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测评技巧

篇1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特点与目标入手,通过对常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常规教学方式的改进,详细阐述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操作过程与细节;文章最后论述了突破常规的“真实”实践教学的具体实现方法并提出了思考方向。

关键词 《人员素质测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特点与目标

《人员素质测评》通常作为人力资源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①。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测评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并能在实践中熟练的运用。与其它课程相比,具有操作性强、对技能培养要求高的特点。该课程需要达成三个教学目标:

(1)提升就业能力。这是一个总的目标是解决课程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探索中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认识企业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是如何帮助企业经营者准确了解员工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帮助在职员工或求职应聘人员全面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确定自己的成功指数。

(3)完善人格修养。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自我心理素质、能力倾向,适应职业的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测评者本身在匹配岗位、提升自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评价和并提供发展建议。

2 常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

《人员素质测评》是建立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因此首先要了解心理测量的原理、方法和各种评价指标,如信度、效度等;其次要掌握常用人才测评技术,如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其他还有申请表、背景调查、履历分析等方法。

在人员素质测评实践教学中,武芳辉提出的“三段一体化”教学模式②。实践内容主要围绕是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来展开。面对三项技术,主要采取了常规的三种形式来开展教学:

(1)模拟性教学。这种教学在人员素质测评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2)纸笔测验与网络测评软件相结合。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③。主要包括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可以用纸笔测验与心理测评软件实现。

(3)案例分析、讨论与汇报等。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运用。

3 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设计

3.1 重新设计实践方案

3.1.1 实践方案重实现

实践方案是从整体上来设计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组织学生自主性学习,推动教学。常规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要的推动者,而此次的方案设计,首先是教师设计框架和大致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上,与学生讨论完善方案,逐步形成师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方案。比如在设计方案中,一般采取小组形式,对小组的人数、搭配、任务分配、组长权限等细节处进行沟通。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两部分来完成:个人完成部分、小组完成部分。这两部分的设置是对实践完成情况加强监督和控制,尽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到真实、平等的考核。在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体现上,主要通过个人完成作业部分和知识性考试来考核;在合作、管理等社会能力的考核上,通过小组完成部分来体现。

3.1.2 实践内容重操作

在实践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学生操作为主。个人完成部分是对测评工具与方法的掌握,主要涉及到对履历分析(纸板或视频)、心理测评问卷、评价中心技术中的具体技术、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

履历分析主要集中在简历筛选与写作上,对有能力的可以尝试简历视频化的操作。

心理测评问卷,涉及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适应性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心理测验我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了解,主要指九型人格、罗夏墨迹测验等;第二个层次是运用,需要学生完成的测验,主要包括:经典的自陈式人格测验,包括16PF、EPQ、MMPI、MBTI、气质测验;管理中运用较广的投射测验中的绘画测验,比如房画树人等的分析;管理方面的各种能力测试;职业适应性测验主要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心理健康测验主要是常用的SCL-90、抑郁量表等。

在评价中心技术掌握上,主要是完成经典的公文筐测试,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份制定的笔头测验,对无领导小组技术的掌握采取小组情景模拟完成,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在无领导小组活动实施中的记录与总结。

在个人完成部分,需要完成15项的任务,其中规定完成的心理测验10个,学生选择完成心理测验3个,公文筐测验1项,无领导小组技术的记录与活动1项。

小组完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来完成,具有综合性特点强的特点,主要涉及面试技术模拟和人员素质测评方案组合与设计两个部分。面试技术主要是情景模拟,小组组织完成,需要形成招聘方案,模拟实施与总结;而人员素质测评方案组合与设计主要是对某一具体的对象制定一份具体的实施方案,包含对具体技术的应用与组合。

3.1.3 实践考核重过程

在考核上实现过程化的考核,在比例上进行调整,常规考核比例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调整后考核成绩比例:平时考勤20%,个人完成部分30%,小组完成部分30%,期末知识考试20%。突出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对平时考勤,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事先分成的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考勤汇报,实行组员缺勤,小组扣分制,在学习时间上得到保证;在个人完成部分设计具体的完成项目,根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分,比如课堂汇报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在小组完成部分,主要完成实践性的大作业来衡量,实行小组成绩共同完成,教师只考核组长和小组的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占这一部分成绩的70%,组员由组长考核完成占本部分的30%;期末的知识性考试采取开卷考查形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基本掌握程度。

3.2 打造实践环节的实现平台

3.2.1 测评汇集成册

分个人完成部分与小组完成部分。对于个人完成部分,制定了统一的格式模板,主要包括项目(量表)名称、介绍、学生基本情况、结果(效果)分析、备注五个方面。小组完成部分,设计主要内容模块6个,包括测评方案的名称、测定人员的确定、测定要素的确定、测评工具的选定、测评过程的安排、统计分析、建议。

