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品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产品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产品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产业技术 高科技产品 出口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技术现状及产品出口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高科技产业尽管受到不小的冲击,出口增速和高科技产业主营业务增速有所下降,但是能够维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高科技产业利润增速受到的影响更小。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高科技产业大量采用新技术,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形态逐步开始转变和升级。总体来看,我国高科技产业主体目前仍然处于产业周期的成长阶段,在技术工艺,人力资本、资本等方面相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劣势。在劳动力,自然资源上尽管有比较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这些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减弱,迫切要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政府投资为主体,到逐步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成为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高科技产品出口在近十多年来的演化历程可以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节点分成两个阶段。2008年前可以将高科技产品出口发展概括为大力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即中国高科技产业不断融入国际高科技产业的过程,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基本上同步增长。产业的行业分布上向中国的比较优势行业转移,即中国成为国际中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要一员,而医药,航空航天制造业等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占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同时在高科技产业的区域分布上,多集中于沿海各省,出口额的增速明显高于主营业务的增速。而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增长较为缓慢,可以看到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尤其是出口占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绝大部分。

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可以将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发展概括为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结构转移,即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通过对高科技产业内的结构调整,区域间的转移等以适应国际高科技产业变化的过程。技术创新投入在政府的直接投资下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而高科技产品出口以及主营业务收入等技术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增速放缓。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原有发展迅速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产业资源向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转移。与此同时内资企业基本实现了稳步发展,尤其是民营内资企业,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明显下滑,而可喜的是新技术的应用数有了相当大幅度的增长。另外一个明显的演进趋势是东部沿海的高科技产业增长率开始下降,高科技产业不同程度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促进高科技产品出口的若干建议

第一,政府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引导。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一直都是我国高科技产业重要影响因素,而我国投入强度相对于科技领先的发达国家而言仍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合理引导人力资本和民营资本流向高科技产业,从而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第二,改善投资环境的以及打破资本流入某些特定领域的障碍。比如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之前政府进行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放开对此领域的限制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国应该逐步打破阻碍资本流入高科技产业领域的限制,在某些领域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比如说2014年两部委提出《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案》建立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将过去各计划的经费整合,直接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交由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可见此政策就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国家对高科技产业进行统筹引导的同时,更多的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营造出更加开放自由而又规划合理的高科技产业投资环境。

第三,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导人力资本流入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接近研发资本的投入强度的增长率。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的流动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和发展最终取决于高技术产业的从业者。应该加大对于高科技从业人员,尤其是具有较高科技水平人才的奖励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更多的加入到建设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队伍中。另一方面,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对掌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保障。再有,加深国际合作,正在合适领域进行联合开发,更多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第四,合理引致高科技产业区域的合理布局。中国高科技产业地域之间存在长期不均衡的发展,近年来,部分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往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就更需要政府对产业区域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很依赖于地区的聚集效应,技术创新愈来愈体现在企业网络之前的协同创新,因此政府应该对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建立新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并合理规划各开发区的布局,以提升高科技产业的集群效应。

三、结语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经济形势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科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以我国高科技产业以新的机遇,而近几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原有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有势减弱,迫切要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以实现从原有的中国制造向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的转变将有更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学党,庄芮.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05).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 绿色设计 非物质设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在全球性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中,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历程后得出的结论。现如今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热潮。工业设计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之一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加入了对自身发展的反思行列,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相对于前人来说,我们肩负着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们更健康舒适生活的重任,因而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旗帜引导下努力探索工业设计的未来。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工业设计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以下三部分:其一,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并减少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压力;其二,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三,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单纯追求产值的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一个很大的范围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整个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了整体规划。该理论对于许多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这是因为工业设计的发展同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成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有鉴于此,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纳入设计领域,促成了设计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更为深刻地阐明了设计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对于可持续发展设计,其根本在于“发展性”,并不是停止不前,停止对一切资源的利用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于通过有效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资源;其核心在于“可持续性”,从小的范围来看就是资源可以再利用、再回收,或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从大的范围来看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要创造新的和谐。因此,在工业设计领域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不仅在物质利益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能体现工业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工业设计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探索

基于对物质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原则的了解与掌握,工业设计行业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当然包括前面所提到的绿色设计、非物质设计。

1.绿色设计

(1)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产品、环境、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清楚,在保证设计与自然协调的同时,绝对要重视起着主导作用的人。可持续发展设计具备了更多的设计重点,是对环境、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考虑。

在绿色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每一个决策都应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被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态度和方法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的造型、更耐用的材料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使用寿命。

(2)绿色设计的内容

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其一,对于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一方面,不能把含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达到寿命周期的产品的有用部分要予以充分回收利用,对于不可用部分要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处理,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对于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的处理方法等。其三,对于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设计师要使所设计的产品易于拆卸,维护方便,并在报废后能够被重新回收利用。

