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

篇1

【关键词】科技中介服务 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政策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 国家层面政策浅析

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

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2.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对于技术转让以及科技孵化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4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试点示范

开展试点示范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的重要方式。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地方层面政策浅析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引导下,各地方在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财政支持、金融资本、人才队伍、资质认定、评估评价、组织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政策制定积累了重要经验。

3.1 地方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2 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

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部分地方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重点支持有明确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具备深层次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发展。北京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参照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山西科技咨询行业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从事咨询业务的机构,由省咨询业协会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核定次年执业资格是否继续有效。山东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3.3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逐渐推进,各地开始重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就制定了《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试行办法》,规定包括专利项目评估策划、专利项目融资服务、企业市场拓展咨询、专业培训、工商登记、税务纳税申报和会计记帐等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作为区政府购买的范围。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4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协作,通过广泛建立协作网络,为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提供重要支撑。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信息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与需求信息的对接,使其成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桥梁和枢纽。山西省规定,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组织的联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法律、金融、会计、财产评估等服务机构的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技术经纪培训教材 青岛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

篇2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篇3

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专业性强,涉及行业领域多,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与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单纯依靠基层行开展客户营销难度较大。因此,要努力改变以基层行为主、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首先由省级分行开展全面客户资源调查,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通过上门走访科技、农机等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贷款项目征询活动等,系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体系及客户资源情况,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多方联合监管”的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主动协调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促请其定期或不定期推荐优质农业科技项目,确定营销重点,指导基层行开展营销。应建立内部项目会商机制,对相关部门推荐项目,由分管行领导召集前后台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同意支持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专项管理,并按照成熟适用、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营销次序。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各级党政高度关注的大型优质项目,对战略性客户和黄金客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高端营销、上下联动模式,确保营销效果。对暂不具备农发行贷款条件但确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要实施跟踪,帮助客户逐步完善贷款条件,努力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应积极营销新客户、新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后备梯队,实行分阶段、分批次择优支持,实现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完善有特色的风险管控模式

(一)推动信贷产品创新。1.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特点设置信贷品种。如将农业科技贷款细分为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农业科技推广贷款、农业科技转化贷款等,分别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措施。要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综合性金融服务。2.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农业科技企业,探索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二)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农业科技贷款、以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对借款人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由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可将全部财政补贴收入作为借款人(包括项目)自身综合性收益进行评估,可采取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方式。(三)创新风险防控措施。1.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以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完善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措施,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全方位的增信融资。2.强化外部风险缓释措施。建立投融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贷款资金与相关涉农产业发展基金、涉农金融租赁、涉农融资担保等业务的对接。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协调政府设立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推广及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3.强化贷款管理措施。坚持将有效防控风险作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把好贷款准入关,防止“带病入门”。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的审核,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贷款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开展贷款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稳健发展,良性循环。

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经营模式

应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结合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流程。既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确保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客户评级模式上,要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由商业性贷款变为政策指导性贷款的调整,评级授信和办贷流程相应按照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操作,更应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管理。在服务模式上,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农业科技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适时调整贷款利率,实行不同阶段、不同幅度的浮动,对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适当实行人力资源倾斜,强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服务,在推进信贷制度和流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四个同步”,即科技企业营销与授信预调查同步进行、授信调查与贷款审查同步进行、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同步进行、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同步进行。应积极引进专业科技金融信用甄别和风险定价技术,鼓励探索完善外部评审制度并共享科技专家库,启动科技专家随机参与科技企业决策评审工作机制,切实优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质量。

完善政策措施,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供保障

篇4

一、加强科技创新

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证。一是要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激发行业内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二是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向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软课题和基础性、集成性的技术开发项目投入。

研究建立技术开发新体系。一是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建立具有**特色的新型复合墙体建筑节能新体系。二是在散装水泥与商品砂浆的推广使用中,建立满足生产、供应、使用的合理技术经济新体系。三是粉煤灰综合利用开发与科研先导相结合,建立高附加值宽应用领域的资源开发新体系。

切实做好建材应用的科研储备。一是要尽快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要切实做好建材应用技术的科研储备,逐步形成“投入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建材科研工作新格局。三是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适合本市建材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落实“禁限”措施

