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篇1

关键词:西安市 大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的700名学生抽样调查,研究西安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借鉴,了解其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现状等,为本论文的开展做铺垫。②问卷调查法: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问卷6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64份。③访谈法:通过对各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的走访、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④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影响西安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客观因素是指,由于个人难以预测或不能控制的原因而影响到自身的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西安市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是主要因素,主要的客观因素依次为:缺少锻炼场馆和器材、课程繁重、空气质量差、锻炼场馆和器材太差、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这跟老师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0%、23.9%、22.0%、19.1%、17.5%、15.5%。其中缺少锻炼场馆和器材是影响西安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占了47.0%。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政策,学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体育场馆设施出现不够用的现象。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大投资,以供大学生的使用。课程繁重导致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大学生毕业难就业等原因,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更是报了各种补习班,考研班、四六级班等;还有学生为了考取各种证、拿奖学金等也不得不“加班加点”。所以很多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事情上,而轻视了自身的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参加。

3 建议

①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分挂钩,作为大学生体育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应该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分进行挂钩,从而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生活方式偏向静态化的现象。在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育锻炼的效果。②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与指引工作,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体育宣传工作不仅仅是体育部的工作,学校也要通过体育讲座、黑板报、张贴海报、校园广播、网络等手段对体育锻炼的知识、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从而推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竞赛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学校应该有计划的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这些体育活动应该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而且鼓励学生重在参与;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项目,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氛围。④重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情况,加大投资,解决体育场馆设施短缺和差的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首先,学校应改善体育场馆的短缺问题。其次,学校应对体育场馆进行改善。再次,学校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体育场馆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减少体育场馆的损伤;有的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不对学生开放,只供专业队训练或举办比赛时使用,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得到改善;政府应该把体育场馆设施情况作为合格院校评估的重要条件,这样也可以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宝钢.浅谈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高校体育教学[D].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3.

[2]徐健.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2,35:241.

[3]陈秋如.西安高校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176.

[4]安江.西安市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张华影.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

 

一、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师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现在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很少有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在参与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学习,也出现诸多偷懒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锻炼更大程度上仅是为了满足学校提出的要求与任务,并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或不参与锻炼而体质虚弱、学习效果差。结合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观念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措施。

二、相关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

笔者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了相关研究进展。其中向丽芳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刘一民等在《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确认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行为。赵萌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取向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有主观思想倾向、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状况、体育锻炼外在因素、体育锻炼择项、体育锻炼择项的主观思想这五个方面的取向。金健秋等认为体育行为是人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性表现特征,它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隐性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侯乐荣在《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一文中认为体育行为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对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实践,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预见和控制有害的行为,引导和激励积极的行为,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际关系,使体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有几篇分析影响学生体育行为因素的文章,大多是阐述学生的主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本身的体育行为选择有了很大的影响。从搜索的相关文章的来看,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的论文从体育行为的根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如何来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这些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丽水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浙江林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70名,共8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杭州市周边地区的在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行为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6.7%;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率为96.1%。

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大学生们体育活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表1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现状分析;改革构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取得的教学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目前,对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成了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但是这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两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中出现的负面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构想,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1现状分析

1.1现状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体育课的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负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只有这样,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才能不断地完善。

1.2出现的误区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的高校对开放式教学的理解还是存在问题的,体育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为让每个学生在体育了课堂中能开发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开发。但是有的高校就以学生为中心,否定了老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否定了被动学习的过程,这两大误区是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都存在的。

1.3全盘否定被动学习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些人把被动学习和填鸭式的教学等同,认为被动学习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其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变得不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被动学习也存在自己的优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的看待问题,既不片面强调主动学习的优点,也不全盘的否定被动学习,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相结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互动的效果,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想

2.1体育教师必须理解和贯彻新《纲要》思想

在新《纲要》中运动参与的目标中就有这样的要求,大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能形成自觉的锻炼,有终生体育的意识。对于新《纲要》体育老师不但要通过认真阅读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能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体育改革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可以让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一个健康的体魄能让他们受益终生。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魄,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锻炼,让他们更加的健康。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自己制定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案,而且能终生贯彻好,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达到了。体育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但自己终生受益,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2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教、学”并重的道路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是同样的重要,只有齐头并进,才能让体育教学改革得以真正的实现,体育教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由老师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新《纲要》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出现过分的忽视教师的教学职能,也不能过分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必须走“教”和“学”并重的道路。

