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的含义

篇1

关键词 非体学生 体育 生活 身体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体育活动条件。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生活专业性不足,种类相对单一。将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视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体育生活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与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建立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相关含义解释

体育生活与体育锻炼是本文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为了使文章更具有科学性,内容表达更加清晰,下面对体育生活与体育锻炼两个概念进行阐述:

(一)体育生活含义

所谓体育生活,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利用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满足自身身体素质发展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而实施的体育活动总和。人们在具有体育特征的时空中所实施的一切体育实践活动以及活动中所包涵的体育特点,都是体育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体育锻炼作用

体育锻炼是人们利用各类体育手段,在自然条件与基础建设的支持下所实施的发展身体,提升健康水平,娱乐身心的活动。而体育锻炼的作用,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身体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像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都是体育锻炼对人们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体育锻炼的作用。

二、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

(一)时间

非体学生的体育锻炼要取得效果,就要有时间上的保障。当代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尽轻松,特别是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很少留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生每天会围着操场跑两圈,以此完成自己的体育锻炼目标,但这样的锻炼时间是明显不够的。在校时间有效,非体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很难坚持锻炼。时间问题,是影响非体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兴趣

兴趣,是促进非体学生实施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对锻炼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去锻炼。在调查中,近90%的男生与80%以上女生表示自己喜欢运动,且非体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丰富。这证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是热爱运动,乐于投入到锻炼中去的。

(三)意志

意志,是一种心理品质,更是一种心理力量。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动力,就是意志。非体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特别是女生,在没有人陪同锻炼、氛围不足、锻炼场地不合心意时,都会取消自己本来的锻炼计划。在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意志是影响他们体育生活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够坚持,才能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困难。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锻炼意志的培养,影响了非体学生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形成。

(四)能力

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需要多项能力的支持,学生体育锻炼的规划能力、坚持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其实施科学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调查中,只有不足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体育生活能力,但他们普遍缺少体育锻炼的信心。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参与到锻炼中,才能了解自己的能力高低,才能建立基本锻炼信心。

(五)环境

学校的体育课环境,对学生非体学生体育生活观念有直接影响。体育,是伴随学生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科。但49%的学生表示他们不喜欢体育课,这些学生认为体育课对于他们的体育生活影响不大。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影响学生实施有效体育生活的重要举措。

家庭体育生活环境。家庭,是学生从幼儿到老年所不能离开的一个场所。家庭是否具体育生活氛围,对于非体学生体育生活习惯养成十分重要。家庭成员都热爱体育锻炼,高校学生也会受到家庭的感染,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但近70%学生反应,家庭成员忙于工作,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现状

(一)体育锻炼项目现状

受到性别、生理条件以及体育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所选择的课外锻炼项目有所不同。首先,从男生来角度分析。多于1/4的男生经常打篮球,近1/4的男生将跑步作为体育锻炼的方式。1/8左右的男生喜爱乒乓球与羽毛球,还有少数男生玩足球与排球等。其次,从女生角度来分析。多于1/4女生将跑步作为自己体育锻炼的方式,接近1/4的女生喜爱健身操,排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是几个次选运动。目前来看,辽宁理工学院学生的体育锻炼形式局限性较大,只涉及到常见的几种运动。

(二)体育锻炼兴趣现状

? (三)体育锻炼时间现状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直接影响。然而,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至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此。近43%的学生可以保证其体育锻炼时长达到半个小时,45%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长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能够超过一个半小时的学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7%。能够保证较长体育锻炼时长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且身体素质较好。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以及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四)体育锻炼场地现状

运动场地,是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调查中来看,超过70%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内的运动场地进行锻炼。除此之外,8%的学生选择学校附近的公园,7%的学生选择社会中的付费体育锻炼馆,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体育锻炼。要促进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的丰富,就要对体育活动的场所进行扩展。给学生提供质量好,环境优的体育场所,是促进非体学生体育生活丰富的必要手段。

