较快,很多农村与城市差别在缩小,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很想到都市看一看现代化的建筑风貌、不同于农村的优美城市景观、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现代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享受一下城市里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以及先进的服务设施。当然,对于农民旅游者也要区别对待。例如,针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旅游者,他们对于旅游产品消费档次不高,旅行社可以选择一些消费密度大、空间小的景区和城市安排旅游线路;对于一些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旅游者,旅行社则可以设计一些以原始的地形地貌、特色人文景观等品位较高的旅游项目来吸引他们[3]。

农民外出旅游还希望学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针对于这一需求,旅行社可以开发生产观光的旅游产品[4]。把旅游观光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科技知识结合起来,使农民在休闲中获得丰富的、并能与自身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知识,接受文化的熏陶,发挥启发智力、拓展思维和丰富知识的作用。旅游社可以开发一些诸如参观农业示范园区、游览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农家乐考察和新农村学习等旅游线路。在外打工的农民子女,为了对父母表示孝心,会为长辈选择一些价廉物美的短途旅游产品。针对于这些老年游客,旅行社可以设计一些健康游的线路或者针对老年人虔诚信佛、或轻松休闲不宜过于劳累的特点,开发宗教游、组织老年人去宗教胜地、江南游等旅游专线。

4.2 传播它――选择合适的宣传方法

通过口碑效应,扩大影响力。旅行社在农村开展旅游宣传的还较少,即使有,形式也很单一,主要以散发宣传手册和图片为主,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获得旅游信息大部分来自亲朋好友。“长尾营销”的策略就是致力于在顾客中激励人们通过口耳相传,通过别人的经历,其他游客就能轻松地获得这类实用参考信息,在寻找某种旅游产品时就能更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线路。“长尾理论”还告诉了我们免费的力量。农民旅游产品价格较低,旅行社可以通过策划一些活动,选择普通农民作为免费享受旅游产品的幸运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合适的产品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再通过这些人的口口相传,为旅行社免费宣传旅游产品。这远比在广大农民看起来很遥远的媒体上做广告来的更亲切、更实际和更有效果。

长尾理论认为,同一种宣传途径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旅行社应针对于不同的人群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宣传营销手段。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如今互联网已普及,富裕地区的家庭上网已经实现,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广泛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长尾的力量首先就是通过网络显现出来的。而对于一般的农村地区,采用户外广告如建筑物墙体广告效果就较好。在农村农闲的时候,还可以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和市场,专门下乡去开展旅游宣传活动[5]。

4.3 帮助我找到它――建立网点提供服务

“长尾”的第三种力量就是连接供给与需求。旅行社将产品介绍给旅游者,推动旅游的需求向长尾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农民旅游市场的信息网络尚不健全,信息服务环节还比较薄弱,农民们潜在的旅游需求还没能得到组织与引导。一般农民通过互联网络寻找到合适的旅游产品信息还相对困难较大。因此,旅行社应以方便广大农民旅游者为目标,在农村直接设立旅行社门市部,或通过设立旅游综合服务网点来,可考虑将旅行社服务点设到村委会或一些居民较集中的邮政代办点等,吸纳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民群众参与信息网或旅行社销售网点的建立,通过这些人员和渠道来宣传、销售旅游产品。

旅行社还应提高前台接待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因为农民思想观念较落后而对他们上门咨询态度傲慢。对接待服务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除了接待礼仪、行为举止外,对于农民旅游者的消费特征也应掌握,能对他们的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促成旅游产品的顺利销售。旅行社设立基层服务网点,方便广大农民旅游者,为他们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帮他们推荐合适的旅游产品,做到连接了旅游供给与需求,就推动了农民旅游市场向长尾移动,扩大了销售市场,增加了利润。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2.0[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尹 光,黎克双.简论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世纪桥,2007(1):32-33.

[3] 刘东南.发展农民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市场分析[J].福建地理,2005(3):32-33.

篇5

近年来,国家和河北省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发展、繁荣和建设文化产业与市场。论文通过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找到保定市演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问题与市场细分,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市场;转企改制

在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受政策红利与诱人的市场前景刺激,也是为适应政策和市场需求,许多省、市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已圆满完成。在这一大背景下,保定市文艺院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在改制后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完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主体的顺利转化?转企后文艺院团怎样到市场上生存?在院团体制改革初期,首先引发的是一连串大大的问号,问号背后,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改制的SWOT市场分析

1.1优势(strength)分析

保定市演艺传媒集团公司具有雄厚的演艺团体作为支撑,拥有艺术团、河北梆子团、老调团和歌舞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同时还拥有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李玉梅等一大批中青年演员。同时,借助文艺院团“走基层”活动,保定市戏曲院团全员“走基层”送戏下乡1400余场。“走基层,惠民生”下乡戏剧演出。剧团到农村每年演出近500场。积累了大批观众,在广大城乡市场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2劣势(weakness)分析

