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农民生活 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文化供需矛盾

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基础文化设施是无法实现的,基础文化设施是发挥文化功能的基础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强化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标准,关系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一是各级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第一责任人,要真正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支出预算,专款专用,若违规则行政干预。二是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硬性指标,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纳入乡村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三是确保文化设施的数量规模、类型水平、硬件配置,构建农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服务体系,健全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宣传教育、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等功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积极扶持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倡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各地的财政、规划、建设、水电等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各尽所能,形成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合力,真正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动员社会的全体民众以各种方式捐助建设,集各方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资源加盟,活化货币、融化资本,加快建设,并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大力度保护维修农村历史文化建筑,发掘扶植历史文化的“活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环境,人文景观时时刻刻影响熏陶人们的文化素质。但由于过去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淡漠和人为的破坏,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载体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活力,积极地和文物局合作,共同发掘、扶植好历史文化的“活载体”,让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载体在新世纪人文理念照耀下承担起更多文化传承的功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发挥有线广播等传统传媒功能,快速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各地对有线广播作用的意识逐步淡化,其地位已不再被人们所认识。另外,数字电视节目虽然图像清晰、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但由于价格过高,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精神文化信息的辐射,影响了国家政策的传播、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实施好广播传媒和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使“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成为农民了解外界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以文化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文化队伍是关键。农村文化人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文化建设的先导和组织者,他们直接参与农村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导向方面直接对农村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队伍,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一,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队伍的功能和作用,出台一些有效政策措施,坚持文化从业资格把关制度,推行文化人员的标准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配置和保证文化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并给予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必要的人员编制、业务活动培训经费和工资待遇保证,打好稳定农村文化队伍的根基。

第二,“两馆一站”要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推行公开透明的招聘工作。招聘人才唯才是举,不拘形式,可直接公开招聘高校文化艺术专业毕业生到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事文化工作,补充队伍新鲜血液,改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队伍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要面向广大农村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文艺人才充实补充文化队伍,维护和传承好乡土特色文化。

第三,加强县、乡镇和村文化室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农村文化队伍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要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适时或定期进行文化知识、业务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倡导县直单位的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等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要建立一支农村业余文体骨干队伍。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出一支稳定的乡村文化队伍。通过组织培训班、“文艺三下乡”等形式,加大对村落文体骨干的培训力度,挖掘农村业余文艺人才,就地培养,积极引导,壮大农民文体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让他们农活、文艺两肩挑,巩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农村的文化活动既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又是便捷有效的文化活载体。因此,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普遍接受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充分发挥文化信息的传递功能和娱乐作用。

广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活动。一是着力挖掘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既需专业的文化艺术,更需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农村民间文化。加强对富有农村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二是积极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地域特色文化有其产生的地气人脉,农村是文化的源泉,农民是文化的主体,以人为本、服务农民、农民参与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经常牵头和组织开展“情系三农”的文化下乡活动,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长久坚持、辐射面广,形成良好的人文信息渗透力、影响力。一是利用传统节日和集市、农闲时节,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队到农村,辅导群众开展既具有民间民俗风味又适合农民特点的文化活动。二是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文化下乡活动的内涵,提高文化下乡活动的实际质量,让农民从活动中学到实际本领,满足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充分利用巡回送电影下乡活动。要发挥电影的审美性和实用性,既放映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新影片,又放映贴近地方农业特色的科教片,有效地服务农民。

发挥文化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由于农村缺乏城市发达的疏导工具,给农民的精神信仰、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农村文化需要有灵魂的载体,引导广大农民崇尚健康先进的文化,抵制保守消极、腐朽落后的不良思想和观念。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农民需要和满意的,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优秀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发挥文化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给农民以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力量,提高农民的文化品格质量。

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地域文化的竞争实力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实施,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河北省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根基扎实。但现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各级政府和文化系统要担当其责,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利用一切文化契机(如每年的“5・18”河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充分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全力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音乐 豫西南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62-02

当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正在飞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有效载体,社区配套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愈发明显。音乐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给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豫西南新型农村社区正处于快速建设期,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音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在豫西南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音乐的认识存在偏差、社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居民参加音乐活动项目受限等原因,音乐服务新农村文化处于初步探索建设期,尚需加快发展步伐,以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音乐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首要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觉得把农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了就可以,只注重农民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规划滞后、政策倾斜不够

