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

小学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学习认知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然而小学生因为学习接受能力要比中学生弱很多,灌输性教学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收到较好的效果。即使是有些教师为小学生制定出适合其接受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步骤错乱,也导致无法取得满意度教学成果。笔者就如何制定适合小学生接受的、能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现给出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1培养口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如果把小学生的大脑比作汽车,那么口算能力就是这台汽车的油。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加快小学生的思维运转,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要分三步走。首先是为其进行基础计算训练,这是为后期进行口算练习奠定前提基础。笔算熟练之后就对小学生进行初期简单算式的口算练习,从简单的个位数之间的运算逐步增加难度,直至可以熟练进行多位数之间的运算。要向小学生讲解运算的技巧与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满十进一,在口算时要清楚是否有进一的情况,要注意在前一位数加上一。最后是针对小学生口算速度的练习。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总结出规律,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说出答案。思维的快速运转将提高小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1.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的认知首先是从形象认知开始。形象思维能力是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黑板上写出或者画出相应的算式与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进行回答。比如在进行规则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先举出计算普通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当学生掌握以后再让学生发挥其联想能力,此时可在黑板上画出普通规则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进行面积计算。然后可以再画出其他一些教学例子,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在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时教授学生养成多方向联想学习的习惯,这也有利于扩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然后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对象主要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可以进行简单的空间想象。

在初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简单的规则图形,让学生先进行形象观察。然后提出引申问题,引导学生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平面九方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简单的四方格,让学生观察单位方格的数量,然后以此四方格为单位平面画出立方体,让学生结合图形观察,想象出单位方格的数量。当学生掌握其中的道理和技巧之后,教师可以画出九方格,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大脑中数出空间九方格的单位方格数量。如此一来,在不断的思考与想象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再如,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进行图片演示,可直接进行提问,让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能力来进行解答。如在进行约数教学时,因为相对其他知识点而言,约数比较抽象,一般学生不易明白。教师此时可随机说出一个较大的数字,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依次说出这个数字的约数有哪些。还可以由某个学生说出一个数,让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是前一个数字的约数。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之中,摆脱了纸笔的帮助,在积极与轻松的环境中让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 最后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自主学习效率也高,小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受到自身思维能力的直接影响。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学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进行常规讲解教学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如在进行不规则平面的面积计算时,在给出一般解答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找出更简单快捷的解题思路。例如,一块50m50m的农田中间被两条小路成十字形分成四块,小路宽各1米,试求所有农田剩余面积。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就是把四个农田的长和宽分别拿出,分别引用公式求得各个农田面积,最后进行相加得到农田总面积。此时教师可以以发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答?”,然后以提问的方式问出“是否可以用农田的总面积减去小路的面积得到农田剩余面积?”,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计算,在计算结果和之前普通计算一致时,让学生在惊奇中发现逆向思考的优点与魅力,让学生爱上逆向思考,充分提高其逆向思维能力。

再如在进行等腰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学生在不知道等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梯形分解成多个已知的规则图形。先对各个规则图形进行单独计算,最后得出的面积总和即为所求。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计算出梯形面积。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自己找出“可以将梯形填补成一个规则的四边形,用已学过的四边形面积求解方法求出此四边形面积,然后再减去补充的图形(规则图形)面积求得答案”的方法,得出答案。

教师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时要充当一个摆渡者而非灌输者的身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解答。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得到适合自己的逆向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 结束语

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数学教师们要在这方面多下精力。这也是小学生将来学习成长的需求。小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有步骤的进行教学培养,在我国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已取得不少进步,但仍然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多做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忠海.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学研究,2013(04).

[2]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篇2

一、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内涵

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发散思维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小学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教定学;2. 以本为本;3. 教路单一;4. 学法单一;5. 目标单一;6. 问题单一。

三、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新课标环境下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理解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举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气得不得了,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推销鞋怎么行?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了,不得了,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二)基于心理学理论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显著特点:1. 感知、记忆的特点。小学生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2. 想象、思维的特点。一是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二是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 情感、意志的特点。4. 情绪、性格的特点。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5. 自我体验的特点。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四、小学数学实施发散性思维教学的条件

新时期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确保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五、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常利用小孩身边出现的生活情境(买东西、游乐场等)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搭建一座沟通知识的“桥梁”。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两点:

1.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4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学生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只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自然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要使学生善于思维,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低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猜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猜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探索皆发源于猜想。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信心,数学教师就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猜想环境,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用猜想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教师始终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由于小学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意识和能力可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

3.注重读说训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由于低年级学生语汇贫乏,表达能力不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鼓励他们多读多说。通过读说可以使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通过读说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重视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5

