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0: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论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作业,是对整个大学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一个过程。机械专业的毕业论文有实践性强、理论要求高等特点,笔者在指导机械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顶岗实习安排、论文写作等方面存在问题,现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毕业论文无从下笔
机械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以技术的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①所以机械专业的实践操作环节的锻炼尤其重要,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所学不对口,导致毕业论文没有题材,也缺乏实际的模型和案例,只得采取抄袭等手段来试图蒙混过关。如有一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很明显该论文不是出自他手,而是采取网络下载,经过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论文。像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不少,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管理,使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而难以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1.2 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学生把毕业论文当作拿毕业证的一个环节,没有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不影响毕业和就业。该类学生的大部分做法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者东拼西凑,仓促地完成毕业论文。造成有的同学连自己的论文的主要内容都不了解,还有的学生连论文的署名和学校名称都弄错了,种种笑话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学院不重视毕业论文,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严格,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
1.3 专业知识不扎实,写作功底差
机械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高、难度大,对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机械制造工艺等核心专业课掌握要求比较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专业基本功不理想,毕业论文完成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结构、写作特点不了解,例如有学生选题是“浅谈中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很明显选题范围大,针对性不强,容易造成论述空洞、说服力不强;还有的学生有想法和思路,但是语言组织能力差,词不达意,文章缺乏条理,结构混乱。
1.4 WORD等常用办公软件不熟练,对论文排版等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般是:基本会用计算机,能通过学校的相关考试,能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者其他类似的考试。②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办公软件的应用教学有所欠缺,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反映的计算机水平令人堪忧。如有的学生不会设置目录、有的论文文字、段落间距不一样、有的论文字体设置混乱。虽然高职毕业生毕业之前为拿到毕业证都参加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对于这种考试学生大多是应付式的,考过了对软件的学习也丢下了,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较低,很难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让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满足对论文的排版格式要求。
1.5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思路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强调专业的职业素质,侧重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高职毕业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比不上本科毕业生,但是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论文是讇讇椎纳杓?,如有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机器人设计。像这样的毕业论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根本无法完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和本科院校一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求高,而现实的差距却让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难以为继。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制度,落实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知识不等于能力,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③顶岗实习作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完成毕业论文必不可少的一步。高职院校应在宏观层面上对顶岗实习做好统一的安排和管理,做好前期准备,采取社会招聘和学校联系安排的方法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做到专业对口、岗位对口、就业对口。在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为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并定期联系和反馈,同时,企业的“师傅”也要参与到毕业论文的指导,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老师共同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为了提高老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在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作为毕业论文评分的一部分。
2.2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加强论文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散习惯,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严格制订和落实毕业论文评分制度,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合理地制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加强对答辩过程的督查,要求指导老师对毕业答辩不打人情分,严把考核关,对学生抄袭毕业论文现象严厉惩处,对于毕业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
2.3 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技能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让老师有充足的课时把知识点讲细讲透,让学生看懂听懂,直到全部理解为止;高职毕业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学修养整体水平不高,而写作对于毕业论文的完成至关重要。为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应适当开设毕业论文的指导课程,主要介绍毕业论文结构特点、如何选题、如何论证等关键要素,再辅以具体的案例讲解和适当的练习,教会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切实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2.4 加强对WORD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现代大学生都要考取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就可以看出以WORD为核心的办公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必备技能,但是软件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于熟能生巧,而不少大学生更多地把时间花在游戏和娱乐上,对办公软件的应用采取应付式学习。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要求学生使用办公软件完成课后作业;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作业除了应试计划内的知识以外,还可增加一些办公应用类的题目;④学生社团也可以开展办公软件应用比赛等活动,多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用多练,学好用好办公软件,就能应对论文写作中的种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拓展毕业论文教学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学术型教育,是实践型教育。实践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的最大差异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⑤因而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首先,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应该是讇讇椎纳杓疲杓评嗟谋弦德畚亩愿咧霸盒5谋弦瞪讯却螅咛宀僮餍圆磺浚Ω糜衫鲜Ω菅ジ谑迪暗母谖磺榭觯ㄈ缁盗慵庸ぁ⒆芭涞龋癖弦德畚奶饽俊F浯危弦德畚纳婕暗哪谌菘梢允巧呱系哪骋坏拦ば虻募庸すひ崭脑欤部梢允枪ぷ鞲谖簧吓龅降木咛逦侍猓踔量梢允嵌ジ谑迪岸怨ぷ鞯奶寤岷鸵院蟮墓ぷ鞔蛩愕鹊龋ü哉庑┦导拾咐⒕咛逦侍庋芯亢妥芙幔梢耘嘌目蒲Ь瘢嵘导寄芎徒饩鍪导饰侍獾哪芰ΑA硗猓弦德畚牡钠婪忠嘀赜谘√夂褪导矢谖坏那泻隙取⑻岢龆圆叩牟僮餍院涂尚行浴⒙畚牡拇葱碌恪⒙畚牡南质狄庖澹挥邪凑照庋穆畚纳杓扑悸方新畚慕萄В拍芮惺堤岣弑弦德畚牡慕萄е柿俊?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的质量的高低也是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机械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在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专业教学及监控、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① 张建.机械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强化[J].肇庆学院学报,2013(2).