3.2.2 创建网络学习博客

这是为了呈现学习过程建立的专门博客平台,每一次小的作业完成都必须在博客中呈现,由小组组长对本组来进行评价和指导,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保留平时在学习中的所有资料,以便后期有汇集成册整理;同时网络平台也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这种方式加强了交流、沟通与指导,教学效果更为有效。

4 突破常规的“真实”实践教学

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的方式,就是真实的测评工作的观摩和参与。很多教师都在尝试走进企业,或者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调研,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参观某个企业,了解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结构和共组开展,而在人员素质测评上却是很难做到的。

在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初步形成了一条可以长期稳定实现的途径。可以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形成一个合作项目,在学校的人事招聘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①实地观摩。对于学校的真实招聘,如何让学生实地观摩呢?主要是对人数的限制和场地的选择,在高校的行为观察室可以实现这一点,让学生在观察室里通过单面镜来了解真实的招聘时如何操作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并事后写出过程与总结。②亲身参与。这个的实现主要是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后,在对教师的招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提问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设计问题,提出自己对应聘者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中去,比如在招聘方案的撰写,会议的记录,简历的初步筛选,面试中的事务性工作等。

这种方式是可以实现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也紧密相连,保证实践教学真实性有效实现。这种方式从整体对人员素质测评课程,高于学生实地调研的效果;这种观摩效果也会远远超出通过分享视频来了解招聘及相关的测评技术。

对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思考,还可以结合更多现代网络平台来实现,比如“微信”。在这门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势,必须本着一个原则,就是教师需要开拓,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质,教师具有信息的开放性与时代性,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实现方式与平台。

参考文献

[1]傅端香.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3):57-59.

[2]武辉芳.“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总290期:165-166.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关键能力 关键素质

所谓素质?通常指知识加能力,主要包含四个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综合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辞海》对素质的定义为:“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指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可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社会,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竞争。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锻炼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精致舞台。大学生应具备如下几种关键能力和素质。

一、责任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大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是道德修养培育的关键因子。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锤炼方面,着重强化道德意识、政治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用力优化勇挑重担、以身作则、典型榜样、使命责任等导向意识,既是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又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特别看重的一个标准。有人说: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大学生应掌握并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服从工作安排,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工作成果令人放心。

2.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在权限范围内勇于决策,主动承担与自己职责相关的工作任务。

3.讲职业道德,维护整体,为组织需要主动放弃个人利益。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学习和适应能力强,有优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务实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热情去工作,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量。

4.有组织及社会责任感,在点滴行为中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时刻以组织发展为己任。

二、诚信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实质上,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陶行知先生呼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最根本的便是“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使其成为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

1.品行正直,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不传播没有被确认的信息或流言,能够采取行动阻止流言的传播。

2.能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态度,面临与诚信相矛盾的问题时,仍能够按正确的价值观行事。

3.承诺必践,用明确的表述做出承诺,对于无法兑现的承诺,及时坦诚沟通、主动提出挽救补偿措施。

4.能够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和组织原则办事,以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诚信形象。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有: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三、追求卓越

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人生机遇,又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概述之,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要追求卓越,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1.工作认真,做事中规中矩,尽力完成任务。

2.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能够为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采取行动去努力实现。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

3.精力充沛、乐观进取,充满激情和热情,做事情能全身心投入,在压力和挫折下坚韧不拔。

4.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不断反思自己,持续突破并完善自我。

四、综合推进

大学生应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2.从职业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来看,人的综合素质指:成功欲望、冒险精神、行动意识、影响力、性格状况、自信心、大局观、自主性、处世能力、意志力。

3.从现代企业选聘人员来看,人的综合素质关注:求职者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关注客户能力、结果导向能力、职业适应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战略能力等因素。

4.大学生应着力加强在学习方法、信息处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合作协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功能,强化“成才与成人,知性与德性”教育,倡导“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精气神;温良恭俭让”风尚气质,凸显“强岗位、厚基础、重实践”成才指向。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增强自学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趣味性,注重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专业技能能力

1.具有全面的良好的知识储备。

2.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大学生应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做到基础理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六、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形成的综合能力。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发现式的本领;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具有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的统摄思维能力;能够总结和转移经验,用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具有想象、联想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善于把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相结合,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2.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方案实现的工作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产生集聚效能,取得倍增能量,达致乘倍格局。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同学们一要有理想;二要肯下苦工,有措施;三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大学生应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掌握专业知识结构,有意识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可迁移技能,提高修养,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在大学,应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中文能力、英文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科技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人际技巧、管理技巧、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着重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诉求、道德力量、知识视界、精神底蕴、职业情操、审美感应、时代感知、人文精神。大学生应具备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道义的思考、培养公民意识、接受多元化生活、国际化视域、知识经济理念。“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多维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法制教育;缺失;补足

