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

篇1

北京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战略咨询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尤其在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承担了一批研究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如新业态、新型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等。科技服务业意见后,长城战略咨询正式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报告――《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

科技服务业成为新兴产业

21世纪是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创新需求的逐渐多样化,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开始不断细化分解,各创新要素不断进行重组和对接,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包括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创业苗圃、研发外包、互联网众包等在内的大量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出现并快速发展。这些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创新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服务业业态的逐渐形成,其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提升效应也将日益凸显。这种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是一种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目前,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发达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力强,注重通过营造环境间接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当前美国硅谷是全球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硅谷的创业孵化服务业更是闻名全球。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具有鲜明特点。

第一,总量较小,但增速较快。2007-201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年平均增速达到18.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41.3亿元,2008年实现增加值3993.4亿元,2009年实现增加值4721.7亿元,2010年实现增加值 5635.9亿元,2011年实现增加值6965.8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4%;2013年行业固定投资额为314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2年行业法人数和就业人数分别为324932个和330.7万人,同比增长14.5%和10.8%。

第二,区域差异较大,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丰富地区。以行业法人数为例,2012年北京市拥有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38136个,占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总数的11.7%,而新疆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数仅为3582,占全国比重仅为1.1%。从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和完善度来看,北京、上海比较成熟,处于第一集团;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科技服务业有一定基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新疆、等西部地区基础较差,发展仍比较落后。

第三,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活跃。在研发设计领域呈现明显的细分化、专业化和外包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以生物CRO为代表的研发外包产业;在创业孵化服务领域,逐渐由早期提供简单的物业租赁服务向提供高质量创业增值服务转变,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建立在天使投资网络下的“第三代”孵化服务业态逐渐涌现;知识产权服务领域,逐渐由低级的知识产权等服务向较高端的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呈现出内容专业化、服务集成化、运营商业化等新的趋势。第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会议强调发展科技服务业是调整结构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九个重点领域,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都将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了相应规划。

未来的五大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新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技术应用也是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科技服务业不仅是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也将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促进者。在技术集约化的背景下,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10 年中不断上升,制造业所占比重减少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技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第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进步和变革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重组和对接,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型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一部分业务外包,造就了研发外包、生物CRO、检测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市场空间。2009年以来在国外率先出现众筹的天使投资模式,集众人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或项目等提供资金援助。未来还将进一步催生众包、创客、科技博客、创业苗圃等新型商业模式的业态。第三,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和集成化并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技服务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方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环节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新型研发组织和机构,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专业服务团队,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集成化服务模式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向整个“创新链”拓展,从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等单一服务发展到技术熟化、创新创业等综合。一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开展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第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展了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科技服务机构将一部分通用型服务模块化并在线上提供服务,深度个性化服务则在线下解决,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群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成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成为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科技服务业将带动“制造业服务化”大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其它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自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些都使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领域,出现“产业服务化”的现象;通信、金融、保险、物流、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同时,知识和技术将进一步集中,知识的收益诉求也将逐步走向开放,由传统的自主研发、自主利用向商品化的技术转移、出售转变,具有高聚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知识服务业将随之大量兴起。

篇2

《投资北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成了大多数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房地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提升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请您谈谈目前国外生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动向?

赵弘:生产业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的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生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主要呈现出以下“四化”特征:

一是产业分工加速化。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业的分化加速,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例如咨询行业,咨询行业不仅从制造业中成功分离出来,而且咨询业也越来越以产品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包括软件咨询、企业咨询、能源行业咨询等。

二是内部结构高级化。生产业逐步由产业低端走向高端,呈现高级化趋势。例如,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生产业比重逐步降低,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生产业成为主导。2006年美国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87%。生产业各行业内部结构也呈现高级化趋势,涌现出现代物流、电子金融、远程教育等一批新型生产业态。

三是要素投入知识化。现代的生产业以知识、技术、创意为主,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投入,体现为“知识化”。如金融、研发、信息服务等。

四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生产跨国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设立了82家分公司,在中国就设立北京、上海、香港、台北4个分支机构。生产业外包成为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方式。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8600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

《投资北京》:2007年北京服务业产值占到GDP的71%,在北京“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4%,您如何评价这个目标的提出?

赵弘:目前,北京已经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生产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7.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3%。

但是,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北京服务业发展规模还相对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达到70%以上,北京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的服务业比重还相对较高,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刚刚起步,在北京加快发展生产业战略的实施下,相信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北京“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4%的目标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投资北京》 :北京发展生产业有哪些优势?

赵弘:近几年北京生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强劲,形成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若干优势领域。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重点领域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超过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实现增加值974.1亿元、688.5亿元、424.5亿元和41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5%,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是新业态不断产生,成为北京生产业新增长点。北京新业态发展呈现三种模式:高技术发展分蘖形成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等新业态。2006年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规模达到65.3亿元,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的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2006年,北京研发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24.5亿元,占北京服务业比重达7.6%。高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的新业态,如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2006年电子商务B2B交易规模达1069亿元。

三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北京生产业竞争力提升。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生了包括闪联关键技术、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信道解调芯片、3D引擎技术等一批对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涌现出多种商业模式创新。比如百度推出“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模式”,吸引了5万多企业用户,竞价排名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80%。

四是承接服务外包,北京生产业国际化趋势明显。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软件外包发展迅速,200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07亿美元。生产贸易成为服务贸易的主导行业。2006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45.5亿美元,其中70%集中在服务业,而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80%。跨国公司也纷纷在北京设立生产业分支机构。北京已经聚集了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150多家,聚集了包括麦肯锡、罗兰贝格、艾森哲等在内的272家跨国公司咨询机构。

未来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一是首都的人才等资源优势。北京是全国的经济决策中心、市场监管和信息中心,在金融、教育、文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许多领域,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人才资源优势突出,这对于以高素质人才投入为支撑的生产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二是北京以及全国制造业发展为生产业提供强大需求。目前,我国还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形态。但制造业低端化、大量资源消耗以及造成的环境压力,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可持续发展。促进制造业由“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提升对研发、设计等生产业提出了更高、更强劲的需求。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生产业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2006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04.8亿元和659.8亿元。

三是各类型总部聚集产生巨大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42家,投资性公司153家,外资研发中心239家;北京聚集了160多家中央企业集团总部,41家金融企业集团;聚集了北京市属的企业集团总部106家,其中全国500强企业12家;外埠企业集团总部,如蓝星集团、经纬纺机等。各类型企业总部的聚集,会产生大量的金融、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生产业需求,将推动北京发展生产业的发展。

四是政策扶持。国务院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生产业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加速形成生产业主导的服务经济结构,并从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健全服务企业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以及北京市相关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北京生产业发展的环境。

《投资北京》:北京在发展生产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赵弘:我认为,北京生产业发展总体上是很好的,今后发展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一是坚持发展现代生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性生产业并举。在加快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等传统生产业,提升传统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是注重生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发展生产业符合北京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北京市各区县都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应根据各自的产业发展基础、资源优势以及未来区域产业升级方向来确定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定位。比如中心城区可以依托现有的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优势,继续壮大优势行业;城市发展新区可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紧密配套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业,积极拓展科技服务行业等等。

三是处理好生产业集群发展与分散发展的关系。有些生产业集群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对于这类型生产业,政府应积极引导其聚集发展,向已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区或专业性园区聚集。而对于一些生产业,比如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其通常具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应在聚集的同时,适度进行分散布局。

《投资北京》: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您认为应如何加快北京生产业发展?

