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 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7-02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部也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状况,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家庭日常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偏差、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氛围的浅淡和初中时期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综合作用,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结束正规九年义务教育后,出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状况,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一、中国初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初中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自我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在“你了解?”和“你了解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优点和不足的比例只占36.3%和37.9%,不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分别占到63.7%和62.1%。调查充分显示,初中学生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认识,但是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学生对自我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对与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是淡薄。

2.初中时期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完整。现在社会上的职业众多,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将来职业有一个设计,就必须让孩子接触各种职业,了解各种职业信息。调查显示:初中生对职业的认识不完整,认识片面,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初中生受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影响较大,对社会职业的构成了解不全面,在“哪一类是你大学毕业后期待从事的工作?”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36.7%、18.4%和16%,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关注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集中于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技术操作型的许多劳动岗位(如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更是表现漠然。第二,初中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途径不丰富,比较片面。了解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家长和朋友,而其他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老师、报纸和社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愿意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却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社会职业意识,缺乏对构建明智、现实的职业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印痕。

3.初中时期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初中时期是学生对前途的现实性的探索和实验性的选择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色彩非常鲜明,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作出初步的职业尝试。调查显示:中国初中学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关系认识较清楚,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是很淡薄,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与其他发达国家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调查中仅仅有31.3%你听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达68.7%的初中生不记得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解和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就更少了;高达70%的初中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将来比较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认为应该在初中阶段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初中生只占26.2%。这些问题综合说明现阶段中国初中生在职业规划上意识淡薄,而且滞后,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

4.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和偏差。职业生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调查显示,中学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缺失,很少有学校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走形式,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生涯发展不相适应。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只有9.2%的学校有开设人生设计或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班主任很少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职业,只有1/10的老师有在课上强调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这些问题显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关于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严重缺乏。有的初中学校即使有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参观,而关于职业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次数少,而且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当问到老师“您学校在课外活动中有没有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职业如医生所从事的工作”时,回答没有或不清楚的比例高达91.8%,回答有的比例只占8.2%,与中国小学阶段还有一段差距,更不用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了。这说明在初中时期,由于升学压力、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初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更不用说职业实践和职业实习了。

二、加强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初中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扩大职业生涯教育范围,提高职业指导水平,扩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

1.增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理性的职业期待,避免提高学生未来择业的机会成本。教师要充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这项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第二,各门学科任课教师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并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第三,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中国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国外的标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老师,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要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2.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初中时期是职业指导的起始时期,中国中学的职业指导,包括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是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生涯设计,为升学或就业作好准备的一门学科。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毕业生的合理分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作为初中学校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特点,突出职业指导的目标化;提供职业信息服务,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积极开展咨询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定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其职业素质;推进职业指导,要注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3.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育。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或必修课,引导、帮助和鼓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份蓝图。同时加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4.灵活开展各种以职业体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热情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1)劳技渗透,实现学生的自我角色塑造。(2)活动展示,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功感。(3)实地参观和实习体验,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和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4)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5.针对初中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解决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身心限制的矛盾,所以初中生涯发展的重点是进行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与计划的准备,要分时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在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内容侧重自我觉察,辅以少部分职业初探,初中二年级以认识生涯类群为主,侧重生涯觉察,初中三年级以生涯规划为主。

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家庭要发挥积极的协助作用,如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初中生性格的发展;要重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引进国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加快国外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本土化的研究与开发;完善职业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信息服务;建立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调查数据来源于福建省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职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89-02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中等职业教育已构成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应该在抓好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德育能力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和行为特点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而且屡教不改。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加费劲,作业上交不及时或者纯粹不做等状况比较多。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得他们在处理师生和同学间矛盾时容易急躁、不考虑后果,心理上自我保护、爱面子、自尊心强。

(四)意志力差

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办法,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就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二、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中学而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校、班级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明确规章制度,建立班级个人量化考核办法。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而且中职生农村学生也比较多,农村学生家长农活较多,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往往是中考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后进生,正是这一特殊的群体构成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成份。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不同的学校汇聚到职专,面对新的学校,好奇心与期望好的开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他们都想重塑形象,也想拥有一技之长。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开学第一周起就设法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学生日常仪容仪表要求细则》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详细阐述中职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毕业、升学后就业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每一阶段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与班干部、学生代表共同拟定各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级考核机制和办法,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从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并将考核结果载入班级量化考核表上,同时统计每日迟到早退、自习课纪律情况,对迟到次数较多、闲话较多的同学,责成其写说明书,或为班级表演节目,或适当增加晨跑的圈数。在这些监督考核制度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学生对良好习惯有了一定的共识,能够逐步的建立起来相应的行为习惯。