(1)专业演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戏曲专业演员的培养和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戏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很多学员选择转行和不从事该行业,因此导致专业演员总体数量偏少,年龄结构偏大。

(2)缺乏专业营销与管理人员。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产业运营管理人才稀缺。文化产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较强的文化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保定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与周边发达省、市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缺少既深谙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对那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外向型经营人才更是匮乏。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3)缺乏资金。企业转企改制之后,政策性和事业性单位拨款减少,而处于市场转型期的企业市场生存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乏力,市场演出收益仅能维持现状,没有精力和资金去创作新的作品,陷入缺乏资金,导致演出效果欠佳,进而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

1.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支持优势。从经济效益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已形成阶段性差距,我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目前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如区位优势凸显、产业资源雄厚、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等。

(2)行业发展前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规模、体系建设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和完善。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04~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7%,比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尽管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省内排名第一位。全年旅游达1900万人次,无淡旺季之分。

1.4威胁(threat)分析

(1)保定市演艺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不足。保定市虽然作为区域性城市,人口1200万人口左右,但分布在20多个区县,消费市场分散,市场聚集和产品输送成本较高。同时,保定市市区和各县消费对象以从事中小工、商行业为主,消费财力和时间有限,更没有形成消费演艺产品的习惯。保定市区作为三线城市,100多万人口,产业以制造业、工商业为主,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与精打细算的小工商业者,都不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2)同行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在同行竞争对手方面,保定市在河北梆子剧种中有安兰惠河北梆子梆子剧团、保定市新华河北梆子梆子剧团及保定市周边的各县剧团,中低端市场竞争十分激励;而关汉卿大剧院的演出则占据保定市曲艺演出的高端市场,使保定市演艺剧团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线延伸面临激烈竞争。

2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开拓市场对策

2.1搭建市场平台

演艺院团需要有表演的平台。保定市曲艺市场可以借鉴天津、济南、西安的市场模式,根据保定市的剧场人均占有量兴建一批小剧场(或茶馆),既适合戏剧演出,也适合曲艺类――包括相声、鼓曲等演出。这批小剧场和茶馆的分布应考虑保定的特点,首先重点打造一个样板区域,起到一定的样板示范作用。

2.2引入经纪人机制

引入能够将精品的演出艺术与市场对接的文化经纪人和规范、高效的演出经纪公司。利用已有演出经纪公司和演出经纪人,尽快推行剧目制作人和演出经纪人制度,并将这一制度与剧院团的转企改制相挂钩,使这一制度落在实处,实现艺术生产与演出市场的对接,盘活保定的演出市场。要加紧培养对外演出的经纪人,以弥补保定缺乏优秀对外演出经纪人的缺憾,扭转对外演出盈利小或不盈利的局面。

2.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保定市应该继续推进演出市场与旅游市场的真正对接,用保定著名的戏曲品牌和丰厚的演出资源,打造独特的保定文化旅游市场,使保定的各种特色演出成为观光旅游者必看的保定旅游演出品牌节目,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到保定来,以品牌演出带动连锁消费。

2.4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包括绝大多数艺术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顺应这种形势,演艺院团必须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同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机制,即在演艺院团内部设立从事市场策划、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的部门或岗位,具体承担市场开拓重任,并以市场需求为信号,调节剧目生产。

【参考文献】

[l]吕俊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反思[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唐自然.从“云南映象”看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环境[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2008.

[3]李莉莉.产业化运营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杨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篇6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低碳旅游

1992 年,低碳经济(Low carbon)的概念首次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尽量在旅行中减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旅游养老目的地

旅游养老目的地即拥有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符合老龄人口特点的服务设施与功能,适宜老龄人口居住,并且其可在居住地开展一定旅游活动。首先,旅游养老目的地的核心功能是社会功能,包括养老、医疗、休闲旅游及社区发展等;其次,旅游养老目的地具备生态功能,即区别于城市环境的良好生态环境;再次,旅游养老目的地具有经济功能,这是旅游养老目的地的附加功能。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13个产业在内的老年消费者专用市场的开拓,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养老者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对旅游养老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二、皖南齐云山旅游养老目的地开发研究

(一)皖南齐云山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安徽省南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皖南地区作为典型的旅游区域在集聚效应和类型效应上都十分突出。皖南地区不仅有世纪自然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其中,作为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境内,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但从历年的游客访问数据来看,齐云山的旅游效用几乎是在黄山市所有4A级景区(点)中最低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旅游信息中心历年旅客数据信息)。究其原因,首先,皖南旅游区域主要接待观光型旅游者,在旅游决策时,根据最大效益原则,选择此区域内名气最大的旅游地。齐云山虽属于国家级风景区,但其知名度于逊于黄山。其次,从景观特征、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齐云山自身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其典型的丹霞地貌和道教文化。由此可见,与皖南区域内其他的优质旅游地相比,其旅游发展弱势较明显,仅在其内部发掘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将齐云山开发成旅游养老目的地的意?x在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旅游者所占据的市场空间和份额不断增大,这也直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齐云山的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有充足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成为老年人的观光休闲养老圣地,通过加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不断推出具有景区特色的老年旅游产品,可以满足不断增加老年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促进齐云山景区经济增长。