② 杨娜.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C).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1).2011-10-01.
③ 祝登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1-3]。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降低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认可程度[2-5]。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改善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提供改进基础。
1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四年制高校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的关键阶段。因此,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时间冲突[2,3,5]。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学校的双选会或企业的招聘会均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半学期就基本落实了工作意向。另外,考研复试则基本集中在3月末到4月中旬。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冲突。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经历以及和毕业班学生的交流来看,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在于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以实验为主的工科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流程包括: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在指导老师主导下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由学生进行实施。然后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评定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体。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由于大多数参与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同时又在指导若干个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研究生带领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大学生认为是在为研究生白白劳动,所做的事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完全是在被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而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部分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最初能够充分重视,但因自己很少能够有机会与指导老师直接交流,而只能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导致自己的工作往往不被指导老师认可和理解,使得指导老师或研究生成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而大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不同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有的方向甚至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没有关联。在确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中进行选题,然后布置学生在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排除学生可能的找工作或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也无法对指导老师布置的选题给出充分理解和消化。基本上采用的“Ctrl-C+Ctrl-V”模式敷衍了事,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的英文翻译工作。其结果是,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作的目的和意义完全没有认识。其结果是被动地在指导老师引导下或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实验,并机械地记录,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抄抄,就是为指导老师做苦力,就是在帮助研究生完成实验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几乎毫无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洗洗睡觉。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有的高校老师甚至要在半学期内指导超过10名以上的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且设计(论文)选题又不能重复,交叉也不能太多。加上专业老师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6]。上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其结果造成了指导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各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或科研课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存在很大差异。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来看,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果某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平泛,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平泛,但如果该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了选题内容并能做出非常好的论述,那么该如何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该生的成绩通常会比选题且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的差,即使他们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相当,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当。究其原因是另一名大学生的选题具有前沿性且结果看似“惊艳”,而该生却因为选题平泛且结果也平泛而无法获得相当的好评。但就笔者来看,一个看似平泛的选题,对于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该选题的理解可能并不简单。如果他能通过自身努力给出对于该选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如上所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呢?虽然对选题和结果的强调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相一致,而且看上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试想,在短短的半学期内,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怎能够在有限的一学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显而易见。
3现有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位论文成绩评定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即根据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和规范要求等,综合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会三方面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评定。该评价体系存在主观性强、评价指标单一等诸多不足[1]。此外,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否有优良且充足的生源是各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就业率又是社会衡量高校好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控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希望严格把关。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学校又希望灵活处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这种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从严管理可以不予理睬。在他们看来,不管如何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后肯定会顺利通过毕业答辩[4]。也正是如此,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直到临近答辩的时刻才在慌乱中参考别人的设计(论文)工作,套用别人的论文模板。如此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作者:侯清宇 斯松华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科峰,赵锋军,李宇峙.提高工程类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06-208.