(五)锻炼伙伴分析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一般喜欢结伴而行。在调查中,多于60%的大学生会与同寝室或者同班同学一起去,这些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形式较为单一,自己一个人反复做体育动作过于无聊,找朋友一起去不仅能够让体育活动变得更快乐,也能增强朋友间的情感。也有近30%的学生喜欢独立去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则认为体育锻炼应当要集中心力,与朋友一起锻炼容易聊天走神,不利于体育锻炼效果。也有少部分学生会跟老师一起锻炼,比例只占到了4.7%。

(六)锻炼原因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为了减肥与休闲而进行体育锻炼。45%的学生认为自己过于肥胖,选择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减少体重,其中,60%为女生。而32%的学生将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特别是男生,在闲暇时机去打打球,跑跑步,会感觉一身轻松。不足1/5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学校内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班、本系之外的学生,扩大交友圈。而在室外体育锻炼场所,学生可以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追赶潮流,他们认为别人都去锻炼了,自己不去好像跟不上时代步伐。

四、针对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对策

(一)加强体育生活教育与引导

鉴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缺少体育生活激情与方法的现状,学校应当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给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体育生活的看法,意识到体育锻炼与个人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其端正体育锻炼的观念。将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理念植入到学生头脑中,有利于学生加强个人体育生活引导,实现化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督促。加强体育指导,不只限于体育思想方面。教育管理者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明确自己的体育目标与兴趣。

每逢新学期,学校可以给入学新生分发一体体育锻炼手能,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去制定自己的体育计划,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体育爱好的变化及时修改。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监督,体育锻炼计划的规划与完成程度与学生的学分挂勾,能够促进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当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会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影响,成为积极的体育锻炼者,保证体育锻炼时长。

(二)改善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

学校体育锻炼环境的改善,能够给学生又一个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理由。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建立相对应的体育运动场所,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促进教学氛围的优化。给学生修建一个相对专业的体育健身活动区域,让学生有更多业余生活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开发出更多自己喜爱且新颖的体育锻炼项目。学校要从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资金水平出发,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建设与更新,安排专业人员管理场馆,并聘请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训。重视体育锻炼环境的优化,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其身体素质的重视,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成立他们的体育社团与专项俱乐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组织中相互切磋,相互监督,营造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

(三)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锻炼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用死板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情绪。在趣味化的体育课堂活动支持下,学生具有快乐的体育锻炼体验,会将体育锻炼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改变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状况,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其体育技巧。将更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像平板支撑、花样跑步等。在课堂中传统体育技巧,像平板支撑的标准以及跑步的换气方法等,促进学生成为有能力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局限性大,但运动兴趣爱好十分丰富。校内缺少满足学生运动的场所与设施,学生的运动时长得不到保证。关注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现状,在体育教学中提供体育锻炼培养的机会,加强体育锻炼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的投入,才能丰富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利用讲座、社团活动、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进行引导,让正确的观念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才能让他们肯定体育锻炼的作用,并在锻炼中尝到甜头。

篇2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1-01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确立终身体育的基础。现代人把从事体育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终身体育是贯彻人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习惯作了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调查对象为某市某中学学生95名,回收92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100%。

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设计了初二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有十个。

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归纳为“认识理解”、“锻炼情况”、和“影响学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4、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理解

中学生的锻炼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无锡市滨湖中学的学生知道终身体育的人数占24%,知道一点的占40%,不知道的占36%。这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抓好体育锻炼有利于健康,得益一生的宣传。同时也说明了大多数中学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学计划忽视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

4. 1学生参与锻炼情况。统计表明:有94%的学生都说父母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确实由于体育中考的施行,绝大数的父母对孩子的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了。也充分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经常锻炼的。有55%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多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有38%的学生能坚持每天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一是中学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实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没及时做好有关,致使学生对健身的认识不够;二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不够;三是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未能满足健身活动的需要。

4. 2中学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统计表明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要求比较强烈,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有7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提高学习效率。反映了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健身活动少,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上述3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是差强人意的。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为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必要贯彻到实践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