2.3体育教学的改革,最终目的要实现学生养成终生体育运动习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用精彩的讲解,优美的示范动作吸引住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老师还应该要融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放松心态下在体育课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真正的爱上某种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的给出客观的评价,对于他们的进步要表扬,也可以提出一些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兴趣,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改革,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和施加压力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一个是因为体育课是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去上课,另一个发自内心的喜欢。对于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变成积极主动的愿意上这门课,只要学生从内心喜欢上它,就会逐渐的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是终生运动的习惯。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识,以便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

篇4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学生 习惯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任。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呢?

一、树立榜样,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要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体育,热爱教育工作,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热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再次,要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晨练等,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耳闻目睹,从而加强养成教育。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

3.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学内容要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

5.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三、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新课程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要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我们可以通过适时指导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与动作的规律性间建立直接联系,让学生在积极的练习中主动思考,逐步将其内化,从中悟出学习与训练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与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再也不是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学习与训练。这样的环节设计更符合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

四、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改革

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许多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既陈旧又不实用,因此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行为松懈。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惟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培养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教学

1.可以充分运用游戏、竞赛的机制。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他们热情洋溢、富于朝气,且集体观念强。此时应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队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

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并能组织和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提高动作技术,当然还会使学生得品质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但要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和健康水平马上得到提高,是不可能的。体育的精神贵在一个“恒”,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真正享受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唯有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使体育课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迎合学生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力。此外,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解决学生在各个时期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使课内开的“花”,在课外继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6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48-01

近年来,南京市第一中学围绕“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素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致力于挖掘中学体育活动的德育价值与功能,积极探索“德育―体育”一体化实践形式。

学校通过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经历三种不同特色的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责任担当,养成规则意识;缓解学习压力,塑造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三种特色运动会分别是:入场式创意运动会、学生自选趣味运动会和成果汇报展示运动会。

1.入场式创意运动会

在创意入场式运动会上,各班以自创的节目入场,通过评比产生优胜班级。在创意展示的同时,分享快乐和文化学习成果。例如,在2014年11月7日的体育艺术狂欢节运动会入场式中,学校要求各班组织12至20名同学(允许2名以内的老师或家长参与)在3~4分钟内以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舞蹈、小品、体操、哑剧等),反映校园生活或与体育相关的主题。以欢乐指数为唯一评价标准(情节创意+表演效果),选出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校长和副校长还分别扮演超人和蝙蝠侠出场,和同学们一起狂欢。

2.学生自选趣味运动会

在趣味运动会上,不仅设立了学校规定项目和年级规定项目,还设立了趣味体育学生自选项目。如2012年的“舞动青春、放飞梦想”冬季体育嘉年华运动会中,学校规定的项目有跳长绳、拔河、投飞镖、轮胎站人和广播操比赛。年级规定项目方面,初三年级有篮球运球跑接力、障碍跑接力,高一年级有毽子踢远、袋鼠跳接力,高二年级有羽毛球投远、“抢收劳动果实”,高三年级有投篮比赛、“摸石头过河”。学生自选趣味体育项目则是由各年级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自主设立的滚铁环、魔方比赛、呼啦圈擂台赛、自行车慢骑、Hand-In-Hand、左右脚盘踢毽子、背夹球跑接力等七个趣味体育项目。最后,运动会在师生同乐的《江南Style》热舞中圆满结束。

3.成果汇报展示运动会

在成果汇报展示运动会上,师生在体育竞技比赛的过程中集中展示他们在德育、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2013年的“强身健体、好勇尚武”秋季运动会上,健美操、军体拳搭配《体育颂》诗朗诵的展示,既展现了体育之美,又宣传了体育的意义;田径集体项目的比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协作意识和进取、超越精神;裁判员公平、公正的裁判工作,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训练成果的汇报展示,则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篇7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篇8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同学受益。

二、工作目标

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认真完成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任务,争取在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种时令性工作和任务。

