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比赛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对抗的球类项目。其特点具有集体性、趣味性、对抗性,它具有一般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更有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也能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本课节内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篮球比赛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运球变向技术,它方法简单、实用。经常练习不但可以提高运球突破能力,还可以提高手控制球的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能力。
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①学习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此项技术动作。②通过篮球活动,提高学生的机敏、速度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③在从事篮球比赛和游戏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运球过程中突然变向和换手后加快运球速度。
教学难点:手脚协调配合。
3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面对的学生,对篮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前对学生的调查中得知,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对篮球运动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是水平不一,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另外,学生具备信息的收集能力,对于教师在课前安排的网络搜索、查询的作业能够顺利完成。
4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生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技术水平不一的情况,课前给学生安排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获取体育相关信息,包括从书本、电视、录像、网络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安排他们查找:“篮球比赛中有哪些进攻方法?”“篮球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进攻犯规?哪些情况属于防守犯规?”并要求在体育课上进行演示,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为避免学生查找不明确,教师要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址,并自制体育课件供学生浏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表现、演示的机会,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示范建立概念,利用讲解加深印象,利用练习体会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的作业准备来拓展本课的篮球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篮球的积极性和兴趣。
5 教学用具
篮球场地、篮球若干、音响设备。
6 教学过程
篇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学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牢固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的素质教育观念,引导全组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二、教学工作
1、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好每大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明确音乐、体育、美术教育改革方向,提高对音乐、体育、美术教育规律的认识。
2、督促检查全组教师提前备好一周的教学课程,写好教案,统一本学科进度。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升自我综合素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教学要点,深刻理教材,做好测试工作,并进行质量分析。
(一) 体育工作方面
1、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备课上课,结合我校的学生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做好教材、进度的统一,教学目标明确、安全措施落实,重点、难点突出。
2、落实课堂常规,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上课前充分准备好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整齐卫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4、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积极组织好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5、抓好课间操的做操质量,做操时要求动作整齐到位,班主任、检查评分员、体育教师到岗尽责。
(二)艺术工作方面
1、组建课外艺术小组活动,培养艺术特长生。
2、筹备添置艺术教室设备,争取音乐课、美术课以及舞蹈队、美术小组的活动能用上专门教室。
三、场地器材管理
1、协调好器材的使用、保管。
2、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后登记好体育器材原有数量和现有数量,违章损坏物品要按有关赔偿制度赔偿。
3、要充分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及各类体育器材的使用,物品使用结束后要归还原处。
四、 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研工作计划 全组教师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安排 曹继锋
十月
1、校秋季田径运动会筹备 曹继锋
2、美术研讨课 刘汉军
十一月
1、校高二年级男子篮球运动会筹备 昌伦雄
2、体育研讨课 汪中义
十二月
1、体育研讨课 李中元
2、音乐研讨课 顾文慧
元月
1、撰写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全组教师
2、撰写论文,选拔优秀论文参加上级各类评比;
3、教学反思 曹继锋
竞赛活动安排
1、10月上旬广播操比赛
2、10月中旬教工篮球比赛
3、10月中旬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4、10月下旬市中学生田径比赛
5、10月下旬高二年级男子篮球比赛
6、11月上旬高一年级拔河比赛
7、11月中旬高一女子跳绳比赛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阜阳中小学;篮球教学