(二)皖南齐云山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1.旅游养老目标市场培育和引导。市场细分的出发点是为了根据老年旅游者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品种的创新不仅是打造新产品,也包括通过重新组合旅游资源、设施及服务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从而更大程度上对接老年人的旅游需求。(1)按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细分。针对国际市场,齐云山在开发老年市场时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巩固西欧及北美的老年旅游市场,也要加大对大洋洲旅游市场的拓展。而针对国内市场,齐云山则要着重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旅游市场进行开发,通过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旅游中来。(2)按消费支付能力细分。从长期发展来看,老年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提升,所以,需要根据老年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然后根据不同购买力的老年消费群体制定适合的价格策略。对于有消费欲望及购买能力的城市老年消费者,可以提供高端舒适的旅游产品,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城镇老年消费者,可以打造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

2.客源市场定位。目前,我国老年市场比较有开发潜力的目标市场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消费者,他们由于经济宽裕、退休后时间充裕,所以有很强的出游意愿。比如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群体,他们比较熟悉旅游活动,是老年旅游市场中已经成熟的客户群体。第二种是经济较为富裕的老年消费者,他们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但是在经济方面都比较丰厚,且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其次,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景区影响力的扩张,尤其是“十三五”高铁道路网的规划,使齐云山景区所在的皖南旅游区域优势扩大。因此,应将齐云山建设成为面向以长三角地区和省内游客为主的老年养生基地。

(三)皖南齐云山旅游养老产业体系构建

1.塑造自然与人文养老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是旅游养老目的地发展的基础,在产业层面,重点开发齐云山生态旅游、医疗旅游和道教文化旅游;在城市环境层面,在“原生态人文资源”的烘托下,强化旅游养老目的地面貌;充分利用黄山的游客资源,尽量通过旅游线路的优化,引导黄山游客资源向齐云山倾斜。

2.夯实养老产业基础。搭建和完善旅游养老目的地养老产业结构体系,以“养老旅游、养老地产、休闲度假”为核心,构建集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加工、养老培训、养老会展等于一体的养老产业体系。齐云山可以从大都市老年人喜欢清静安逸的心理需要出发,建设老年服务场所,比如有徽剧表演的茶馆,装修具有传统特色的推拿养生馆,提高养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舒适感。

3.构建旅游养老产品体系。以齐云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建设的老年养生基地,包括老年公寓、银色住宅及疗养院,提供多种选择给不同层次的有养老需求的人群,满足他们对养老方式、休养时间和居所产权的不同需要。老年人不但可以长期居住在老年公寓,也可根据个人需要定期到疗养院疗养。齐云山景区管理部门,应根据景区的硬件情况和目标客源市场情况,对景区各个环节进行建设,使齐云山景区成为黄山市旅游养老的“套餐”组成之一。中心原则就是协调好齐云山“山上”与“山下”的协同发展,既要加强齐云山风景区硬件条件的建设;也要准确定位并完善好齐云山景区下城镇的规划建设,保证齐云山景区旅游休闲功能的实现。

4.配套养老接待与服务设施。建设满足休闲旅游、养老养生两方面功能需求的配套设施,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上,配备健康、医疗设施。制订并实施“健康计划”,加强健康体系建设,把健康理念融入齐云山旅游养老目的地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优势,增加休闲配套设施,形成合力,满足本地居民??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引入健康管理系统,依托医学院、医院、康体机构,为旅游养老者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于一体的个性化服务。

(四)皖南齐云山旅游养老目的地市场营销策略

1.旅游形象策略。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吸引物认知和选择的重要参照系,也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手段。提炼和升华旅游特质元素,塑造旅游形象,创建旅游品牌,不仅对旅游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对地区建设和对外宣传都具有重大意义。齐云山景区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并结合道教养生文化,突出齐云山景区重视养生的旅游特色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将齐云山景区打造成城市养老者的理想养老居所。

2.产品开发策略。综合考虑齐云山资源开发状况及其竞争形势,齐云山旅游养老目的地旅游产品应有所侧重,要明确齐云山今后应重点建设的拳头产品、形象产品。鉴于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加之其独有的气候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应利用齐云山景区的自然禀赋条件,重点开发道教玄妙的养生文化旅游和度假旅游,突出齐云山旅游形象。

3.市场促销策略。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因此,要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多元化媒体宣传渠道,及时地宣传、报道齐云山的特色所在和最新旅游动态,并针对主要目标市场集中推出广告宣传。

