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

篇1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发展;科技创新

1前言

以往靠资金、物质等投入实现的产业扶贫,当这些投入逐渐减少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失去生命力。但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关系

2.1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巍山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单一,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相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及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入人心,县域农业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的相结合,将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引入,任何产业的发展脱轨技术和知识,都将失去市场立足之地,逐渐被淘汰。而融合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之,科技创新实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创新是提升扶贫产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是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应用主体,以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主要载体,旨在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创业生存的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总之,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是不断增强扶贫主体不足的关键措施。

2.3产业扶贫强县是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重要的内源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势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扶贫是以实现贫困户的高盈利水平为主导,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势力水平。而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必然要联系扶贫产业的具体实际。无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都要结合县域产业扶贫的具体需求实事求是。

2.4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

每一个扶贫产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不同的扶贫产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扶贫产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优势才能生存。整个扶贫产业链而言,能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基于价值链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实践。而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产业扶贫想要体现发展动力,同样要存在市场、环境等中的对等竞争。可以说,强竞争力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久推动力,是扶贫产业谋生存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性能的关键。总而言之,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没有竞争威胁,就没有创新机制的投入,就没有新旧产业的优化重组。

3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发展的思路

3.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发展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惠民工程。正因为此,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群众,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不能一味的上行下效,强行给民众灌注新技术。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以需求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实现由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向民众热衷掌握新技术过渡。尤其巍山县贫困村落较多,要引导民众致富,就要逐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满足民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支撑产业模式发展。

3.2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对基层民众而言,单纯的扶贫补贴、物质帮扶,只能起到暂时“输血”的功效,不能保证拓宽民众增收渠道。为此,要逐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逐渐向“造血”的扶贫创业模式靠拢。必须要走向基层做好实地考察,结合特色农业项目融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同时,变革实用科技推广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粗放的下乡送科技,努力做好创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以规范基地建设向周边推广实践扩散,逐步推进优势扶贫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带动民众增收增产的目的。

3.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耦合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做到科技创新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满足农户需求,切合地方农业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含量,同时发挥龙头扶持产业的带动作用。综合各个生产环节,将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向产业发展相耦合,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科技创新,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渠道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

篇2

一、总体要求

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区科技产业整体优势,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对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抓好重点项目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掌握进度、做好服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推动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高质量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二、落实任务

(一)明确分工。科委调整力量,实行专人负责制,对重点项目实施全程服务。

(二)明确职责。项目责任人,要注意调研了解重点项目情况和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准确掌握项目进度和重点难点问题,负责区级领导服务重点项目的协调落实工作,做好相关事务性工作。

(三)掌握进度。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及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了解,及时掌握项目基本情况、进度安排、难点问题、服务需求等具体情况,及时汇总上报,重要事项,专题研究,加快协调解决,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协调配合。各相关科室要加强协调配合,为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兴区科侧重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文字材料的搜集、汇总、宣传、上报工作;科管科侧重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服务工作。

三、建立制度

(一)联系制度。建立项目推进工作责任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制度,定期沟通项目进展情况。拟订《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表》,通过南开科技网()每月由实施单位网上填报一次。

(二)例会制度。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周研究一次项目推动情况,及时分析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问题,加快项目推进,定期汇总项目进度情况。

(三)通报制度。建立专题工作简报制度,定期编写《南开区科技重点项目工作简报》,以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人员在重点项目中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贡献,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领导

为统筹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做好相关扶植服务工作,确保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成立科技重点项目工作协调推动组,全面负责重点项目的协调管理服务工作。组长由赵元、房晓新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王强、田强、马翼龙、马海生同志担任,成员胡健、赵晖、李健、高银、田媛、史庭仙等同志组成。

五、主要措施

区科委承诺将采取十条措施,对企业进行帮助、扶植、服务和支持:

(一)鼓励创新。切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列入年度区科技重点项目的单位,凡当年申请专利,减缓部分专利申请费用,并给予专利资助奖励。坚持用创新的理论引导人、用创新的事迹感染人、用创新的成果鼓舞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转化。凡如期完成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在申报市级以上政府奖励时予以支持,在申报区级政府奖励时均予以重点倾斜。

(三)资金支持。在各级各类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予以优先推荐,凡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项目,均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

