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医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超声医学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超声诊断;临床带教;PBL教学模式;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6-01

超声诊断是临床四大影像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且诊断效果非常显著,诊断率极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种特点,目前超声诊断方法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超声诊断的临床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就简单分析我院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临床带教的临床资料及效果,旨在探究科学、系统、完善的超声诊断临床带教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习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医学实习生,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男性22例,占44%,年龄在22-28岁之间,平均(24.6±1.3)岁,女性28例,占56%,年龄在23-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5)岁。

1.2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情况50例医学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为21例,占42%,掌握一般的为17例,占34%,掌握较差的为11例,占22%;超声诊断操作能力较好地为13例,占26%,一般的为24例,占48%,较差的为13例,占26%。

1.3研究方法我院将50例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超声诊断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从而总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50例医学实习生信息中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不具有临床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带教学习课时不足等。

2.1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都比较薄弱,超声诊断理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50例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仅有21例,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为超声诊断临床带教增加了难度。

2.2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可能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习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部分实习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探头的型号、频率如何选择搞不清。50例实习生中,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仅有13例,只占了26%的比例。

2.3带教学习课时不足除了实习生本身因素外,我院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也存在课时不足的缺点,一般每天超声科学习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导致实习生对超声诊断仪器、使用方法等的认识不全面,降低了实习生超声诊断的实习效率。

3讨论

3.1重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教学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超声诊断学习的基础,一味的忽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超声诊断的临床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必须加强理论教学,比如,在每天的带教学习中,带教教师可以花一个小时进行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熟悉超声诊断的原理、方法,并抽查医学生掌握情况。

3.2运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在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该就某典型超声诊断案例采用PBL教学[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习效率,比如,带教教师可以以“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为例,为学生提供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治疗效果等,并与学生探讨其他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促进学生超声诊断的学习。

3.3增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巧的教学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是医学生超声诊断能力的基本体现,对医学生的实际从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带教教师应该加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仪器、诊断疾病,例如,详细的为医学生讲解超声诊断探讨、频率的选择技巧,仪器设备的调节方法以及不同疾病的扫查方法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以后的从医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学生;临床带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了肺动脉栓(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1]。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患者年龄、血液粘稠、衰竭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外[2],与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也密切相关。骨科作为临床VTE高发的临床专科,对于VTE的治疗及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平时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实习生感到VTE疾病相对隐匿,很难掌握,不少实习生对VTE疾病相当陌生。由于该类症候群相关授课学时少,难以全面深化,加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集中的实习专科主要为骨科等手术科室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因此临床实习机会相对偏少,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骨科学带教实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对VTE疾病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

