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

篇1

一、“找规律”问题的基本特点

这种常见的对于数字类的找规律题型基本特点是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周期变化这些规律来确定未知的部分,对于这些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易于发现蕴含的基本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教师必须通过一定题量的训练,引导他们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让他们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判断,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对于间隔排列的数字,其中这些数字间蕴含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掌握。学生在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会逐步主动的通过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然,稍有变化的探究对象还包括几何图形方面,其基本特点是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探究蕴含的基本规律,凸显图形变化的基本过程,总结归纳出变化的基本方法,从而确定未知部分,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对于一般“找规律”题型的探索方法

从数学学科课程的内容划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的研究对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每一个部分的学习活动中,“规律性”问题占据一定的分量。比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问题,涉及的“找规律”问题也比较常见。

对于这“找规律”基本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强对于一般数列规律的熟悉,培养学生几何图形变换的感悟能力,引导他们先观察其中具有什么特点,然后依次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邻的三项有什么运算关系,考虑平方、立方,还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对于几何图形,从几种熟悉的图形变换入手,让学生感知变化特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蕴含的基本规律,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会增强自信和经验。

三、对于“找规律”问题的有效教学实施对策

教材中,为了突出这种题型的价值,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其中关于“找规律”问题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教师需要从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等不同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让他们通过这类问题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运用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圆周率与走马灯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索过程:

1.在情境引入中,设计记忆走马灯和圆周率两组数字,让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决“试一试”过程中,教学灯笼和彩旗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总结出余数对应关系。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从过程中学习,提升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3.在巩固练习中将儿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规律,进一步熟悉规律,感受所发现的数学规律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4.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后,再来欣赏,就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走马灯数来自古埃及金字塔,但他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得出的。通过这样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发现了它和圆周率竟然有这样的关系,进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篇2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特殊色彩反映形式。它是 一种心理状态,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喜、怒、哀、乐,是情绪的集中反映,情绪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一、情绪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与身体活动紧密联系,它不仅能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相互交际技能、技巧和发展这些技能、技巧所需要身体素质,而且要培养和形成在运动或竞赛中善于自我调节争取优异成绩的良好心理品质。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必然要引有生理变化过程,作为情绪这一心理因素无时不在产生和起作用,合理科学地抓住学生情绪变化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相反,不科学教学,引起情绪破坏,可使学生受伤,影响学习等,这些都有直接关系。

二、体育教学受情绪影响是有一定规律的

1.要善于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人的情绪世界形形,千变万化。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好多,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界刺激,必然要通过神经传入大脑产生情绪和生理变化。有时,虽是同样刺激,但在每个学生身上其表现也不同,这就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性格文化水平、爱好习惯和意志有关。因此,要想经常拥有良好情绪,就必须学会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坚持性、坚强意志和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精神,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不断增强情绪稳定性和适应性。

2.正确掌握技能技巧形成基本规律

运动技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以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不同阶段形成,这固然有一定科学根据,但在技能、技巧形成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对不同对象来讲,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运动项目特点、动作性质和难度、学生个性特征、身体素质、教师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而且还要受生理方面多种因素影响,如各种感觉机能之间;第一、二信号系统之间,分化与抑制之间,运动技能之间互相作用等,在机能技巧形成中有互相促进因素,也有互相干扰的因素,正确处理互相之间关系,促进有利的发展,就可以加快技能形成。因此,运动技能、技巧的形成既有自身规律,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正确掌握这些规律,对保证良好学习情绪,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其重要意义。

3.重视应激状态控制

体育教学不是只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而且要让学生感受付出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时所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这要受环境这一复合因素影响,因此只有掌握了教学基本规律,了解了学生个性特点,才能保证良好教学效果。但是,受环境干扰,如家庭变故、偶然性意外事故等,这些引起应激种种因素,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不可以排除,而且在有此情绪下,出现意外是完全出乎预料和想象不到的。

但是,人们有适应应激能力,在教学中,如有的学生受到不幸刺激或打击下,非但不消沉,反而激发了上进心,有的在掌握技术动作时出现意外,危险所引起的情绪紧张,由于意志而控制这种现象。因此,在教学只对应激状态的产生及产生原因要得到重视,对于已经引起应激要恰当控制,要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学生复杂适应能力。