三、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时期,心理、生理的发育波动强。男生爱动,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恰恰相反,喜欢娱乐性、柔韧性、游戏性强的项目。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男生力量素质差,但是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强。女生也是力量差,但是柔韧性好。对于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较薄弱,对锻炼方法模糊,不知如何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这学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集体游戏来提高凝聚力,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四、加强课堂常规落实、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落实,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受益。在体育课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

2、体育教学是整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体育可是重中之重,本学期,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进一步提高课外教学活动和运动竞赛水平,学校的体育工作除体育教学以外,还有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这两项同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形式,它既可以使学生对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基于这一点对本学期的课外活动要详细计划措施,并做好辅导,以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顺利的开展。

五、本学期考核项目:队列队形、投掷实心球、篮球、100米、双杠、理论。

初二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广泛性的体育活动和小型竞赛活动;发扬科学精神,开展科学探究;注意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益。为培养德智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二、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当今,学校体育围绕《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深化改革。为此,我们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领会“课标”和“课改”的新理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锻热情,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充分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对不同个性、兴趣、爱好、认识能力、发育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

3、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4、力求在教与学的共同努力下,达到掌握提高运动方法,增强体质的即时性的显性目标,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发展性的隐性目标相结合。

5、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堂常规和安全教育。课堂常规有要求、有实施、有习惯;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并落实好安全措施。

三、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切实抓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努力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1、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积极构建新的大课间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课间操的质量,整顿课间操的秩序。

2、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色,深色学生喜爱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比赛活动,力求活动制度化、内容多样化、要求规范化,注重实效性。试开展“冬季体育活动月”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极积参加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和武装自己。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开展,它对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无限的生机,如何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寻求体育发展的特色,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工作责任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要加强学习,边学习边实践,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尤其要学习现代教育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领会“课标”和“课改”的新理念,把教学训练等与科研结合起来,成为实践理论结合型的“科研型”教师。

本学期,我将根据学校、政教处、教导处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围绕教研组工作目标,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校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初二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篇三

这学期我教的是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力争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桎梏,跳出陈规旧架,尽量与课程标准接轨,全面贯彻有关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1、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1)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2)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

3)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4)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能正确的对侍集体的成与败,具有组织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2、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生理机,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3、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和技能和方法:

1)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任务,

2)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

3)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三、教材分析:

1、教材是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了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2、

1)特点:A、坚持基础性,B、突出育人性,C、体现灵活性。

2)变化:A、版式图文并茂,图文化设计,B、内容编辑主辅化,C、项目分类化,D、理论知识通俗化。

3、教材的构建和选编是以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改革精神,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充实反应了国内外体育与健康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一发展,使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另外,新教材在注重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大量充实扩展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教学内容。

四、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1)今年的初中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大部分没有进行过规范的体育课学习,组织纪律、行为习惯均待形成和规范。

2)是人一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的转折时期,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将进入发育的高峰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

3)这阶段促进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就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之获得健康的身体,增强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使你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有关精神,全面考查本校的实践,从实践出发,认真制订好各项计划。

2、坚持集体备课,并结合网络备课,使教研教改深入化,经常化,落到实处。

3、搞好课堂常规管理,重视入学教育,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切实搞好“形成”教育。

4、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

5、认真搞好体育训练工作,做到有组织,有方法,有计划,有成果,更要有队伍的连续性。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模式 终身锻炼习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5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施行以来,各地、各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取得的教学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对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种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两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构想。

1 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的高校对开放式教学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体育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为让每个学生在体育了课堂中能开发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开发。但是,有的高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否定了老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否定了被动学习的过程,这两大误区是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都存在的。

1.1 理论误区:理论教材单一、不系统

大学体育教育的教材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大学体育教程,里面既包含理论部分,又包含实践部分;第二种是大学体育理论教程和大学体育实践教程,大学体育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到两本书里面。研究这两种书的内容后,我们发现主要内容为田径、篮排足、乒羽网、健美操、游泳,像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都放在最后一章之中带过,成为学生自学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求健康求健美的需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内容基本无变化,与中学大同小异,容易使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中学学习篮球,可能会学到运球、传球、投球、过人等基本技术和基本规则,到大学体育教育一样从头再学一遍的,从而使学生觉得比较乏味。实际上,大学体育应从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文化的认识及篮球裁判规则的理解等深度上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篮球运动对抗的本质。

