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创新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创新的案例

篇1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M如下几个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 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 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 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 教学案例的创新

3.1 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 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机械;创新设计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20世纪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使用,一开始在法律教学中应用,后来逐步应用在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上面,培养了大批能够独立思考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案例教学在国内推广较晚,但得到重视,已被列入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目前,很多课程都应用了案例教学,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几门课程中,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课程。

一、为何要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

当今,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急需一批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机械创新设计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和上课内容基本还是按“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创新设计技术基础——机械演化、机械结构、机械组合创新等各类方法的介绍——创新设计实例”的主线,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加上抽象的概念较多,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该门课程中探索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研究的重点。对于机械课程,有些知识较枯燥,有些概念较抽象,有些问题较难描述,甚至无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给案例教学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生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和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对传统的机械类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前内容准备

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开发案例过程中,最好对教学对象做一定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比较分析,根据需要开发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比如健身洗衣机、自动切菜机、硬币分离机等,都是生活中常用创新型机械。

实践表明,生活中的机械创新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当今互联网发达,这些案例的收集、制作并不困难,收集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关键是如何引入案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何总结。

2.案例讲授方式

有些案例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光靠文字语言无法描述很难进行讨论的案例,直接可以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没有答案的案例,为了不让学生厌倦,每堂课需要把握讨论时间,讨论案例设置3-5个为宜,太多的案例讨论会影响课堂秩序,占用过多时间,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有些案例材料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一段时间,这样的讨论效果更好。

3.案例的展现方式

目前很多案例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比较单一,实践表明,文字加图片、视频等效果更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让案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利用文字描述、图片结合、视频辅助的方式,使人的视觉、听觉都融入到课堂当中,更有利于创造情境。

三、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如何展示和教学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际,列举几个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时,首先引入一些重要发明的图片,如带有温度计的保温杯,瑞士军刀,“房车”。通过这些学生没有见过的发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觉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增长学生的创新理论。在讲授习惯性思维时,笔者通过一段这样的文字展示了给学生“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说不出话来,怎么办?”很快有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发言说“可用一只手做锤子的手势,一只手拿着钉子的手势给店老板看”,有学生说“写在纸条上”。点评是“手语,五金店的老板应该可以看懂,写在纸上也可以”,然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瞎子到这个五金店买剪刀呢?”,这时一个学生回答“用两只手指做一个剪刀动作即可”,点评是“瞎子只是眼睛看不见,但是可以说话,他可以直接说买剪刀,看来是受到前面情景的影响,导致了思维定势”,这时全班笑了,在欢笑中理解了思维定势这个概念。

案例二:在讲授思维方式的群智集中法的概念和优势时,笔者以美国一家电力公司解决电线上积雪为例。讲解案例之前,首先展示一些下雪后的美景图片,加上一些小孩子堆雪人的图片,让学生回忆下雪天的美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一些交通被积雪弄得瘫痪的情境图片和下雪带来的灾难数据,最后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积雪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引出电线结冰导致电线断掉的画面。提出问题“电线结冰,如何解决更好?”的问题,同时将教室里的学生分成4组讨论,十分钟后,各组代表发言,一组的学生说设计一种专用电线扫雪机;二组的学生说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三组的学生说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四组的学生说乘坐直升机去扫除电线上的积雪。点评“四种方面都是一些方法,但是方案一扫雪机可能要考虑机子重量、安装的问题;方案二电线发热量较小,不敌冰的降温作用,方案三需要考虑电线的稳定性和成本,方案四需要考虑人的安全问题”。当这些方法让学生都感觉到存在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课堂气氛突然变得低沉了起来,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想法,利用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高速下降气流扇落积雪。点评“直升机螺旋桨产生风力较大,不影响电线,而且适合高空作业,安全可行,比前面四种方案都要好”。原来这学生通过第四组的学生发言受到了启发,加上自身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电扇下吃冰棒时容易掉水”,最后点评“同学们通过讨论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最终较好的方案,这个过程叫群体集智法,也叫头脑风暴法。”

