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财务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财务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财务思维

篇1

关键词:财务分析;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财务分析是根据投资人、管理者、经营者、政府等不同主体的分析目的,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为不同主体做决策提供依据。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服务于相关的管理工作,成为本门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

一、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

市面上财务分析的教材内容丰富,内容深度层次化清晰,但却大部分缺失实践性。虽然把财务分析的应用性作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作为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载体的教材却没有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大部分教材都是将财务分析的理论、方法贯穿于整本书中,而并没有教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一部分新教材中,在每一章都附上了一个相关案例,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讲解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案例的综合性很强,这一综合性表现在,需要学生针对财务报表中的异常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而报表中异常数据之间的联动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逆向思维和良好的财务基础,对于初学者想要分析出案例中的问题难度太大,即便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案例,做好引导角色,不能保证大部分同学分析出案例中的问题,也无法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材内容向理论化倾斜严重,无法适应应用型培养目标的需要,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提高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突出实践性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教材的实践性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财务分析课程所设置的课时可以满足分析框架中基本内容和方法的讲授,而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时间则不足。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会另外设置财务分析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专门针对综合能力的拓展练习,或是把对综合能力的考核纳入考核范围内。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作为培养方法,都让笔者认识到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分析能力上的不足。虽然学生掌握了分析理论和方法,具备对数据分析的敏感性,并能够处理好企业的财务数据及信息,但对于分析结论却无从下手。其次,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教师能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展示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对内容掌握程度的关键。由此可见,学生对数据分析和研究的过程的参与度不足,反映了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不足,相关教学环节和内容有待提高。同时,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契合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方式

利用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并不是该方法存在问题,而是使用过程中产生了问题,才导致培养效果的下降,而许多教师将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案例数量过少或是案例过于陈旧。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准备再多的案例讲解不如通过适量的案例锻炼学生单独思考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多数具备数据记录的能力,但缺乏对数据分析的敏感性。因此,案例法教学应该侧重于如何开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我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参与度,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最好2个人为一组,面对数量较大财务信息,2个人都要参与分析过程,完成案例分析的部分任务,这样就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标;其次,案例的选择上需要合理筛选,大部分的案例都是综合分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与财务分析相关的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还包括各项业务的评估、各部门业绩的评估、公司的财务收益和风险评估等内容,因此在选择案例分析时,应该将各种类型业务的案例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升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契合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让学生攻克学科中最难综合案例,难度与内容需要根据应用性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

(二)逆向思维的教育方式

财务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另一难题则是如何找到问题,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素养的一个提升。专业知识决定了上层建筑,而对于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的学生来说,通过正常的课时教育,让学生立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攻克这一教学难题,应该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不如先把案例中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问题追根溯源的寻找答案,即可以防止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还可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双向思维。逆向思维的教学法,由结果去触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已知的理论和方法不断的尝试,更容易帮助学生推进整个分析过程的进行,同时也能将教师所教授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以致用,达到深层次掌握的要求。

篇2

关键词:会计 实践教学 素质培养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的课程建设,才能使会计实践教学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会计实践课程分为课内实验、独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四大类。本文对会计独立实验这一类实践课程的建设进行探讨。独立实验是指独立为一门课程的实验课,是将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的系统实验,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通常包括会计基础实训等手工模拟实验和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审计软件应用等电算化模拟实验。

一、普通院校会计本科素质培养的目标及要求

考虑到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本科的生源特点及定位,普通院校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既有别于高职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具有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财务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财经专业人才。那么能够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财务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呢?基于国内外会计组织和会计学者的研究,普通院校会计本科所培养的会计人才需具备以下素质。

(一)宽厚的专业基础及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专业基础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广泛的专业视野。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而广泛的专业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和技术。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加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沟通合作能力

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会计职业道德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沟通与合作能力包括交流技巧和人际关系,是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在社会活动中正确收集、处理各种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目前,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愈加复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的盈利和管理模式也更加多样且不断创新,会计人员需要随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学习,会计本科教育应保证会计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更能够在变化的经济形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胜任能力,还应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方法等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行的《第1门会计课程:立场公告第2号》中强调学生应当了解会计信息在经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二、现行会计独立实验课程教学建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

我们对普通院校会计本科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收回536份,有效调查问卷5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6%。被调查对象按照本科年级分类,大一学生的调查问卷有95份,大二有133份,大三有245 份,大四有55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独立实验课程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和改进建议。在“您认为目前的独立实验课程存在哪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反映实验资料单一、实验方式单调是教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而后依次是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脱节、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验资料缺乏时效性、教学方式单一、各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本文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学生专业视野的培养有所欠缺

在独立实验课程中,实验模拟资料通常局限于会计核算,而忽略了对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财务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的财务高级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实验资料缺乏时效性,对于会计法规准则变更的关注较少,没有结合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中与会计实务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修改实验资料的内容,涉及的专业视野较窄。

此外,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自然会导致对学生专业视野的培养有所欠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很少有在企事业单位参与财务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其次,政策和制度是教师去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高校往往以科研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主要依据,有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项目并没有被纳入到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导致教师在寒暑假等闲暇时间中致力于搞科研。而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二)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有所欠缺