关键词: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思维意识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露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设计好练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4.创设新颖教法,激发学生思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数学课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就应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是人们通过思维加工而完成客观事物的抽象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兴趣盎然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感到一种无穷的乐趣,为他们展开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用“猜”的方法,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量出各内角度数,课上,当学生任意说出两个内角的度数,我都能一一推算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感到很惊讶,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到的知识也是牢固的。在进行质数、合数这一内容练习时,我说:“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尔后又说:“凡是合数学号的同学都站起来。”虽然这只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都是对学生思维正确与否的无声的检验。最后我问:“全班每人都站过一次,对吗?”一个学生说:“不对,只有我一个人没站起来过,因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学生们哈哈大笑,笑声中巩固了新知,笑声中又产生了更强的求知欲。

篇6

关键词:思维能力 情景 训练

数学思维,它是一种认识数学本身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方面尤为重要。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我认为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集整理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性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成分不断增加。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理性材料日益积累,构成思维的素材,成为构建相应的数学认识模式的知识基础。如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构建四则运算系列的模式,掌握几何形体知识的结构大都需要丰富的材料。总的是遵循具体形象──形象抽象―逻辑抽象的规律,并带有某种创造性的萌芽。

二、明确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三、要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但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小学数学中整数计算的四次循环,分数、小数的两次循环。而三角形知识的两次教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四、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篇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08-01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工具,对数学实质的认识不能够仅仅依靠教材来完成,还要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概括来讲,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其无限的创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以及与实现相结合的能力,为其思维能力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为学习数学知识要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解题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专注对教材内容的传输,忽略了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很少有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新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质以及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

2.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育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起步阶段,授课教师应根据其发展、发育特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小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通过亲身体验得出问题的答案。下面将对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做具体分析。

2.1 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民主的权利是引导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但是想要使学生善于创新、独立思考还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授课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鞭策学生,并对其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200公里,一列火车的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火车上午7点从北京出发,17点是否能够到达上海?"教师在解此题时应鼓励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学生通过验算、讨论以及猜测等不同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第一种学生以1200公里路程为标准,分析在10个小时之内能否走完全程;第二种以火车10小时内到达上海的速度为准,看火车现有的时速是否能达到最低时速;第三种以题目中给出的10小时为准,根据以上提供火车速度计算10小时火车能行驶多远。

又如,在教授"7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14,目的是想引导小学生利用"凑十方法"或进行连续相加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可能得出(7)+(3)+(4)=14、(7)+(6)+(1)=14等等,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能通运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大大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2.2 大胆想象,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是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基础,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事物感知、猜想、研究、创造的实际活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应积极鼓励小学生对题目进行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不拘泥与常规的解题模式、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尽管授课教学对学生的解题答案不要严格苛求,让学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法。

例如,在学习"能被7整除的数"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能被7整除的数字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些学生会联想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字特征,因此可能认为能被7整除的数字个位应该也有数字7,教师列出7、17、27、37、等数字,学生会发现这些数字是不能够被7整除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陷入困惑的状态之中。教师顺势再列出一组数字7、14、21、28等等,学生会得出这些数字能被7整除。通过不断的想象和困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欲望,并对问题答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明白只有7和7的倍数才能够被7整除。

2.3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其将数学知识要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并且需要购买活动备品,教师可以将此重任交由学生完成。首先列出需要购买的物品名称及价格、数量,30条毛巾每条2元钱、30瓶款泉水每瓶1元钱、15袋饼干每袋2元钱、30只彩旗每只0.1元钱……教师将200员物品费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对物品数量、价格的计算,把现金合理支配出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加减乘除能够灵活运用,而且积累了许多生活常识,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课上以及课下实践,通过实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首先,授课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堂范围不断扩大,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对数学难题进行解答。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学习时,22×2=?学生可以直接相乘得出具体数字,还可以通过两个22进行相加得出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判断得出答案,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要点的掌握,还能够从主观上锻炼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总结

尽管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产生既要依靠丰富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技巧技能,同时还有懂得相应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教材、正面引导、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解题思维能力,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平伟.浅谈小学生"我要学数学"意识培养策略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2)

篇8

策略一:有效地创设数学思维情境 

(1)认知冲突型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思维策略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试误型情境。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试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领悟。 

策略二:有效地“说出”数学思维能力 

1、提供“说”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教学概念知识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依靠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和表述,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会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为此,我们经常设计一个“说”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比较,并结合某个概念知识的特点的学习、体验,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概括这几个概念,反复说,边说边对比一些典型列子,理解概念中的数学定义,还特别对一些准确性难以把握的字词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当、合理。 

在式题练习中,教师可以先进行充分的听说训练,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读题、审题、分析题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读读题目,说一说题中容易引导我们计算错误的地方,说一说式题的解答步骤等,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地克服思维惰性,优化其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2、引导“说”的规范 

准确、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流畅地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合乎逻辑地描述数学规律或数学发现,既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深层需求。 