4.要善于处理教学情绪与心理因素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教学中无一不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进行着发展着,同样一种学习任务,对不同对象因素质情况不同,意志品质等方面差异,情绪低落的消极应付,有的情绪饱满积极认真。稳定情绪可以排除较多干扰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善于掌握这些因素互变关系,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获得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教师的威信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体育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情绪影响有主导性意义。在学生中体育教师应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和健美的体格。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中要树立可敬可爱和受信赖受尊重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他的批评和要求乐于被学生接受,这样不仅能促进情绪稳定,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上进态度,而且,可以左右情绪变化,排除或减少消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3

【关键词】人文性 体育教学 原则

1. 引言

“人文性”体育教学起源于“人本主义”教学。而“人本主义”教学登上历史舞台是由于“科学主义”教学的片面性引起的。“科学主义”教学以学生的“理性”和“工具性”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忽视学生的“非理性”和个性特征。由此,引发了“科学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战争、环境污染、暴力、犯罪、吸毒、人性堕落等等。“人本主义”正是想通过“人文性”的教学来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培养人的人性、人格、个性特征,通过完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拯救世界、解决由于人自身的被忽略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人文性”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教学过程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实现“人文性”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因此,研究“人文性”体育教学的规律,总结归纳其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成为当务之急。

2.“人文性”体育教学原则

“人文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和行为,实现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品质,突出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和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针对“人文性”体育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作者总结和归纳出以下教学原则,供体育教师参考。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该原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的“以知识、技术和技能为本位”的思想而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人”上,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才定位于学生。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正确地从人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出发来设计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布置人性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人性化的评价手段。

其次,学生的生长和发育有其自然规律,教师要认识和尊重这种规律。只有掌握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基本规律,才能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

再者,应该减少外部强制力量对学生的约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有自发发展的能力和倾向,他们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来塑造自己。从这一点来看,教师或者家长不应该将其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不应该将学生看作自己的附庸或者可以由自己任意修改的材料。

另外,每个学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每个学生在很多方面具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2.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原则

第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丰富多彩,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准确。

第二、体育教学具有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培养的客观条件。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快速、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的人文主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离不开科学主义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文主义的积极参与。只有在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学生学习的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没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那么,体育教学将会变得一无是处。

2.2体育教学过程的“以人为中心”原则

“人文性”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既包括学生的理性因素也包括学生的非理性因素,使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技术熟练、富有个性特征、具有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社会适应性强、道德品质优良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时时处处运用既能培养学生理性因素又能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包含“人文性”思想。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使教学内容充满“人文性”特点。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但是,“人文性”体育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即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直觉能力、灵感等等。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重点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的非理性因素放到教学任务之中,与其他任务一样受到重视。

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既能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非理性能力。例如:运用信息采集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而互助合作教学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等等。

教学环境的布置一定要具有“人文性”的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教学活动的场地、器材、服装等设施的设计、安排与设置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如体育教学周围活动环境设置必须卫生、安全,体育场、馆的颜色、光线必须符合学生用眼卫生和视觉的要求,器材、服装和设施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等等。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通过双方的认知情感沟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爱的力量”,是“人文性”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

3. 结论

3.1“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性”体育教学的本质。

3.2“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原则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证。

3.3体育教学过程的“以人为中心”原则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人文性”体育教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第9期:7~10

[2]严春友.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J].淄博学院学报,1999,第3期:9~15

[3]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第24卷,第3期:67~69

[4]王长明.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J].湖北教育,1999,第11期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创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基于创新发展的原理,体育教学也在研究探索科学的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创新的意识以及归根结底的创新能力。体育课程的创新教学,必须遵守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特点,整体谋划、全面布局,注重智力开发、强调灵活教法,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自主意识上“教练”结合,科学组织。

一、体育教学中的“智育”空间

“智育”教学往往被强调在文化课程上,虽然学生的智力开发主要依靠智力教育来完成,但智力的发育归根结底还有赖于其健康的体魄,这是完全智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比如:怎么能跳得更高、跑得更快?教师必须讲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透彻讲解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这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规律的演示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是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兴趣、情感、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打造学生的创新动力源。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模式分析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冲破传统、革新理念。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并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学,还是教学内容和教法创新、或者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都在追求一种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追求一种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实质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虽无模式,但有定势,那就是创新理念的灌输。为此,体育教学必须借助于灵活的教学方法,强调教法不一、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从个性角度来看,必须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方法灵活,层次结构多样,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个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这些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却很有好处。