终身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自发的且较为全面的会计系统思维能力,为成为好的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要培养学生系统的会计思维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所学的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现行的会计独立实验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学生形成较全面的会计系统思维能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自觉性思维的锻炼。

会计独立实验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会计专业的各个独立实验中往往选用不同的教材,以不同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资料,各独立实验之间关联度不大,学生只是按照教材的步骤完成训练内容,不利于学生将各门独立实验课中所学到的相结合并形成系统的理解,难以达到系统把握、融会贯通的目的。无法建立系统的思维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提高,也会削弱会计实践教学所发挥的作用。二是会计独立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学科建设中过多地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独立实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会计基础业务实训与财务会计业务实训课程在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方面存在重复等。三是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相脱节,学生无法通过会计电算化对手工模拟实验的成果进行检验。

(三)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欠缺

主要体现在对训练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不重视。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经常涉及到Excel、SPSS等软件的应用,而教学中有关Excel、SPSS软件应用的课程通常被设置为选修课程。会计独立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的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在运用时格式不规范,计算处理财务数据不熟练、财务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对会计独立实验课程建设革新的思考

(一)实验资料的完善

在实验资料的选择上,建议选择一个大中型制造企业,每五年对其五年之内的公司运营及发展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对该企业五年之内的财务运行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模拟出该企业一套系统的财务数据资料,业务要典型并且要涵盖所有独立实验课程所需的实验资料。这样的实验资料不仅更加切合实际,而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还能够广泛涉及法律法规、市场经营、行业分部、国际化等,达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的目的。

(二)系统组建会计独立实验课程

组建会计独立实验课程体系要完善独立实验课程结构。首先,完善独立实验课程结构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各课程之间以及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要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在使用一整套相同实验资料的前提下,在会计专业本科生完成会计学基础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等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进行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等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学完财务管理课程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对前面的会计资料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知识,对该企业的财务决策或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诊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完成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后,再对已完成的核算体系进行审查,从中发现不合理、不合法或不真实的业务,并写出审计报告。

会计独立实验课程体系应增加一些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例如像会计与计算机技术这样的课程,通过传授学生如何下载财务报告并把数据插入Excel计算数表中,利用分析负债与权益比提出融资决策建议,训练学生运用规范的格式及熟练计算处理财务数据,并掌握在word文档中利用数据和图表支持结论的技巧。再如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给学生讲授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何选择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变量的预处理以及如何引入模型,如何使用SPSS等软件,以及如何检验等,把高等数学、统计学与会计知识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是会计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工具,也通过运用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有了深刻理解。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政策引导

学校应完善教学制度。对现行的教学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将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依据,并适当调整科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所占的比重,使教师在假期有充足的时间下企业进行实践,丰富经验。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政策法规,增进校企合作。应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思辨式教学 财务管理 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50-01

一、引言

近些年,财务管理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然而,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对各门学科都停留在只知道是什么,很少去探究为什么,缺乏综合、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具有创新发展潜能的学生。

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百度百科对“思辨能力”一词这样解释: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简要地说,思辨能力的核心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理能力,以及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和论证,运用适当的证据、概念、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理性的判断。

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会搭配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些练习是以给定条件求解一些题目的形式完成,学生直接套用公式很快就能将题目的正确结果解出,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条件可能是不确定的,需要财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同学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部分学校安排有实训课,但由于条件限制,实训内容的仿真性不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在现代经济时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在此背景下,2010年7月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作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思辨缺席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高等教育应加大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开阔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症”,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及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应当“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一)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教学始终要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围绕某个问题,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或全班进行讨论,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鼓励他们针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讲述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每次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然后或由学生解答,或由老师讲解补充,最后再进行总结。

(二)把热点的财经问题引入课堂

例如在证券投资管理教学中,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来分析我国的证券市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最新财经信息和要闻,汲取最新的知识,并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学生们很自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使参与活动演变为创意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这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以开放的思想去学习,能够接受他人提出的不同与己的思想或观点,认真思考他人的新思想、观点,在接触他人的思想、观点后对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出反思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1.结合日常生活讲授基础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收益观念、财务杠杆、资本成本等基本知识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但也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细致讲解可以达到预期目的。比如讲资金时间价值时结合“分期付款买房和一次性付款买房的方案的选择”进行分析,讲风险收益观念时结合“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筐里”进行分析;将财务杠杆时结合“借鸡生蛋”进行分析;讲资本成本时结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进行分析。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财务管理就在身边,常思常辩,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财务管理。

2.运用实例分析具体的管理内容

对于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等,在教学中应结合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会计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

