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
1综述与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5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已述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东,丁灿,徐武明,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为成都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1).
篇2
1.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了101.446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4%。同时,各旗县(市)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区外资本、国外资本的投资,例如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当中有2.0248亿元来自国外资金,这些举措都促进了本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旗县(市)一般都缺乏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所以相对来说欠缺科学研究能力,鉴于此,各个县域都开始加强产学研合作,很多旗县(市)政府都开始与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地方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新的县域科技创新机制,例如扎鲁特旗政府与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及草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深度合作,联合成立了草原肉牛产业研究院科技示范基地,将从科技方面支撑全旗农牧业的发展。此外,有的旗县尝试优化科技创新制度,搭建了企业科技信息平台,例如,杭锦后旗建立了农牧业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为杭锦后旗的农牧业提供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服务模式。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阿拉善左旗工作站正式成立,该工作站能够将阿拉善左旗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需求与首都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做好深度对接,以提升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2.将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相结合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终归都要进入到市场,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80个旗县(市)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都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比如阿拉善左旗成功试验了沙芥人工种植技术,建成沙芥育苗采种基地15亩,种植沙芥500亩,同时在沙米人工驯化栽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为止,涌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稀土新能源、农牧业科技、生物技术、煤炭化工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很多核心技术,例如托克托县的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霉素预混剂的制备方法”,并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
3.区域间存在差异由于各个县域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整体来看,蒙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蒙西地区次之,蒙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相应的,蒙中地区旗县(市)的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高,科技创新机制较为完善,因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最高;蒙西地区旗县(市)的政府正在逐渐重视科技创新,这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区处于中等水平;而蒙东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例如,自治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基本分布在蒙中和蒙西地区,而位于蒙东地区的企业数量较少。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虽然目前各个旗县(市)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依然短缺。仅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而言,2012年全自治区该项支出已达101.4468亿元,但全国的总支出为10298.409亿元,可见,自治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还不足全国的1%,进而说明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匮乏2012年全自治区仅有48357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其中仅有5960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36403人,5994人从事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每个旗县(市)中的科技人才更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三、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1.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顺利推行的基本条件。县域相关部门应制定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制度,比如出台《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解决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篇3
关键词:企业 技术竞争 科技创新 综合实力
一、当今企业之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竞争的本质就是推动科技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经济性、社会性愈来愈强,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科学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构成对现有各个企业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谁争取主动,掌握了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谁就会先声夺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举,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早在“十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就应对市场和局势的变化,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新技术、新开发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使企业飞速发展。2003年,江铜公司的铜冶炼能力就达到了4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了100亿元,到2005年,其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两年翻了一番,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我们计控所也是一样,近几年在坚持科技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网络技术优势,开发了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科研项目。2003年,我们开发了“杨家岭变电站电力负荷远程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可根据电力负荷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合理调配电力资源,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电费支出500万元以上。2005年,为八厂工业自动化仪表与DCS集散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解决了安装调试技术难题16项和PLC和仪表DCS联网技改造2项。还自行设计、施工、调试为八厂建成一套综合自动化控制三层管理网络系统(底层、控制、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控制的有效结合,该项技术在系统网络结构和管理控制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在有色行业中属领先开发和应用的技术。这些新技术开发和运用,不仅为公司和兄弟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使我所效益和实力大增。2005年,实现创收近600万元,上交公司内部利润28万元,实现了我所“三年三大步、效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这既是我们勇于竞争、敢于竞争的结果,也是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大搞科技创新的结果。
从我们集团公司的情况看,应该说在“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实施了科技兴企的战略,逐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调整,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的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尽管我们自主开发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技术(SKS),但还没有申请国家专利;尽管我们新建了第八冶炼厂,进行了铅烟气治理,新增粗铅10万吨生产能力,但我们仍有像三厂采用烘烧锅这样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水平的装备;尽管我们的产能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扩大,但我们的生产质量还不高、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系列产品、特色产品,但产品的档次低,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微利产品多,且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长。总之,我们的技术开发能力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一句话,集团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扭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将面临发展的问题,还将面临生存的挑战,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真正认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公司科技工作与时俱进,加快步伐,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自主创新是企业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实施科技兴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技术引进是有条件的,“以市场换技术”也是有限度的。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实力,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篇4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