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临床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停留在理论背诵阶段,对于典型病例的临床实习并不能很快地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而言,尽管学生在静脉血栓理论大课的教学中学习到了静脉血栓相关三种因素:①血管壁的改变;②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③血流的改变等[3]。在理论大课的授课中反复强调这些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相关知识,但是,进入临床后,这些知识便成为书本上的“豆腐块”,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三维的理论构架,从而进行临床应用。因此,在VTE疾病的实习课中必须以病例为中心,在病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在很多的教学论文中被反复提及[4-5]。CBS是根据PBL教学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基础在于病例的引入。研究表明,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较传统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我们在2009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应用CBS教学方法进行了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通过实习生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全面评估,参照书本理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相关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方法的设计。最终,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VTE疾病的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6]。VTE包括了PE和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这两种临床疾病又是逐步发展的临床过程。临床中很多患者首先出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疼痛。为了排除DVT可能,需要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前与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沟通,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观摩,组织实习生利用部分学时进行超声影像诊断实践,实际操作中理解血栓的解剖学位置、形态,更好地理解超声影像学诊断对于DVT诊断的必要性,提高实习生疾病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于DVT疾病需要放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滤网植入、静脉血栓取出等手术,这些临床实践课则由放射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但是,毕竟这类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期与实习期不能很好地吻合,我们则通过手术录像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能够让实习生更为真实地掌握放射介入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除了发生DVT外,会出现致死性的PE。各临床相关科室都会将这类患者转入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因此,学生在这两个科室实习期间,我们安排了相应带教老师对PE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治疗原则进行带教实习,补充并全面完成VTE疾病多元化的诊治方案学习,综合性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将这种由临床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带教模式称为“临床三维教学”法,即治疗中心(临床科室)、诊断中心(影像科室)及培养对象(实习生)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统一的带教方案下各带教单元制定各自的带教模式、流程、时间与考核方法,以实习对象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临床思维培养,让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全面的提升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2009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我们就应用三维教学防范对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骨科承担主要的临床实习平台,超声医学科及影响医学科提供诊疗技术平台,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提供再次的临床知识讲授,实习生对临床出现的VTE患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处置,全面地接受了相关基础知识及诊治原则培训,最终,我们发现实习生对VTE疾病诊治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警惕、考虑VTE患者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如何提供治疗方案原则等知识,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8]对临床实习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医患矛盾比较突出[9],而医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及人文情操的培养不足。因此,我们在VTE疾病的带教中有意地利用临床失败案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临床不光是对疾病的诊疗,更是对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以医德为重心,倡导道德素质与技术素质并重,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展现医学人文情操,更好地利用自身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典型临床失败案例的病例讨论,将临床失误及治疗差错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临床治疗的缜密性,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医疗无小事,再小的医疗忽视都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从日常查房到风险谈话告知,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完善诊疗细节、规避诊疗风险,提高临床工作中规避医疗差错及风险的能力。

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

医学生必须注重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符合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方向。杨炼红等[10]在八年制的神经病学见习中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并发现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还提升了学生对见习的满意度。我们借用了“研究式教学法”这一概念,在日常的生产实习中将VTE疾病近年来所提出的诊疗指南进行讲解,将目前临床遇见的新问题进行提问,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课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将问题凝炼后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材料。在此过程中,实习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有些甚至写出了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临床论著。我们在以往的带教实习中,在VTE疾病B超诊断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结合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是否能够通过利用血栓的软硬程度进行血栓的诊断。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最后与超声医学科合作完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11]。由此我们认为,研究式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结语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临床医学生VTE疾病的带教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克服临床实习期短、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VTE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4.

[2]关振鹏,陈彦章,宋弈宁,等.体重指数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615.

[3]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4]孙丽丽,吴凤霞,李玉宏,等.PBL与CBS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5-488.

[5]宋高臣,申梅淑,崔荣军,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2):110-112.

[6]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7]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8]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1-5.

[9]颜婕,田清华,李咏.对当前医患矛盾关系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1,23(8):1619-1620.

[10]杨炼红,刘淑琼,吕瑞妍,等.研究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八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11-113.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4-02中图分类号:R 445 G 7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进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但要做好各种层次医学生的影像教学和实习,还要承担来自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培养影像进修生55名,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改变了过去忽略进修医师业务学习,重使用,轻学习的做法[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影像科进修医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影像学基础包括X线大体解剖和横断面解剖、基本病理改变,以及X线、超声、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种影像表现。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摄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声、CT、MRI、DSA等技术因素。影像诊断学的观察图像方法、顺序、以及对病变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进修医师来自不同的单位,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验亦不同,尤其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特别是受客观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多数只重视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我院根据多年来进修生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内小讲座就是怎样写好一份X线报告和超声报告,影像诊断的最后结果是书面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好报告单对于提高单位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书写报告也是书写者本人对疾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书面表达和体现,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是医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3]。报告单要尽量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主次分明、语言精练、分析合理、诊断准确。这样就使进修生一开始进修学习就认识到医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不规范的随意习气,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很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常规X线,还是B超、CT、MRI检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多思考)、口勤(多问、多讲)、手勤(多操作、多写报告)、腿勤(多下临床和实验室,亲自采集病史和检查病人),这是每位医生做好工作的准则。进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进修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影像科医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自己操作,老师在旁边观看、答疑,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技术等。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我们每年有计划的指导每位进修生安排一个题目,引导他们从怎样查阅资料、收集、随访、整理病历开始,到如何书写专业方面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总结和科研能力,从工作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我们的细心辅导下,先后有多名进修生能完成课题并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区内外公开的刊物。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与书面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和临床经验的升华,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东西。经过不懈努力,在我院培养的影像科进修生,回到所在医院很多人成为学术带头人。