通过这两个案例讲授,深刻理解了定势思维和群体集智法的概念。更掌握在创新设计中需要注意思維定势的影响和群体集智法的优势。

另外,笔者在讲机构创新方法时,不是按教材的方法对比一些机构的区别及应用,而是通过案例的模式进行的,如“目前共享单车盛行,链传动自行车依然作为主流,但是,链传动自行车存在掉链条的情况,甚至链条会刮破裤子,如何设计更好的自行车”,同时展示共享自行车的图片,以及自行车掉链条的图片,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利用双曲柄传动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圆锥齿轮传动方案,还有的同学利用同步带传动方案,并且画出了传动的原理图,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利用机械原理知识去进行机构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案例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试点,研究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具有较多创新之处,部分还准备申请专利,有的作品还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四、结论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应用较少的问题,倡导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及其实施过程的展示,提出了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的优势和开展方式,给机械类其余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辛绍杰.案例教学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6-217. 

[2]刘树密.浅谈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61-63. 

[3]陶平.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3):52-54. 

[4]于克强,陈国辉,刘秀莲.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80-81. 

篇3

关键词:实践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60-02

酒店业的国际化快速发展,对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院校必须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使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上必须根据行业的标准,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能满足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创新运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了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1994年,案例教学方法正式引入中国,并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旅游院校也逐渐将案例教学引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模拟或者重现现实情景,让学生置身案例现场,通过讨论、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分享各种管理经验,从而抽象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结论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扩展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及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由于教学中所用案例都是行业实际活动的总结,因此,其真实、典型,可以帮助在校学生间接获得行业管理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第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案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通过思考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去参与、去思考、去创造,学生可以作为角色假设参与案例分析,人人参与,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行业实际工作内容及处理思路,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第三,重视双向沟通交流。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教师会针对每个人的答案进行讨论和点评,这也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和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各种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2008年我国教育批准新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专业作为独立专业在各高校开设,发展迅速。案例教学也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

1.运用的广泛性。随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日益增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案例教学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前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专业课程中,案例的运用越来越大,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教学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案例素材。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案例大多借鉴国外案例,教师拿来即用,缺乏专业教师亲自编写、符合自身课堂需要的实际案例,且反复使用,缺乏新意。

3.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并通过点评起到点睛作用,使案例教学得以升华。从目前案例教学的基本情形看,许多案例教学还是局限在“教师举例讲解”的阶段,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案例实践场景”的目的。在教学组织上主要还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很难深入,学生参与不到位,效果不尽理想。

4.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对案例的分析不充分。实践经验缺乏是案例教学对于专业教师的挑战,在案例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实践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理解事件过程,专业教师的学识、水平、应变能力及实践经验,课堂上的引导,对案例的点评和总结,对于案例教学的成功及效果至关重要。

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案例选择创新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首先,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生犹如进入酒店企业之中,让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实际管理中的活动。通过认真地分析错综复杂的、典型的案情,才有可能达到开扩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思想、提高能力的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希望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寻找具有典型意义、具有创新价值的案例进行讨论。此外,由于实践环境的多样性,在案例教学中还应注意案例选择的多样性,让学生尽可以通过各种案例接触到不同的实际情形,案例越复杂、越多样性、处理方案越多、解决方法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激励机制创新

案例教学的应用及普及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案例的研究和编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许多高校案例教学基础薄弱、投入较少,缺乏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因此,高校应该在案例库的建设方面积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力,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从事案例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先和倾斜,扩大案例教学研究师资队伍,使案例教学更好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更好地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本土化,使案例教学效果更好。

(三)教师专业能力创新

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酒店管理的亲身体验及感性认识,可以提高课堂上对案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的掌控能力,使分析更透彻、点评更到位。高校可以扩大“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增加“双师型”教师,派送教师到酒店企业进行挂职,提高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案例教学研讨会,分享案例教学经验和体会,提高案例教学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创新

第一,做好课前准备。针对课程内容,认真选择案例;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提出讨论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第二,认真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进行引导,引出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关键点,将关键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进行再复习。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最后要求写出总结报告。

第三,认真做好课后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案例课程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讨论,进一步理解相关基本概念,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全面总结给出标准答案,但是应该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案例讨论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明确可行的参考方案,并指出教学的效果及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华,王金叶.基于职业能力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4,(11).

[2]王华,项萌.基于后续能力培养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研究[A].2011世界酒店与旅游教育峰会论文集,2012,(5).