篇5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林业发展;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林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由于近几年我国对于“科教兴林、科教兴农、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使得科学技术融入到了林业发展中来,更加充分的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理念。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下,生态林业和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不断的暴露出传统林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因此,利用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经营管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提高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但要利用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经营环境进行优化,还要对林业新品种进行增加,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林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正确的处理林业生态保护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使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加强管理工作的可控性,还能够加快我国林业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集约式管理模式转变的进度,使得林业管理向着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较为缓慢,使得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较高,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较为严重。政府投入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导致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无法针对性的引进,严重滞后林业生产和研发等工作的开展,在林业发展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较低的优秀林业科研成功转化率
有相关研究显示,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在70%左右,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只有5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农业而言更低,只有35%左右,并且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林业技术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对我国优秀林业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对我国林业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薄弱的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林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林业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随着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逐渐的暴露出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这一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够重视。
4.缺少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因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人才储备和新技术引进等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得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建立,无法完善产业结构,对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二、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2.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率
造成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转化低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没有建立完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林业创新技术体系,对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国应对现代林业装备技术的研发进行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良性竞争、开放、合作、动态的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对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树种改良技术等进行林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我国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3.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林业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以林业服务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推广主体的建设进行加强,使用有效的方案,保障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根据市场的需要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水平。
4.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林业部门应对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将林业教育作为林业产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得到不断的加强,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
在目前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林业部门应对其进行重视,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确保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作者:刘路 单位:五常市五常镇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2(2):99-100.
[2]李金龙.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15-16.
篇6
一、创新促使教学手段变革
教师讲解,学生听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学习的积极性了。科技创新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方便,也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比如,现在已经普遍使用的课件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影像资料、远程网络、网络搜索引擎等教学手段的引入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
二、创新促使教学方法变革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不能及时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本该活跃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能动地学习。因此,为了实现以创新促教学方法变革的目的,教师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拒绝“一言堂”,尊重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以此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2.改变角色,以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走下讲台和学生打成一片。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拓展课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以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促使教学观念变革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并且这些知识仅仅是书中的,课外的知识被禁止或半禁止传授。这种狭隘的教学观念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以创新促使教学观念变革,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一)加强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催生创新
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其实更多的来自学生的“不作为”,他们似乎习惯了教师安排好一切,不愿甚至恐惧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应当及时引导,不能任由其发展,并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可采取小组讨论、提出质疑、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将创新融入阅读指导和作文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指导学生科学和理性的阅读书籍。
如何将创新与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1.创新阅读的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得阅读资源的途径日益丰富,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多途径学习知识,报纸杂志,网络电子书等等,只要有益于身心的书都可以读。2.创新阅读内容。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的阅读内容,积极接收有益的、健康的内容。教师应以委婉的、有效的方式指引学生阅读正确的内容,简单粗暴的“命令式”着实不可取。3.积极反馈阅读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不断吸收新知识。
如何创新作文训练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1. 从教师角度看,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查寻资料完成作文创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作思维。2. 从学生角度看,要积极阅读和搜集素材,做到胸中有丘壑。3. 从作文训练本身看,选题应有利于学生自我发挥,切忌用晦涩艰深的选题作为训练科目。
(三)强调思考的价值,鼓励学生“多问”
调查发现,很多有益的课题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的。而师生之间的交流着重体现为学生的“主动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其思考的过程,思考的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主动提问,这既有利于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又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四)语言教学如何与美育和德育接轨