从体育发展的走向来看,中学体育课程更应该注重潜力开发与培养。为此,体育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体育教学课向体育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运动课等潜力开发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层面的个性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应实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为此,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教学目的的转化,本着发展体育、发展个性、发展终身运动意识的目的,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内容将有必要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和谐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体育课堂包含有多种教学因素,比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而师生关系,却是教学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师生关系的实质,建立和谐的“教”“学”新关系。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新理念的重要内容。从个性化教学来看,具有创新特点的思维,往往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所以教师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掌控、调节的作用,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民主和谐的师生新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被理解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教师在年龄、知识占有量以及社会地位上具有先天优势,教师因其权威而具有操纵、控制学生的权力,学生则认可教师的权威地位而被动接受和服从。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这种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而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于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要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坚韧精神是体育教师创新的必备精神之一。

参考文献:

篇5

“放羊(养)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

“放羊(养)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格式,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东西,是针对旧的体育教学体系而提出来的一种形象而生动教学理念,是来源于一线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一种结晶。旧的体育教学体制中,体育教学大纲就是拴住老师和学生的哪根“绳”,规定的死板的一直不变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要“吃”的唯一的“草”,“放羊(养)式”体育教学的思想就是给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内容,有自主的参与学习的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取得更好的体育学习效果。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养”法,这两点是不能少的(一)、必须要有草料。(二)、必须要有好的结果。用新课程标准里的话来说:“目标统领内容”。

目前体育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教与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和学双方事,而新课改就是在解决教和学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学上,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过去是从大纲教材出发,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违背了教学的规律,也造成了很坏的结果,学生被动接受麻木学习,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师生之间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一天天消退。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所有体育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放羊(养)式”体育教学就是想告诉人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从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信任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体育教学,是思想认识上的一种尝试。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就提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三者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关注实践,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依存。

一知半解,搞“放羊”

很多人在不了解“放羊(养)式”体育教学思想的情况下,单从字面理解,搞起了真放羊,放了就不管、不问、不教。那不是教学,那是放纵自己,放弃良心,放弃职业道德,“放羊(养)式”体育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放羊,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的能力,其次也要看到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不足,其兴趣爱好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都会造成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波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催化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客观保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是低级的麻木学习。

其次是羊吃草和学生求知学习更有区别,羊吃草是必须和本能的;而学生的学习则不是必须和本能的反映。羊的吃草过程简单而容易,而学习的过程就不是这样,是一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其实主观认识对学习的影响很大。不能机械的从字面上去理解“放羊”二字,因为它修饰的是教学,体育教学,既然是体育教学就有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原则,如果脱离开体育教学的基本特质来理解,那就不是体育课,那就是真正的放羊课,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是严重缺乏理论根基的做法,何为学校?什么是课?什么又是体育课?连最起码的“课”的概念都不清楚,还怎么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来看,用“放和养”来理解“放羊(养)式”体育教学“思想”可能更好,体育教学既要注意“放”、更要注意去“养”,“养”一层意思是培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兴趣;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养护,让学生持久保持对运动项目的练习热情,和对学生自我体育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保持着较高的体育“学习”热情,这有别于所谓的体育运动――随便玩玩的概念,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玩,想到什么玩什么,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要求,纯粹的自由主义。体育教学中的自由主义非常的严重,而且是不为人所知道,正悄然的毁坏着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打着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幌子,践踏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规律。

追根求源抓本质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 现代体育课 主流

 

1.研究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 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应试” 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研究方法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2.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2.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2.6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 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3.结果与分析 

3.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 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 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加深理解, 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3.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篇7

体育风险在学校中出现是较为常见的,有大量证据表明,增加体育活动的可用性,可以在体育教学上更具吸引力的前景.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如果以适当的方式呈现),以吸引儿童和青少年对体育教学的兴趣.然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要考虑到体育风险的存在,尤其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学的隐性风险的出现.时下,出现一种误区,则是由于担心体育教学风险,而放弃部分体育教学,这是极不可取的.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实用性,不能因体育风险而取消.而是,在课堂前或教学中进行设法进行防范或规避,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过度和密集对个体体育爱好者进行短期培训,有竞争力的体育爱好者,可以作为履行教育和学术追求运动者,进行体育竞争,以获得更高级别的体育比赛的获胜.然而,应该给予提出的是,这类体育爱好者对体育竞技的参与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以防出现意外.体育教练甚至家长帮助体育爱好者进行体育训练,几乎全职专注于自己的运动追求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对体育爱好者提出要求.而体育爱好者则是业余进行,要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要培训专业人员和体育教学人员进行多种方案的认知.教练和体育教师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充分激活他们的训练与学习.

