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巧妙设疑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源头就在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和启迪剂。只有存在疑,思维才会开启,也才会应运而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巧设疑难,触发思维。如我在教授《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书上有这样一句“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那么可笑。”写出了斯科特上校痛苦、沮丧的心情。我适时地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呢?这一问题,就像沉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了学生的思维心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教师仅仅会设疑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怀疑思维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常见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比较开启思维
比较应该是开启确定对象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辨别真伪,见识好坏,就要进行比较。实际上,比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学习的范围分类,可以是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是题材比较、主题比较、写作艺术手法比较。按照学习的方法分类,可以是课文之间比较、课文与同类课文比较、单元与单元比较等。如我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在分析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前和上课后的变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最后一课上课时和平日上课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三、推根究底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语言现象认识思维实质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就是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或者从个别的人物事件中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如《社戏》一文,作者通过在平桥村度假生活、看戏前风波、月下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看戏风波几个片段部分描写了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找出书中看戏带给孩子们感受的语句,学生很多找出“看的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等语句。再找出豆是怎样煮的――仅仅只是有盐。我让学生思考:结尾处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的表面写的是看戏,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作者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看戏和吃豆,而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探究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叙事的纵向思维的能力也颇有裨益。
四、分析解剖法
篇2
【关键词】剪辑,艺技意,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也普遍发现,同学们的剪辑技术过硬,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进一步地探索能力或者说对剪辑的创意思维的体现却几乎为零。《影视后期剪辑》是影视专业的核心课程。影视作品从剧本到成片,可以说剪辑是最终的艺术再造。剪辑这个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重视,甚至导演也会大胆放手让剪辑师自主操刀。当然,要成为一名剪辑师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影视后期剪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革中,应该如何让同学们们从理论到实操,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创意思维的剪辑工作者。我们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加强创意思维训练的艺・技・意互渗互补的教学方法。并在14级新生中实践,初步得到成效。
一、培养为“剪糊匠”而非“剪辑师”的原因分析
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教学的发现,我们认为培养效果的不足,是影视剪辑课程没有很好的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分析。
1.1剪辑创意思维的缺乏首先来源于剪辑艺术修养的缺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被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定位为“剪糊匠”的在校学生或者已毕业学生,对电影剪辑历史中的重大人物和重要理论知之甚少。
在理论匮乏的前提下,我们又如何能够要求他们剪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创意作品?
1.2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拒绝枯燥的理论讲解
在过去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从未忽略过对剪辑理论的解读。不过,在课程安排中,要么把理论与实践分为课程的两个部分,先把理论部分讲解完成后,进入实践。要么是两门课程,先学理论,然后再是单独的剪辑软件学习。由于高职类学生急于动手的普遍性,往往会屏蔽掉理论。因为,他们当中要么觉得理论不够重要,要么在看不见自己掌握剪辑技术效果的情况下,听得昏昏欲睡。
1.3学生们往往满足于会剪、能剪,缺乏思考
看着视频是怎么在软件中一点点被裁剪出来,加字幕,配音乐音效,同学们往往欣喜于此也止步于此。在校学生虽然经常参与一些实践项目,但由于是初学者,项目的负责人自然没有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也就是按要求剪辑就好。慢慢的,同学们在无形中就冠以了“剪糊匠”的称谓而不自知,对学长、老师的告诫也无动于衷。
因此,一个剪辑从业者满足于自己会剪、能剪的阶段,而毫无独立思考,又何谈创意呢?