(2)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的是冰冻一尺非一夜之寒,因此,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也不能快刀斩乱麻。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若要常抓不懈而又不浮于口头,流于形式,我认为必须加强监督。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加强岗位监督,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监督分两个方面:班干部监督和学生代表监督。班干部监督岗由值周班干部轮流上岗。主要负责监督全班学生在上课、晚自习、课间、课外活动时段的基本情况。监督内容包括:填写班级日志,组织检查学生校徽佩戴、衣着打扮,发型,上课纪律,班风班貌,安全意识、卫生习惯等。学生代表监督岗由班干成员提出候选人名单,交由全班同学进行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值周班长值周期间管理情况的监督,对值周班长的做法有异议时,可视轻重程度及时报告常务班长、班主任。每周星期一早晨早自习时,有值周班干部主持,值周组长和学生代表向全班作上一个星期的工作总结。像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监督,既发挥了班干部、学生代表的特殊作用,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又巩固了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向经常化,实现常抓不懈的目的。

(二)集体观念的形成

(1)参加军训。军训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军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文明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一般在秋季开学第一周实施军训计划,时间为一周或十天。军训过后,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后期的学习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纪律基础。

(2)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学校和班级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与班集体活动和团组织活动,如组织读书、技能竞赛、艺术展演、传统文化教育、体验竞赛、主题教育月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将学生置于多种复杂的关系中,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交往中让学生确立道德观念,丰富道德情感,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全面地成长。如依托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法庭听证”、“警校共建”、校外生产实习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如让学生打扫校园、冲洗卫生间等,使学生体验不讲究卫生的危害和劳动的辛苦,使学生逐步养成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年假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市区超市、社区等地方参加劳动、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劳动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养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了革命传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谈心室,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并安排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工作。每年组织和选派老师参加省市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为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储备人才。积极在班级内组织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并把谈论的内容或者解决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内发生的一些情况和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行动,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四)定期与家长联系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希望能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对此,应利用家长来访、开学报名之机,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每位班主任应建立班主任工作手册,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如果学生不到校要通过电话及时向家长报告,并了解学生去向;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不良情况和事故必须跟家长沟通,积极配合学校处理事故;每一学期期末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状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情况等等,班主任与家长积极联系,互相沟通,交流信息,这一方式能有效地发现和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学校与家长互相配合,才能齐抓共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因此,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必要途径。

三、总结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从学习方面的认真听课,积极作答,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到纪律方面的不迟到,不旷课;从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培养到行为举止方面的端庄大方,文明得体等,都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通过与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一、 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事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人的素质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也不是智能结构的问题(尽管他们非常重要需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人格特质的问题。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以个性发展为前提,许多国家都己认识到这一点,并纷纷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本国的教育目标,如美国和日本教育等。个性教育之所以被强调,是因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那种“足智多谋,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敢于冒险和具有创造力”,守时惜时,讲求效率的建设者。

《南方日报》报道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五种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缺乏个性特点的人”和“只专不活的人”两种。这从社会需求角度说明了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不是培养书呆子。同时也要求在校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各种条件,把自己锻炼成为个性鲜明、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衡量社会发展积极意义的基本标志之一是社会为丰富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衡量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尺度更应在此。我们放眼看今日中国社会,它进步繁荣的实质便是它为中国人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条件;那么,今日中国之教育应当怎样表现自己的进步和繁荣呢?答案实是十分明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没有个性发展则是肯定没有创造的,个性的不充分发展很难走向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是远离了创造教育,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个性发展则是更靠近了创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过程,而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促进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高教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素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体。高教素质教育体系自然包含这两方面,但就我国高教的实际而言,个性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个性的差异发展,其实质是一种个性发展。因而,素质教育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是以个性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致的,或者说,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显然,如果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趋向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呈现出一个共性与个性都充分、积极发展的良好状态。因而,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应是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创造性,在适应基础上提倡超越,在全面基础上发展健康个性。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具体学业和学科的质量,应首先看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把对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精神以及富于创新、善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标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基本内容”。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高教中大量个性发展健康问题的涌现,也使得加强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意义尤为凸现。云大“2?23凶杀案”中马加爵凶残的行为、变态的人格给高教界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个性健康问题,开始在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下文在高校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加以开设。马加爵的人格障碍自有其深层的内部原因,但学校教育与管理也难辞其咎。至于高校中所存在的因个性原因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就更多,它们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阻碍其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加强高教大学生的个性研究、个性发展及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应成为高教素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根本要求。