2.非物质设计

目前我们的生活以产品消费为主流,其具体过程是: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产品,用户购买后占有产品并使用产品得到服务,在产品寿命终结后将其废弃。“非物质主义”产品消费模式为: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它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的区别在于:第一,先占有后使用的消费必然存在着排他性,伴随着产品功能的闲置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单个产品的服务量共享,以服务量为纽带联系生产者与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服务需要的用户,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第二,“非物质主义”的生产者以提供“服务”达到盈利的目标,这将弱化有计划的产品废止制,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会将重点从更新换代逐渐转为减少消耗,主动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工作,如对有用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有效地综合起来。第三,“非物质主义”的用户以服务量付费,改变了过去先占有产品后使用的随意性。这不仅促使用户主动优化使用过程,而且使生产者与用户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从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将这个理论发扬下去。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的绿色设计和非物质设计虽然内容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都是以使环境可持续地被利用为原则。不管是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进行设计,还是以产品服务系统为中心进行“人与非物”的研究,都是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渗透到工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作为工业设计师,其有责任和义务接好历史所交的接力棒,让大自然发展与工业设计发展相协调。

篇3

[关键词]林业;植树造林;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97-01

一、推动造林产权制度改革

(一)促进私有林业产权结构的合理化。

只有完整界定林木私有产权,使其行为有收益保证或稳定的收益预期,才能对其产生利益刺激或激励。私有经营者除获得特定森林的经营权,还必须确保他对林地的使用权与林木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并享有排除他人不法侵犯和干涉的权利。因此,我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私有森林产权,促进私有森林的发展,形成森林资源产权多元结构。

(二)优化国有森林产权结构。

国家作为国有森林的所有者,本身并不具有行为能力,其产权的管理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操作。通过分离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森林资源管理的权利、责任、利益在不同人员之间进行划分,明确各产权主体,促进国有森林资源的有效经营。对于国有商品林,在坚持林地所有权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分散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购买国有林权,参与国有林权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激发民间资金的活力。国家在放手经营权的同时要充分把握所有权,通过制定和实施森林资源采伐更新及对私人森林资源产权实施法律监督,监督森林经营行为,使其经济行为保持在公共生态利益所能容忍的最低范围之内。

(三)实现森林总体产权结构的优化。

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产权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在条件成熟时,某些公益林转化为商品林更能发挥其社会价值的,通过严格的评估和法定程序,可以转化为商品林,国家出售其经营权,促进私有林业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新的林权,完善造林权结构

(一)完全的抵押权

目前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后由农户、单位经营管理,这类山林是否具有抵押权,在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涉及。因此,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抵押权。为了推动商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建立完全的抵押权制度。所有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获得的林地使用权都具有抵押权。

(二)使用权的续展权

在森林资源的经营过程中,为了给商品林经营者以稳定的预期,赋予林地使用者以林地使用权续展权,这样可以激励经营者进行长期投资,防治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

(三)林地发展权。

林地发展权是一种林地可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是所有农民都应当参与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林地的发展权是针对营利性项目的征地而设立的。这种权利由土地利用规划所限定和设立,即在土地利用规划时,所有待开发的林业用地都拥有林地发展权。林地发展权的设立,为经营性的建设项目征用的市场化提供前提条件。

三、推进造林产权市场化运作

(一)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开放林地市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人工林的经营,生产周期也相对较长,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较高,因此,很难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据调查,影响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或者说门槛就是林地问题。这就要求培育林地市场,大胆地开放我国林地市场,通过出让林地使用权,吸引国外的资金与造林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商品林的建设。使经营者拥有长期、稳定、安全的林地使用权,是增强商品林资金吸引力的重要保证。目前进行的加大“四荒”拍卖、延长承包期限等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要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地经营制度,赋予林业种植者的林地经营权以产权的完整形态,林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包括林地使用权的出让市场和转让市场。由于我国林地全部是国家或集体所有,为了避免林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中林地所有权虚置,体现林地所有权,同时又保证充分的林地使用权,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林地使用权包括林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林地的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但使用权人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荒废林地。否则林地所有权人可以收回林地使用权,并要求其赔偿损失。2.不管林地所有权人以什么形式,如公开拍卖、招标、出租等转让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人都需每年向林地所有权人支付所有权地租(比较低,基本为象征性),以表示林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3.获得林地使用权的林地使用权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转手出卖或出租林地,并且可以反复进行,形成多次转手买卖,不断变换林地使用权人,但使用权人必须向最终拥有所有权的国家或集体负责,遵守最初的契约条款,即“认地不认人”。4.现有的林地使用权期限一般在30年左右。从营林生产的周期和经营的永续利用角度(合理轮伐期)出发,国家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中林地使用权的期限应当根据不同树种及培育目的适当延长至50~100年,乃至无限期,即增加林地使用权的续展权。

