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做人;知耻;礼仪;道德
学做人,是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的事情;学做人,也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事。做人要知耻,知耻才能明事理、知对错,才能够让自己的礼仪素养得到本质的提升。所以说,知耻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要注意的。知耻,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怎样做到知耻,知耻之后要怎么办,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习的礼仪课程。因此,作为党校教师,要将“做人从知耻开始”这一内容,当做教学活动的重点。
一、知耻的具体意义
知耻,是有确切的意思的。首先,知耻的“耻”,顾名思义,意为耻辱、羞愧的意思。那么,知耻的意思,就是知道耻辱、懂得羞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重要的品质之一,自尊,就是以知耻为前提的。不能够知耻的人,是没有自尊的,从而受到别人的鄙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说,做人贵在知耻,知耻可以说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够称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知耻的具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知耻的人是有很多共性的,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知耻的具体表现。根据知耻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羞耻心,是否有自尊,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道德造诣。知耻的具体表现,主要是言行和事后的行为。首先,当一个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者言语有失偏颇甚至严重错误的时候,他要做的不是极力掩饰或者逃避、推脱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挽救损失。并且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会表现出羞愧的表情,向因为自己的错误而遭受损失或者伤害的人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是一个知耻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耻”的时候,最发自内心的表现。其次,有羞耻心的人,还注重自己在错误之后的总结和自我提升。常言道,知耻而后勇,意思就是知道羞耻之后再以后的行为中,要注意避免同样的错误,要努力地挽回自己这次错误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损失。
三、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
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主要是对人在道德提升方面的影响。一个知道德、明礼仪的人,一定是知耻的,一定受到了知耻的影响,从而在为人礼仪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
(一)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古人云: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意思就是人在生活中有不去做的事情,都依赖于人的羞耻心。知耻可以对人的行为造成约束,不让人为所欲为,从而提升人的道德礼仪境界。
古代的大学者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人有了羞耻心,才能够有不去做的事情。反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羞耻心,则对自己的行为不会有约束,不在乎事情是否会造成自己的羞愧,更不在乎所做之事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或者伤害。古代的大思想家,都认为知耻是为人非常宝贵的东西,是人的道德素养的根本。
知耻心,是人在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善恶理解上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言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做一件事情,基于的观念是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即是可以做的;而人不做一件按人的本能来说想做的事情,就是基于人们的羞耻心决定的,即是知耻的表现。所以说,知耻可以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二)给人弥补错误的动力
人在犯错之后无非有两种常见行为:第一种是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进行错误的总结,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有很大的可能仍然会犯错;第二种是积极弥补错误,在以后的行为中引以为戒。前一种,是没有羞耻心的表现,即不知耻;后一种,是知耻的表现,是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并积极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正是源自于知耻的作用。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塑造知耻心
知耻是人的道德根本,是人提升道德水平的动力。所以党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塑造知耻心。耻是一种自我的主观的意识,只有自己真正地明白了耻的内涵和知耻的重要性,才能塑造出个人的知耻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引导学生明确辨别何为荣、何为耻
要塑造学生的知耻心,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何为荣、何为耻,这是塑造知耻心的根本。荣,可以理解为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言行;耻,则可以理解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伤害或者带来损失的言行。在当今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教师可以将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教会学生辨别荣辱的标准。
(二)引导学生用知耻心自律
在让学生明白知耻的重要性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耻心来对自身进行自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从精神上加深对于“耻”的理解,从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知耻心来正确区分事情的正确与否,来鞭策自己的言行。
五、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有无羞耻心,能不能用“知耻”来鞭策自己做人,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礼仪问题,不容小觑。所以,作为党校教师,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明白“知耻”对于做人的意义,这不仅是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是在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医患纠纷; 医疗事故; 责任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67-01
1 医患矛盾之现状
医患矛盾又称医患冲突,是指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产生矛盾冲突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及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患方对于医疗机构疗效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患方及其家属普遍认为,只要疾病得到缓解或治愈,即使花较多的钱也是可以接受的。从这方面来说,一般不易产生医患矛盾纠纷。但是,当病人在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后其疾病治疗仍然达不到其理想效果时,患者此时心态即会失衡,医患矛盾则由此爆发出来。
二是医疗成本较高,患者(特别是贫困患者)不堪重负。尽管国家在降低医疗成本上采取了不少措施,但限于某些体制上的困境,我国的医疗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居民投入到医疗领域的开支仍然占其收入的很大比重,这也我国医患矛盾领域的一大突出现状。
三是医患双方维权意识增强。如一方面患方强调自己隐私权的保护及知情权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则是医方强调要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及病况,这些矛盾的存在也客观上导致了医患间的戒备心理加重,从而为医患间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2 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情的成因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医患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医疗机构方面与患者方面两者因为利益问题而共同产生的。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2.1 导致医患矛盾的医方原因分析
