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商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在商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在商业的重要性

篇1

关于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分析

一、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概述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江西的北大门九江进入江西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贸易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到来不仅瓦解了江西内部传统经济模式,而且还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经济元素,对晚清江西商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更多的商人逐步意识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商人思想观念的革新。3、对外贸易冲破了传统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九江等城市成为进出口货物的流转集散地。4、国外商品大量涌入江西,促使江西商业的行业结构发生转变,不仅出现了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新式行业,还有与外国洋行挂钩的茶、瓷行栈。5、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物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轮船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陆路运输逐渐发展。6、商会、银行、工厂、商业城市等资本主义化的商业组织诞生。7、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江西,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经营方式,促使江西商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二、对商业主体的影响

商业思想观念革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中国社会几千年里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然而继承正统儒家血脉的江西文化人更是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想更为盛行。江西子弟都是以读书入仕为首选的人生道路。地主商人两位一体,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用于购买田地成为新地主,商人难于走不出商人地主循环往复的怪圈,不大可能转变为商业资本家。随着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变化,把工商业的发达与否与国家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江西也不例外,江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触摸到资本主义的脉搏,使他们从封建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放眼世界,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的先进思想观念,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迫于自救,也颁布一些振兴商业的政策和措施,江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办商徒启智学校,教授商业相关课程。而江西商人在实际的商业中也感受到商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经商者的“在职”学习。1894年3月翁方伯在省城(南昌)设立蚕桑局,在城外购买荒地,栽种桑秧,并且带动当地农民种桑养蚕,后来又设立农事试验场,征订各种农学丛书及农学报指导生产,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实业,到上海、日本购置化学仪器和优质种苗,请农业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江西人开始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开始接受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江西人思想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五、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篇2

前进中的商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社区商业交易额迅速增加。2002年上半年以来,全国社区商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仅上海市社区商业的零售额就达到了600亿元,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0%;在北京,2002年上半年就有17家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的商业企业走进社区。据预测,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社区商业的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

设施比较齐全,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社区商业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它利用地缘优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动态,通过科学组织生鲜、日杂等日常生活用品,合理安排服务设施如银行、邮政、电信、医疗中心等公共事业,干洗、裁剪、餐饮等日常服务设施,以及滑冰场、电影院等娱乐设施。从而满足了人们“一站式”购物的要求, 既节约了居民的购物成本,又避免了居民长途驱车购物的麻烦,为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业态多样化,改变了社区商业的布局。社区商业中心内不仅有百货、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仓储店、农贸市场等,还有餐饮、健身、旅行社、美容美发店等休闲娱乐商店,这种综合性、多元化的商业业态,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这种布局科学合理的社区商业,推动了对脏乱差的“马路市场”的有效治理以及对假冒伪劣的打击,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投资前景看好,催生了新的商机。社区商业的开发建设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混乱无序到整体规划的变迁,由散、乱、差到集中合理的布局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商机。一般来说,商业用房的成本和纯住宅用房的成本差不多,但其利润却比住宅用房高很多,合理的配套使社区商业具有可观的升值潜力。在北京,住宅物业与商业物业的租售价格比是1:2或1:3,广州是1:6。同时,商业用房的集中配套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上的收益。一方面,社区商业的集中配置,使各个街坊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纯住宅,更有利于形成社区商业中部辐射周边的商业形态。另一方面,集中的商业配套使得资源配置更合理,避免了开发商重复投资和建设、相互争夺客源的尴尬。此外,集中配套使得社区商业更具有规模效应,使社区在商业引资、聚集人气等诸多方面占得了市场先机。

发展迅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区已经成为安置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中社区商业对吸纳就业的贡献最大。河南省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社区商业解决的就业人数位居社区总就业人数的第一位。在北京,目前全市已开发社区就业岗位6.96万个,比2003年同期增长21.86%,安置失业人员5.62万人,其中,社区商业便民服务性岗位安置人数最多,约占1/3。

变迁中的隐忧

尽管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与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交易规模有待扩大。尽管我国社区商业交易增长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商业还不是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距离欧美国家的居民日常消费支出的60%发生在社区的比率还有很大的差距。

商业设施配套不均衡。随着中心城区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城郊结合部和郊区城镇商业设施相对不足,迫切需要配备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来加以满足。但纵观我国的社区,还存在整体配套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配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就近消费,享受便利的服务;而另一部分社区,商业配套不足,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一份社区商业服务业便利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表示满意的占74.2% ,对购物和服务环境表示满意的只占29.3%。另外,有36.9% 的居民希望实现近距离购物,41%的居民希望改善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从调查结果看,制约社区商业发展和影响居民满意率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商业业态落后,管理水平低,连锁、加盟、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没有成为社区商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业态结构有待合理调整。社区商业应同时具备购物、休闲和综合服务功能。一个3-5万人的社区,配置的商业营业面积应不低于2.5万平方米,业态设置包括超市、便利店、药店、快餐店、洗染等服务设施以及专卖店、休闲娱乐设施等。它应以先进的商业业态、完善的商业组合和优美的购物环境,在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现代人的个性化消费服务,营造宽松的活动空间,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商业主要是超市业态为主,而且数量不足;便利店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一些松散的小店小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安全隐患有待消除。目前,一些社区商业尚处于传统开发期,社区的商业业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一些餐饮、修理等项目与居住区混杂开设,油烟噪音等严重影响社区生活,有的严重破坏了社区环境,造成安全隐患。

发展中的对策

社区商业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虽然很大,但要把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需求,开发社区商业这一市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有:

提高对社区商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区商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外的经验,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合理规划,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对居民综合性消费需求的满足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局面。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商业在业态构成、功能配套等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自发性色彩,必须加强统一规划。社区商业的合理有效规划,必须明确负责规划的主体。一般来说,总体规划布局是城市整体商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市级部门统一负责,以保证整个城市商业布局的合理性,而具体的规划则可以由区级部门来进行,要立足于具体的社区,使社区商业的规模、形态、业态等特征与社区的需求相一致。

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目前,关于配套商业设施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法规,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为此,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的认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各部门之间明确责任,加强配合。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配合,保证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

篇3

立秋后的第三周,中国商业地产界最大的品牌招商与展示大会,如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但今年,这场大会有点不一般。