(四)政策扶植。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引导、认真组织、切实服务,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融资服务。科技主管部门做为企业融资的后盾,通过科技发展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府引导资金的支持,同时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紧密结合,争取更多更快的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六)优化资源。完善健全市场资源配置,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科技咨询、专利、财务咨询、信用评估等服务,并积极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专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类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信息流通。

(七)技术协作。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大学院所、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智力、人才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适时组织开展技术协作,搞好联合攻关,突出技术创新点,确保科技研发的顺利进行。

(八)创优环境。努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切实为企业搞好执法、环境等方面的服务。

篇3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机合力,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造成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衔接性较差。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17%,比全国平均水平1.34%低1.17%,与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相差甚远。低水平的r&d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成果转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uo Yu Peng

(China Railway No.10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Jinan,25010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elines, ba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from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leading role was put forward,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aspect of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s,en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 detailed exposition were made.Then we got the Final conclusion which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of the evolving enterprise.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 Project ; Achievements ; Corporate Culture;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铁路、公路、市政等基础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建筑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成本的竞争,而逐渐转化为企业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的竞争。建设优质的工程项目,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的根本。而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装备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企”战略,将有效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有力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赢得社会各界认可。

1.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无论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党的“十”,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要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而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企业的发展这方面来说,主要涉及科技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层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科技成果的吸纳、应用能力。科技创新通过企业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得到落实,而科技开发项目是科技开发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企业的

科技开发项目是企业围绕战略目标,根据其自身优势和条件进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项目,或现有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活动以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与企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另外,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是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个项目能否平稳有效的发展,硬件是外在因素,软件是支撑项目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工作如同工程项目的软件,是优质项目的集中体现。 而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的应用,是降低项目返工出现频次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人才建设、企业文化方面来说,科技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根本,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企业立足并发展强盛的根本,科技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引,面对基层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众多企业--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都在尝试以科研项目的有效运作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开展,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团队的建设,工程创优的实施,创新文化的积累,进而通过企业文化的科技创新元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现实众多实例证明,在项目经理部里积极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通过这一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其成才的几率要大得多,对企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会更强。

2.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实施措施

首先,领导层的认识和重视。这一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上层建筑(决策层)的首肯,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无疑难于开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当其冲。

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如何立足企业实际提升创新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诸多部门、多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地位,切实加强科技投入,研究解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再次,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简言之就是科技创新的机构和制度建设,这是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配置科学合理的机构和人员,健全科技创新各项制度,才能起到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另外,确保科技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投入制度,保证人财物的正常投入,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读国家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以及国税发〔2008〕116号文、国税函〔2009〕98号文、财税〔2013〕70号文等均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即在实际发生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以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外,政策对于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等认定的企业,其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目的旨在确保科技投入的有效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核心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联合攻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往往受其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限制,难于深入开展高端技术成果的研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除此之外,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等措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能很好的提高企业领导层以及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全员将科技创新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风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是依托,创优增效是亮点,重在规划,贵在实施。具体一些:立项,要结合工程特点,选好科研课题;树立高难项目搞科研,一般项目搞创新的思想;课题的计划推进,项目立项后要结合工程进展,课题组必须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抓好工法编写、专利申请工作管理;研发过程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依托工程创新,搭建创优创效平台,开拓思路,寻找切入点,贯彻绿色施工理念,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化技术。

3.结束语

要想最大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一定要将科技管理工作落脚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工作是关键,一个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是具有竞争力的、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只有技术和管理进步了,企业的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凸显,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3] 代红延.《科技创新》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篇5

这次市委组织四大班子和县区主要领导、骨干企业代表等大队人马赴温台、义乌等地学习考察,决心很大、收获启发也很大。可以说每到一地,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解放思想、自主创新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与这些地区的差距。

比较台州、温州和义乌等先进地区,我们**现在最缺的是经济总量,最缺的是综合实力,最缺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最缺的是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力。新一轮**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人才第一资源。现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作为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肩负的责任很大,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奋发有为,争取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市奠定扎实基础。

一是要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召开了科技大会和自主创新大会,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上半年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周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对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一次作出了部署和要求。应该说,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大背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好。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市场倒逼机制将促使企业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自觉提升创新能力。随着我市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大中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我市创新环境和条件将会不断改善。随着国内外名院大所加快向长三角地区转移,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环境将不断优化。我们处在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科技工作已经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切实增强慢进则退的危机感。通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市科技进步水平稳步上升,自主创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绩我们要充分肯定。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比较省内兄弟市和长三角周边城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推进科技创新的思路还不宽、理念还不新;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还不够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县区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