2.1.1 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失,服务态度恶劣引发医患矛盾:应当注意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越来越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关怀。这种情况也同样体现在当代的医务人员身上,其具体表现为:医疗行为中的吃、拿、卡、要,收受医药回扣及医疗贿赂;在与病患的沟通过程中态度冷漠,对病患缺乏基本的尊重;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工作作风散漫、拖延了事甚至是随意脱岗。
2.1.2 诊疗措施失当及外因介入:综合分析近几年来的医患矛盾问题,可以看出因诊疗措施失当及外因介入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纠纷占医患矛盾的比例相当大。具体表现如下: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因存在一定的业务水平差距,当病患在不同医院或医生那里接受诊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诊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诊疗方案而得到的诊疗结果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这样一来基于此种差异而产生的医疗纠纷则会自然产生。
2.1.3 治疗缺陷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治疗缺陷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不纯熟或其他主客观原因,而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诊疗瑕疵,从而导致医患纠纷。如:在医疗检验或者医疗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能“一针见血”或不慎导致输液回血等引起纠纷;在手术后由于拆线等细小环节处置不当而产生纠纷等等。
2.1.4 医疗技术局限性导致纠纷的发生: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大环境下,医疗技术仍然受制于我们对于客观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因此,很多疾病是我们当前所不能正确认识,正确处置的。正是基于此,在医疗实务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治病心切,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特殊病情,并因此而产焦躁及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
2.2 导致医患矛盾的患方原因分析
2.2.1 患方对于诊疗效果期望过高:上面我们提到,医疗技术水平受制于科学技术条件的进步发展,因而一些疾病目前来说我们还是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的。而针对这种情况,某些患方又知之甚少,甚至对病情抱有幻想,因而一旦诊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严重,就会把责任推脱到医疗机构身上。
2.2.2 患方的不理智及不当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进程的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意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过程。但另一方面,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与自己的医学知识及法律知识不相匹配,这样就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如:患者总是认为“自己花了多少钱就该接受到与之相匹配的医疗服务”。而一旦这种服务不能达到他内心的治疗目标,其则会产生抵制情绪,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进而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2.2.3 社会心理因素驱动:根据近几年的医疗纠纷分析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驱动对于医患纠纷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随着广播传媒业的不断报道与渲染,使以往人们对于医护人员的“白衣天使”形象逐渐被抹掉,取而代之的是“黑心医生”、“唯利是图的医生”等等。在这种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推动下,患者越来越不信任医务人员,而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导致医患双方隔阂的产生与深化,进而为医疗纠纷的产生埋下伏笔。
3 医患纠纷解决之策
3.1 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修养:“医者父母心”,自古以来,从医者即被看做是救死扶伤、拯救苍生的圣人形象,承担着悬壶济世的伟大责任。医务工作者不仅应该努力钻研医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临床实务中,要处处为病患着想,能不开的药尽量不开,能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多关心病人,积极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及支持;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意见与建议,积极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妥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
3.2 医疗机构应加强贯彻执行医院管理考核制度:在不断加强医务人员遵守各项医疗管理规章制度自觉性的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用制度管人,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医疗腐败行为,严肃医风医德。努力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于医疗行业的正面宣传力度,注重树立卫生队伍的良好形象,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各单位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推广卫生行业先进人物事迹。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倪辕.医患纠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
篇3
那么音乐教学究竟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应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着眼于整体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考虑学生需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繁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丰富他们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感染中受到美的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各要素极其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及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
2.培养他们的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在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性和成功感;
篇4
一、教材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以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为主题,以感受政府和评议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引导学生了解政府的职能和性质,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体现了“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2. 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有些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还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还不能时时处处体现便民利民的宗旨,甚至还会发生政府部门与民争利的现象。因此,学生在体悟“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时可能会有排斥心理,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一些本地的典型事例进行辩证分析,突出正面导向作用,正确评议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在认知上接受和理解、在生活中提高自己政治素养的目的。