二、抓住方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因为“学生学习的成败,是由我来决定的。”那么以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如何训练他们在剪辑中的创意思维?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教育的难点。
2.1把枯燥的理论,设计得鲜活起来
我们为何不针对高职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相信他们,放手他们?我们一味的压抑克制他们的好奇,完全不理会他们的兴趣点,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善于自我表现,看重短期学习成绩的特点。
因此,无论是灌输式的传授理论,还是项目教学中相对的理论弱化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只有自发自主的学习,效果才是显著的。
2.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思考起来
技术是实现艺术效果的手段,在剪辑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剪辑工作者的武器。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去实现艺术效果,可是自己却想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那样做又会怎样?这将是训练他们,培养他们创意思维的过程。
三、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创意点
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以下简称艺・技・意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在高职剪辑课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轻松有趣,教与学身份的改变,学习者高度参与等,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意识的目的。
3.1艺・技・意教学法的含义
艺・技・意教学法就是把电影剪辑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产生的重要理论,作为艺术修养的积淀部分,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实践剪辑效果的技术处理的能力部分,把每个模块中的剪辑手法进行逆向或者发散思维作为创意思维部分。三者结合贯通在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中。
3.2艺・技・意教学法的创新点
3.2.1运用在实践课程中的,艺术修养、技术完成与创意思维融会贯通的一套教学方法。既改善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又能从艺术修养的培养入手,为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
3.2.2每一个模块我们都按照艺・技・意的模式,训练学生从艺术理论的掌握,技术手段的实现,创意思维的激发,这套由任务驱动的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设计,本生就是从正、反向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创意的方法,并且有效。
3.2.3以自主学习为“引擎”,以任务完成为“检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在自主学习中的资料搜集,历史人物的了解过程来积淀理论知识,在自己不断出现的理解错误或者操作失误中进行反思。最后在单元任务的完成中,纠正偏差,加深印象,激发创意。
3.2.4教学设计中专门安排了创意思维训练模块。通过“环境、资源、”等方面不同视角的认识来刺激创意。从认识上改变学生墨守陈规的惯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头脑风暴等。
四、艺・技・意教学法模块设计
从教学模块设计(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以每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中心,通过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展开学习。
4.1教学内容包括了剪辑的历史、人物、重要思想以及剪辑原则和技巧等。
4.2案例选择上涵盖了影视作品的各种类型,包括:电影、纪录片、宣传片、短片、影视广告等。
4.3课时分配中,艺术修养与自主学习获得更多。
4.4将艺术修养、技术操作、创意思维贯彻到了教学内容中,起到了互渗互补的作业。
五、艺・技・意模式下的教法与学法
我们从过去的注重剪辑软件的教学转化为注重拓展学生创意思维的教学,我们从案例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意。
我们参考德国职业教育个人化学习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了艺・技・意教学法的五个阶段:自主学――分享学――引导学――检验学――发散学。
5.1 自主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提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出不同的提示。
5.2 分享学习成果阶段
利用学生好奇、好表达、好鼓励的特点,安排他们展现自己学习的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养成相互学习、讨论、思考的习惯。
5.3 引导学生学习阶段
通过学生自发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答案之后,教师作为引导,要梳理知识点,解答疑惑,强调重点。
5.4 检验学习效果阶段
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的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这是关键的阶段。我们会布置新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观察,解答,指导。目标是要纠正学生自学阶段的偏差,解开之前的疑惑,熟练掌握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要点。
5.5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就是我们的创意训练阶段。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我们通过展示相关的有趣视频,和不断的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考,激发创意。
我们布置新的任务,开放式任务,没有标准,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
这五个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学习过程(如图2)。学生不断的接到任务去自主学习,在检验阶段得到提高,并在发散阶段得以创新运用。
图2 循环上升的学习法
六、结语
艺・技・意教学法改善了以往枯燥的理论学习形式和注重软件学习的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实践,引导他们思考,允许他们出错,激励他们想象,在艺术修养上得到积淀,从检验与思考中不断进步。
艺・技・意教学法已经在14级同学的《影视后期剪辑》课程中实践。学生能够在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愿意去思考,并在课程结束时收获很多。
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衷。
(项目来源: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课题编号:BK2014B02)
参考文献:
[1](美)蒂娜・齐莉格.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龚春燕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美)奇科・汤普森.《真是一个好创意――创造卓越创意的思维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周新霞. 《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美)Gael Chandler(盖尔 ・钱德尔).《电影剪辑――电影人和影迷必须了解的大师剪辑技巧》,人民邮电出版社
[6]姚争.《电视剪辑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美)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 学法研究 思维方法