一、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有序实施创业行为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创业项目接受市场需求检验的过程,也是与不同的政府部门、风险投资公司协商互动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涉及创业实体的登记注册、创业资金的募集筹措、公司章程的编制、企业印章的刻制、机构代码的办理等流程。这些流程程序复杂和要求严格,很多时候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创业进程的因素。但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对创业流程进行了清楚明确的规定。大学生只要熟悉这些创业的法律法规,就可以避免“不碰壁”和“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缺乏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不善于运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就很难将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凸现出来,无形中增加了创业的阻力。大学生创业在融资、场地、贷款、税收、培训等方面有着国家的特殊照顾,但是这些创业优惠政策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大学生熟悉了解并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只有熟悉创业优惠政策申请的要求、程序,清楚与行政部门良性互动的法律技能,才能更好地用好、用足、用到位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才不会让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成为“一纸空文”。2.有效规避创业法律风险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薄,创业经验相对匮乏,这导致他们创业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大学生创业涉及多个不同环节,稍有不慎都会出现行为失范,招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胜枚举,包括非法集资、违规经营、侵犯知识产权、服务或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技能,难以准确辨别行为的合法性与否,导致自身陷入法律纠纷的漩涡甚至锒铛入狱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不仅对商业信誉带来严重的打击,很多时候直接成为了创业失败的导火索。就以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措为例,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行为形式上具有相似性,辨别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就很可能区分不清楚正当资金募集途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在创业实践中就可能误将非法集资当成民间融资,产生不必要的法律困扰。3.有力维护创业权益的自身要求。大学生创业起点较低,创业资金相对有限,创业过程中合法权益如果遭遇非法侵害,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创业的失败,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他们正当权益被侵害而不自知,或者他们知道却不懂得如何捍卫合法权益,最终陷入被动无奈的窘境。大学生在与合作者、经销商、消费者等发生纠纷时,除了具备必要的协商和解的技巧以外,仲裁和诉讼才是解决商事矛盾以及维护正当权益的最有效手段。促使大学生熟悉运用诉讼法、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地甄别和避免商业诈骗等陷阱,增强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成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的现实需要。换言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鼓励他们学习掌握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技能,使他们一旦在参与市场生产经营遭遇到不法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

二、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法制教育课程的缺位。“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创业教育内容的设定,只有与时俱进、追求创新、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升创业教育的品质。”[1]我国大部分高校专门开设了企业战略管理、服务营销管理、财务会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这些课程直接指向大学生创业过程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很有现实意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很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创业法制教育课程比较零散。部分高校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已经学习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必要再专门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法制教育,实则不然。因为课时有限等原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涉及法律知识大多为各个部门法总则内容的介绍,“蜻蜓点水式”的法律知识学习难以真正建构起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与法律知识体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资金的担保借贷、经营实体的工商注册以及企业税收优惠的申请等都直接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专门性、系统性的法制教育课程的缺位,导致许多大学生创业实践面临具体法律问题时束手无策,举步维艰。2.创业素质评价体系中法律素养指标的失位。现有的创业教育简单地将创业素质划分为创业专业知识,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创业心理素质,诸如坚持不懈的精神;创业意识,例如创业的观念与期待;创业热情。从测评体系所归纳的四大创业素质维度中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无形中将创业法律素养忽略了。创业法律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中缺失了必要的法律素养,导致他们在面临具体法律问题时候处理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3.创业法律教育中法律认知与法律技能的脱节。创业法律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因为缺失了专门化、系统化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很多创业导师在涉及创业法律教育时候只是注重强调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具体的法律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创业过程中的正当权益却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大学生了解到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地运用法律知识与技能,实现正当权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创业法律教育中只是简单停留在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论述,而忽视具体的法律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质是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中法律认知教育与法律技能培养之间脱节的重要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难以真正培养起对商事行为合法性的敏锐辨别力和面对非法侵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行动力。