4.市场渠道策略。首先,齐云山景区管理部门作为旅游促销的执行者,应加强与黄山市旅游局以及周边旅游区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拓展分销渠道;其次,重点开展针对旅游批发商、旅行社的促销活动,从而分流更多的旅游客流。基于齐云山独特的区位与资源特点,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

三、政策性建议与战略构想

通过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金字塔结构对旅游产业提出的政策性建议进行精炼概括及分析。

第一,建设旅游养老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养老目的地要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随时查到老年人的体能健康报告,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远程视频,凝聚亲情联系,让子女可以随时随地知道其父母的健康状况,老年人也可以在闲时通过系统定制自己的私人档案。当地法规及目的地相关信息也要囊括在系统中,不仅可以为在这里养老的人提供政策便利,还可以起到对外宣传促销和交流的作用。

第二,积极引导旅游养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自从老年产业这一概念兴起以来,针对老年产业的营销手段的运用也更加丰富,这就使得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产生了更大的市场辐射力。这就需要对老年消费者根据他们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市场细分,将不同行业的产品、服务进行互补及替代,将针对性的产品服务提供给目标老年消费者。比如在向老年消费者提供住宅产品时,也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配套的社区、医疗、娱乐、健身及旅游等产品和服务。

第三,加强各类专门人才服务技能的培养。在2011年,我国劳动保障部门修订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准中要求,专业护理人员需要在国家要求的标准下进行工作,并需要取得相应执照后才能上岗。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增设旅游养老服务师等岗位,并按照标准不同进行级别的鉴定与区别,通过这种措施使旅游养老真正做到旅游、养老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从而使旅游养老更加完善。同时,政府应采取贴薪补酬措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养老托老事业:可在旅游院校中开设老年旅游学课程,培养旅游养老管理专业的人才;充分利用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并熟悉老年生理及心理需求等优势,培养低龄老人成为专业的旅游养老及护理服务人才。

第四,加快疏通旅游养老者流动渠道。强化对养老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不但需要逐步提高城市与农村养老体系的完善程度,还需要强化管理政策的全面性,同时需要针对跨区域养老旅游制定简便的流程,从而提高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的流动性。民政部门需要对跨区域养老旅游进行政策方面的支持,及时方便地解决养老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人身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特殊事件;旅游部门需要针对养老旅游制定完善的旅游政策,同时需要与政府专门负责养老管理的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制定特许制度,以此使养老旅游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全方位保障旅游养老者的合法权益。当地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协调,逐步提高养老金和退休金收入,加快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网络化办公和管理,简化异地养老旅游办理手续。针对老年人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或突然死亡等突发状况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快旅游养老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对养老旅游服务企业的监管,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篇7

1.1旅游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凉州地形地貌独特,山川气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昌隆湖地处凉州城西25公里处的丰乐镇昌隆村南端,湖区总面积约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药180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冈丘陵,湖区内景点丰富,周围有多处文化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2002年4月丰乐镇党委、政府利用昌隆湖特殊的区域优势,规划新建“昌隆湖度假村”,新建渔塘面积16675平方米,栽植垂柳、果槐、白杨、沙枣、榆树等各类风景树21000多株,同时整修了道路,初步形成休闲、娱乐、餐饮、垂钓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昌隆湖开发建设是丰乐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今日丰乐,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22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0元。草食畜牧、商贸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迅猛发展,2002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888.9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被列入丰乐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丰乐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2是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昌隆湖附川荒滩、山岗丘陵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少年来一直被弃置,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无草、无树、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治理。该项目的建设,使昌隆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开发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

1.2.3是丰乐镇改革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丰乐镇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以国道312线为依托,以丰乐堡街为中心,南北辐射0.7公里,东西辐射3公里的新集镇开发区。到丰乐镇投资建设的客商和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开放的丰乐镇急需一处可供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洽谈生意的旅游胜地。

1.2.4是丰乐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昌隆湖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昌隆村的交通、餐饮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昌隆湖的开发、建设是丰乐镇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致富的需要。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开发建设昌隆湖,得到了丰乐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丰乐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对该镇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论证,认为该镇昌隆湖景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独特,开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拟开发新建“丰乐镇昌隆湖度假村”,并进行了短期规划,力争在三年内生态植被得以改善,五年内把荒山、荒滩建成湖光山色、休闲、垂钓、娱乐、避暑的渡假胜地。

1.3.2.昌隆湖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是饮用、洗浴的上乘产品,中游建有小型水库,是乘舟游览、潜水游泳的理想之地。下游的鱼池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1.3.3兰新铁路、312国道横穿昌隆湖所在的丰乐镇,为到昌隆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服务。

1.3.4基础条件较好。现有的规模鱼池、昌隆湖、果园、电力设施,为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均在丰乐镇修建的信息传输塔,保障了昌隆湖景区通讯畅通。