重视进修生的系统理论教育

医学生或影像医学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大医院进修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医院接收的进修医生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医院,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有点甚至是其他科医师转行而从事影像诊断,我们根据各单位对进修内容要求的不同,以及进修生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愿望,尽量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计划系统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基础较差的进修生尽量让他们到学院旁听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内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时。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给他们进行小讲课,由多位老师按系统轮流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声、文、图集成一体,使传递的影像信息更丰富、更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又能弥补我院部分影像资源不足。使进修医师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影像信息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的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形象的接受影像诊断过程。此外,多媒体还可激发进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讲授课程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常规X线表现,超声、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价值,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读片、讨论会等。让进修生了解以上各种检查的共性原理,区别其各自的特点,使进修生对“比较影像学”的精髓融会贯通。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每批进修生学习前、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并填写入进修结业鉴定考核表内作为评定进修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进修生与医学生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题型也不同,以影像观察分析和临床病例讨论为主,这样不但可考察和训练进修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又可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作为教学医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始终处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医学生和进修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影像学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识摇篮的作用,把各种教学手段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倩,张挪富,丘丽冰,等. 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

[2]孙庆毅.医学进修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医学教育2001,(1):38-40.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医学影像设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70-02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具有突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用人考察的首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研发、生产、维护、管理、维修、销售服务是医学影像设备学实践的首要任务。

学习专业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及用于实践,专业课也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程度的选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1]。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设计性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专业课教学的宗旨。

创新思维教育要从科学的训练开始,这一点首先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意思和思维模式[2]。教师做好规划和建设,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加强理论用于实践的练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开发出紧密联系专业知识应用的实验项目,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空间,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应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就业选择做铺垫,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

1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这门课主要涉及的设备有X线成像设备(X线机、数字X线机、CT等)、磁共振设备、超声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我们在实践教学设置上以影像设备方向就业为导向,以突出专业特长为宗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放创新的科研思维能力。

本校现有X线机5台、B型超声设备6台,超声实验箱6台、磁共振设备1台,医学影像设备综合试验台12套,另我校附属一医院(咸宁市中心医院)磁共振设备2台,SPECT一台,可供我院学生实践教学使用。因此根据我校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我校医学影像设备实践分布如表1。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使用基本检测工具、掌握仪器的电路模块原理和结构,能对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拆装并能进行操作。

故障分析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判别故障原因、寻找故障点、如何解决故障等。在现实中因为受到技术、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看到的设备故障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维修技能。我们充分利用影像设备维修、设计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虚拟电路故障维修。这种虚拟故障维修。计算机可以模拟各种设备故障,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故障现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知识。此外,我们还安排学生到各医院实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掌握整机工作原理,能掌握各电路单元原理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路模块进行改进或从新设计,通过软件进行仿真,最后进行硬件调试。电路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果学生在设计过程遇到困难则为学生提供帮助,并且要求学生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

实验过程,我们采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较高难度的实验,并且对国内外各种影像设备的疑难故障作出准确判断及维修;对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相对容易的、基础性的实验,对国内常用设备的原理、结构及常见的故障作出判断及加以维修。

2实践课程考核及效果评价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反映[3]。医学影像设备实践课程考核采取奖励机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分开考核。基础性实践占考核成绩的40%,故障分析实践占40%,学生根据个人情 况,选择综合性实验奖励5分,试验成功奖励5分,实验项目有应用价值奖励5-10分。

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教学双方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了医学影像设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及实施细则,这一改革为我院今后造就和培养善于思考、独立专研、勇于实践的创新型理工医结合的综合人才,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3结束语

在理工医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医学影像设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反馈信息也肯定了我们改革的成绩。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师资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促使每位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研究,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在改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因实践课时有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次数有限,另外实验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明珠,徐敏,奚克敏.基于P ACS的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6(12):8896-8897.