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正式开幕。当天,共有3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设展,共8000余个知名品牌及3000多位全国及区域商参会。万达集团宣称,“这是迄今为止实体商业领域规模最大、参与项目最多的全开放行业盛会。”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主角是实体商业的集会,风头却被万达电商业务――飞凡网抢了。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飞凡的展示区位列整个国家会议中大厅最中心,过去被当做重头的实体商业招商,品牌展示以及万达广场则分列在四个角落。一位参展的实体商业工作人员指着中间巨大的展台称“今年他们才是主角”。

中国首富王健林的亮相成为大会的,他照例在大会当天抵达现场,并在随后的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把海外消费拉回国”的演讲。

与以往相比,这个演讲题目稍显空泛,过去的万达商业年会上,王健林都会谈万达当下最重要的业务,例如招商、轻资产。去年,因为需要招揽投资者加盟,以便更高效的转型,他甚至主动向外界公开了万达广场的经营报告,为“轻资产”站台。

而今年,王健林只讲了三个方面,一是海外消费的特点;二是海外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三是如何把海外消费拉回国。在不到半小时的演讲中,只有谈到消费体验时,王健林才提到他们有自己的商业研究所,专事消费心理学研究。“万达”这个词,在演讲全文中仅出现了这一次。

其实,王健林是给大家画了一个大饼,处于转型期的万达正经历剧烈蜕变,从过去的实体商业向电商、金融、轻资产的转向,让首富有了更高的格局。他试图向外界展示的,正是万达下一个十年的目标与野心。

飞凡的使命

一项成立仅两年的线上业务,取代过去十年的线下招商与品牌展示成为大会主角,如此重视,万达的目的不言而喻。

界面新闻记者现场看到,飞凡的展台包括了飞凡全球招商平台、智能项目、快钱、万达金融以及征信等业务。万达再一次把他的转型排头兵,送上了舞台中央。

在王健林的演讲中,价格、安全与服务是海外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其中价格与安全,关乎顶层设计及监督。而服务则是眼下国内商业唯一能做的事,在传统商业遭遇寒潮的背景下,坐拥上百座万达广场的王健林首要面对正是服务与体验的升级,这也是包括大悦城在内的不少商业开发商都在苦思的问题。

改善服务与体验,正是飞凡的使命。在本届万达商业年会上,万达向外界首次展示了关凡的“完全体”构想,它同时兼具了实体商业服务,线上招商平台、线上消费服务等功能,并将其串联到以飞凡通为载体的数字通行证上。

简言之,通过万达海量的企业资源和消费大数据,这个一体化的数字通行证可以同时服务于消费者、商家,满足他们支付、理财等消费金融业务,以及招商合作等企业业务需求,并为传统商场提供智能化管理方案。

此外,与飞凡同台展示的还有万达金融、小额贷款、网络征信等万达另一大转型方向――金融。通过类似全球招商平台这样的端口掌握数据之后,与金融及自身实体商业的对接,也是万达极为看重的。

据万达方面的资料显示,2016年万达计划开业的万达广场为55家,2017年仍有53家,在王健林宣布向轻资产转型之后,未来更多的商业将会采用合作的方式开发。对飞凡和金融来说,这也意味更肥沃的土壤。

一位熟悉万达的人士认为,万达从今年开始大力推广飞凡的原因在于王健林确实看到了实体商业的窘境。王健林并不相信线上最终会取代线下,但纳入线上服务来改善用户体验,确实是实体商业的出路。这似乎也能解释今年万达把成立已久的万达百货从半年报里剔除,并大力宣传飞凡的原因。

不过,要实现这一切,飞凡目前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尽管宣称“飞凡今年上半年册活跃会员4461万,与其合作的商业项目上半年总客流量高达40.83亿人次。预计到2016年底,飞凡公司的线下客流量将超过百亿”。但过去两年的频繁换帅,外加腾百万散伙,这项被人们看作万达转型重要标志的业务依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不过,上述人士也称,“腾百万”此前散伙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三者理念不合。经营商业地产多年的王健林并不希望只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来取代自己的传统业务。

文旅的契机

当谈到如何拉回海外消费时,王健林称,海外消费想限制是不可能的。但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其中一部分消费拉回国内,不要让它再持续高速外移。他举了一个例子,2015年仅海外旅游和购房的消费就高达2.5万亿元人民币,哪怕将其中1/3拉回来,就可能会给国内GDP增加1个百分点。

他看到了商机

“2020年,万达旅业旅游到访人次要达到2亿人次,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超越迪士尼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2015年7月,王健林第一次提出要“超越”迪士尼。此后,他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这个目标。

挑战迪士尼的口号背后,是万达希望通过文化旅游来实现品牌全球化的野心。

今年5月,历时三年多,总投资400亿元,占地近160公顷的南昌万达城正式揭幕。作为万达文旅业态的重要产品,南昌万达城首次选择将室内游乐和室外主题乐园相结合,是王健林关于旅游目的地产品设置思路的完整呈现。

尽管外界对万达城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王健林似乎依然看准了这条路。这一套思路同样在旅游项目上复制,万达计划今年底之前在中国境外开张“两三个”万达旅游城休闲度假地,每处投资“介于200亿元人民币到300亿元人民币”。万达同时还在伦敦附近觅址建设万达旅游城,但尚未给出时间表。此外,万达此前已与法国Immochan合作,计划在巴黎郊外开发一个30亿欧元(约合224亿元人民币)的休闲项目。

最新的消息显示,万达第13个超大型文旅项目济南万达城已经完成协议签订,万达将总计投资630亿在济南历城区新建一处占地290公顷的文化体育旅游城。

篇4

【关键词】市井商业空间;现代回归;城市生活形态

引言

暮然间,已看不见旧时的老城。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向城市加速聚集,众多大型商业项目也伴随出现于各地城市(表1)。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中期(表1所示),(我国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数量是美国的近3倍(约1200家),而在未来10年间还会有近7000家新的购物中心开业――商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特借此机会尝试展开对市井商业空间的讨论,希望有助于商业项目开发的多维度思考和促进城市循序渐进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还不需要被强加过多庞大的陌生形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便有了“前朝后市”的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市”已经成为了“城“的重要构成要素;后来发展至隋唐时期,长安城中出现了定时定点开放的封闭式商业区,此时的商业已表现出街区式的空间形式;盛唐时期,社会空前繁荣,市井中的酒肆茶楼,书场戏园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业场所,盛唐的商业区虽然还被规定于坊墙之中,却较之隋唐更具有规模和特色;宋代以后里坊制解体,商业店铺开始可以面向街道开门,并逐渐沿街道或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商业发展开始变得越发活跃――这时的市井商业形式可谓是现代街区式商业空间的“原型”。