Abstract :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ncludes the lear-ning skill, attitude, character, learning lear-ning methods. It is a key problem to cultivateand train the students' thinking method.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其重要标志就是十分强调并重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探究。语文教学也遵循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也将学法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众所周知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它既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又包括学习方法,而在学习方法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实现“主动学习”、“会学”、“会教”具有学习探索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培养时,必须突出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1.知晓思维方法培养的科学取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它告诫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从学生的贯性与个性差异情况出发,因学论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成“容器”,学生自身也不能当作“书橱”。要让中学生知晓思维方法培养科学取向,使之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要使学生明确思维方法的科学取向,老师必须明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首先,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过度。其过度转化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并具有一个转折期。尤其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中具有不平衡性。其次高年级儿童能够在表象和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再次,学生思维能够在教师正确指导和教育下,逐步学会对个体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进行反省、检查,达到“对思维进行思维”的目的。上述学生思维特点是每个语言教育的作者必须明确并懂得的,只有找准思维方法训练的方向,让学生主动学习,具有过硬的学习本领和思维水平,将来才能投身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伟业中去。
2.学会思维的方法
记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离开了思维离开了科学思维方法,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社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在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求异性上下功夫,并在不同学年、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强化培养与锻炼。
第一,思维的主动性、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语),以学语文为例,思维的主动性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其一,要具有思维的超前性要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前搞好课前预习,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其二,要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要注意思维的批判性。
第二,思维的敏捷性。当今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容量大,如果思维、缓慢、呆滞,就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限制技能、技巧的形成。
第三,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求异性也就是指思维要具有深刻性和创造性,即要求学生善于从知识的共性中发现其个性特征。是有思维新异性。通过发散思维提出异常独特的见解,是有创造意识和思想的火花,使思维更加广阔而深刻,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自觉进行思维方法训练
中学生思维方法培养与训练需要训练个体实现由自我意识向自觉意识转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思维方法训练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剔除旧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思维定势,使学生变“要找学”为“我要学”,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成为真正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要重视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对学生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三是强化实践训练,形成过硬能力,学生在校内实践时,要勇于将思维方法训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并积极开展摸拟学习的评价活动,有意识观察教师思维规律与特点将现实的学习方法与未来的学习方法相联系,掌握过硬的本领和思维水平。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使学生通过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提升科学素质。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由于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教育”的倾向,结果导致知识掩盖了方法,科学方法的能力价值大大丢失。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应用,教学原则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能通过最短的过程,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知识。因此,知识获得的过程被教师高度浓缩,学生不必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就可以获得有关知识,更不必独立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只关心知识,而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的不良习惯。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
一、结合概念、规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方法
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一定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方法的产生,甚至某些概念本身就是科学方法,我们要抓住概念建立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教育。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等压过程、卢瑟福原子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等概念的建立,都使用了模型化的方法。在进行这些概念的教学时,既要使学生明白模型的概念,又要让学生知道建立模型的原因以及建立模型的过程。在力学教学中结合质点、刚体概念的教学,介绍实物模型的条件性;在热学教学中结合绝热过程、等压过程等介绍过程模型;在原子物理教学学中结合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有核行星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介绍内心的流动性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模型化方法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一个物理规律的形成,也必将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应用,要结合规律讲解、使用和说明科学方法。例如类比法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法,会更新根据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推断光具有波动性;可以认识到万有引力与静电力的相似性,应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得出了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平方反比律;德布罗意把光子同物质粒子进行类比,提出了物质微粒具有波动性质的预言。在物理教学中用物理学家使用过的类比方法来讲解这些规律,不仅使内容易被学生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二、通过变换式的习题解答,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训练,能够对学生进行多种科学方法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提归一”等,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方式。例如,有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位于主光轴的一个光源距透镜20cm,求像点位置。这是一道简单常见的光学题,把它进行如下变换改造:变换1:若使点光源在竖直平面内沿垂直主光轴方向做振幅为2cm的简谐振动,则像点的振幅为多少?变换2:若使透镜在竖直平面内沿垂注光轴方向做简谐振动,已知像点的振幅为12cm,那么透镜的振幅为多少?变换3:若用黑纸将透镜遮去一半,点光源所称的像有什么变化?变换4:若将透镜从光心处垂直侧面切成两半,其成像情况怎么样?在这道题的解析过程中,变换1要求学生从定向思维过渡到发散思维;变换2要求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变换3和变换4则要求学生借助形象思维过渡到到抽象思维。教学实践证明,习题变换和思维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而且也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运用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通过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