篇7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数学实验;建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35-02
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国家的创新竞争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研究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军,应当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仅要培养大批人才,更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一、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创新能力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聚精会神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操作力、丰富的想象力、有创造的思维力和思维方式、灵感和顿悟以及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得出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方法。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定量思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国著名数学家Grassmann曾说过:“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James指出:“数学的思考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数学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了方法,以至于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分析、设计、建模、模拟(仿真)及其具体实施就可能变成高效加结构良好的活动”。伽利略曾说过:“自然界最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书写的”。数学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研究者能否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于一个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公式、符号、图表等进行刻画和描述,然后经过数学的处理即计算、迭代等得到定量的结果,利用得到的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用于人们的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假设,逐步引入数学的思想,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数学上的求解,最后翻译到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科技工作者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工科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科研究生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只有一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取得相应的学位课学分后,从第二年就转入导师布置的论文阶段,至此课程学习全部结束。笔者讲授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数十年,面授对象大都是石油主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能力和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值分析、应用统计方法、矩阵理论及计算是我校工科研究生大面积选修的学位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学完这些课程后,研究生学到了必要的数学理论及知识,但在以后的科研阶段碰到实际问题后,如何去应用数学、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还会碰到很多的困难。有些石油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像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固体力学、传热学等,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这些相关的课程,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继续学习这些课程。数学模型的来龙去脉、实际问题的简化、数学模型的建立推导以及求解方法、如何反映实际问题,这些更重要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以至于在后续的科研阶段,碰到新的问题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深厚的数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缺乏数学建模的能力,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由于实际问题复杂和多样性,建立真实反映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也越来越复杂,精确求解数学问题变得不可能,只能借助于计算机近似求解。现在人们普遍把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计算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随着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和应用软件的发展,科学计算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计算传热学等学科发展很快,通过大量的科学计算,可以发现传统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发现不到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近年来,我校越来越重视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很多研究生往往把数学看成服务性的课程,仅学习一些肤浅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计算,对一些影响深远、应用价值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很少涉及,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不足。因而,许多具有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面对涉及较深的数学知识的科技创新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1.在数学理论学位课的教学中渗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在研究生的数学理论课程教学中,除了讲解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外,针对数学模型的背景,应该讲授给学生数学模型本质的知识,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讲授三次样条插值时,首先给出三次样条插值的定义、理论模型及求解方法,要保证方程组的封闭性,还需要给出相应的边界条件,在三类边界条件中,每一类边界条件对应的含义,在边界上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及周期边界分别为已知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出对应的边界条件。我们知道,越是抽象的理论、模型、方法,其应用范围越是广泛。很多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其对应的数学模型有可能完全相同,学完一类数学模型后,要求学生针对各自专业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能够解释它们对应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善于归纳、把数学模型分门别类处理、碰到类似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学建模进行创新的能力。
2.开设研究生数学建模和实验课程,能够提高研究生数学应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完相应的数学理论课程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增设研究生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这是衔接数学和后面的科研工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提高“用数学”的能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碰到实际问题,知道如何利用数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的计算,达到定量解释结果,这样有助于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有助于得到创新成果。
3.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为提高研究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从2004年起,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举办。我校自2005年开始,研究生组队开始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从开始零散的几个队参加到现在每年约50个参赛团队的规模,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个科技活动使他们受益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了研究生对资料检索的能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要想完整完成建模论文的提交,需要参赛学生既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还要具备快速收集有关科技文献、正确理解实际问题背景的能力。因此,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加强研究生对资料检索和使用资料能力的培养。②培养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尽快熟悉实际问题的背景,然后在合理的假设下,引入数学的概念及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有关软件或自我设计程序,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求解,最后形成论文。论文要求模型合理,文字清晰,表达严谨,重点突出,因此这些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③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个人组成一个队进行参赛,组队的原则是: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达到群体合作的最佳效果,实现知识能力的最优组合,获取竞赛的优异成绩。每个队的三个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从不同争论中综合出最佳方案,最后取得好成绩。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与认识
数学建模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研究生数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逐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开展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育,对于后续的科研工作直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会使研究生终生受益,为未来各个行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少波,孙祥,徐晟.工科研究生射血能力的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42-47.
[3]刘凤秋,毕卉,陈东彦,等.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5):82-84.