(四)适时进行章节内容的总结

每章节前创设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各章节讲授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简单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进行答疑,专门回答学生学习中未弄懂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感知认知能力。每章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总之,通过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采用思辨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会计双语课程,其探讨多围绕课程内容的组织、教材的选择、师资的培养等,但关于实验环节如何开展,鲜有文献进行归纳。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在电算化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会计手工实验仍然是不可摒弃的一个环节。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背后的基本原理和路径是什么?通过直观、完整的会计手工实验流程,才能对信息系统下的数据流有更为清晰的把握。会计中文课程的实验体系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双语课程的实验环节却处于探索中,不利于学生双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张予(2008)认为开展双语实验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张正勇、徐刚(201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满足需要”的占68.7%,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应用能力不强。步丹璐(2013)提出,以上市公司为天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学习习惯,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建设会计双语课程的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在全球商务环境中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和提高财务决策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会计学双语课程实验设计的导向与思路

(一)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

从内容上看,会计学双语课程包括会计原理和财务会计两大部分。会计原理部分主要介绍复式簿记的原理和会计循环,财务会计部分主要介绍会计要素的核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从特点上来看,会计学双语课程不仅着眼于会计专业领域内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该注重切实商业环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双语实验环节的设计应兼顾会计基本原理的运用和财务会计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设计关于会计循环的基础实验、关于要素核算与报表编制的专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并且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关于英文财务报表解释和分析的提升实验和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与准则比较的拓展实验。

(二)报表导向“做中学”,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不同于我国会计教材的编排体系(先介绍各要素的核算,最后介绍财务报表),西方会计教材多从介绍财务报表开始,之后再介绍各要素的核算,这样就使得学习者能够对报表产生一个基本的认识,让对各要素的学习有一个具体的归属。但不论我国会计还是西方会计,都强调财务报表的基本导向,能看懂报表,会编制报表,透过报表为企业经营状况把脉。在会计学双语实验中,以上市公司真实的英文财务报表为切入点,进行报表阅读与分析,可以实现从课本所学知识到现实商业实践的过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网络资源,突出前沿性和时效性

会计双语实验内容中,英文财务报表的获得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其相关资料都来自网络。进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网站,通过“SearchEdgarforCompanyFilings”图标进入公司文档搜索界面,输入在美上市公司的名称,即可列出所有归档的文件,进而选择文件格式10-K或20-F,即可列出各年的年报,供在线或下载阅读。此外,也可以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网站或者进入某一在美上市公司的官方网站,下载公司的各年年报。由于在线资源实时更新,学生可以获得最新的年报资料,以及公司个股和整体市场的信息,形成通过财报看问题的微观思维与结合市场进行分析的宏观意识。

(四)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创新思维和延伸阅

读会计双语实验中的提升实验与拓展实验,均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GAAP(公认会计原则)与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列报区别,GAAP、IFRS与CAS(中国会计准则)的比较,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展的联合项目等,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高信息检索与获取的能力。此外,实验中的分析对象不固定地局限于某一特定公司,而是由学生自行选择,且均要求基于最新年报展开分析,因此不断地向前滚动,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有助于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形成创新思维。

三、会计学双语课程实验模块的具体设计

(一)基础实验———会计循环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知悉日记账与分类账的格式与登记方法,熟悉记账、过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步骤。区分日常经济业务的记账分录、调账分录、结账分录,区分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调整后的试算平衡、结账后的试算平衡。实验说明:以一家业主制企业为对象,对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进行期末账项调整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流程。实验要求:1.在日记账中编制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并过入分类账,编制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表。2.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入分类账,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3.编制业主制企业的损益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4.编制结账分录,并过入分类账,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

(二)专项实验———会计要素的核算与会计政策的选择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重要资产的核算,通过各种核算方法的比较,理解不同核算方法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而结合公司年报中关于重要会计政策的披露,了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情况。实验说明:根据某公司给出的基本信息,对坏账的核算、存货的盘存制度、发出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等做出会计处理,比较各种方法对损益和资产的影响。此外,查阅一家在美上市公司的年报,关注其附注中对上述各项会计政策的披露。实验要求:1.请分别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对该公司的坏账进行处理,观察哪种方法更体现利润平滑观念?2.若公司期末存货采用实地盘存制,请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与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对存货的发出进行账务处理。若采用永续盘存制呢,分析实地盘存制与永续盘存制哪种制度更能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下,哪种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更能体现谨慎性?3.请分别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并做出会计处理。分析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税有何影响?4.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有限还是不确定?所有的无形资产是否都需要摊销,进行减值测试?按直线法计算无形资产的年摊销额,并做出会计处理。5.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中,权益法与成本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6.在公司年报中,“重要会计政策”列示于什么位置?请查阅一家在美上市公司的最新年报中针对坏账、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分别采用什么会计政策?