表1

从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城市的发展是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而且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会不断地聚集,同时商业对于城市而言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是城市人必要的生活场所,而“购物”行为便自然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

正是由于商业对城市的这种重要性,如今的商业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促使了“购物中心”这种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商业模式在当下的中国迅速崛起。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CCFA) 与德勤中国等机构联合的《2014 中国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合作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据了13个,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 330 万平方米、320 万平方米和 260 万平方米,分列全球前3位――我国在建购物中心规模空前。

让我们回头看看我国传统的城市肌理(见图1),传统的市井商业空间正是在这样小尺度的城市肌理中自然而生的。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现代购物中心的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由于它们的出现,使得原本的城市肌理被很多陌生的形体所打破――地块被化零为整,合并后的地块降低了街道的密度,大底座的购物中心随即凌驾之上,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均质”,原本市井商业空间中人们摩肩接踵,闲适安逸的“街道美学”正受到弱化,甚至可说是这种类型的商业空间正在消失。

21世纪以来,“购物中心”类型的商业模式已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原本人们出门就可以沐浴着阳光在附近的市井街道中购物,而如今人们都会习以为常地驱车前往各种购物中心――兴建的购物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压迫了以市井商业空间为代表的其他商业类型的退化,我们的城市生活形态被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裹挟而行,逐渐变得单一,这是需要反思的。

图一

2 现代市井商业空间――丰富城市生活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菲伏尔认为,城市不只是一种空间的聚集,聚集空间的本意是为了创造一种生存形态;人们需要城市生活,除了这里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生活基础配套之外,影响人们更多的是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的城市商业空间,他们认为那里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出了当时城市发展的繁荣景象,画面中的人们穿梭于市井之间,或驻谈,或招揽生意,或忙于奔走送货,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只要往来行走于市井之中,不需要特意去赶,便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的集,商业行为伴随着阳光雨露,就着河畔的微风,到处都是生活的节日――这就是城市对人深层次的关怀,这也正是生活在如今的城市人所缺失的。传统市井商业空间使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创造了“鸟趋于木”的生活形态,商业空间的地位是退居其次的,商业行为是一种自然地发生,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活法”。

这种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具有深层意义的市井商业空间是需要保护并发展的,城市需要市井商业空间的现代回归,需要它的回归来丰富城市商业空间的类型从而丰富城市生活的形态。现代城市有能力通过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将它营建,创造出“不散的生活节日”, 使之成为人们城市感情的“”。成都市宽窄巷子(见图2)经过改造后的积极效应证实了这点。

1986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宽窄巷子片区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该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清代老式街道及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位于成都古时少城的中心地带,占地约6.7公顷。

宽,窄,井巷子三条老街平均宽度4到6米,是整体空间的东西主轴,另外约33条宽1至2米的南北向巷道依次排布于主轴之间,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构,这种保留自清代的空间结构天然地为商业空间提供了所需要的环形通路并具备大量的临街面,这些都为构建现代市井商业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宽窄巷子的改造工程始于2003年,竣工于2008年,改造的第一步是

图2

确定不改变空间原始D/H≈1的宜人尺度,而是对空间序列进行优化,设计者在街区东西两端及街道中部各增加了一个可供人群集散,停留休息的小型广场,作为主要的节点空间,提高了这整个市井商业空间可识别度的同时,增强了对人流的引导;第二步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宽窄巷子的原真性,街区中清末明初的院落被最大程度的保护,一些破败的院落获得了整治修复,另外还隐蔽性地维修,加固了旧时的围墙和门头,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的古井,碑刻,门墩,拴马石等得以原地原物保存,第二步的改造设计没有破坏整个市井商业空间的原有魅力,如今来自世界各地游览宽窄巷子的人们都钟爱于这些“旧物”,每行走三五十米,他们就会停下脚步,流连此间;第三部的改造目的为使街区中的建筑满足现代商业的使用需求,除了加固维护原有的木结构外,还使用了砖混结构,钢结构等结构形式加固或重新划分建筑内部空间,为了丰富街道界面感官效果和满足商业展示的需求,立面处理中采用了钢,金属板材和大面积的玻璃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材料。这三大步的构建设计完成了整个宽窄巷子市井商业空间的现代回归,再加上后期持续的精心维护和运营管理,如今的宽窄巷子日均接待成千上万名游客,商业活力极高,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城市客厅”,获得了“城市名片”的美誉。

3 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构建要点

如今只要造访宽窄巷子,就会发现那里为这个城市“找回”了如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城市生活形态,它的整体设计运作对于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下几点是需要设计师们重视的:

1) 保留或构建传统的商业空间尺度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D/H值(D是两侧建筑之间的距离,H值建筑高度)=1是空间质的转折点,当D/H值小于1时,空间开始产生近迫压抑之感,当D/H值大于1时,空间开始产生远离冷漠之感,故建议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设计尺度以D/H=1为标准(供集散休憩的广场以及建筑山墙之间的小巷除外)――因为传统市井商业建筑的层数以2层为主,故建筑高度在多在8米左右,街巷的主要宽度若也以此宽度进行控制,不仅会产生适宜的空间尺度,并且能够同时满足商户外摆桌椅的需求和人们的正常通行;以宽窄巷子(见图3)为例,设计保留了旧时街道D/H≈1的空间尺度,创造了人们熟悉并且感觉亲切的市井商业空间。

图3

图4

2) 构建商业主次动线并形成商业环路

以宽窄巷子的图底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的发现其中的商业主次动线(见图4)――清晰的主次动线引导性强,有助于人们较快地熟悉商业空间的整体结构,其中主动线的通行道路应较宽,保证空间各处均好的可达性,聚客效果好,而次动线的通行道路可较窄,起到丰富空间尺度,增添游览趣味的作用,主次动线相互交织,形成商业环路,可以平衡整体空间中各个商铺的商业效益,使商家对铺位的选择更加自主,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游逛路径(一些城市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动辄就五六百米长且少有街巷穿过,城市的活力随之消失)。同时,这种空间结构有着最接近我国传统城市肌理的图底关系,并已数百年来持续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出富有生机的生活形态,所以这是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的,是构建现代市井商业空间时所需要坚守的。

2) 保护或构建传统建筑视觉要素提升文化感知

3)