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并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篮球课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项目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对中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
1、阳光体育背景下阜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对阳光体育开展的理解。据调查,99%的阜阳市中小学篮球教师对国家开展阳光体育体育运动有所了解,95%的教师对开展该运动的原因也都知晓,但是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开展的理念是什么很少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1.2 学生锻炼时间问题。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学生必然成为中考、高考制度的牺牲品,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体育课上学生不会专心于篮球的学习,课余时间更不会去练习篮球。周末及假期时间,很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很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奥数班、理化班、考级班,而且往往是至少上两个班,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1.3 教学理念问题。现在的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都受到过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但是在高校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和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这样,我们的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理念高校化这是当前中小学体育中存在的主用的问题之一。
1.4 教学方式与器材问题。篮球运动与其他运动相比较的一个特点就是竞技篮球的器材并不适合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力量小,爆发力弱,使用竞技篮球器材,容易造成技术变形、成功感不足。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器材同样影响着学生对篮球的热情。
表1 阜阳市14所小学和10所中学的篮球场和篮球数量
表1显示:在器材方面,有8.4%学校有50个以上的篮球,同样,这些学校也是篮球传统学校。79.1%的学校有不到20个篮球,而且,据调查发现,这些篮球器材磨损、掉皮、干瘪情况很严重,有些就根本不能使用。场地方面,有3个以上篮球场的仅有两所学校,大部分只有2个场地。
1.5 比赛的趣味性问题。比赛是每一个篮球初学者所盼望的。经常或者定期举行比赛能够充分的激发学校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2学校举办和参加比赛情况N=24
从表2可以看出,没有一所学校定期举行篮球比赛。只有8.3%的学校经常参加校外,这些学校都是篮球传统学校,其他很多学校都很少参加比赛或没有参加。
2、阳光体育理念导向下阜阳市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思考
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对体育活动乐此不疲,教师应该在阳光体育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1 采用多制式篮球的课堂教学。中小学体育课使用的器材设施应该符合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在篮球教学中引进多制式篮球。包括有小篮球、娱乐篮球、三人制篮球等。多制式篮球降低了篮球的技巧性,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在学生中间普及了篮球运动知识。
2.2 安排趣味性的练习方式。由于篮球课的教学大多数在室外进行的,且篮球的技术不宜掌握,学习难度较大,单调、枯燥的练习很容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撒和产生厌倦的情绪。在篮球的教学练习中,应该强化技术练习方式的趣味性。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怎样选择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练习方式,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2.2.1 淡化竞技性原则。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竞技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有时候不惜牺牲运动的健康为代价。所以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一定要淡化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练习方式。
2.2.2少量与多次原则。由于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心较差,所以在安排一项练习的时候,不能连续练习太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不利于学习的效果。最好就是在安排练习时,把不同的技术穿插起来,少量、多次。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2.3 比赛法教学思路。由于多制式篮球降低了初学者进行篮球比赛的门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比赛为中心,以比赛带动练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比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个时候再进行基本技术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很高,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小结
基于阳光体育背景下对阜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应在阜阳市中小学篮球教学采用多制式篮球的课堂教学、安排趣味性的练习方式等方法,促进其发展。体育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阳光体育的理念,扎实工作,刻苦创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勤思考,多总结,找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阳光体育思想,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小帆,史兵,胡柏平.“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不力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1(3):95-97.
[2]冯欣欣,王晓春,荆俊昌,等.论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55.
[3]杜世全,盛治进.安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98-100.