二、导学学案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说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2)能力目标: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体验政府对人民所做出的承诺,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做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
重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难点:评价本地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效果。
学案内容:
〔一〕公仆的本色
感受政府:我们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本地政府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政府的职能
1. 自主探究:(1)政府的性质是什么?职能有哪些?具体表现是什么?(尤其要注意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手段和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
(2)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
2. 小组合作:搜集相关事例来说明政府在履行哪种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 大胆质疑:在区分政府不同职能的时候,还有哪些不理解和难以区分的地方?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1.自主探究:总结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政府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2. 合作探究:(1)地方政府一般包括哪些部门?你能结合本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对此予以说明吗?
(2)假如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你能说说哪些难题不需要找政府,哪些难题必须找政府,哪些难题是在特定条件下需要找政府的吗?如果需要找政府,你知道应该找政府的哪个部门吗?
3. 行风评议:围绕你关注的本地政府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交通、环境保护等,对本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表现进行评议和打分。
〔四〕本节小结(略)
〔五〕巩固与反馈(略)
三、课堂回顾与感悟
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节课的安排中,我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讲解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展示甚至争论,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获得认识。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 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是否会自学。在提前发给学生的学案中,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在学习目标和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学把握教材基本内容,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2. 激发兴趣,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在情境导入中,我并没有用一般的教师举事例、学生分析作答的方式,而是让他们谈谈自己最熟悉的我校发展与本地政府的关系,来认识政府的作用,感受政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行合作探究。对于本节情境导入的问题、政府的职能以及“便民利民的政府”中的问题,学生单独解决有困难。这时就需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彼此对话、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和思维的多维碰撞,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 重要性 激励机制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进步,与此同时,管理科技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利用能够最大化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为个人发展目标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目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一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发挥创新思维,调整思维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一、应用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及重要参与主体,其工作状态及心理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激励机制来切实提高员工的士气、激发其工作潜力、切实发挥其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第二,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员工的专业素养及技术水平高低,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能够进一步强化员工群体的期望行为,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管理层要能够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调节企业员工的行为状态,提高其自我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三,能够提高企业续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创造可观的工作绩效,保障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而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绩效水平。因此,企业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较高,利用该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缺乏科学的考核尺度与标准,绩效考核标准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为考核标准与工作缺乏关联性、可操作性较低、考核标准过于单一、没有进行量化等。其次,绩效评价体系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主观性较强,无法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在考核工作过程中,对员工的考核缺乏必要的重视;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衡定员工的工作过程及绩效结果,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员工的表现都纳入考评机制。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衡量员工的绩效是必要的,但是切忌将绩效结果作为唯一的标准,这样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性、片面性,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予以重视。
(二)“官本位”思想严重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员工没有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企业没有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没有构建交流体系,这就导致员工个人发展受阻。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这就导致企业岗位体系向两个方向发展。下面从普通岗位、管理岗位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在国有企业内部,普通岗位数量最多,管理岗位数目较少,大多数普通岗位的员工都期望升到管理岗位。但是管理岗位数目较少,这就会使员工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从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这种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本身就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岗位之间的差异性,长此以往,将导致员工在积极性下降,团队凝聚力削弱,人力资源利用率降低,进而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隐形损失,因而改变“官本位”的思想极为重要。