篇5

【关键词】超声;临床带教;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0-01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在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超声临床带教中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水平[1]。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带教水平,本文就综合分析了我院超声科45名实习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超声科45名实习医师学习过程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23名,女性有22例;实习生的年龄在21岁到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5±1.56)岁;均为本科学历。

1.2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主要有超声学的主要教学专家完成,组要的问题如下:①带教教师的思维方式;②带教的具体方式;③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④带教教师的精神风貌;⑤自身存在的影响学习的因素;⑥学习效果自我评定。问卷主要包括这6个大项的内容,涉及到25个小的项目,每一项主要包括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级别。

在实习学生进入学习末期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45份,回收45份,回收率100%。经过有关人员鉴定,所有的问卷全部符合有效问卷的标准,也就说这45份问卷全部可以参与调查中。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问卷统计的人员共三名,采用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统计。这三名工作人员与超声科带教医师不存在交集。

2结果

采用计分的方式评定问卷的主要内容,其中优秀>90分的共有23份,良好即在80-90分的共有10份,合格的即60-80的共有12份,不合格的即

3讨论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学学生的理论素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由于医学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一定要参与临床带教,并据此丰富自身实战经验。通过本次实验调查,可以看出,在超声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比较差,并没有真正提高自身实践经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临床带教实际不断提高超声临床带教水平[2]。

3.1采用先进的教学原则完善临床教学的相关组织规定。在进行临床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知识调查,明确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结合临床带教实际丰富临床教学的内容。其次,设立带教小组,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小组内要由带教教师以及临床护士等一同参与。第三,采用带教教师竞争上岗制度,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带教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带教方式调查显示带教方式对教学效果有非常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带教方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带教方式主要包括讲授式、示范市、合作学习式以及体验式。

3.2.1讲授式这是临床带教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根据超声诊断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例子采用模拟师范的方式进行讲解,有效实现理论和超声检查的实践相结合。

3.2.2示范式超声科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检查科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其对临床操作技术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结合临床应用实际促进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带教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完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还要亲自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对超声诊断的操作程序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认识。

3.2.3合作学习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带教水平,带教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学习,一起解决在学习过程中要面对的各项事宜。

3.2.4体验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实际操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并没有达到临床超声诊断所需水平,还要根据超声诊断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诊断的实际过程中来,带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全程辅导的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意见。

3.3做好带教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依据超声科实纲的相关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以及超声科诊断常规知识考查,尤其是要进行技术操作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19-03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BME的研究方向较多,如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图像处理、生理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系统分析、三维建模等。在每个方向上又有着非常宽广的内容。因此,BME领域将是今后的研究热门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并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为了使BME专业更好地融入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的医药信息背景平台,我们先后三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目前本专业有两个方向――生物医学电子仪器方向和医学影像技术方向。

在8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从明确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

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

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

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 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 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

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

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

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我院自2005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以及适应性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104-106.

[2] 陈超敏,贺志强,周凌宏.复合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23-124.

篇7

1超声室管理的要点

1.1强调服务意识超声室是直接面对患者的窗口,超声室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疗养院的服务质量。我院超声室在服务态度方面,要求“以微笑面对患者”:接待患者时应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回答问题时要细心、耐心。同时,超声室强调工作人员与患者有很好的良性互动:在做超声检查前,必要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告知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有助于检查的实施。

1.2 超声室职责制度的规范化我院超声室切实执行《中国人民疗养工作规则》、《杭州疗养院海勤疗区的规章制度汇编》中有关超声室职责、工作制度及工作标准的相关规定。每位超声室的工作人员都自觉学习规章制度,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营造既有制约而又活跃的工作环境。

1.3超声室的日常工作规范化和特点超声检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非常注重医疗责任意识。我院超声室强调每位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检查前,都认真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和年龄,检查过程中要仔细、认真。在超声结果的输入中,以《超声诊断学》和《超声诊疗常规》为标准,准确作出超声诊断。