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要求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的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规划不够,认为文化建设比较“虚”,在农民文化娱乐设施及场地的规划方面滞后,同时在制定政策和资金配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三)音乐文化活动少,受众面窄

由于新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缺乏了音乐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群体,所以举办一些音乐文化活动受限,农民参与度不高,而且适合老人和孩子的音乐文化活动较少,致使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四)配套资金短缺,文化娱乐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一些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能得到实施。比如南阳板头曲在豫西南地区非常盛行,爱好者众多,很多农民都想通过一些比赛和演出看到精彩的节目。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比赛和演出的平台和设施,这些好的想法就只能搁浅了。

二、解决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首先要在思想方面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在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中落实领导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文化职能,让其在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中肩负起宣传、落实、监督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联合起来开创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完善音乐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完善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在乡镇的科技文化站、新型农村社区的文体领导小组和行政村的文化点完善组织机构,根据区域特点,成立音乐文化协会、组织。各协会、组织单独进行宣传、训练、活动、竞赛,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如秧歌协会、广场舞协会、唢呐协会、曲艺协会、戏曲协会等。不同的协会适合不同的人群,促进大家在闲暇时间从事音乐文化活动。

(三)开发社区原有乡村本土特色音乐文化

豫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有大调曲子、南阳板头曲、豫剧、南阳锣鼓曲和唢呐曲,这些音乐形式在豫西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合理开发新型农村社区原有的本土民间、民俗音乐文化,让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把这些民间音乐文化挖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与创作,不仅让其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也要给大家带来经济上的财富,繁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事业。

(四)搭建音乐文化平台,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把一些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形式,以音乐比赛、节日庆典等形式,广泛宣传,同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保障。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了解,增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关系, (下转65页)(上接62页)使农民摆脱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带来的心理上的寂寞,加快融入新的生活。

(五)建设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传播音乐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设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配置宽带电脑,让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网络进行消遣娱乐,观看大型音乐赛事活动,接触更多、更好的艺术形式,丰富音乐文化生活,提升音乐修养,加强与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农村的农民们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当下,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在农民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关注度还需加强,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改善,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才算真正的安居乐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音乐在豫西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QN-419)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征;指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67 — 0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基层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掌握不够,组织领导上抓不住要点。为此,要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掌握本质规律,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指导上需要把握的要点,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党的十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贯彻十精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共同部署、同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水映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是建立在经济之上、并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局部地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地域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准,尽管有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步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态而独立形成、发展。二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水平。当前不少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场所工具落后、文化活动缺少充足经费,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实力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农村富强、振兴的重要标志。新农村的形象不仅是经济富裕、而且是精神高尚。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经济条件,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精神成果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统领,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责任意识。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者热衷于抓经济建设,重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职责范围,为此,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防止文化建设“挂空档”。三是投入意识。文化生活是一种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要协调好经济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关系,以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支持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场所简陋、文化经费缺乏的状况,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紧密相连,必须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包容特性,不能倒置

突出主旋律就是突出新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四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不少地方农村还残存着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市场,宗法观念、买卖婚姻、斗殴赌博时有表现,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秩序。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成长发展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年龄阅历不同,造成他们在思想文化、秉好、价值追求目标等基本素质不同,导致文化特性品质积淀和张扬特色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群体。

上述现实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始终突出主旋律。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领率和主导地位,用其统领和引导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风尚,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尊重特性,开展特色各异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促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尊重特性、理解特性、发展特性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不同文化特性群体的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释放不同群体蕴含的文化表现力,为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三是把握好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的结合点。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包容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基和效果。正视差异和特性的存在,突出主旋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总要求,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把主旋律的主流作用体现在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变成能被各个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其对各特性群体不断发生影响,使特性群体顺应新农村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用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而不能以特性群体的文化要求取代主旋律文化精神。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紧密相连,必须在立足民族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文化创新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血脉”的提法,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基础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同时,任何文化都依附各自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发展是时代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文化也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服务时展,这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时,在工作指导上要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封闭性更强一些,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以风俗习惯或其他抽象的隐形,存在于农民的精神深处,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农民办事处世、评价是非、支配言行的规范。农村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比如勤俭持家、讲究廉耻、崇尚知识、邻里互助、精忠报国等。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摈弃其糟粕,使新农村文化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适应广大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农民群众在伦理和情感上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时代特色,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勇于创新突破、讲究公平效益、追求民利、提倡拼搏竞争、注重协同合作等新观念冲击着农村传统观念。同时,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带有新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成新一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新一代农民盼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把发扬当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与汲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养分结合起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必须在建设新农村中培养新农民,用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为我国的一切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程度。两个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培养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使新农民得到锻炼提高,并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两层内容的相互关系,在工作指导上做到:第一,把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知廉耻、讲奉献、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科学技术素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交往方式、言行举止、婚恋观念等。第二,注重文化建设的人文理念和行为。文化建设是解放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把引导、感染、影响、熏陶作为主要方式,不搞行政命令,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竞争激烈,农民群众中心理问题增多,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关心、关怀、关爱,培养农民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主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

