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提高质量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首要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拓宽思维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个人思考的表现,提出别具一格的问题更是一个人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儿童时期正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由于孩子对世界万物的存在不理解,又想不明白,渴望得到答案,因此,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总是喜欢问这问那,“打破沙锅问到底”。同时,好奇心是孩子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动力。老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随意呵斥孩子,扼杀孩子刚刚萌芽的创造意识。
2. 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事物和奥秘
在教授《6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时,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当孩子把6句口诀都总结完之后,是让孩子观察6的乘法口诀表,然后找规律,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备课时,我先自己总结出了几条规律:首先竖看,第一列是逐次增加一,第二列不变,第三、四列是逐次增加6;横看,“一六得六”第一句有一个“得”字,这一句表示的意思是一个六得六,第二句“二六十二”由于得数大于十,为了念起来流畅,所以省略了“得”字,表示的意思是两个六相加等于十二,以此类推。此外,前五句只有四个字,而第六句有五个字组成。
在上课时,我先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找规律。结果我所想到的学生们陆续也总结出来了,我又有条理地总结了一遍规律。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老师,你还漏了一条,还有一个规律。”“好,你说说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盯着他,他站起来,自信得说:“我发现前四句都可以帮助我们算两个算式,比如‘一六得六’可以计算1×6=6和6×1=6.可是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只能算一道算式6×6=36.”我听了他的回答恍然大悟!是我不曾想到,一个很细小的规律,最容易发现的一点我却忽略了。我马上用惊奇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说:“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的是这样啊!你的眼光真独特,居然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大家为他鼓鼓掌!”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孩子向我们报告新发现的时候,一定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去鼓励孩子,分享孩子的快乐,同时给与热情的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事物和奥秘。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只要老师去鼓励、引导和激励他,他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
3. 加强对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一样,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甚至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属于后者。
我在教授《乘加乘减》这一节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其中有一条就是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新授之后,我设计的环节是趣味练习,拓展延伸。其中有一个开放型的题目:如果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我先让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由学生汇报答案。他们说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算法。有的说一个一个得数人数,但这个办法很快被大家驳斥了,原因是不够简便;有人说把每一行的人数依次相加,列式为:9+9+9+9+9+9+9+9+8=80;有人说用本节课所学的乘加或乘减,每一列有9人,一共有8列,最后一列只有8人,由此列式为:9×8+8=80或9×9-1=80;有同学说:10×8-8+8=80.学生的办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这节课的目标已经实现。这道题不仅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和算法,并教会了孩子运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4.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落实“双基”,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力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动脑思考。
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通过反馈结合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 4×2 3×3 5×2 4×3 4×5
(2)2×4 1×2 2×2 3×3 1×4 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篇4
【关键词】英语 语言思维 特性 意义 策略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我国,英语学科已成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重要学科,家长和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成为了学生和家长十分烦恼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我认为英语语言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语言思维的特性
1.抽象性。英语语言思维的抽象性主要是指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事物之间本身的联系抽象为概念,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将以名词形式出现的单词表示出抽象的概念以及以动词形式出现的单词转化为抽象名词是英语语言思维抽象性的主要表现。在英语学习中,英语抽象的名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的意思。
2.贯通性。英语语言思维的贯通性主要是指语言之间具有关联性,人们可以通过思维来建立这种关联,从而形成有意义的话语。回指和预指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在英语学习中,代词或其他词可以替代前文出现过的词句,以避免重复。此外,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可以指代后面出现的词或短语。
3.构设性。英语语言思维的构设性主要是指在英语语句中一般包括即时信息和非即时信息,而非即时信息容易被隐形化和模糊化,一般会包含一些潜在的文化信息和背景信息,即时信息则是通过语句一眼就能看出的信息。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非即时信息的内容,才能完整的理解全文。
二、重视高校英语语言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1.掌握英语语言思维是英语应用的关键。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英语,学会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从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英语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中式英语的出现是影响学生形成英语语言思维的重要原因,首先是中式英语能够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同时中式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思维符合国语的表达要求,不可避免的会使学生英语表达带有中国特色。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要掌握英语语言思维。
2.掌握英语语言思维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英语。阅读能力是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英语能力,然而很多学生虽然词汇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阅读水平不高。作为英语教师,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不够了解,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特色都会反映在阅读文章中,学生可以通过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来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真正理解英语阅读内容。
3.掌握英语语言思维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由于国内英语热的兴起,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西方文化,忽视了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这使得很多学生容易形成崇洋的性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文化。
三、培养高校英语语言思维的策略