赵弘: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了在政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在加快原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新业态。北京生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金融、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会展等一批优势领域,未来在继续做大做强优势领域的同时,应积极加快互联网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外包、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型业态的发展,形成北京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北京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重点打造特色生产业聚集区。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等等。北京发展生产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推动一批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性聚集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并围绕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相关服务企业聚集。

篇3

一、“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

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09.6亿元,同比增长9.4%,较“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增加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0.1%,服务业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服务业贡献率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 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1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 服务业经济发展发生实质性突破,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0%,2014年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成果,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再上新台阶提高到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末2010年增加了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10.1%,三产比例由“十一五”末的4.9:48.7:46.4调整为3.9:43.3:52.8,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二)产业政策发力,高端新兴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载体,“十三五”初期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信息、科技、旅游、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89.9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加值是2010年的2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306.6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远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高端新兴产业的表现优为突出。

从“十三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速度看,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当属中介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稳健,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

(三)重点产业发展高于预期目标。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1362亿元,同比增长7.2%,较“十一五”末增加613.4亿元,年平均增长10.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4.6%,较预期目标提高1.1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加值588.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十一五”末增加351.3亿元,年平均增长16.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3%,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479.9亿元,同比增长11.%,较“十一五”末增加243.3亿元,年平均增长5.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2%,较预期目标提高0.9个百分点。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413.9亿元,同比增长18.8%,较“十一五”末增加245.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8.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5%,较预期目标提高1.3个百分点;

科技服务业243.4亿元,同比增长17.4%,较“十一五”末增加111.8亿元,年平均增长13.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6%,较预期目标提高0.6个百分点;

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41.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344.1亿元,平均增长21.2%,增长速度超预期2.2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304.6亿元,同比增长14.3%。

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371.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68.4亿元,平均增长速度16.3%,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8%,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实际利用外资超预期,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累计1965个,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数量的59.8%,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度提升。 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493个,较2010年增加214个,占全部投资项目的64.6%,服务业投资项目比重呈逐年提升趋势;2014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7.1亿美元,提前达到“十三五”预期目标,2015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4.7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2.4亿元,比2010年增加1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7%,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服务业税收贡献突出

2015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759.2亿元,同比增长12.8%,较“十一五”末增加448.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超过“十三五”末预期税收179.2亿元。地税收入贡献突出,2015年服务业地税收入515.8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89.9%,较“十一五”末增加232.7亿元,年平均增长21.5%。

(六)省内龙头地位稳固

“十三五”以来,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省内龙头地位稳固。2015年,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76.1%,较“十一五”末提高2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是新常态下,服务业增长速度放缓。“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以“调结构,稳增长”为前提,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不再像“十一五”期间那样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较“十一五”回落了5.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呈逐年回落态势, 2014年增速最低只有7.9%,2015年增速较2014年回升1.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回落趋势。

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速放缓,发展后劲不足。“十三五”以来,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逐年放缓,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5.7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187.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8.3%,同比增长16.4%,增长速度较“十一五”末回落了17.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56.6%降至48.6%,回落了8个百分点。从“十三五”以来服务业投资增速不断降低,比重不断下滑的发展趋势看,服务业投资后劲明显不足。

三是在省内地市中的服务业增速排名和结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2015年,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幅度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九位,低于东营、聊城、德州、荷泽等地市的提升幅度。从省内各地市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排名来看,“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全省17地市排第12名,位次滞后,前三名为菏泽市、烟台市和泰安市。

篇4

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第三产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4.7%。三次产业结构中三产以75.8%的占比居于绝对主导。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为主导的生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北京生产业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经市政府批准,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2009年初颁布了《北京市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有了这一科学可行的统计界定,北京生产业的规模和特点将不再“雾里看花”。

增加值占地区GDP半壁江山

经初步核算,2009年北京生产业实现增加值5878.9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9.8%,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009年1~11月,全市共有限额以上生产业法人单位19378家,实现收入327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4729.7亿元,同比增长8.5%;从业人员210.6万人,增长3.8%。企业效益稳步回升,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增速逐季递增,并在1―11月实现由负转正,扩内需及结构性减税等政策作用效果明显(见下表)。

五大领域全面向好

金融服务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的大量投放拉动了金融业快速增长。中资金融机构全年人民币贷款规模达到24805.1亿元,同比增长27.7%。经初步核算,金融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720.9亿元,同比增长13.3%,为生产业中增幅最高的领域,对生产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8.5%。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上年的18.1%提高到19.1%,带动着全市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技服务作用增强。近年来,北京科技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科技服务增加值在全国居于首位,保持引领态势。”保增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实施,使科技服务需求有所增加,科技服务业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作用有所增强。2009年,科技服务领域实现增加值793.7亿元,同比增长12.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信息服务总体平稳。尽管软件业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但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3G推进、三网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电信及网络业务量快速增长,支撑着信息服务业的平稳运行。信息服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107.6亿元,同比增长10.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商务服务逐步向好。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商务服务业受到较大影响,增速大幅下滑,但下半年以后企稳向好趋势明显。商务服务领域全年实现增加值816.2亿元,同比增长6.7%,低于生产业平均增速,但比上半年增速加快6.3个百分点。商务服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与上年持平。

流通服务降幅收窄。受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不足、原油价格回升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09年,流通服务发展出现下滑,但进入下半年以来降幅有所收窄。流通服务全年实现增加值1440.4亿元,同比增长5.5%,增幅较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09年1―11月,限额以上流通服务单位与1―5月相比,收入和利润总额降幅分别收窄16.0个和35.8个百分点。从货运市场看,2009年北京货物周转量持续处于低位,累计增速自2月份起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下半年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货物周转量有所增加,累计增速降幅持续收窄,但全年仍未实现增长。

发展优势已经显现

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上述一系列分析数据已经显示北京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其中生产业贡献突出。这表明北京生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生产业所占比重的大幅提高,既有生产业自身发展趋势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

产业内部结构趋于高端。从生产业内部结构看,五大领域增加值比重“三升二降”,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2009年,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四大高端领域增加值占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5%,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占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0.9个、0.3个和0.2个百分点;尽管外部需求不足,商务服务业受到较大影响,但其所占比重仅下降0.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行业对商务服务需求的增加,商务服务仍将保持较快发展,不断巩固其在全市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流通服务比重延续下降趋势,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发展特点突出。从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看,在各项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快速发展,各功能区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动着全市经济的发展,生产业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日益明显。2009年1―11月数据显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共有限额以上生产业单位6702家,以全市7%的占地面积,集聚了限额以上生产业34.6%的单位,42.3%的资产,42.3%的收入、41.9%的利润、56.3%的税金和44.6%的从业人员。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为主导,其收入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单位收入合计的74.9%和52.9%;金融街功能区继续保持金融服务绝对主导地位,其金融服务收入占全市限额以上金融业单位收入合计的76.0%。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北京生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不断攀高,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显示出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2009年1―11月,北京生产业限额以上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10.6万人,同比增长3.8%,高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0.9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8.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生产业五大领域从业人员人数全面增加,其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增速高于生产业平均增速,分别达到5.9%、7.2%和4.8%。