三、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推进的有效路径

1.调整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弥补法制教育的空缺。首先,补充专业化的创业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确保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高校可以建立以校内法学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律师为辅助力量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模式。“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既能够保证创业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的长效性,又能发挥专业律师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增加长效化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对部门法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开设贴近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法制教育课程。大学生创业涉及的部门法数量较多,对每个部门法的内容进行细致教学的做法并不现实。例如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需要了解的可能是《担保法》《民法通则》中关于融资借贷的法律知识,而创业创业拓展阶段则需要了解《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整个创业过程涉及的法律知识相当庞杂。基于此,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与技能,将大学生创业必备的法律知识挑选出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如此,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就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2.转变创业素质结构的认识,加强法律素养教育。一方面,科学设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测评体系。要转变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测评体系中普遍空缺法律素养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将法律素养作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测评与完善的一项重要指标。评价体系是创业教师和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一项重要导向。增加法律素养在创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份量,有助于更好地督促教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自觉性以及激励大学生学习创业法律知识与技能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素养。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专门配备了创业导师。创业导师要将创业法律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创业导师思想认识的转变,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3.优化创业法律教育的过程,促进知行合一的实现。首先,要丰富创业法律教育活动形式,巩固创业大学生法律知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可以专门增补法律教育的相关活动,诸如创业法律知识竞赛、创业法律案例分析等。举办专门性的创业法律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突显学习掌握创业法律的重要性,还能为大学生熟悉了解相关创业法律法规搭建重要的平台。其次,要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负责创业的部门要主动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高校鼓励创业大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细致全面地了解创业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能够真正强化他们学习掌握法律知识与技能的意识。而且,大学生在企业一线中能够真正近距离地接触企业的法律案例,对于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商事纠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篇4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一些自身存在的缺点:如择业时“眼高手低”、求职技巧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技能不强、心理调适能力较差等。综合以上表现,本人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在就业观念上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心理上承受能力不强;在就业竞争力上水平不高;在就业规划上比较欠缺。

二、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在就业观念上期望值过高

主要表现:一是薪酬期望值高出现实市场行情,一味追求稳定收入和高收入;二是工作环境期望值过高,只选择发达地区、工作环境好的大企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造成学生薪酬、工作环境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现实形势的了解,对自我的职业的发展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安排呵护下长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的理想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成本连年上升,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出于经济投入和收益差距的考虑,难以接受较低薪酬的“底层”工作,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2.在就业心理上承受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主要有:浮躁、焦虑、抑郁、自卑、盲目从众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表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合适的定位,从而导致了就业困难。

(1)就业焦虑心理。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毕业日期越来越接近,工作还没着落,学生难免会为之焦虑。第二是家长和老师总是灌输学校是单纯的、社会是复杂的理念,使有的学生对进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感到恐惧,心里也会产生焦虑。如果毕业生对这种焦虑体验过度或持久,就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2)就业自卑心理。不少学生本来是由于高考考得不理想才进入高职学校,刚入学的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继而产生的是自卑和茫然。强烈的自卑感一直困扰着他们,就业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应对,而是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名牌学校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就业问题。

(3)就业抑郁心理。一些大学生频频向其理想中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很少接到回音,从满怀希望到希望破灭,使他们的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抑郁心理,反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在就业竞争力上水平不高

(1)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技能。高职学生很多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就不优秀,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睡觉,作业抄袭,三年下来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甚少,更不用谈实践技能。再加上学校在教学设置方面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空有知识而不会应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综合素质不高。一些学生仍然认为在大学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对社团活动也不感兴趣,只追求学习成绩。这样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足。而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是学习成绩好而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用人单位并不欢迎。

4.在就业规划上比较欠缺

不少学生在面对就业的十字路口时,茫然无措,不知何去何从。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一方面,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科学规划出可行的职业目标,并对各个职业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导致这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比较盲目。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也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设计指导。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上,课时少,上课时间基本在晚上;其次,授课教师大多没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空谈理论,上课气氛沉闷枯燥,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不重要”,在上课时经常旷课去做其他事情。最终使这种“就业指导”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针对学生就业困难提出指导性对策

1.完善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就业程序、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巧,还要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1)重视就业指导课,提高教学质量。要把就业指导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从入学至毕业,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一要加强对当前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二是可以直接聘请专家主讲就业指导课。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就业指导专业教研室,为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2)授课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接受效果。例如: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求职体会;开展面试模拟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接受效果。

2.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尽早进入新的社会角色。从大一开始应在就业指导课中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新生的心理特性、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心理调适能力。还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和外部客观世界,完善自我。要注意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建设完善的职业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建议。

3.注重社会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优秀,更需要技能过硬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平时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要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保证学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同时开展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一是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创造“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公司实习的过程中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打工求职,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4.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要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拟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分利用人才网络测评,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找到适合自己性格、个性和兴趣的职业方向,然后以测评结果为依据编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通过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培训指导力度,在学生制定职业规划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给予及时科学的指导。

以上是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规划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指导对策。当然,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刘宝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方丙丽.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篇5

(一)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较低我国高校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与学生比例约为1:1500左右,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就业指导人员配比严重不足,使得他们每天不得不忙于学生的具体事务,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就业单位中进行调查,也没有时间研究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更难以抽出时间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高校就业指导信息与就业市场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希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最真实、最全面的就业信息。但是受经费和精力的限制,就业指导人员缺乏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收集,不能及时了解到他们对人才的各种需求,从而使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盲目性。很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到单方向的就业信息,导致其与良好的就业信息擦肩而过。

(三)高校就业指导规划缺乏系统性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开设指导课程或者单一的讲授知识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按照其内在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它们不仅在时间上起步晚,而且在内容上也只是停留在“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