[2]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93-195.
[3]孙承志,熊田忠.采用“多位一体”方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76-77.
[4]钱骥.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18.
篇4
A Case Report on the Counseling of College
Graduate with crisis of Self-identity
XU Dongxing[1], HE Jiao[1], XU Wei[2], GAO Qian[1]
([1]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School of Psycholog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visitor of the case came to consult because of her mixes emotion of anxiety-depression which was brought on by her crisis of self-identity as a result of difficulties in job-hunting and thesis before her graduation.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nd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her negative emotion has been eased after 8 sessions, and the visitor could understand herself better, and it means that counseling has a good effect.
Key words crisis of self-identity; emotion of anxiety-depressi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阐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具体而言,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理想等问题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个体能否体验自身的价值、能否良好地适应社会。而青年时期个体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或重大事件通常会对自我认同产生挑战,并可能导致个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是自我认同危机的易感人群。在这一转折期,大学毕业生要展开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出职业选择以及要适应社会角色转变等等。这个过程中,如果个体遭遇比较大的挫折,就很可能危及个人不成熟的自我认同感,导致个体对现实无所适从,对未来感到迷惑,对自我产生怀疑。研究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水平,尤其容易引发较高水平的焦虑、迷茫、混乱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很多是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后的表现。本研究完整呈现一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短期焦点解决疗法对大学毕业生自我认同危机进行干预的具体过程,以期为此种心理问题的改善提供一些思路。
1 个案资料
1.1 基本信息
小璐(化名),女,25岁,某重点大学三年级研究生,未婚,身体健康。出生于农村,有兄妹二人。父母务农,家庭贫困。哥哥年长其3岁,已成家,无稳定工作。
1.2 主诉
小璐的家庭状况不好,靠亲戚接济上完中小学,家族对其寄予厚望。她从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高考进入重点大学。大学期间,申请助学贷款,在学习和院系活动方面表现不错,常拿奖学金。大学成绩虽然突出,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喜欢,毕业时依然选择保送本校本专业读研。研究生期间学习不如以前认真,感觉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去年年底开始找工作,情况不如意。从这个学期开始,觉得事事不顺,感觉到惶恐。找工作没有找到合意的,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也不想继续在本专业读博深造;毕业论文导师不满意,被打回反复修改;想着出国一直是自己的梦想,开始复习托福,但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好,而且就算真的出国了也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在同学眼中自己一直很优秀,之前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现在觉得自己很失败,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毁了。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也有了相当好的去处,愈发觉得糟糕。眼看着毕业临近,马上就要进入社会,而外面的世界那么复杂,就觉得无助、茫然,感觉自己无法适应。一个月来想法很多,情绪波动大,对自己的状况感到焦虑、惶恐。睡眠也受到影响,对以前喜欢的东西提不起兴趣,觉得未来希望渺茫。4月份到校心理咨询室,目的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希望自己能回到正常状态。
1.3 评估诊断
鉴于小璐表现出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受损的社会功能,而且已超过两个星期,在新的精神卫生法框架下,咨询师建议小璐先在本中心一位坐诊的精神科大夫处做抑郁症的排查,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经SDS、SAS和SCL-90测试,小璐的SDS结果为45,显示轻度抑郁;SDS为61,显示中度焦虑;SCL-90测试焦虑、抑郁、强迫因子得分超过正常值。精神科大夫依据测验结果及问诊,初步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一种在大学毕业生中较常见的心因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大夫开了辅助睡眠的药物,并建议其心理咨询。经安排,小璐与咨询师商定进行定期心理咨询。