篇8
关键词:科技开发贷款;自主创新;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3-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5
一、科技开发贷款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在
(一)实现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拓宽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
科技开发贷款是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推广的中长期专项贷款,它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相结合,有利于拓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点,金融支持能够补偿科技创新的成本,分担风险。在技术研发期、成果转化期、初步产业化、规模市场化的纵向链条中,其所需资金是递增的,但风险是递减的。因此,在成果转化期应充分发挥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作用,集中资金,引导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扩宽企业资金来源。通过发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对科技企业发展后期和成熟期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数量和速度,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与潜在损失,促使形成“科研一生产一效益一资金一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1]。
(二)推动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科技运行机制主要是以国家拨款为主,靠行政手段推进科技进步。这种政府主导的、非市场化的科技投入体制导致我国研发投入极大地受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而且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相脱节,致使科研单位即使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也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科研力量与产业力量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对科技开发给予信贷支持,促使科研部门向生产企业移植新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新的条件[2]。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机构产业化的发展,让科研机构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企业。科技开发贷款有助于形成企业自主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二、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
自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以来,科技开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提高了我国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对科技贷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重大科技成果都超过三万项。要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但我国对科技开发贷款资金投入量不足,其资金供给量与需求量矛盾突出,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科技的发展与其经费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从我国目前科技活动经费的基本结构(见图1)可看出:我国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至2000年以来二者比重之和约占整个科技活动经费的80%以上。而金融机构对于我国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表现乏力,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期在整个科技活动经费中仅占6%左右。可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在我国科技经费结构中比例偏低,我国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资金仅占金融科技贷款的很少一部分,科技开发贷款资金的严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1.企业自身的因素限制了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发展
一是企业自身抵押担保难落实,不能满足科技开发贷款的发放条件。在现代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而企业往往面临着抵押担保难落实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资产总量不大,可做抵押担保的有形资产不足;我国信用担保制度还不健全,企业信用建设不完善,从而导致企业抵押担保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不能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二是企业自身经营机制不健全限制了科技开发贷款目的的实现。发放科技开发贷款是企业直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企业具备健全的经营机制,能够及时准确预测与把握市场,及时引进、吸收、消化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从而去引导市场与消费。但一些企业的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往往不能适应要求,致使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加上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自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导致项目一旦失败,银行贷款的安全就受到威胁。
2.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管理方式限制了科技开发贷款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是科技开发贷款的对象范围相对狭窄,限制了科技开发贷款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都对银行科技贷款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现行科技开发贷款主要面向一般生产企业,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较少,从而不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而且科技开发贷款在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领域形成的空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二是科技开发贷款发放的审批周期较长,致使科技开发贷款作用不能及时发挥。目前,一个科技开发贷款项目从申请立项到审批发放,手续复杂,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科技开发项目不能及时投入市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而且使企业面临丧失市场的风险。
3.银行缺乏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一是商业银行出于经营的安全性原则,不愿意发放科技开发贷款。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而信贷资金运作要求安全性、偿还性,再加上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导致银行贷款缺乏有效的风险担保和抵押,因而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则,不愿意发放科技开发贷款。
二是商业银行出于经营的收益性原则,不愿意发放科技开发贷款。从银行收益的角度看,科技开发贷款的风险高于其他中长期贷款,但商业银行发放科技开发贷款所使用的利率并不高于其他贷款利率,而且国家出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银行从科技开发贷款业务中的获得的利率往往低于其他贷款利率[3]。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发放科技开发贷款。
三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影响了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科技开发贷款工作要求信贷人员不仅要熟悉金融知识,还要懂得各类科学技术。在发放贷款前必须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与借款人信用、能力进行调查,在贷款发放之后还必须定期检查项目进展及企业偿债能力变化情况。根据目前我国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准确评估这些项目难度较高,需要银行加大在科技开发贷款业务上的人力资源投入。而由于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收益低,往往使银行通过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成本,导致银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再加大投入力度,从而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不愿意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
三、财政政策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从科技开发贷款的风险性看财政扶持其发展的必要性