二、整合营销传播与高校就业指导

整合营销传播以整合为中心、360度包围、系统化管理、协调与统一为操作思路,整理各种人、财、物和力的资源,在统一的规划和目标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序地信息传播,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高校就业指导的整合要求一方面来自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另一方面来自现实的就业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是针对市场需求、学生个性、专业特点和能力偏好等方面提供的全程的、全方位的,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需要调动与整合校内外资源,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有计划地一步一步系统地开展。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应用到高校就业指导中是必然趋势。

三、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一)就业指导内容整合1.就业观念指导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前提,就业指导为此观念应力求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着眼现实,脚踏实地,先就业再择业,不盲目攀比、好高骛远;二是引导学生确立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提前有针对性的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明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多方位多角度的“主动出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2.就业心理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主要服务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应通过安排系统地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对不同的职业进行测评、为大学生专门提供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开展体验式培训等几个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并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3.职业规划指导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能动地学习、理性地选择职业,也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自己和职业进行正确的分析,搭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4.就业技巧指导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降低由于缺乏就业技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帮助学生走入社会获得职业成功,应定期对学生开展公关礼仪、简历设计、沟通技巧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就业技巧指导。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深受重视,发展颇具规模,而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被分成学科课程、案例课程、模拟课程和创业实践四个模板的课程体系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部分而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就业指导过程整合1.针对低年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指导。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帮助他们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帮助他们发现和明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制定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2.针对中年级学生加强就业观念、就业素质和就业技巧指导。针对大二和大三学生,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其次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够认清现实,提高自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竞争与挑战;最后帮助他们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在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技巧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技巧与方法。3.针对高年级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大四毕业生,通过对求职材料的准备、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方面的求职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务实,敢于竞争的就业心理。

(三)就业指导管理整合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想彻底改变高校就业指导目前存在的“单兵作战、零敲碎打”的格局,真正意义上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科学化和系统化,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集合各部门人力和物力,对就业指导进行统一规划、明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各院系以及学生本人等各部门、各参与者的责任和任务,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和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完善有效的就业管理指导体系。

篇6

国际高职教育领域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五种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转移性,并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

虽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重视企业、社会需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大多忽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忽略不仅存在于教师教的一方,也存在于学生学的一方。长此以往,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欠缺,就业竞争力不强,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一、体验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构建良好的能力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院系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利用课堂这一方寸之地润物无声,是培养高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也是基础。

1.教师和学生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据笔者观察,在高职院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例如,认为同专业技能的能力相比,职业核心能力不是很重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专业教师的职责,而是辅导员的工作;职业核心能力的评判标准不突出,不如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在学生就业求职中的作用那么显性;职业核心能力的后天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先天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后天训练效果差强人意。

意识、观念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树立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正确态度是基础,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在教师、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让师生知晓职业核心能力欠缺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危害,进而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从而产生紧迫感,为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凸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监督与考核

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可谓浓墨重彩,这无可厚非。但职业核心能力却往往不被人重视,虽然在方案中被称为关键或通用能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没有相应的监督与考核,往往被“束之高阁”。因此,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监督与考核势在必行。对于教师来讲,必须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相应的课程结业考核体系中,对于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和能力水平,划分等次。这样对于师生就形成监督机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3.充分利用体验式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突出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已被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突出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取代。教学目标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由原来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做。在教学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这种“教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查阅资料信息、编辑文档的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开发,而这些能力都是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短板”。

例如,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或按照个人意愿组成学习团队,师生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培养项目,同时制定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子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这能力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有所侧重。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配套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以教师(含兼职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客观检测学习效果。行为导向教学以咨询、现场完成、评价、归纳总结的教学环节设置,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构建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明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笔者所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大一通过专业认知、计算机应用和高职英语等专业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侧重心理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年级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三年级通过就业指导和高级商务交流等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指导,开展心理素质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他们理性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二、企业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在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毕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一环节也应该是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一环。

1.依托顶岗实践教学体系,梯次构建学生职业核心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践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在第二学期,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很缺乏,所以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进行专业认知型顶岗实践,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岗位工作。在第四、第五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以要求他们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深入实际工作,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企业指导教师及其他员工的传授与影响,身处其中,感受合格、优秀员工的标准与要求。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与人沟通不再是一句空话,这方面能力差就会影响融入集体的速度,牵绊工作开展;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也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与队友精诚合作取得成功的“催化剂”;计算机、专业英语能力会让工作事半功倍;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定着职业生涯发展速度,以及是否会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工作环境不再是实训室的模拟与仿真,而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一个数字、一个小数点的改变不再是无关痛痒,而可能是企业巨大的损失、沉痛的代价。学生们还会体验到,认真、仔细、沉稳、干练是靠磨练的,具备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必备条件。