篇4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

三农问题很多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这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基数大,农村发展问题很多。当前三农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喜人,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上升到与之相当的地步。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当前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还不明显,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后果将会显现出来。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应当得到各方面的注意。

1.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的必要性

动力激发机制的出发点其实还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动力激发机制不是适用于任何事物中的,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激发机制的运用不当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则不一样,第一是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比较落后,需要一种激励性的机制去引导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农民主动参与进来;第二同样是基于较为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合理运用激励的机制正面作用是要大于负面作用的。

除了当前我国农村适合动力激发机制的建立,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机制本身的优点。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人生活在社会中都锐意进取的,大部分人需要一种压力或者动力去引导和鞭策。过去人们向前不断发展进步主要是基于压力,迫于生活的压力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劳动,但是这种压力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下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当今的社会现实下,必要的激励比被动的强硬的手段更有效。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尽管基层政府也意识到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动力激发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该制度合适存在着很多缺陷的。

2.1在激励方式上,过分注重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本身物质激励就是一种争议性的激励措施,因为靠物质激励并不能长久地激励,也无法判断激励的效果。正常情况下应当是精神激励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现实中真正有效的还是物质激励。

2.2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各个地区仅仅是在具体的文化建设中进行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尝试,没有一个具体的工作目标,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与数据支持,这种机制本身还处于理想化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2.3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激励机制本身还是为了激起广大农民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有些地方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激励,并没有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与本地区的文化建设目标和方向相结合,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具体措施

3.1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激励机制

动力激发机制不能够靠经验,也不能偶尔为之,要落实到政策中。同志认为政策是党的生命,人的实践是与政策相联系的。想要完善动力激发机制,就要在政策上进行落实。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意识到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视,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具体来说,应当大力进行农村文化改革,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改善,采取各种措施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税收、社保、劳动等方面的优惠。

3.2要进行必要的物质激励

很多人认为物质激励是不正确的,进行物质奖励一是会带给人错误的导向,二是物质激励不能带来内心深处根本的改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物质激励可以有,只要确保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才会起到反作用。我国农村发展状况一直不好,虽然当前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想农民配合,真正地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去,就需要恰当的物质激励来引导和逐步扭转人们的思想。

3.3要进行强有力的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本身就是文化的范畴,以文化的手段推进文化的建设,正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某项活动的时候看中的并非物质吸引,也并非有实在的目的,某些情况下精神的指引和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比物质的东西更能鼓舞人心。理想、信仰和榜样就是激励人们的重要精神武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树立广大农民的理想和信仰,用榜样去激励农民,以发生在农民身边实在的人和实在的事让农民发自内心地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4.结语

过去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不能激励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工作积极性,当前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的不断实践,人们发现各项工作还是要回归到人,那么怎样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有再完备的制度,再完美的规划,再先进的思想和物质条件,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人这个重要主体。要想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必须要进行必要限度的激励。换句话来说,想要广大农民能够自觉地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就需要给农民动力的支持,激励正是最有效的动力。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下,农民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多地投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4,(18):180-181.