1.2 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田径和三大球运动。因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这些项目,因此在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不进行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甚至采用周而复始的考试方法取代体育教学。这种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陈旧、传统而使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厌学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虽然,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体育课的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负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只有这样,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才能不断地完善。

1.3 全盘否定被动学习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些人把被动学习和填鸭式的教学等同,认为被动学习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变得不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更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被动灌输式学习也存在自己的优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不片面强调主动学习的优点,也不全盘地否定被动学习,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相结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互动的效果,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1.4 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差

由于目前大学校园的开放与自由,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多种多样,但是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少。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体现为调节心理状态,放松精神,消除学习的紧张压力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不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下降。有的学生因为没有以体育技能为基础的体育爱好,在课外时间从不到体育场所。这样一来,除了每周上一次体育课外,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不论体育强度多大,也根本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别说提高身体素质了。

2 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想

体育教师必须理解和贯彻新《纲要》思想,在新《纲要》的“运动参与的目标”中就有这样的要求,大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能形成自觉的锻炼,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新《纲要》,体育老师不但要通过认真阅读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体育改革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可以让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一个健康的体魄能让他们受益终身。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魄,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锻炼,让他们更加健康。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自己制定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案,而且贯彻好,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达到了。体育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但自己终身受益,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1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 “教” “学”并重的道路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 “学”是同样的重要,只有齐头并进,才能让体育教学改革得以真正的实现。体育教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由老师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新《纲要》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出现过分的忽视教师的教学职能,也不能过分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必须走 “教”和“学”并重的道路 。

2.2 从单一的技能的提高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近几年来,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大有起色,但还需不断探索完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管理、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竞技体育项目技术教学为主,过分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大学生在体育兴趣、体能、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忽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和体质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体育课教育内容普遍陈旧、单调,教学方式偏向训练性模式,不少内容仍是中学教学内容的再现,内容繁多,面面俱到。统得过死,缺乏新意,缺乏对发展身体素质所采用的手段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的“应试教学”,规定考什么项目就进行这一项目的教学,使教学内容越来越窄,缺乏大学生体育的教学特色。要有效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育人观”――为育人目标服务。在体育教学中,除培养运动技能外,应按终身体育要求,培养健康意识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主意识,要强调养成学生自主、自力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学内容应尽快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束缚教学内容的“应试教学”,向提高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能力教学”转化,即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以及大学生体协的社团组织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进行体现专业特点的体育课教学。如理科学院需教授拳、操及健身术;海运院校需学会游泳;艺术院校则该掌握体操、健美;地质类院校应加入攀登、竞走、举重等教程。在教学组织方法上,除注意运动技术传授外,还要贯彻教学相长,教与学双向交流,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强调“课内外一体化”,抓好课余锻炼,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课堂外则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互学的能力。

