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失调;体育运动;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54-02
一、大学生心理失调状况的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体上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大批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就学,加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并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根据《健康咨询报》在八十年代末所作报道:在全国范围抽查126000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率为20.23%。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对杭州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为25.39%。据笔者在本校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失调,15%的人处于高失调状态。
1. 心理失调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心理失调?根据马修心理失调测试调查表,通过对失调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测试,归纳得出心理失调指数。心理失调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焦虑:恶运临头的感觉、恐惧、担心未来、心悸、颤抖、烦恼。
二是抑郁:忧郁、想自杀、对事漠不关心、有罪感、失败感、前途渺茫、绝望、空虚。
三是狂躁:无片刻安静、不能自我克制、缺乏约束能力、过度活动、性情急躁、惹事生非、饶舌、易冲动。
四是自卑:自觉渺小、神经过敏、羞怯、忸怩、缺乏自信、感情脆弱。
五是妄想狂:怀疑、遭迫害感、受剥削和被误解的感觉、不信任他人、好吵嘴。
以上五个方面的总和便构成一个总的心理失调状态。
2.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具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即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失调。和严重心理失调。
一是轻微心理失调。包括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抑郁、嫉妒。大多数学生心理失调属于这一层次。他们都能从事正常的活动,不过对活动的效率及其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或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加以消除。问题在于具有此类轻微的心理失调,一般不容易引起重视,若任其发展,会向轻度心理失调过渡,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看,重点在于第一层次心理失调的预防和消除。
二是轻度心理失调。包括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社交恐惧感、神经性厌食症。属于此层次的人虽然能维持正常活动,但已受到明显的干扰并表现出异常行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少数学生属于此类。
三是严重的心理失调。这已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处于此层次的人基本无法从事正常生活和学习,其思维意识与行为呈现出极为反常状态,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必须住院加以治疗。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有来自外部的,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异常气候等等,同时也包含大量内在原因:如性格、情绪、身体等。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性格问题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几乎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特点和品质。由于青年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阶段”,因而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密切相联。研究表明,自卑、孤僻、怯懦、暴躁、固执、易受暗示、嫉妒、依赖性强等不良性格与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身疾患关系较密切。
2.年龄问题
大学生多数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身体的充分发育和生理功能的成熟并不一定产生成熟的心理,由于他们缺乏对人生的丰富阅历和经验,生活、学习在他们仍然处于一种体验、尝试的过程之中,青春期那种易冲动、多起伏的情感反应在这一年龄群体上有着特殊的影响。
3.人际关系复杂化
作为社会人,最为广泛、最为复杂、最为必须的需要就是交际。这种需要在青年期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突出。但是,由于大学生在伴随着自我独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感等人格不完善和心理刁二成熟的特点,再加上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等情绪特点,使其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碍,产生不少困扰,进而影响心理状态。
4.恋爱问题
爱情是青年最敏感的话题,而恋爱阶段的心理活动又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活动最复杂、最奇妙的阶段。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性意识和爱意识很朦胧,其特点是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大学生生活中恋爱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影响情绪的最主要的因素。对青年人来讲恋爱无论成功或失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感情冲突和感情危机,造成心理状态波动大,容易引起急性焦虑和抑郁发作,因而是导致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5.自我心理调控意识缺乏
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意识。当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遇到较大挫折时,当自己处于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时,大多数学生不懂得采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保健的方法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衡,致使不良心理反应进一步恶化,导致心理出现失调障碍,导致心理疾病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往人们通常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局限在“生理学”意义上,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应该以发展和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走出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体育活动是人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改造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对人的改造绝对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生命的存在向着更健康、更和谐、更完善的境界推移。
2.通过体育运动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运动途径来调节学生心理的平衡,通过运动的多种功能来消除学生心理中那些不良的因素,宣泄各种情绪,消除高校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疲劳。从这一点上说,体育运动是心理调节的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体育运动控制心理失调,参加体育运动和竞赛,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消除过度的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很有裨益。体育运动的娱乐价值及其使参加者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作用也是无可争辩的。体育也已广泛地用于医疗,如儿童体育疗法等。集体运动项目还可以使参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体育中的肌肉运动有益于维护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转而又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是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人们认为,由于某些个人心理失调而不能发挥最高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的潜力和人力资源。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各种形式的心理调节,其重要性便无须再特别强调。
二是体育运动在心理调节中的具体作用。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有机会显示自己的运动素质,如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这些运动素质和比赛中攻防战术所需要的素质是一致的。心理素质能给人最大的自信与勇气,以便对付后果难以预料或使人精神紧张的局面,使人在失败时不灰心丧气。参加比赛的人通过正当地参加比赛、比赛时成功地运用个人的技术以及与队友配合共同应付令人紧张的场面等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比赛后的思维和观念就能更加严密具体。这就有可能有助于防止或克服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失调症状。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防止心理失调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良好的心理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的养成涉及学习对身心的控制。这种调节机制不仅反映在比赛之前,也反映在比赛之后。
四、结语
与其它的素质相比,心理调节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面的心理素质。因为任何运动项目中都有各种各样以短暂而有控制的方式发挥出来的情感;所以,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很可能使个人在价值方面有所贮备,而这种贮备将有助于品德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讨和研究,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水平及其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二,必须改变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生心理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对现行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德佩,社会心理学. 沈阳体院出版社,1990