(二)尽快建立活立木市场

尽管活立木市场的意义很大,但发展并不快。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几个省份出台了规范性文件。福建省人大1997年通过了《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这是关于活立木市场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林业缺乏吸引力,体现在活立木市场上就是卖的多,买的少,价格低,是买方市场。而少量的买家也大都是国有林场或木材加工企业,有特殊的资源而有动力买活立木。比如福建永林集团,它的林场在税收上比集体林待遇好得多,买到活立木后就能赚税收差。除了通过产权改革、减轻税费等措施提高林业的吸引力,活立木市场的发展还有赖于有效的活立木价格确定机制。一片森林,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坡度、距道路远近、向阳与否、树种、树龄、郁闭度、树的长势而在价值上有很大不同,要求一套复杂的程序和丰富的经验,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但现在这种机构太少,福建省仅有一家取得从业资格,中介机构间缺乏竞争,从而可能纵。

(三)建立健全商品林产权交易机构

产权清晰是进行产权交易的前提。资源的自由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要使商品林产权交易自由地进行,法律必须赋予主体较完全的产权。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商品林资产评估机构,把评估工作规范起来;研究制定商品林资产评估办法和标准,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操作规范;积极培育商品林产权交易市场,加快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商品林产权的公示公信制度,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维护交易合同效力,确保交易的安全性。从而推动商品林产权有效流转。我国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在各地区建立商品林产权交易机构。组建林权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市场主体拥有完备的市场信息,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中介组织有助于降低买卖双方各自的交易成本。虽然,中介组织的服务会耗费资源,但在信息不完备成为交易过程中的常态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利用中介组织的交易过程能够减少信息成本。因此,为了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畅通,交易中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迫切需要组建林地交易场所,负责办理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业务,为林地流转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为社会提供林地供求信息,降低信息费用,以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林地资源开发,以提高林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参与交易的双方也需要社会能提供林地交易方面的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林业经济循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篇4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CMS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3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和重点扶持,我国高科技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口到世界的产品总量持续增加。

本文选取美国作为研究我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引领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高科技领域仍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故将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放在美国市场进行分析更能表明高科技产品发展步伐能否紧跟世界强国;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广阔,消费能力强,而美国本身就是科技强国,高科技产品多为自我供给,对进口的高科技产品,要求严格,故将我国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更能体现我国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关于高科技产业的定义,本文采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在2004年11月的定义,并结合了美国APT(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目录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科技产品目录中的内容,为便于国际比较,本文将高科技产业产品分为以下六类:(1)信息化学品制造;(2)医药制造业;(3)航空航天器制造业;(4)电子业(包含原分类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5)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核燃料加工[1]。将这六类的ISIC Rev.3编码与SITC Rev.3编码进行对应选取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

二、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美国情况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美国总额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00年只有218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近1320亿美元,增长了606%,年均增长率达17.8%。而占美国进口份额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8.4%,增长到了2011年的31.7%,年均增长率达12.8%。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结构从2000-2011年均表现的相当稳定,电子业占到了90%左右,其余产业则一直处于较低的占比,其中最低的为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占比不足0.1%,这可能与美国本身进口量小有关。相比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结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口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的结构变化则要大的多,其电子业进口额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6%降为2011年的62%,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则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6.7%和10%上升到2011年的18.2%和14.6%。

三、中国对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模型介绍

CMS模型最早于1951年由Tyszynski提出,即CMS的经典模型。它将一国总出口增长的原因分解为四部分:世界市场的总体需求、国别结构、产品结构和产品的竞争力。该恒等式如下:

用CMS方法推出的出口增长与实际的出口增长之差就可以归结为是竞争力的影响[1]。

在此经典模型提出后,JemPa于1986年提出的扩展模型影响最广,该模型对经典模型中比较笼统的因素作了进一步分解,更充分地以出口份额的变化来作为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使模型的结构更加完善[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在美国这一单一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因此,本文以下研究所采用的模型是孙笑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增长研究》一书中所重新构造的CMS模型[3],该模型如下:

其中Δ表示相比较的两个阶段的变化量;w为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总额; s为相比较的两阶段中第一阶段美国进口中国的第i项产品总额占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口的第i项产品总额的比例,即中国第i项高科技产业产品份额; wt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i项产品的总额; w为相比较的两阶段中第一阶段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i项产品的总额。

此式被称为CMS模型的第一层分解。该模型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如下恒等式:

此式为CMS模型的第二层分解。

s0w为增长效应,指假定我国在美高技术产品进口市场上的总体份额不变,由美高科技产品总进口需求变化引起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对美出口额的变动。

sw-s0?驻w为产品结构效应,指我国各类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份额不变时,由美进口高技术产品的结构变化引起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对美出口的变动,该效应反映了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在美需求增长较快或较慢产品上的集中度,正值表示我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美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

sw0为竞争力效应,指假定美国高科技产品总进口规模不变,由我国在美高科技产品进口中的整体竞争力变动导致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变动,正值表明我国高科技产品在美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驻siw-sw0为产品竞争力效应,指假定美国各高科技产品进口规模及结构不变,由我国特定产品份额变动所引起的出口额变动,正值表示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有利于对美的出口增长。