针对超声诊断工作的实时性,兼顾到患者的安危和科室质量安全,我院超声室建立了“重症疑难病例随访登记本”,进行定期的随访,以对有疑难病症的患者起到一个督促作用,并对科室工作人员诊断的结论进行确认,以此提高业务技能。近1年来,科室随访重症疑难病例43例,其中6例为首次查出的恶性肿瘤,都已进行了手术治疗。这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也得到患者家属的肯定和赞扬。

此外,超声室还建立了“会诊制度”。对疑难疾病,先进行科室内会诊,对科室内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积极与院内其他科室共同参与,进行院内的专家会诊,有必要的送往三甲医院,进行院外的会诊。疗养院医技力量及医疗设备和正规的医院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走出去,引进来”,开放自己的思维,获取新知识,吸收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4超声室的质控管理 我院设立了专门的质控中心,督促每个科室的月及季度的工作,并根据标准进行工作质量的评分。我院设立服务质量和态度的调查表,由体检人员和在院疗养的人员参与评分,作为衡量科室的服务质量的参考标准。此外,超声室还每月指定专人到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逐一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超声室的工作。

2超声室的质量管理

超声室在科主任的直接带领下,是一个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集体。我院超声室每周都有交班会议,了解本周的院内工作,以及下周的工作安排,会议后布置相关人员,合理地进行相应的工作。还有召开不定期政治和业务工作会议,传达院内的精神,听取大家的意见,挖掘科室成员的潜力。

我院超声室有专门的工作量统计、核对,安全质控等记录本,由科室成员轮流统计,形成人人关心科室的良好氛围。

3超声室的仪器管理

仪器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清洁保养。超声仪器特别强调环境,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对仪器的维护非常重要。而每台仪器都有自身的使用操作规程。超声室的工作人员都应了解注意事项,熟悉使用。仪器出现故障能及时检查和维修。

4超声室的人员管理

超声室特别强调合作的精神,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完成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建立团结和谐的团队。超声室强调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工作的需要,严格执行上班制度。我院超声室的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积极地提高业务水平,实现自我完善。

5超声室业务工作的提升

篇8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24-02

1产科超声检查

妊娠期超声检查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任务。妊娠早期是胚胎从单细胞发展为初具人形的时期,妊娠中期为胎儿脏器和组织器官完善成熟的重要阶段,而妊娠晚期胎儿进一步成熟并准备出生和面向新的环境。

1.1妊娠早期。①妊娠早期超声常规检查。超声检查目的为确定妊娠是否存在、妊娠的部位、停经时问和超声孕周估计是否一致以及胚胎发育是否正常。②妊娠早期孕龄超声预测和胚胎发育评估。妊娠早期可通过超声测量妊娠囊大小,胚胎头臀长进行孕周的估计,其中以头臀长估计孕周的准确性较高,误差大约在5―10天(误差约率5%~10%)。妊娠10周以后通过测量颈部透明层厚度(NT测量)作为染色体异常的预测指标,尤其和21一三体有一定的关联性,但NT增厚仅仅是一项超声预测染色体异常的指标,并非胚胎发育异常。12周之前,胚胎的脏器刚刚形成,超声可以观察到脊柱、颅骨、脑中线、肢体等较大结构的存在,但对其细微观察尚不能完成。

1.2妊娠中晚期①妊娠中期常规超声检查(胎儿生长监测)妊娠12周后,胎儿各系统、脏器和组织已经存在,随着胎儿孕周的增加,胎儿不断增大;因此,超声可以连续监测胎儿的大小(生长)变化,从而可以了解胎儿生长情况。通过胎儿双顶径(头围)测定可以排除无脑畸形和脑膜脑膨出,腹径(或腹围)测定对发现腹部缺损有帮助,股骨或肱骨测量可帮助发现严重肢体短小畸形(成骨发育不良)。②胎系统超声检查(大畸形筛查)。根据卫生部2003年颁布的《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除常规超声检查需要发现的胎儿畸形(无脑畸形、脑膜脑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心内膜垫完全缺损或单腔心、胸腹部缺损和肢体短小畸形)外,16~24孕周需进行胎儿超声系统性全面检查,在胎儿畸形的发现和诊断方面,超声检查较为可靠或准确,是诊断脏器和组织的大体结构缺失与否的有效手段;对于容积器官或组织的发育异常超声诊断需要连续观察,通过动态观察容积或大小变化,间接进行判断;脏器或组级发育不良或过度的诊断同样需要多次超声检查方可做出诊断。③针对性胎儿超声检查。主要针对超声系统检查发现异常需要上级医院或上级医师会诊、需要动态观察的超声指标(如脑室增宽、肾盂积水等)、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等情况。④胎儿附属物的超声观察。包括胎盘位置、成熟度评价和羊水量测定。