与省内温台、宁绍、嘉兴比,与无锡、镇江、南通等长三角周边城市比,我们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拉大。可以说,**科技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奋起直追,赶超跨越,努力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

三是要切实增强创新创强的使命感。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今天的发展、还关系**发展的未来。省党代会赵书记报告已经把自主创新提高到关系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这么一个高度来阐述。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孙书记和马市长讲话中都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科技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按照核心战略的要求,按照创新强市的要求,对照先进,寻找差距,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不遗余力、不辱使命,奋力拼搏、创优争先,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努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跨越。

二、更新观念,进一步理清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主要讲二个观点:

第一,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前提是摒弃那些束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各级政府和科技部门要教育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转变“四种观念”:一是要切实转变重资金引进轻核心技术掌握的思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引进资金,也要关心是否得到了核心技术。能否在合作过程中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到头来必将受制于人。二是要切实转变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思想。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的好:“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生。”自主创新虽然在初期投入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需要支付的高昂代价,也避免了投产后将绝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人的局面。从长远看,企业只有通过增加研发投入进行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自身发展的命运。三是要切实转变重跟踪模仿轻自主创新的思想。跟踪仿制人家的产品虽然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较低,但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却始终落后于人,不能掌握主动权,同时还存在着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等危险。所以,只有进行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实实在在地规避各种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要切实转变重竞争轻合作的思想。特别是要加强市内区域特色产业和同类型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集中资源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研发速度,共享创新成果,增强一致对外的竞争力。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重点立足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是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为此,我们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逐步放弃简单的模仿,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要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在创新体制上,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科企合作项目落地,努力提高产学研合作成功率,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在发展部署上,要强调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并重,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五是在科技合作上,要针对实际需求,重在实际效果,不拘泥于形式和载体,主动寻找和利用国内外一切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

关于下一步工作,总的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去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和要求来开展,按照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来开展。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县区和市、县科技部门要重视研究和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扩张我市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希望,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过5年的努力,争取新培育100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发展100家左右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1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要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好地发挥高新园区的集聚作用和引领作用。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群。在继续做强做大长兴无机非金属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德清生物医药三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长兴绿色电池、吴兴有色金属合金(不锈钢)、南浔电梯和开发区水处理设备等四大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更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四是要加大力度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运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市丝绸、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化。

(二)切实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创新平台真正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创新成果研发高地和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一是要加快重点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抓紧建立常设管理机构,制订和完善科创中心发展规划、产业导向政策、科研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继续推进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安吉、吴兴、南浔科技创业园建设。在重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研究如何使大院名校的合作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产业化和现实生产力。要防止出现重前道引进、轻后道服务,重引进院校、轻项目对接的现象。二是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通过5年的努力,重点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60家。三是要积极培育和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和完善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网络平台。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三)切实重视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申报

项目是载体、是基础。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后劲,离开项目就不可能谈自主创新。我们**现在缺的就是大项目、好项目、高项目。各县区要十分重视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大好高”项目能列入省以上科技创新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项目经费资助。一是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使科技创新在促进一产、加快二产、提升三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围绕节能降耗,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发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围绕环境保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配合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好“太湖流域水污染生物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工程示范”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为治理太湖蓝藻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四是要围绕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以健康与安全为重点领域,以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组织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更多地争取省级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科技部的项目。

(四)切实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工作

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目标,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大知识产权法制宣传的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法制意识。二是要切实加强专利申请和专利示范企业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专利申请总量,努力提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比重。积极开展企业专利示范和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专利示范企业。三是要切实加强专利执法和专利侵权纠纷调处工作。

(五)切实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要在抓好现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和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要抓紧启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加快制定《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实施细则》,研究出台能够吸引领军人才来湖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经过5年努力,力争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湖创新创业。二是要抓紧启动“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制定和出台《**市专利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暂行办法》,抓紧启动“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计划”,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培养300名以上的专利管理工程师。三是要探索建立“专利特派员”制度。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建立“专利特派员”制度,面向社会(特别是专利事务所等专业机构)选派优秀的专利从业者赴企业参与专利管理,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推进专利工作。四是要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办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推进职业教育“五大工程”的实施,为我市自主创新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六)切实重视组织好下半年各项重大活动