引导建材市场发展方向。一是要鼓励发展和推广应用节土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建材。二是要依法加大本市新型建材认定工作力度,定期公布认定产品目录,引导建材市场发展。三是要配套落实新型建材发展应用的政策措施,重点对新型墙体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实施减免部分增值税和贴息贷款等政策措施。制定建材“禁限”生产和使用目录。一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围绕市场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针对资源现状与行业发展方向,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建材或者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淘汰建材,依据《**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适时采取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的措施。二是要在巩固第一批建材“禁限”措施成效的基础上,尽快列出本市第二批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建材目录,经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三是要研究完善“禁限”措施的社会监管网络,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为本市新型建材发展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坚持“两个结合”的行业发展思路。一是坚持新型建材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现代化“两个结合”,形成相互推动的有效机制。二是要不断总结完善,重点在住宅建筑中通过节能设计,鼓励推进“复合墙体”的应用措施,为改善建筑耐久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的稳定性能和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达到年递增3%以上。

落实建筑节能管理措施。一是要加大建筑节能的推进力度,围绕《**市“**”期间建筑节能实施纲要》,在规定的区域和范围内分步执行国家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期末新建的住宅建筑全部执行国家和本市的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二是要落实建筑节能“三同步”的管理措施。在建设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与招标投标工作和初步设计文件审批环节同步;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核阶段,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核工作同步;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与竣工验收备案资料审核工作同步。促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落实环保和质量要求

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商品化砂浆。一是要把发展水泥散装率的工作重心转向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实现散装水泥使用率的年递增达到10%的目标。二是要重点加大对全市范围内的新开工工程限制现场混凝土搅拌,以及预制混凝土构件和砌块的企业全部使用散装水泥的监管力度。三是要加快推进预制干粉砂浆和预拌湿砂浆的生产与应用,引导市场产业链,为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文明施工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拓展资源综合优化、优用的途径。一是要拓展粉煤灰应用的新领域,确保当年排放当年利用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二是要组织科研力量,提高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重点开展人造景观中综合利用粉煤灰的可行性研究,组织做好“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的国家“**计划”技术储备等项目研究,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领域。

五、建立完善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完善行业行政法规。一是要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快研究制订《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二是要组织开展修改《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规定》和《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前期调研。三是要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推进技术法规制定和贯彻。一是要切实做好《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复合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技术法规的制定工作。二是要依法加大技术法规的贯彻力度,确保本市建材发展应用按照依法管理的要求稳步有序推进,形成本市建材行业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协同推进的新构架。

六、构建监管和责任体系

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一是要加强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难点;要抓住从产品生产到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备案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新型建材推广应用领域的监管体系。二是要根据建设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协调推进新型建材的发展应用工作。要规范各方行为,产品生产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设计单位要按标准规范设计选用新型建材,施工单位要配套完善满足新型建材推广应用需求的施工机具和技术,监理单位要按标准规范和行政法规监管新型建材应用,管理部门要依法引导扶持新型建材的发展应用,形成促进新型建材发展应用的责任体系。

七、加大宣传力度

篇5

一、学习实践活动基本情况及特点

活动开展伊始,厅党组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要求,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厅长蒋泰维为组长的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力量,组建办事机构和指导检查组,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确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活动载体,在厅系统扎实有序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展开。

(一)精心组织学习调研

一是精心组织培训。认真制订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培训计划》,发放各类学习资料,明确具体活动内容,落实责任单位,将时间安排具体细化,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组织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辅导,邀请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主任郭祥才教授作了题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辅导报告;省委常委、宣传部黄坤明部长专程来省科技厅作关于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的主题报告;厅党组书记、厅长、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蒋泰维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的主题宣讲报告,这些都大力推进了省科技厅学习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围绕自主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厅确定了“进一步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我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工作措施”等9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厅领导牵头负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对比反思,寻找差距,研究措施。在厅领导原有联系市县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科学发展联系点,把中央和省委重点联系的嘉善县作为省科技厅科学发展联系点。蒋泰维厅长带领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赴嘉善调研,对嘉善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建议意见和给予工作支持。

三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省科技厅门户网站设立网上意见箱和厅长信箱,向各市县科技局、相关委办厅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和“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理论学习扩大会,围绕“科技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党组中心组、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厅机关处(室)、局和厅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学习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分析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开展分析检查

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问卷和网上调查。蒋泰维厅长及其他有关厅领导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亲自与网友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召开机关干部、厅属单位座谈会、机关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座谈会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主恳谈会,省内高校、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省级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了民主恳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厅领导班子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检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以及省委第九指导检查组、省委巡视组、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和省科技厅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厅机关各支部、厅属(代管)各单位在厅领导和厅检查指导组的指导帮助下,及时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

二是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我厅在集中学习交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问题,深入查找原因,科学制定措施,精心撰写了《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撰写期间,厅党组十分重视,党组书记蒋泰维厅长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会议,与其他各位厅领导专门讨论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特别是对科技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再三修改、几易其稿,初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全省科技工作实情的分析检查报告。