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一个人们认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前提,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障。在英语学习中,观察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英语语法学习的内在规律,同时通过观察可以让学生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让学生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不遵从惯性思维,独立思考,针对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创造性思维得出答案。它不同于惯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并一起解决,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对课堂上的积极分子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支持,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也要多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平等、活跃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或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记忆能力。记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可以通过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记忆解决复杂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其中有两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法值得参考。第一,理解记忆法。在英语学习中会涉及到一些优秀英语作文的背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背诵会更加容易。第二,浓缩记忆法。英语语法的学习一直是众多学子的难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英语语法内容编成简单易懂的口诀,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英语语言思维是英语语言符号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民主;创新;探索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创新能力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它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新能力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只要我们考虑问题时,有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新的设计就称得上是创造。那么,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1 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1.2 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
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2. 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2.1 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2.2 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不要直接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来解答。非由教师解答不可的问题,也应立足于启发,即以启发的方式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只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才能使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诱发创新灵感。
3. 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3.1 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
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只有思维的目的符合个人的欲望或兴趣时,才会产生这种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从以下2个方面考虑:(1) 根据儿童特点激发思维兴趣。(2)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3.2 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1)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如教学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都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2)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3) 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
4.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4.1 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4.2 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1)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2) 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超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内容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认识、发现、总结和创新,真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瑞芳;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曹卫健;信息时代下素质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篇6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抽象性;再生性;操作性反思;反思性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42-02
【作者简介】1.张优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小学(浙江台州,318000)副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教坛新秀,台州市名教师;2.陈灵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浙江台州,318000)校长,台州市名校长。
经验,即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它既是一个结果又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经验,也基于此。它是一种缄默知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和感悟,又在感悟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何将数学活动经验融于课堂教学中,使其成为可操作、可触摸的教学过程呢?本文试图从学生认知的视角来阐释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方法和过程。
一、数学活动经验具有抽象性,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性反思和反思性操作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认为经验有两重含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强调经验是人与环境主动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融合了情感、意志、思维、实验等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与数学概念、技能等显性知识相比,数学活动经验具有抽象性,它类似于水面下的冰山,有时能悟而不能言。
1.在操作活动前有目的地进行猜想和思考,有利于抽象操作性活动经验。
通常认为,操作性活动经验即通过眼、耳、口、手等感官操作现实素材获得的直接经验,如由堆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操作性活动经验是形象思维经验的基础,通过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以直观经验为起点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但纯粹的操作不利于数学的抽象和概括,需要学生在操作前进行思考,在操作后进行总结,思考性操作的过程可以在脑中完成,然后只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就可以了。有目标、有思维深度的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位教师教学“数与形的变换”时,就出现了让学生从猜想到操作这样精彩的一幕:
师出示4个一模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2个这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猜一猜,4个能拼成什么?在表格中做上记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能拼成长方形,不能拼成圆形。当想象不能确定能否拼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通过辩论也无法解决他们的疑惑时,实物操作就成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必需工具。这时,教师宣布上课前发给学生的信封里有这样4个小三角形,学生可以借助它们验证自己的猜想,可想而知,此时的学生,反应是强烈的,行动是迫切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积极投入的。
操作活动探究目的明确,有操作需求,是理解数学内涵所需要的。伴随着思维活动的深入,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是强烈的。
2.在操作活动后不断进行反思和比较,有利于抽象反思性活动经验。