三、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一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概括了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书中指出:“教育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可见,培养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也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社会用人单位也要求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从注意人才的专业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转变;从注重人才的一技之长向知识技能能力结构的综合化转变;从强调整体成才向服从社会需要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意识相结合转变;从强调人才的统一规格、模式向重视人才的规模与模式多样化转变。

为此,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多次强调教学思想改革的三个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然而,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个性发展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表现为: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严重地压抑、损害、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考试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是以统一刻板为特征的,是以忽视个别性、多样性为代价的。

第二,中国教育传统中的过度保护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抱着走”的教育,教育主观地为学生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由学生被动地去应。家长对子女也是倍加关怀,过分溺爱,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和盲从,限制了求新、求奇等冒险、创新精神的发展。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强,但是高等教育却不如美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从小就对传授知识的人和课本知识本身有着无条件的服从,却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我国高教人才培养工作习惯于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学生,人本来就有各种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需要,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社会广泛的要求也不必理睬了,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服务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由于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人们对个性的探讨愈来愈多,教育界人士普遍认识到培养、锻造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就如何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实为一可喜现象。然而,当前我国高教教育管理中,存在太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因此,强调高教管理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4

【关 键 词】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改革;探索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中等职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包含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以上各学科知识在植物生产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学得扎实与否,将影响到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在此,本人拟结合多年的学科教学工作经验,探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教学过程,以期有助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肯创新的中、初级农业技术实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才能教好这门课呢?下面笔者将就职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绪论,讲好入门第一课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绪论课讲得好与否,将对以后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使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讲绪论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新学科时都希望学到新知识这一心理特点,首先用生动有趣、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提出一些富有激发、诱导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直观教学或结合生产实际,强调在作物生产的整地作畦、催芽播种、配方施肥、灌溉排水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因素,进一步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环境因素与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了解,清楚学什么?有何用?第三,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绪论课上,要注重分析学科知识特点,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突出重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概念繁多、内容抽象,而学生又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弱等问题,若细讲不但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有所侧重地处理现用统编教材,删繁就简,合理取舍,将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植物细胞和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土壤的结构等课标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作概括性讲述;增加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土壤管理知识、澜沧县气候特点和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删去硝酸钙、氯化铵、钢渣磷肥等内容;同时,注重从报刊、专业书籍、电视、计算机网络上认真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力求以农事季节为主线,以土壤、肥料和现代农业设施为基础,以为植物生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尽量使所讲内容简单实用,详略得当,突出地方性。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1. 研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资料查阅和研讨,然后,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班上交流、讨论和总结。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源于实践活动中典型事例的教学方法,具有释疑解难的作用,教学中可广泛采用。我们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是在生产实践或调查活动中发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土壤水分、滥用化肥等方面。

3. 实地教学法。实地教学具有直观性强、过程互动等特点,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相互结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使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达到直接的、更深刻的领会,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内容时,注意选择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装备,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用结合,强化能力培养

1. 强化实践教学。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做法是紧紧抓住生产季节,组织学生在学校种植基地内种植生产周期不长、栽培方式和管理环节都较为典型的植物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通过包括发芽率的鉴定、整地、播栽、水肥管理、观察空气湿度、测定土温和气温,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物生产的诸多方面,对所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在此过程中,还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提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植物与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拓展教学渠道。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方面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10人,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调查当地农田都有哪些质地类型及利用方式、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当地作物上的主要施肥方法、常见生理病害,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已采取的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施肥、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良退化土壤等,有计划地开展种植科技下乡为农服务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我校进行项目授课和技术指导,并就相关专业领域的某些问题与师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讨论,使师生能及时地接受到农业生产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总之,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和充满艰辛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大胆地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职业英语 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 课堂教学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只有从教学改革入手,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而长期以来,职业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知识传授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交际活动在课堂所占比例很小,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非常不利。同时,学生学习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目标,单纯的上课教学提不起兴趣,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所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心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交际教学法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能够适应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