篇4
关键词:篮球教学;田径训练;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4-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田径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体育工作人员深思。篮球教学一直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滑,有的技术战术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将田径训练加进篮球教学,提高大学生体质,更好地为篮球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如何将田径训练融入到篮球教学中,发挥田径是运动之母的地位,体现田径的健身功能,建立强健的体魄,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高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田径训练被淡化的原因分析
1.1 对田径运动认识度不高。据了解,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田径所占的比例不大,基本以球类运动为主,虽然开设了体育选项课,设有田径运动项目,但是选择此课程的人数非常少,由于人数太少,无法开展田径教学,取消了本门课程。就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高校忽视了田径教学的地位和作,没有注意到其功能与价值。二是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觉得田径运动没有球类运动有意思,比较枯燥,比较累,对跑、跳、投等技能畏惧,不能自发地参与田径教学。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比较差,对一些技术无法完成,完全放弃田径运动项目。
1.2 学生运动能力下降。当今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认识到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不断下降趋势。体育运动项目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达到更高的技能,才能体会各项目中的真正快乐。大学生参与一些喜欢的运动项目,仅仅停留在从中得到的快乐,没有达到通过这些项目是否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或者达到一定的水平等,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运动能力不断下降,体质越来越差。
1.3 田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田径教学被淡化,其原因主要是田径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或者单一造成的。体育教师应该在田径教学方面多思考,不断反思教学,一味地按照传统田径教学方法教学,会使大学生更加地厌恶田径课,比如短跑教学,有的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枯燥地跑50米、100米等,没有新颖的地方能激发学生兴趣,多数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只能随意应付教学任务,起不到锻炼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田径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2.篮球教学与田径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篮球与田径项目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场地器材方面,田径与篮球项目的要求都不高,有一片篮球场地或者空旷的场地就可以开展篮球运动,田径也一样,两者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两者都具有群众性,高校中篮球爱好者比较多,田径运动爱好者稍微差一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体育运动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田径和篮球也不例外,这些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相互转化。田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各项体育项目的基础,只有做好田径训练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项目,发挥田径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2.2 身体素质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虽然篮球运动在高校中比较受欢迎,但是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能提高不到一定的层次。篮球运动要求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力量、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等,这些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相互转化提升篮球技能。而田径训练在这些素质方面都可以得到解决,只有出色的身体素质,才能在篮球运动中将自身的技能灵活运用。
2.3 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关系。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迅速,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比较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才能提升自身篮球技能。在篮球比赛中,技术层次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身体素质获取得分的机会,可见,身体素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所以,在篮球教学中,加入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比较有趣味性的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收获,不会觉得篮球运动的单一性,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3.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体育教学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不喜欢田径教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比较喜欢趣味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也是不争的现实,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喜好,将田径训练加入到篮球教学中,通过球类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只有将田径与篮球教学结合进行,才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将游戏引入到课堂,增加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比如在短跑类教学中,加上篮球进行短跑比赛等比较灵活便于实施的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体会团队合作意识。在篮球教学中,将田径训练的一些技能融入进去,利用场地或者器材,进行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游戏教学,发展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体验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在田径教学中,可以与更多的球类项目相结合,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卫.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
[2] 胡明立.巧用篮球进行田径素质训练[J].训练竞赛,2010(10)
[3] 龙晓峰.将田径训练渗透在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改革,2009(3)
篇5
目前,虽然高职体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不是很重视体育教学,一些教师对体育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体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简单的体育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认识对体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符合新时期教育的目标要求。其实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竞争能力
现在很多高职学生是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的内心脆弱,身体不够强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较其他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竞争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体育偏重身体素质锻炼,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遭受到失败、挫折,会感到沮丧、疲劳,甚至是恐惧。但在这种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无处不在,每个学生都需要在竞争中争取第一,这种环境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促进。比如,在体育教学的长跑项目中,有的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会让学生背负重物进行长跑,或者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对学生展开体育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定的品质。同时,有比赛就有竞争,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形态较为复杂,一个人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群体合作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是家里的唯一宝贝,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化解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项目是合作项目,需要合作才能出色完成。比如,双人乒乓球、接力赛、篮球、排球等项目,都是需要合作的。在这些运动中,合作的方式不同,或者是双人合作,或者是多人合作,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学生根据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要获得比赛的胜利,队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很重要。队员需要通过眼神、肢体、言语等方式迅速地传达信息,对方需要有效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才能获得胜利。在篮球运动中,学生需要密切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自然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三、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况,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地扩展知识、提升智力、提高学习的成绩和效果。同时,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中也能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发展优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体育比赛中,每一场比赛学生要想获得胜利,都需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赛形势,积极获得队友信息,创造性地对比赛活动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比赛结束后,要想获得下一场比赛的胜利,或者是想要在下一场比赛中反败为胜,学生需要积极反思本场比赛的行为,需要进一步对比赛过程进行布局。通过不断反思,重新设计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于建平.竞争意识在职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6,(10).