[3]陈新开.工学结合实践效果刍议――以酒店管理R笛生素质培养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4]王苗苗.基于市场导向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大学,2011,(6).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学生主动性高的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个性。探讨如何创编体育游戏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加强对体育游戏的更深层的认识,丰富体育游戏的内容,提高其在体育教学中组织运用价值。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一、 政府的责任

政府是履行以下三大职责的集合体:首先是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其次是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侮辱或压迫;最后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它作为社会的中枢,发挥何种职能,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关键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部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保障公民信息、知识权利的有效措施,体现了政府自身存在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明显弱化,使得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记忆集散地的公共档案馆本应当成为政府精心呵护和扶持的花朵,却因冷漠和撒手而逐渐枯萎,而没有呈现出与经济蓬勃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势头。

一些地方档案馆建设的滞后,政府担有责任:一是缺乏对公共档案馆作用的正确认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和其他文化事业(公共档案馆属于这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把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作为软任务,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在一些政府报告中,对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问题往往只有只字片语,一笔带过。二是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中,经济指标比较明晰,如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等,而很少有公共档案馆等社会公共单位的发展指标。三是没有认清政府的真正职能。长期以来,政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而忽略了应该管的事。政府直接投资和干预竞争领域的企业已是屡见不鲜,而忽略应该投入和扶持的公益事业发展①。

二、 政府推动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创新的障碍分析

1.创新动力的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公共档案馆在内的公共事业改革和发展并不是十分重要、紧急的事情,所以,在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上政府不但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且常以地方财力不足来为自己推进公共事业发展的消极态度辩解,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财力应该主要用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政府及其大部分官员从思想上就没有认识到公共档案馆等部门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动力自然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的事情了。从公共档案馆的角度看,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使档案馆害怕担改革的风险,“等”、“靠”、“要”的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从利用者的角度看,在人均收入比较低、人们更多地为物质生活而奋斗的阶段,再加上公共档案馆本身的非亲民形象,使人们对公共档案馆改革和发展并不十分关心,认为那是一件对自己还很遥远的事情。

2. 制度环境的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是“嵌在”制度结构中,只有当新制度与其他制度安排能够很好地兼容耦合时,创新才能真正发生。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创新涉及档案资源的整合、人员的分流、利益的调整和各种相关制度的创新,需要各方面的政策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公共档案馆事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需要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需要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和机制;实现公共档案馆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与财政体制体系,需要重塑政府与公益单位的关系,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公共档案馆人事体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支持与协助等。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创新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改革往往表现出各自为政、单兵独进的特点,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全盘考虑问题,从而延缓了创新的进程。

三、 政府推动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分析

1. 借政务信息公开之东风,提升公共档案馆之地位

目前政府职能体系中并未设立政务信息中心,政务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而又由于我国政府条块分割的官僚体制的存在,从而造成长期以来信息分散、各自为战,信息“寻租”现象常有发生。因此搭建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制度平台尤为必要,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开诚布公的氛围。对此, 政府的制度保障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政府管理创新, 规定某部门从事政务信息收集、整理、整合工作, 通过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公布政务信息。此部门虽可新设或可兼管,但考虑重新设立难度大、成本高, 兼管是比较可行的做法。具有信息服务职能的档案馆成了理想的当然首选。可以通过争取政府支持, 给档案馆重新进行制度安排: 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当地的政务信息公开的场所, 在机构设置中给予明确定位②。

2. 利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时机,理顺政府与公共档案馆之关系

公共档案馆应借此有利时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顺与明确政府与公共档案馆之间的关系:一是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公共档案馆的关系。法律是国家的象征,是公共档案馆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尽管我国《宪法》明确了国家发展公共档案馆等文化事业的使命,但作为规范和推进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公共档案馆法》却始终没有颁布,使得对于公共档案馆的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调节无法可依。二是建立公共档案馆投入预算约束机制。公共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费应像科技、教育等事业一样有硬性约束。三是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促进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在公共档案馆的建设上,政府应有所调控,使公共档案馆不仅外观应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与形象,内部也应有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科学管理,合理的人员结构,并且制定具有扶持性的制度与倾斜性的政策。