一是要高质量组织好南太湖科技经贸洽谈会。市科技局已经把有关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刚才叶局长专门就科技经贸洽谈会有关准备工作作了部署和要求,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专门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希望大家思想上进一步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松懈思想,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抓好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各县区组织参展的企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一定的规模。签约项目一定要实,要有质量和档次,防止形式主义和重复签约。二是要重视组织好深圳高交会参展活动。高交会已经办了多年,各县区要进一步重视研究和改革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调动企业参展积极性,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观展和参加交易活动。三是要统筹安排好下半年各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和接轨上海活动周等一系列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各项科技活动的实际成效。

四、强化领导,努力营造科技强市建设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和科技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核心战略、建设科技强市”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积极做好搭建平台和营造环境的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建科技强市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当前,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创新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推行,对统一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增强全社会科技意识、形成自主创新合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县区要进一步重视和研究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完善,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努力实现目标责任制的向下延伸,真正在全市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主创新领导责任体系。

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强“三级联创”活动。科技创强是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载体。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创建科技强市的目标和任务,德清县、长兴县已经进入省科技强县行列。安吉县和吴兴区、南浔区要认真制订创建规划,扎实推进创强工作,争取早日成为省科技强县(区)。同时,各级科技部门要协助政府抓紧研究和制定科技强乡(镇)创建标准,在全市加快启动“三级联创”活动。三县要重视科技局领导班子建设,配强人员和力量;吴兴区和南浔区要结合体制完善,争取科技局单设,为创建科技强区作保证。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机制;平台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措施,拨出了资助大学生创新的专项基金,开放了免费供学生研究的实验室,设立了创新学分等。通过这些支持学生自主创新、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可以大力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进行创新。在校大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创新活动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人积极投身到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活动正呈现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电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学院统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学院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

2、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

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创新领导由学院主任,各教学部主任,团总支书记和骨干教师组成;为不同层面课外创新项目和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协调实施、提供服务。创新领导小组经常开展研讨活动,研究相关问题,制定了电类专业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具体规定和相关激励措施,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交流。

3、经费保障措施

第一,做好专项经费规划,每年在学院行政事业费预算中单列大学生课外创新经费;

第二,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课外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

第三,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对优秀学生实施奖励,鼓励他们带薪实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完善引导激励机制

1、兴趣引导 项目驱动。部分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意均来源于学生,并按兴趣自由组建团队,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专家组在网上问卷调查、投票的基础上动态确定每年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方向,对项目进行可行性方案论证,分层次确定推荐项目和资助经费。

2、措施激励 政策导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学校应从制度上改变目前大学生功利的学习动机。因此制定了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重视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凡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在学期奖学金评选、优秀评选中获得一定加分,毕业时可优先获得校级或以上优秀毕业生称号。

(2)凡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评选中优先考虑。

(3)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指定的课程上冲抵相应分数。

(4)给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学生所获的成果也作为教师业绩,在职称评审时予以加分。

(三)重视实践基地机制

拓宽创新平台,完善各类保障。动手实践性,是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广开渠道,拓宽创新平台,才可以保障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广泛建立并合理利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实践课程,为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寻求外界的资助,努力争取社会资源。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创新基金,建立长期合作创新实践场所,开展社会实践、课题开发,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层层活动推进机制

1、组织好院级科技创新活动

2007年起,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一学院列制度,并承办了首届淄博职业学院大学生维修电工竞赛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三个月,活动分动员、讲座、课题确定、指导教师落实、初赛、决赛、成果展示和表彰总结等环节;在决赛现场,观赛学生坐满会场,特别是优秀作品展示时,学生起立观看。2009、2010连续两年年,学院和学院教务科研处联合举办了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竞赛”,为参加山东省机电创新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员和作品。

2、积极参与校外科技创新活动

以院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基础,认真组织创新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并为他们配备有经验的带队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几年中,我学院学生在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竞赛、天华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机电创新设计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等骄人成绩。

3、“专业面对面”活动推进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院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进行,几年来,把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师生“专业面对面”学术交流、创新结对、学风探讨,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总之,通过该成果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盲目,优秀学生的选拔也更加规范,建立了规范的选拔制度、指导制度、奖励制度等,同时也建立了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孙英,邢庆国,傅仲文.电子技术课程中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篇7