三是组织开展集中评议。精心制定了评议方案,在省科技厅门户网站上公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否深刻、查找的问题是否准确、原因分析是否透彻、发展思路是否清晰、工作措施是否可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否可行等六个方面,全面接受群众评议。此次评议共收到评议意见58份。其中,评议意见为“满意”的有53份,“基本满意”的有5份,没有“不满意”的。

(三)扎实落实整改措施

一是制订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征求意见和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我厅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把“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困难中的重要作用。20*年11月中旬,我厅下发了《关于迅速组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并召开了全省科技帮扶促调动员大会,全力发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市、县(市、区)科技局迅速行动,深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帮扶工作。

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开展科技交流对接,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嘉兴市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创业风险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办法。*市制订了《*市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科技型企业减按20%缴纳所得税。台州市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利专项基金的投入,制定了《市级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第一完成单位,每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杭州市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作为保稳促调的重要手段,要求“能定则定,能快则快”,不仅组织召开了2000多人参加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动员大会,而且通过《杭州日报》、杭州科技网等媒体广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市县两级科技局已筛选、确定了150家重点企业,重点开展帮扶。金华市成功举办第九届金华工科会,全市企业与院校所新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59项、协议投入科技经费5.4亿元。

省内27家高校院所也制订了帮扶计划,已确定了近2000家企业作为帮扶对象。如浙江大学在活动伊始,就制订了“双百双千帮扶行动计划”,至2月底,已与浙江省企业新签合同600多项,合同金额1.6亿元,还根据各地需求,组织了100多位忖家,走访了200多家企业,收集技术难题上百项。

厅机关在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的同时,根据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2月中下旬以来,各位厅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技术专家分9组赶赴各地,深入企业召开座谈会,宣讲科技政策,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考察调研科技项目,面对面地开展帮扶、指导。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措施。活动开展以来,我厅结合调研成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与省有关部门共出台了《浙江省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12)》、《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化实施计划》、《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浙江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由我厅代拟起草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若干意见(代拟稿)》已经完成报送省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审议。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厅机关和厅属(代管)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使活动圆满结束。2月底进行的群众满意度问卷测评统计显示:测评结果为“满意”的有70份,“比较满意”4份,无“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在整个活动开展中,省级以上媒体多次集中报道我厅活动情况。厅活动办及时掌握情况、搜集信息、上报下达,共编发简报45期,为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回顾半年来我厅学习实践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群众参与,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民心。活动开展以来,我厅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纳谏,采取多种形式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活动一开始就在厅门户网站开辟专栏,设立网上意见箱和厅长信箱,并主动向高校、企业和基层征求意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过程中,厅领导在网上与网友直接开展交流。短短一个半小时内,有100多人在网上留言,提出各类意见建议75条。厅党组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呼声。在科技厅门户网站公布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公开接受评议,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是突出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活动一开始,我厅就紧紧围绕科技工作实际,确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活动载体,重点贯彻落实《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科技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了9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厅领导带队下基层深入调研,目前各个课题就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上,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推出了一批涉及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方面的具体目标措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细化了目标,增强了可操作性。

三是突出帮扶企业,为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在活动整改落实阶段中,全面启动了“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由厅领导带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相关处室干部,分赴各市,深入企业、基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厅的引领带动下,全省28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个团队75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于5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如浙江大学制订实施了“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组织100家创新服务机构,组建100个创新服务团队,围绕浙江20个重要区域特色产业与1000家企业结对,共开发、转移1000项先进适用技术。

四是突出班子自身建设,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群众得实惠、发展上水平、干部受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落脚点。在突出实践特色的同时,我厅在活动过程别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学习阶段,着力进行领导干部队伍思想再造,抓好理论学习,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分析检查阶段,每位厅领导都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找厅领导班子和个人在理论学习、解放思想、服务大局、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转变职能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由厅领导担任组长的指导检查组深入每个厅属(代管)单位,指导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参加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厅属(代管)单位领导班子广泛征求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本单位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落实整改阶段,每个厅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带着2-3项重点工作任务,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研重大科技项目,宣讲科技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二、学习实践活动推动科技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科技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一载体,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有大解放、体制上有新突破、能力上有大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

通过这次活动,我厅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更加坚定。

一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群众基础,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化解发展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结合浙江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根本举措,大力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走出困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科技工作。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促进科技实践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科技发展和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把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科技工作自身和科技支撑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活动安排的统筹协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工作机制创新上有了新的进展

厅党组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检验思想解放与否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出台了一整套制度性文件,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我厅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及八个子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概括起来是“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八个大幅提升、七项保障措施”。