总体效益有待提高

全年数据显示,北京生产业正在逐步恢复活力,并开始稳步回升。尽管如此,对生产业部分领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仍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流通服务领域效益不高。2008年底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降,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2009年下半年,尽管货物周转量降幅逐渐收窄,但全年仍比上年下降6.0%。物流业尚未摆脱业务量萎缩的状况,企业效益特别是货物运输企业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

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52-02

现代服务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用新的现代化的业态、技术和服务方式对于传统的服务业加以改造,根据消费者需求,向社会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

一、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居民生活业层次较低

目前四川的酒店餐饮、美容美发、按摩保健、茶楼水吧、家政服务等居民生活业模式较为单一,水平相对也比较低,还停留在以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上面,没有较好地适应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并且这些行业好多还存在着分布散乱,规模较小等特点,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造成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

(二)现代服务业种类相对不均衡

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其他的部分服务业发展则较为迅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还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功能结构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合理,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不合理

由于四川地缘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四川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和发展不合理,不平衡。

(四)现代服务业缺乏较好的发展环境

由于四川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这些地方的某些部门观念还比较落后,仍然坚持发展工业,没有意识到现代服务业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面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人为设置障碍,削弱其在信息化、广泛化等上面的投资,影响整个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完善。

(五)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服务内容以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旅游会展等传统项目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较少。

(六)现代服务行业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四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数量较多,这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她们却是目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她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服务水平较低。另外,最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吸引,四川具有专业技术的现代服务人员流失率比较严重,造成了高技术、高水平服务人才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影响四川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提高的首要因素。

二、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四川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希望。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四川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范围,调整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水平,对于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降低资源能耗指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一)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发展生产业

1.加强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协调城镇与乡村之间,省会与地州之间物流体系的构建;加快物流总部,物流工业园地的规划与实施,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地进行物流资源配置。改善和降低物流环节增加物流费用的因素,提高现代物流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2.强化金融投资业的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业。进行金融体制的变革,优化金融行业的竞争环境,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能力。通过与先进地区和国家的金融合作,引进金融人才和资源,推广多种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

3.提高信息技术业的水平

完善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科技为主的观念,加强讯息基本设施的构建,提高信息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信息科技产业化水平。

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鼓励推广创新型、专业型、科技型的产业构造、管理服务、教育发展、技术更迭、绿色环保等现代服务业。

(二)立足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旅游业

1.合理发展,大力开发符合四川特色的旅游项目

一是休闲性度假旅游。以特色鲜明的休闲形式和休闲内容,围绕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挖掘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针对以休闲体验性旅游为目的的度假,实现旅游与生活的完全融合。二是观光性精品旅游。组织不同景点的联合,进行合理建设,深度开发,增加创新,以生态自然类为基础,并逐渐衍生到历史文化类的观光性的精品旅游,形成小而精的模式。三是专题性综合旅游。进一步发掘地方特色、结合四川特有的人文风土和少数民族各种节日的庆典旅游,结合四川白酒文化和餐饮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文化旅游和四川三星堆,古金沙等史前科普旅游。

2.开拓延展,深度挖掘四川旅游的相关产业

加快旅游餐饮相关配套构建。扶持景区周边城市和景区内部等中高端餐饮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餐饮行业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建设,提供吃,住,玩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设施。

扩大旅游住宿设施规模。根据不同档次和不同需求,一方面大力支持兴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星级宾馆,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旅店、青年旅馆、汽车酒店和露营宿地等设施的建设和推广,形成消费层级构成完备、经营方式各具优势、综合竞争力较好的旅游住宿网路。

3.引导扶助,全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整合各方资源,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四川不同地区结合当地乡村优势,全面普及和提升乡村旅游,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地方风情的乡村旅游。

(三)保障民生生活,大力发展生活业

1.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

以成都为中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体制创新,着力提高现代服务功能,使成都成为联络川内其他城市的重要现代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商务信息、科技文化、金融投资、地产基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增大就业岗位供应量,扩展就业服务范围。

2.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将基础性教育和义务教育放到新的高度,深入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稳定和提升教师水平,增大贫穷和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教育的比例,落实保障弱势人群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贯彻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等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构建低保信息数据库,切实保障群众所应有的基本生活条件。

强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根据居民需求,以居民服务为核心,进一步规划社区服务业的结构,设计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快速构造便利店、邮政、维修、育幼、养老、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多功能,完善性的社区服务网络。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规划完善商品房市场,确保商品房的供给和调整。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等为核心的房屋保障系统,进一步对中等和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改善。提倡“自然建筑”,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加强建筑环保节能。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资源体系和预防报警系统,促使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破除体制

各级政府要围绕严格按照四川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尽快出台促进和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法规,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二)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角逐力

结合四川省各地市实际情况,优先破除重难点行业的壁垒,才能尽早完成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立足四川的现实状况,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特色定位、错位创新、差异体现的原则,根据地区自身的资源、产业、和文化等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面对经济发展的不断升级,必须加快以基地经济、网络技术、金融投资等为重心的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构建厚实的基础。要加快提升四川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技术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影响力。

(三)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和支撑,扩大吸引现代服务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延续成长的关键是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四川现代服务业人才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改进型、领导型、标志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管理研究,商务零售,网络科技,物流商贸等等知识集群型的高端专业现代服务业人才极其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强化人才培养,把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摆到首要位置,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等优惠政策,大力改善人才各方面环境。全面推行现代服务业执业资格认证,强化其岗位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大力引进市场营销、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造坚实的基础支撑。

(四)扩大对外窗口,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全球市场结合

四川现代服务业一定要具有全球眼界和创新思想,通过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的放开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快速,更高效,更全方位的与世界经济接轨。更要进一步密切与国外大型先进、现代化服务企业合作,借力发展。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合作力度,集中全省优势资源,以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设定多样化的引资方案。同时鼓励川内企业扩大出口,增设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的区域,甚至全球服务企业。

(五)改革政府机能,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指引和扶助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快改革政府机能,改进政府管理方法,提升政府运作效率。要深化规划指引,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省内城市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有效地将城市设计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融合。加强政务服务环境的营造,约束完善行政执法,全方位的检查和消除没有依据,胡乱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深化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网络技术,简政放权,增加效力,提高阳光度。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行业协会的能力,让其在制订行业规范,增强行业约束,维持市场体系,交换行业资源,疏通政企纽带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中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J].天津人大,2012(5).

[2] 梁吉充.加快推进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 杨永生.云南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6(5):123-129.

[4] 王 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研究[J].中国集团经济,2012(15)

[5] 常宏建,吴 彬,邢蕾.山东省商业发展战略规划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1(3).