一、我市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这一目标,深入贯彻“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发展海洋科技为重点,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源头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先后建成了浙江省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与国内大院名校联合,建成了**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东海船舶设计研究院、**渔业设施与水下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9家科技创新载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由浙大网新集团公司和宁波华科公司联合组建的**浙大网新创业园区已经在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内启动建设,计划首期将建设35000平方米的**网新科技置业大楼。“**”期间,共启动建设了6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其中**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船舶修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其中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浙江华源电器有限公司的“华源电力电子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同时还建成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8万名。二是海洋科研开发取得了新进展。“**”期间,围绕市委提出的“3×3”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加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力度,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项目430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承担实施国家“**”期间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水产品食品安全示范”,培育成功7家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及进口国卫生要求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和9家符合欧盟准入条件的虾类出口企业,建立了30个无公害或绿色安全海产品专柜、专销区、专销店。深水网箱设备和养殖技术、贻贝深加工、岱衢族大黄鱼育苗等项目的研究成功,为我市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海水淡化技术等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普陀海洋药物与生化产品等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和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港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功研制出10余种超市海洋食品,并形成产业化,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国家火炬项目?“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产业化”,建立了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设备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120套,创产值1020万元;**兴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利用酶工艺从低值鱼中制备富含氨基酸调味品技术中试”项目,已形成年生产620吨海洋生物调味品能力,创产值2200万元,创汇198万美元。目前,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我市发展优势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与先进市地相比,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技术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机构单一、技术市场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政府及企业每年用于科研方面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我省其它市地乃至县(区)的水平,现有的很多技术项目的研发攻关经费,很大部分借助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科技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比较传统产业,对一些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力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滞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处于全省后列。一些传统产业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主要存在核心技术少,由企业直接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获得的新技术少等问题,企业自主研发的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对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自信,怕冒风险,不敢或不愿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的财力。

二、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海洋经济,这是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科学抉择。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经济新的跨越,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依托**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工程,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现代海洋经济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经济,相当一部分融合了现代科技成果,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目前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看,发展船舶修造业,打造全国一流的修造船基地,修建大吨位的船只和海洋工程船,需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型重化工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作支撑;一些传统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从**自身实际出发,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引进消化吸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经阶段,也是一条捷径。近年来,尽管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05年GDP增速位于全省第一,但经济总量仍处于全省的后列,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后列。针对这种情况,正确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将我市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已基本成熟或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技术进行自主集成,获得集成创新,不但能少走弯路,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同时又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我市区域竞争力的快速增强。但我们也应该明确,要解决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根本出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国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作为海岛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制约因素。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营造适宜海洋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手段,切实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大力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把自主创新贯彻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三)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我市的现实基础,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既注意整体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在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我市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努力实现突破,以带动我市经济发展。我市已拥有不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以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应该成为当前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如目前我市修造船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已居全省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产业化政策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调研,科学规划和优化船舶工业布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这当中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广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升船舶设计与制造能力,尤其是要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的开发力度,打造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提升船舶工业发展水平与效益。

三、因地制宜,加快海洋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为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于20**年6月召开了全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大会。随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根据目前我市科技工作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实施自主创新,必须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对于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同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基础和实力。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关键还是要从体制创新着手,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整合、优化我市海洋科技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从近期看,应该从有条件的企业入手,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同时,要重视加强对现有科研资源的整合,妥善解决当前我市科研机构科研设备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资源,通过逐步增加投入等手段,推动与企业联合,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开展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并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个优势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为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和服务的平台,以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对于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进行改进创新,是当前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发展最现实的选择。一是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重点实施船舶修造和机械制造信息化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信息公用平台技术、纳米、新型墙体材料、天然药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海洋动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技术等科技创新,力争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知名产品。二是继续抓好浙江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普陀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和生化产品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点。三是做大做强现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做法 针对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措施办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家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联系、科研成果推介等制度,增设了市科技功臣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分别最高奖励20万元和8万元。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二)鼓励自主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整合科技条件和资源,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试点企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共26个。荣获国家、省上以及行业等数百项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卓越品质奖”和“甘肃名牌”。

(三)立足项目带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以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重点支持特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民生科技、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研发了汽车车轮用钢、500千安铝电解用预焙阳极、高性能液体水泥助磨剂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7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创新要素聚集