3. 明确主体责任,启动创新之动力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③,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政府就应该有发展公共事业的主动性与责任,改善公共事业状况也是促进民众福利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政府基本职能的体现,所以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应当向公共事业部分倾斜,政府及其官员在促进公共事业上应当具有必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向公共事业倾斜的财政政策,不仅是一种让利于民的举措,也是一种分配思想的根本变革,也是政府心系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更是激发公共档案馆等公共事业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开启其创新动力的有效手段。同时,调整权力的分配,给公共档案馆以恰当的权力,如部分人事任免权等,并且在给予权力的同时明确规定公共档案馆的对社会、民众的义务,并且吸引民众参与到对其的监督体系范畴中,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期待,公共财政的缕缕阳光能够尽快普照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总之,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根本在自身,责任在政府,关键在体制,出路在创新,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改革的整体进程。因此,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本着对民众与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不断完善公共档案馆事业,为其发展提供环境,为其壮大提供动力。

注释:

①韩安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系的思考,乡镇经济,2002(9)

②王厉魏宝丽,政务信息公开中的档案馆角色研究,中国档案,2007(7)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区域差异;激励成效;激励机制

21世纪已进入到了以创新为本质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群落作为从事创新活动的第一资源主体,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对于各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江浙沪等发达区域集聚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是基于互补性机制、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累积的自我增强机制等的综合作用得以实现。2003年7月份,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9个城市就签署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启动了长三角创新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进程,并已经在深化创新人才开发合作工作机制、适时推动创新人才培训新项目、建设创新人才人本激励服务体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安徽省作为毗邻长三角的经济欠发达中部区域省份,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许多方面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其中不可否认也含有区域间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所形成的在创新人才供给方面的某些优势。因此,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研究安徽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问题,并就未来实现安徽省“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目标提出集聚创新人才的针对性激励政策选择,对提升中部区位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成效

有效的激励措施是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创新人才更好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在人才资本特别重要的当前,激励也是各区域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的动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作,不仅可以集聚特定区域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而且还可以避免创新人才流失给区域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企业内部,激励又是提高企业创新人才素质的有力杠杆,企业内部的任何奖惩制度都是对创新人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优异行为是对良好行为意识的正强化,而惩罚恶劣行为则是对此类行为意识的负强化。正如麦格雷戈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使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素质。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可以有力地促进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基本激励机制一般包括目标激励、物质激励、股权参与激励、情感激励、工作激励、事业激励、培训激励、荣誉激励等。

近几年,安徽省在创新人才激励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激励政策尝试。第一,在物质激励方面,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第二,在股权激励方面,成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区域。作为全国第四个获批执行“中关村政策”的自主创新重点区域,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区日前确定了首批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50家企业,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机制激发创新产业发展。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鼓励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中,向各类创新人才倾斜。第四,在荣誉激励方面,开始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奖励体系,拓展、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奖励范围和力度。如从2010年开始专设“合芜蚌”创新人才奖,用于奖励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登记注册的,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相关机构(包括省直、中央驻皖单位),以及近3年对安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多种激励政策的综合效用,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一)职工薪酬水平显著提高

以2000~2011年的十来年间的数据作为对比区间,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省域职工薪酬水平显著提高状况,如表1:

从下表可见,自2000~2011年的十来年间,安徽省的职工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6989元增加到2011年的40640元,且近年来的涨幅越来越大。2000年同比上涨7.3%,而2011年则同比上涨18.33%,说明整体职工工资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表明安徽省在注重物质激励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为对创新人才进行更进一步的物质激励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股权激励试点工作逐步展开

2011年7月,继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之后,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第四家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试点区域。截至目前,安徽已确定了首批50家试点企业名单,其中合肥22家、芜湖23家、蚌埠5家。50家企业中包括国有、民营、合资企业与即将改制转企的事业单位,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能源管理等多个行业。按照规划,安徽“合芜蚌”创新区将在“十二五”期间辅导培训100家以上企业进行试点,并力争完成30到50家企业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

(三)社会保险实施范围逐年扩大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城镇居民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7950481人增加到2011年的9535889人,并且参保的基金收入大于基金支出,累计可用结余也逐年递增。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有显著增加,从2008年的4202763人增加到2011年的5377490人,累计可用结余基金逐年增加,2011年年底达到4783213万元。这充分说明安徽省的整体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创新人才基地和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已集聚18家科技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安徽省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申请受理量及申请授权量逐年增多,申请受理量2011年比2000年增加25倍,申请授权量也增加21倍。