(三)综合实验———公司制企业的业务处理与财务报表的列报

实验目的:业主制企业的财务报表较为简单,而公司制企业的财务报表较为复杂,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对公司制企业复杂经济业务的处理,知悉其财务报表的结构、内容与编制方法,理解报表之间的内在关联,重点关注综合收益的构成。实验说明:以一家公司制企业为对象,对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常规业务(如购销业务)与特殊业务(如筹资、投资与举债等相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实验要求:1.请对以下业务做出账务处理:不同的运费条款下存货的采购;不同销售方式下收入的确认;股票的发行与回购、股利的宣告与支付;债券的发行与本息的偿付;投资与公允价值的使用,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固定资产重估等。2.综合收益包括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上述产生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中哪些计入当期损益,哪些计入其他综合收益?3.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是什么?从顺序上看,应该先编哪张表?4.分别编制公司制企业的综合收益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四)提升实验———英文财务报表解释与分析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熟悉如何获得一家外国公司的财报信息,知悉SEC对不同类型公司年报格式的基本要求,掌握英文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及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理解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流程,学会利用课程内财务分析的基本知识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等做出评价。实验说明:选择世界财富500强中比较感兴趣的一家美国公司(如沃尔玛),进入其官方网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网站,下载最新的财报,关注年度财务报告中所包括的内容,重点了解财务报表的构成及内容,进行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要求:1.美国本土上市公司的年报格式是10-K还是20-F?2.所查阅公司的财年(fiscalyear)的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吗?财务报表包括哪几张报表?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之外,还包括哪些内容?3.该公司的利润表与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基于该公司的最新财报,计算流动比率、速度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评价其偿债能力;计算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报酬率(ROA),评价其获利能力;计算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其营运能力。5.查阅该公司上一年度的财务数据,分别计算上述财务比率,进行趋势分析。

(五)拓展实验———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与准则比较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徐炳炎(1963-),女,浙江海宁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学评价中心,教授;刘贵莲(1972-),女,江西宜丰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工程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ZZ09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51-0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才能发现;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进程安排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育特色,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结构的优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及结构仅仅为人才培养描绘出了“蓝图”,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景”,需要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精心设计和严格实施。换言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还在于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课程的受众面非常广,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如何定位、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如何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实现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寻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

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学科中心”的课程理论,按学科课程模式设置课程。因此,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些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并把“会计”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是无可厚非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科课程模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课程,有什么依据,课程又该如何定位?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核心阶梯式课程(双元制)、技能模块组合课程(MES)、矩阵能力模块课程(CBE)、职业群集课程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模块(也称能力本位)课程、任务驱动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几种。笔者认为,上述种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立,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职业能力形成的认识不同,设置课程和选择课程内容的着眼点就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如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认为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的“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比较合适。因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以非会计职业岗位为主,且职业岗位分布非常宽泛,但岗位群的工作任务都与经济管理工作相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是沟通经济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经济管理工作者若不懂会计,经济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会计课程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是其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必备工具,如同非英语专业学生要学习英语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计算机课程一样。

二、“会计”课程目标为懂会计、用会计及融会计

会计专业是针对会计职业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论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都要具备“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工作。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很多专业不是针对某个职业设置,而是针对岗位群设置,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不是培养“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专门人才。因此,这些专业的“会计”课程不能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另外,课时限制也不允许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如何围绕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才有努力方向。

作为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活动工具课,“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会计”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懂会计”,不是“做会计”。“懂会计”即懂得会计的思维方式、懂得会计的专业词汇、懂得会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等。其次是“用会计”,即会用会计信息,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会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使用会计信息或运用会计思维方式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再次是“融会计”,即能融入会计,树立会计约束和控制的意识,在人生职业生涯中养成自律习惯,能自觉坚持会计诚信,守住职业道德底线。

三、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及分析利用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决定了该课程内容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色,又要具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特色,还要能自成体系。因此,该课程内容设计不能照搬或简单组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只能另辟蹊径。应当依据什么理念设计会计课程内容,比较流行的工作导向是把工作过程,即工作实践(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围绕实践来教理论,达到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财务报表是通用会计信息的载体,经济管理工作者所需的重要信息可以从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的财务报表中获得。会利用财务报表,是对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此,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财务报表是知识密集体、信息浓缩体,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广,而学生的企业知识和经验很少,又是初次接触会计,还不以会计职业为取向,为此,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实际,增加铺垫内容、精心选择内容、合理组织内容。

在“围绕实践教理论”的先进理念指导下,结合多年来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按照“以财务报表为载体,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分析利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符合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财务报表的认知部分:首先从外延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企业内部再扩展到企业外部。从认识企业和企业经济活动开始,建立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再从会计信息的使用阐明会计信息的重要及法律的有关规制和社会监督;再从内涵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让学生建立会计对象、财务报表要素等概念,再介绍从经济业务活动数据到财务报表生成的会计思维方式和主要会计技术。

财务报表的阅读理解部分: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阅读理解。顺序从财务报表的结构到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再到报表项目之间、报表之间的联系。内容逐渐深入,核心是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

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以真实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例,采用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关键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对公司的财务从局部判断提升到整体的综合评价。

四、教学实施为更新教学观念,重学为主,多样化教学

以上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了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设立了“会计”课程最终要达到的标准,并建立了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仅仅是解决了“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的问题。要解决“怎样有效地教(或学)”这个问题,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下,在“会计”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等。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练结合、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开展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式的实施需配备学做一体的实训室,提前对学生分组并把简化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电子版)发给每位学生。相应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演讲汇报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既熟练了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又掌握了财务分析技术,还锻炼了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以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出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教学评价既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的变化做出价值判断,也对教师教的能力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依据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应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按“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的思路建立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不仅限于知识,还包括学习态度、能力;课程考核时间不仅限于期末考试,还包括平时的测评;课程考核形式不仅限于卷面形式,还包括演讲、报告等;课程考核主体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等。例如,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利用部分内容教学时,对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知识点考核主要通过作业、卷面考试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学习成果演讲汇报(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报告撰写进行;态度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作业及报告撰写完成的及时性及规范性等进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突破,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状态,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具体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具体课程数量多,涉及面广,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希望有关各级人事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晋升政策,能使高职院校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自觉提升教学能力,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投身教学改革中获得职业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76-80.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

(6):130-132.