2.院系、企业、家庭多方联动,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能吃苦。尤其是第二学期期末顶岗实践,学生开始时不适应,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学校不能把学生交给企业就不管了,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心理咨询师以及家长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学生的专业顾问、心理疏导、亲情顾问,化解学生在顶岗实践、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工作问题、心理问题与压力,帮助学生缓解生理上的不适应,如太苦、太累、吃住环境太差、工作不顺心、与一线主管发生摩擦甚至冲突等。指导教师要耐心指引,一线主管对学生的管理与要求要适度,家长要输送“正能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敢于担当、坚守、诚信等职业核心能力。

在第四学期顶岗实践和第五学期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有就业压力在身,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急躁、急于求成、心理素质差等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与激励,也要有监督与鞭策。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对照自己与标准查漏补缺,强化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督促学生成长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准员工”,与岗位标准“零距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这一实践平台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明智之举。院系要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制定涵盖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系列校园活动计划,包括班会、演讲、各类文化专题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各类知识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并辅以素质学分作为学习保障,让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篇7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5.58%,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1.55%,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看学习层次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的任务较重,适应新环境、与人交往、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未来职业压力等方面问题日益突显。但高职学院心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仍感陌生甚至心存偏见。当遇到挫折与困扰时,更愿意将心中的痛楚和压力告诉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同心理教师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听烦恼,能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便于发现行为异常或有心理疾病者以便心理老师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朋辈辅导运行机制研究,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用朋辈心理咨询来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营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学生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篇8

【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现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设想;创新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促使就业压力空间增大,同时也对高校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不断朝着科学化、专门化、专业化和专家号的方向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对策。

一、现阶段就业指导模式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大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毕业生就业水平与质量如何,已经成为各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发挥人才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以及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十一五”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标志着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了社会化的阶段。当社会最富有活力、属于新增劳动力中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主要主要矛盾之一时,他们的就业就成为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和谐”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尚处于摸索和发展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以及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晰,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就业指导目标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归宿。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只认识到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指导的大学生都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作是唯一的目的,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就业指导教学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相比,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②就业指导教材的建设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实践经验和具体技能方面的内容尤甚,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就业任务的需要,难以满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要。

二、就业指导的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以便推动我国高校的就要工作得到发展。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入手。不仅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完善、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首先,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应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内容。高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年级开展就业指导。

一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应用素质测评系统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观念;除此还要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

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求职技巧及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学生掌握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四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规定,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其次,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来进行,改变以往仅仅通过讲座及招聘会的形式。还应建立学习与各系(院)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地发挥系(院)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3.建立就业与学校招生、教学及学校管理反馈、协调全校系统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工作部门由于和就业市场的直接博弈从而具有反映市场变化的优势。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晴雨表,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学校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包括招生、教学、管理等在内的全校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物质保证,这些设施包括:多媒体报告厅,资料、信息查询室,面试洽谈室,咨询辅导室,培训室,招聘场所等。软件设施包括高素质的就要指导队伍,优良的就业指导教材、资料,就业信息网络,毕业生就业管理网络平台等。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切实加强就业网络建设

1.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系统

尽管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但其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各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积极创新网络建设

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是网络技术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直接产物,也是目前大学生实施就业的主要渠道。随时随地交互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为快捷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招聘常年化,使网上就业服务真正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

并且,当务之急我们需整合建设和创新一个涉及面广、有针对性的就业网络联盟,提高相关就业机构职能效率,以及与学校、政府机构就业网络形成对应和互补的协调性。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了挑战,而高校就业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是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着手做好相关基础工作,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传播相关的职业知识和信息以及国家有关就业的政策,全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有待开拓创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罗锐:《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2005

篇9

从制度责任观念到过程互动观念,为以人为本、以管理育人创造条件。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过程之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现在”这个维度。生活和实践是教育的唯一源泉,教育要提供对生活的一种理解,最根本的是应提供一种“对现在的理解”。在过程教育中要实现教育的整合,把握教育的节奏,启迪学生的智慧。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它需要一整套的责任机制作保障,管理的实施条件是责任制度。在目标明确、制度合理、分工协作、责权清晰的管理基础上,在过程中体现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平等协商,学生管理事务决策、议事规则、办事程序等经过成员协商约定,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创造良好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管理育人环境。新时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社会管理理念。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针对学生实际,重在过程,体现互动,在动态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和生成,为成才素质教育创造过程教育条件,实现管理育人功能。