二是建立了科技帮扶促调机制。我厅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出台了《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帮扶促调行动”,并建立了厅领导分工责任制,探索企业与科技部门的对话机制与科技帮扶促调的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了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去年我厅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新认定后,可为企业减税35亿多。我厅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加以广泛宣传和层层培训,抵扣政策落实情况有所改善,20*年全年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税收优惠达15亿元以上。

四是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浙江省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化实施计划》、《浙江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关于在科技工作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专利行政委托执法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自主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导向。

五是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会同人事厅联合实施“钱江人才计划”,资助海外归国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会同团省委联合实施“新苗人才计划”,支持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会同省劳动厅、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六是强化了廉政监督机制。根据科技部门的特点,我们突出“科技防腐”,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廉政惩防体系建设。我厅成立了科技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开展了浙江省科技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目前厅机关行政许可事项以及非行政许可事项中的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和省科技进步奖评审等已经全部纳入了网上监察系统,实行全程监督。同时,我厅今年对所有项目全部采取网上申报评审。

(三)践行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我省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我厅迅速行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组织指导科技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加快了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度。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突出产学研结合,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大企业、大工程,20*年我厅继续推进2006年开始实施的26个重大专项,分三批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1个重大项目和5*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当年新增产值483亿元,利税90亿元,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971项,开发重点新产品996只,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1772项,其中发明专利800项,培养人才8300多人。去年我省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达1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自主创新。

二是加强了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加快,20*年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6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浙江大学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实验室被列为国家工程中心,康恩贝制药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前两年启动建设和运行的29个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初显成效,如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3个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共享公用的服务平台,现代纺织技术平台已被科技部、财政部初步确定为面向全国的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持平台;20*年启动新建标准与质量安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等2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工业自动化、环境保护等2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进一步重视民生科技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年我厅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106个重大重点项目,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9项,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着力解决公共安全、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20*年在重大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等技术方面的总投入达4.75亿元,是2006年的2倍多;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8项,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课题884项,总资助经费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进一步完善“百千万科技人才工程”政策、措施。深入研究、认真起草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件,拟定了《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工作方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管理办法》。

五是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20*年我厅组织实施了高效节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95项,其中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55项,服务业领域13项。科技惠民成效初显,如生物医药专项实施以来,有5个一类新药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个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突出,在研项目均以新化合物结构通过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专利;紧急启动的“废弃有机玻璃再生利用工艺技术优化及工程示范”项目,使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企业裂解废气、精馏废气年排放量分别下降98.6%和98.4%,废水、固废排放总量分别消减32.5%和54.9%。

六是进一步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引进载体从单个引进向连片开发、建立创新园区转变,呈现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20*年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113家,目前累计总数已达643家,总投资178亿元,共引进科技人员1.4万余人,引进成果1464项,引进专利1672项;组织开展与国防科技系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400多项国防科技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成功对接;积极开展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等。

三、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打算

我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强调客观原因较多,查找主观原因较少;对如何学习、实践、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得不深;等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学习实践活动是有时限的,但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科技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入学习和大胆探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线,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落实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工作和群众需求,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科技创新的正确思路,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自觉行动,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推动落实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继续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科技帮扶促调活动”列为全年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出成效。全面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对已经整改的要进一步做好巩固和扩大成果的工作,防止出现反弹;对正在整改的,要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责任处室、年度整改目标及考核办法。同时,要及时将整改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和整改成果制度化,努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建立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三)继续抓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把支撑发展作为科技工作首要任务

要继续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超前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攻关项目,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突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技术层次的整体跨越。突破制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力帮扶企业攻坚克难,推进经济保稳促调、转型升级。

(四)继续把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抓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健康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

要继续把事关社会稳定的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三农”建设等问题。组织实施富民强县工程、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和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坚持和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和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社会安全。

(五)继续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

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激励人才;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实施科技项目,培养人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的制度。继续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战略。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团队与创新领军人物。认真研究并切实落实项目、资金、待遇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前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抓住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引进留学生和外籍专家来浙江创新创业。

(六)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降耗的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快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同时要注重科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改善科研开发的物质基础条件,培养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我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七)继续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活动安排的统筹协调

重点处理好“十大关系”:处理好环境、人才、平台和项目的关系,形成“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处理好各类创新主体的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处理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加强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处理好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关系,加强研究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抓大带小,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同时,重视小人物、非共识项目,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加大科技扶贫,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处理好业务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厅机关建设和厅系统建设的关系,一手抓厅机关建设,一手抓科技系统的整体建设。