篇5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任务;改革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如何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二)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三)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即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未必就高,社会状况未必美好。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基层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要围绕强基固本,构建公益文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盘活行政村文化资源,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利用校舍、村部作为村民文体活动室,拓展农民文化生活空间,逐步改变农民休闲娱乐空间狭小、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文化人才的稳定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应依靠强有力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思想稳定,安心工作,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当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篇6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8-01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现阶段的农村精神文化,还没有达到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的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局面。现阶段,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充足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组织也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进行有效措施的实施,不断改变现在的状况。结合文登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力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在资金投入上,要处理好政府带动与社会参入的关系

依据现在的公共财政理论,农村中的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地方政府进行供给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的公共建设,应该由政府的财政进行供给。农村政府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的作用,逐步把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经费纳入本地区的财政预算中,促进资金投入的增加,是农村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得到保证。但是,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社会存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面广、量大、任务重、投入多的情况。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加社会的力量进行农村文胡建设,如社会投资、个人捐助和民间集资等形式。建立科学化的规划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从减免税收、土地使用、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逐步建立有利于社会力量参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实施环境。使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瓶颈制约得到进一步解决。

文登市从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入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了充分的保障,业务经费年递增达20%以上。在保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2%的基础上,按照市、镇、村3:2:1的比例统筹建设资金,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近年来,文登市农村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辅助,新建和更新了一大批文化设施,以“两园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文化设施群,在城市文化商务区拔地而起,共计投资22.2亿元。通过组织开展“包村联户”活动,引导部门、企业“帮办文化”。引导社区、企业、农村和个人“自办文化”。环山街道办事处马家庵社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集艺术品展示、创作、研究、收藏和经营于一体的“雁鸣艺术馆”。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楼社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文登首家3D影院——银河电影城,是由个人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场所近2000处。

二、在价值追求上,要处理好提升档次与普及大众的关系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促进农村的文艺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创作农村的文艺精品和文艺盛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实施农村文化事业要结合农村实际,使农村文化建设既实在、实际、又实用。

近年来,文登市广大文化工作者相继创作出一大批“文登智造”的优秀作品,《文登进士》、《天福铁军》、《中国道教名山昆嵛山》、《秃尾巴李龙王的神话传说》等20多部优秀作品,对文登士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大批本土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相继推出,小说“三坊”(《磨坊》、《油坊》、《粉坊》)在国家大型文学刊物《十月》发表。吕剧《柘阳花》、《白玉兰》、在文登实景拍摄的电影《婶子》,获省精品工程奖。与此同时,由文登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短剧《文登故事》和电视栏目剧《龙乡故事汇》,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举办了近百场次的“百姓放歌?唱响文登”已成为文登的品牌文化活动;活跃在乡村的“庄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土节目”常年在各镇村巡演;相继举办了200余场农民文艺汇演、全民读书会、外来务工者歌手大赛等各类活动,群众参与达百万人次。

三、在内容建设上,要处理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让现代的文化成果走进农村的文化发展中。但是,近年来很多农村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和文化积淀。

文登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既有“文登学”之美誉,又有龙乡之称;既有道教全真派之宗,又有海上仙山之祖;既有历史悠久的养生文化,又有爱国爱乡的红色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文登市努力继承和弘扬文登优秀而独特的传统文化,把继承遗产与改革创新、优秀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文登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新时期的“文登学”文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文物保护力度。2006年,圣经山摩崖石刻成功跻进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成功地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申报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建成的“文登学”公园以“文登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为主题,彰显文登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新时代“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文登学”精神。

四、在活动形式上,要处理好政府搭台与农民唱戏的关系

定期举办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政府进行组织,不断促进民众的参与。使政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领导。还要合理化的进行文化下乡、文化节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举办工作。

文登市按照“三贴近”原则,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载体,广大群众“文化享有”各得其利,“文化提高”各得其所,“文化创造”各尽其能。文化部门面向不同群体,先后设计了群众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全民读书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了十佳文化大院、十大藏书家评选、剪纸比赛、面塑展览等特色文化活动,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艺协会17个,会员2000多人。活跃在乡村和社区的庄户剧团等业余艺术团体已发展到400多个,成员达到8000多人。特色文化家庭户700多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农民20000多人。目前,已形成了以市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镇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

参考文献

[1] 陈艳艳.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1:33-35.

[2] 涂仲林.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J]. 学习导报,2006,03:53.