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路径

广东省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雄厚,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但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下,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佛山市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在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如何实现其内部结构升级成为关键问题。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结构

为更好地反映佛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在佛山市服务业中选取六个行业作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现代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根据1994年至2006年这些行业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从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六个行业从业人员1994年至2006年的变化看,各行业的劳动者绝对数量在2004年以前波动不大,但2004年至2006年,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增加。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4年后也大幅上升,但科学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3年至2006年问几乎不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量近年来逐年下降。2006年,佛山市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六个代表性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到25%,这一比例显然过小。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产值结构。首先,在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产值在12年间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整个服务业增长速度,其它行业的产值在12年间增长速度较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慢。其次,从各行业产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看,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的产值逐年增加,但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这不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及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佛山市金融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行业的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总计不到30%。现代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影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也形成障碍。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地区结构分析

佛山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很强,2005年佛山市五个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区)之列。其中,顺德和南海两区的综合实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的第二位和第六位。以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三个行业为例,根据佛山市五个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可考察各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首先,在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方面,顺德区和南海区占较大优势,明显与其余三个区拉开距离。2004年以前,两区的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都保持十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南海区紧靠广州,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以两位数的比重遥遥领先,2004年后,其比重开始下降,顺德区超过南海区。总的来说,两区基本保持领先地位并高于其他区一倍。其次,在金融业方面,南海和顺德依然占前列。2004年,顺德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5%左右,高明区在2003年增长得较明显,禅城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1%左右。再次,在房地产业方面,顺德区近年来发展较快、较稳定,南海区发展更迅速,2006年已超过顺德区,而高明和三水区的发展则较慢。总之,五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较明显的差距,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三、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相对于佛山市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在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六个代表行业中,除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外,其他行业的增加值都不高,而且它们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作为重点支持的金融业仅占5.5%,近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的房地产业在佛山也只占10.3%。

(二)经济效益不高。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服务业的总产值偏低,二是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在资源上支持现代服务业才能提升其经济效益。目前,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广州和深圳,相比之下,佛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这与佛山市作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符,需要用一定的政策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其效益。

(三)各区的发展不平衡。总体说,在佛山市的五区中,顺德区和南海区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总体经济水平高于其它三个区,顺德、南海区现代服务业代表行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也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与区内经济环境有关。第一,与制造业发达程度有关。顺德区和南海区经济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比较发达,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较大。因而,现代服务业在这两个区得到较早、较快发展。第二,与拥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才有关。在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大部分服务于制造业。如,金融业和会展业,因此劳动力的进入门槛比传统服务业要高,需要有一定专门技能和知识。而经济发达地区能吸引更多拥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与各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有关。各区的优势不一,南海区有区位优势,与广州相连,在广佛经济圈中充当重要角色,有数个大型物流园区,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佛山市现代物流业的仓储、配送、运输的需求,而三水区和高明区在房地产方面有很大潜力。

(四)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不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佛山市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制造业飞速发展,但作为制造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却未能跟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及GDP的比重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随着佛山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佛山制造业将面临结构升级的挑战,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一)重点发展三大生产业。佛山市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依据本地现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着重发展三大生产业第一,发展金融服务业。首先,从制度上着手,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加强对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运营的引导和规范。其次,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完善政府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公共服务,鼓励本土金融机构与外来机构的互联互动,鼓励服务创新。再次,鼓励支柱企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全市金融服务需求。最后,统筹城乡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针对佛山市五区之间的区际金融市场发育差距明显的现状,在重点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的杠杆作用,协调地区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促进物流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注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实现保税物流企业发展变革;建设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发展会展业。佛山市会展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家具展、陶瓷展等已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发展会展业需从以下方面考虑。注意会展业的区域定位;整合场馆资源,统筹展馆布局;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注重会议展览业协会的运作;培养会展业相关的专门人才;注重会展促销及会展品牌建设;会展与旅游业整合发展。利用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整合发展目标,整合管理机制和产业部门,构建具有会展和旅游功能的新型会展旅游产业。

(二)要立足广佛、着眼泛珠、面向世界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高屋建瓴,拓宽视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拓一切可开拓的市场。佛山毗邻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州,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产业资源,是佛山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天优势和必然选择。广州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随着2010年亚运会的日趋临近,广州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将逐步加快,佛山应以“广佛都市圈”的建立为契机,在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同时,改善制度环境,建立人才、科技引进机制,为两地间要素流动和经济互动创造条件。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无论是生产业,如金融、物流、会展、研发设计等,还是社会服务业,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这些服务对象是服务市场的需求者,服务对象需求量的扩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为现代服务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因此,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不局限于佛山本地区或局限于“广佛都市圈”,更应着眼于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甚至要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要适时地引入国外大的、成熟的跨国服务企业,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以科技与制度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从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看,佛山市自主创新优势不明显。因此,科技创新应主要采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和技术引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是佛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现代服务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技术引进再创新需从观念、技术和人才三方面着手。首先,引导企业从观念上重视技术研发投资,把创新和变革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其次,吸引全球或全国范围内运作良好、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业企业投资本地,利用模仿和学习提升本地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再次,吸引有高知识积累和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落户佛山,激励他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发挥多项技术的协同效应。

篇7

一、充分肯定成绩,增强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服务业发展。特别是2008年9月高规格召开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抓紧抓好。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我省服务业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服务业总量和人均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7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5万元,位居全国省区首位。

1.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注重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巩固特色优势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的产业层次、产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商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流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港口运输、商品市场、旅游等服务业特色优势更加明显。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蓬勃生机,涌现出阿里巴巴、淘宝网、网盛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

2.服务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推进服务业质量建设,积极培育大型服务业企业,使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8年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之后。编制实施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两年共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343个、总投资4311亿元。服务业标准、品牌、质量创新有效推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大型服务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物产集团、国贸集团、宁波银行、浙江远大、银泰百货等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服务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业布局逐步完善。坚持统筹城乡服务业发展,鼓励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农产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农家乐等新的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顺应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

4.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效益与速度同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在我省“保增长、促转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税收贡献率明显上升。2010年全省服务业税收收入287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51%。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底,全省服务业就业规模达到1240万人,比2005年增加296.7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3%。同时,公共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5.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积极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规划政策,努力破解资源要素约束,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和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规划引导,制定出台《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浙政发[2008]5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配套实施上百项政策措施。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土地保障力度,进一步减轻服务业企业的负担。各新闻媒体深化宣传我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和政策举措,营造了服务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市场准入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现象,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服务业总体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化思想认识。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我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特别是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上升到国家战略。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港航物流、金融信息等海洋服务业的大发展是重中之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市场转型和服务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我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业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1.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产品经济、实物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依靠服务经济的带动和支撑,服务业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7500美元,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工业化