教师应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不依赖于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内化,教师则从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如何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外语教学中有关“学习中心”的学说,主要以认知论为前提。(1)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语言学习也是如此(Anderson, 1991)。(2)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些学习策略,这些策略作为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也是可以学习或改变的,它们帮助完成认知过程。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会有助于学习进步(Ellis,1994)。(3)教-学互动作用于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教的过程直接影响学地进程和效果,学习策略和课堂环境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主动性和参与程度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1999年7月出台的英语新教学大纲指出,高职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用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职中英语教学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让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知识,把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建立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在课前应该设计好课程,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同时也是评判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课堂步骤,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步骤如下:

(1)激趣引题――课堂导入(leadin)。课堂导入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好的课堂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出好问题,吸引学生兴趣。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1 Advertisements Warm―up为例,可以通过多媒体先播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广告,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预测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所喜爱的或印象比较深刻的广告,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回答,如果出现不会的单词或词组,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帮助,把较难的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感观的理解。

(2)信息交流(share information)。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导入的基础上,展示些广告图片,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归类从而得出广告的种类(商业广告commercial ads和公益广告 public service ads)。

(3)口头表达 ( oral practice) 。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进一步地展示一些广告图片,围绕现今社会大家所关心的,最重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兴趣中开口,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都得到调动。

(4)Vocabulary 。教师运用构词法和语言学知识,对学生在口语中所提出的生词,对有些词汇的来源,引申做出见解,让学生能够轻松记忆。

(5)Play a guessing game。通过一系列学习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放松。比如,从网上搜集些学生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广告,可以是国外的一些广告,让学生边看边猜,不仅得到了放松,还对广告的形式等有了进一步了解。

(6)summary。让学生对所学主题ads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从旁协助,如what do you think of ads? Are they telling the truth?最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意见。

(7)exercise。练习可以避开以往单一的书本练习,让学生在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不必要求总是按常规的方式来思考,来回答,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形式定个主题,让学生课后参与讨论,如双人讨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或者团体为某一事物(如语言英语)设计广告,广告要贴近实际,要吸引人。事实证明,此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对英语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原则

(1)广度原则。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局限几个优秀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分到发言的机会,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发问,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另外,讨论的问题要由力度,要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灵活性。

(2)适度原则。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讨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

(3)频度原则。指讨论的时机和次数。何时讨论最有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好时机提问。只有当学生想说而说不出,不知而想知的时候,教师再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正我们对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认识,这不仅是一个崭新的尝试,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Wenden A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8.

[2]Bruner J 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M].Cambridge Mass,1960.

[3]鲍东娇.如何创立以学生为中心地英语课堂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篇6

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发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推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现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把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落实,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2007年,我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90个县区的初中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和升学。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根据精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依据各科课程标准单独命题;普通高中招生按照单列计划、单独招生的办法进行。高中招生工作要按照学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进行录取,切实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进一步推进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

对未进入课改学生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依据各科教学大纲命题,高中招生工作原则上按照2006年的有关办法实施。

二、考试科目设置、考试方式及时间安排

1.2007年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共7科5卷。

西安市莲湖区、宝鸡市陈仓区开设“历史与社会”课,该科目与思想品德合卷,设“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省上将为其单独命题并编写考试说明。

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150分钟:数学120分,时间为120分钟:英语120分(其中听力25分),时间为120分钟;物理与化学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100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60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40分),时间为100分钟。

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为闭卷笔试。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除省考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考试、考查,原则上随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要尽量避免学生毕业时考试考查科目过于集中的现象,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考查结果原则上不计入升学总成绩,只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

对非省考科目的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各校的督查力度。

2.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时间为2007年6月23日至24日。各科目考试时间(北京时间)点击查看:

英语听力试题播放采用以广播为主,磁带为辅的办法进行。在规定时间内,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卫星广播AM693千赫、FM106.6兆赫同时向全省播放英语听力试题。