驻si驻wi为交叉效应,指我国高科技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动与美各类高科技产品进口结构及规模变动的作用下,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的变动,正值表示我国各类高科技产品份额变化与美高科技产品需求结构及规模变化一致。

(二)结果分析

运用CMS模型,将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总效应方面,总效应反映一国在目标市场的总体出口状况。由表1知,我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总效应在绝对额上表现出显著增长,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对美的出口持续增加。但从增长速度来看,第二阶段的总出口增长效应较上一阶段增长72.1%,而第三阶段较第二阶段增长为36.9%,增速放缓。

第二,由第一层次分析可知,在三个阶段内,结构效应由负值变为正值,且第三阶段对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变化贡献度达到了58.77%。这表明我国对美的出口增长逐步依赖于美国对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扩张。

在考察的3个时期内,竞争力效应均为正数,在第一阶段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18.98%,在这一阶段,我们几乎可以将我国对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长全部解释为结构效应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3个阶段中,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度大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虽然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对美出口中仍具有竞争力,但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少。

交叉效应在3个阶段中占比均较小,且由第一阶段的负值转变为正值,由此可知,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基本上能够与美国进口产品的变动相一致。

第三,由第二层次分析可知,增长效应在3个阶段由负值变化为正值,且贡献度逐步增大,到第三阶段达到了51.76%。从2000-2011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总额、份额及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总额均保持增长趋势,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更是有了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阶段,增长效应超过了总竞争力效应,且从第二阶段起超过了产品竞争力效应。

产品结构效应在前两个阶段为负值,在第三个阶段为正值,这表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在经过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与美国进口结构的差异逐步扩大后在第三阶段转变为与美国进口结构相符。

具体来看,在第一阶段,导致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占我国出口结构比重很大的电子业,我国出口份额变动增加,而美国进口额却减少;第二,医药制造业美国进口增长了近62%,但我国医药制造业出口份额反而是减少了29.17%。这导致了在这一阶段结构效应的负值;在第二阶段,电子业及医药制造业仍然是导致结构效应为负值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美国高科技产品进口额增长了14.21%,而电子业增长为9.21%,低于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增长为30.99%,高于平均水平,而我国电子业及医药制造业出口份额则分别增长了32.66%和5.87%,前者高于我国出口份额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后者低于我国出口份额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在第三阶段,产品结构有负值转变为正值,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美国进口的电子业产品增产率超出了高科技产业产品进口额增加值的平均值,这与我国电子业出口占比很大产生了正向效应。

总竞争力效应在3个阶段内均为正值,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总体仍具有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效应在三个阶段内逐步降低,且在第三阶段变为负值,这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出口结构在对美出口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优势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三个阶段中美国进口结构中电子业产品比重在逐步降低,但我国出口结构中电子业仍占到绝对多数,这些变化是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竞争力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3个阶段中医药制造业在美国进口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其增长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品的份额变化在3个阶段中均低于平均水平,且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为负值,第二阶段也只增加了5.87%,这种变化也是影响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竞争力效应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第一,我国高科技产品总体上仍具有竞争力,但总体的竞争力效应在减弱。从2000-2011年,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效应在减弱,在第三阶段虽然为正值,但影响程度已经低于结构效应,即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越来越依靠美国对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扩张,而非自身特有的竞争力。

第二,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产品结构竞争力效应的降低。在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出口结构中,电子业占据了绝对比重,与此同时,美国高科技产业产品进口结构中,电子业所占比重呈逐步减少态势,而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比重则增加明显,这表明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结构有待调整。

五、建议

调整高科技产业发展结构,在保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劣势产业。从2000-2011年,我国电子业在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均在90%以上,而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我国对美出口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过度依赖电子业的出口使得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和产品结构竞争力效应降低,产品竞争力效应更是变为负值,而如果继续此趋势,未来我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亦会显得被动。

因此,我国应该在保持电子业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和相应的政策扶持,以使我国各高科技产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求光.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Jepma.C.J.,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 University Press Groningen,the Netherlands, l 986.

[3] 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增长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汪琦,William Wei.中国、日本、美国生产业出口增长的效应分解及其对比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2,33(2):40-51.

[5] Porter M.E.,Klaus S.Ed.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 [M].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8.

[6] 马丹,许少强.实际汇率、技术、供给能力与国际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2006,(06).

[7] Fagerberg.J.and Sollie.G.,The Reconsidered, Applied Economics Method of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1987,19:157183.