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服务业向各类产业渗透,数字服务业、网络购物、敏捷制造、远程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极大地增加服务的消费能力,无论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业,还是商贸、餐饮等生活业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都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必然有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拓展国际服务贸易领域,迎来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全球服务大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紧紧抓住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服务业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渗透于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兴旺发达,可以促进工农业产需的衔接和生产的扩大,促进消费的扩展和生活的改善,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的产品加工制造在下降,但制造业绝对量仍在增长,靠的就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工程总包等服务业的带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也是依靠技术研发、产中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两大问题制约着我们:一个是制造业规模大,但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另一个是投资、出口拉动力强,但消费的增长贡献率仍然偏低。这两大问题都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很大关系。“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能否加快发展、增量提质,将决定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有效扩大和开拓内需,增强消费拉动力。推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集约化、高度化,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浙江科学发展之路的具体实践。去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离不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一般工农业相比,具有占用土地少、物质投入少、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优势。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增长与资原环境的矛盾;有利于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低碳消费,倡导绿色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近,国家下达了“十二五”时期我省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的目标任务。要完成这一节能减排任务,最重要的举措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切实把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业既直接提供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又具有门类广、领域宽、就业弹性大等特点,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劳动力就业,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继续转移富裕劳动力;发展现代工业,需要减员增效;而发展服务业,无论是高端还是中低端行业,都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而且,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当前。我省城乡居民消费将呈现出由生存型需求加快向发展型需求转变的趋势。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等产品性支出的比重继续下降,住、行、游等服务性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更高更多的需求。这都要求我们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产品,更好地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普惠均衡的大社保体系和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抓住发展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完善,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省初步建立“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高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服务业发展总量扩大与质量提升并重。既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努力改变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又要注重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品牌创建、效益提升和区域布局的完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质量,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培育新兴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既要大力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又要大力改造提升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传统服务行业,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进一步巩固传统服务业优势。

三是坚持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统筹发展。既要遵循服务业向城市集聚集约发展的一般规律,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培育壮大县域服务业特色优势;又要坚持以城带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四是坚持服务业发展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集群生产公共平台建设;又要抓紧制定规划,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五是坚持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既要依托我省产业、企业和市场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服务领域,拓展省内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要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拓展服务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六是坚持服务业改革与创新互促共进。既要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破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建立公平、规范的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又要鼓励和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重点任务:

1.着力推进生产业发展增速提质。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要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11个重点产业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扩大总量规模,增强服务功能,细化专业分工。深化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加快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积极鼓励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积极鼓励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延伸,积极鼓励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变,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快生产业发展,重点是抓好五大行业:一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集聚区,打造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港口物流、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城乡配送物流为特色,以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建设为重点,以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为支撑,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中介及推广等服务为重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提升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电信网、广播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努力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五是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

2.加快生活业优化升级。生活业的发展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积极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方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使之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加快培育商贸流通业的名牌商标、商号、老字号、知名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社区标准超市、便利店,积极构筑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海洋等特色旅游。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优化土地和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拓展生活业的新领域,鼓励发展养老服务、卫生保健、体育健身、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区教育、劳动就业、优抚救济等社区公共服务,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3.大力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智、高效、高带动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要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人文、科教、市场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在配置资源、优化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运营方式。鼓励和吸引大企业参与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和国际物流岛建设,完善海陆联运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高度重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能级,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深度应用,健全金融、物流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和诚信市场体系,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文化强省建设,重点发展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技等重点行业,扶持新兴文化服务业态,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若干文化创意城市。四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紧紧抓住全球服务外包大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努力推进在岸外包服务,重点拓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服务外包产业。五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要求,重点扶持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咨询等行业。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六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设立总部、地区性总部,支持经济强县引导民营企业总部集群化布局。

4.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城市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和创新点。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城市。同时,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坚持统筹推进城乡服务业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信息、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浙中城市群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镇和小城市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配置学校、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功能,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扶持面向“三农”的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住房改造建设等生活业,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深化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g2程的成果,加快发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等生产业,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5.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开放发展是增强我省服务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鼓励我省服务业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提高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继续巩固和拓展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国际建筑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规模优势,重点扶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国际服务贸易,支持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和杭州空港经济区进行服务业开放创新探索,积极推进国际服务贸易便利化。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跨国公司来浙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引进优质资源。加快服务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引导运输、旅游等有比较优势和贸易分销等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对外投资。大力开展浙港、浙澳、浙台服务业合作,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6.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当前,体制机制仍然是束缚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公平竞争,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放宽”上下功夫,建立公平、规范的准入制度,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行业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领域,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拓宽服务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深化服务业改革,必须抓好试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要坚持综合改革试点与专项改革试点相结合,把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先行先试作为各项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市场准入、垄断行业改革等领域,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突破,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杭州、宁波和金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国家级改革开放措施,探索建立推进小商品国际贸易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贸易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小商品国际贸易试验区。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工作上更加到位、政策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服务业加快发展对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挥好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和分析工作,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要根据“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细化任务分工,推进项目建设,落实保障措施。

2.完善规划政策。服务业门类众多、涉及面广,在发展中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目前,我省已编制完成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十大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下一步,要突出抓好这些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的实施工作,更好地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形成大力扶持和规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整合使用各类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化使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着力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总量。鼓励银行业积极开发符合服务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价格政策,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

3.抓好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重点抓好6大载体建设。一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等为重点,加快建设100家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二是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金融、科技、信息、物流、培训、会展、商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服务业大企业集团。着力抓好100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着重培育若干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四是省级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平台。结合推进14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合理布局生产业平台,加快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城市新区和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五是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建设,加大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投资新热点。六是服务业质量建设。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培育20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推进500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篇8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健全现代服务业体系角度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分类,然后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分析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及感应度,从而得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并据此提出现代服务业理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直接消耗系数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化高度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服务业的一切特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极大地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江苏省,更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来,江苏省出台30条现代服务业优惠政策,旨在为全面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江苏立足发展基础、顺应发展趋势、发挥优势条件、确保继续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江苏服务业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并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将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基于此,研究现代服务业对江苏经济的贡献,从而为以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投入产出模型简介

(一)投入产出法定义

投入产出法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综合系统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具有复杂联系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我们称反映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表格为投入产出表,称反映投入和产出相互关系的数学公式为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二)投入产出法的相关分析指标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具体而言,它是一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的各个部门产品的数量,其公式为:

(1)

式中,a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数。xij是第j部门生产中直接消耗第i部门产品的价值量;Xj是第j部门的总投入价值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B=(bij)n×n=(I-A)-1 (2)

I-A称为里昂惕夫矩阵, 其中I为n阶单位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任意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aij越大, 说明两部门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2.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或联系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来进行定量研究,这是经济结构分析中一个较好的方法。

一个部门影响其他部门的能力可以叫做影响力,而其受外部门影响的程度可以叫做感应度,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对里昂惕夫逆矩阵(I-A)-1的再加工得到。可以把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列和与列和平均值之比,称作影响力系数,把(I-A)-1行和与行和平均值之比,叫做感应度系数。公式如下:

(3)

(4)

式中,b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元素。Fj为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Ei为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若一个部门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比较大,表示该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后向效应较大,则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力,因而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当Fj>1时,说明第j个部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推动作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当Fj=1时,说明第j个部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推动作用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当Fj