[3]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9-21.

[4]徐炳炎.企业会计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雷莉萍,古力,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J].读与写,2007,(12):47-46.

篇6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理解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仔细推敲,“能力”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把能力理解为已经具备胜任会计职业各项具体工作的才能和技巧,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经过学习和实践,进入会计职业时在既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

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代表了两种能力研究方法的区别。第一种理解称为能力要素法(也称投入法),这种研究方法着眼于从投入的角度列举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法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来表达。第二种理解称为功能分析法(也称产出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是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将能力定义为预备人员在进入会计职业时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强调的是教育和培训过程的结果。

在研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和完成其任务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系统化,所构建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体系一般称为会议员能力框架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方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会计职业团体相继开展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促进会计职业发展,改进会计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力要素法(投入法)与功能分析法(产出法)。

采用能力要素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标题下分别列出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3年4月的IEP-2《培养有能力的会计师》中,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分为六大类: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性知识、智力能力。其中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中包括职业价值观、领导能力、战略性思维、判断力和风险分析能力。技术性知识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了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智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法在美国进行的一些能力研究中有所应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没有功能分析法详细,但是更倾向于关注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需要来确定那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有价值的技能,而不是那些在特定工作领域应具备的、容易迅速发生变化的工作要求。

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描绘一张功能性导图,图中会列出会计人员在核心的关键工作领域以及决策和功能性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将这些领域逐层分解为各个单元和要素,再为每一个要素设计适当的表现标准,通过以层次不断提高的细节来描绘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3年的《特许会计师导图》就是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范例。采用功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将不同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为详细的单元和元素,确定每一个元素应达到的标准,用会计人员的实际表现与各标准对照,全面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在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时,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也可以融合使用。显然,对改进会计教育而言,采用能力要素法比较合适,而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功能分析法更加恰当。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国外经验国外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和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承担。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各会计职业团体已经了各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文件,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三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客户中心,技术。

此外,该框架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的能力和低机会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了《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

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核心知识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12月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具体有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有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下我国会计教育问题

(一)培养目标发生偏差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毕业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而不是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如何学习会计的方法和能力,为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即会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还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会计师这一基本问题还未解决。

(二)教育层次界定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各层次课程交叉重复现象突出。专业知识课程与专业发展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三)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轻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会计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会计教学过于关注簿记技术和会计准则、制度,忽视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培养。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组织、谈判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间管理、承受压力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少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难以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教育目标。根据“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将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于:会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构建为了实现上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变知识型目标驱动为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非能力培养。以能力型目标驱动的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

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它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1)内容: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2)行动:如何使用这些知识?(3)环境:使学生知道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这些知识?(4)考核: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对每一授课单元指定阅读书目,并不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考试时不以一本教材的观点为答案,允许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观点为背景进行回答。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 应用型 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5-0117-03

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企业迫切需要具有综合财务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分析、解决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问题。财务分析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提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的核心能力,该课程强调会计及经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财务分析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因材施教和针对性辅导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受学时所限,教师课上偏重于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而对于知识的应用主要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各异,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内容有的学生全部理解、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学生也没有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越来越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缺少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有难度

财务分析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学生对于陌生的行业领域一无所知,加之课前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自主学习的考核机制,大多数学生课前不会主动收集案例公司资料、了解案例公司行业背景,学生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口头灌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冷清。

(三)实践教学方法单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教师支配整个课堂教学,整个授课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很难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积极性。

(四)不重视财务分析工具的应用,难以满足企业基本要求

财务分析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挖掘,不掌握数据处理工具就无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虽然财务分析课程普遍利用多媒体教学,但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对财务分析软件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较少,多数教材没有介绍如何应用EXCEL 等工具进行财务分析,学生对基本的分析软件工具不熟悉,大量财务分析工作依靠手工完成,既影响财务分析的效率也不符合企业的基本需求。

(五)期末闭卷考试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财务分析考核以平时+期末为主,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构成,期末成绩由闭卷卷面成绩构成,该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的训练,期末靠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显然与学生财务分析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设计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财务分析人才,必须解决目前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课堂师生互动有难度、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重视财务分析工具的应用、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被动方式为“先学后教”主动方式,即采用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知识与能力有效融合”的转变。