固然,大面积的落地窗,钢结构,金属板材被现代商业所钟爱,但是成功的,人们熟知的现代市井商业案例无不重视传统建筑视觉要素的保护――成都宽窄巷子清末民初的各式院落门头,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南京1912的民国风建筑群,成都太古里的明清古刹等等,这些传统的建筑视觉要素对于当地人而言,凝聚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记忆,是他们内心深处所依附的“精神家园”;对于外来旅游者而言,这些传统建筑视觉要素具有典型文化体验的意义;对于使用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商家而言,传统诸多优良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建筑视觉要素所承载,它们能够提升整体商区的品牌价值,进而又反过来促进于商业盈利;对于城市而言,一个保护或构建了传统建筑视觉要素的现代市井商业空间,不仅有着推动文化旅游的作用,还能够宣传城市的形象甚至提升市民的形象。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这种多方共赢,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城市商业开发方式是宝贵的。

4 结语

不同的价值标注引导不同的城市建设行为,不同的城市建设行为创造不同的城市生活形态,如今世界上关于“购物行为”的革新不断涌现,在这革新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一直坚守着仿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业开发模式,而是应该更加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人们需要怎样的消费空间,更新我们的商业开发理念,通过更加科学的建设方式提升城市面貌,丰富城市生活形态,创造更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小梅 消费文化影响下都市商业空间环境设计 硕博学位论文 2006

[2]. 莫天伟 陆地 魏闽 大隐隐于市一旧城中生活的四层理由[J] 时代建筑.2002.10

[3].陈镌.城市生活形态的重塑[A]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07

篇5

创业,在当今社会的一个响亮的口号。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组建创业团队,都必须在创业前慎重选择成员。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对完成团队目标充满自信与期待,成员之间应彼此负责、彼此信任,齐心协力,共同创业。只有适合创业企业的成员才被吸收进入创业团队,进行企业的管理运作。接下来,我们简单谈一谈创业团队成员的选择。

一、选择创业团队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团队成员加入的目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团队成员基于哪个层次的需要而加入团队,对其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对一个目前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来说,更注意组织获利能力,更迫切的想赚钱养家糊口,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逐利的短期行为。而基于自我实现需要的成员,更注意企业的未来发展,想大事业做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企业对他来说实现抱负的最好舞台。因此,更注重组织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执行。

第二,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成员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创业的成功性越大。纯粹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公司容易形成技术为王、产品为导向的情况,从而使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全部是市场和销售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缺乏对技术的领悟力和敏感性,也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创业团队的成员选择上,必须充分注意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等,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第三,团队成员的性格、个性、兴趣。创业团队在形成初期,都没有注意成员的个性特征。一些因为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例如朋友、同事、同学、校友、亲戚等,多是由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或是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例如具有相近技术研发背景的人,基于对某一技术的狂热而结合。在创业初期,大家同甘苦,共患难,怀着满腔的创业热情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就容易被掩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一旦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候,由于个性冲突导致的矛盾就会激化,使创业团队出现裂痕,严重的还会导致团队分裂。

第四,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念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成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决定了今后企业文化的形成。甚至可以说,在企业文化最初源头就是企业创始人自身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体现。有的人诚信为本,有的人利益之上;有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求独善其身。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很难改变,因此,在创业团队形成之前,必须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充分的了解,价值观念相近、个人素质较高的人在一起组成的团队,创业的成功性更大。

二、对创业团队选择人员的建议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会认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只要有技术、市场、运营互补的人才就可以搞定一切,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组建创业团队,应该需要以下四类人(按重要性排列顺序):

第一,懂商业的人:他能判别你做的项目有没有市场,带领团队找到商业模式。

第二,能策划好业务的人:所策划的业务,无须证明此人的创意天赋,只需在懂商业的人的商业模式指引下,迅速找到业务的突破口,将业务的利益链条策划如何链接,如何利益分配,最终才是满足业务的使用者。

第三,强大业务推广能力的人:专业的推广技能,能找到按阶段推广业务的有效手段,运用现有资源,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能将前三类人聚在一起,做好高效沟通、协调、引导、监督工作,以便指引团队做正确的事。一个团队的工作是否高效、无摩擦地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执行,此类人的作用尤为显得重要。

篇6

关键词:商业配套效率开发商的态度,商户的问题政府的要求;消费者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075-02

居住小区中商业配套的合理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区生活的舒适与美好的感受,如何从建筑规划设计的角度对配套商业的功能分类及建筑型式分类作出相应的探讨与研究,使商业配套的设计能高度的配合并满足小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各相关方面的需求,同时对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水平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综观目前居住小区的现状,对于居住小区的商业配套,似乎一直是处于一个“填空”的角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居住小区的商业配套的完善与否,固然是评价一个居住小区的档次高低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只要去看看二手房中介公司的说辞就可以明白)然而,实践中常常看到的是类似“填空”的处理方式,从而使得居住小区的商业配套效率非常成问题。当我们的眼光跳开单纯的设计领域,全方位的剖析这一问题的成因我们不难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开发商的态度。开发商当然知道小区的商业配套的重要性。但是,这种重要性我们往往只是在其产品推广词里有了浓郁的表达。仔细研究一下开发商关于小区的商业配套的预案和操作过程,就会发现由于招商难易度、相关区域的商业业态平衡、资金回笼的速度质量等问题使得之前的期盼都大打折扣。

有些是开发商做不到,有些是开发商不愿做。

居住小区开发之初,策划报告会列举出重要意义和详尽的市调数据,以证明小区配套商业的前景非常美好。其实,一般开发商感觉到最不确定和最有弹性的部分恰恰是小区配套商业,因为,大多数开发商是把控不住招商工作。通常的做法是把主要的、也是占据面积比重最大的住宅优先布局好,无论是总平、单体、还是立面,都是优化了再优化,因为这部分的销售状况最稳定可控,资金回笼的总量也是最客观。配套中的会所也会被重点安排好,最后,才是剩余配套的“填空”。同时,在总平面和空间上,这些配套面积经常被安排在住宅的底层,受柱网和剪力墙的影响,在使用功能上往往极不合理,能效大打折扣。

这个被“填空”的部分通常是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全部被销售。这类做法说明开发商以资金回笼为主导,落袋为安,不管小区今后长期的管理和业态营运情况如何,可以脱身而去。假如接手的“房东”也仅仅是考虑单纯的物业升值而不关乎小区配套――业态设置不考虑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那么,这个“填空”和被“填空”了的空间与小区没什么关系了。这和政府定义的小区配套的意义就背道而驰了。