1.3超声检查途径。①经腹部超声检查。作为妇产科超声检查的常规手段,适用于所有产科。优点为适应范围大,发生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的概率小;不足处为分辨力低,需要膀胱充盈。②经阴道(腔内)超声检查。作为妇产科特有的检查手段,不需要膀胱充盈,图像分辨力明显提高,适应微小或早期病灶的检查。但腔内检查有增加交叉或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2产科超声检查中的医疗差错

产科超声检查是对妇科内生殖器官或胎儿断层切面进行超声成像的过程,对于可以造成形态学改变的疾病或胎儿畸形,超声图形可以直接进行显示,但关于功能变化方面,超声往往是通过结构变化进行间接判断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或误差。超声检查通过各种超声图像的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这些诊断信息可能仅仅为临床提供某些暗示或线索,不能直接给出临床诊断。因此,造成临床和超声的认识不一致。关于医疗差错和解决的准确数字目前仍不清楚。Sanders在报道中指出,在超声诊断检查的228例医疗差错中,产科超声检查占主要差错部分的78%。造成医疗差错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患者和临床医生对超声检查有过分或过高的期望。超声利用声波在不同声阻抗的组织中传播时,由于不同声阻抗组织形成的声阻抗的组织中传播时,由于不同声阻抗组织形成的声界面反射或微小粒子的散射声波,从而进行成像。故超声图像上可以显示的应该有声阻抗差。

2.2超声医生过分自信。产科超声检查是根据图像表现进行超声诊断和分析的,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出现不同疾病超声图像表现相似,同一疾病(或畸形)可以出现不同的超声图像变异;因此,在根据超声图像进行疾病或胎儿畸形判断时需要超声医生基础知识不足(先天性不足)、而又过分的自大(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分析的不全面,从而导致超声诊断结果不客观,。

2.3超声检查结果的理解错误。在产科超声检查结果中除明确能诊断和具有明确的指导价值外,大部分超声检查仅仅能给予临床或患者一个提示。同样部分检查结果仅仅代表是一种超声检查指标的异常,不代表一定是疾病或畸形。

2.4胎儿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改变,需要连续规察:妊娠期胎儿是一个不断发育和长大的过程,胎儿某些解剖结构可能出现一过性改变或超出正常范围值,应该合理评估。

2.5超声测值中的误差。超声检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肿瘤等病灶大小测量、子宫内膜度测量和观察、不孕症患者卵泡大小监测、胎儿大小测量和羊水测量等。在日常工作中,超声往往测量的经线是从一维角度,但人体的组织器官往往是三维立体的,用超声测量的经线反映组织器官的体积变化,尽管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并非一一对应。

2.6超声设备或技术造成的错误。超声成像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因素、组织成分等影响造成错误。