篇6
20__年秋冬两季的教学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留下了不少的疑惑,需要我进一步地去深思、去探究、去解决。
忙碌了一个学期,偶尔翻出几张荣誉证书,嘴角也会露出一丝的笑容,也算是给了自己一点安慰与自信,高兴之余不禁慢慢回顾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一、 教学工作已经能够按要求做到得心应手。
在接近五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课堂管理方法。它能够在课堂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整个课堂教学即规范,又不缺少活力与欢乐。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对一种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科学地锻炼、愉快地学习,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在学校业余训练中,进一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训练水平。
在20__年暑假,对学校男子篮球队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并取得了亚军后,今年暑假又担任了学校的田径训练中的整个径赛项目训练工作,通过整整一个暑假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九中田径比赛历年来的最好成绩——团体第七名。其中释宝怡获得初中女子组400米第二名,李月明获100米第三名,巩帅获3000米第一名,朱志杰获1500米第三名等,自己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三、 在裁判工作中收获颇多。
在中学生篮球联赛中,裁判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裁判员,并颁发了篮球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在湖北省宜昌市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被评为优秀裁判员。在宜昌市羽毛球裁判工作中,刻苦认真,虚心学习,得到了同行前辈的一致认可。
四、 在教科研方面,逐渐步入正轨。
通过对多年教学工作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逐渐地整理出一些文章,自己的论文《浅谈中学生篮球训练与比赛》获宜昌市二等奖。
五、 对学校工会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半年,学校工会承担了西陵区篮球比赛的任务,我主动担当起教工篮球队的组建与筹备工作,并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成功使我无比的高兴和快乐,它既是对我辛勤付出的一种回报,也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认可,使我更加热爱我教育工作,使我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争取更大的成功。兴奋之余,不禁又沉静下来,在这半年中似乎还留下很多疑惑,需要我进一步地去深思,去探究,去解决。
首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过多的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课常常是学生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的内容,而不乐意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虽然学生几乎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锻炼中去,能够很好的应对体育中考,甚至也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新知识甚少,取不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周边许多学校都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在进行。二是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致使许多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
通过思考,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摆脱外界的干扰,广泛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挖掘教材,创编出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研工作中下得力度不深,成果不够显著。几年来,只顾着教学、训练而忽视了反思和总结,致使教学较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会动中求静,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使自己教学更进一步。
篇7
关键词:创新;教学;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06-02
一、体育教学创新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类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护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组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动态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
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快乐体育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对女生来说重点学习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2.利用变化莫测的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因此体育课中举行篮球比赛,同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快乐。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获胜,学生会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他四名队员相互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要从生理上、心理上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教师要教育学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争取下次的胜利。
3.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让学生“痛并快乐着”,享受高水平高层次的快乐。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常规,这样学生既学到一定的锻炼方法,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强强对抗,,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能,掌握良好的技战术,才能真正地享受到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堂比赛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采取相应的形式。
三、创新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四、创新就要突破传统束缚,兼容并蓄地把握教材知识点,确定教案实施方法
篇8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项目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74-04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内学者从教学视角对篮球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涉及到深层内核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对篮球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对篮球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反思。本研究从知识分类学和项目课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篮球课程改革。
1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高校篮球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篮球发展史和裁判规则,实践知识主要包括篮球技术(多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为主,部分学校还包括持球突破、抢篮板球)、基础配合(掩护)等主要内容,涉及到战术教学内容少;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组织上,也是按上述内容罗列,长期以来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上述教学内容基本与中学教学内容雷同,造成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逐渐减少[1]。无论是篮球课程内容,还是学习顺序均以进攻技战术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形成重进攻、轻防守的篮球意识,与现代篮球注重攻守平衡训练理念大相径庭,从根本上颠覆了篮球育人和篮球文化传承的课程功能。