(一)总体思路设计

传统学习过程包括课上信息传递和课后吸收内化,而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是重构学生学习过程,包括课前完成任务实现信息传递、课上讨论互动实现吸收内化、课后修订完善实现拓展提升。首先,课程组将财务分析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知识单元目标,然后再将每个单元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子任务,分别实现各个单元目标,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设计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环节、课上环节和课后环节,课前环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自主学习相关资源并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获得教师的在线辅导,实现信息传递;课上环节教师根据信息传递中反馈的信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环节学生根据课上讨论互动不断完善任务,进一步深入拓展。

1.课前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首先将财务分析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知识单元目标,即基本理论单元、分析方法单元、财务报表分析单元、财务效率分析单元,然后再将每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可执行性、易操作性以及便于评价的子任务。其次,围绕子任务收集、整理、制作相关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习题、测试等)并上传课程平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自主学习。然后,编制并下达任务单,任务单中包含团队成员分工、自主学结、团队研讨学习的有关内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完成的分析任务以及自我评价等。教师下达任务时要求每个班级在中小板或创业板选择同一行业,班内的每个团队选择同行业内的不同企业,这样有利于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对比分析。

(2)学生层面:按照5―6人组建团队,成绩优异的学生覆盖每个团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学生团队接受任务单,选定分析任务的企业,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首先学习相关资源,明确分析任务,其次对分析任务进行合理分工,然后通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完成所选企业的分析任务,最终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

(3)交流互动:教师课前提供学习资源、下达分析任务,学生学习资源、完成分析任务。学生在学习资源、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通过在线平台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学生的帮助,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课上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通过在线平台以及任务单信息反馈初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中存在的疑问,确定答疑解惑的重点,课上组织团队汇报、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以及任务的完成质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首先,课上组织各个团队汇报课前学习情况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其次,调动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进行提问或解答其疑问,然后,教师对汇报团队点评并组织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将微视频中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的梳理,使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知识点在知识图谱中的地位,整体把握财务分析的概貌和脉络。

(2)学生层面:学生团队通过课前学习、讨论及完成任务,进一步明确有疑问的知识点,课上汇报学习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团队之间的讨论、相互答疑解决知识点中的疑惑,获得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评价加强了过程性的考核,形成多主体、多元化的财务分析考核方式。

(3)交流互动:课上通过答疑、汇报、评价三个环节实现交流互动。答疑包括团队间互动答疑和教师集中答疑,实现师生、生生多范围内的交流互动。汇报是基于团队内部讨论后进行的,团队成员先期已围绕任务开展了充分的内部交流。评价包括四方面评价,即学生个人自主评价、团队负责人评价、团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多主体的评价能够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3.课后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综合评定各团队上交的财务分析报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辅导,如针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撰写科研论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领者。

(2)学生层面:通过课上团队间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解决的疑惑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报告并及时上交。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充和深入学习,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交流互动:教师进行成绩综合评定,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深入学习,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三、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实践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为翻转的“先学后教”模式,课前通过下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传递;课上通过学习成果汇报、相互答疑、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等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知识拓展延伸、撰写科研论文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下面以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课前下达自主学习任务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教师下达的任务单通常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成果展示、拓展提升等,。

(二)课堂教学组织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检测课前学习效果。

问题1:阅读教材资产负债表,你能获取ZXZ公司哪些信息?

问题2:你认为ZXZ公司2015年表现如何?为什么?

问题3:你如何帮助ZXZ公司管理者了解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个人任务实施汇报,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受篇幅所限,下列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省略)

任务1: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

任务要求:(1)编制简易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表;(2)分析资产的变动及原因;(3)分析权益的变动及原因;(4)资产变动合理吗?

任务2:区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任务要求:(1)该公司总资产发生怎样的变化?(2)该公司股东权益发生怎样的变化?(3)请举例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他们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有影响吗?

任务3: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案例分析。

任务要求:利用[任务2]资料分析当剔除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影响后该公司资产、权益的变化情况。

教师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后通过任务的实施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3.团队合作学习成果汇报,知识的吸收内化。

任务4:团队所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

任务5:团队成果展示汇报。

团队所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汇报,主要内容包括团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笔记、收集的资料、视频);任务完成情况(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结果);汇报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提问,或解答汇报团队提出的问题,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4.多主体评价,加大过程性考核。翻转课堂的前提是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事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见上页表2。

任务6:完善成果,拓展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对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学生整理完善学习笔记及团队所选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报告并及时上交。教师引导学生对如何判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有效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学生在任务单要求的时间内自定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完成课前任务,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教师个性化辅导,大大增强了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动力。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课堂师生互动沉默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个人任务的汇报、团队任务的展示,相互答疑解惑,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课前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建议,加大对自主学习过程的考核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对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既熟练掌握EXCEL工具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芳奕,梁毕明.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J].商业会计,2015,(04).