二是全部被开发商自己持有。这类做法说明开发商对市场有信心,自己经营回报比销售要好;或是觉得利益在长远,眼前市场获利不多,在资金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慢慢寻找机会。这类“填空”的方式可能最可以符合“小区配套”的定义,但也要看开发商持有经营的目的和心态。有能力的开发商会考虑业态配置而做出某种限定选择,但大多数的通常是出租拿回报,毕竟盈利才是硬道理,至于商店的开开关关那就由市场去调整了。

三是部分销售部分持有。很多开发商认为这样最稳妥,既可以缓解一部分资金的压力,又可以获得长期的市场回报。这类“填空”的方式结果是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因为在巨大的市场压力和经济利益面前,开发商可以做的选择是有限的。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三种都“填空”方式都难以做到稳定长久。

其次,是商户的问题,也就是谁来“填”这个“实体空”的问题。商户关心的是自己的产品能不能有销路,因此,他们最关注的是租金、人气、机会、稳定、安全、优惠和高回报等等。

高租金,假如没有其他利好的因素,不用说,他们进不来。对应开发商的第一种方式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因为房东是不愿意拉长成本回收期的。除非,商户自己就是房东。一般来说,来填补小区商业配套空白的都不太会有高回报,原因是一旦得到高回报后,他们就会进军别的市场了。小区商业配套在商业细分市场上的地位是明确的。

高人气,是商户们梦寐以求的因子,但除非开发商或房东事先没有料到,想不付出代价来得到这个好运,得靠自己努力,不然可能性不大。

好机会,那要看商户们自己的运气了,但是好运不会人人都有,也不会时时都有的,毕竟人人都有的好运那就不是好运了。

长久稳定,商户们一定是非常关心的。毕竟“填一次空”是需要投入成本的,人力物力财力,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经营才能得到平衡,假如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合同期并且租金同时相对稳定,商户们是很难接受的――结果又是小区配套初衷变了样。

安全问题是商户们私底下祈愿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软件硬件都需要投入。硬件主要是开发商的投入,软件则应该不全是开发商的责任了。但凡城管出现频率高的地方,都是因为业态没有规划实施好的原因。

优惠――商户比较自身能力的选择因子之一。但这权力还是掌握在开发商或房东手上,普遍的说双方一定都是有得有失,因为市场是不会平白无故的优惠你的。

高回报是商户们的终极目标,影响高回报的因素很多,但是没有事先预设而靠事后市场调节的,通常会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不断出现配套商店开开关关的调整,一时半会兴旺不起来,高回报也就比较难了。

因此,在房东面前,商户们假如不拼命努力,基本上是处于弱势。

再次,是政府的要求。繁荣昌盛、高效有序、商业影响力、商业形象等等。

一个地区繁荣与否,基本上是看商业情况的。所以,政府会提供可能的权利空间来扶植优惠商家们,但除了税收部分,其余的基本上都在开发商建设时期被消费殆尽了。

高效有序不只是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感受到。关键是配套空间的“开张率”。微观上,配套商铺是商业层次的底层,开开关关是极普通的状况,但是在宏观上看一个地区有若干条商业街不景气、一条商业街上有若干个商铺黑灯瞎火则就会令人着急了。商业除了有实体进驻外,还需要气氛的烘托和带动。理论上说,每条商业街都应该有一个效率指标。至于有序,则是要求有明白无误的商业定位。政府的管理能力是高效有序的关键。

商业影响力是城市商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都为此努力不懈。一个地区引进大型商业机构和驻场商业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配套商业的业态调整和互补。

前三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是树立好的地区商业形象的前提。而好的商业形象则又提高了地区土地价格的认同。

最后,小区商业配套服务的主体,则是广大居民消费者。和开发商、商户、政府不同的是,消费者除了消费的力量外――虽然这个力量相对强大,可以后发,因为处于后知后觉的境地,几乎在被“填空”的配套商业里没有发言权,但是他们需要便利、需要温情、需要体验、需要档次、需要实惠。虽然我们研究了开发商、商户、政府,也有人号称研究的消费者,但是每到实施阶段,就会走样。因为先知先觉的人总是无法体会到后知后觉的消费者的感受。

消费者的需求究竟是怎样的?

便利。居家生活中,怕的就是不便利。每天要发生的事不计其数,假如不便利,则会多费很多精力,降低生活质量。所以,小区的便利――出行便利商业配套便利,在不受销售价格影响的条件下一定是绝大多数购房者的首选。商户们会依据自己的产品来设法便利居民,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无法做到门类配套齐全。配套不齐全的部分就没人管了。

温情。随着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户们也为了自己的生存,现在温情问题已经不是那么突出。一般物业也会允许商户进小区服务。但是即使是这样,也还是有提高服务的空间。

体验。现在线上服务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便利、省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但是线上的服务不能替代人的线下的体验感受,也不能替代一些特殊商品的需求。这就对小区商业从业态、空间尺度感受、面积、服务方式等有了新的要求。政府和开发商都还没有准备好从规划指标到技术条例的同步以及实施,基本上还是沿袭过去的做法,“填空”依旧是“填空”。

篇7

1. 艺术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图形符号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语言,是为了传达事物信息的载体,能代表某种事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艺术图形符号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传统图形符号、自然图形符号及抽象图形符号,不同类型的图形符号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1.1.传统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种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驱祸、祈求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兽纹具有等级和尊卑的含义、龙是帝王的象征等。其象征性具有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时间性表示过去古老的、历史的、沧桑的;地域性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1.2.自然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自然图形符号通常来源于自然界,并非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这种类型图形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和特性象征和其类似的概念或者意图,如树的年轮文理象征时间、蜂窝象征结构、建筑等。

1.3.抽象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抽象图形符号分为规则和不规则,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象征人们的某种视觉心理,如正方形象征可信、坚实等;三角形象征层次、锐利;不规则几何图像象征波动、扭曲、激动及噪音等。

2. 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2.1.能有效传播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艺术图形符号应用到商业广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载信息内容,又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在商业广告中,不论是影视广告制作还是平面设计,使用艺术图形符号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文字相比,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与象共生,与意同行”的特征,既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并美化广告商品的造型,并能带给消费者明确的视觉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征意义而言,艺术图形符号更容易和消费者的视觉认知产生共鸣,通过商业广告中的艺术图形符号,消费者不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大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效果。

2.2.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

艺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能够有效的将图形符号的象征性和企业产品的形象实现完美对接,这样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历史产生回忆,又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进而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如民族传统食品广告,设计师设计时既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又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更关键的是通过图形符号将传统文化优美的展现出来。如中秋节的月饼广告,其中有两大图形符号:月宫仙子和月饼,前者表示嫦娥,后者表示食品。这种巧妙的图形符号组合,即传统了民俗文化,也宣传了月饼的美味。