在课程实施上,高校篮球教学基本形成传统教学定势,其特征表现为教学顺序上依附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无目的的教学比赛为主,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为主,教学组织上重队形,形成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篮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2]。这种重形式、重教法、轻学法、轻能力培养的篮球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技术与基础配合内容多,战术内容少,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没建立任何联系,这种多技能、轻战术、少比赛及活动开展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的篮球和全局的篮球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高校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主要为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以技能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式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上的导向性直接导致篮球运动本身的价值及课程目标严重缺失。
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差,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同时也有85%的学生对篮球课程不屑一顾[3];仅有25%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75%的学生对学校篮球教学是提高自己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持否定态度[4]。
1.2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以学科体系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没体现实践知识体系的特点。
学科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科课程开发及静态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篮球课程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更强调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传统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表现为实践知识是叠放在理论知识之上,表示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基础,实践只不过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才可能发展实践能力。篮球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组织,还是教学的逻辑顺序上无不体现了上述传统观念。这种脱离现代篮球运动实战,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的现状,其结果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技能),而没有学会打球,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只要动作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这种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2)没有理解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5]。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技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从心理学来看,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按以上定义,通常讲的篮球技术实质是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篮球基础配合则是操作技能的组合,不仅如此,篮球是开放性技能主导项目,完成各类动作技能必须同时有心智的参与,需要操作思维和实践中的直觉思维,因此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技能、心智、情境等综合活动和复杂的转换过程,技能只是能力形成的条件,仅依靠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是不能提高能力的,而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这就是技能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一年的篮球课程学习后还是不会打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复杂结构的转换,必须解构传统篮球课程内容结构或内容组织形式,重构以篮球实战为基础的内容结构。
3)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现代课程涵义的演进上看,课程横向上是老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组成的生态系统[7],纵向上是从国家、地方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而且现代课程是由静态向动态扩展的。对高校篮球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各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需各高校及教师等多元参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对篮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其学科基础,任何课程开发必须以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知识论用于理解篮球课程内容性质、来源与结构,篮球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篮球实践活动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的有效整合;学习论指学生如何学习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主动性参与和问题解决,情境认知心理学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共同构成学生能力形成的理论依据,成为篮球课程主要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技能、认知、情境是篮球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论从教师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这是传统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据。
课程思维是指课程开发、设计或改革的工作逻辑顺序,课程开发多采用演绎模式,即以泰勒的课程原理为指导,按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课程思维逻辑路径展开。传统的演绎模式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课程改革从怀疑课程内容及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开始,上述已对篮球课程“技能主导”的内容提出质疑,如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势必打破传统的篮球课程内容体系或内容组织顺序,转变以能力为本,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以任务式知识结构中任务处于焦点,与任务直接相连接的是实践知识,其次是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知识的解释。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能力可表述为完成相关任务,任务的结构与组织比任务本身更重要,这样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以此理论为基础,可将篮球课程内容与内容的组织作为篮球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即采用以篮球战术聚焦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篮球教学内容。
2 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2.1 项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