2.7产科超声检查需要专业的培训,只有合理和准确的使用合适的超声设备,结合超声医生广泛的临床和病理知识、深厚的超声医学功底是保证最大程度正确诊断的基础。

篇9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81-0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率的关键[2]。以往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往往依靠临床症状及检测尿蛋白数值,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难以早期发现及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3]。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脏动脉的血流情况,从而判断肾脏功能损害程度,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帮助。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大小、各级肾动脉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观察及测定,并与正常就诊者进行对比,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排除高血压、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实验组为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共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尿微量白蛋白在(20~300) mg/24 h之间;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7岁,平均(64.6±7.5)岁。对照组为30例正常就诊者,所有患者均通过糖耐量试验排除糖尿病,同时排除高血压、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2~78岁,平均(65.1±7.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仪器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频率选择3.5 MHz,所有检查均由同一超声诊断医师完成。检查时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超声诊断仪选择肾脏模式,充分显示患者一侧肾脏,观察肾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确定肾脏测量标准切面后冻结超声图像,测量肾脏大小,测量内容包括:长径、宽径、厚径。采用CDFI模式观察肾脏主肾动脉(MRA)、肾锥体叶间动脉(IRA)及肾窦部段动脉(SRA),选择合适的切面后嘱患者减慢呼吸频率,同时对肾动脉血流进行取样,取样时应保持探头稳定,取样线角度应小于45°,取得满意的血流频谱后进行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血流阻力指数(RI),测量数据取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记录每位患者的测量数据。采用相同方法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位患者对侧肾脏大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取两侧肾脏大小、血流参数平均值为最终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肾脏大小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两侧肾脏长径、宽径、厚径及体积均小于对照组(t = 2.13、2.15、2.11、2.22,P均<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两侧肾脏主肾动脉、叶间动脉、段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max两组比较,t = 2.18、2.12、1.16,Vmin两组比较,t = 2.14、2.37、2.21,均P < 0.05),实验组患者血流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t = 2.12、2.19、2.14,均P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约一半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基础疾病为糖尿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4]。糖尿病肾病较难在早期发现及诊断,产生糖尿病肾病的原因为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改变,肾小球长期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的状态从而对肾脏微血管造成损伤,反复的损伤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逐渐增厚变窄甚至出现栓塞,同时伴随出现肾小球硬化从而逐渐演变为肾功能衰竭[5]。以往诊断糖尿病肾病一般采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传统的检查方法需要肾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准确诊断,对于早期轻微的肾损害往往难以发现,容易出现漏诊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从而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6]。

常规的二维超声能较准确地显示肾脏的大小,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体积将增大而到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脏体积将缩小,有研究表明早期糖尿病肾病时,肾脏增大先于尿微量白蛋白之前出现[7],超声测量肾脏大小对于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充分反映肾脏各级血管血流情况,准确地测量出各级肾动脉的血流参数,其中收缩期峰值流速最主要反映肾血管的充盈程度与血流供应情况;舒张期低值主要反映肾脏血流灌注量;血流阻力指数与血管弹性相关,主要反映血管床的阻力情况[8],肾主动脉、叶间动脉、段动脉能充分反映肾脏各级血管的血流情况,而肾脏血流灌注情况将直接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结合以上血流参数能充分显示肾脏功能[9,10]。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仪器及技术的发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被广泛研究,其临床价值受到广泛关注。蔡菊芳等[11]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参数在预测糖尿病肾病肾脏损害方面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毕小春等[12]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及参数测定在判断糖尿病肾病肾脏损害程度方面有诊断价值,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各级肾动脉行血流动力学观察,并与正常人肾脏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肾脏长径、宽径、厚径及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两肾肾主动脉、叶间动脉、段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期最低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流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由此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体积较正常人肾脏增大,同时肾脏肾主动脉、叶间动脉、段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及舒张期最低流速均较正常人缓慢且血流阻力指数较正常人增高,呈现低速高阻的状态。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肾动脉血流参数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能有效地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其中肾主动脉、叶间动脉、段动脉RI指数能最有效地反映糖尿病肾病的肾脏受损情况。有文献报道,当肾主动脉段RI值≥0.70、段动脉 RI值≥0.69、叶间动脉RI值≥0.65时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意义[1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能够有效地协助临床诊断但其对于操作者有较高的要求,操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肾脏解剖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操作基础,能够准确地测量肾脏的各个径线及分辨肾脏各级血管,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在检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取样时应注意取样槽与血管的夹角并嘱咐患者减慢呼吸,取得动脉血流频谱应采用数次测量取平均值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误差。

总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动脉血流呈现高速低阻状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参数对于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具有无创、经济性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胜利,李秀芬,耿喆.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6):2910-2912.

[2] 吴凤霞,周盾,赵华,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肾动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2):118-120.