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部门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相对水平,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表示该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前向效应较大,则其受到国民经济发展较大的拉动作用,因而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部门。当Ei>1时,说明社会经济系统对第i个部门的拉动作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当Ei=1时,说明社会经济系统对第i个部门的拉动作用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当Ei

现代服务业对江苏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分类

现代服务业生态系统大致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层是核心层,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及教育事业;另一类是其他核心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第二层是第一层服务的辅助层,主要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及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功能的集聚。第三层是为以上内容配套的功能集聚,即公共和政府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健和社会福利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只有健全现代服务业生态体系,才能有效和高效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基本是相对的,基于以上的现代服务业统计分类体系,那么第三产业中剩下的服务业即为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即: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其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本文所设计的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分类是根据本文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分类,见表1。

(二)现代服务业与其他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根据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得表2。

由表2,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2007年江苏省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

观察表3,可以得出2007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情况:现代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最大,其次为传统服务业。这说明考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 现代服务业对这两个部门产生了最大的推动作用。

(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及其他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

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江苏省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传统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其中,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这表明,第一产业、传统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均高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且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大。也就是说,每增加1万元的现代服务业投入将带来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1.39万元。这主要是由江苏省经济的发达程度及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江苏出台的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加大。

根据公式(4)计算得出江苏省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2007年江苏省传统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最高,为1.287。这表明了江苏经济处于大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对传统服务业的需求都极大,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为现代服务业(1.229),说明现代服务业受到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使用,将带动现代服务业1.229万元的支出。可见,江苏现代服务业受到的拉动作用较大,并且随着政府的重视,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投入水平将会更高。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势在必行,但必须理性发展。由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且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从优化引导资金、放宽市场准入、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利用存量土地、鼓励人才引进、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等六个方面分别予以专门规定,为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保驾护航。

(二)利用市场机制和通过资本市场促进服务企业的重组、兼并

促进服务企业的战略联盟、连锁加盟、垂直和水平的紧密型合作等,联合打造服务品牌和提供符合型服务。以服务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网络型组织构架,联接大量服务小企业,形成全覆盖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产品价值。同时,根据服务不同行业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种不同类型、分散化、具有灵活性的服务企业,包括家庭型服务小公司。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且加快人才培养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上升,而同时制造业相关比重减少。政策上要对第三产业的科技研发予以扶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与发展水平。用信息化改造服务业,促进现代新型业态和组织方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彩凤.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2.李志平,白庆华.论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论坛,2006(22)

3.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从对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纲领性和前瞻性指导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地显示服务业在江苏“十二五”建设期间的重要性。《纲要》指出江苏“十二五”建设的主导思想之一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目标之一是“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指出未来江苏服务业将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贸、健康、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门类。根据对《纲要》中关于服务业建设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及方向,详见表2。通过对江苏“十二五”服务业重点发展部门、业务及目标的分析,结合与以往服务业建设的分析7比较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建设的显著特色是“创新”,包括市场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其核心就是“服务创新”。这些创新是与未来江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线,以及各产业进步的需求分不开,这也已经成为社会、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这些需要创新发展的重点服务业部门,其生产、运营以及服务的市场消费过程的重要特点:一是更多地是以从业人员的智慧和技能投入,以及消费者更多的心理消费与满足等非物质化要素为核心;二是生产业更多地需要将研发、制造与销售环节,甚至整个产业链有效地融通,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作为“十二五”江苏重点发展的服务业,其重要的地位以及需要将各生产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发展,必然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服务业人才的支持,才能满足江苏未来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十二五”江苏服务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

江苏“十二五”期间需要优秀的服务业人才支持,从而有效地完成各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对江苏“十二五”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做出预测与判断,为学校、企业、政府的人才培养、选拔与任用决策,提供依据和方向。1、服务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需求的人才数量,主要需要依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因此,可以通过对历年江苏服务

业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进行预测。第一,需要界定“服务业人才数量”的范畴。因为政府统计部门没有对“服务业人才数量”的专项统计数据,现有统计数据主要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所以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作为研究的依据。但从各产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在农业与制造业从业人员中,有很多从事的是研发、管理、营销等服务性工作,这在江苏发达的制造业中尤其明显。因此,政府统计数据中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应该少于实际从事服务性工作的人员的数量。第二,因为影响服务业人才需求量的因素众多,所以需要找到对江苏服务业人才需求数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社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还必须是权威的,并具有对“十二五”江苏服务产业和经济整体发展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的、明确的指标。因此,《纲要》中关于“十二五”江苏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指标,无疑就是主要的可选因素。通过对《纲要》的研读,可以发现三项与服务业发展具有紧密关系,并且已经确定了具体的规划目标数值的因素,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6.58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48%)和“城市化率”(“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63%),这三项规划指标可以选作预测服务业人才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具体数值见表3。通过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a和b带入方程,就得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8+42.24x。再将《纲要》中规划的江苏“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8%带入算式,就可以计算得到“十二五”末江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预测值为2028.9万人(检验略),相对于2010年的增幅将近20%。

2、服务业人才的质量要求(1)抽样调研。为了进一步明确江苏省服务业企业对“十二五”期间所需人才的质量要求,本课题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江苏省内进行了一次典型性抽样调查,了解江苏服务业企业的人才选择、培养和晋升要求。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十二五”期间该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定位、内驱力和人格等特质的信息。抽选的典型样本主要依据两个选择因素:一是典型样本为企业,分别来自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发展的11个部门,包括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贸流通业、家庭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二是依据被调查企业内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分为中小型单位(从事服务业员工的人数在50人以内)和大型单位(服务业员工的人数在50人以上),每类各选择一家企业,共计22家。三是再选取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制造业类型企业6家、农业生产单位2家,共计8家单位,各家企业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研究这两大类企业中,对从事服务业工作人才的质量要求。各类企业共计30家,其中南京23家、苏南5家、苏北2家。