2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知

关于体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持整体观、系统观来分析.把体育过程说成是单纯的体育教学过程,或者把体育过程说成是单纯的运动锻炼过程,或者把体育过程看成是不能健身的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不妥的,颇偏激的.体育由体育人、体育中介二者共同来实现的.体育人应该是喜欢运动并擅长运动的,不懂时尚运动的体育人是不受欢迎的.体育人如果能够用优雅、娴熟和高超的运动技术来打动体育学习者的心,对提高体育效果肯定是有好处的.体育中介则是体育实现所需要的软件和硬性条件.对体育过程的认知,前提是对体育概念的认知.体育概念包括体育的内涵与体育的.众所周知,体育离不开健身,但健身不等于体育.体育包括运动健身、增进健康的过程,健身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说所有的健身都是体育,完全个人自发的健身活动,就不好说是体育,所以,体育与健身有着明显的区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游戏的价值观都有过精辟的论说,心理学家说,游戏是渴望竞争、争取荣誉的本能和需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娱乐、休闲在教育中占有重的地位,如美国,体育、卫生、娱乐、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需要对体育规律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和实践体育的过程.体育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结为,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说,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纵观人类史上的三次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催生了体育的三次飞跃,即古希腊产生了古奥运,工业经济代表英国催生了户外运动(如足球等).现代的美国催生了休闲体育足以说明问题.主体性规律是指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体育兴趣.体育实践要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体育手段就要与体育目的相一致,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如现行各类学校以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学校以传统运动项目、田径、体操、各种球类,技战术安排教材则是违背了这一规律.同化优势规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惟有在相对保持同化作用占优势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适度的运动负荷的规律实践证明,为了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必须保持适度的运动负荷,适度的运动负荷的规律有着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学的依据.对于体育规律要持科学和态度,在认识和应用体育规律时,一要反对惟意志论,否认体育规律的客观性.二要反对宿命论,认为在体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正确的态度是一要尊重体育规律,按照体育规律办事.二要积极利用体育规律,根据体育规律确定体育方针、政策来指导实践.

3体育权利的忽视与实现

对体育教育权利的呼吁与推行,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中,而具体实践情况并不乐观.近期,部分体育法规和条文的出台使体育教学成为体育教育的后续保障.大批国家纷纷出台了有关的国家政策来提供身体教育在学校或者社区的体育权利,甚至还出台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家文书,政策使在世界各地的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要求缩短其现实之间的差距.体育作为一种权利来实现,运动和体力活动与体育教育都服务于个体的教育与生活.许多国际和国内政策强调儿童体育发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相关方面的法规的出现,如运动,游戏和娱乐的权利,参与,表达自由和权利参与“自由运动的作用文化生活和艺术“(儿童权利的联合国公约所列).这使得体育不仅要考虑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基于‘需求’的角度看),体育,娱乐和游戏被视为同等的权利.并结合体育教育和儿童及青年发展的行动,来指导体育应该如何具体实施的,使娱乐和游戏可以作为一种权利的必要性和被视为必要.实践1959年发表的儿童体育宣言,儿童权利宣言”是把体力活动和教育孩子说,”孩子应当有充分机会发挥和娱乐,这应该是教育的相同用途的第一个国际文书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牵头机构,也把体育教育和运动以及与有关体育教育的政策,在1978年后陆续的出台.它宣称,”每个人都有获得体育教育和运动,这是他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在身体教育存在的严重下滑时,紧急召开在1990年的体育教育发展的两个世界峰会.这些举措彰显国际政策重视水平,认识世界各地的政府和行动,促进和发展体育世界各地的后续调用.联合国机构间特别工作组提出对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主张,并利用体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体育成为第二个千年发展目标,旨在普及初级教育.该工作小组承认教育是实现所有千年发展目标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学 实效性

引言:目前,农村中小学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所以体育课教学混乱,长期下去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不断推进,已是刻不容缓。

通过实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影响教学实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以及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激发等。