二、成才素质教育中学生管理方法的更新

(1)坚持依法治校,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培养竞争、规则、正义、契约意识,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基础。坚持依法治校,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关键在于通过依法治校的环境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信仰、诚信正义、公平竞争、规则和契约精神等素质。坚持依法治校的基础应首先树立法治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要有合法依据、合法授权,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合乎情理。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在于制度设计及规则教育,制度设计一定要符合正当目的和导向,实际上这样的制度规定要符合制度本身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和正义,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这样的制度规定,更要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制度规定,理解到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规定,让制度的内涵和精神深入学生。学生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的探索,通过学籍管理、奖惩制度、自律协议、各种承诺书等方式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学生管理工作可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中所涉及的学业、纪律、安全、后勤服务等要素写入合同,这不仅体现主体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可是学生管理对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很难使学生管理工作在契约的开始就概括所有情况,采取完全的行动对策,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事后救济,因此按照不完全合同理论,学生管理需要管理者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

(2)实施柔性管理,优化程序设计,增强工作说理性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关键。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采用非强制方式,对人们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柔性管理是高校“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学生教育管理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己任,应用教育和引导方法,通过与学生平等互信、真诚交流和情感激励等来将管理的目标、外在的规定内化,让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作、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共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遵循无为而治原则,将“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变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学生教育管理,要优化程序,彰显程序价值,要尽到告知义务和合理注意义务,在应当预见或可能预见的基础上,要告知和合理注意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公示制度、谈话制度、调查制度、申诉制度、特殊学生备案制度、人生规划课程以及有的学院采取的诫勉制度,实施学业纪律预警机制,这些方法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家长联系制度、辅导员助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校外导师制度等方式,为管理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的说理性,通过说理让学生产生尊重、增强信任、主动思考、主动选择,通过桥梁性语言,实现思想的交流融合,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处理学生个案时,更要体现说理性中优势谈判技巧,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3)构建学生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有效方法。在管理育人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学生心理和权利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成才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的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诉求,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和权益保障,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为此,可通过学生提案制度、听证制度等方式表达学生诉求。通过建立多元纠纷处理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关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主体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可尝试与学生第三方组织、家长第三方组织、社会第三方组织对接,弱化现有当事人地位,增强当事人对第三方的可接受性,有利于事件处理的高效、公正和认同感。基于此,可尝试地方政府教育协助制度、家长联席会议制度、师生第三方点评制度、设立教育调解中心等方式,建立开放式的管理育人参与机制。

(4)发挥群体效应,丰富管理载体,充实管理内容,创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平台,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核心。学生管理的对象往往有很多群体,不仅有正式组织,也有大量的非正式组织,各种群体通过活动对群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内聚力和影响力,其往往具有榜样、导向和协调作用。因此,管理育人一定要加强载体研究,充实管理育人内容,打造管理育人平台。班级建设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一个共性群体,加强班级建设是学生管理群体建设的基础。围绕成才素质教育专业文化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应当大力开展各种个性群体建设,如学校开展的国防生活动月、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月、学科及专业竞赛、艺术节、体育节以及党员论坛、阳光论坛、各种主题实践等活动,为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影响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深,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管理育人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制定学生成才素质教育大纲,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新路径。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班主任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呢?本文就班主任在学生大学学习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里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人求职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摆在了高校突出的重要位置。作为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正逐渐以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因此,探讨班主任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虽然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格局早已提出,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仍有许多高等院校仅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今天,毕业生仅用一年的时间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有的学校在低年级中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的一些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等,但相对来说,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并不系统,不全面。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是就业,是升学,还是出国深造?不能到毕业时才来决定,应是大学四年的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应该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从新生刚一入学,就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全面地进行。

班主任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水平。如果班主任从新生入校伊始到四年后毕业,除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外,按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学习期间的全过程,那样,不但使学生避免了由于临到毕业时才仓促上阵而产生的茫然和困惑,还会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明确的择业目标。

二、班主任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大一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开展专业情结教育