5、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为此,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5. 1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工作很多,但养成锻炼习惯却是关键。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实质上就是巩固的条件反射,每次锻炼之前,都会产生生理、心理反应。

(2).从心理学角度讲,习惯是不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作为模式。

(3).锻炼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4).养成锻炼习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锻炼者的体质与调节身心状态。

由于锻炼习惯有以上特点,因此它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采用的方法:(1)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2)激发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3)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5. 2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让学生真正明白“终身体育”的含义和意义(一生体育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其次是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1).用典型的事例进行教育。要解决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真正地懂得体育的人生意义。

(2).明确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息,同时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头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6、教学改革的深化

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旨在实践全民终身的《黄金计划》。80代以后提出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到了90年代,开发体育行为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校体育以教学和运动学习相结合方式展开,将学校体育融入社会体育的洪流之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既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体育;自我锻炼能力;途径

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的一个重要途径。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素质好才能很好的干革命。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自我锻炼是一种意识,体育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这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意识,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奠定基础。

1 自我锻炼的必要性

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自我锻炼的定义,那么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这种意识呢?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注意学生的锻炼,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对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动作的示范都采取应付的态度。一些本来喜欢体育的学生也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知识传授而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锻炼,甚至不知道该练什么。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锻炼的热情慢慢地消失殆尽。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由于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很多学生和家长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体育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能照样升学,照样找好的工作。需不知,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学再多也没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学毕业后面临的可能是继续学业和放弃学业的选择,如果继续学业,学生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如果放弃学业,那么就可能不能再接受指导。因此在中学时期培养好学生的自我锻炼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事情,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

2.1 明确锻炼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来学习,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与学习文化知识是不冲突的,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如果没有锻炼好身体,那也就不能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不断地灌输这种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是对他们自身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只有明确这点后,学生才能将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自主的锻炼行为。比如,我们教师在教速度、耐力、力量项目时,可以启发学生平时在家里利用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来进行自我锻炼。

2.2 加强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应该积极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对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当学生确定了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些专业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参与锻炼。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监督学生进行持续的锻炼。当学生锻炼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应该给予鼓励。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对抗赛。例如,在教接力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接力赛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技巧,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分组来进行对抗赛。通过这样一种比赛的形式,学生会对接力赛更加感兴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推荐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可以推荐跳跃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参加跳高训练或者篮球训练,可以推荐身体柔润性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舞蹈训练训练等。

2.3 督促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身体锻炼需要

身体锻炼的需要是指学生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引发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的感觉。经常锻炼能够加深对体育锻炼本质、作用和目的的认识,从而强化锻炼的动机,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是学生无形之中形成锻炼的习惯。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自主进行锻炼。体育教师应该在这个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起床后进行半小时的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早起参加运动能够使学生一天的精神充沛。

2.4 加强奖励政策

体育锻炼和文化课的学习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和技巧。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体育又不是一门主课,没必要那么重视,因此本来有热情的学生也会不注重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应该像文化课一样进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文化课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体育锻炼坚持得好的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奖励,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应评出“体育之星”,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去锻炼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结束语

体育锻炼是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大事。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且中学生的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坚持体育锻炼就是坚持拥有好的身体来参加学习工作。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向学生阐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4

2.渤海大学体育部 辽宁・锦州 12101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高楼林立,这一切就是因为有一个群体叫农民工,农民工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缔造者农民工的劳动是艰苦的,是体力的支出,而且城市建设要求他们具备健康的身体,而体育锻炼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强烈的体育意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农民工 体育锻炼 体育意识 身体素质

一、体育意识的含义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体育实践,体育运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二、农民工体育意识的局限性

(一)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大致以青壮年为主。30岁到45岁之间的农民工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其次是青年和中老年,各占四分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年龄结构成菱形增长。被调查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学历,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总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其次是高中学历,再次是小学。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空闲时间有很多安排。但是其中以看电视、睡觉逛街或公园,聊天,打扑克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最少,只占了3%。通过调查看出,农民工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不够。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空暇时间的安排以花费少和获得性强为特点。