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始终需要思维的参与。通过思考思维材料获得的经验就是反思性活动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操作活动是低年级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低年级的操作活动就不需要抽象,相反,通过分析和思考活动过程,可以让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体验。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可以设计如下操作活动:
学具准备:同桌两人一份,每份8根小棒(长12cm、10cm、8cm、6cm的小棒各两根)。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每人4根,首尾相连搭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活动生成:(1)同桌平均分,每人分到的是长12cm、10cm、8cm、6cm的小棒各一根,搭不成;(2)先是平均分,见搭不成长方形,交换后,搭成了长方形;(3)一次搭成长方形。
反思比较和抽象:(1)搭成长方形的学生谈经验;(2)搭不成长方形的学生谈问题。
上述几种生成,分别反映出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所经历的思考过程。能一次搭成长方形的学生脑子里本身就有长方形特征的基本经验;交换小棒后才搭成的学生对“对边相等”的体验相对深刻;对于搭不成长方形的学生来说,倾听他人的经验会让他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跟自己的经验相比较,从而通过言语表达自我的内化过程。通过思考进行操作,通过操作促进思考,这操作后的反思,更有助于学生积累反思性活动经验。
二、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再生性,需要让学生经历反复和迂回的过程
活动经验的抽象、形成会有一定的反复和迂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经历认知冲突,不断地将新的经验纳入旧的经验中,通过不同的形式逐渐内化为概括性的活动经验图式。
1.在不同的表征形式中经历反复。
心理学家莱什提出了数学学习的五种表征:实物操作、图像、文字符号、口头语言、现实情境。在这些不同的表征形式中,任意两种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同一种知识,学生可以体验显性的言语表达、欲言又止的缄默知识、形象的实物以及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多种形式的表达中反复感知相关的内容,借助多元化的表征,让相同的数学概念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从而迁移运用先前的经验,反思抽象,内化提升。如“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教学,就可以通过读、写、画等数学活动表达口诀的意义。当我们说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他们能够理解与应用乘法口诀的不同表征。
2.在迂回的辨析中丰厚自我。
篇7
关键词:策略;沟通;迁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其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如下操作:
师:33×5×2计算顺序怎样的?还可以怎样算?
生1:33×5×2=33×(5×2)。
师:大家和他想的一样吗?那么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呢?
学生可以分小组举例,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举的是什么例子?
生2:3×5×8=3×(5×8)=120。
生3:7×5×4=7×(5×4)=140。
生4:31×12×5=31×(12×5)=1860。
师:一起来观察并思考,举出的这些例子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
学生逐步讨论并归纳出乘法结合律。
细细分析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归纳过程中分类穷举的思想,经历了数学结论发现、验证的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严谨性,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形成和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笔者认为根据数学学习信息的不同属性,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沟通联系”策略
具有基础知识属性的教学信息,可以通过沟通联系,促使积极迁移的产生。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很多新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旧知去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教师要运用转化思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共点”,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
例如乘法口诀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得到5的乘法口诀,知道积是如何得到的,口诀有几句,口诀如何编写,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很快运用已有的知识顺利地迁移得到6、7、8、9的乘法口诀。
二、“类比转化”策略
类比学习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析和概括新旧知识经验的共同本质而实现的。在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尽力创设类比情境,凡是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尽量引导他们类推出应学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时,在复习一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出新的竖式怎么写?哪里要注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化归求解”策略
化归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转化和归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化归思想包括: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例如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都归结为先求出相关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S=底×高/2,S=(上底+下底)×高/2。
四、“引导点拨”策略
具有心理定势的信息,可以通过引导点拨,产生积极迁移。在教学中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挫折,在不懈的探索中引导其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成功的认知内驱力。
同样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第二步乘出来的结果到底怎么写?如何对位?为什么这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在关键处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思考。
五、“练习巩固”策略
练习要讲究科学性,这也是实现学习迁移的又一基本规律。一定数量的练习,对于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式,达到学习的正迁移是完全必要的。
六、“以生活促迁移”策略
数学课堂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率”。单一的算式学生难以理解,但是放入生活情境中就很熟悉。收午餐费,每人145元,第一小队6人,第二小队4人,一共多少钱?学生很快就能够算出答案。再结合实际生活中其他例子和一些算式,就能够很好地研究乘法分配律,并在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运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发展综合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綦建林.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希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
篇8
能力是指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就是能力培养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的提高。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教师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二、提问法
提出问题确实比发现问题更难。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其共性是批评精神。没有批评精神,就难以发现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例如: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可以由小组游戏竞赛开始引入话题。为什么竞赛成绩会有好有差?哪几个好?为什么好?哪几个差?为什么差?有共性吗?可以改进吗?怎么改效果最好等等。
三、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讲解和示范的手段,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方法,示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象手段。正确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在感知动作形象的过程中理解动作的特点和结构,建立正确的概念。因此,示范动作的准确、熟练和优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机。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示范应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等方法。