实验室物理学的基础,是认识物理运动的基本途径,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的分析处理无不渗透着科学方法,在各类实验中,设计性实验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最高层次。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出实验要求,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自拟实验步骤,完成测量任务,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设计、选择实验方案。中学物理中的设计性实验,一般是根据学校提供(或限定使用)的器材、实验要求,选择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例如: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实验室提供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流计、电阻、导线、开关等器材,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全电路欧姆定律——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连接电路,完成测量并填写实验报告。由于电压表与电流表在接入电路中的接法的不同,将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必须判断结果影响的最小的电路,即根据电压表、电流表的内阻大小选择合理的接法。设计这样的实验,要用到好几种科学方法:如转化法、类比法、等效法和近似法等。学生通过直接应用,不仅能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精神。
篇5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需要明确科学方法的分类。研究表明,科学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物理方法是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方法。如比值定义法、实验归纳法等。由于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传授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由于思维是人脑的功能,因此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通常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物理方法上,思维方法的研究较少涉及。我们分析了相关文献,认为目前思维方法教育存在一些不足:(1)思维方法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大多数文献仅选取一种或几种思维方法进行研究;(2)思维方法教育途径研究缺乏理论性,大多数文献仅是经验的总结。鉴于此,我们概括了中学物理教学中思维方法的内容,并且提出了运用原始物理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观点,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涉及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比较分类等。
所谓分析,就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研究对象由整体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层次或要素,然后对它的各个部分、层次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揭示它们的属性和本质,并研究这些部分、层次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整体对象中的地位,考察它们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及发展变化的影响。综合,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的特点、性质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按照对象各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且把各种因素联结成有机整体,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抽象,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撇开问题中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概括,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究各部分事物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从而形成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概括性。思维之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主要来自抽象的概括过程。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方法,任何判断都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断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最主要的形式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所谓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事例到一般原理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的推理方式。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抽象思维方法。其过程是先对有关的事物进行分析,区分每个事物各方面的特征,然后再鉴别这些事物间的异同.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根据研究或学习需要,可以某种同一性作标准,将研究对象归并为一类。分类有助于我们系统地认识事物,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由思维方法内容的界定,可知思维方法是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方法。例如:力的概念教学,只有通过思维方法的参与,学生才能从推、压、挤、拉等不同现象抽象出本质属性建立力的概念。因此,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除了重视物理方法教育外,还应重视思维方法教育。以下通过比较习题和原始问题训练思维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中学物理思维方法教育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二、运用习题训练思维方法的不足
目前,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一般认为运用习题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的题目。”事实上,习题是把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虽然从形式上联系了生活实际,但却给出了解决习题所需的物理量,提供了解题的思路,即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庖”也完成了,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对题目进行推演,无需过多的思维便能成功解答。
典型的自动称米机习题:自动称米机(如图1所示)已被许多粮店广泛应用。买者认为因为米流到容器时有向下的冲力而不划算;卖者认为当预定米的数量满足时,自动装置即刻切断米流,此刻尚有一些米仍在空中,这些米是多给买者的。请利用已知来解答下面问题。已知:当关闭阀门切断米流的瞬间,落入盘中的米的质量为M,正在下落的米的质量为m,正在冲击秤盘的一小部分米的质量为∆m,米下落到秤盘的速度为v,冲击时间为∆t。(1)求单位时间内米的流量Q(用两种结果表示);(2)求冲击秤盘的一小部分米对盘的冲力F;(3)称米机的示数M示是多少;(4)求最终落入盘中的米的质量M实时多少,称米机称的米准确吗?