(二)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技术性指导

文化可以说是连接城市和新生代农民工最好的载体。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普遍较小,他们的时代教育程度相对较大,这一代人基本上都可以上完初中,不过他们当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不高;在他们本身的意识上,觉得体育无非就是干活,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在体育锻炼当中,这其中有很多技术含量的,并不是单纯的活动活动腿和胳膊这么简单。目前看,他们即使参加体育锻炼,估计也缺乏技术性的指导,

(三)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

接受技工培训教育,学习专业技术这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认为,在这个社会,他们没有关系,没有更多的资金,拥有一技之长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具有边缘性,体育就成了群众体育的盲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文化意识停留在肤浅的外表,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活动都很少,从而阻滞了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四)环境因素导致农民工体育意识缺乏

按照农民工的想法,比如说,工地周围可能有小区,那么这里的健身器材,有可能是这个小区的,他们不会去那里锻炼,因为一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工,潜意识里不好意思去锻炼,再者从穿着上看,一身工作服,总感觉会被人另眼相看。这也是导致农民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农民工体育意识的解决对策

(一)农民工应抽出相应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三大行业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大多都超过8小时,空闲时间可以安排很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现在农民工已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工的闲暇生活会比较丰富多彩。应该抽出相应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农民工在应该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练习,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让农民工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显然这时的农民工,他们的体育锻炼主动性被调劝了起来。那轻松活跃的体育气氛,使更加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外,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农民工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参见体育锻炼的技术指导

体育锻炼既要教给农民工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锻炼过程成为农民工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农民工的体育意识。另外,在农民工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参考相应的书籍,并按照相应的要领去揣摩,过难的动作,在不知道规范的情况下,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做。

(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

加强宣传,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农民工的体育积极性。农民工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出于家庭的压力。由于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目前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挣钱,养家。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一概都是应付式态度,极大的阻碍了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锻炼就可以。对于很多农民工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匮乏,导致许多活动不能开展。他们的活动毫无系统可言,使农民工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

(四)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完善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的建设

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一般选择没有场地限制,不需要资金投入的,或资金投入不多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其中,散步慢跑、爬山类受到农民工的青睐,尤其受到女性的喜爱。球类这种局限性小的运动项目也颇受农民工的喜爱,大部分人喜欢打打羽毛球。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农民工的活动区域的体育器材的搭建还不完善,造成没有更好的活动场所。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13DTY019,名称:《辽宁农民工健康状况及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措施;研究

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对于这一理念逐步认识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并且这一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本文主要针对终身体育的意义以及贯彻落实措施方面进行阐述。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1.倡导终身体育理念是个体健康的需求。人的身体是从幼年时期开始成长发育、逐步成熟以及衰老退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锻炼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增强体质,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在成长发育时期和成熟期需要进行,在逐步衰老退化的时期同样需要,整个健康锻炼的过程应当伴随着人体的一生。同时,人的身体在不同年龄段以及发展时期的机能是不一样的,这也需要建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在相应的时期采取最为恰当与合适的方式,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2.倡导终身体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在物质匮乏年代,很少见的高血压、肥胖症等,在现在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样的现状与社会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方面具有直接联系。因此,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应当采取相应的健康锻炼方式,这就要求每一位个体都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形势改变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等,不断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有效预防各种疾病。

3.倡导终身体育理念是民族振兴的需求。一杯牛奶能够强壮一个民族,一种意识理念也能够强大一个民族,这种意识理念就是终身体育理念,应当让每一位青少年从小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让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伴随一生。这样的理念能够全面增强个体体质,放大到一个民族的层面,就是整个民族体质的提升,对于民族的强大与振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高中生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措施