篇5

欧意的“云时代科技产品体验馆”涵盖卫浴体验馆、云时代走廊、未来厨房体验馆、厨电展馆、国际展馆、橱柜展馆六大部分,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卫浴体验馆主要将欧意最尖端的卫浴产品与欧式巴洛克装修风格的真实卫浴空间进行立体呈现,卫浴体验馆内还配有智能化的多媒体感应触控设备。紧邻旁边的是云时代走廊。云时代走廊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集中展示了欧意的文化、欧意的历程以及欧意未来的发展方向。走过云时代走廊就进入了未来厨房体验馆。未来厨房体验馆,阐释的主题的是“未来2020年厨房新科技的发展以及新能源对人类厨房烹饪方式的变革”。整个未来厨房体验馆科技感强烈,智能化的设备与声、光、电系统有效组合,构建出了一个20年后人类拥有的真实厨房场景。未来厨房的操作模式会越来越科技化,灯光感应、触摸升降灶台、全息影像、可称量台面、冰箱食物存储显示、嵌入式全方位身体检测秤,还可通过电话、物联网系统直接完成我们的一切烹饪操作。在未来厨房体验馆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并得以全景展现,让我们深刻感知到了科技创新力量以及未来厨房的发展趋势。

厨电展馆是整个“云时代科技产品体验馆”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它代表着欧意产品的核心价值,展示了欧意全系列高端厨电产品。紧邻厨电展馆旁边的是国际展馆,整个展馆则紧跟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展馆内的产品都为海外客户量身定制,整体装修也以欧式风格为主。橱柜展馆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理性整合,展区围绕“厨房生活中心”的理念来装修布局,着力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篇6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带来的巨大变化,高科技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多数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力量的薄弱,制约着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营销应基于用户个性需求、核心用户、企业自身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营销策略创新。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营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2―0084―04

高新技术属于知识、技术、资本和信息密集的新兴技术,高科技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海关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达415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2006年1月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达34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在这个时代,企业需要面向的不仅有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更有营销观念与技巧不断创新的问题,高新技术的特殊性给高科技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中国多数高科技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市场营销是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研究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策略创新,对加速高科技企业的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使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特征

20世纪末人类开始进入高科技时代,电脑、互联网、生物工程、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和原则。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技术层次、高投入、高速度、高风险、高竞争等特点,使得高科技企业具有独特的营销特征。

1.市场的引导性。高科技企业让人们走出旧的消费品市场,不断领略高新技术产品所带来的无尽乐趣。在这个过程中,高科技企业营销发挥着市场引导的作用。高科技市场营销比一般市场营销较多地细分技术需求层次,较少地细分民族、文化、政治、自然条件诸元素。提供传统产品的企业通常是先设法发现顾客的需要,然后开发出某种产品来满足他们。但是高科技产品则有显著不同的特点,通常是技术上的发展和变革先于顾客的需要。高科技企业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然后经由企业与市场的互动最终确定产品的真正用途。

新产品特别是具有划时代创新意义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高,又具有较强的超前性,消费者对其效用、性能和特点不了解,不能很快将产品同当时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相连。高科技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过程,就是将产品的发明者对产品的认知与偏爱转化为成千上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与偏爱的过程,就是教育消费者认识和了解产品,开发产品需求的过程。

2.产品的创新性。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如果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新产品,或者紧随竞争对手所开发的新产品推出改进型新产品,则企业的生存能力就会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创新能力关系到高科技企业的生死存亡。高科技产品的发明往往缘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革新。技术驱动型的产品创新,具有从本质上影响甚至改变市场需求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力量,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深层次的、潜在的,而非人人都能认识到的表层需求。高科技产品所具有的创新特质决定了大多数公众认识不到其独有特征、效用、性能以及社会对它们的潜在需要。因此,高科技产品营销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消费者认识产品的独特功效,接纳高科技产品所发明的新概念、新知识及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了解并相信产品的价值,将产品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转化为同自身需求密切相联的使用价值。一旦产品的新观念及独特效用为社会公众所真正认识和接受,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就为期不远了。

3.定价的高档性。高科技产品因投入大,成本高,必须以高价格才能满足开发生产的需求。同时“物以稀为贵”,高科技产品的稀缺性和高效用也能够在市场上被用户所乐意接受。高科技产品所具备的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使其在定价上具有高档性。这一方面取决于高科技产品在研究、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高额成本;另一方面,高科技产品在品质、性能上都比传统产品有了巨大的飞跃,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来购买它。高科技市场价格战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竞争对手;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的,许多情况下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盈利;价格战的结果往往不是市场率的增高,而是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拉开又一轮价格战的帷幕。