出台了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连续命名两批次114名市级领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身份限制,加大科研人才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资金扶持力度,引进智力、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完善引才“绿色通道”,做好人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服务。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嘉峪关市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愿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较难、不能创新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散

目前,多部门具有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联动配合不够,资源多渠道配置,存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科技经费管理的有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资金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滞后

一方面,科技孵化器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三、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座谈、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管理等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者。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支持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打造一批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域。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设立甘肃省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

设立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形式,配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进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加大对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激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积极性。鼓励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省级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将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提升路径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强大动力。当代经济竞争,其核心在于“创新”。当代科技竞争,本质上是“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资源,是服务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除了具备有专业优势以外,高职院校还兼具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高职院校两年的在校学习加一年的社会实践经历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培养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黄金阶段,我们要有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的敏锐眼睛,鼓励他们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1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响应并贯彻了国家“双创”政策随着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高校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镇,肩负了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任。组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响应贯彻了国家的战略政策。1.2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科创团队以其活跃的创新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有别于教师科研团队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能力,将所学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创业与就业。1.3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以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创新为内容载体,促进了学生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对接,加速了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美誉度。

2学生科创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管理相对比较成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经费配套等激励制度和保障体系,但是在学生创新研发方面的相应政策制度却依然空白。随着我国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逐步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法规条例,院校层面的体制构建却相对滞后。如不少院校还存在着学生无法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成果、专利等。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管理、经费支持等方面亟待完善。2.2学生科创团队多是“自下而上”,缺乏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通常隶属于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或者团委,或者是由某课题组专家牵头成立,围绕课题、项目的开展、调研等工作提供劳动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学生科创团队虽然目的明确,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但由于师生之间的科研水平的差距,学生服务院校的科研项目难免侧重进行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本身“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2.3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学制周期较短,两年制的校内课程学习,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科创团队通常至少三人及以上,以项目负责人为首进行项目策划———项目研发———项目结题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团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运行、人员分工上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好的点子项目“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造成资源浪费。其次,不少教师由于本职工作束缚,且在管理学生团队上缺乏工作经验,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科创团队建立长效发展。

3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究

3.1激发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实践的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措施的力度。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文化渲染、组织宣传、师资建设、教学服务、制度完善等方面通过具体的科技发明竞赛和创新园、挑战杯项目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自主创新。3.2搭建服务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平台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院校应该为学生创新创造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首先须加强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政策的建设,规范学生团队的项目研发、管理、发表的一系列流程,出台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扶持。其次为学生科创团队开展相关培训。如同教师申报课题项目时会有困惑,同样学生也需要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科研指导。开展相关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规范化、科学化对待创新研究,培养学生采集、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效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3.3学生科创团队走产教融合之路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与行业企业接触。学生科创团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发现企业目前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困境,不仅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学生研发成果的转化提供新思路。通过建立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开拓创新视野,迅速捕捉市场的需求,为研发实用型的发明、专利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优秀的企业技能人员也能为辅导学生提供智力支撑。建设高职学生科技团队,培养学生创新研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只有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创新创造的优良环境,提升创新与适应市场能力,把握机遇和挑战,不断地在探索和实践中提升、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卫锋.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与对策———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7):74~76.

[2]陈莉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中国商论,2016(18):187~189.

篇10

经交通部党组批准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交科教发[20*]29号),从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出发,讲了到2020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旨在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结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中长期交通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讲促进交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为交通行业的科技活动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纲要的编制对于实施“科教兴交”战略,指导交通行业科技发展,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机遇与挑战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机动化进程的持续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讲更新、更高的要求。

交通服务于社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部讲了“到2010年,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总体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总体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的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3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5万公里;港口总通过能力将达65亿吨左右,其中码头集装箱通过能力约2.4亿标准箱(TEU);五级以上航道里程将达到35000公里以上,其中三级以上航道15000公里。建成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

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交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公路水路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科技需求,需要科技来支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将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组织管理、交通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大量的技术难题。因此,交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人力的投入,更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来支撑。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交通行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建设技术的进步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运输组织方式及运输技术的开发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交通软科学研究有效增强了全行业的科学决策能力。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个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研究方向比较明确,功能定位基本合理,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虽然交通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体来看,还不适应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着科技供给能力不足,成果推广应用缓慢,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尚未形成稳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科技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新时期交通科技的历史使命是: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支撑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效能,提高交通系统的供给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一体化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出行安全,改善运输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洁净运输,打造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制约,建立节约型交通行业,提高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采取“以人为本、需求引导、综合集成、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推进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总体科技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交通科技发展是为了人、服务人和依靠人,强化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交通的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交通科技活动,加速科技人才的成长,强化科技人才在交通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需求引导,就是要按照政府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政府在交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满通发展需求,面向交通发展主战场;技术进步和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与交通生产建设实际紧密结合,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集成,就是要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应用,提升交通行业的科技水平。