(1)注意学生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逐步形成准确的数学语言。生活语言自由、宽松,没有固定的约束。而数学语言不同,受数学学科性质的影响,有严谨、准確、逻辑性强的特点。提炼生活数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由自己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如每件商品的价格在数学中简称单价,买的件数简称数量,总件数的钱简称总价等。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数学语言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体验“说”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观察、猜想、推理、合作交流及信息技术手段都是开展语言练习,体验听说过程的好途径,教师可以加以揣磨,适当处理,抓住时机,配合展开。 

(1)观察:直观形象及生动地演示是使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并且能从中得到启示,获得语言表达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图、实物和教具演示过程,运用数学语言把图、实物和演示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说清楚,说完整。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计算公式推导时,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实物,借助于实物和教具的观察、操作演示,鼓励学生用语言将形体的特征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述出来,在说中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2)猜想:猜想也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说出自己的意图,为什么这样想、猜测的依据等。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把三角形的两个角用纸挡住,请你根据外露的角想一想,它可能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说出你的想法,以及原因。让学生经历听说的活动,使学习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建立数学构思。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心得体会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时刻将学生放在心里的,对学生充满热情,将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愿意学的学生。也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而不是胡乱去责备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于如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寻求学生的思维差异

小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鉴于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还需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在某种层面上讲要比数学成绩重要许多,因为这种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将陪伴学生的一生,让学生终生受益。很多老师对待学生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想尽各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其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方式。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偏理科性的学科,学生单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将数学学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灵活运用,跟数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要求相违背。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多积极参与思考,然后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争议性的问题要开展积极的探究与讨论,逐步积累学生的知识,构建、重组新的知识结构。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理性的学科,学生是跟数字打交道,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就显得枯燥无味。而且一旦学生前面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后面学起来就越来越吃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抗拒心理越来越严重。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结果反而会向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学生反而会更加抗拒,对数学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于是学生就会陷入一种越学越怕学、越学越难学的境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改变这种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将鲜活的现实例子与枯燥的数学结合起来。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工具多种多样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去,将视频教学、图片教学和数学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三、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加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教学工作真正地做好,教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应该一生探讨的问题。所以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还是需要不断地探究与学习,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要求教师的数学研究工作中下功夫。教师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精心详细地备课。教材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只有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而备课可以使教师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能够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少出差错,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2.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需要去总结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同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形成比较有逻辑性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以往总结的经验方法,教师要去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质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再积极迎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练习,共同探究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项开放性的活动,它具有共享性。如果学教知识单靠自己来探究教学方式,拒绝与别的学校的合作探究,是不可能让教学得到进步的。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外教学研究的合作交流,教师之间共同探讨教学心得体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可以使双方共同进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4.加强在数学作业方面的研究。数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动手练习才能够得到提高,一旦学生不去多做习题,学生的数学成绩很难得到提升。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业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练习也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作业方面也要加强研究,提高作业的质量。不能仅仅批改完作业就觉得万事大吉,要去分析作业的可行性,及作业能够带来的意义,让作业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负担。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思维能力 生活 操作 探究

新课程的实施,使小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充满活力,而教师的备课则需要更加完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研究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标准、新内容,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和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和分析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具有的知识特性来实施富有数学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快乐,用数学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情感,增强学生对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的学习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新课程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你们的手指头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不知所措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老师问他代表什么?学生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苹果’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苹果。因此,对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又充满智力游戏的内在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感官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如在“拼图”游戏中,让学生把几个同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拼成的图形各式各样。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提高了思维能力。在“拼模型”游戏中,让学生利用多种实物模型,充分发挥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模型,学生通过自己的构思拼出了飞机、汽车、大象、坦克、海豚、大熊猫等的形状。在这样的游戏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把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去理解数学、分析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简易文具用品店,标上“铅笔2支3元,写字本10本15元,橡皮擦5个5元。”再提问:“小王想买8本写字本,可只带了10元,大家说小王带的钱够吗?小王想在这个简易文具用品店买9元钱的文具,请大家帮她算一下怎样买才能刚好花完呢。”此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培养了数学思维创造能力。

(二)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数学成果转为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之在思维领域中对未知事物有所认知,找到思路,并能运用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时候,也开拓了思维。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合来计算的。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让学生拿出4朵鲜艳的小花,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第一种是把他们分成一朵和三朵,第二种方法是把他们分成三朵和一朵,第三种分法是两朵和两朵。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啊?”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朵鲜艳的小花放在一边,然后拿3朵小花(或2朵小花、或1小花朵)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鼓励小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开拓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新课程“圆的认识”时,问学生:“当你认识到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时,你想问你的同桌一些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有不少学生提出了实质性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圆的半径长都一样长呢?”“半径同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提出问题时,往往不能直接提到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激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保护好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这样进行下去,就形成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也提高了全面阅读课本内容、查找资料、分析、归纳、概括等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下,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思维空间,这些自由和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