2.3.能促进销售

现代商业的广告设计,对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和观念、传播消费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将商品的功能、审美与消费理念进行对接,通常借助丰富的意向图像符号塑造美好的观念形态,以获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艺术图形符号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观念形态。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时,能从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房地产广告中,设计时将住宅区优美的环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艺术图形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消费者的需求近乎一致,这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的冲动。

2.4.具有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消费者对于艺术图形的审美,是从视觉冲击再到情绪变化,最终反应到行为中。就商业广告的传播意图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商品信息通过艺术图形的方式传达出去,采用这种艺术性传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审美情绪,激发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就消费者视觉感知来说,对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的审美体验是从视觉愉悦再到情感共鸣,最终到心灵升华的一个过程。

消费者审美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类似于“连体婴儿”,一旦满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满足。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日益重视审美和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产品的功能、品质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认同艺术图形符号所展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时,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篇8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

没有疲软的消费,只有疲软的商品。

没有疲软的顾客,只有疲软的商店。

没有疲软的职工,只有疲软的领导。”

以上是我从黄国雄教授的言谈中听到频率最高的两段话。

作为我国流通业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年近古稀的黄老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日子,只因自己喜欢不断思考问题。

无论是采访前阅读他的论著,还是近距离地倾听他对中国商业的所思所感,在课堂上听他与博士生探讨中国流通产业前沿理论,我都能从每一句话中品味到这位学者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

黄国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作为在我国流通界有很大影响力的著名流通专家,黄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和研究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长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行业的风云变幻,,形成自己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为我国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黄教授是个不喜欢“唱赞歌”的人,总是以非主流的意识提出逆向思考,因此在理论创新方面屡获突破。

80年代中期,他针对商业不创造价值,商业利润是生产部门让渡利润的传统理论,提出商业利润是多元化利润,不仅存在让渡利润,还存在着自身劳动而创造的追加利润,以及级差利润、转移利润和管理利润等,肯定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和利润机制的作用,受到业界权威的认可,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研究。

90年代以来,他针对大型百货店求全、求多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1+n)的市场定位,即多数百货店应以经营一个超市加几大类商品,做到“大而专,专而全,全而特”的模式,得到不少企业的认可,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中国市场要以低端消费为基础,中端消费为主体,高端消费为先导,形成多层次的消费模式。”

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国力强大了,百姓安居乐业,逐步迈进小康社会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体消费结构的调整,您怎么评价目前的中国市场状况,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健康消费模式?

黄教授:中国人均GDP只有1740美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到500美元,从总体上看,我国刚刚完成从温饱型的商品结构向小康型过渡,还存在大量的贫困户、下岗职工、待业人口和低保户。

中国人的GDP与美国人相较,,美国是三万六,中国是一千二,这不只是数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

我认为根据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的消费品与市场的结构应该是以完善小康型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体,兼顾温饱型的市场需要,转变观念,开阔新的消费领域,有条件的地区来制造和提供精品消费,不要盲目发展奢侈品消费。我们现在不仅仅看到600余种品种当中的供求关系问题,还应该看到整体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小康社会的结构如何完善我们也很大缺口。

比如说,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加速,我们的老年商品却跟不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年商品的满足度只有17%,83%的老年商品没有解决。我们需要扩大服务领域,服务领域还没有完善,服务市场应该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同时还要兼顾到温饱型社会的需要。

拿北京来说,这个城市就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生产在温饱型的条件下。北京1500万人口,300多万打工人员只不过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是“两个馒头,一个菜团”解决的温饱。我们研究市场的时候不要忽视这部分的消费需要,比如说提出全面的农改超,中国的条件下能不能把农产品市场都改成超市,我觉得不应该普遍推行,因为这一块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虑,比如说我们早晨锻炼,锻炼完以后到农贸市场买菜,如果等超市开门价格肯定会高,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承受得了的。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人均GDP水平还在世界上100多位,只有世界平均的五分之一,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提出,中国市场要以低端消费为基础,中端消费为主体,高端消费为先导,形成多层次的消费模式。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消费,只有疲软的商品。没有疲软的顾客,只有疲软的商店。没有疲软的职工,只有疲软的领导。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立足于大多数消费者的基础上,有所兼顾地来开拓市场?那么具体说来,您认为哪些地方这个市场还做的不够?

黄教授:的确如此。

目前来看,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在大多数地中国人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这是主体,市场也正是要做好这一部分工作,才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另外,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出现,直接带动了高端消费市场的发展,这个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不用太抑制奢侈品消费,而要积极地引导理性消费。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的小康型商品体系还不完善。第一,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没有在市场上得以体现,适合这一群体的商品开发的很不够。第二,儿童市场也是类似,远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三,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绿色食品市场这一块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第四,服务行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还积聚着庞大潜力。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湖南的洗浴业,成都的茶产业,重庆的火锅业都是做的有声有色,值得各省借鉴。第五,现在人们都注重生活质量,工作之余都喜欢休闲旅游或是参加培训学习,迎合这些需求的产业亦值得开发。

我多次谈到这样一段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消费,只有疲软的商品。没有疲软的顾客,只有疲软的商店。没有疲软的职工,只有疲软的领导。

共和国的商业大厦,既需要顶梁柱,更需要坚实的商业基础,只有大中小商业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从商业大国走向商业强国。

记者:您多次强调发展中小商业的重要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黄教授:我谈到的中小商业是指中小城市的商业、中小连锁商业、中小型商业企业,它是中国商业的基础,更是中国产业的希望和发展方向。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发展中小商业的重要性。

第一,构造和培养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散、小、差是传统的中国零售企业的特点,缺乏集中度、缺乏规模,也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连锁经营的发展,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必须通过连锁架构,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才能发挥主导市场、引导市场的示范和模范作用。国家采取不少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商业集团已初步形成,并以较好的态势向前发展。

第二,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是中国商业的希望,它包括中小城市的商业、中小型连锁商业和中小商业企业,它网点多、分布广,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家居环境的构造。

第三,中国市场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元化的市场,需要多业态、多业种、多形式的商业结构。而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一般只具备某一种业态的优势、或某一种经营的特色,很难满足广大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只有通过大中小并举的商业模式,突出各自优势,多层次地满足各种需求,才能完善全国商品流通体系。

第四,商业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益的竞争,直接关系到成本价格。规模决定效益,但规模不等于效益。连锁的核心在于通过连锁架构使分散经营的零售网点连接起来产生规模效益。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只有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才能实现区域规模经济,可以减少由于长距离、跨时空经营所带来的庞大承租成本、摩擦成本和管理成本。

第五,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主力军,它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发达国家20%至25%的就业人口是由批发、零售和餐饮提供的。中国目前在上述行业的就业人数不下8000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每年将有1300万至15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市非农业人口,其中多数要在中小城市安排,而首先要进入门槛较低的中小商业。所以发展中小商业,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可以说,共和国的商业大厦,既需要顶梁柱,更需要坚实的商业基础,只有大中小商业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从商业大国走向商业强国。

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挑战是客观的,冲击是严重的。

但是,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企业。

记者:2005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外资猛于虎,内资凶如狼的局面也上演了2年,您觉得零售市场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是福是祸?