二、创新人才激励保障与江浙发达地区间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在薪酬激励方面

安徽省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发达省份,如表4。

但由表4可看出,我省职工平均工资在指数的发展速度上与江浙二省之间并不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是近几年更是超过了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这充分说明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已初步具有了薪酬激励的基础和能力。

(二)在股权参与激励方面

近几年,国家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达到了20%左右,江苏和浙江二省均在2006年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日起即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政策,而安徽省在2011年制定出台了《合肥市推进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之后,才相继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对尚处试点阶段的这一激励政策而言,无论起步时间、实施比例及成熟度均与国家平均数和发达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方面

从表5和表6的数据可清楚看出,安徽省的参保人数近4年间虽逐年增加,但远低于也在逐年增加的江苏、浙江二省。到2011年,安徽省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537.75万人,甚至不及浙江省1821.76万人的三分之一。从养老和医疗二项保险的参保人数的趋势进行比较,与江苏、浙江的差距在逐年增大。这表明在各类用人单位依法落实劳动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依法在为所有职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向创新人才倾斜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表7的数据显示,安徽省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数均低于江苏、浙江二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安徽省在研发投入、研究效率及对高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间的显著区域差异,并指引了安徽省未来激励的侧重点所在。

三、安徽省完善激励机制集聚创新人才的措施选择

(一)政府部门引导构建科学的指标考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对经济发展承担的角色分工应各有不同,在完善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政府应具有的角色是,第一,避免政府唱独角戏,其应侧重引导、规划、调控、监督,而非大包大揽、全盘包办地去执行集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工作。第二,避免只单一性追求结果的急功近利行为,而非重引资轻引才、重引才轻开发、重单纯GDP轻耗费的资源和环境。第三,引导构建含有绿色GDP、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比、高层次人才贡献率等涉及欠发达区域发展潜力的科学指标考评体系。

(二)与发达区域间谋求利益平衡,强化创新人才共享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资本资源,也具有寻求增值机会的趋利性特点,这也决定了物质激励之于区域间人才集聚的导向性。物质利益因素,特别是创新人才流动带来的净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人才的流向。而对作为相对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各个区域而言,各自均有着独立的利益追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不仅与发达区域间要谋求利益平衡,真正实现“共享共赢”,而且还要改变传统用人观念,探索新的用人渠道,创新用人方式,强化人才资源与发达区域的共享意识,在用人上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减少交易成本的新理念。除传统引才之外,应区别对待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使用非专职任用、短期聘请、邀请讲学、项目方面的咨询与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发达地区间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共享机制。

(三)注重情感及荣誉等的精神激励政策的使用

创新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其不仅在流动的选择上具有工具理性,而且在精神诉求层面具有价值理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欲和得到社会尊重的归属感是创新人才内在的更高层次需求,因而,作为两种重要的激励手段,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一定层面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为中部区域的安徽省应根据自身的省域经济特征,在集聚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方面,应更加注重情感及荣誉等的精神激励的使用。这一方面可减少激励成本,另一方面可避免物质激励的效益可能出现的边际效应递减的结果。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经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

(四)关注个体的需求,构建特色创新人才人本激励服务体系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创新人才工作效率,较优的激励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以事为本”。针对创新人才个体的激励方式选择,应该注重自身个体需求,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就安徽省域而言,创新人才的观念更新,宽松的政策环境仅仅是科学的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最终真正集聚到创新人才的关键还在于构建特色创新人才服务体系,特别是社会对于未果型的创新潜人才的评价和承认。开尔文在晚年的时候说:“有一个词可以刻画我在过去50年间为了推动科学事业的前进而坚持不懈地进行最艰辛的努力,这个词就是失败。”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大力宣扬创新业绩以提高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职业美誉度,授予创新人才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是聚才、留才、用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0.

[2]浙江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0.

[3]韦艳.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8).