2 咨询方案
2.1 案例分析
该个案虽然以抑郁、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以及躯体表现为主诉,但在这些表面症状的背后,是更为深层的自我认同危机。本硕七年间,个案小璐都没有认真探索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去社会机构实习过,也没有去了解其他专业,只是习惯性地在本专业上获得好成绩;她也没有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只是做一名好学生做的本分工作,没有为自己的社会人身份做相应的准备。她对自己的兴趣、职业发展、自我价值等都没有清楚的认识,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只是问题在单纯的校园环境和顺利的学习生活中被掩盖了。而临近毕业,连续遭遇的就职挫折、论文不顺、职业发展选择困惑等等――这些在她多年顺利的求学中没有经历或深入思考过的,在毕业前夕全都涌出来,对她一贯的自我信念产生了威胁,让她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无法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感到迷茫、混乱和失望。
2.2 方案形成
针对小璐的症状和咨询时间限制,决定采用较结构性、疗程较短的认知行为疗法和短期焦点解决疗法(SFBT),从内在以及现实层面帮助小璐认识自我和现实,重新整合自我认同,以完成当前任务,同时更好地应对后续发展。
从症状层面看,之所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是因为从前面的摄入性会谈中可以看到小璐在自我认识上存在认知偏差。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应激事件或不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从认知内容上看,小璐从小力争优秀和出众,习惯于通过努力来获得好成绩及肯定,她没有认识到这种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确认自我的方式其实很脆弱,容易在比较失利或遭受挫折时受到冲击;她也因为找工作不顺而觉得自己的形象毁了,全盘否定自我,这是一种绝对化思维。从发展过程上看,小璐从小家庭贫困,需要亲戚接济才能完成学业,可以想见,在她早年的经验中觉得自己必须要表现优秀,才是有价值的,才值得父母的爱和别人的帮助,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这就是贝克所言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具体而言为“接纳”类失调性认知假设,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值得爱的信念。这个自我价值的核心信念,决定了她对事物的评价,同时也是她优秀的深层动力。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咨询的关键在于帮助小璐识别负性思维和核心信念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建立积极稳定的自我认识。
另一方面,小璐身上也有很多资源和优势的地方,故辅之以短期焦点解决疗法(SFBT)。SFBT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视个案为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过程主要聚焦于个案的资源、正向经验与未来远景,探索改变的可能,以尽可能少的次数对问题做有效的处理。小璐具有上进心、学习和交际能力强等特质,在以往生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只是在毕业前夕遭遇了多种挫折,在这样的阴影之下,负性体验的部分被放大。因而,咨询重点在于帮助小璐发掘她身上已有的资源,调动起她内在的积极性,重新认识自己,解决现实问题。
咨询共进行8次,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免费。
3 咨询过程
咨询共分为三个阶段。
3.1 初步访谈阶段(1~2次咨询)
第一次:了解小璐的基本情况,积极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小璐进行危机评估,并建议小璐找精神科大夫做进一步诊断。
第二次:在经精神科大夫评估后,达成咨询协议。小璐讲述现在自己的苦恼,咨询师对此进行理解和共情。对小璐对进入社会的焦虑,咨询师使用SFBT中的一般化技术,“在学校里生活了十几年,一下子要步入社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确让人都会有些担忧。”一般化技术表达咨询师理解并尊重个案的心理体验,并视之为正常体验,帮助减少其焦虑。对于小璐表示的职业选择的困惑和纠结,咨询师运用改释技术,“你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很重视。”“很多人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都没办法很快做出决定”。这是一种重新建构的正向诠释,帮助来访者减少负性情绪、增加能量并重新界定问题。咨询最后,和小璐讨论咨询目标。首先将小璐描述的负性表现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希望情绪能好转,对自己和工作有合理认识”,并对目标进行具体描绘,增加改变的希望和动机。
3.2 心理辅导阶段(3~7次咨询)
第三次:小璐反馈这个星期情绪稍微好些了,但论文等事项还是没有进展,也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咨询师鼓励小璐表达她的担心,并帮助她探索担心背后的想法及其对自己的影响。小璐坦诚,自己一直以来在同学眼中都是很优秀的,如果目前的状况被别人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就没了。另一方面,她也不能接受现在的状态,这更增加了不安、失望和责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小璐了解到自己糟糕化的认知导致了不良情绪,而对情绪的不接纳态度反过来又影响到对自我的评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后面,咨询师使用SFBT中的例外问句,问小璐“什么时候会感觉没有那么糟糕,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通过例外来提醒个案忽视了的问题解决资源。小璐说当自己在做事并且知道做的事是对的时候,以及从她在乎的人那里得到肯定的时候,会感觉好些。探讨这些对于小璐的意义与重要性。在这次讨论中,已初步涉及到小璐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