项目课程源自17—18世纪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沙盘演习等组织教学。我国学者将项目课程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7]。基于上述概念,项目课程的实质是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种模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体产品、服务或决策。对于篮球课程内容,项目的确定体现为战术体系的形成。篮球战术是为取得比赛的胜利,队员根据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阵势,全队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协同配合的方法和原则[8]。按篮球战术的定义,每一种战术形成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如快速进攻体系、防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阵地防守、阵地进攻等均可以作为一个项目。
项目、任务与技能间的关系,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是指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项目是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所获得的结果。以人盯人防守这个项目为例,防溜底、防突破、防挡拆和掩护、防内线、防策应和夹击等是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种操作技能(篮球技术)和瞬时判断、经验、决策等智慧技能。
2.2 篮球课程项目(课程内容的组织)的设计与序化
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设计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课程开发最为复杂的问题。篮球课程中项目设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依据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对抗为核心的攻防体系,涉及到攻防体系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篮球的制胜规律。2)认知性原则。即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的形成机制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顺序。3)实战原则。即以篮球比赛实战为依据,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学习篮球,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9]。4)适度性原则。篮球课程内容多,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特别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依据篮球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与认知规律、知识的性质等选择和组织适量的课程内容。
项目序化是指篮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逻辑顺序,包括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的篮球课程设计中,比较关注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等具体知识、技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能力,不重视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篮球课程内容必须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使由教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依据项目设计的原则,以知识论和学习论为基础,根据篮球的竞技规律和实战特点,重构篮球课程内容(见图1)。
把篮球课程内容划分为阵地进攻、从攻转守、阵地防守和从守转攻等4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一个项目的结束即是下一项目的开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这4个项目构成了自循环的、封闭式的篮球知识体系。设计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或按实用的思路,可以把综合性或大项目分成子项目,如快速进攻体系可以分解为快攻和抢攻两个子项目,阵地防守也可分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子项目。按项目课程理论重构的篮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项目,又有利于从项目顺序结构上重新认识篮球规律,从而形成了篮球运动的过程观、全局观和整体观。
2.3 篮球课程实施
1)按项目结构构建篮球课程结构。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教学不断探索篮球分层次教学改革,即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班组织教学,具体实施上分为两类,即同一学期分为初、中、高3个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班级,或是第1学期为初级班,经过考核合格后第2学期到中级班学习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本身不太好甄别,传统意义上篮球有8大技术之多,而且篮球比赛中5人位置不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分层教学的考核标准设计也是一个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理论上设计非常好,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按分层次教学设计篮球教学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要真正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可采用项目式篮球课程内容组织篮球课程教学,按上述构建的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每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即每学期安排一个项目内容,如第1学期课程内容安排项目1(阵地进攻),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1-3-1进攻等;第2学期内容安排项目3(阵地防守),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2-3区域联防;第3学期到第4学期为综合项目,增加攻守转换项目。
2)学期课程的内容设计。
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按篮球技术、基础配合和战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或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每学期篮球课程都是以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单个项目及其任务的学习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即按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项目内容开发。以第1学期学习为例,由于阵地进攻是一个大项目,可选择其中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如1-3-1进攻项目,经分析该项目包括外线与内线(罚球线策应中锋)配合进攻、内线与内线或外线之间的进攻、内线(策应中锋)的进攻、外线队员的进攻等典型的任务,其中内线(策应中锋)进攻任务包括中距离投篮、突破上篮或分球、给内策应中锋和底线两侧外线队员传球等技能,外线队员进攻任务包括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技能,技术理论知识包括阵地进攻、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的定义等,还包括进攻队员的移动路线、进攻点及原则与要求等知识。
3)篮球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有5个领域目标,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获得或掌握技术、战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还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能力形成的实质是知识与任务建立联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通才实践活动的构建[7]。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能力的形成就是建立战术、任务与技能(基础配合)的联系,学生是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期课程中以战术实践知识为主要内容,单元内容设计上围绕以完成任务需要的典型技能和基础配合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比赛为主要教学手段,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的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2(7):170.
[2] 潘如福,邓国良.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1):143-144.
[3] 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 体育科学,2008,28(1):82-88.
[4] 曹竟成.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 体育与科学,2002,23(5):73-75.