由于高考激烈的竞争,有些学生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心中理想的大学或专业失之交臂,入校后,可能会有些专业情绪;即使是如愿考取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也是知之甚少。因此,班主任教师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年应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培养良好的专业情结。如邀请院十、学科带头人等知名人士介绍自己对专业的认识、个人成长成才的经历,使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加快对专业的深人了解。除此之外,班主任应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举行专业专题教育报告,采用图片或影视资料展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形式解决学生不同阶段对所学专业诸如专业特点、专业状况、专业发展形势、专业就业状况等方面迫切希望了解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学生在就业时顺利通过专业知识的考核。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规划和设想。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些学生所考取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职业倾向或兴趣所在,也就无从谈起职业规划和职业设想了。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进人大学就应该着手进行的,而且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首先,班主任应从新生人校开始就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处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其次.可以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展兴趣和专长,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再次,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劳动光荣,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激发他们择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职业愿望,引导学生确定今后就业的方向,并树立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2.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开拓创新。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键时期,然而,到了大二,学生们早已失去了大一的新鲜感,对校园的各种环境和规律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再加之此时的专业基础课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于是,旷课、厌学现象会较一年级有所增加。而对于三、四年级专业课的学习,大二的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班主任应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等大量与专业内容挂钩的班团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使得学生的专业所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寻找专业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懂得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首先,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现代科技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使得科学技术人员面对大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必须借助学科整体的优势联合攻关,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组织协调和科学管理。事实也证明,用人单位选人时对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总是优先考虑。其次,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中、外文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顺利开展各种下作的最基本能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缺少了这种能力,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学生应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生在这种发展变化中也会不断地变换角色,包括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地域等的变换。如何及时有效地适应这种变换,迅速进人新的角色,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社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人才流动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就容易被社会所淘汰。相反,适应能力强,就容易把握机遇,成为强者。另外,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否从容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复杂人际关系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的生理心理根基,是工作和学习成功的基础。而所有这些都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因此,班主任应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要适当地承担一些社会工作,多参加一些活动,通过选修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项目、各社团的特色活动以及校、院、班级等学生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大三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广大青年学子突破传统的“课堂化”教育模式的束缚,从而更加感性地认识社会,提高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前辈所奋斗的历程,看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生活状态,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心态,构筑发展航道,明确.自身发展的路线。事实也证明,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企业员工时,对于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可以从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因此,班主任在此时应加强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制定适合本班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检查评比制度,调动专业课教师、亲朋好友、已毕业校友等多种资源为学生们联系社会实践单位等措施督促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大学生能够参与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范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他们可以有机会结识行业的领军人物,捕捉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尖端技术,从而对大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程有较大的帮助,并为日后的求职择业积累一定的人脉关系。

(2)指导学生在逐渐进人就业角色的同时,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体来说,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思维也较成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虽然他们不像大四学生直接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但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大四学习生活的实际会使很多大三学生提早进人“准毕业生”的思想状态。此时,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前往人才中心参加招聘会、参加企业在校园举办的宣讲会,适当接触就业信息等,通迈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进而对比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哪些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择业目标,逐渐进入就业角色。另外,大三阶段仍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应鼓励学生把握就业中最关键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踏踏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并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将知识同就业所需能力展示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应聘或工作实践中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和扎实的基础。

4.大四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条文的指导。

尽管就业意识从大一就在学生心目中开始慢慢培养了,但对于大四的毕业生来说,就业仍然是个新鲜事物。学生往往不懂得合理利用相关政策规定,为己所用。如何让学生正确掌握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在就业问题上,既符合国家规定,又实现个人理想;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悲观失望,把实现就业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尤为重要。班主任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宣传国家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国家、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供需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及时地调整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行使、保护自己的权利,并且知道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哪些义务,发生争议时如何解决,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相关材料。

(2)择业技巧的指导。

在现行的就业机制下,毕业生实现就业要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来完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程序,比如: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哪些充分的准备,在求职过程中怎样正确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何准备笔试,如何提问(薪水、福利待遇)等问题,与用人单位谈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如何跟人交往、怎样处理与同事的关系等方面都将涉及。这里面包含许多方法和技巧。学习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将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与学生开会等接触的时机进行这些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或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择业技巧,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模拟面试等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中的技巧。

(3)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择业是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会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处理不当,严重的还有可能发生意外和悲剧。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对于因多次面试无果而情绪低落的学生,班主任要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宗旨,用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利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探讨分析面试失利的原因,鼓励他振作精神,正视现实,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进而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4)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可使学生确立择业方向,掌握大量而有效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是学生择业的基础。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到就业信息的收集工作中去。如,把学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各种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通过往届的学生、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通过报刊、杂志、网上查询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可以动员班上已经找到就业岗位的学生,把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向其他学生交流。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信息,往往良芳不齐,对毕业生的就业很容易形成误导。因此,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去伪存真,以便准确高效地选择使用。同时,还用让毕业生明白,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早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

5.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学生就业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结束。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及时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意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前阶段就业工作的检验,又是指导今后就业工作的依据。学生就业后,跟学校就业部门和其他教师联系较少,甚至失去联系,唯独班主任是学生们一直联系的,有的学生与班主任有着终身联系。因此,学校或院系就业部门在走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时应吸纳班主任的参与,由于班主任对毕业生的情况更加了解,会使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加便捷,走访工作更加顺利,进而增进学校与单位的关系。班主任本身也可以通过参与走访,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状况,并从中获取大量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经验,从而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另外,就业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毕业后仍有可能遇到就业失败。班主任凭着对学生长时间的了解,对就业工作的熟悉和对学生真挚的爱,还能跟踪服务,正确引导,排解学生心中愁雾,帮助学生再就业。

三、班主任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目前,班主任对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缺乏了解,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系统知识严重不足。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下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班主任多以兼职为主,由于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各高校对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下作开展得如火如茶,但对于身处一线、兼职班主任进行的就业培训工作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高校在做好兼职班主任选拔、配备的同时,应重视斑主任就业指导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