一、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普遍是其他专业教师兼带体育教学,他们的精力分配不足,再加上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学缺乏正规性、系统性,教学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应该是补充更多的专业体育教师充实农村体育教学力量,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应着眼于现有资源,发掘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职体育课,加强非体育专业教师的培训,促进他们基本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使之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的培训应立足于“走出去、请进来”,要尽可能的为体育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理论联系实际多了,受到的启迪、感悟也多了,认识也就深刻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注重实用性。我认为选择教学内容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科学地选择安排教材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例如新授教材应该安排在准备活动后,这样学生兴趣高,注意力比较集中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应将运动负荷较小,趣味性强的的教材安排在新授内容之后,这样可以持续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把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这样安排即符合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儿童身体运动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接合当地体育文化传统习惯和学生生理、心理爱好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农村各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诸如“跨越比赛”、“平衡比赛”、“攀爬比赛”和“负重比赛”等有趣味的练习和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再有选择游戏内容应该注意为主。

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三)选择内容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由于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趣味性强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持续性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练习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保持和发展学生在体育课中练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逐渐把学习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习惯,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四、重视教学常规管理

严肃的课堂纪律是保证实现体育课有效性的重要基础。严肃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是体育课所追求的形式,但不能单纯的为追求气氛活跃,而放弃必要的纪律要求,对明显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指出,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环境。

五、教学中教师要讲求策略

篇9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音乐 应用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体育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掌握运动技术的学科,而是一种健康体育。体育课不但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体育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结合其它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体育课。

音乐通过人的声音或乐器发出的旋律、节奏等音响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验。因此,音乐不仅涉及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对体育运动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已经被很广泛地运用。

音乐进入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欣慰、愉悦、兴奋、镇静等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境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衬下,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机能,原来枯燥的教材通过音乐的融合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持久、神经类型得到调节,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是我在体育教学不同阶段应用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效果。

一、音乐在准备部分运用,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学习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准备活动时选择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和热身练习可使学生在愉快中学知识,在愉快中锻炼身体。例如,队形队列练习:四列横队走―十字队形走―合、裂队走等。配以雄壮的《进行曲》,学生随音乐节奏踏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变换队形队列。通过团队步调一致的整体动作,振奋精神,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整体观念。热身运动:音乐可选择100―120拍/分的迪曲,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数拍子,在数拍子时强调从强拍开始,依次进行。然后让学生把音乐和口令逐渐地融在一起,在学生比较习惯后,就可以过渡到心中默数,在以后的课中再加强练习,循序渐进地练习后,学生就可以自觉地随音乐进行整套准备活动操的练习,从而完全用音乐去代替口令,并使学生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形成用耳听音乐、用眼看示范的一种全身心运动的学习方式,也为后期学习韵律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声带疲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在动作与音乐之中相互沟通的目的。

二、音乐在基本部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这部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而有些运动技能学习起来是很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是配上音乐后,可以让学生很快地兴奋起来,提高运动的适应能力。例如:在武术教学时,配上《中国功夫》音乐就能解决教材的单调、枯燥,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就能被调动起来,并能很快地兴奋起来,学习的氛围立即就不一样了。在耐力跑教学时,由于耐力跑平时很少练习,对学生的体力和毅力都是一个考验。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跑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抵触情绪。可是如果在跑时配上音乐,学生就可以克服因动作简单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兴奋性。

当然在基本部分教学时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有时还可安排一些律动和游戏。律动本身就配了音乐,让学生随音乐一起进行运动。我在教学二年级学生一节游戏课时,安排了一个钻山洞的小游戏,这个游戏有多种做法。以前我只是教学生多种游戏的方法,可是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音乐老师教学生唱了一首钻山洞的歌,我立刻在一个班做了实验,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一边唱一边游戏,本来就很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地唱着、跑着、跳着、笑着……看着他们一张张幸福快乐的小脸,我也感觉无比幸福。

三、音乐在结束部分运用,放松学生的身心

音乐可以抑制疲劳,加快疲劳的消除,从而达到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例如:课的最后,我尽量做一些慢速轻松、抒情的音乐,学生边听边做边休息。这样剧烈运动出现疲劳后,听听悠扬的乐曲,不仅是一种对修养的陶冶,而且是一种娱乐的享受。这样既可以降低大脑的兴奋性,又可以达到全身放松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和音乐教师沟通,根据学生学过的音乐歌曲,创编一些简单的放松舞,让学生边唱边舞,自娱自乐,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便激发学生对动作的创编热情。

篇10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