图1
解答过程如下:
(1);
,
(2)依据牛顿第三定律:F=F支
依据动量定理:(F支-∆mg)•∆t= ∆m• v
F=mg+ ∆mg
称米机称量准确,买卖双方交易公平
(3) M示=M+m+∆m
(4)M实=M+m+∆m M示=M实
上述习题以生活中真实问题为原型,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实际,但习题编制人员将买卖双方盈亏的真实问题抽象成称米机秤盘示数和落入盘中的米的质量是否相等的习题,见(3)(4),使其中蕴含的思维训练成分大打折扣;通过抽象将真实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封闭的习题情境,提供学生解决习题的关键思路,替代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机会;不仅如此,称米机习题将连续下落的米流,拆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分M,m,∆m进行研究,并给出了抽象后的图像,研究这些对象所需的物理量也全部设置了,学生只要稍加分析,并按照习题解决的步骤,就可求得答案。
称米机是典型的物理习题,其解题过程反映了习题解决的普遍特点。事实上,大部分习题主要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很难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以至于许多学生只知道解题,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三、运用原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点
综上所述,习题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原因在于,由物理现象变为习题过程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学生无法接触和体会。由此,我们提出运用原始物理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观点。
所谓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科学现象和事实。原始物理问题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程度的抽象,因此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开放的认知情境,使学生大脑充分开放,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原始问题解决除了推导、演算外,还包括应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抽象。因此在原始问题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
称米机习题可以还原成原始物理问题:自动称米机已被许多粮店广泛应用,买者认为因为米流撞到秤上有向下的冲力因而使给的米少了;卖者认为自动装置切断米流时,尚有一些米仍在空中,这些米是多给买者的。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有道理,从理论上证实哪种观点正确。
由此可见,还原后的称米机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程度的抽象,没有提供已知条件,不经过思维方法的参与,学生很难找到解决办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依据自组织表征理论,原始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7个层次:定向表征、抽象表征、图像表征、赋值表征、物理表征、方法表征、数学表征。前4个表征为原始问题解决特有的表征层次,后3个表征是习题和原始物理问题解决共有的。我们以称米机为例,仅对前4个表征中蕴含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
定向表征是判断原始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的表征层次。称米机原始问题的定向表征为:第一,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分析买卖双方关注焦点,买方关注秤显示的米的质量,卖方关注最终落入秤盘的米的质量。因此,判断这是一个比较米的质量多少的问题,并将问题概括为秤盘上显示的米的质量和最终落入秤盘的米的质量是否相等的问题。第二,分析米下的落过程,判断推理得出,由于米对秤盘的冲击,所以秤盘示数大于静止在秤上米的质量。第三,将运动、质量、力三者联系起来顿悟出这是一个冲量的问题。在这个表征中除了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外,还运用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对原始问题产生了适应性和启发性的领悟。
抽象表征是原始问题解决中决定舍弃什么和保留什么的过程,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原型转变为模型的过程。这个表征中主要用到了抽象的思维方法,抽象在物理思维形成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称米机原始问题的抽象表征过程为:分析秤盘示数,由于有一部分米在冲击秤盘,所以示数偏大,关闭阀门,空中还有一部分米在流到秤盘,秤盘中的米最接近交易量,因此,我们将研究对象抽象成3部分:盘中的米、空中下落的米、冲击秤盘的一小部分米。在切断米流的瞬间,将它们近似看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图像表征:图像表征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画出草图的过程,是抽象思维的升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画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想化图像。“称米机”原始问题的图像表征过程如图1所示。它将抽象后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形象地展示在图像上,利于问题的解决。
赋值表征:赋值表征指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设置所需要的物理量,包括常量和变量,有时甚至需要设置一些中间变量。赋值表征是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后,运用假设法对各个抽象出的物理量进行赋值,体现了思维的高度监控。称米机原始问题的赋值表征过程为:依据题目需要,设出相关的物理量。(1)设置已经抽象出的研究对象盘中的米为M、空中米流质量为m,冲击盘的一小部分米的质量为∆m。(2)这些研究对象通过运动相互联系,因此设置常量重力加速度为g,冲击初速度为v,冲击时间为∆t。(3)设置对盘的冲力为F,单位时间内米的流量为Q。此步骤以后,原始问题变为习题,学生可以根据已知和物理理论很容易求解。
分析习题和原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发现原始问题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1)原始问题只是对物理现象和事实的描述,只有通过思维方法参与,才能将这些现象和事实与物理规律联系起来。这里不仅运用了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还运用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习题则是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根据条件和目标的暗示,学生便能顺利找出解题所需的物理规律。(2)原始问题没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只能通过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分析,抓住其中主要因素,舍去次要因素,抽象出原始问题研究的对象,将原型转化为模型才能解决。事实上,抽象在物理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抽象是物理思维的基础。而习题则是对物理现象抽象后的练习作业,因此,在解决习题过程中不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
因此,原始问题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以习题为基础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以原始问题为升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始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展现原始问题解决的步骤,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旦,宋善炎.物理方法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建珊.科学方法概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数学思维;幼师生;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教育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这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教育内容和要求中被鲜明地提出的。可见即要重视数学课程基础、文化、工具方面的显性作用,更要从数学课程的隐出发,它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科学审美,尤其是训练理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在内的幼儿数学活动的好坏,无疑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以教育目标与课程改革为宗旨,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思维训练方法已经势在必行。为此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立足于幼师生的思维特点,了解幼师生的数学思维现状,从而有效地改进幼师生数学课程,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亦为从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迪。
1问题的提出