(八)继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的能力

篇6

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和优质服务。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把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形成技术标准。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利益,不仅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树立国际信用、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同时,要建立对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防止滥用知识产权而对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造成不正当的限制,阻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起草和制定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外汇政策环境。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开展对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建立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点。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继续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有利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政策。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资金,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竞争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立适应国防科研和军民两用科研活动特点的新机制。统筹部署和协调军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内地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

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建立培训制度,提高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提供优惠条件,在我国设立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或办事机构。

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

篇7

一、职责调整

加强的职责

加强科技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职责,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科技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拟订全市科技发展规划、政策;起草地方性法规和其他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编制市级重点科技攻关的发展规划;编制市级民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拟订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与优先领域,负责年度科技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三)负责全市科技进步工作的管理和协调;贯彻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优化科研机构布局,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四)编制和指导全市实施产业基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促进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编制支持产业基地发展建设年度科技计划;负责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工作。

(五)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措施;负责协调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措施以及重大科技创新任务;负责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的合理配置。

(六)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市级高新技术重点产品工作;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管理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导高新技术研究与科技攻关计划的组织实施;负责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七)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提出科研条件保障的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市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共享建设。

(八)研究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农业科技攻关、成果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负责送科技下乡与科技扶贫工作。

(九)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政策,推进市校全面合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十)管理全市科技成果、科技奖励;拟订优化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及科技人才成长的相关政策。

(十一)拟订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和政策,负责全市技术市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技术交易会的管理,制定促进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政策,制定科技保密管理办法,负责相关科技宣传、信息、评估、统计管理及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指导科技第三产业发展。

(十二)负责全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政策与法规;负责全市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负责全市科技系统相关外事工作。

(十三)负责科技创新宏观战略研究,为全市科技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负责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

(十四)负责全市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知识产权工作的规章制度,指导全市各行业(产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负责专利资产评估,指导专利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管理专利权转让和专利许可合同;依法开展处理专利纠纷和查处冒充专利行为的工作;规范专利广告市场;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科学技术局设6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工作;负责信息、安全、保密、、政务公开等工作。

(二)综合计划科

拟订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起草全市科技发展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制全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科技三项费用指标分配和检查管理;负责科技新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向上级推荐省级工程技术及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负责组织编制科技创新工作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管理;拟订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全市软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措施;负责国家银行贷款支持的科技开发计划的管理与实施。

(三)知识产权与科技管理科

负责编制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参与编制知识产权战略并组织实施;全市涉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中介服务机构的协调管理;依法处理专利纠纷,查处冒充专利行为;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指导企事业单位专利技术产业化工作;管理专利权转让、专利许可贸易、专利权质押合同;负责管理专利广告;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指导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统筹协调知识产权涉外工作。研究拟订科技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政策、法规;归口管理全市科技成果登记、鉴定、转化项目认定、转化与推广、科技奖励及相关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市政府有关科技奖励的评审和省以上有关科技奖励的申报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管理全市技术出口和科技保密工作;负责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计划管理和实施;负责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的推荐;负责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项目的搜集、审核、立项工作。

(四)农村科技科

负责我市农业领域科技进步工作的管理与协调;研究拟订市科技促进农村发展的规划与政策;编制并组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和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开发研究计划;组织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示范工作;负责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收集、审核和立项工作并负责向省、国家申报农业科技项目;组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应用工作;指导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和科技兴县等涉及农村的科技工作。

(五)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

负责我市工业领域科技进步工作的管理和协调;拟订我市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编制并向省、国家申报工业科技攻关、“火炬计划”、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组织编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管理;推动工业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负责高新技术园区的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发展基金、风险投资的使用与管理;负责工业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的搜集、审核、立项工作。

(六)社会发展科

拟订全市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规划与政策;编制与组织实施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计划和产业化计划;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推动节能减排和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工作;拟订应用基础性研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编制应用基础性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涉及人口、资源、安全、环境、减灾、医药卫生、海洋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等科技工作;负责全市人类遗传资源和实验动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合署办公,行使纪检监察职责。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科学技术局编制21名。其中:行政编制18名,机关编制1名,工勤编制2名。核定局长职数1名,副局长职数2名,纪检组长职数1名;正科级领导职数6名,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心环节。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强化科技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组织,广泛发动。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市农业局负责制订方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总结宣传和评比表彰等工作。各县市区、乡镇根据本方案,制订本区域活动方案,并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科技促进活动。广泛发动各类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口学会、行业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种业创新要有新突破;突出春耕备耕、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季节的技术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有新进展;突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上要有新进展;充分利用冬春季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农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有新成效;在组织形式上,与创先争优、干部进村入户服务等活动相结合,求真务实,力求实效。