1.3.5该项目远离城镇、工厂,无任何污染,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是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昌隆湖客源预测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凉州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它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凉州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凉州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凉州提供大约3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

凉州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陕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区距凉州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凉州的潜在客源市场。

由以上分析可知,凉州处于兰州、白银、西宁、金昌、张掖等地的ReBAM范围中,凉州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凉州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2客源市场分析

2.2.1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02年为例,200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4%的旅游者前来昌隆湖旅游,每年可接待约2.24万人次。

2.2.2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凉州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7%选择昌隆湖龙泉度假村,每年将有2.1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2.2.3昌隆湖度假区接待游客主要以凉州、金昌及周边地区为主,旺季4-10月接待游客近万人。该项目开发建设以后,将为周边地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住宿场所,如按ReBAM潜在客源理论预测,丰乐周边城市金川、张掖到昌隆湖游玩的按城市总人口1%计算,可为昌隆湖年提供2万人次的游人规模。

2.4以上分析表明,昌隆湖龙泉度假村如此建成后,游客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年接待游客可达2万人次。

第三章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

3.1景区现状

昌隆湖地形呈峡谷状,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岗丘陵,湖区面积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很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约180亩,库容约8万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现已建成占地面积为16675平方米的鱼塘5个,占地面积为280平方米的娱乐、餐饮、住宿服务设施。已栽植各类风景树2.1万珠。后面的山岗丘陵急需绿化,前面的平川荒滩急需开发。

3.2建设内容及规模

3.2.1修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25×100米)的游泳池。

3.2.2修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0×100)工棚式茶座。

3.2.3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露天网球场。

3.2.4修建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康体中心。

3.2.5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住宿用别墅。

3.2.6修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0辆小车、10辆中巴车的停车场。

3.2.7修建旱码头2个,购置气艇3个。

3.2.8修建占地面积30平方米的厕所1个。

3.2.9绿化山岗丘陵,平川荒滩,栽种天然野生植物及各类风景树。购置山上喷灌处理设施。

3.2.10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第四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版权所有

4.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92.5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自筹资金62.5万元。

第五章项目实施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两年,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

2003年6月底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立项、论证、施工图设计、资金筹措等工作。

2003年8月争取破土动工建设。

2004年3-4月绿化荒山荒滩、栽植各类风景树20余万株。

2005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第六章项目效益评估

6.1经济效益

6.1.1旅游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2005年当年总收入95万元。

其中:

游泳池按6-9月实际使用天数120天计算,每天进入100人,游泳费2元/人,营业额为2.4万元;

网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台球场按5-10月实际使用天数180天计算,每天使用时间为8小时,每小时消费5元/人,按每天进入400人次·小时计算,年营业额为36万元;

餐厅、娱乐室、茶座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50人就餐和娱乐,每人消费20元,年营业额为21万元;

住宿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20人留宿,每人消费80元,年营业额为33.6万元;

其它营业性收入每年2万元。

6.1.2成本费用,共计62.05万元。

A、雇员工资,按每人每年0.3万元计,每年13×0.3=3.9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每年4.75万元。

C、水费(包括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游泳池排放水可用于绿化),每年10万元。

D、电费,每年5万元。

E、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头重脚轻总额192.5万元计,折旧匀限25年),每年7.7万元。

F、维修费,每年5万元。

G、低值易耗品,每年10万元。

H、其它费用,如燃料费等每年10万元。

I、营业税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每年5.7万元。

6.1.3营业利润年均为32.95万元。

6.1.4投资利润率为34.68%。

6.1.5投资利税率40.68%。

6.1.6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32.45/(95-23.9-5.7)×100%=49.62%

通过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49.62%时,该项目产生效益。

6.1.7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6-32.95/95=5.65(年)

6.2社会效益

6.2.1项目建成后,既可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又带动了社会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6.2.2项目建成后,有利于丰乐镇昌隆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第七章结论建议

篇8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篇9

关键词:沟域经济;山区发展;旅游带动

沟域经济发展背景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山区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碍,使之在经济上要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山区生态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催生了北京以及许多城市山区遍地开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逐渐找到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形经济发展的路子。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沟域是指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实践,区域经济的所有理论成果将成为指导沟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特殊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进而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理论。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目标。

二、沟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北京沟域依托其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形成了三种十类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1.1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沟域内的农业、工业和物流等产业发展。

这类山区沟域内资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景区档次。以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为核心,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为龙头,其他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沟域经济带。

2.1.2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是以建设都市现代型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驱动高度关联的三次产业不断融合,建设农游结合的沟域经济。

这类山区沟域是以开发沟域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目标,应用标准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度进行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并通过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形态壮大沟域经济。

2.1.3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针对区域内大面积的废弃矿场,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基地,由此促进沟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对于这类山区的废弃矿场,可以通过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鱼鳞坑、修筑拦淤坝合谷坊等)和农艺措施(横坡等高耕作、立体种植等)进行治理,是沟域开发生态型替代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2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沟域:从特色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