[2]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篇8

为积极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实施,积极贯彻教育部有关“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支持以就业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校改革与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总体要求,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以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目标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目标应进行重新定位。

通过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层次和环节,将实践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应聘岗位结合,为提高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由此,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目标应划分为专业技能培养层、综合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创业能力培养层等四个层次。(1)专业技能培养层。该层次主要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的主要功能模块,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典型会计业务的具体处理方法。(2)综合能力培养层。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包括:在专业技能培养层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同其他系统的集成关系;体验和验证相关先进管理思想在信息系统中的全面运用。(3)创新能力培养层。要求学生根据业务模型和实践资料在指定系统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业能力培养层。在一个仿真的企业运营内外部环境下,锻炼学生从CFO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运营、财务、管理、涉税等各项企业活动,让学生熟识与体会企业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必备的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税收筹划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能力。上述这些实践教学目标各有侧重,且由于受很多条件的约束,如实验时间等,可能很难在一个实践课程中达到上述所有目标,可以考虑设置必修实践项目和选修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衔接关系,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设置合适的实践教学目标。但毫无疑问的是,专业技能培养层应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的实践项目,因为没有专业技能培养层目标的实现,将无法达到下一个更高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创业能力培养层也应该列入本科院校的必修实践环节。特别指出的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平台的选择。

二、会计信息系统实践内容与实践模式

(一)专业技能培养层实践内容与实践模式 该层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业务,这里的子系统主要包括账务处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系统、应收款系统、应付款系统、现金系统和报表系统。实践平台既可以选择小型AIS软件,如金蝶KIS、用友通、新中大等,也可以选择基于ERP平台的AIS软件,如金蝶ERP-K3系统、用友ERP-U8系统等。为了能更好地与综合能力培养层实践教学内容衔接,最好选择基于ERP平台的AIS软件让学生进行实践。在设计实践内容时,实践资料的会计业务复杂性不必太高,一般为典型会计业务的处理。实践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采用分组实践、角色互换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层内容的实践,实践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的学生每个人都分配给相应的岗位与角色,例如账套主管、凭证录入员、凭证审核员、记账员、期末业务处理人员、报表编制员及薪资、固定资产、应收款、应付款管理人员等。实施分组实践教学,每组学生根据岗位分工分别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每次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学生应进行互换岗位与角色进行操作。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利用基于B/S的会计信息系统平台模拟集团公司跨地区、多公司管理,这样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基于C/S与B/S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所有操作,并适应将来就业岗位轮换的工作需要。通过分组实践、角色互换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二)综合能力培养层实践内容与实践模式 该层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在专业技能培养层目标已实现的基础上,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及深度进行拓展和加深,具体实践内容包括:(1)将专业技能培养层大量业务处理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结果作为实践项目。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AIS系统,上机实践时,多是按照实践教材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模拟,缺乏相应的思考与综合,遇到问题,往往不会自己解决。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专业技能培养层分项实践的基础上,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解决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期末结转业务无法生成结转已售商品销售成本的机制凭证;期末结转企业所得税时无法生成机制凭证;利用报表模板生成资产负债后,报表数据不平;利用现金流量表模板无法生成现金流量表;应收款管理系统无法填写销售发票,只能填写其他应收单;应付款管理系统中对采购发票无法审核,等。对于这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精心地将其设计为一个个的实践项目,教师事先做好每个项目的实践数据和要解决问题的说明,上机实践时让学生引入数据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无疑将大有帮助。(2)ERP系统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块、成本管理模块、生产制造模块。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会计人员的角色由记账、算账、报账,转换为会计与财务信息提供者角色,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参与到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中来。由于ERP系统融合了流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基于此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全流程熟悉与体验的机会,而仅局限于财务系统的实践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有必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全面了解ERP系统中供应链(涵盖采购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存货核算子系统)的业务循环、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成本的核算过程,这些实践的难度系数较大,所需的课时也较多,上机实践时应该有先后考虑,属于可选择的内容。从专业视角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应重点观察账务信息的相关数据是何时产生的,如何产生的,所有财务数据从哪里而来?数据是如何归集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如何集成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手工会计和ERP环境下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处理、控制等的差异。通过该部分内容的上机实践,改变目前学生普遍对会计信息系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实践平台需要在集成的ERP 平台上进行,如金蝶ER-K3系统、用友ERP-U8系统等平台。

(三)创新能力培养层实践内容与实践模式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未来的工作岗位一般为会计师或者审计师,作为会计师,将来很有可能参与工作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而作为审计师也要对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和运行过程进行审计。因此,就有必要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适当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了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法。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层需要考虑引入设计性实践项目和研究性实践项目。该层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有关实践资料和系统实施方案文档模板,自行设计系统实施方案,并完成系统实施。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层实践教学难度很大,要求学生熟悉软件功能,具备会计理论基础;了解系统实施方法和过程。通过该层实践教学,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更自如地面对企业的ERP 系统;极大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业能力培养层实践内容与实践模式 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调查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进行自主创业。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较高的工作岗位是企业的CFO。 这就需要训练学生从一个CFO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运营、财务、管理、涉税等多项业务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税收筹划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本层次实训平台可使用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新开发的“财务决策平台”进行,实训采取分组方式进行,每组由5名学生组成,五名学生分别担任运营、出纳、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角色,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一家虚拟工业企业,从资源的有限性出发,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策划企业运营方案,并进行财务决策、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收稽查等各项工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实践中应用,大大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学生在本层实训的课程收益是: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管理工具加强内部管理;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运营人员与财务人员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从整体流程上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控制;强化现金流意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透彻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了解企业运营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利润的影响,体会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熟悉为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和途径;切身体会企业资本运营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地做强做大企业。