[3] 刘新郑,孙莉,董见喜.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分析[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30.

[4] Nosadini R,Velussi M,Brocco E,et al. Increased renal arterial resi stance predi cts the couse of renal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microalbuminuria[J]. Diabetes,2006,55(1):234-239.

[5] Rossing K,Christensen PK,Hovnd P,et al. Remission of nephritic-range albuminuria reduces risk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nd improve survival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J]. Diabetoloqia,2005,48(11):2241-2247.

[6] 曲素慧,白文坤,徐万菊.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7):892-893.

[7] Rossing K,Christensen PK,Hovind P,et al. Progression of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J]. Kidney Int,2004,66(4):1596-1605.

[8] 陈鸣.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12,23(2):88-90.

[9] 陈秀华,汤天清,蒋文莉. 糖尿病患者肾脏动脉血流改变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5):449-451.

[10] Ohta Y,Fujii K,Arima H.et al. Increased renal resisitive index in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assessed by Doppler sonography[J]. J Hypertens,2005,23(10):1905-1911.

[11] 蔡菊芳,黄明龙,王少峰.等. 彩超对糖尿病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54-955.

[12] 毕小春,舒丽清,武清香,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肾病肾内动脉血流的观察分析[J]. 江西医药,2012,47(2):173-175.

篇10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 临床技能 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当前面临严峻的医患关系,医学生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对医学生的培养也很不利。诊断学又是医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因此诊断学实践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利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及教学软件系统,医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对照,不受时间限制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直至完全掌握。我校内科诊断学物理诊断实训室,主要承担专科层次的临床、护理、中医、药学及相关医学五个专业的物理诊断检查实训任务,以保证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技能。实训室配备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其中仿真标准病人178套,可满足诊断学实训技能教学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系统主要由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仿真人体模型两部分组成。通过软件编写的控制程序,对模拟人实行智能化操作控制。本系统所采用的心肺声音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音源为版本,参考国外心肺音提纯及合成技术,反复精选制作而成了132种的典型心肺声音。本系统采用腹部触诊以华西医科大等多所国内名校精品课件为依据,精选43种腹部阳性体征,该系统内容具有“生动、全面、系统、使用”的特点。我校的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为半身直立女士仿真人体和卧位女士仿真人体两部分组成,模型人增添了对女性患者的检查项目,模型人可旋转易拆装,外观和质感极其真实,模型人体表标有心脏瓣膜听诊区和呼吸音听诊部位及明显的腹部体表标志,内腔有特制音频传播介质。该设备具有教师控制台和学生实验台,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采用全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该系统可供学生反复地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地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1]。

2.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的使用

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技能,是医学教学的重点,心肺异常杂音及腹部阳性体征繁多,各有差异,难讲难学,另外病源少,所以建立现代化医学教育模拟实验室势在必行。该系统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大量音像同步的多媒体动画,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声音、静态图象、解剖、病理、心脏血流动力学图、心电图、超声图、X线片、CT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就可以看到真实病人的心脏跳动、瓣膜的活动、肺脏解剖、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听诊顺序、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及腹式呼吸的演示。同时在仿真病人相应的部位听到真实病人的心音、呼吸音和触到病理状态下的腹部体征及女性的肿块,使教学富有真实性和趣味性。该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不仅包含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此外还有一套模拟考核系统,考核系统可自动或手动出题,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经过该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结合医学生学习的要求,仅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去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很不现实,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为此我们每学期都会把该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提前预约登记才能上机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

3.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的管理

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到该实训室上课,进行心肺听诊音和腹部触诊的学习和训练,课余时间我们还会对我校所有学生实行免费开放,开放程序:填写申请表――安排时间――通知学生。此外,还要做好实训室记录、学生申请预约登记、仪器使用及维修登记、学生反馈信息记录、网络多媒体考核记录及安排开放时间课程表。

4. 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的综合评价

总之,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系统在检体诊断学实训课中的应用是诊断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该系统使用以来,学生普遍认为使用后效果好,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但它不可能取代病人,只能作为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重要辅助手段,为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