2.2.1成功特点:

(1)极化效应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关键就是通过扩散效应将整个沟域内经济连为一体的基本依托,积极培育沟域的支柱产业。

(2)点轴发展

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

(3)三产协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互促、融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和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旅游业不仅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2.2.2现状问题

(1)差异化较低

资源无明显差异,缺乏资源唯一性和垄断性。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沟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2)设施层次较低

项目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简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沟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由于目前的山区旅游业形态自由,层次低,因此,很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市场对接不力

物质、非物质产品推广不足,与目标市场对接不畅。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居民的差异较大,双方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不顺畅。

(4)文化发展不足

文化营造停留在山区农村层次,缺少区域特质文化或新兴文化植入与培养。文化创意需要结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然而,目前的开发模式,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农村层次,甚至对于文化开发的关注非常的少。

2.3沟域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从传统山区到第二代沟域经济的蜕变)

2.3.1传统山区农村

传统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素质较低。大部分生产只能满足当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只留下的少量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3.2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生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发挥其周边优质景点的联动作用,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示范区。

2.3.3第二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于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沟域经济的资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具有独特创意的物质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打造沟域经济品牌的实体平台,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发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环境文化特质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间环境,并通过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区特质,具有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沟域经济区域。

第二代沟域的主要内容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设施条件,如,卫生条件、信息条件、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医疗条件等;体现山区或乡村特色的风貌环境,如、清新空气、山水景观、自然环境、健康食品、淳朴民风等。

2.3.4小结

从第一代沟域的“龙头景点+农家乐”到第二代沟域“城市功能区+城镇化”如何突破差异化较低、设施层次较低、文化发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沟域的瓶颈问题,如何让将第二代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与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将更新的发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城镇规划中去,这些都是在新的沟域发展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北京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3.1静之湖项目概况及现状

静之湖距离北京五环25km,距离昌平中心城区18km,距离小汤山镇8km,距离兴寿镇城关镇3km。兴寿镇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功能定位:“昌平新城产业拓展区――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静之湖度假村的市场以及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度假村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对度假村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度假村现状由村庄、桃峪口水库、桃峪口村庄以及桃峪口林地组成的。

村庄:对外依赖度高,村庄内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或者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桃峪口村带来极大的影响。

桃峪口水库:水库周边200米范围划定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苹果种植为主,但是果品产量及品质不高。为桃峪口村带来的附加价值较低。

3.2项目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静之湖的现有资源――温泉度假酒店,以及现有的旅游度假资源,根据上述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看,此区域发展沟域经济考虑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兴寿镇镇政府、地产开发商以及库区农民各方的利益,产生10种措施注入规划设计以及区域管理:

(1)用水安全问题(规模控制、生态技术)

(2)区域形象问题(提升区域形象、拉动区域经济)

(3)镇产业发展问题(农民安置、镇经济发展)

(4)投资回报问题(激活静之湖度假村、项目营销回报 )

(5)农民生计问题(乡土情结、就业岗位)。

3.2.2静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打造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以实体品牌承载沟域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质的山区空间和具有山区特质的城市空间,实现沟域山区的就地城镇化,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产品、资源和活动。

产品――温泉,在北京,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村、酒店超过150家。

资源――文化,在静之湖周围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以及银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库、大杨山森林公园以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活动――?空缺――这也是静之湖旅游规划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第二代沟域(――打造实体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静之湖面临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当地开发意愿、自然条件基础;劣势:核心竞争力缺失、区域开发的限制;机遇:周边产业发展、沟域发展背景;挑战:未知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3.3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

3.3.1静之湖区域周边特征

静之湖周边的产业集群:静之湖周边有昌平高新技术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顺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和怀柔国际交往休闲娱乐生态旅游。

周围产业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对这样的高端人群,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引导他们来静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流连忘返?并且从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成为静之湖度假村的潜在客户。

3.3.2昌平区旅游市场分析

2009年昌平区旅游业收入385865.9万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业、旅游商业、旅游区(点),住宿业和旅行社应该成为发展旅游业投资重点。

面对这样一个比例,怎么样发挥这比重最大的行业,并且让他们的存在别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静之湖――一个周边产业集群,景点林立的新兴沟域,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它周边的环境,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而又能脱颖而出?