第四次:对不合理的认知进行现实检验。在上次咨询后,小璐践行了咨询师的鼓励。一个偶然的机会在qq上和一个已经工作的老朋友聊天,自己尝试抛开担忧,向对方暴露自己现在的状况时,对方并没有觉得意外或者惊讶,并且也分享了她求职时期的迷茫与挫折。这些验证了她之前不合理的认知,小璐能更好地接纳自己的脆弱。这个朋友也帮助自己澄清了之前对于社会的一些糟糕的预设。咨询师对此表示肯定。这次咨询中通过讨论,咨询师帮助小璐认识到她深受家人灌输的价值观“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得读书读出个样来,在政府部门找个体面的工作”。小璐开始学会去检视让自己感觉到恐惧和担心背后的想法和原因,并对工作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对于目前小璐非常重要是一再被搁置的论文。我们讨论怎样前进“一小步”。从SFBT观念来看,要随时把个案放在主控的位置,让她实践自己想出来的可行的办法。小璐最后决定先发邮件给导师,约个时间当面跟导师聊一聊。
第五次:深入探讨早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上周小璐和导师讨论后,论文修改有了进展。对于考雅思,现在有些动摇。小璐坦诚出国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可能也是一种逃避,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害怕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咨询师鼓励小璐表达对家庭的任何感受。小璐说家庭让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她的爷爷是村里小学的民办老师,希望家族里能出个正经的大学生。在爷爷去世后,爸爸甚至借钱把她从农村送去县里借读最好小学的学校,每到开学,她都是在爸爸的“好好学习,不然下次某某家都借不到钱”的声音下走进新学期课堂的。这让她有一种危机感和愧疚感,每当表现不好时都会有自我责备。而家人也没有关注过她县城读书时的孤独和自卑,学习可以说是她唯一骄傲的资本和支持。
对于小璐伤心的讲述,咨询师耐心倾听,并进行共情,“这些年来,你为了不让家里失望,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你一个人这样走过来很不容易,让人心疼。”并进一步讨论小璐是如何走过这些艰难的时刻,有哪些内在的资源帮到了自己,并进行肯定。
第六次:重新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小璐报告上次咨询后的当晚情绪波动很大,随后几天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放松。她在思考“为自己而活”,之前那么努力都是为别人。上大学以后,自己为了有好成绩,很努力地学专业课,每年拿奖学金。但上研究生后,越来越觉得不喜欢本专业,变得越来越拖延。在这样的怪圈里,也失去了很多尝试的机会。
咨询师肯定了小璐的觉察,并进一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盘根追问法“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样”,帮助小璐识别关于自我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她意识到原来在自己的信念中,自己必须要做得足够好,才感觉到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这像鞭子一样不断地驱使自己前行,去获得外界和自我的肯定。我们讨论一些新的、理性的信念,如:“遇到一些挫折并不代表我是失败的”,“我是有价值的,不需要一定要变成什么样子才有价值”。
3.3 巩固和结束阶段(7~8次咨询)
第七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探索。小璐报告她已经开始参加招聘了,也开始参与同学们的一些聚会。讨论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怎么样继续保持,以增强改变的效果。进一步讨论理想的工作状态,找寻可能的职业方向。咨询师鼓励小璐因为年轻有很多不确定,可以做些尝试。
第八次:总结近2个月的咨询。小璐表示咨询让自己重新对自我有了认识,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性格、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内心的这些变化也推动了现实层面的进展。前些天有家事业单位给自己一个offer,自己对这份工作还算满意,表示年轻也可以先尝试是否适合。毕业论文也通过导师签字能参加答辩了。小璐表示今后虽然还是会碰到困难,但是不会那么害怕了。在咨询结束时,用量表客观评估症状改善情况。经测试,小璐的SDS下降到 39分,SAS下降到52分,这说明小璐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恢复到正常水平,咨询取得较好效果。
4 结语
本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向优秀的大学生当面临毕业、走出校园,需要做出重大的抉择时产生的自我危机。大学是一个人迅速发展变化的时候,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大学期间,个体对自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基本形成了清楚稳定的认同,就能在进入社会时做好充分准备,适应社会并继续发展自我;反之如果自我探索不充分,就容易在毕业时出现认同危机。这也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方面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规的心理咨询、普及性讲座等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
此外,本案中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和短期焦点解决都是疗程较短、偏结构化的疗法。对毕业生而言,他们时间相对紧张,采用这类疗法进行咨询相比于其他流派的长程咨询更具现实性;另一方面,大学生领悟能力较强,自我功能较强,这也是在认知行为疗法和短期焦点解决疗法中可以利用的非常重要的资源。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咨询师采用两类疗法对大学毕业生的情绪问题进行咨询实践,并进一步采用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证研究考察不同疗法的干预效果。