各地要在拟设考点的学校提前试收上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两个频率的节目。若收听效果不好,请改用磁带播放。磁带播放试题的时间应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同步,即于6月24日上午8:20播出提示语,8:30正式播出试题,听力试题播放和考生作答时间为20分钟。

各县(区)务必在考前与当地广播电台、广播站联系,做好转播工作,并调试好接收、播放设备。

3.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分数阅卷、以等级方式呈现。学业考试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必要时,各等级下可设若干个二级等级,以便于高中招生时的实际操作(二级等级数不宜过多)。学业考试的C等级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其他各等级的划分标准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高中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业成绩达到C等级以上(含C等级)为毕业要求。

4.体育考试采用体质健康测试方式,按照教育部评分(实施办法另文下发)。对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按40分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具体办法见附件1)。

5.继续开展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对没有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具体办法见陕教基[2005]81号文件)。

6.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计算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基[2006]50号)精神,允许考生携带规定型号的科学计算器进入数学、理化考场。

三、考试范围及命题原则

考试范围和要求以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

命题的原则是: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科学规范。

试题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重视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稳定整卷难度的前提下,调整试卷结构,保持适当的区分度。控制试卷长度,保证考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

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在进行学业考试的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见附件1。

五、高中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录取工作由各市(区)教育局负责。普通中专招生录取工作由省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安排。具体录取批次和办法仍按2006年录取办法执行。

各地在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组织招生时,应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10%以上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的办法,以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分工和职责

1.命题、制卷。省教科所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负责编制《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和《陕西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并组织人员命题,负责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的印制和分发等工作。各市(区)应在考生报名结束后,及时将各类考生人数等情况报省教科所,按

规定的时间、地点,派员持市(区)教育局介绍信领取试题、答案和评分参考,并按每生5元的标;在交纳命题费和试卷费。

2.阅卷与考试情况分析。阅卷工作由各市(区)组织实施。各市(区)应按照要求组织阅卷骨干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同时做好对阅卷组全体成员的二级培训。阅卷入员应以初中骨干教师为主。教研部门应参与阅卷,负责阅卷质量监测和试卷分析及总结工作,并按要求分别向省教育厅基教处和省教科所报送有关数据和材料。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加强对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试题质量和考务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切实保证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七、加强对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领导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做好考试管理、教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要结合本市(区)实际制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施方案和考务工作细则。要严肃考试纪律,认真做好考生报名、考试、阅卷、录取、试卷分析与评价等工作,切实落实安全保密措施,确保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考试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不得向社会、单位和个人公布、提供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原始分值。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各课程改革实验区必须从七年级开始实施。未进入课程改革的县(区)也可参照执行。这一工作,一是要坚持实施,扎实推进;二是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切实杜绝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将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做法。

3.为保证阅卷工作切实按照新课程要求准确把握评分标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考试的信度、效度,应注意吸收市、县教研员和初中骨干教师参与阅卷。各阅卷单位要对考试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4.英语听力考试是考查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促进各学校完善教学设施,提高英语教学工作水平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应将英语听力考试成绩记入英语学科考试总成绩。

各市(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应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备案。考务工作细则及在考试、录取、评价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教育厅。

篇7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新生 适应期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基地,他们所培养的有知识、有技术、能吃苦的热门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宽阔的就业渠道,为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批学生踊跃报考职业类学校,形成了新一轮上职业学校的。面对大批学生的到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让他们融入学校,适应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笔者认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适应期教育,对尽快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新生适应期教育十分必要。