4.渠道的独特性。(1)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日本的企业研究所在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之间无需中介,从而加速了其商业化进程。“日本模式”已初见成效,如美国制药工业研究和发展费用约为日本的两倍,但其产、销脱节,因而其新产品只有日本的1/3。(2)形成高新技术交易市场。这类渠道以法国的TTESF高新技术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为代表。该市场开始于1981年,每2年1次,其除举办专题报告外,还举办大型展览会,为各国提供展示各自高科技产品及最新成果的场所以及交流、洽谈的机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3)出现高新技术信息商。这类商形成了一个以技术转移、中介、咨询体系为中心的新型信息流通体系。1985年成立的“日本技术交易市场”(JTM)就属于这类机构。它是一个以促进技术转移为目的、装备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法人组织。(4)讲究促销艺术。高科技产品在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应用上的专门化使其与丰富的人类精神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为抵消这一不良影响,高科技产品的广告促销和营业推广都更具有情感特点,以情动人。联想集团的著名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就发人深省,令人感到亲切。(5)注重直销。建立健全促销队伍。普通商品由中间商和零售商经销,往往通过陈列就可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新技术的复杂性与专门化则要求有相应的人员和机构从事这种复杂的、专门的销售工作。因此,高科技企业多采用直销方式推广产品。一家直销公司可以采用数千名直销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直销人员的销售活动是买卖双方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和商品交流的复合行为。

二、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关键问题

虽然中国高科技企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由于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形成过程中有别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在市场营销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困惑,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

1.能否适时更新各种技术知识。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发展使得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营销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相当丰富的知识技能,还

必须及时更新关于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

2.能否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技能、资源与信息方面的力量。高科技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经常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界限,协调他们的注意力和人力,以获得解决消费者问题所需的综合性意见。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相比,其研究开发、制造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市场需求尚不明确时,营销、销售、制造和研究开发部门间增进交流,能够刺激有关新产品设想的产生,当市场需求发展时,这种交流还能保证现有产品不断增长。交叉职能的相互作用,使得最了解消费者的营销部门、最了解技术局限性的研究开发部门能将信息汇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减少市场与技术的不确定性。

3.能否更好地适应技术与市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是以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制造商与销售渠道之间、辅助产品供应商之间以及竞争者之间协作关系的增加为特点的。发展这些联盟是建立信任、促进信息交流的主要方法。例如,领先消费者通常是新产品构想的主要来源,而且通常是消费者的最初设想产生了最终成功的新产品。

4.能否在变化中求生存、保持连续性。技术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虽然带来了新的激励和变革要求,但是它也给高科技企业及其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照搬套用传统营销法则,急于求成,则往往因策略上的错误而难于成功。

三、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策略创新路径选择

1.基于用户个性需求的营销定制化策略。个性化营销即满足消费“个体”的需要,而非“群体”的需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人本意识的不断强化,价值观念日益个性化,进而要求产品的“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浓厚,能体现主人独特的素养。同时,产品越来越丰富,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也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吸引并保持顾客的注意力,不断与顾客进行信息交流,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市场正在进人个性化的消费时代。高科技企业必须具备个性化营销能力。(1)产品的构件模块化策略。实现定制营销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能配置成多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定制并不是无限的选择,而是通过提供适当数量的标准件,进行成千上万种搭配,形成组合后的特殊性产品。这既可给顾客一种无限选择的幻觉又使复杂的制造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企业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时,要尽量实现产品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这时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产品共有的,另一部分是体现定制特征的。实现模块化,一方面有利于生产商将共同的部件事先按标准采购、生产和组装,一旦顾客提出自己的特定要求,即可将这些满足要求的部件迅速组装上去,使得进行全新设计的产品开发和增加品种的变型设计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增强了产品的多样性,降低了制造成本,便于检查产品的质量问题。如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首的一批企业,就开创了“自选零件,代客组装”的新业务。(2)溢价价格策略。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个性化产品蕴含更多的“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变得微不足道,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定制营销使顾客获得了完全符合自己要求、没有雷同、功能独特的产品,顾客对价格不再那么敏感,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收益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认为多花点钱也值得。因此,定制产品往往可以溢价销售,溢价幅度在10%-50%之间。(3)全方位服务策略。在定制营销中,企业与单个顾客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标准化的产品无法满足个性的需求,但个性化的商品除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之外,还应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必须从做成每一笔交易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具有树立忠实于顾客思想的远见,必须着眼于为顾客终身服务。企业要建立顾客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顾客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并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销售和服务。

2.基于核心用户的关系营销策略。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一词是1983年Berry首先引入文献的,1985年巴巴拉・杰克逊在产业市场营销领域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关系营销是指获得、建立和维持与产业用户紧密的长期关系。一般而言,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的活动。关系营销的实质是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非交易关系,以保证交易关系能够持续不断地确立和发生,建立、维护和发展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并努力实现顾客忠诚。

相对于交易营销而言,关系营销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在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中,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关系营销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活动是一个企业和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公众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企业与各方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承诺,实现各自目标。