(三)缺乏“期望管理”
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再根据企业所给予的薪酬、福利等信息,形成对企业的一种期望。期望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且具有一定成效。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可知,它能够将激励、满足及绩效有机融合起来,最大化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企业设定了激励目标,当员工完成绩效后兑现激励,便能够使企业员工感到满足。企业在设置激励目标时,要能够综合考虑绩效、奖励、工作表现、员工满意度这四项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激励目标的实现。就目前国有企业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应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期望管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全面掌握员工的实际需求,与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导致无法了解员工心理变化情况,缺乏有效的期望管理,员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国有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期望分析,更没有考虑到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第三,即便企业开展了期望管理,也没有根据期望管理结果来设立相应的分析机制,这就导致无法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问题得不到解决,员工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三、优化激励机制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此来提高激励机制的应用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
(一)公平激励
公平性是激发国有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公平激励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激励措施的公正合理性,能够最大化激励员工。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要能够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有效落实公平激励方案。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要合理应用公平的差别域,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秀员工更多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环境的公平。与此同时,企业员工还需要充分运用管理中的柔性因数,递过柔性管理来构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二)期望激励
员工只愿意为自己期望的期望绩效值而努力,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只有较高的奖励期望值才能满足个人需要,员工才愿意为此而努力。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需要与员工加强交流与沟通,了解每个员工的心理需求及满意度来设置相应的期望激励措施。其次,企业管理者可以采用科学的测试手段来进行期望激励,例如PDP测试、EAP帮助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期望激励应用的效用。
篇6
一、新时期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在教师素质构成中更显重要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素质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本身和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和教师道德的外在表现。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多数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都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因此被称为“师魂”的教师道德素质将比文化素质更重要。
其次,师德修养的魅力将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要求,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单一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是科学的,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后,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当今社会,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地偏向于对功利的追求,缺乏爱心,许多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由于长期受老师的影响,因而可能最终导致其难以建立对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二、新时期师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良好的师德不仅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必需条件,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并且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就能在相应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始终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从教者的判断和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首先,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具体表现在,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像这样,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受到感染,更加的敬慕教师,从而增进了师生关系。如果这位教师不仅做不到以上方面,且在上课时无精打采,语言粗俗,不仅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而且势必对学生起着不良的影响,就无从谈起师生关系了。所以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影响着师生关系。
其次,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自然而然的会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在,不自觉中热爱着教育职业,热爱着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并会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便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赢得学生的欢迎与尊敬,进而才会出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第三,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增强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了解学生方面,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并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相互关系。在教材内容方面,使教材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材。只有这样他才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获得学生的敬爱,师生关系也因此增强。
第四,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表现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方面。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学生更加喜爱上他的课,而且增添了学生对他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
第五,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进而稳固师生关系
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的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具体表现在,经常进修、加强专业教育、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加尊敬他和热爱上他的课,师生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