(三)创新机制,开创局面。完善“产业导向、稳定支持、适度竞争、联合协作、科学评价”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机制;构建“专家定点联系到乡镇、农技人员包村包社”的科技服务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探索新模式,完善新机制,努力开创全市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深化科研院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活动,对去年推出的杨梅不明原因枝叶枯萎、大棚葡萄避台防冻、农产品深加工等30个“农业两区”建设科技助推项目跟踪落实,加以深化。同时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在优质高效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冷链技术、农机装备、新型农用生物制剂(肥料、农药、兽药、疫苗)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的实用技术成果和转化产品。

(二)强化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到社、入户。建立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的对接机制,组织专家技术服务组,定点联系县市区、乡镇,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和培训;结合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依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实行“农技人员联村联社联户”,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由以技术推广为主向“3+X”综合服务转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出重点领域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加强以农技人员为重点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对骨干农技推广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和培训;加强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训8000名职业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10万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四)夯实基础条件,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其研究、示范、展示和培训功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启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项目。

四、重点活动

(一)创建农业现代化先进示范乡镇活动

组织开展农业现代化先进乡镇、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着重在组织领导、基地建设、生产管理、产业经营和创建成效等方面出台各项考核指标,申报考核先进乡镇和示范乡镇。召开全市农业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农业现代化先进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启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二)实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

按照“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要求,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员、科技示范户及种养大户、专业农民在内的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实施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推进行动

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兴农重大项目,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培养。推选农业领军人才,通过专项经费扶持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开展学习培训、合作研究、实践考察、交流引进等活动;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培训。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轮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括农业创业大学生)1000名、农村经纪人1000名、阳光工程2160名。开展10万人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推广应用促进行动

组织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专家与各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结对”活动,积极为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持,增强示范效应。

(五)强化现代种业科技行动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支持种质资源搜集、保护,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等基础性研究;支持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购买知识产权等途径,集聚国内外优质种业资源,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支持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共建育种平台;组织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15周年宣传日活动,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严查严办套牌侵权等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六)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在人员、编制、经费、机制等方面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村级农技责任员试点,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四项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为农服务导向机制;在乡镇实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条件能力提升”工程,推进“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条件。

(七)实施农技专家服务基层行动

建立科研院所、市、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模式和机制,引导开展农技服务。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人户、科技示范基地、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基础上,组织全市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健全考核激励等服务基层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行动

结合“农技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大力推进合作社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显示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的载体地位和基础作用;启动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合作社内部管理、科技服务和市场信息的能力。

(九)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科技指导行动

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散户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生产安全的农产品;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从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程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可靠。3-4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9-10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4-11月,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获证组织和认证产品专项检查,切实提升认证的有效性和社会公信力。

(十)实施防灾减灾技术推进行动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市农业气象中心为平台,深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根据突发性重大天气变化,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开展生产全程服务指导。

(十一)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推进行动

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建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高产技术集成、生产方式创新等措施,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向纵深发展,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十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

选择试点乡镇、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乡、整村推进。引导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肥料经销商等对接直供配方肥。探索建立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模式,进一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十三)实施杂交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

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水稻高产创建、科技入户、主体培训等措施,加快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推广,全市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80.1万亩,力争实现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20元的目标。

(十四)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行动

深入实施农业部提出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突出扶持发展规范化植保服务组织、全程承包服务和整建制示范带动,抓好经济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试点,加快推进全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45万亩。继续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95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85万亩,集成创新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灯光诱杀、性引诱剂、色板、防虫网等绿色防控技术,切实抓好示范试点。坚持开展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系列防控行动,全面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通过示范带动,大力推进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确保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植物疫情不恶性蔓延,主要农作物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十五)实施农机科技行动

推进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重点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蔬菜生产机械化,以蔬菜播种和移栽环节为重点,开展主导产业机械化试验示范;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示范网点,提高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能力。

(十六)开展畜牧科技行动

深入开展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粪污减排、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核心示范场和典型辐射户的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示范展示,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模式,年内创建10个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不断加强饲料中未知风险物质排查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等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十七)开展兽医科技行动

深化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实施强制免疫的同时,加强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强化种畜禽场重点疫病监测净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对猪蓝耳病、奶牛“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重要人畜共患病的检测净化技术进行培训与推广;加快突发和新发重要动物疫病监测、检测、预警、防控技术研究,特别对仔猪腹泻、母猪流产以及圆环病毒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组织探索性研究;开展畜禽养殖环节细菌对主要抗生素耐药性排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推广高效安全低残留的兽药制剂。