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理念并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以追求分数为唯一的目标,针对这样的现状,倡导并落实终身体育理念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强化思想教育,让终身体育理念深入人心。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有机渗透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健康的机体是保证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才能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护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要让学生明白,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锻炼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到了成年之后再进行体育锻炼,由于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基础,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要让学生明白,即使在学习最为紧张的高中阶段,也要保持适当、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让身体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强化素质训练,让终身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在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能够较好地发挥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多熟悉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口头讲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让学生学有所成,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时机选择、运动量确定等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体育锻炼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与培养,在校期间接受的系统性技能培训是人生中体育技能学习锻炼最为有效和集中的时期,学生学习之后应当内化为自身的技能,终身受用。

3.强化习惯培养,让终身体育意识常驻脑中。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消耗体力较大的行为,大多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会具有畏难情绪,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的现状说明,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强化习惯的培养。要对学生灌输体育精神,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不怕吃苦的准备,同时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如耐久跑是一项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对身体的耐力要求较高,同时也是对学生意志与耐力的一次考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训练的环节,既要自己带头开展耐久跑,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述这一运动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受益终身。只有让学生在训练与锻炼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够发挥终身体育模式对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要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作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4.强化思考回顾,让终身体育成效时刻显现。要指导学生在开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及时审视与回顾自身的机体状况,以及需求,调整与完善体育锻炼方式。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自身机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计划制定,分阶段实施,不搞一刀切,让各个时期的身体机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要针对社会发展趋势,优化改进体育锻炼方式,如春季流感频发,需要多开展一些增强体质方面的运动训练,增强免疫力等。通过定期的回顾与分析,及时调整自身锻炼计划与重点,提高身体机能。

篇6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并依据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等对当代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心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心态有: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被动参与、消极逆反四种心态。对主动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心态和不良体育学习心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实施全民键身计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前言 

 

心态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随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个体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和改变为基础的。就体育心态而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体验和对某对象怎样感觉思考和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 

为了了解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调查研究,探索其形成的原因。目的是如何开发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本项研究从2008年9月开始对陕西省二十所中职学校的男、女学生共计408人(其中女生204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采用预先设计的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座谈询问工作。 

2.2 对座谈、问卷收集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运算处理借助casiofx-180计算器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 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心态特征 

体育参与心态是人们对体育态度的初级认识过程。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即感知、兴趣、动机、需要、体验到评价等的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运动锻炼对人体生命施加具体影响和作用,才能产生相应的需求心态活动。从调查中了解到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为四种心态。 

3.1.1 积极参与心态:13.4%的中职学生每周参加体育运动4次以上。他们对体育锻炼有较强的需求意识和参与意识。经常运用各种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课余生活。 

3.1.2 主动调剂心态:66.4%的中职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1-2次。他们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调节精神、摆脱烦恼、消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之一。参与的主要方式是采用不定时的较低强度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 

3.1.3 被动参与心态:15.3%的中职学生担心体育不及格,尤其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不过关,只是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紧张,参加体育锻炼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他们只是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其他同学的应邀下偶尔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3.1.4 消极逆反心态:4.9%的中职学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没有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对运动项目不擅长,怕害羞而回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很年轻,又无病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 

从调查来看,79.8%的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态是主动积极的,具的良好的动机。他们表现出对体育学习具有求强、求娱、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 

从统计来看,积极参与心态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而被动参与、消极逆反心态,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3.2 中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心态分析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影响中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心态大体有自身的需要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身的需要和体育教学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3.2.1 自身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发展个性、培养终身体育能力是中职学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要目的(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寻求体育运动中带来的乐趣。其次为能力显示。社会交往和审美需求。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也表现出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有所差异。 

 

3.2.2 体育教学的影响:由于近几年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那些具有娱乐于健康之中的体育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调查结果中显示:篮球、足球、乒乓球、是男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是女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3.3 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 

不良的体育心态对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严重的滞后作用。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主要有(见表二)。 

 