3.基于企业自身的内部营销策略。内部营销是指将传统上企业用在外部的营销思想、营销方法用于企业内部,以便企业的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层次形成顾客导向的内部最大合力来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以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交换被认为是现代营销学的核心。在企业内部,管理者要将经营管理思想、观念同员工的思想进行交流,职能部门之间也要进行信息交换,可见内部营销有它存在的土壤和独特的作用:(1)它有助于企业内部形成最大合力。一方面它强调激励员工,使员工具有顾客导向意识;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内部营销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的价值形成过程是由若干紧密相关的活动构成,各种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有所贡献。全体员工、各个部门只有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价值链。这就使企业形成了全员营销、全过程营销的氛围。(2)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最好的支持。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的前提,外部营销强调的是企业向外部提出承诺,内部营销强调的是使员工具备有效履行企业承诺的能力。内部营销为企业解决内部管理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国高科技企业适当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7

LCD液晶电视

十多年前,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电视凭借轻薄和节能两大性能打动消费者,并开始席卷全球。LCD电视的功能自此也被不断完善,变得更轻、更薄也更便宜。有的制造商为更大程度地提升电视产品的性能,则推出了更卓越的替代a品――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电视。

OLED具有自发光的优势,不需要背光,更加环保节能,而且图像显示质量远优于LCD。不仅如此,OLED电视可以像纸一样薄,像玻璃一样透明,还可以做成曲面,甚至卷曲或折叠。

实体存储设备

现在很多用户倾向于将大量的文件存储在U盘或移动硬盘中。毫无疑问,CD和DVD这些实体存储媒介将伴随便利的云存储服务的普及慢慢消失。

无论是连接Wi-Fi上网,还是通过智能手机使用流量上网,云存储的网速都只会伴随文件存储的增加而加快。况且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为用户提供值得信赖且价格合理(或免费)的云存储服务,使用户通过网络上传、访问或更新文件变得异常简单。

汽车后视镜

大多数人认为,汽车后视镜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有一种除外,即自动调光后视镜。例如德国Gentex生产的全景显示调光镜最近得到越来越多厂商的青睐,目前已有几个制造商选定该公司作为新产品的供应商。

去年美国交通部颁布了一项新条例,到2018年5月所有新车都要安装后置摄像头。随着自动驾驶车辆的日益普及,低技术含量的后视镜很快就会没落。

有线充电器

目前,一些手机公司已经将无线充电技术纳入最新的智能手机设计,用户只需将手机放置到指定台面上,无需插头或插座即可充电。未来几年消费者会逐渐习惯相对便利的无线充电方式。

遥控器

长期以来,专用遥控器一直作为客厅娱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可以实现同样功能的语音声控设备的出现,遥控器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毫不夸张地说,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声控设备让家用游戏机自动连接传感器,进行电视音量高低的调节、频道的切换、游戏的开关等。

语音控制可以解脱双手,实现诸如美食订购、音乐播放、智能约车和家居控制等全方位的服务。

密码

准确地说,密码并不完全是科技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很多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开始用生物识别传感器逐步取代原有的字母、数字等字符密码。

从长远来看,更精确的人脸识别也极具发展潜力,如国外社交平台Facebook所提供的在相册中“标记朋友”的功能,可以更清晰地辨识个体,从而为其授予相应的权限。

实体银行卡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超过80%的消费者使用非现金支付。非现金交易的数量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支付服务软件的便利。

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支付服务在全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开始适应非现金支付方式。

直立式吸尘器

篇8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篇9

其中的芯片隐形眼镜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特工在一只眼睛中戴上这种特制的隐形眼镜后,就能通过它将看到的信息进行自动搜索、比对,从而获得需要的信息。而利用其中的人脸识别功能,特工能迅速将目标对象与任务信息库中的人物特征进行匹配,从而锁定目标,截获密码文件。更为神奇的是,戴上这种隐形眼镜还能与智能手机、打印机等终端连接,向智能手机发送警报信息,远程打印扫描到的文件等,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特工行动。

如今,许多电影中的高科技产品都在现实中实现了,那么这样充满未来感的技术现在能够实现了吗?

虽然无法像电影中那样在隐形眼镜中压缩那么多精密仪器、设置那么多功能,但美国Innovega公司研制的iOptiks,作为一款聚焦3D屏幕的隐形眼镜,显然在将这个技术变为现实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iOptiks

iOptiks由美国Innovega公司研发,是一款创新型聚焦3D屏幕的隐形眼镜,能够让使用者同步聚焦近距离和远距离的物体,Innovega公司的CEO 史蒂夫·威利(Steve Willey)说:“它的效果相当于站在10英尺之外看一台240英寸的电视机。”

iOptiks的工作方式接近于高科技的聚焦装备,通过让使用者佩戴隐形眼镜来获取虚拟和增强真实图像,从而提高正常视觉效果。这个特点让iOptiks获得了美国军方的青睐,众所周知,一场战斗中,决胜因素除了战斗人员的战斗力外,战场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而iOptiks能够把从遥控摄像机、无人机和卫星上获得的数据、图像和视频等战场信息直接聚焦到士兵的眼球上,极大增强了士兵的综合战斗力。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iOptiks是采用纳米工程技术制造的,而纳米技术让iOptiks的体积比之前设计的产品体积更小、更轻便,使得士兵佩戴iOptiks后可以随意移动,不会对他们的行动造成影响。