2.3 体育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

目前,仍有不少院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只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没有从学生体质差异程度的实际出发,用一种形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形成一刀切的局面,影响到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此外,运动教学思想仍占有主要地位,出现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围着老师转,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自觉练习的能力。一些教师从大学一年级教到三、四年级,一直忙于多种多样的运动教学,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几十种运动项目无所不教,学生出自锻炼兴趣与爱好,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的弊端。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应付的局面不改变,怎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主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采取启发式教学,全方位多项目因材施教,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创造和兴趣培养,体育教学应从教授学习向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上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教师在上课中要把体育意识参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发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之有趣,练之愉快,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进一步锻炼和完成指导社会体育任务,终身体育教学应成为今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2.4 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在高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和施加压力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其一是因为体育课是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去上课 。其二也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对于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变成积极主动地上这门课,只要学生从内心喜欢体育,就会逐渐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是终身运动的习惯。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大学低年级上体育课,高年级则安排一些选修课。大学毕业后,所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可以管一辈子,即认为大学毕业了把所有的运动技术和技能都学会了,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是终极教育,这种观念显然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树立终身不断接受教育的新观念。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它又似长江滔滔的江水,要始终保持其流畅,才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否则将会造成“人身血流如长江,一处不留一处伤”。体育锻炼是需要我们亲自参加才能从中收益的一项实践活动。当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高科技、电脑化、集约化的出现,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的体质要求也高了,与此同时,对人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失衡、大气污染、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等“文明病”的出现,这就对未来就职的大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使大学生们明确大学体育目标是为终身体育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大学生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与终身体育衔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学环节,为此,更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各类体育范畴的划分,不同阶段的目的,各自承担的任务,通晓各年龄时期、不同的场合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体力 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 职业病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6-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重大。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与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又是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并形成了鲜明职业化教育特色。然而置身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鲜明“职业化”特点。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体力三方面。目前严重偏重于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的教育,使“体力”因素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板。提升“体力”显得更为重要了,将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1 立足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推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手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就业专业对口率很高,培养学生时目标很清晰,针对性更强。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为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上面提到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体力”要素的提升,离不开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的科学规训。“体力”要素对劳动者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体力”因素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这里的“体力”主要是包含三方面:一是劳动者维持身体基本健康的能力;二是行业特需身体素质;三是防治职业病的能力,这三方面都同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针对体力因素的三方面,我们可以探索对应性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如走、跑、跳、投等日常必须的能力,这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顺利完成工作的程度、保持健康的能力等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相对较累,在当今网络游戏等诸多诱惑下,让学生自觉锻炼也不容易。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学生将会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锻炼技能,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提高就业方向特需的身体素质和防治职业病方面作用不明显。如网球运动对于提高奔跑、灵敏、肺活量、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效果很好,但同时也很容易引起肘膝关节的损伤,对于常见的颈椎、腰椎等职业病也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又要照顾未来就业方向特需身体素质,显然兼顾两者比较困难。其次,针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提高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的能力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是延用了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模式,其中存在诸多原有的或新出现的不足之处。总之,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院校应该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体力”因素,引导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能力。

2 突显职业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创编教材

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预防与治疗职业病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集体体育项目与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体育锻炼还能使人的身体机能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训练方法、不同的锻炼强度有着不同的锻炼效果。高职院校只有依靠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身体规训,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的“体力”要素。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教学的选择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与职业能力,降低职业病的发病机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专业的性质调整的教学内容。这需要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的职业分析和专业论证,了解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特点。科学的教材将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获得认可的适合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出现。这需要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组织有实力的院校联合起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研究,才能创编出适合推广的科学合理的教材。从而为广大职业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经验。要精选或创编一些简单易学、针对性强的活动形式。

3 改革师资培训机制,教学评价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通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相关的培训机制不健全,也不被重视。教师也需要终身学习,可持续地提高教育者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与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成正比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相关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对口专业特需身体素质与防治职业病的能力评价指标双重缺失,导致了诱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漠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得不到发挥。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教育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用人企业处于 “不在场”尴尬境地,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分析行业的需求,完善与重新整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体系调整,二是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体系的调整。如果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要两者并举才能收效。

4 落实终身体育,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度的阶段,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终身体育质量。职业院校一般都与众多企业有着紧密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劳动身体教育方面合作的实现。这一方面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减轻医疗负担。

以往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往往处于“不在场”尴尬境地,他们的权力通常被悬置起来。企业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应该有企业参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劳动者的体育教育,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基础性身体素质练习层面。教育目标中还没有专门提高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的方面,更没有的实质性教学内容支撑。目前在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与科研团队深入企业准确把握专业特需员工身体素质与职业病的详细情况,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体育培训,增强员工身体素质,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密切校企关系;二是在学生到企业实训期间,通过鲜活的实践生活,让学生了解防治职业病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同时向老员工请教职业病防治的体会与心得,拓展健康教育资源。三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

5 结语

根据短板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人力资源的“体力”要素作为一直被高职教育忽视的短板,它的“长短”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密切关系。职业教育语境中边缘化体育教育,就是边缘化受教育者本身,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高职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不应偏废。发展要以人为本,提高高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体力因素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预治职业病的能力。劳动者自身的体力因素对其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体力要素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梁仕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强高职实用性体育训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

[2]周威.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1998,(7).

[4]连振华.创新体育教学,服务职业教育[J].南方论刊,2008(1).

[5]郭建荣,刘美杰.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体育[J].教育与职业,2005(14).

[6]郑大明.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