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教学活动被称为思维训练。教师如何在正常的幼师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继而形成指导幼儿数学思维的能力,是所谓的幼师数学课程中的思维训练。学生、数学教师与数学家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维。要完成这种由低到高的数学思维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身数学思维的劣势与提升点;二是教师在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中,发现数学家的思维方法;三是在数学教师的思维的推动下,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与数学家的思维接近直至转变。可见数学作为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可见,在幼师数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将来继而应用于职业,还能使幼师生在未来从教过程中,对幼儿的数学思维培养富有积极的影响,对实现幼师数学课程服务专业、面向未来、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也意义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维现状的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为幼师数学课程中思维训练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在编学生,从中抽取了150名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进行了关于幼师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数学思维状况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2.2研究工具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测幼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被测幼师生在填写调查问卷之前,主测教师要告知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再按要求施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问卷。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明确了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数学思维状况,再综合其他相关成果的研究,我们把幼师生数学思维分为意识数学思维、习惯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思维。这里的意识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没有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既没有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又存在着诸多数学思维的方法问题。这里的习惯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既拥有较全面的数学知识,又初具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数学思维习惯初步养成,数学思维的方法却略显不够;这里的方法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丰厚的数学知识和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亦可以合理地使用数学思维的方法。
3结论与分析
3.1幼师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培养幼师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从理论层面,幼儿数学知识固然浅显易懂,但是相应数学概念丰富,并且各概念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从内容层面,幼儿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术,更涉猎数、量、形、逻辑等众多数学领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其中就包括数学领域活动的教学。因此幼师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将对所教授幼儿的数学知识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师生如果没有数学再学习思维意识,那么他怎能学会数学知识,从而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更遑论指导幼儿学习数学,对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基于此,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程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幼师生约占65%;约38%的幼师生对幼儿数学各个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约62%的幼师生认为已经具备从事幼儿教师的基本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薄弱或者没有;认为有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学好数学具有必要性的只占33.5%,约66.5%的幼师生觉得幼儿学习数学的优劣与幼儿教师的数学再学习思维意识关系不大或者无关;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训练数学思维的仅占28%。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幼师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但对身边的数学不敏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和再学习的思维意识不强。近三分之二的幼师生认为职业规划中不需要或者没有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大多数幼师生对数学的思维训练作用感受不深,这部分幼师生处于意识数学思维。
3.2幼师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创新,绝对不是在数学课程中幼师生不会提出问题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答案;所谓学会,只有具备举一反三、设疑反问的思维习惯才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幼师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应用这种数学思维的能力,才能使幼师生终身受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状况问卷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中发现,根据数学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幼师生有16%,学生乐于且习惯自学数学;习惯于教师帮助进行数学学习的幼师生占25.5%;41%的幼师生偏于讲练结合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其余的幼师生只能接受教师详尽的讲授才行。对幼师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形式的调查结果说明,在长期的先修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愿意自觉分析数学问题的惰性,缺乏自觉地将问题提出并把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少部分幼师生对数学问题乐于积极思维,有爱好,具有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处于习惯数学思维。
3.3幼师生对数学应用的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仅坚持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还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适合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幼师生坚持优秀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也有利于幼师生在未来职业中指导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审题后没有思路,18%的幼师生习惯反复推敲,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立刻寻求教师帮助的幼师生占61%;21%的幼师生会彻底放弃。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应用的思维的方法调查结果证明,幼师生如果不具备优秀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势必影响其数学知识的认知、再认知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坚持。反之,促进幼师生数学知识认知和形成良好思维品质时,是处于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方法的运用不容小觑。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了解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状况。调查结论和分析显示,首先,从数学思维意识层面,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幼师数学课程思维训练形式,否则将抑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思维意识的形成。其次,我们必须击破为了练就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而采用的强行灌输与认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不然将会造成幼师生刻苦学习的假象,习惯性地形成教师对幼师生数学思维训练的忽视,和幼师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劣势。最后,我们必须突破幼师数学课程中薄弱的数学学习方式,明确形成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适应的系统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模式的必要性。在数学课程中,教师根据幼师生的学习状态,在体现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适时情境的创设、合理时机的把握,注重在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意识、习惯和方法,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解决型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训练模式,并应用于指导未来幼儿数学活动思维训练之中。
作者:闫玲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胡香兰,等.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通识教育,2010(4).