3.3.1 对体育的认识不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无病无疼就是健康,认为自己精力旺盛,身体无病,有用不完的劲,无需花时间为身体健康做更多的投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吃药、打针就可以解除病疼,而平时“进补”、“净养”则可增强体质。过分依赖外在的药物和滋补品而不愿通过适当的健身运动获得机体内部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提高。还的一部分学生平时忽视健身,有病才想起健身,由此看来他们对体育促进健康的含义,还是缺乏真正了解认识。 

3.3.2 体育设施的影响: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缺乏,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又出现滞后现象,另外,运动场地被侵占搞基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锻炼环境是影响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3.3.3 兴趣、爱好的影响:有12.8%的学生,由于在中学时期就不喜欢运动,还有的是因为自身的条件的影响,在体育方面没有擅长,加之体育课中又没有很好地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而害羞,不愿意去运动场所。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同伴而放弃参加体育锻炼。 

3.3.4 其它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性别年龄、家庭条件以及学校的体育风气、传播媒体、周围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体育需求心态。 

3.4 转化不良心态的措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价值体系和功能体系。它的作用和地位已远远超出了文化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参加或坚持体育活动的结果和效能。 

3.4.1 转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在人生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的引导,使中职学生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情感、美感和责任感,造成了教育有片面性与人的生活精神完整性的本质相悖。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含义的认识,改变无病就是健康的思维方式和“宿舍、食堂、教室”三点式的生活方式。 

3.4.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学校要切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体育教师的授课要做到趣味性、实效性和全面性。注重学生体育专长的引导和发挥,使那些不擅长体育运动和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不喜爱运动的学生也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逐步转化他们消极的体育参与心态。 

3.4.3 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健身意识: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针对中职学生在体育与健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误区。突出健身的意义、内容、功能以及与中职学校体育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体质评价与医务监督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锻炼方法对其身体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培养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建立起自我锻炼、自我需求、自我受益的价值观。 

3.4.4 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普遍存在着不足,这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投入固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但在现状下合理安排。组织管理,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必将大大缓解压力。另外,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体育消费还是能接受的,通过适当收费,可以缓解投资不足的状况,也可以提高管理、辅导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 

 

4.结论 

 

4.1 通过对当代中职学生参与体育心态的调查,反映了现阶段中职学生对体育态度的心理倾向,从整体上看本次调查对象对体育参与心态依次为主动调剂、被动参与、积极参与、消极逆反。 

4.2 影响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心态主要是受自身需要和体育教学和影响。 

4.3 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主要是体育认识、学习压力、体育设施、没有兴趣等。 

4.4 本研究提出的改善当代中职学生体育参与心态的对策,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增进他们身心健康,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是让每一位中职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需要。同时也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信息,对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曾振豪.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学习态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2,3. 

篇7

从国外中学的体育课教学情况来看: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也早就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于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措施。现在的体育课程,不局限于只是按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的体育教学课,也不拘泥于原本只为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锻炼”课,而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1.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要脏器无疾病,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2. 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切器官的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指挥下进行的,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大脑神经系统的潜能就会有所提高,反应就会更加灵敏、迅速、协调,而且不易发生疲劳,为中学生从事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提供支持。

3.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加速中学生的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心脏的收缩力量加强,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样心脏就能以较少的跳动次数来完成所需的输血量,并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息。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中学生,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同龄人要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强健的心脏还可以保证人体从事各种长时间、大强度的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

4.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经常运动能使中学生的呼吸肌变得较为发达,呼吸慢而深,且每次吸进氧气较多;同时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这就使呼吸器官得到相应的休息,即使在劳动强度大、身体需氧量高的时候,也不至于呼吸过频,气喘嘘嘘,过早的出现疲劳。良好的呼吸系统是身体强壮的标志,能为中学生适应各种脑力和体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试和家庭作业的压力下,会产生各种焦虑反应以及忧郁压抑的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伴随人的日常活动,对其行为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控中学生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 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智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身体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有资料显示:“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不断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中学生的自信心显著增强”。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中学生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进而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中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常伴随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中,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意外障碍、胆怯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困难,学生越能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优秀品质就会对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5. 消除疲劳,防治心理疾病。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可见,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果这些心理障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治疗,致使不良心理进一步恶化,就会出现逃学、休学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防治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当中学生在封闭的教室进行学习时,时间一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过后大脑放松、心情舒畅、疲劳感消失,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使良好的心理效应不断增强,同时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篇8