科技开发贷款是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推广的中长期专项贷款。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实现受市场影响较大,它的社会效益和价值表现为潜在的。比如有的科技项目在立项时是先进的,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出现了更好的替代产品,或者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项目失去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影响,从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益[4]。社会效益和价值的潜在性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的高风险性决定了科技开发贷款的高风险性,政府介入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对其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可以降低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提高其收益,实现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增强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作为联结科研与生产、市场的科技开发贷款,财政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财政政策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促进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发展,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从自主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看财政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收益主要来自贷款利息,它所获得的收益不会随项目收益的增大而增加,因此其不同于风险投资,科技项目收益再高银行也只能获得相对固定的贷款利息。但科技开发贷款本息的收回却与科技开发项目的风险紧密相关,一旦科技开发项目失败也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而科技开发项目又具有高风险性,也就意味着银行投资科技开发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大,这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银行不愿意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造成银行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领域在融资方面的“市场失灵”,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出现资金“瓶颈”问题,从而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弥补银行在自主创新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通过财政介入科技开发贷款弥补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性,加大银行对科技创新领域投资的积极性。而且财政通过介入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创新财政资金科技投入方式,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领域投入的乘数效应与引导作用,使财政资金投资活动的效应得到最大化发挥。
(三)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看财政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在信贷市场上,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企业经营能力与贷款项目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由于银行在贷款对象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导致银行不能充分了解企业与贷款项目的质量,而且科技贷款项目又具有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风险性。例如银行可能会受企业先前贷款的失败项目影响,导致银行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不信任,进而造成即使企业有高效益的科技项目也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而且有的客户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会依照银行相关的贷款准入条件将其财务数据完美化,再加上现阶段我国缺乏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等等都加大了银行获取科技开发贷款项目充分信息的成本,增加了贷款发放的风险,从而影响了银行开办科技开发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政介入科技开发贷款业务,有利于从第三方的角度沟通银企双方,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降低银行获取企业相关信息的成本,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最终促进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促进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加大财政对科技开发贷款的贴息力度
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高科技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风险收益不配比。商业银行以不高于其他中长期贷款的利率向企业发放科技开发贷款,却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显然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银行是不愿意做出这种选择的。通过对科技开发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既可以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也可以稳定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利息收益,使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从而提高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二)强化财政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有效的科技开发贷款担保体系,可以降低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增强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和健全我国目前的科技开发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构建政府信用担保机构
以政府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吸收银行、企业和其他机构资金共同组建科技开发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科技开发提供贷款担保。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科技开发贷款担保,对担保机构因开办科技开发贷款担保业务而造成的损失按担保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不断扩大科技开发贷款的担保规模[5]。
2.建立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信用担保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高风险行业。因此要让信用担保公司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散机制[6]。政府可鼓励科技开发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其再担保机构,或鼓励在科技开发贷款担保机构之间建立互保组织。通过再担保组织与互保组织分散科技开发贷款担保公司的风险,为其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有利于科技开发贷款担保机构的长远发展。
(三)鼓励科技开发项目保险业务的发展
科技开发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为了降低其风险,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在分担风险上的优势来分散科技开发项目的风险。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保险公司开办科技开发项目保险业务,让保险公司分担部分开发风险,从而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实现科技开发贷款风险与收益相配比。政府为鼓励科技开发项目保险业务的发展,可以对其业务收取的保费给予一定的贴保或减征营业税。通过鼓励科技开发项目保险业务的发展来有效地分散科技开发的风险,形成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从而降低科技开发贷款风险,增强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四)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改变银行在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时面临的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手段对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给予一定的扶持,降低银行承担风险的成本,提高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税收主要涉及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在营业税方面,可降低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率;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国家应对科技开发贷款的利息收入减免所得税,或放宽银行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费用列支标准,例如对银行内部从事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人员给予相关培训费、工资等相关费用加大扣除标准的待遇,以提高银行提供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实际收益,鼓励银行积极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
(五)扶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合力。让科技成果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尽可能快地以低成本获取信息,实现科技信息的公开透明化。让企业了解科技成果的需求信息,降低创新成本,同时让商业银行了解科技成果的市场性与企业的信息,加大其对开展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力度。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沟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科技开发贷款发放难的问题。
(六)建立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支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辅配套措施。财政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资金受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而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提高财政有限资金扶持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发展的效率,必须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将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方面的实际资金支出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数、专利数、成功率、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奖优罚劣,以此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财政扶持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霞霜.农发行开展农业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的实践与展望[J].现代金融,2009(1):19-20.
[2]李瑞生,雷增锋.科技贷款的发放及存在问题[J].河南科技,1992(8):3-4.
[3]王科,陈宁.发挥银行科技贷款对高科技产业化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3):14-17.