[2]卜塞缪尔・约翰逊. 体育运动与心理调节,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4(2):105-107
篇2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释放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笔者对12所大学,6528名大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心理是比较健康的,有一般心理困扰,如恋爱、学习、交往的占26,6%,对正常学习生活明显产生影响、有心理障碍的约占7,8%,患精神疾患的学生不到1%。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心理障碍,而是走向成长过程中的出现的心理困扰,是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主动关心、及时调节、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缓释作用
1. 加快适应过程
大学生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心理困扰,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大一学生来说,主要的心理困扰是适应的问题,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适应。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结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学生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信心,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教学也要求学生只有自觉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有效的提高体育成绩,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典型的自律学习方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好的诱导作用。体育运动最具特点的作用是强烈的自身参与和频繁的人际交往,在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们得到许多和别人交往的机会,会学习到有关的交往技术和能力,得到必要的实践和训练,能够很快的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运动场上每个成员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是与他自己的运动能力和特性相适应的,是以了解自己与他人,并承认差别为前提的。运动场上所处的地位、角色,以及与该地位、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该角色所要履行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应与群体规范一致,适应群体。运动过程中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能适应社会的人。帮助学生尽快认清和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调解自我心态的能力得以提高,心理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是谁,我能够做什么的社会角色定位。通过运动场上的角色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现在社会里,这一点尤其重要。
3. 帮助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形成尊重权利观念
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意识与观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守和自觉形成的,是适应社会的主要方面。规范教育是青少年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运动可以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中进行的,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这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要有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标准。体育比赛有竞赛规程、比赛规则、运动员守则、体育竞赛道德标准等。体育游戏也必须确立明确的游戏规则与行为规范,这种自治的结果使得游戏与比赛更为公平。在教师和自己在内化完成这一过程中,是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有助于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意义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重权利的观念,重视相互尊重与合作的价值。这种模拟实践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化效果。
4. 培养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它的最具特殊的作用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竞争与失败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味到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调适水平。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还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反复输与赢,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击打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就个体而言,善于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维护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结论
体育运动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特别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加速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形成尊重权利观念,使他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采取教学比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获得良好的运用体验。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体育课堂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比赛 大学生体育心理
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生体验,教师要充分的重视体育的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规划,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体育心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体育心理的发展,需要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每个人先天的体育素质都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并且逐渐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在体育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需要、认知、协作、主体性四个阶段,从心理对体育运动产生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发展,然后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的精神,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逐渐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体育心理是一个发展的、稳定的、动态的过程,学生自我意识逐渐的增强,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体育教学应该尽量的多元化,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采取教学比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竞技性,正确的处理自己的心情,培养健全性人格的人才。
(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面对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难、挫折、低谷的时候也可以正确的评价自己,为学生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形成抗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比赛具有竞技性,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正确的面对比赛的结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成功的时候体会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时候,分析失败的原因,适时分析对手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优势,不要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将学生的成长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上。对学生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外因还是内因,不要让学生默默的自卑、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设置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与发展,逐渐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中积极向上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体育运动发展到现代,“更高、更快、更强”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比赛,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的紧张、刺激与乐趣,有利于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体育成功、感受失败的过程中,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调整心态,一点点的提高自己。
(三)发展学生的奋斗精神