Innovega公司也在积极配合美国军方进行研究,目前正在进一步研制新型计算机成像能力和硬件与软件的勘测接头设计,这样能够使士兵很大程度地提高勘测意识、安全性和存活性。

作为一款基于隐形眼镜的高科技设备,iOptiks的运作不需要体积过大的虚拟现实头盔,数码成像可以投影在微型全色彩屏幕,而这个微小的屏幕直接安置在使用者眼球的附近,和一对植入了半透明屏幕的轻质镜片一起工作。镜片本身不需要电力,因此iOptiks可以非常安全的佩戴在眼球上,还能在移动状态下使用,相比传统虚拟现实设备,显得更为便捷。

iOptiks还可以和智能手机和便携游戏机连接,从而实现近距离观看,或者转换为半透明“增益现实”视图,使得信息可以分层显示。至于与打印机远程相连打印文件,也可以在现实中实现,iPhone 4就有AirPrint无线打印功能,听起来似乎离电影中芯片隐形眼镜的技术不远了。

由于隐形眼镜佩戴者遍及全球,iOptiks有望在2014年前上市后很快普及应用。

越来越小巧

现在,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屏幕越来越大,似乎小型化已经不再是科技产品设计的趋势了,但Pebble智能手表、iOptiks隐形眼镜的出现,还有苹果、Google、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大平台对使用越来越便捷、体积越来越纤小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研发,说明小型化依然是科技设计的大趋势,并没有被人们放弃。

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的报告《智能人体,智能的世界》(Smart Body, Smart World)中指出,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由传感器包裹着的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分析师也称,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穿戴式电子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

当可穿戴技术成熟时,人们就可以摆脱紧盯屏幕的生活,我们不再需要无时无刻对着电子设备,相反,这些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会回过来看着我们,那时,我们的双手、双眼就能得到解放。

人们总是既希望享受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又厌恶科技产品带来的束缚,因此,很多科技产品都追求小巧、纤薄,以期尽量减少人们对它们的感知,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也是如此,特别是它们如此贴近人们的身体,降低它们的存在感就成了研发人员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Forrester高级分析师Sarah Rotman Epps说:“一款穿戴设备想要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是一个会让人一整天都想戴在身上的东西,即使它什么功能都没有。”

作为先行者谷歌Project Glass已经做得很好了,体验过谷歌Project Glass的用户说:“让我最感到最为惊喜的是,在说话、驾驶或者阅读的时候其小屏幕是完全看不见的,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一样,完全不会遮住视线。”

但显然,直接把一切元件、技术集中到两片小小的隐形眼镜中的iOptiks在这方面更为领先一步,是如今小型化设计概念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增强现实

随着硬件的发展、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正式出现,增强现实技术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尽管听起来科幻感十足,但有预测称它将在2013年成为现实,而iOptiks能够让佩戴者获得虚拟和增强了的现实影像,正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实际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能通过获取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它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和真实环境融为一体,最后借助显示设备将真实与虚拟结合后的信息呈现给使用者,给他们带来崭新的感官体验。

它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如果iOptiks真能成功上市并普及,相信会给增强现实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会大大促进增强现实的发展。

篇10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了全国性的“动漫展览”“动漫论坛”“动漫产品交易会”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权洽谈会”,宣传推介了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动画产品;举办了原创作品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沈阳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发展、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第三届东北文博会上,动漫产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产业勃兴的新亮点,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浑南新区被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技术、环境和融资平台的协同构建,使动漫企业实现了起点较高、快步发展的局面。浑南新区投资4千万元建设了国内领先、亚洲瞩目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投资9亿元建成国内堪称典范的动漫企业用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均为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非凡动画公司动画片年产量就达7000多分钟,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企业从批量产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动漫产业链。2012年,沈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被教育部认定为立体动画&多媒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体真媒体电脑影机,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体教学片库。和平区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出版、4D立体影像、舞台演艺、广播媒体等科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沈阳文化产业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国有资本独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较小,民营资本又受到各种限制,严重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品从量上和质上都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沈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品和活动还较少,文化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并缺乏适当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内容与高科技载体于一身的优质文化科技产品较少,有魅力、广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科技项目则更少。3.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沈阳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2010年末,沈阳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而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62.33万人,天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沈阳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和我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缺乏。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集聚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