实地调查对象是上述企业的人员;收集信息的方法主要为访谈法中的“深层访谈法”和“留置问卷法”。深层访谈法主要面向被调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留置问卷法主要面向企业的中基层员工。最终受访者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0人,中基层员工110人,共计140人。所有问卷都为有效问卷(包含补充调查获得的问卷)。详见表4。调查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定位、内驱力和人格特质信息等6个测量大项,50个有可选项的测量小项;每个大项中还设置一个开放式选项,受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增加可选的内容。为了反映不同人才特质重要程度的差异,问题用“数值分配量表”设计,要求受访者根据某项人才特质在本单位或行业的重要程度,赋予0-100分之间的一个分值。不同得分的小项既可以排出先后顺序,以反映出不同的重要性,又可以通过赋分的差异,反映出重要程度的差异。另外,由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人才质量的判断,相对中基层员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强的影响力,所以根据以往调研的经验,给予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基层员工的赋分以不同的权重,以修正测量结果。前者的权数为0.7,后者的权数为0.3。每项调查内容的得分计算过程为:设定调查问题的序号为n(n=1-50),每项问题最终的得分为An,每项问题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赋分为Anm(m=1-30),“中基层员工”赋分为Ane(e=1-110),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Anm和Ane不做修订,视同重要性相同。则每个问题最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2)服务业人才质量的描述———SCB模型。通过理论及实践研究,发现未来江苏省服务业对人才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基于对服务业特殊的人才特质的认识,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描述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冰山模型”———“服务业职业胜任力冰山模型”(ServiceCompetencyBergModel),简称SCB模型。图3是LyleM.Spencer和SigneM.Spencer的“冰山模型”,图4与图3主要的区别在两方面。一是在服务业中,“知识”相对于“技能”,在冰山上的排序更靠上层显性的位置。因为服务业的技能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更多的非标准化倾向,而且常常与拥有独特技能的个体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不易于通过培训获得。二是图4中“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更多。虽然服务业的技能不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特殊技能,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最重要的几项技能都具有不易培训获得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近似于人才深层特质的属性。2)在对服务业人才素质、能力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的深层特质中,不同特质对服务业工作和岗位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以往对LyleM.Spencer和SigneM.Spencer的“冰山模型”应用性的研究中,一般以研究某项岗位和工作的胜任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为主,对不同的素质、能力在岗位和工作中的重要程度的研究不足。作者调查得到了江苏省服务业相关人员,给六项人才特质的赋分,再通过计算各自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发现受访者对未来江苏服务业人才不同特质重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六项特质的平均分依次为知识80分、内驱力81分、技能85分、自我定位86分、价值观87分、人格88分。虽然得分的高低与人才特质的显性与隐性以及是否比较易于通过培训养成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通过这个简单的计算、分析,可以为江苏省各类组织在选拔、培养服务业人才时,提供主要影响要素重要程度排序的参考原则。3)对服务业人才的特质,有了较为明确的、一般性的描述(见图4)。对人才“知识”主要的要求是,具备丰、扎实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服务业涉及面广,面对的消费者复杂多样,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本岗位扎实的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能够充分应对复杂状况的能力。对“技能”主要的要求是,具备同行不具备的特殊技能,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服务产品;同时要能够不断地创新技能,保持相对的独一无二性。独特性、创新性是适应个性化消费趋势的重要要求,而且也是服务产品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条件。因为服务产品的定价弹性较高,独特的产品就意味着可能有更高的定价和更高的收益。对“内驱力”的要求是,能根据企业、消费者的要求,完成自己不一定愿意做的工作。由于服务业工作的绩效常常没有固定、明确的标准,更多地是以人的感受来评价,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自觉、主动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对自己可能是高要求的工作。对“自我定位”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定位,满足相应的需求。服务业产品、消费者多变,因而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把自己始终当做一名新人,具有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对“价值观”的要求是,要忠诚于自己的组织,做任何事都要有责任感,努力去完成。做事努力、负责,这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工作绩效常常与从业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特质相关联,所以就要求从业人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更多地考虑组织利益,更多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组织的进步联系起来。对“人格”的要求是,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和挫折,讲求诚信,勤奋地做好应尽的职责,而且具有创新精神。人格特质是人才最根本的特质,是其他各项特质的根基。诚信、勤奋、尽职是从业的根本要求;而创新是服务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坚忍不拔则是服务业从业人员能够应对各类复杂的人、事物、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SCB模型的建立,将给江苏服务业人才的选拔、培训、提升等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明确的工作思路。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公司金融

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及特点

(一)“十一五”以来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政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将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首都服务经济功能,突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整体经济增速,GDP占比由2005年的69.65%增至2012年的76.07%;其中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在整体经济结构中占比由46.02%增至51.14%,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见表1)。

从细分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商务服务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发展快,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占比不断提升;房地产等基础配套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稳定保障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与上海市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其18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细分行业来看,北京市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高于上海市8个百分点,突出体现了“科技北京”区域资源优势。金融、商务服务占比高于上海市4个百分点,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与香港地区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其15个百分点,服务业整体发展仍然具有一定差距。从细分产业来看,香港作为重要港口及贸易中心,面向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高端服务,以对外贸易为核心的批发零售业占比高,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较低,这些正是北京市优势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

(三)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 总量占比不断提高,支撑带动效应日益突出。“十一五”以来(2005—2011年),现代服务业GDP从3207亿元增加到831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46.02%提高到51.14%,增量占服务业GDP同期增量67.97%。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符合北京市资源比较优势,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2 以金融、信息服务作为支柱产业,各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呈现出信息化、高技术化等高端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日益成为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延伸,助力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闪联、宽带无线接人等一批国际标准大量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 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信息优势: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公共资源及信息资源丰富,发挥着全国信息交流中心功能。

资本优势:作为中央金融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清算中心,金融街、CBD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及国外金融机构在华分支,形成全国性金融资本中心。

研发优势: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密集;重点高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博士点占全国三分之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半数以上。

需求优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融合。

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区域服务要素集聚能力与行业影响力大幅提升,形成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以金融街、CBD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服务区,石景山、朝阳、东城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区,以顺义、通州、大兴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等聚集区,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

4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先后了促进服务业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了吸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振兴规划、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规定等专项政策。2010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先行先试政策,石景山区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7月,北京市与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签订协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技术研发、测试开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平台。2012年9月,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启动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预计全年减税165亿元。

二、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分析及市场机遇

(一)信息服务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

1 信息服务产业是信息时代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包括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软件等子行业。其中: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具有技术起点高、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等特点,同时公共属性和政策壁垒较强;软件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高端发展信息服务业,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信增值、三网融合、软件、新兴服务业态领域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

一是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依托通信企业集团总部资源加快发展,建成世界级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全球经营所需要的信息通信服务;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大规模开展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随着上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展开,必将为商业银行带来3G网络,高速宽带网等一系列项目融资机遇。

二是传统电信增值服务与互联网增值服务融合。伴随三大电信运营商整体经营转型,预计“十二五”期间电信增值服务产业从1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商业银行可利用网点优势积极营销运营商增值业务资金归集等配套金融服务,并针对其投资采购项目拓展贸易融资业务。

三是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北京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推广阶段(2013—2015年)将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IPTV平台:广电系统将加快整合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资源,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预计形成一系列重大配套建设项目,同时创造光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机会。

四是软件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全国性IT软件业龙头企业、电信、医疗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部分本地服务领域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需求,并通过贸易融资等产品延伸挖掘外包产业链中小企业。

五是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卫星导航等新兴服务业态。“十二五”期间基于物联网的高速铁路旅客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一户一T”云应用示范工程等商业化项目投入运营;新一代卫星导航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置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列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商业银行可关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并围绕新一代卫星导航等应用领域探索融资模式,提前布局若干潜力领域。

(二)科技服务是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强大支撑

1 科技服务产业形态适宜首都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推广、工程技术服务等子行业。作为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该产业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就业等特点。“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通过不断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效支持首都经济发展。

2 科技服务业将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一是以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市将在5年内统筹500亿元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保费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范围。商业银行可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蛋白质科学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等项目;围绕北京市科技发展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及相关领域重大需求,关注绿色印刷、中低速磁悬浮、航空遥感等工程及其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