体育运动本身对学生的意志力要求就比较高,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项比较辛苦的活动,同时也是磨练学生吃苦奋斗的好机会,让学生具有坚强奋斗的良好品质。体育训练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升,大学生从小的生活都比较优越,没有感受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在身体疲惫的状态下,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逐渐提升,加强大学生的训练,逐渐挑战学生的忍耐极限,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有利于学生变得更加的勇敢。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困难问题,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
(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是团体式的体育项目,团体竞争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个人表现良好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才能够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参加团体类的体育比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团队的配合,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没有办法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安排,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一起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团队重视发挥作用的,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坚强品质等优秀的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凇⒓杩喾芏贰⑼沤岷献鞯木神,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浅析体育教学汇总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84-86.
篇4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4]胡宜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J].科技信息,2007(6);
篇5
现代的中小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普遍感到压抑,易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显然,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中小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解脱和人性复归,而学校体育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体育运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经常教学生这么一招,当她们不顺心有烦恼的时候,挑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十分投入的运动一番,直到大汗淋漓后再洗个澡,情绪就好多了,许多尝试过这一招的学生都表示,尽兴运动后,是一个全新的我,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能理智地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
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压力能使能量抑制在体内,造成紧张和其他有害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这种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头脑转向其他事情而忘掉郁积的失意和压力。体育运动能带来流畅、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会平静下来。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积极作用。
2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竞争和合作始终伴随着体育活动,包括一般的游戏及竞技项目。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信任、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例:最常见的篮球赛,就需要场上五个队员的密切配合,五个队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讲究协作,更需要有竞争、拼搏的精神。队员之间如果不注意配合,呈个人英雄主义,这场球赛就得不到好成绩。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小型多样的各类竞赛,吸引着广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锻炼其意志力的作用是不可勿视的。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体育都是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任何一个项目的运动员,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成绩,都要付出常人能以想象的艰辛。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掌握一种技能、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尤其是耐久跑。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果断、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4.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个体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正确。在比较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其础上,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篇6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浅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与应对策略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当代高职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分析及对策 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对策 高职生体育心理障碍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心理障碍研究 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 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解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途径 技工院校女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研究 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高职学生的心理障碍类型及心理障碍的克服 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和体育疗法探究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的研究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和特点探究 探索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多种表现形式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和对策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和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对于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就相应的对策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体育 心理障碍 对策
心理障碍是指做为社会个体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而对这些困难又自感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沮丧的心理活动。有研究表明,当产生心理障碍时,会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生活或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学生做为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运运的主体,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能否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运运还存在着各种心理的障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有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以下进行详细的说明。
1、客观原因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因素。体育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接受程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体育课程前备课不充分,对于体育课程的要求不能深入理解;体育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根据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灵活的授课;对于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在体育课中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接受程度[1]。
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要求,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无法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内容、教学内涵与要求,无法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灵活授课。
最后,其它因素。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体育教学的场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中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学的场地,这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考试的分数才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考虑要素,这就造成了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体育运运的不重视,而学生在考试、升学等的压力下,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进行体育运动。
2、主观原因