3.3.3沟域经济发展的商机与规划相结合

――经营项目:拓展培训项目

由于静之湖周边产业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有着同样的特征,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生活工作依赖网络,缺乏归属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团队,所以他们更需要释放情绪、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团队培训项目,包括户外拓展项目以及会议培训项目。

寻求战略合作――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该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我国拓展业唯一合法行业组织)共同建立中国拓展培训标准训练基地。借助地处北京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承办行业会议和比赛与中国顶级户外培训机构、管理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综合培训实体。

――旅游项目:旅游中枢项目

由于现状静之湖现状周边除十三陵地区集中大量景点外,其余景点空间分布广泛;大部分景点内容单调,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水品较低;昌平旅游以景点游为主,游客入住率较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

1、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住宿选择分为高端(静之湖温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连锁(快捷)酒店)、低端(标准化农家院)以及体验住宿(DIY 野营区)。

2、与旅行社合作,增设区域旅游线路――通过新游线的设计,将原本单调的个体景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丰富近郊旅游内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区域便捷交通服务――便捷的汽车租赁服务以及开辟景区免费班车。

4、提供区域旅游信息与服务

四、总结

沟域经济对于山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发展历经的三大阶段使得山区建设发展日渐成熟,而对于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增强山区本身的竞争力,加强山区的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是极其迫切的,通过对沟域本身和周围资源的分析,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竞争力化为发展动力,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沟域山区名片。

参考文献:

张莉.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

篇10

关键词: 天华山; 生态旅游; 问题; 设想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29-02

1 保护区概况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宁陕县境内,属秦岭大熊猫主要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25485公顷。由于该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区内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品种全,而且保护价值高。生态群落具有南北交汇、四方杂居的分布特点,是秦岭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主要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主要有红豆杉、云杉、冷杉、水青树、连香树等。

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完成了划界立标工作,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出版发行了《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初见规模。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2 生态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主要以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为重点,修建了保护站、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在生态旅游方面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3 生态旅游优势

3.1旅游资源优势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腹地,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典型性而闻名,其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各类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天华山峰峦叠嶂,山奇石怪,林海茫茫,云雾缭绕,保护区内有挺拔险峻的山峰、状如石海的冰缘地貌、神秘绝妙的溶洞、飞泻千仞晶莹清澈的飞瀑,纵横交错的溪流,以及高山平湖,还有景色秀丽的天然林,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因此,被游人誉为陕西的“九寨沟”,能够满足人们探索自然,了解自然,反璞归真的需求,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保护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3.2区位优势

天华山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距西汉高速公路30余公里,驱车到西安或汉中约2小时,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大为改观,陕西省把保护区纳入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全省米字形交通主干网络,使保护区成为整个秦岭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成员。区内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视、通公路,农村电网也已改造完成,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保护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得以展现,为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优势。

4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状况

4.1山地景观

秦岭逶迤绵亘,素以雄、奇、险、幽、俊而闻名于世,而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更是无限风光,竞显风流,是镶嵌在秦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可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别有一番天然情趣。可以说天华山的山岳景观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游人至此,大有“两山夹明镜,人在画中游”之感觉。

4.2水域景观

天华山保护区山势高大,植被茂盛,故而形成了多彩多姿、水量充沛的河、瀑、潭、溪、泉等自然景观,构成清澈秀美的水体旅游资源。区内两条河流麻河和木河,均发源于区内最高的秦岭主脊,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河中怪石层叠,水击浪起,波澜回旋。河水清澈甘甜,沁人心扉。总之,天华山各种水体景观之形姿、色彩、味甘、乐音等给游人许多情趣。

4.3生物景观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180种,蕨类植物111种,种子植物1528种。在这些丰富的植物种类种中,有观赏植物436种,药用植物720种,淀粉植物93种,芳香植物57种,油料植物78种,食用植物79种,纤维植物134种,鞣料植物62种,树脂橡胶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如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太白红杉、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等。

森林景观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季相分明,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万物复苏,树木嫩叶初发,生机勃勃,山坡上百花盛开,群芳竞妍,姹紫嫣红;盛夏,郁郁葱葱,凉风习习,山上绿波起伏,青翠锁目,林内上有绿叶如盖,下有绿茵缀花;秋天层林尽染,霜染红叶,满山红遍,百果飘香;隆冬,山上松柏更加青翠挺拔,大雪初降,山如银蛇,崖挂冰帘。

雨后山中白雾弥漫,雀歌雉鸣,猴飞鹿奔,羊豹倘佯,水中鱼儿徘徊的景象,常常令游人惊叹不绝。登上鸡公梁顶,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盛开时节,沿途观赏,姹紫嫣红,灿烂夺目,似云海,似云霞。步入这斑斓动人的画卷之中,望着那鲜艳夺目的杜鹃花海,青翠欲滴的针叶林,人们漫步于草甸,你会觉得这里一切都那么舒适惬意、那么具有勃勃生机。

5 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1缺乏整体规划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各项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完善,生态旅游尚未进行,正在着手编制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5.2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落后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财力不足,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投资,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诱惑力。

5.3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天华山保护区是在原陕西省宁西林业局蒲河林场的基础上成立的,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是林业专业方面而非旅游专业,目前保护区急需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5.4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低

天华山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时间不久,加之过去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小,缺乏社会认知,也是影响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