[2]张丽萍.中职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研究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3]郑英昇.高中数学优秀生数学思维的AHP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篇7
一、辩证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缺乏辩证思维的民族不能称作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力的训练与培养,有其重要而突出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学习与培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其次,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利于辩证思维力训练的各学科不同类型的试题,提升辩证思维力。再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让他们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在失败中让其深刻体验辩证思想的价值、辩证思维力的价值。
二、逆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
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
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可见,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如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力呢?首先,提高学生对逆向思维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多做有利于逆向思维发展的试题,在试题设问上,打破常规,从问题的相反面问。再次,因果关系训练法,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案例,告知结果,让学生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
三、批判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们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繁杂信息的把握还是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作用巨大。
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时,树立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和观念。其次,加强批判性思维试题训练,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日常思维素质,养成思考的习惯。再次,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学、多写、多交流。同时,学会用“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的辩证思想看待人和事。
四、创新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高与低、超与凡、显与隐,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可通过创新思维力训练方法来解决。
(一)明确什么是创新思维,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这就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需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标新立异,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
(二)打破条条框框,破除创新枷锁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易事,往往要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或
者自身思维模式的束缚,致使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们要重点破除从众型思维、权威性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中心型思维等,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质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超前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1.加强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它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性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在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还要深切领会这些科学的
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
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
中去。
2.加强基本创新思维的训练
这是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广泛深入的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
3.加强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
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该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开展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成功的关键。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有一道奥林匹克(OM)语言即兴题,要求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新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样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地展开联想,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逻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其形式有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等,其思维过程有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及其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呢?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
(一)刻苦学习逻辑学
原因:(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越透,掌握得越牢固,运用就越灵活。因此,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
意义。(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知识。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知识,经过正确
的推理,推出新知识,这是认识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思想。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表达才能清楚正确和鲜明生动。“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4)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二)多做题、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
多做题即多做一些逻辑学试题、逻辑思维训练题、数学试题
等。通过做各种各样的试题或测试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头脑越来越灵活。
多看书,即多看一些侦探小说之类的书,如《福尔摩斯全集》。通过看侦探类小说,让学生明白作者从案件结果出发,分析导致
案件结果的原因及案件过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多思考,即在做题、看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考。
多实践,即多参加逻辑思维训练。如多参加直接推理训练、三段论训练、思维规律训练(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论证训练以及演讲比赛、辩论赛训
练等。
篇8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篇9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2.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环境,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1)吃透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或对实验原理不甚了解。有的学生对原理并不清楚,在这样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成为“按方配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只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实验教学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2)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大多数都属于训练类、测量类和验证类,它对于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学会对物质的某些特性和某些物理量的测定方法,以及验证所学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有关探索性、设计性方面则涉及很少,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观测来模仿前辈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很需要加强实验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作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等。
5. 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篇10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2.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环境,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吃透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或对实验原理不甚了解。有的学生对原理并不清楚,在这样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成为“按方配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只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实验教学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2)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大多数都属于训练类、测量类和验证类,它对于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学会对物质的某些特性和某些物理量的测定方法,以及验证所学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有关探索性、设计性方面则涉及很少,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观测来模仿前辈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很需要加强实验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作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等。
5. 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