首先,体育运动动机不明确。动机是人们从事一定活动的内在推动力,同样,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也是体育活动可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学生的知识考试成绩最为看重,而对于体育运动并不重视,所以影响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科学体育运动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到体育运动的开展。
其次,意志力的影响。人们从事一定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只有具备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遇到的困难。在体育运动中尤其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一些有难度的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2]。
二、消除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对策
1、消除客观因素影响
首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奖励制度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在适当的时间对进步大、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以增强其加强体育运动的动力。
其次,扩大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知识面,是吸引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手段之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授科学、系统的体育知识,以此吸引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最后,在体育运动中加强保护措施。加强体育保护措施,对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尽快建立起准确的体育动作也是有利的。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把体育保护做为主要的一个授课内容,不仅要教会学生对于他人的保护,也应加强体育自我保护的教学内容。
2、消除主观因素影响
首先,树立正确的动机。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中重分数轻体育锻炼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充分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且使学生始终可以保持着愉悦的学习情绪[3]。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体育的信心,使学生使用正确、正面的心理去面对体育课程;同时,对于学生要进行不断的鼓励,以此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对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最后,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只有科学的体育课程内容,才能在不断的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同时对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也是有利的。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做为素质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全面、科学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克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就成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障碍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并就对策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希望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春平.谈中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消除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44-145.
[2]陆高峰.浅谈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2013,10:15-16.
[3]杨鸣亮.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克服[J].大学教育,2013,10:101-102.
篇7
【关键词】:亚健康;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健康素质
一、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状况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亚健康不是疾病,但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心理障碍人数的比例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长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分析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明了体育教育在大学生亚健康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二、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1.心理失衡、失调。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有社会、家
庭、学校方面的环境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睡眠不足以及家庭的溺爱等致使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极为容易陷入心理失衡和失调的状态。
2.不良的习惯及嗜好。一些大学生不习惯吃早餐,或有些学生利用课间随便吃一点早餐,造成营养摄取不足。尤其是一些女生,为了瘦身苗条甚至整天不吃饭,只是简单地吃一点零食,久而久之形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较大。还有学生喜欢抽烟、喝酒及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些不加节制的活动,造成睡眠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了危害。
3.体能训练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很少,从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看,在15分钟以下女生占53.1%的人,男生参与锻炼在3O分钟以下有61.9%的人,男生达到1小时(或以上)的人数极少。一方面由于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加上怕累的思想严重,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锻炼场所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亚健康
1.体育运动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效的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并减轻应激反应和缓解紧张情绪。而群体的体育活动,则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是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满足感的重要途径。 转贴于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和情绪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抵御亚健康侵袭的有效手段。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1)能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感。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紧张。
(2)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协调能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3)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和拼搏进取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4)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比赛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汗水与努力。
3.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方法与手段。
适当的体育运动、均衡的营养搭配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锻炼身体,在体育锻炼中实施发展性对策,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是实施个体的针对性对策,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亚健康状况实施
篇8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体育运动
1.从众行为的定义
从众行为常被大家理解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等行为,准确地说,从众行为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原因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与群体大众间的矛盾和冲突,缓解压力,增强安全感。
从众行为因其具有一定盲从性,故产生的结果也为双重性。一方面其有助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等;另一方面则会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和抑制个性的发展。我们要趋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发挥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效应
(1)扩大高校体育组织的规模。心理学家认为,某种意见持有人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下,从众率的高低随群体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随大流”现象更易发生。
(2)合理树立“行为参照”。有时无助的处境、重要的抉择都会使从众心理越发严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在年龄、性别方面与我们相似且有着相似想法和行为的人的影响,利用“相似性”原理,为广大学生树立“行为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一群体中有着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多数人,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校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从众心理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体育运动。