6 生态旅游设想与规划

6.1生态旅游的原则

6.1.1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原则

保护区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将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在规划区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上,使旅游活动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值。

6.1.2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科学利用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的特点和优势设计旅游项目,充分体现保护区的特色,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才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类型,尽量发挥资源优势。

6.1.3 加强宣传,严格法规,科学管理的原则

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的优点,宣传保护区的特点,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保护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态旅游。

6.1.4 循序渐进,有控制、有秩序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生态旅游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旅游规模。应结合最佳游客容量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科学设置旅游线路,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旅游。

6.2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有计划地建设一个生态旅游特色明显、功能齐全、服务一流、典雅舒适的大自然绿色世界,满足人类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游憩需求以及回归质朴和谐的自然环境需求。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探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促进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6.3环境容量分析

只有准确测算环境容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客规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按线路法计算,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日环境容量为322人次/日,共5个多月(即每年的5月至10月上旬),其中有效旅游日主要集中在周未和节假日,取有效旅游系数0.4,经计算,年环境容量为20608人,按照保护区2004年旅游人数500人次,年均增长率20%计算,规划期未2014年预测旅游人数3700余人,年均人数不会超过环境容量。

6.4客源和市场分析

目前保护区的主体游客来自于周边的佛坪、户县和宁陕县等地,辐射范围较小。近期客源市场应以西安、汉中、安康为中心的省内大中城市旅游市场为重点,逐步拓宽和开辟省内其它城市和周边省、区旅游市场。

保护区生态旅游应做好动态监测,适时进行游客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游客的性质、旅游目的,以便及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计划,满足市场需求。

6.5绿化美化规划

6.5.1对保护区内的景点进行统一的绿化美化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绿化美化科学合理。

6.5.2绿化要突出地方特色,种植具有保护区特色的植物,配置采用自然、不规则方式,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6.5.3旅游步道或旅游线路两侧,适当配置自然或风景林带,以美化旅途环境,改善视觉效果,增添游客游览乐趣。

6.5.4对景点旅游线路附近的村庄,应进行统一规划,重点突出环境设施建设,扩大绿地面积,净化、美化环境,力求村庄建设与保护区建设相协调。

6.6三废处理

在游人聚集地、游览线路、景点等地合理设置垃圾箱,并定期清理回收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场统一处理。

根据旅游景点的规模、特征和游客数量,合理设置公共厕所,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6.7旅游项目规划

6.7.1旅游项目

6.7.1.1森林观光游:以参观保护区内乔、灌、花、草组成的多姿林相,进行森林浴、避暑休闲为主,方式为步行。

6.7.1.2瀑布观赏游:以欣赏秦岭地区少有的剑雨飞壑,银丝缕缕,跌岩百折的瀑布群为主,让人体验“凝似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境界。方式为步行。

6.7.1.3登山探险游:以登山游览为主,欣赏天华山、五女峰峰峦叠嶂,竹木相映,烟雾缭绕之美,体验留云峰、劲松峰峭壁如挂,绝处逢生之险。方式为步行。

6.7.1.4科普考察游:以参观、阅览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通过阅览有关宣传材料、声像作品以及观赏具有典型特征的珍稀动植物、地形、地貌等,最终使游人对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价值有感性认识并能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6.7.1.5民俗风情游:以参观保护区周边社区农舍、寺庙、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为主,使游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陶冶游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6.7.2 旅游路线

6.7.2.1麻房子—十里河—留云峰—兰花湖旅游线路。游览劲松峰、留云峰、北亚热带及暖温带森林植被带谱、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等。

6.7.2.2萝卜峪—大青沟—天华山旅游线路。游览天华山秀峰高耸、烟雾缭绕、怪石林立的山岳景观和蔚为壮观的天华山飞瀑。

6.7.3旅游设施规划

由于保护区生态旅游尚未正常开展,缺乏一定的基础设施,加上可利用部分设施较少,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目前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本期规划主要利用保护区原有道路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形成旅游步道,对景点设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旅游促销宣传。

6.7.3.1修建兰花湖旅游步道7.5公里,天华山旅游步道3.1公里。

6.7.3.2麻房子—兰花湖旅游道路增设观景亭2处,萝卜峪—天华山旅游步道增设观景亭1处。

6.7.3.3麻房子修建200平方米停车场1处。

6.7.3.4购置中巴旅游车1辆。

6.7.3.5完善供电、供水及环卫设施。

6.7.3.6提高导游的业务素质,定期举办导游培训班,培训内容侧重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科普教育。规划培训社区及保护区相关人员20人,按人均每年1次,共计200人次。

6.7.3.7旅游宣传

今后的主要促销手段有:参加各种旅游网络,积极参与全国或区域性的促销会议,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促销,编印旅游手册,制作旅游纪念品等。规划每年投资5万元。

7 旅游效益分析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