—强化创新,就是要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大力增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突破,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配置交通科技资源。以对交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为切入点,突破牵动性技术,攻克关键性技术,储备前瞻性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按照以上指导方针,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重。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要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更多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能力建设与研发活动并重。充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配置交通科技资源;重视交通科技研发与交通建设的紧密结合,抓好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切实提高交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研发实力。

—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并重。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研发过程中,要把握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并注重交通发展需求和阶段性特点,集中力量解决交通科技重大问题。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重视技术研发,更要重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交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更新,使交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加快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

第三章发展目标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构筑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的交通科研基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交通科技队伍,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交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科技含量,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目标是:

1、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力,面向交通生产建设主战场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10年达到35个左右,2020年达到45个左右,力争有2-4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到2020年形成15-20个全国或区域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水平的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整的科研梯队,到2010年,培养5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100名左右,全面提升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到2010年,在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方面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到2020年,建设技术和养护技术全面提高,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跨江(海)通道建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深水航道整治及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到2010年,数字交通技术实用化程度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集装箱多式联运和一体化运输技术明显突破,交通决策技术明显提高。到2020年,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运输管理技术能够适应交通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实现决策的数字化与科学化。

5、到2010年,事故预防、应急反应、救助打捞等安保技术有所突破,交通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取得明显进步,为在交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到2020年,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提高,绿色交通技术全面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的可靠保障。

展望更长远的未来,交通科技将更加充分发挥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作用,为实现一个通达便捷、智能高效、经济环保、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章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目标,要从全面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牵动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问题入手,做好交通创新体系建设,抓好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的研发工作。

一、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共同组成的、互动的交通科技创新有机整体。核心要素是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人才。要按照交通行业的特点和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创建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政府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交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强化定位明确的创新主体

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把握科技发展方向;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通过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实现技术进步的重点突破;通过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是公益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要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整合全社会的交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和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科技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交通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基地。交通科技中介机构是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完善协调合作的创新机制

发挥市场在交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与社会,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地整合交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全社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优势明显的交通行业试验基地共享平台和互联互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形成各方互动、协调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创新机制。

(三)营造开放竞争的创新环境

从交通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完善促进交通科技进步的政策,制定科技管理、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加强科技成果的和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诚信水平的考评,倡导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营造一个崇尚创新、严谨求实、百家争鸣和允许失败的科技创新宽松氛围,形成一个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

(四)培养素质优秀的创新人才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在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中,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和继续教育,鼓励岗位成才,在科研项目、科研设施、科研团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条件,不断壮大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为交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研发

在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的六大重点研发领域中,经过研究,明确了规划期内50个交通科技主要研发方向和200多个研发重点,具体见附表所列。

重点领域一: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

重点支持智能公路系统关键技术、智能航运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港口系统、公路收费新系统、空间信息应用技术、数字化公路运营管理技术、国际航运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数字交通标准技术等方向的技术开发,突破联网收费技术、车辆监控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制定交通数字化管理标准,使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营管理上广泛集成应用,实现数字化的行业管理,提供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重点领域二: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

重点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技术、跨江跨海通道建设技术、山区长大公路隧道修筑技术、路面结构技术、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成套技术、大型交通工程构造物检测诊断技术、内河通航新技术、航道治理和疏浚技术、新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研制开发以及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突破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养技术瓶颈,实现扩充能力的目标,并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品质和寿命,降低工程造价和全寿命成本,缓解交通资金的压力。

重点领域三:一体化运输技术

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交通一体化管理技术、多式联运技术、现代道路客货运输新技术、快速水路运输新系统、万箱级集装箱运输成套技术和一体化运输技术标准等方向的研究,为实现一体化运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保证从技术上能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输设施和装备的有效衔接、信息交换和处理的高效协同,逐步达到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重点领域四: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