[5] 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利明,陈小荣.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一、搭准体育课堂改进的脉搏
学校在实施体育专项化课程的初期,发现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并且也没有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对此,学校规定所有的男生都要学会打篮球,所有的女生都要学健美操,全体学生学习武术、校园健身操、集体舞。教师在实践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这些项目感兴趣。因此,教研组、备课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并且对每个项目的备课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找准体育课堂改进的方向
1.心理疏导,给予学生信心
(1)宣传与激励
专项课科任教师要不断宣传运动项目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项目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以及通过项目的学习、锻炼后对他们身心方面的影响。另外,专项教师的个人气质与素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个人魅力。
同时,教师每次在课堂上要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激励方式,课后要对学生的课外练习提出要求,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比如在上健美操课时,教师会让有进步的学生做领操员,在前面做示范。对于一些动作不太协调又不太主动锻炼的学生,采取盯、管、跟的措施,让他们不能偷懒。
(2)合作与和谐
合作的教学团队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高效率教学的前提,专项课的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语言上要更贴切现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就要像一个演员,有时语言要夸张,示范更要夸张,既要给学生指出问题,又要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因为是普及性的教学,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所以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研组经常讨论的课题。风趣、幽默、夸张的语言和夸张的示范,会让课堂充满快乐的笑声。
2.课程引领,给予教学连贯
(1)篮球专项课
尊重学生对篮球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篮球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练内容,通过系统的学练,有效提高技战术水平,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并形成篮球运动专长,使学生在运动知识和技能、运动体能、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先对所有高一男生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划分,技术较好的学生进入提高班,技术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基础班。提高班的学生通过强化技术动作的学练、无对抗的战术移动跑位、简单的攻防对抗以及模拟比赛条件下的战术配合练习,以达到较高的攻防水平,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基础班的学生着重个人技术动作的学练,使技术动作更加娴熟,在比赛中能灵活、连贯、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动作,为战术配合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注重对所有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单一素质的水平以及在球场上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培养通过良性竞争获得胜利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健美操专项课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分小组的自主锻炼模式,让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学习伙伴,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个基础相对较好的组长带领,以便在分散自主练习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另外针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同动作的反复练习,学生会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教师在上课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前后排轮流交换之外,还采用了一些“舞向未来”项目的教学模式,让那些始终处在边边角落的学生也有被重视的感觉。
任务驱动教学也是教师在健美操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使用比较多的教学方式。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明了需要学习掌握的技术、技能,每个学习小组按照教师要求完成本课次教学任务,哪个小组率先完成任务就会得到自主选项锻炼的优先权利或者给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小干部的带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培养起来。由于排课的原因,每周有好几节课都是四个班两个教室同时上专项课。为了克服场地问题,学校四班两教师一起上课,两个教师从教学上进行互补。采取小组与小组比、班级与班级比、不同教师所带班级互比的教学方式,大家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竞赛辅导,搭建展示平台
为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荣誉课程,促进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按要求从各年级选择队员组建学校男、女篮球队;健美操一队、二队,以此建设学校的体育专项荣誉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与指导,形成高品质的专业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市级等比赛,形成学校体育特色精品项目,并获得较好的荣誉。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学校运动队能够有完整的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严格遵循特色运动项目“训练大纲”,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校运动队保证每周常规训练3次以上,每次训练不少于2个小时,针对重大活动和比赛,还充分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集中训练,并积极为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人才。
三、凸显体育学科育人价值
1.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组内教师多次开设区级层面的专项体育教学公开课;在各级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蒋燕芳老师、黄龙老师和戴B老师为全区的青年教师开展了健美操和篮球教材教法的培训;多位教师获得闵行区行政记大功、记功的荣誉,以及“师德标兵”、“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先进个人、“活力园丁”、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撰写教育教学心得,并有意识地开展课题研究。《创设快乐课堂氛围,促进教学有效开展》《提高高中生篮球教学有效性之我见》《让篮球伴随你一生》《高中校园健美操DIY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两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教结合,促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实践研究》《“DIY”课程中的“精美体育”特色课――高中女生啦啦操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等等,这些文章都是来自于学校教师对专项课的实践和反思。
2.培育了学生特长素养
篮球、健美操专项课程作为莘庄中学DIY特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依托学校艺体学园运行,以学习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练习基本技术和专项体能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