(十八)实施先进技术引进创新行动

通过项目支持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内外高新农业技术、装备和种质资源,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五、进度安排

2012年3-4月,动员部署阶段。组织制订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部署落实相关措施。各相关单位要根据本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2012年4月-12月,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重点活动。

2012年12月,总结表彰阶段。对2012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农业局成立市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处室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综合协调、政策资金落实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农业局和有关单位要把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确保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从科技立项、科技协作等方面入手,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到社、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加大经费投入

统筹安排各类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依托现有项目,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做好科技促进年重点活动。

(四)加强总结宣传

加强工作成效、经验的总结。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报送相关信息,各县市区农业局和有关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扩大科技促进年活动影响,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9

〔关键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试验;军民融合;产权改革;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115-03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继2000年9月绵阳被确定为国家唯一科技城、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3月攀西成为国家唯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以来,四川全省域再次进入国家级重大试点范围,其里程碑意义毋庸置疑;在国家层面,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自贸区改革试验以来推出的最重大的改革举措。如何认识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定位?如何把握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与特色?如何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对四川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在全国布局中把握“四川试验”的基本定位

1. 区域定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确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八个“试验区”分别位于华北(京津冀)、华东(上海)、华中(武汉、安徽)、华南(广东)、东北(沈阳)、西北(西安)和西南(四川)。区位不同,定位有别。每一个试验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定位。“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我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基础。

2. 目标定位

此次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创新相关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我们认为,按照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四川试验”三年(2015-2017)目标定位可以是,在市场充分竞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管理体制、军民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创新人才激励、内陆开放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目标期内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和政策,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3. 功能定位

在总体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探索市场和政府有效作用机制、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途径、探索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有效模式等四方面任务。在功能和特色定位上,不同试验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据相关信息,北京已经提出发挥首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提出要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提出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西安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沈阳着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广东凸显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等。从八个试验区的部署看,“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块”,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上海、广东市场发育相对成熟,或有近邻外部经济体的优势,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提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科技、经济、金融、教育、人才、户籍、社保政策等。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其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转型发展处于战略转折期。国家“一带一路”等南向、西向战略实施,使得四川等区域从过去的“三线”跃升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二是科技教育资源大省,但不是强省。区域内既有大量中央科研机构、国防重装、部属高校,也有众多的地方高校、央企和民企,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割严重,体制创新障碍典型,问题复杂。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思路可以是,以军民融合体制建立,作为探索破解体制障碍的切入点;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创建,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以技术产权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新举措;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向通道建设,作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二、 在省情基础上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试点包括三方面任务,一是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改革举措;二是已明确了基本方向、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由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三是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改革举措。

基于四川基本省情和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四方面内容,按照时间和路径要求,先行先试。

1.“双城互动”,军民融合。“成都首位城市”和“绵阳科技城”以及“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载体。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方向已经明确,民,民参军,也有大致思路。但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突出。涉及后勤保障、设备维修、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可以先行一步;涉及尖端武器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工程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国家和军方授权,也需要从技术转移成熟度方面遴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军民融合的技术目录;需要从省级部门、省部联席会议、军民联席会议层面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措施、政策体系和实现途径。

2.企业主体,创新融合。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要发挥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实际主体。企业无论属性、大小,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者,都是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推手。因此,以企业为核心建立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职能界定和转变,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的清理与重建,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流向市场、流向企业的激励政策的完善等。

3.产权界定,激励创新。建构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设计。职务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如果只是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仍然不能解决专利权人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问题,仍然不能将技术发明贡献与技术发明人利益挂钩。通过专利所有权变更,“三权”合一,在制度设计上打通创新、专利、所有权、利益、权益的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创新者的动力和活力。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是,在职务发明专利归属上界定单位(集体)与个人的权益边界、确定个人或混合所有权的法律基础、专利技术权人同时作为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组织要求的冲突与协调等。由此探索并提出的相关具体改革举措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

4.西向战略,开放创新。京津冀一体化、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四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国家对冲TPP,西向、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思考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以新一轮开放创新前沿特大中心城市的意识,着眼长远,主动作为,主动规划,互联互通;二是努力提高蓉欧快铁营运水平和效益,加强欧亚物流大通道建设;三是发掘“南丝绸之路”文化意蕴,开启开放创新门户建设;四是继续推进成都区域性国际化都市建设,把成都打造成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区、开放合作创新核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同时形成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

三、在工作组织上研判“先试先行”的具体举措

四川全省域进入国家级重大试点范围,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推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必须有落地的举措。我们有八点具体建议。

1.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精简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和调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试行“科技经济事务并联”审批制度和有条件事项“变注册为登记”的制度。