二是做强研发服务业,推动科研院所向研发服务机构转型发展,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关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国家核电、首钢公司等企业研发关键技术进展,对研发企业及应用项目提供支持。

三是做大科技中介服务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参与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充分利用交易中心、交易所等平台渠道,积极关注工程技术服务、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服务企业,批量拓展客户。

四是做精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品牌。实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发展设计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设计之都,提升“北京设计”国际影响力,并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新生市场龙头企业及国有设计院所向设计服务企业转型改制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三)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中心

1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娱乐等基础行业及相应的文化产品制造及批发零售业。该产业具有创意,知识和资本密集,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有形资产少,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和流转等问题。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与科技产业形成对首都经济双轮驱动态势。

2 北京市建设文化中心期间将形成重大合作机遇。一是优化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区、海淀区为中心,加快现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首钢旧厂区、北京焦化厂转型利用;继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后,重点培育2~3个综合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区,形成地标性文化航母;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期实现入驻基地企业100家、相关产值200亿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海淀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朝阳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798和宋庄艺术区等重点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建设融资需求:密切关注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进展,围绕数字内容制作与分发、出版发行交易与监管、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制造等领域挖掘潜在客户。

二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集中在京落户。2012年6月,北京市与大连万达文化集团、中国数字集团等11家企业签署大规模战略合作协议,首期签约投资额608亿元。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将在798艺术区建设北京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水舞间”高端演艺品牌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中国恒天集团将在宋庄投资建设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投资超过300亿元。房山文化硅谷、怀柔电影城等项目也在规划中。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情况以及核心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

三是集中力量组建行业内龙头客户和“文化航母集团”。北京市将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战略重组;“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新增上市公司50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都市传媒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告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文化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结算、投行咨询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四是加快首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北京博物馆中心区,支持国家音乐博物馆、中国出版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国家级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在天桥和天坛地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亚洲演艺中心。推动市级和区县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等项目,提升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公共文化设施具有较强公益属性,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商业银行可关注相关重点项目进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五是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走出去”。北京市将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海外华人等资源,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海外巡演巡展,支持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动漫网游等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随着北京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可进一步依托自身全球服务网络,挖掘国际业务机会。

(四)北京市将形成较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在公共教育、卫生服务资源布局调整、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教育、卫生属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领域,随着卫生部、教育部先后出台规定明确禁止公立机构负债建设,大型项目融资机会相对减少,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配套金融服务需求,间接支持公共服务事业发展。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至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和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布局优化。推动中关村大学聚集核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融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完成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及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建设,发挥东部高校聚集区学科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向产业集中区聚集,重点推进亦庄职教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除国家级高等院校以及北京市级重点高等院校外,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新建项目发展情况,寻找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优化。除国家级、市级大型综合医院外,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建项目,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三是加快应用科技创新成果。随着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依托结算网点及网络银行等平台优势,开展银医合作,密切关注创新成果应用对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拉动作用。

(五)商务服务产业提升“绿色北京”吸引力

1 商务服务具有较强拉动作用,是构建世界城市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直接推动力。

商务服务产业包括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及会展、租赁、广告、法律等活动。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辐射力等特征,是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支撑条件。北京地区总部经济特征突出,拥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居世界第二;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居全国第一;资产、收入总额占商务服务业比例分别达到96%、45%;集中大量营销、研发、资本运作和管理决策等功能,并带动会计、咨询、律师、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态发展。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将在集团总部、商务配套服务、会展、广告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商务服务业兼具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多数子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属于低耗、高效的绿色产业,符合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强化集团总部聚集优势。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于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到2015年吸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同时重点引进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做实做强“总部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可重点围绕集团客户开展产业链贸易融资业务,分析把握供应链构成、商业运作特点和交易结算模式,开发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是大力发展商务配套服务。实施商务中心区(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核心区等城市商务区,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集聚程度,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会计、法律、咨询等区域优势产业客户,根据企业经营特点,提供融资、结算服务。

三是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提升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预计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国展等四大会展业核心功能区,密切关注密云龙湾水乡等六大会展产业集聚板块建设,延伸营销配套服务企业。

四是创意广告业优化发展。商业银行可优先关注行业内经营时间较长、与业务对象合作关系较稳定的企业,根据应收账款情况,通过控制未来现金流,探索进行融资支持。

(六)流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拉动经济增长

1 流通服务优化带动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实施“世界城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流通服务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现代物流两大领域。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众多,具有利润薄、轻资产、负债率高等特点,并呈现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现代物流以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基地网络为支柱、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商业银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将在专业商品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龙头物流企业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和主要商贸流通交易中心之一,将构建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效、绿色、低成本的都市物流体系和现代化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成熟、先进的现代化流通服务产业体系乃至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力争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商贸中心。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和分类管理,专业商品市场集聚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专业商品市场建设及升级改造过程中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中关村示范区高科技产品交易聚集区、红桥市场珠宝交易聚集区、木樨园一大红门服装产业交易聚集区以及马连道茶业交易中心等主题交易聚集区;同时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内从事石化、煤炭、医药、粮食等商品的全国及区域龙头企业,挖掘其上下游企业链条。

二是搭建重点行业电子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批发交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集成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通州商务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跟踪电子商务国际化经营趋势,跟进配套服务。

三是完善物流产业基地及项目建设。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多级市场配送体系建设的融资需求。

四是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服务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的全国及区域性龙头物流企业,以及航空、冷藏等专业物流企业,依托物流监管企业,拓展商品融资业务。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公司金融业务的市场选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商业银行应在持续深入了解市场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顺应北京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积极探索业务模式、抢抓发展先机,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对接渠道,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全方位支持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持续跟踪和研究:建立与产业主管部门对接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产业发展动态及落地项目情况;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内外部重大变化并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利用结算、网点等综合金融服务网络优势,实现对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二)立足总部经济的拉动和聚集效益,满足重点产业融资需求

1 根据总部经济特点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围绕企业总部所需要的金融、保险、会展、法律、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高端现代服务需求,推进“1+N”的供应链模式,深度挖掘产业链客户群体。借助国内贸易融资产品所具有的融资成本低、优化财务报表等优势,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优质客户群。

2 建立长效跟踪机制,选择性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支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北京市科技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拓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流通服务、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的融资模式。跟踪教育、卫生产业发展动态,重点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打造专营机构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将部分分支机构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特色机构,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重要产业功能区,鼓励根据所处区域特色,明确目标定位,以“立足区位、塑造专业”为目标,重点研究、发展1~2个特色行业,力争先试先行,探索业务发展模式。

(四)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模式

针对现代服务业“看得见、摸不着、抵不住”特点,加大对新产品研究力度,跟踪现代服务业行业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模式,吸收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有市场竞争力的信贷业务产品。

(五)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管理

坚持从产业链全过程整体考察和判断企业经营风险:在生产阶段,重点考察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性,保障产品质量及完成率;在产品推广阶段,重点考察销售渠道稳定性,保障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在产品销售阶段,重点考察市场预期稳定性,保障产品收益,真正“管住”服务产品的变现渠道和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