[4]陶云生,关允华.科技贷款风险浅析[J].金融与市场,2000(2):37-38.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问题;加强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一定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和保障性的支撑条件,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技术的供给是连接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需求的纽带,它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促进农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纵观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只有走科技兴农之路,农业才会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
2.农业技术是巩固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低,粗放式农业较为普遍,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支持。
3.农产品安全的关键需要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频频出问,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式大大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系列农业产品安全问题带来负面影响,都需要各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相关的农业技术,只有使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才能效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并保证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性的提高。
4.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基础保证
在市场经济迅速推进的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来源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管收入以何种方式存在,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基于农产品是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来源的基础前提下,依靠农业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才能够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站有率和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因此,结合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特点,依靠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培育出对口、对路的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也是稳步落实与推进中央“三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二、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工作积极性
我国尚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储备和分配上存在不科学的弊端,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较低,在促进农业推广意识上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差
目前,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技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办公条件很差,大多数推广部门不能上网,有的地方连电脑都没有。推广手段比较落后,交通工具缺乏而且落后,影响田间调查及科技下乡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3.农业技术种类缺乏
虽然我国的科学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在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上却仍然呈现出一种匮乏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我国的农业技术种类缺乏,新型技术在技能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制约着农业化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规范
现在多数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由乡镇政府管理,县级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乡镇管人不管事,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管理脱节。
三、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1.多方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体系,是确保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和推广的前提;建立制度与组织保障体系,可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职能职责,强化管理,增强服务水平,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好运行的保障。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体系,可最大限度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正常开展。
2.加强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长期比较单一、强度大、简单重复的工作,使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的进行科技培训,不仅要培训知识、还有培训技能,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依据。并适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为民工作,保证其稳定性。
3.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根据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其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式,从单一的推广方式过渡到综合的推广方式。同时,在服务内容、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在服务技术方面,改变原有的种植为主的形式,实现向牧业、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提高与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形成
资金的投入和加大对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财政支持,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有效措施,也是各级的农技推广工作实现经费支出、实验基地奸商和实现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品种的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政府对加快技术、品种的推广以及新工具、新品种给予一定的补贴,使得农民对新工作、新品种的购买保有一定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篇10
一、人才资源的概念
1、什么是人才资源
所谓的人才资源,就是指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风。
首先,什么是人才?在《辞海》中明确解释为,人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才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2、有才指才学,才能;3、有才指人的品貌。人事干部部门使用的人才概念,一般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处级以上职称的干部。
其次,要知道什么是资源?资源在经济学中意味着财富的来源。如:水力、林业、矿产、石油、土地、海洋资源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统称叫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主要推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现代人事管理被之为人力资源开发,那么,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已置于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位置。
2、人才资源与人口、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全部人口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而人才资源则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一部分。人才是人口、人力中最精华的部分。人才来源于人口和人才,所处位置和作用却不同。应该说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为什么要进行人才资源开发
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各级人事干部部门做好21世纪的人事干部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的人事工作要做好相应得“两个调整”,即: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把传统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的人才资源性开发上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普及信息网络,优化学习提高手段;弘扬创新精神,培养青年人才;坚持互得互惠,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应对新经济和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措施,是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那么,为什么人才资源开发会受到如此重视和瞩目呢?大家知道,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人类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突破。科技发展的载体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因此,人才的争夺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从国内形势看,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社会生产力得跨越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程。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人才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必须由依靠物力资本转发向依靠人力资本,才能跃上新的发展台阶。
当前,从我们国家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
1、从世界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看,要认识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当今世界,谁能培养、吸引和占有人才,谁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谁就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引起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面临的问题几乎相似。一方面从事简单劳动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高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操作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为此,许多发达国家为缓和人才矛盾,一方面增加教育投资,大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其主要手段就是靠招收留学生。
2、从我国的人才外流趋势看,要认识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当前,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美国留学的约有16万人,归来者仅3千多人,滞留国外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30多万人。同样其他领域我国人才外流也相当严重。虽然一方面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杰出表现令我们感到骄傲,而另一方面由此而感到我国在世界人才竞争的争夺战中处于弱势。
3、从企业人才队伍现状看,要认识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性。
(1)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
(2)地区人才分布不均匀,影响了偏远企业的发展。
(3)人才流失较多。随着企业走向市场,计划管理体制的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人才资源已经不是简单的探讨,它已经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4)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在每年接受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说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点也不为过。人才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