(1)实践价值
通过课内的专项运动学习和课外的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督促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育价值
学校按照“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把学生培养为“善德行、尚理性、健身心、有创意”的和谐发展的人,专项课所强调的就是“健身育人”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在课程中,实时发挥篮球运动和健美操运动的育人功能,在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专项体能的学练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抗挫折能力。
(3)成果展现
近年来校健美操队和篮球队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世界啦啦操邀请赛(捷克站)轻器械第一名;闵行区第十一届“莘中杯”中小学职校健美操比赛啦啦自编第一名;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大赛啦啦自编一等奖;“燕龙基杯”上海市民健身操公开赛啦啦自编一等奖;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上海分站赛“解放日报杯”健身操舞大赛啦啦自选第三名;全国啦啦操联赛暨中国啦啦之星争霸赛(上海站)花球自选动作第一名;上海市中小学生篮球锦标赛基层男子高中组第一名;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肯德基三人篮球赛高中组一等奖;“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学生暑期篮球联赛高中组冠军;上海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篮球比赛基层男子高中组第一名;上海市中学生暑期篮球联赛高中组亚军,等等。
篇10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由思维的惰性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如果长期得不到问题的刺激,将会钝化。因此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波折,造成适度的困惑,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教学开始时,老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问学生:“这两个正方形哪个大哪个小?”学生直觉的看到:这两个正方形同样大。是否同样大呢?老师把两个正方形重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学生会看到两个正方形完全重合,因此判定它们同样大。然后,教师放下其中一个正方形,出示另一个稍大(或稍小)的正方形,问:“这两个正方形谁大谁小?”有的学生可能仍然回答同样大,而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怎么办?教师把两个正方形重合起来。学生发现没有完全重合,很快就能判断出哪个大哪个小。这时候学生对比较两个正方形的大小已经形成了如下模式(即思维定式)比较两个正方形的大小把它们重合起来观察、比较确定大小。为打破这种定式,教师应及时设疑:“在黑板上画两个一大一小的正方形。同学们想一想,哪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学生会马上回忆起解决这一问题的已有模式,仍想到把它们重叠起来比一比。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办法。教师设疑:“同学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问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
设疑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冥思苦想,而是为了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像上例,当学生思维受阻,遇到阻碍,感动困惑时,教师应及时启发:“我们要知道线段的长短,就用一定的标准去度量它;要知道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能不能也用一定标准去度量呢?”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如果能用一定标准量出正方形面积的大小,那么在比较两个正方形面的大小时,就可以先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比较面积来确定谁大谁小。“怎样去量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呢?”设此一问,便自然导入了“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这一新学习情景之中。这新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又会形成如下模式:要知道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用单位正方形(即方格)去铺满数数有多少个方格。这时教师再度设疑:“教学楼前的广场是正方形的,你能测量出它的大小吗?”学生的思维会再次陷入困惑之中:我们总不能拿一个个单位正方形去铺满操场吧?即使能办得到,也太麻烦。“怎么办?”教师启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公式,利用公式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这样再次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
二、高年级从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应用题)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一些生活中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实例
例如,讲解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时,联系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篮球比赛:参加县小学生篮球比赛的16支球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4支队伍,第一轮采用单循环比赛,每小组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第二轮起采用淘汰赛,问总共进行多少场比赛?这种来自身边的应用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会W数学、会用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反思探究等数学思维能力。
(二)从审题开始,揭示问题条件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给学生一组条件:“水城屯养殖场养灰兔1200只,小白兔1000只”。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认真审题,多方位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以下问题:1.水城屯养殖场共养兔多少只?2.灰兔比白兔多多少只?3.白兔比灰兔少多少只?4.灰兔是白兔的几倍?5.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6.灰兔、白兔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7.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8.灰兔比白兔多百分之几?9.白兔比灰兔少百分之几?……一题多问,使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三)鼓励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小刚第一天走了全程的30%,第二天走了全程的2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后同学们提出: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刚第一天走了多少千米;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刚第二天走了多少千米;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走了多少千米;(2)还剩多少千米;(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走了多少千米;(4)第一天走的是第二天的1.5倍;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1)两天共走了60千米;(2)还剩60千米;(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走了12千米;(4)两天走的路程的比是3:2,……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