[4]张娴初,王大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1(07).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演示案例

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却被中考高考的“主要科目”挤在了次要的位置。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绝不能自暴自弃,看轻自己的学科,应该负责任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实践操作的教学,最好的方法莫如演示与练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演示案例时有诸多讲究。以下是演示案例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尽管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但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游戏和网络聊天的兴趣,对计算机知识并无太大兴趣,因此要想把学生的兴趣从游戏和网络聊天转移到计算机知识上来,并非容易之事。特别是老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学生更是“思绪乱飞”,早已想着怎么玩游戏了。于是教师选择能抓住学生兴趣的案例进行演示讲解对于课堂目标的达成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讲解图像处理一章节所用演示案例,用普通人的肖像不如用学生熟悉的明星更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上课时,现场拍摄本班学生的照片用来进行演示,学生的注意率更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再比如:vb程序设计本是很枯燥的内容,而我在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用一个有趣的实例来进行。用美轮美奂的桌面屏保程序学习随机函数,用渐变色的同心圆学习循环语句,用红绿灯变化学习定时器控件,用“选车”程序认识picture控件对象等等。

二、高效性原则

计算机课堂目标,对操作技巧的掌握有很明确的要求。而操作技巧的掌握是建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因此计算机课堂必须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自行操作练习。这就要求老师的演示讲解,在明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现代管理中,十分注重时间、效率、效益的管理。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树立“使每分钟都有高效”的观念,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分秒为单位计算,决不能浪费一分一秒。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控制。

例如vb程序设计循环语句一课的教学案例有许多,江苏科技版教材用的是“纸对折”案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部分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在理解“计算纸的厚度”程序段代码时就感觉吃力,甚至在开小差了,更别说后面的循环语句。于是我在给第二个平行班上课时,重新选择了一个尽量容易理解的实例――用“*”画一直线。就是把一行print“*”语句执行多次,一条线就画出来了,因为实例简单,学生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理解循环语句的结构上了,对学生理解案例节省很多时间,也提高了目标的达成率。

要学习下一个有关联的知识点时,尽量不用新的演示案例,学生熟悉新的案例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比如,我讲循环语句嵌套,我用上一节print“*”画线案例,由多行“线”构成一个几何形状,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用同一个案例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可以为课堂节省不少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新性原则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育必需改革,从“应试教育”的老路改道“素质教育”的新途,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多年前就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新课程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年教育部袁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指出:“当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

课堂教学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重任。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强调创新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案例作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率尤其要重视创新性。

在Flas制作一章的教学中,苏科版教材选用的演示实例是“绿色家园”,这一主题本身很具创新性,“绿色家园”对宣传环保理念很恰当,但还有改进的地方,比如动画中的“风车”理解成风力发电机,以及房子屋顶用太阳能接收器,这样会更有创新性,也更符合作品的主题 ――“绿色家园”。

在主题网站设计一章中,教材以“动物――人类的朋友”为主题,这个主题能体现环保、自然、和谐的理念。但内容有些陈旧,我们也可以贴近现实,做一个雾霾知识的网站,相信学生在这个主题下,会有更多收获和创意。

四、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所以,创新性必须以开放性为桥梁。任何创造性成果,都是开放性的结晶。

篇8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问题的思考就不能离开创新这个重大的课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素质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教学,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电工基础课程的特点,对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得到一些有益的体验。

首先,创新教育并不是指中小学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

其次,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要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包括有创新型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考核方式等。

1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制定电工基础教学计划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电工课的知识结构及特点,结合现代化工业机电设备和未来工业的发展情况,开展电工课的教学,制定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计划。在制定创新教学计划时,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分析,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科的发展状况,在所教内容上尽量多传授新知识和电工领域内的先进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更要做好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所教内容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内容权衡轻重、分清主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结合学校附近且学生熟悉的工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做好教学内容与社会中工业应用技术的密切联系,并适时带领学生对该工矿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为学生的创造思维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做到知识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如在制定变压器部分教学计划时,可以列举各种类型的变压器,提出电源频率对变压器的影响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对学生提出设计一个工作频率为1 KHz,输出电压为500 V的变压器的设计方案。学生完成后,教师再分析照相机闪光灯升压电路的例子。