1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身体乃健康之本。运动健身有助于睡眠,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也如此,经常运动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器官调和、代谢正常、健康长寿。据报道,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保健,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意经常坚持,不能间断。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2 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会激发人的情感。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他的感情也就越激烈,情感越强烈和越投入,则对事物的兴趣越浓。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一环。

少儿时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可能是受广播、电视等有关各种运动的宣传的影响,可能是受家庭、社会成员的带动,可能是受学校体育课的推动。最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有健康或竞技的含义,主要还是对一些运动器械、运动场所等感到新奇,受兴趣和从众心理的驱动开始体育运动的。而人们正式接触体育运动应该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的。在这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体育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最初阶段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出示阶段给其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入手。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改变以运动技术训练为主的做法,大量引入社会、生活体育段的内容,使其与将来的大众体育接轨,使体育真正做到经常化、生活化、乐趣化和终身化。

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循循诱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去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兴趣,主动积极的走向终身体育。

3 终身体育锻炼的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此引申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这里提出的是“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

情感、行为、个性以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认知。

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首先,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中学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要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

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活动的主体。

4 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终身体育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形成的不需要一直努力和监督就能维持锻炼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如果人们经过体育实践之后,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积极性的体育动机一一终身体育动机也就形成了。而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速这个过程,使学生及早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篇9

摘 要 在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真正做好高校的体育教学,除了要让同学们加强锻炼、增强体魄、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借助体育锻炼这一手段将体育精神也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真正达到健身育人的效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高校体育教学中未能好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之后继续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培养方法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发展

其实,时至今日,关于“人文精神”是什么的问题依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是总体上来讲“人文精神”是一种对理想和信仰高度统一的追求,是一种对崇高的追求。人文精神是真正的追求主义,它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人文精神还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旦没有了人文精神,那么人类也将无法延续生命,人的生命价值将无法体现。

“人文”这一用词最早可在东周时期《周易》的《贲卦・辞》中找到出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说的“化”就是教化,“文明以止”是说文明是由人掌握的,所以叫做“人文”。

多年过后,“人文”这一词汇也有了更多的含义,它增加了“人的文化、文明、人格”这一层含义。其实,按照中国的传统,人格和道德具有相似的内涵。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体育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心理。尤其是进入到本世纪之后,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加强体育教育的功能,并将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运用。关于体育运动,加强锻炼注重技术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大学生有一个好的习惯,这些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起来。其实,高校的体育教育已经远远不是那个单纯的体育锻炼的问题了,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一个媒介,成为一种方式方法,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让人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下去,有一个更好地发展,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受到传统“健康第一”的思想,许多高校设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与健康做了完美的诠释。总的来说,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体现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所面对的对象是高校的所有学生,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也发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大学生增强了体育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是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同时高校还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在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出现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作为人才的输出地,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人文精神部分的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脱颖而出。

(二)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的体育教育往往都是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大多数高校只注重对学生体育运动的锻炼,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体育这一学科是一个追求正义追求公平的学科,体育运动是注重相互竞争注重相互合作的运动。因此,对体育方面的教学活动不只是要求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更是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许多高校总是说要提倡“健康第一”,因此高校应当采取一些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包括对学生价值观、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进行改革,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近年恚中国的高校体育教学逐步走向一个极端,许多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越来越片面,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些传授者已经参考了国外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这也给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希望,不过就目前中国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来看,情况依然比较糟糕。