一、做好适应期教育前的准备工作

适应期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环境,运用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改造,保证个体正常活动的调节过程。自我调节快,适应期就短。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教师应掌握学生的生、心理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进入全新的教育环境之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增长快,自我意识强,自尊心独立性迅速膨胀,总是以大人自居,对教师及家长的教育由过去的深信不疑而变为半信半疑,不是以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教育,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教育,叛逆心理较强,渴望与成人有平等的地位,只知道让别人尊重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过高估计,这种生理上的成人化与心理上的幼稚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此时正是对其正确引导的好时机。在教育中应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命令,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心,少一些体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愿意在新的环境中调整状态,适应环境。其次是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教师接班后应尽快查阅学生入学资料,做好摘记,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想法等。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象,这些学生对自己过去贪玩无知均有悔过之意。今天当他们踏进职业学校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时,都会有抓住机遇,改变自我的好想法,都想通过3-5年的努力,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走向理想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定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最后熟知学校各项管理规定,严格按学校统一部署开展工作。班主任应熟知学校对班主任、班级学生的管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处理办法,以及对学生、班级的奖罚条例,等等,在不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做到完成学校统一工作,细化班级内部工作,及早让班级走向正轨,让学生适应学校管理、学习和生活要求,在行为上做到知行统一,在最短的时间内渡过新生适应期。

二、树立良好形象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领导者,和同学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学生凝聚力量,对缩短学生适应期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有一定作用。一要有外表整洁的美感形象。当代学生审美意识极强,一位衣装整洁,谈吐优雅,美观大方,气质良好的教师,学生愿意接近,便于交流,反之学生会敬而远之。二要有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知识传播渠道广,信息量大,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在掌握自身教学所需的知识外,还应吸收更多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以一技之长去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从内心佩服你,愿意接受你的教导。三要有讲诚信、讲公德的公民形象。教师必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不失言不失信,做遵守工作纪律和社会公德的模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志、同情弱者,以良好的公民形象,让学生敬重你、学习你。四要有和蔼可亲的慈母形象。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应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关爱每位学生,用爱感化学生,用爱温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觉你就是他的亲人,愿意听从你的指挥,愿意向你倾吐心声,愿意让你去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极强的亲和力。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影响集体,能给予学生信心,给予集体力量,对学生缩短适应期尽快融入新集体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安全生产 思政宣传教育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向来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煤企宣传教育工作者,就要认真履行职责,时刻以思想政工宣传教育精神为指导,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宣传途径,在以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主线的煤炭企业中,切实能够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职工,通过集中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养,为煤企有效防范零敲碎打事故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全面加强安全监管和安全管理,维持安全生产良好秩序,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可持续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舆论力量。

一.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宣传教育落实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

宣传工作者是,是企业的喉舌,要意识敏锐,紧跟形势,针对2014年的安全生产思政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从自上而下,积极组织广大煤企职工干部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并组织观看《生命的红线》等主题宣传教育片,切实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要意识到“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安全生产精神。

(二)安全生产思政宣传教育要分系统、分专业融入日常安全管理中。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牵扯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涵盖了通风、瓦斯、地测、机电、掘进、综采、探放水、开拓、安装等多方面,每一个分支都关乎着煤企整体的安全状态,任何一条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因此重在形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将思政安全宣传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当中,做到“班前班后讲安全、每天一题学安全”。现实工作中,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训。煤企单位要制定全员培训计划,突出培训重点、学习难点,并为一项长期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尤其对新工人、特种作业人员,要重点加强教育培训,确保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各系统、各专业、各岗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工种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员工培训,要采取班前提问、现场模拟、师带徒等形式,抓好员工素质的提高。并且要将安全宣传教育切实落实到考核当中,针对各基层队组的职工要进行作业规程、施工措施、操作规程的考试、考核。

(三)以国家“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集中进行安全生产宣教。

只有通过安全思政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安全生产宣教活动,促使广大煤企职工干部对安全形成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强化,并且落实贯彻到每个岗位、每个工种,才能实实在在对促进煤企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发挥作用。

(1)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活动。

就山西焦煤而言,可以以《永远不能忘记的噩梦》、王家岭“3.28” 事故、正升“9.28” 事故等事故案例为重点,开展事故案例教育活动,对典型事故进行剖析,深刻吸取教训,用事故教训宣传教育,推动煤企落实责任、完善措施,防范同类事故发生。

(2)集中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

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盘点》等主题宣传片,提高警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警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并要求每名职工写出观后感,认真汲取事故教训。

(3)组织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组织职工开展事故案例现身说法,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因为煤炭企业,由于行业的性质,职工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以及个人素质千差万变,这就决定了思政宣传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针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抓住作业的特点、危险的程度开展相关教育,提高职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员工思想状况分析机制,分门别类地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工作。让职工走上讲台以身说法,用自己的教训告诫工友重视安全,爱护生命,杜绝“三违”,以此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自保互保的能力。