篇7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表现。

资料显示,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2、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就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

3、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比如赌博斗殴、求神拜佛等迷信、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突出,都与文化水平低有关系。为了面子,互相攀比,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且日甚严重,房子、车子(礼车)、票子(礼金)一个都不能少,由于交际圈的不断扩大,农村人情往来事项越来越多,农民的家庭不堪负重。

4、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

在经济增值发展观的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文化,对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考虑较少,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

5、政府的投资严重不足,基层文化馆站严重缺乏。

在农村所谓的文化馆站,也是一些设施陈旧简陋、房屋年久失修,既没有活动经费,又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的“空壳站”,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文化财富和文化需求之间的断层,使得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途径不顺畅。人、财、物的供应不足成为目前农村建设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拥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才会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的良好的社会基础、政治环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思想文化建设。

要发展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任务,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能动、积极作用。

2、道德文化建设。

道德文化建设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涵。新农村的道德文化建设,主要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广大农民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科学文化建设。

要坚持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禁止赌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强化科技培训。

4、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让农村知道,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深入农村,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下乡,以丰富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文化部门还要经常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要不断深化内容,创新形式。

5、开展多种形式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站、基层文化俱乐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如文艺宣传、灯谜会、知识竞赛、体育小竞技等,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在参与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6、体育文化建设。

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以及打扑克、棋类、麻将等等。

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1、细化文化建设环节。包括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文化、文化室文化、图书馆文化等等。

2、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包括各种艺术活动形式、体育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文化协会、学会、小组等等。

篇8

围绕什么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理论界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面临的困境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文章通过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首先,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精神文明活动、道德水平和科学教育等。其次,农村地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等方面影响,决定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物质经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方面,对政治、经济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好,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广大百姓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优势,用好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充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上利用科技和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也对文化的建设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不协调的地方,主要是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不高和文化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哲学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经济的发展能推动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文化的建设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来说,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如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在收入、建设、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许多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不足,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相适应。一是,场地狭小,房屋简陋。由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使得部分乡镇文化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甚至有的文化站和图书馆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即使有房子的文化站,面积也表较狭小,文化设施不足。二是乡镇图书馆资料陈旧。全国有的乡镇建立起了图书馆,除了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里面的图书很有没有更新,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许多农村的学校,也缺少自己的图书室。三是文化设施陈旧。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不齐全而且存在老化现象,缺少管理。

(三)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是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辍学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许多从农村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存在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的错误思想,努力学习就为了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很少,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生活在农民地区的群众,与城市居民相比,缺少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因此,他们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本来就有限,也就很难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很难意识到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视,只有将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将齐头并进,跨入一个新阶段。政府应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对报纸、电视、电影等资源的需要,保障农村文化资源到位,加大对农村问题的报道力度,这些都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资金到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资金不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项目就显得有心无力,文件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政府在加大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用于文化建设的拨款保证了,也能提高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个别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偏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可以联系起来,把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经济项目结合起来,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地方投资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自立更生,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从而保障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三)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

篇9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如何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事业经费也很少,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一个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篇10

[关健词]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价值观体系 科学发展观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结合本市实际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为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本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几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出现了以城促乡、以市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市域文化建设率先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的称号。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普查公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保护名录4项、市级41项。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几年来,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近三年参与的群众就达12多万人次,开展重大节庆活动150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l场,举办各类文艺展览26场,免费放映电影440多场。同时,在全市广大农村依托老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表演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挥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四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的《华溪春潮》、《丽州之夏》、《企业职工艺术节》、《新永康人》等大型载体和《十八蝴碟》、《九狮图》等一些精品剧目,为本市赢得了荣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2.实施新农村文明创建工程,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到农村就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2005年推出的“十个示范,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已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觉悟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康文明村创建,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以“三清四改”为重点全市卫生大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的文明整洁水平大大提高。三是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迅速增加,有30%的农村修建了室内外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几年来,全市有近350个村的村容村貌、农户家庭面貌、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趋于合理,学校、卫生所(室)和文化室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促进了村里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创建促进思想道德和谐的新路子。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

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民本身,还是从农村社会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政治、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一是在政治思想层面要突出先进文化的本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本市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和“文明创建”、“生态村庄”工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人文精神层面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村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无论文化积淀如何,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层面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

三、努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市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和行政村完成文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比较完善文化站,村村有基本文体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市、乡镇、村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市、乡镇要经常组织开展辖区内乡镇、行政村参加的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