黄教授:零售市场的开放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不能以利避弊,也不可以弊攻利。2005年WTO香港会议,韩国农民强烈地示威抗议,说明了加入WTO本身也是一种双刃剑,在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利因素,在维护一部分国家或群众利益的同时,直接和间接在损害另一些国家或群众的利益。因此,这种争论不仅国内有,国际也有,不同观点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对策,既不能限制别人,也不能束缚自己的手脚。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以下三句话。

第一,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市场开放是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入世贸组织必要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使然。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密斯所说的,全球化“是人类通过交换、通过资源的全球化分工来追求更美好的词语,”“如果商品不走出国界,那么士兵就会越过国界。”对外开放这是国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相互之间的利益也不同,所以,严格地说不存在绝对意义的贸易自由,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不同的是贸易保护的策略、重点、方法和时期。中国零售业是由计划经济模式转轨而来的,现代零售业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比,与国际几大零售巨头相比,不论是经营理念、资本实力还是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别,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依赖国家相关政策加以保护,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

第二,挑战是客观的,冲击是严重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外资零售集团以雄厚的资本、现代化的管理、低成本的扩张在中国迅速发展,使中国零售业受到巨大的冲击,直接威胁着一部分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甚至出现歇业、倒闭、破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

第三,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企业。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商业不可能也不能代替中国商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这是中国零售市场的复杂性、多元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崛起的民营商业和深化改革后的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股份企业所共同迸发出来的聚合力所决定的。要有自信、自强的观念,中国的市场永远是中国人的市场。

外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资缺乏竞争力。

记者:您对本土企业一直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基于什么?本土企业最大的敌人是外资还是自己?

黄教授:商品是没有国界的,但商业是有区域性的。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供应商的产销网络都有很强的区域性,这是本土企业拓展区域市场的良好土壤。外资的优势主要是资金和品牌,但在实现成功的本土化方面,外资是决不能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相比的。

我常一些企业家说,外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资缺乏竞争力。

零售巨头沃尔玛在韩国遭遇滑铁卢,与韩国规范、全面的零售业规划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韩国本土零售企业自身的实力。而在我国,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在大卖场业态上占优势,但中小超市和百货的优势还在我们自己手上。因此,观望、埋怨、等待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在现在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谁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经营,谁就能在这场精耕细作的比赛中胜出。

不容回避,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实力较弱的零售企业因此遭遇了很大的生存考验。但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也要看到,大部分内资零售企业及时将外资带来的巨大压力化做自身前进的动力,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在与外资的较量过程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内资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数量,缺乏效益积累。统计数据显示,零售企业百强中,国内企业平均盈利水平是0.99%,而外资企业为2.22%,与此同时,零售百强的规模却在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统计,2006年,北京地区零售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年利润才1400元。在开放初期,圈地圈钱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完全开放,零售企业应当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

我们要有信心,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商业不可能也不能代替中国商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中国的零售业一定会在碰撞、竞争、调整中逐步得到发展。

记者:您如何展望2007年的中国市场?

黄教授:2007年整体的市场商品结构应以完善的小康商品结构为主体。

像我之前提到的,现在社会需求不完善,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以老年化商品为例,现在的消费市场上,高达80%没有开发,这就有宽泛的发展余地。虽然要以小康商品结构为主体,但是温饱型的消费仍然需求。针对社会上广泛的一般收入者而言,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夫妻店等等经营形式要有所保留。

2007年,服务是重头戏,我们更应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使消费更加完善。随着我们对服务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打开服务市场势在必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服务在领域上、项目上、水平上等等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开展和实施,提高服务质量成为2007年的重头戏。奢侈品对于我国的进一步冲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享受消费品带来的优越生活,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重视对中高收入的人们的商品需要,建立多层次商品消费体系。

篇9

关键词:商业 服务品牌 品牌化

营销中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品牌的概念。第一个现代营销意义上的品牌建立在100年以前。然而,20世纪下半叶品牌和品牌化成为营销的中心任务。许多关于品牌的讨论是与有形产品相关的,只是在最近10年来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创建服务品牌的重要性。当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创立品牌对诸如现代商业等服务组织非常重要的观点,但是对服务品牌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

传统视角的品牌概念与服务品牌探析

从传统视角上,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将某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与其他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任何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特征。从服务角度看,对上述定义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反对理由:一是没有包括服务作为过程的重要特征,二是将顾客排除在外。

首先,该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特征,却没有提到服务的重要特征,即服务是一种过程,服务消费是过程消费。因为服务通常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而且顾客亲自参与服务过程。这种服务过程毫无疑问与某服务组织和另一服务组织之间的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当然,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也形成服务品牌,但是服务过程(或服务生产过程)居于服务品牌的核心,因为正是服务的过程形成了顾客对该服务的印象。

其次,该定义排除了顾客。以营销人员的视角观察,品牌是企业创造的产品,许多品牌的创立或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个视角上的,但是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营销人员运用一系列的计划性营销传播手段开发某种品牌,使其成为知名品牌,而顾客则被视为将会做出与营销人员的初衷相符的反应,即形成对该品牌的良好印象。如果对产品所做的适当的市场调查发现顾客喜欢并且接受产品的这些特征,那么产品就符合顾客的需求。因为产品的消费过程就是结果消费,顾客并不牵涉到生产过程及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在诸如现代商业等服务行业中,情况有所不同,顾客的参与程度、重要性大大增加,因为作为过程的服务是一个不十分规范的品牌化的手段。而且,顾客参与到了品牌化过程,这也是服务品牌发展的基础。服务品牌是消费流通、服务企业及从业人员在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独特的服务模式、业务技能、接待艺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特定服务方式。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市场认可的个性化服务标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服务品牌是一种服务标识,同商品品牌是商品标识一样,有外在形态,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二,服务品牌是个性化的服务标识,是创牌人的特色服务,不是雷同化、一般化的服务;其三,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标识,是市场认可,社会认同的,在消费者中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不是自我标榜的商业炒作。