三、新时期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第一,努力学习,提高师德理论修养。
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篇7
李琪教授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杨坚争教授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的使命。2009年12月18日,在第六届网商大会成都论坛开幕式上,马云进一步说:“十年之前,网商还只是一个概念,十年之后,网商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我们相信,21世纪只有一种商人,就是‘网商’。”比尔•盖茨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电子商务(110209W)属管理学大类(11)工商管理类(1102)专业。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电子商务(620405)属财经大类(62)市场营销类(6204)专业。国家职业标准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定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
上述权威观点都充分地说明,“电子”是电子商务的形式和手段,而“商务”才是电子商务的本质和目的。笔者认为,将一种注重交换价值的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融入到信息和通信技术之中,这就是电子商务的“商性”。因此,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应彰显“重商”主义,强化“学电子商务,做网络商人”的人才培养定位,真正培育具有现代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和商人素质的“三商”人才。“三商”人才的概念模型为了整体性表述对“三商”人才的认识结果,通过企业访谈、行业咨询和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电子商务“三商”人才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商业头脑是一种对大环境有正确见解、能准确判断市场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智力表现。因此,商业头脑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武装,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练就。商业头脑的微观表现是:懂经济、会管理、识时政、明法律、了解市场、熟悉行业。
商务技能是从事商务活动和商务流程所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商业策划能力,商务沟通、谈判与签约能力,商品采购与展示能力,商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国际贸易能力,电子商务能图2商务链的一般框图力,物流配送能力,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财务会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商人素质是经商者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品质和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格素质(法制思想、民主意识、独立品格等);精神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力、竞争意识等);道德素质(家庭/社会/职业道德、诚信、责任、同情心等);文化素质(科学素养、文化修养、人文关怀、学习习惯等);职业素质(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时效观等);身心素质(生命观、生理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美学等)。从我国职业教育角度来看,尤其是对未来从商人员来说,目前,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人格素质中的法治思想、精神素质中的创新精神、道德素质中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的学习习惯、职业素质中的敬业精神和身心素质中的社会适应力。
电子商务链模型电子商务是一般商务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仍应遵照商务活动的一般规律。根据《电子商务概论》(李琪主编)第6章(电子商务链分析)中的相关内容,“商务链与交易链是将商务和交易活动进行联系与划分,并使之有序化的逻辑链条,它们高度抽象地将商务/交易活动表现为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分别代表一定的经济事务,通过将这些节点有效地串连起来,共同形成了一个商务链或交易链。”
商务链可分为狭义商务链和广义商务链。在狭义商务链中,将交易过程划分为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三个环节。“交易前”包括商品的展示与沟通,“交易中”主要是以价格为核心的谈判与签约,而“交易后”表现为以货币和商品交换为主的支付和配送。狭义商务链是整个商务链的核心所在。广义商务链是狭义商务链的扩展,除了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这三个基本环节之外,还包括两个环节:即交易前的商品与市场的准备和交易后的售后服务环节。广义商务链描述了完整的商务活动的一般过程,如图2所示。电子商务链模型是由商务链的一般框架发展而来,并且从形式上看,与一般的商务链并没有明显差异,根本的区别在于“电子商务链解释的是电子商务或电子交易的相关活动”。
“三商”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三商”人才的概念模型和电子商务链模型,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按照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要求,设计出“三商”融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表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学分数,其中,包含实践教学学分,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不再详细分列。“三商”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多维审视———200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指出:“观照人的生命整体,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国际教育界早就提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是:“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我国教育界则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观。
“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去积累,“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素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因此,培养具有现代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和商人素质的“三商”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国内教育观和“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的国际教育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实现。“三商”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及其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篇8
第一,探索影响中职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和职业道德缺乏的因素;第二,探讨符合农类专业中职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三,将适合农类专业中职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第四,为班级管理及相关课程(如《择业指导》)的授课提供素材;第五,有效增强农类专业中职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农类在校中职生和农类用人企业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探究当前农类职业素养缺乏的因素;第二,加强与学生管理及教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探究多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探讨更适合现代农类中职生教育教学方法;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进程,确切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制定适合农类中职生成长的培养方案,同时为班级管理及相关课程(如《择业指导》)提供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案。