(一)教学目标片面化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通常觉得体育是一种增强个人身体素质的方法。这样的思想就会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是提倡健身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培养,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也致使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教学内容竞技化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都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没有注意对学生意志力、态度等各方面的把握。另外,许多高校在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面也会首先选择竞技类体育项目,而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况。教学内容的竞技化虽然有可能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却丧失了体育所蕴含的一些心理素质、意志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价值,也导致人文精神丧失。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

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而却没有在意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自身的进步程度;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运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却没有在意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也会使学生缺少人文精神。

(四)教育过程技术化

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知识追求体育锻炼的规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坚决听从教师的指挥,但这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和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教师团队中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工作者,但却也还有很多缺乏教育理念、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较低的工作者。这也会对高校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造成障碍。

四、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一)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关注人文体育

现阶段,中国的体育教学理念非常片面、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形式也不丰富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观念非常守旧,没有对体育的人文精神有足够高的重视程度。所以一定要努力改善高校的体育教学思想,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以人为本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讲究要尊重人的创造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活动都要从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第二,体育教学要依靠和谐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第三,高校还应当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是一生的事情,让学生树立起终身都要做体育锻炼的思想,努力让学生自发自愿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生活,愉悦身心。

(二)调整体育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

中国的高校目前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体育锻炼课程,而很少有人文教育的课程。因此,首先,高校应当改善体育教学的体系,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其次,高校体育教学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教学课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后,还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为中国运动员而骄傲,为中国人而骄傲。

(三)优化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精神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应当仅仅按照老师在黑板上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教W,而是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来,还要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考察学生不同能力的体育运动,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高校的体育教学还应该运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一方面增强课堂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如果高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将学生培养成有人文精神的学生。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传递体育相关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大学生传递一些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对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广泛深入的人文知识。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学教师大多数都只有过多的专业知识,却没有很多的人文精神传授经验。所以,高校要努力为体育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为提高人文精神打下基础。

(五)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j人文精神的培养还与高校的环境有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学校的体育馆或者操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也可能会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意志力。运用各种体育资源可以举办一些体育相关的活动,例如体育竞赛、运动会、体育相关的讲座报告等等,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体育摄影、海报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入一些人文思想的教育,把体育作为一种媒介,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定非常艰难,而且也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工作,这需要高校的努力配合,只有高校真正将“以人为本”作为治校理念,努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做到让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东升.论当代体育中的人文精神[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2):40―41.

[2] 杜爱俭.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矛盾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6):78―80.

[3] 陈少宇.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J].体育学刊.2014(4):30―32.

[4] 马永红.研究体育人文精神价值的意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5):140―141.

[5] 姜艺.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11(3):21―22.

篇10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令人担忧。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视力不良、超重及肥胖仍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本文论述的就是如何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从而达到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

关键词 宣传 指导思想 体育文化 安全教育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建国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我们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所以这次执行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求中小学生包括家长家喻户晓,如何保证学生做好一小时的体育运动,真正起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中的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问题。从孩子们的长远来考虑,应该增强体质,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按照我们过去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含义。

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一、造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下降,耐力、协调力、吃苦精神明显下降,缺乏主动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愿意;二是由于家长、教师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无形中导致学生压缩参加阳光运动的时间,少参加或是不参加锻炼;三是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或是活动组织不到位,或是参与面不广泛,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由于部分教师受应付教育思维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限性,以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之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对阳光体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家长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阳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认为学生在校内就是上好课,少玩多学习,考个好分数,至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那是花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主要还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如何,效果怎样,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

二、对策

如何利用现在好的政策支持,如何深入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呢?我认为:

(一)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首先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充分利用升旗、知识竞赛、班会、宣传板报、征文、标语等形式,使我们的师生家长深入地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邀请家长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开展“五个一倡议”活动(即“建立一个体育爱好、掌握一种体育技能、每天步行一千米、每周与家长做一次体育运动、每月与家长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使“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到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中。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健康第一”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深入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迫切性。

(三)发挥体育社团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

(四)举办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

(五)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并把毕业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与学位挂钩等,增强了达标工作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促进了毕业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