(3)增强高校运动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团队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团队凝聚力的强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之间越熟悉,越了解,团队凝聚力就会越强,从众心理倾向也就越强烈。因此,应当发挥一些大学生在集体体育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活动的中流砥柱,促使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不断增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断增多。
3.减少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效应
(1)压力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队内部如果有人背离了其他成员的意图,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反对,甚至指责,最终被孤立。在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氛围淡漠的大氛围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扬,鼓动大家都去参加体育运动的话,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励所有同学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对体育的认识,因地制宜开展集体运动项目消除这种压力。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从众人群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阿希经过研究分析证明:“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率明显下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业压力大,而体育观念尚未形成,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参加意识都处于开始阶段,可能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运动,但不可能长久地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一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成常态。因此,我们要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不同途径去引导我们身边的人,不断加强体育意识,进而影响其他人,使形式上的“从众”内化为“习惯”行为。
(3)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众氛围一旦消失,则会很容易使众多从众人群不知所措,从而改变原有计划。社会上“一窝蜂”现象很多,但是现象过后便又回到从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因此,良好积极体育氛围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起到效果,我们要不断进行长效的活动来巩固、带动、保持,促使形成“动力定型”,而不应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使本来好的体育氛围因得不到巩固而逐渐丧失。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统计显示:在我国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处于高发病的前几位,其致病原因是运动不足、饮食过量,和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特别是摄入过量的动物性脂肪所造成。而运动不足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属于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所以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要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人体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交通更发达,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体力劳动大为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不有意识的加强体育运动就会导致运动不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现今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吃得好喝的好,然而由此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成多发态势。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导致心理失衡,而由此产生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如精神紧张、失眠、记忆力下降,疲劳等。长期的心理疾病又会导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谓身心合一。体育运动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身患身心疾病的人,通过多年的体育锻炼,减轻了体重,降低了血糖、血脂,血压也有了很好的改善,增强了体质.人也变得更开朗、更自信。
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项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活动过程,而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太极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长跑、登山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促进智力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作用,提高人体的感知能力,使大脑思维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二)体育运动可増强人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大多属于户外运动,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进行运动,
人体可以直接感受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这对人体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的户外运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对自然及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许多体育项目属集体项目,且对抗性较强,经常参加这些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及协作意识,还可以培养人的勇敢及拼搏精神。运动可以使人们更健康、更勇敢、更富有活力,同时也使人更拥有自信心。
(三)体育运动可增加人的社会交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忧郁、孤独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可谓久郁成疾。而体育运动是一项及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快乐运动,有较强的趣味性。许多体育项目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并需要大家的配合共同完成,通过参与这样的体育项目可有效地增进人们间的交往与沟通。另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以健身与快乐为目的,彼此间没有利益间的冲突,因此在谈话及交往过程中会十分的轻松友好,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增加友谊。这既改善了人们的心情,也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而这种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紧张和孤独感。
(四)体育运动可消除心理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在工作时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或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超出个人负荷时,生理和心里都会产生疲劳。生理上的疲劳可以通过适度的休息,及增加营养就可以消除。而心理疲劳大多是因为长时间的脑力工作或长时间处在一种较单一枯燥的环境,缺乏愉快、轻松的氛围,给人以压抑感,使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而导致。而大多数的心理疲劳会使人产生植物性神经紊乱导致失眠、乏力,食欲减退。因此,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单靠休息是难以消除的。它需要人为地去改变环境,创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变换一种工作方式。而体育运动就可以满足以上条件。首先体育运动大多在户外进行,使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花卉和绿色植物可使人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轻松、快乐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根据神经兴奋学理论,当人体在运动时主管运动系统的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而大脑皮质的其它神经如主管记忆、思维的神经会相对抑制,也就是说得到休息。因此,体育运动可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增进食欲。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长跑、自行车、游泳、登山、舞蹈等。我们每一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两种以上运动项目常年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健身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前言: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有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为此,笔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获得过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 (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2.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像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运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来,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隆。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杨勇等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