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1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主要以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为例。首先,通过农类中职生及用人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和研究当前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缺乏的原因,力争以国家提出的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思想,从中职生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并加以实践来验证,最后认真总结以得到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3.2研究方法
3.2.1资料研究法在万方、维普网等数据库查阅关于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意识培养的相关文献,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现状,为该课题研究提供参考。3.2.2调查分析法对广西广西贵港扬翔饲料公司、广西大北农饲料公司、广西农垦永新集团新兴公司、广西康佳龙饲料公司、广西正康种猪场、广西金陵农牧集团等29家农类大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岗位特点、就岗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标准以及当今农类中职生到岗后的具体表现,为提高农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与意识的探索提供有力依据。3.2.3讨论法对广西金陵农牧集团等29家农类大型企业企业岗位特点及中职生就岗后职业道德与职业意思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并从中职生成长环境、心理、在校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讨论与分析其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现状及原因,然后得出相应方案。3.2.4实践论证法以2011级顶岗实习生为讨论方案实践对象进行实践,以检验其在岗积极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协作、等职业道德和意识培养的结果。
4研究的过程
4.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第一,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及目的意义;第二,查阅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第三,形成全面、系统、可行的研究方案。
4.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第一,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第二,选择合适的课题实施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第三,开展相关调查、调研;第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及经验总结。
4.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6月)
第一,整理相关数据与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递交课题验收申请书;第二,向相关学校推广成功经验。
5研究的成果
篇9
关键词:复习;化学教学;无用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29
送走高三毕业生,看到高考试卷,很多教师的第一个想法是“我有什么地方没做到位?”一年年的反思,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成熟。按理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应该伴随着学生负担减轻和学业水平的提升,而一届届学生的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反思高三教学,广大教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应该如何如何,而较少考虑不应该如何如何。在高三教学中,广大教师更多地实施了教学中的加法,而对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减法却重视不足。在年复一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有用功做得越来越多,无用功也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一、什么是无用功
1. 什么是无用功
在物理学中,把完成某项任务时有实用价值的功,叫做有用功;把其他无实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按此推理,无实用价值而又不是必须做的功,叫无用功。在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实际价值,仍实施的教学行为,可认为在教学中实施了无用功。
2. 无用功的具体表现
无用功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训练等方面。先学后教的旗帜下,课前进行较多量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有关概念的外延及内涵未能讲解透彻,匆忙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在感觉学生空闲的时刻,盲目布置课外练习;在课时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课堂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同层次的训练;违背学生的意愿,强行安排布置的训练;过分注重形式,在花哨的形式下,缺少实质内容和方法的课堂教学;选题重量不重质、重能力轻基础等做法;讲评练习、试卷就事论事,缺少整合和深度的教学等。
二、为什么会做无用功
1. 未能区分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无用功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教师更加适用。学习不光是加法,也是减法。丰富视野、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做的是加法,而反思不足,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等做的是减法。必须的考试是有用功,适量的考试是额外功,超量的考试则是无用功。领悟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学科训练中存在必须的行为、无奈的行为、多余的行为,能否在此方面做以区分,将影响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认为无用功也是一种功
做总比不做好,做自己的学科总比做其他学科好……攀比心态的存在,全然不顾及学生除了作业之外,更需要消化、整理、吸收。囫囵吞枣式的学习,造成原理概念的一知半解。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负担的增加不仅体现在体力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3. 无效的有用功转变成为无用功
强烈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安排的教学活动或训练,表面上教学任务或训练量已经达到,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怎样,也许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影响。讲评练习或试卷,近乎答案的公布,这样讲解效率何在,讲评重点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怎么办?为什么要这么办?一些对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视而不见的做法,使原本可能有效的行为变成了教学中的鸡肋。
4. 形势推动了无用功
在现行高考考试科目与分值不等的背景下,分值高的科目被行政推动给予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考试的范围与以前基本相同,考试要求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更多的课时用来做什么?似乎没有什么更多内容好讲的,做一些题目,讲一些题目是消耗时间最便捷的手段,又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脑力,低效甚至无效的无用功由此产生。行政部门在感叹某些科目低效的同时,又给予该科目更多的时间,恰恰形成了恶性循环。行政力量在推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勤奋与刻苦程度进行考核,肯钻研,但花学生时间比较少的教师,在行政考核时的印象也许不如花学生更多时间,效果相同的教师,领导的想法是为什么你不能花更多一点时间,让学生成绩更好一些呢?在领导面前争宠、表现的意志催动下,各门学科之间的火并,带来学生的无法接受,体力和思维的跟不上,教师的大部分努力付之东流。
5. 教师素养决定了无用功的比例
完成一门学科的高三复习,在知识内容和考核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到底需要多少课时,需要学生做多少题目,完成多少归纳整理?在不同素养的教师那里,答案将是不同的。例如高考化学的复习课时280学时、学生做3000道试题能否解决问题?对有些教师可能180个学时、做2500道试题即可,而对另外一些教师而言,可能需要400个学时、做5000道试题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三、如何减少无用功