四、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时没有意识到的多余动作、不正确动作、失误动作等,用简短的语言及时进行提示,以提醒学生注意和纠正动作。此方法能强化动作的概念,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提示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语言短促有力,突出重点要害,如“蹬”、“转”、“推”、“提臀”、“右摆”、“屈膝”等,使学生一听就明,领会意图,迅速调整自己的动作,起到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
五、口诀法
运用“口诀法”进行教学,是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口诀法”具有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富有韵律等特点,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原地推铅球口诀:蹬、送、抬、转、挺、推、拨,既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的要领,指明了动作的用力顺序,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抓住重点,较快地掌握动作。
六、自我评价法
每个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信心。
七、竞赛法
体育项目有很多是以团队竞赛的形式参与的,如球赛、团体操乃至一场仅需几分钟时间的拔河赛等,每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团队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的荣誉;失利了,每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荣,团队耻我耻,从而培养了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每一次的经历都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自己技术、战术水平,斗智斗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八、讨论法
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教师应该把知识性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行类似橄榄球与手球的自创游戏中,学生通过修改规则,使活动时的运动量大幅度随之改变。第一种三对三,队员之间便于传接球,对于发展跑投能力有益;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最多可增至15对15人,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改善学生的体能。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九、自主学练法
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体验、分析、比较、评价和创造获得知识。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上乘法口诀之前,先复习z-S的乘法算式和简单的加减法的计算训练,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由6个三角形动态拼成一条小鱼的过程,请小朋友数数一条小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多媒体技术能够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形象苴观地再现小鱼的拼组过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兴趣很高。
2.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正由于学生看到小鱼的拼组过程,学生能很快写出6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界面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兴趣大增,所以,后面小组合作学习写出6的其他乘法算式和编出乘法口诀时,学生非常积极。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规律,记口诀,对口令,学生在数学王国中自由发挥,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3. 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老师向他们传授知识,使他们左右脑都处于积极的同步状态,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边实践边总结,同伴互助,互相激励,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运用多媒体的化静态为动态作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独到解决教学难重点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运用教育媒体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刺激,通过多渠道传输信息,提高传播速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重难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就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在《角的大小》一课中,我设置了一个角的大小问题“角的大小和角的边有关吗?”电脑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讨论谁大?谁小?在学生争议的基础上,用电脑演示两个角的端点和边重合,发现两角一样大,从而引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只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运用多媒体对角的重合演示,化静态为动态,突破了教学中的“角的大小”问题的一个难点。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这一教学手段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右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一课时,先用电脑出示一段小动画,配乐播放:卡通的数字7和3在一起玩,组成了算式“7+3=10”,3有事情跑掉了,出现了算式“7+()=10”、“7+()=10”,学生的创新潜意识被一下调动起来了。接着出示6面小旗,后面划一横线,问题:再画几面就是7面了?算式“6+()=7”,学生一下就领会了:再画上1面就可以了。电脑出示第7面小旗,学生自然地在括号里填上了1。学生掌握得轻松自然,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接下来解决新课开始时的问题,学生的求知劲头更足了。电脑出示“木板上挂水壶图”,已经挂上了7个,其他都空着,让学生自己来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7+(1)+(1)+(1)=10,7+(1)+(2)=10,7+(3)=10。当问学生认为那种对时,却各有拥护者。我没有对这些做法作出反应,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盒子里放小球,要放9个,已经放了2个,2+()=9。学生自然地把没有放进去的全数了数是7个填在了括号里。这时我趁学生思考时对图进行了修改,在空位置下面划一个大括号,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要将所有的空都数一数填上一个总数,之后学生又讨论了刚开始那样填的弊端。学生求知的整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制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知识不知不觉也被掌握了,创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培养。
四、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消息重新加工,产生具有进步的新设想、新方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让学生突破掌握。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了思维。
实践证明,多媒体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这种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境”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点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化学的阅读能力,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不怕水的鸟笼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桂林的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注意方法提高能力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
1.精读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催化剂”这一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不会发生变化。
2. 区分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
学生初接触化学符号,往往就直接按字母的读音读出,例如:MgCO3读成“Mg,C,O,3”,而不读成“碳酸镁”,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正确理解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运用化学符号都不利,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阅读。特别是在教学伊始,就必须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严格区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的“+”与离子符号中的“+”、数学中的“+”的意义和读法……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以达到运用自如。
3.精读后的复述
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这样,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忽视自学,以“听讲”为唯一信息源。
4.精读习题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 上一篇:小学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
- 下一篇:校园治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