重点开展交通电子政务、决策评价方法和技术、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现代交通规划技术、现代交通统计技术、运输经济和决策机制研究,形成完整的公路水路交通宏观决策研究方法、体系和机制,为实现决策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调化提供技术手段,为交通政策法规的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决策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重点领域五: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重点支持交通防灾减灾技术、道路安全保障技术、车辆安全技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交通安全技术、恶劣气候和海况条件下人命快速搜救技术、深潜水救助打捞成套技术、水上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设施保安技术、交通应急处理技术、交通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技术、超限运输治理技术和公路水路安全技术标准等方向的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我国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从技术上能够支撑建立一个更安全可靠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与交通有关的经济损失。

重点领域六:绿色交通技术

重点开展交通建设和养护材料再生技术、水上“三品”(油品、化学品、危险品)污染监测防治和处理技术、车辆和船舶节能技术、公路水路环保新技术、内河运输新技术、新一代运输装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以及国家港口资源与安全环境评价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从技术上保障建立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友善和谐、污染程度少、土地使用合理、能源消耗适度的绿色公路水路交通体系,缓解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的压力,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五章规划的实施

为了确保重点任务的完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将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分为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优秀科技人才等三项建设工程加以实施;将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研发任务,按基础研究行动计划、重大技术突破计划和应用技术推进计划等三类研发计划加以推进。

一、实施“三项”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一)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平台建设工程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主力,建成一批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交通科技研发中心。

以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究,按照专业研发方向的分布,兼顾基础条件和区域分布,认定一批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约35个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45个左右,努力争取创建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机制完善,与交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推动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通过区域协作、联合共建、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交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逐步形成15-20个专业优势明显、学术水平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全国或区域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使他们具备承担重大综合通科研攻关、交通应用基础研究、特定区域技术研究的强大能力,成为交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和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建设交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形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加快交通科技基础设施、装备、管理和交通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的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

2、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交通科技文献资源和交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交通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推进交通科技成果的网上展示和交易,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有效开发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现有的交通运输科学数据资源、科技文献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三)优秀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建立一支优秀的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实现造就5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的目标,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100名左右。

在人才的培养上,制定优秀交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将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依托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实践中培养一批交通科技人才。

在人才的吸引上,借助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一流的科研项目和设备,吸引世界一流的交通科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结构优化。

在人才的使用上,建立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价激励政策,使交通优秀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中发挥聪明才智,人尽其才。

二、推进“三类”交通科技研究开发计划

(一)基础研究行动计划

基础研究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交通科技的战略性、前瞻性、探索性、公益性研究,技术标准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实验、监测的基础性研究项目等。

政府是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的投资主体,科研资金主要投向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

(二)重大技术突破计划

重大技术突破计划侧重在关键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依托于重大工程项目的重点技术研究,需要政府介入、支持和协调,调动全行业科研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的项目等。

突破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清晰的研究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互动的研发模式。科研资金主要投入在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和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

(三)应用技术推进计划

应用技术推进计划重点是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在行业内具有推广价值的研发项目,能够有效地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显著并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项目。

应用技术推进计划的实施主要靠市场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类交通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具体项目将依据研发重点加以确定。

本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重点任务及其实施,将在交通科技五年规划中加以具体体现和落实。对五年规划的实施情况,要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的交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规划内容,并在下个五年规划中予以体现。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科技体制改革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科技发展理念,深化交通科技体制改革,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出台相应政策,加速建立适应交通科技创新的新型科技体制。在交通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与新型交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有序竞争,促进协调合作,广泛吸纳社会科研资源,加强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科技与交通生产的紧密结合。

二、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交通科技资金投入是重要的公共性战略投资,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交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在国家预算内,建立稳定的交通科技资金;各地交通主管部门继续执行“关于印发《交通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的在交通规费中每年提取1-1.5%经费用于交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政策;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要积极争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可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增加交通科技资金投入。

三、完善交通科技人才管理

完善交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项政策,加大交通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保持交通科技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创新活力。加快交通行业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加强交通行业职业技术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交通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交通事业。

四、提高交通科研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修订完善公路水路交通技术政策。对交通科研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科技成果质量和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交通科技的良性发展。建立交通行业科技统计体系,开展统计分析,逐步建立交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完善交通科技评价体系,做到导向明确、客观权威、动态及时、公平合理。按照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交通科技成果制度,对社会科研成果,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力开展交通科普工作,开展科技送下乡和到基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