高考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简单地采用减法,后果将比较严重。要对学生做减法,同时对教师的加法就不可避免。减少复习教学中的无用功,主要还是从教师层面进行努力。
1. 认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指导高中化学教学的纲领性文献,是确定教学难度与范围的重要依据,是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命题的依据之一。满分的试卷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刻意扩大教学的知识范围、加深教学的难度,往往事与愿违。同时,课程标准中不仅规定了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不能偏颇。
2. 分析高考考试说明
对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发现化学考试说明的回旋余地是最大的,给命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也为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提出了挑战。认清历年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明确为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应再作为复习的范围,对降低难度的知识点,也不必加深难度。
3. 研究高考化学试卷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复习的直接目标是解决高考化学试卷上的问题。研究历年高考化学试卷,明确核心知识的考查层次与方式,区分核心知识、一般知识。高考化学试卷中出现的陌生物质往往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拦路虎,但复习一般不会涉及,因此把握核心的原理、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4. 了解学生的学情
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机制的原因。[1]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在复习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不可少。因循守旧,抱定高考三轮复习,势必时间不允许。如果事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安排与计划,这方面,有些教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有机化学复习前,安排学生对一些有机基团性质掌握情况的调查,统计出学生的易错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开展复习,既可节约时间,还能提高复习效率。
5. 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复习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时间不允许。变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一些容易的知识点不需要系统讲授,只要在几次作业中点到即可完成目标,难点问题可结合实验、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一些学生对离子共存存在困惑,经常出现问题,可进行简单的几个试管实验进行纠错,这比反复操练印象深刻,且省时间。再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常见的复习方法是罗列,而突出“单扣加成” “双扣加成”“1,4-加成”的加成反应复习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加深印象。[2]
6. 确定高中化学各阶段教学的层次性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3]高中新授课的教学情况与高考复习教学实施的质量息息相关。在新授课阶段,应突出核心的知识,培养学科素养,需要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教学任务,不宜过界、挖坑。复习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明确高考的要求,精选习题,注重方法与过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丹]克努兹,伊列雷斯著,孙玫璐译.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3
篇10
一、 农村初中家长、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家长缺乏参与意识。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忽视自己参与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他们的观念中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了。
(2)学校的教育观念较为封闭。首先,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其次,学校往往忽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学校通常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常抓不懈,对于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要求明确,但往往忽视家校联系,家长会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更别提家访了。这明显与学校教育的宗旨相背离。最后,学校缺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能力。现在各类专业素养的评比吸引了众多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导致不少教师只潜心追求专业成绩,而忽略了作为教育者本应擅长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无法给予家长管理孩子的有效指导。而教师正是学校向家庭进行教育指导的第一直接人,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二、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缺少互动
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还不紧密,沟通形式比较单一,双方合作缺少互动,沟通频率过低。
由于学校与家庭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认知,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就很难去真正践行。例如: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等。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中,赌博是违法行为,可走出校门,社会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赌博者;甚至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可能正与一帮亲朋好友赌得正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要自己的孩子帮忙,换换“手气”。
三、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对学生关注的范围太狭窄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设计问卷,并在相关部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对XX学校的300名学生家长和1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总共发放家长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对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内容调查显示,双方具有一致的合作目的,都是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但双方的合作时机不固定,除了学校统一召开的家长会之外,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学生成绩出现大幅度波动、行为出现异常时才请家长来校,而谈话大多还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可见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正是由于家长片面地追求分数,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这种重智育而轻德育的观念势必会造成家校合作的不协调。在本次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家长和教师的重心,尤其是家长,他们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渴望尊重、向往自由的心理特点,而这恰恰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心理期待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也就带来了家校合作内容上的偏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