2.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制

统筹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开展涉及创新的法规、规章的废止、修改和立项工作。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试行微型创业型企业“零成本准入”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

3.健全全面创新改革领导机制

成立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各项工作。建立四川地区全面创新改革协调协作机制,完善部级协调小组、军民协调小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推行由政府部门、企业、驻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区”中有“区”,突出重点。在绵阳已有工作基础上,成都-绵阳“双城互动”,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精心确定民、民参军行业领域、技术目录和时间安排;拟定《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确保国防安全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 设立全面创新改革投资基金

扩大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四川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放宽境外资金进入领域限制,成立多层次、多元化全面创新改革基金。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统筹使用各类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和“创新公共产品购买”制度,开展补助政策试点。

6.试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项目组和职务发明人,探索“三权合一”和“混合所有”制度,激励创新者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转化事项,并合法确定相应收益。

7. 创设保障创新者合法收益的制度

出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鼓励研发团队负责人为实施成果转化发起成立公司,并在公司控股或成为大股东。职务发明成果在川实施转化或转让的,其50%以上净收益可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解放科技生产力、以最终业绩考核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制度。探索出台激励技术背景的领导干部专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取得合法收益的管理制度,控制风险,先行先试,稳妥推进。

篇10

一是健全班子,强化协调,切实加强引进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及时将苏组通〔2008〕22号文件通知精神,以及4月3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专题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一个专题汇报,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对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申报推荐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协调整合科技、人事、经贸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抽调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实行集中办公。要迅速制定和策划引进推荐工作的总体方案,明确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责,细化引进申报的工作措施,及时做好引进推荐工作的协调服务工作;组织、科技、人事、经贸等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全面发动,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引进申报工作的政策知晓面和社会知晓度。要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省申报推荐工作的动员部署。各地要在市电视电话会议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专题部署会,对本地区引进推荐申报工作进行全面发动;要分产业、分区域、分载体、分对象召开引才专题动员布置会,以此推动企业引才、产业引才、以才引才、载体引才和政策引才的全方位突破;要充分借助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反复宣传省百万元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措施,让社会方方面面都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足政策;要组织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分线、分片、分块深入到企业、园区和人才集中的单位,面对面地宣传政策、传递政策、解释政策;要充分挖掘教育、招商、涉外等部门掌握的人才信息资源,以信件、电函、登门拜访等形式,组织发动本地籍外省市重要知名人才帮助荐才引才。

三是分片排找,重点跟踪,努力提高推荐申报工作的覆盖面。在这次申报推荐工作中,各地要全面组织发动人才市场对近年来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逐一梳理,科技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引才引智的情况进行逐一排查,工商部门对新近注册的企业和法人进行逐一过堂;要注重从近年来申报的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中寻找对象,从产学研合作实体中寻找对象,从善于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寻找对象;要通过采取多种举措,把区域经济组织范围内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排查出来、寻找出来、遴选出来,确保不忽视一个符合条件的重点对象,确保不放过一条有价值的引才线索。

四是加强指导,主动服务,不断提升推荐申报工作的服务质量。各地要明确专门部门、专职人员深入园区、企业,主动对接人才、实施定点跟踪,通过上门服务、到居住地服务和进驻企业蹲点服务等形式,做好推荐申报服务工作;组织、科技、人事部门要对照省申报材料要求,主动帮助申报者查遗补缺,充分挖掘佐证资料,推敲充实申报理由,并组织专人,“一对一”对每一份申报材料进行把关;要以县(市、区)为单位,以统一的标准、详实的内容、精致的包装做好每一份材料的装订工作,以保证推荐工作的“命中率”;县市两级科技、人事部门都要开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服务热线,明确专人负责申报工作的问询,解读有关政策文件精神,为申报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五是衔接省市政策,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各地要衔接省里的引才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紧配套制定出台本地有影响力、有实效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赢得人才引进的主动权;各级组织、科技、人事部门要抓紧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及时提交党委政府研究讨论,尽快打响本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招牌,努力以人才政策的洼地效应实现引才的溢出效应。

六是创新举措,广开才路,不断拓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渠道。各地在做好排找推荐申报工作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字上。要尽快组织有引才需求的企业走出去招引人才,通过拜访科研院所、外地知名企业和合作单位等形式,促使他们在联手联合、共建共享中引进人才;要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特色,加强与省外、海外本地籍人员的联系,通过给海外学子发一封信、省外高层次人才发一份电函等形式,邀请他们回乡创业创新、推荐人才;要组织发动在本地企业和机关工作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请他们帮助举才荐才等等,不断拓宽引才的渠道,为现在、也为将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