(4)宣传教育要组织专题讲座。以报告、专题等形式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要针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开展一次专题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宣传教育。

(5)宣传安全知识、制度要贴近广大一线职工群众。加大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集中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安全常识,提供政策法规,应急救援等方面咨询与服务,举办煤矿灾害事故隐患治理宣教挂图、煤矿防治水知识宣传挂图、煤矿安全生产教育系列挂图。作为思政宣教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现场,根据生产流程控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检查安全规章制度是否落实,提醒员工安全注意事项,了解员工受家庭、工作等环境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哪些思想波动,现场有没有不安全因素,员工有没有违章苗头等。通过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思想帮教工作,确保思想教育做到位,让员工心服口服,集中精力抓好岗位安全生产,争当安全排头兵。[1]

(四)安全生产理念宣教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同时要结合其他工、团等力量,合力推进,把安全宣教化成日常思想工作,聚合全体职工干部的宣教力量,形成“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大格局、大阵地。

在日常宣教中,要强化宣传“安全就是幸福”、“以安全保平安、促发展”的安全理念,使员工树立安全至上的观念。按照安全生产规程、安全操作标准,不断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和作业行为,确保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要广泛开展安全理念征集、安全警句征集、安全主题演讲以及“我为安全做贡献”大讨论等活动,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浓厚的安全宣教氛围,激发员工内心潜在的安全意识,增强向安全生产先进人物学习、赶超先进人物的信心和决心,提高自主安全意识,为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结语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最大效益,因此强化安全理念,做好安全思政宣教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要思政宣教工作者认真宣传各项文件精神、各项措施的实施落实,而且要在宣教中强化监督、帮扶,督促各系统、各队组建立合理的安全赏罚管理制度。煤矿生产,安全为天。重视和强化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对接,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最终是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促进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效稳定。

篇9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这种维持和增长学生从事并完成某种学习活动的能力,对于理解学习和绩效至关重要。其原因之一是学习动机能够改变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动机作为个体的一种能力,能够确保个体在面对竞争和分心时,仍然能够完成既定目标,而不受干扰。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作为学生学业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动机值得进一步关注。学习动机的分类可以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或研究任务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动力的来源可以区分为外部动机(如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等)和内部动机(如认知动机等;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区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动机;从动机作用的久暂可以区分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可以看到,除了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分类,剩下两种分类往往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学生身上,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之农村初中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本县的3所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89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三次农村初中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育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取向。74%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二)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农村初中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农村初中生数占相当份额。

(三)学习的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农村初中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农村初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48%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四)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农村初中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就业,27%的农村初中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农村初中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4、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初中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农村初中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二)帮助农村初中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初中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农村初中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四)充分重视情绪的内在驱动和自我调节功能,加强教学过程本身的情绪吸引力,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满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使得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其次,针对情绪的“趋乐避苦”特征,要想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方法之一就是使他们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再次,所谓的“寓教于乐”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应该是利用情绪的积极作用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不是一味地单纯迎合学生的情绪倾向,脱离教学目标,这样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从而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习惯于课堂口头讲授的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经验性的练习作为教学的补充,教法越多、越灵活的教师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即在针对某个话题的同时,要敢于逾越话题的界限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配任务引导并给出相关领域的链接,对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律等尽责行为及时做出奖励,学校课程也要对初中生强调这些成功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刘晨华.农村生源新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徐霞璋.浅谈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校管理,2006,1.

[3]彭秀华.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李祚山.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探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篇10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口镇第一、第二低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以为学习的作用是进步自身素质,10%的学生以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以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进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以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以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以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以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进。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留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爱好。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以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熟悉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熟悉,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爱好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看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看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动的数据,52%的学生以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以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看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夸大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看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熟悉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进步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把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往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定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往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

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看,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往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看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预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基础知识;预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把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把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熟悉到了未来进进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预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看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预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预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预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预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慨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布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进,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大张旗鼓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由于他们享受到了蕴躲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以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用度而放弃考大学的愿看;52%的学生以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看,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爱好,失往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熟悉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以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题目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进,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期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进,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和刺激。

2.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进,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先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远景;向他们先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公道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先容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是非分明,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

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爱好、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天生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进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往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爱好的学科的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