2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目标的确立

创新教学目标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在备课中应该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拟定教学程序,最后为实施目标而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创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电工课中最基本的理念。创新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变化时,才算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创新教学目标应该以注重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不能以学生记住了电工学中的公式、定理和做题多少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部分内容时,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放大器的构成原理,能够分析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电路,并在学期末以电子电路的制作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理论检查不再作为考核的唯一目标。

3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的授课方式

3.1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的过程。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结合能量守恒与物质守恒的基本原则,得出基尔霍夫定律的电流守恒与电压守恒的规律,并结合这一定律解释电工学中的其他定律的根源。

3.2 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所教内容精选案例,案例要注重知识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普及性。案例的知识性是指所选案例要包含所教知识,并且是所教知识的应用和加深;案例的先进性是指案例中含有最新技术,代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之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学习方向;案例的科学性指所举案例通俗并有科学依据,既包含日常的生活常识,又包含电工学中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改变理论灌输的枯燥性、乏味性;案例的普及性是指所举案例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在理解案例时有基本的生活基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分析三相交流电相电压与线电压关系时,学生往往对相电压的合成难以理解。教师可结合物理课中力的合成原理进行分析,利用物理中对两个夹角为120°的力求合力的原理,推导出线电压是相电压的倍。这种利用案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和教学的指挥棒,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既能检查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又能引导学生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向努力。要推行创新教学就首先要改革考核方式,笔者在电工基础考核时采用课题型的考试方式,试卷包括理论和制作两部分:理论部分只考核一些基本的定律与知识;制作部分在实验室中完成,在实验室内学生利用实验设备,完成一个考核课题的设计与制作。课题的设置要考核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如笔者在考核中提出设计一个控制水塔的控制系统的课题,学生在完成这个课题时,可以用水位开关控制继电器实现,可以用电子技术设计电子开关实现,也可以用单片机等多种手段完成课题。考试中学生可以参考网上资料,但得有自己的观点,并完成制作。这种考试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之后创新性的工作提供帮助。

“创新决定未来”,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每个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工作着手做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相信一定能开创一个全新的教育局面,为建立新型的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文明.基于创新教育的《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刍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篇9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33-02

[项目基金]本文系大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三环四式’问思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G2014337)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课时紧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导致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由于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生本教育、开放式教学和双主互动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或者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对生活的探究性体验。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境,我们采用专题开放式案例导学法,对政治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先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这些专题确定导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而深入的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文化生活》第二章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参要求两课时完成。但鉴于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涉及的现实问题和本校实际学情等,笔者最终将第五课的两个框题整合为一个学习专题,即“文化创新专题”,并重新界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列举实例印证文化创新的途径;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和“文化创新的途径”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具有现实意义,故笔者将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专题的重点。由于“90后”一代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因此,笔者将“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确定为本专题的难点。

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课时紧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也可以给教师省出大量的时间,帮助教师掌握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保有新鲜感,把节省下来的学习时间用来拓展阅读。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使教学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由课本知识联系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和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中,笔者提供的开放性导学资料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本专题的导读提纲(即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例如: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即8则文化创新案例),同时指导学生围绕“文化创新”主题,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阅古今中外关于文化创新的相关案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借鉴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法,即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的课堂互动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所谓“明线”,即围绕“《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两个话题,以“我国文化创新的成与败”为主线,借助“时事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分别从“成功与失败”“正面与反面”“国内与国际”“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所谓“暗线”,即以“文化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情感主线,让学生即明确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基本路径。

第一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国内,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首先,要求学生先根据视频与图片简要分析“三个《贵妃醉酒》”(梅兰芳版、交响京剧版、李玉刚版)的异同之处,分析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其次,指导学生阅读“三个《贵妃醉酒》”的文字信息,并回答:(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请简要谈谈《贵妃醉酒》是如何实现它的继承与创新的?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新课标“三贴近”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为下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做好准备。

第二则案例,我国的文化创造力(国际,文化创新的失败案例)。首先,从国际文化领域,对中国与美日在文化创造力方面的三则案例进行对比。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1)阅读材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合理设计问题。在这个“设计问题”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生问生答”和“师问生答”的方式。

在教师设问环节,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激活文化创造力,解决我国文化创造力缺失的问题?(2)请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的“拿来主义”的?(3)有人认为,我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应该“走进去”。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教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设问,可以将学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由理论引向现实,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处、深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