三、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评价机制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需要有科学规范的监督与考评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要建立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考评体系,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本科层次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考核办法基本上还是验证性的,按此方式来考核,怎能科学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验证性考核办法是基础,不能取消。但应只在单元实验中采用。课程实践考核应多采用问题探索型、设计型、竞赛型等形式进行考核,举例来说,若考核学生初始设置的内容,教师不要事先设计好相关内容,如会计科目,而是收集某企业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自己分析, 完成系统的初始设置。如资料为: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最大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之一,拥有40多个处、所、公司,研究课题数量大。在传统核算方式下,科目设置方法为:一级科目为“在研课题经费”,二级科目分为“横向”和“纵向”;三级科目为各处、所名称;四级科目为课题号;五级科目则是劳务费、原材料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专用业务费、院所管理费、研究室管理费等12个栏目,而五级科目重复率最高。并且随着课题的增多,科目也越来越庞大,该单位仅“在研课题费用”科目下属的明细科目记录就达2500多个,其科目体系如下:

5510 在研课题经费

551001 横向

55100101 石油勘探处

5510010101 A528课题

551001010101 劳务费

551001010102 原材料费

551001010103 差旅费

……………………

551002 纵向

55100201 石油勘探处

5510020101 B528课题

551002010101 劳务费

551002010102 原材料费

551002010103 差旅费

……………………

再如,某工业企业设有10个部门,每个部门又分5个组,管理费用有10种,那么5502管理费用下面就有500个会计科目,公司采用群码,其科目编码结构是4-2-3-3四级,科目编码体系设计如下:

科目编码 科目名称

5502 管理费用

550201 一部

550201001 办公费

550201001001 一组

550201001002 二组

………………

550201002 差旅费

550201002001 一组

550201002002 二组

………………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要求学生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和建立会计科目体系,以有效地解决科目体系庞大和变动频繁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分析采用新的会计科目体系后,应设置哪些基础档案?分析采用此辅助方法的进行核算和管理的步骤?科目体系设置与传统科目体系设置有何不同?采用新的科目机制后,在数据处理上有何优点?按此方式考核就可以克服验证型实践考评的不足,可以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考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借助财务决策平台采用竞赛方式,成绩由系统分和稽查分二部分组成,系统评分指标分为企业经营、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评估收益等四个方面,分别从这些方面去考核学生企业的全面经营、日常业务处理、财务决策、电子报税和最终企业的清算评估收益。每个指标所占的权重不同,分值随权重而变化;稽查分则从凭证处理稽查、税收稽查、成本稽查和所得税处理稽查四个方面考核。

[本文系江苏省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1JSJG264)和盐城工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就业和创新能力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求知与志趣相伴而生,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实施创造性目标教学模式,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积极引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技巧外,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还要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课余生活中的活动兴趣,精心备课。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颖而有创意的目标教学模式。

二、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在讲会计凭证的审核这一课时,我展示了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实例,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而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审核和处理,最后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这类事情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同时也要适时地贯穿职业道德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导向与激励的作用。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善于从学生微弱的思维火花中,发现创造的苗头与价值。在会计凭证的审核这一课,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可能有许多意念一闪而过。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这一点,并加以肯定,使之光大,帮助他们设计、编排,这样,就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刻意求新,促进多维流畅的思维

“编制会计报表”一课的教学核心目标是综合应用,培养创造力。这节课我采用了逆向思维导入法。首先,我出具教具实物,拿出各种账簿,有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让学生观看,在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回想这些账簿的登记方法和登记过程。当学生对这些账簿的登记娓娓道来、激情有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认真思考,企业、单位的领导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本本翻阅账簿可行吗?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学生都陷入了冷思考。一些学生小声嘟哝着:“登记完账簿看账簿就行了,让领导翻账簿吧!”一个男同学脑筋急转弯后,第一个勇敢地回答:“老师,翻账簿了解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太麻烦了,应该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好!我立即对这个同学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和赞同,并用鼓励的目光促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发言。“老师,领导肯定不会翻账簿的!”“能不能把账簿中的内容摘录出来呢?”“用一张纸将领导需要了解的内容写出来。”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会计报表就是通过一张纸将账簿中记录的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出来,利于领导的了解、分析和管理,同时也利于企业单位的主管机关,如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了解和掌握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张纸虽小却能反映出企业单位的全貌。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下功夫,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之后我开始讲授如何编制会计报表。

四、善于应用舞台,使学生学有成就感

会计学科的教学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编制会计报表”一课,我让学生将编制好的会计报表报送给我,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学生一般会认真准备,这样我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编制的报表了解其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展示优秀作品,提出部分作品的不成功之处。这样,学生通过训练、比赛、交流、总结、失败、成功,就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磨练意志、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篇10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