现代商业服务品牌关系探析

在创建服务品牌关系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服务品牌化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服务过程,使得现代商业企业能向顾客提供积极的服务品牌接触,从而创建良好的服务品牌关系;二是计划性营销传播手段在创建服务品牌关系的过程中仅仅是支持性的活动;三是不良的服务过程可以毁坏一个良好的服务品牌;四是如果商业企业定位的服务品牌特性与商业企业的文化相冲突,那么服务过程对该服务品牌的创立就没有帮助;五是如果服务过程在顾客的脑海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计划性传播手段就无法对其进行补偿,因为该手段只支持组织文化和服务过程中无法体现的服务品牌特性。

我们必须关注怎样创立服务品牌。研究怎样培育服务品牌才能发展基于顾客的服务品牌资产。现代商业企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创建良好的服务品牌关系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一是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商业企业从不将其服务作为一般商品出售。它们总是创新而不是模仿,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因此,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非常清晰。

二是提升现代商业企业声誉,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商业企业为顾客开发出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仅仅将自己的服务和竞争者的服务区别开来是不够的,提供给市场的服务必须是有价值的。宣传服务品牌是表明企业在市场中的目标。因此,这种商业企业的服务业绩比竞争者要好,在此过程中也会获得好的口碑。

三是建立情感联系,服务通常和情感相连。因此,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商业企业总是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它们给顾客带来信任感、热情和亲近感。服务品牌应该反映顾客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

四是将服务品牌内部化,服务品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在服务接触中产生的。在这里,和顾客接触的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可以支持或者破坏塑造服务品牌的过程。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商业企业往往将服务品牌内部化。

现代商业服务品牌接触探析

当顾客介入到服务品牌化过程中时,我们对服务品牌的理解随之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某种空洞的、可以传递给顾客的东西。当顾客与服务品牌信息互动时,服务品牌就可以持续发展和改变,这些服务品牌信息来自计划好的营销传播、口碑沟通、因特网上的聊天室中的员工、系统和有形商品要素。这样,顾客与服务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并且发展起来。服务品牌关系在顾客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商品、服务的印象。因此,服务品牌或者服务品牌形象是某个顾客在某段时间内对某服务品牌或服务品牌关系进行感知的结果。

篇10

一、背景 

就国内而言,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正在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对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造成强力冲击,而现阶段国内橱窗对于主题的表现经常忽略,而恰恰主题却通常决定了一个橱窗的成败。 

主题橱窗设计是传统商业的“眼睛”,不仅要吸引眼球,更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以更好的树立商品的品牌形象,传达商品的文化美,从文化层面抓住消费者的心,这是电子商务所不能承担的文化美,更应该成为商家注重打造的营销模式。 

二、文化主题橱窗设计概论 

1.含义 

所谓文化主题橱窗,就是将橱窗进行场景布置,其中融入特定的文化氛围的装饰、道具,创意场景可以小到一个生活场景,大到盛大节日从而配合品牌进行展示、宣传、促销。文化方面的创意数量多,内容广,都可以将其融入橱窗成为主题,让购物因为文化更有趣更完整,使其理所当然的能够成为视觉营销中最具创意和激情的分支。 

2.分类与特点 

通过文化的类型,大体将文化主题式橱窗广义上分为物质文化主题、制度文化主题和心理文化主题。包含文学艺术类、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类、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类、历史话题类等内容繁多的文化主题。文化主题式橱窗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这四个特点。 

3.地域對文化主题式橱窗设计及影响 

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人种都对“美”有着不同的追求,这是由于国家信仰、历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决定的,以我所在的家乡——山西为例,有些橱窗变融入一些文化主题,创造出山西特有生活场景类文化橱窗,面塑文化橱窗、剪纸文化橱窗、锣鼓文化橱窗等,与当地消费者产生共鸣。 

4.主题橱窗的品牌定位 

橱窗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获得品牌的认知度,然后是提升理解度和商品用途的信任度,进而是商品能提供特定好处的确信度,最后才能广泛的购买。在这其中,便能体现出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的重要性。 

品牌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者层次的细分化决定品牌定位,同时要区分和同类品牌的类似定位,塑造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定位,并以文化主题式橱窗展现给消费者。 

文化主题式橱窗,不同于其他普通橱窗,重点是塑造橱窗的文化特性。 

三、服装橱窗文化主题展示设计研究 

1服装商场文化主题橱窗陈列要点 

(1)文化主题式橱窗的要紧扣“文化”主题内容,需要尽可能表现出创意思维的重点以及画面的完整性,透过品牌的力量,更直接的抨击消费者的内心。 

以民族节日为例,可以用其中的小生活场景,放大的细节呈现,亦可以营造出整体的大氛围,表现手法不尽相同。 

以古典文学为例,可以取一句诗词,加以设计、使用道具进行场景的布置,配上美好的诗句,甚至贴近还原消费者对诗句想象,不论是在中秋节、还是平日里的商场,都能增添一份闲趣。 

(2)文化主题式橱窗,就商品而言,是推出品牌的潮流指向标,要引导颜色、款式、材质流行,所以制定文化的主题要和商品相辅相成。在陈列方式上,重复与渐变、对比与夸张、寓意与联想、错觉的艺术手法等可以搭配文化主题相应的使用。 

2.文化主题橱窗表现的综合手段 

在道具上,大体分为三类:具象道具、抽象道具、装饰道具。近些年来,在道具的应用上,更加倾向于环保的方式或是简洁的线条、几何类的抽象设计,同时在科技逐步进步的今天,还有采用新型显示道具的,例如投影仪,全息3D投影等等。使文化主题式橱窗的布置更加简单便捷。 

材料上,可以用软硬度来区分,硬度大的材料例如金属、塑料、石料都让场景显得深沉、硬朗,适合男装的展示,而用丝绸、毛线、皮革、棉花、羊毛等柔软的材料展现的柔美,圆润的场景更适合女装的展示搭配。呈现相应的视觉艺术效果。 

照明上,基本照明可以保持橱窗内的基本照明,突显整体环境;聚光照明会突出某一商品,强调商品的引导作用,采用聚光灯,可以随意转换方向,适应橱窗设计中的各种需要;强调照明则配合场景的灯光设计,颜色多种多样,满足橱窗内部颜色缤纷的需求。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