篇5
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文化,而且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学风严谨,为人诚信。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和部分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且有蔓延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单位选拔的方式不利于毕业生,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工作经验,甚至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程序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得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第三,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须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能得到一时或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效应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种基本信念。
第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学生的诚信观念树得不牢,行事过程中诚信意识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样,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过问,使得不少毕业生不以虚伪失信为耻,不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提高大学生择业诚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养。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建设文明校园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对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针对性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提高诚信素养。
第二,引导广大教职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严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认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和批评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在严格管理中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在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严格的就业管理体系。比如,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并在学校就业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去,供用人单位参考。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核实。
第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系统,逐步完善相关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构建学生个人诚信系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各高校都应该加快建立相应的机构,抓紧投入运行,迅速建立起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个人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建立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从而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篇6
近来看到的最受人诟病的要算大学生丧失诚信了:读书不认真,考试作弊;做学问不踏实,论文抄袭;找工作时给简历注水;骗取助学贷款,毕业逃贷;恶意拖欠学费和就业时没诚信,随意违约。
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从大学毕业,要是你说从没作过弊,大伙肯定会笑话你。作弊的“战场”也有不断扩大之势,期末考试作弊、毕业考试作弊、等级考试作弊,“凡有考试处,必有作弊者”;作弊“队伍”也在壮大,南京某大学在一次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当场查出40多名“”;作弊“技术”也在进步,从晚清科举时的“夹带”到传呼机、手机,甚至还有微型信号接收机用于此道;相关作弊“产业”也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成为一支有组织、有中介的队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一条龙”服务。据媒体报道,湖南一公司“生意”做到了广州,可谓是面向全国了。
学术抄袭
学术抄袭虽有方舟子之流穷追猛打,但那些板子是打在学界专家权威身上。学校里的学生多如蚂蚁,抄篇把文章,哪个有闲情雅致去多管此等小事?毕业论文不外乎“百度”一下,再“拷贝”和“粘贴”,便大功告成,还不用像以前那样弄得一手糨糊;实验的数据哪里来呢?估计加统计得之,再发挥一下合理想像,编造实验过程。“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一些“文抄公”还振振有词。
注水简历
招聘会上的注水简历比菜市场的注水猪肉还要多。一次招聘会上,某用人单位收到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简历十二份,竟然出现了八个系学生会主席,其中有四个人来自同一寝室,还有好几个人的荣誉证书、外语等级和计算机水平证书除了姓名不一样外,编号竟是一模一样。
笔者有一位同事,小孩数学成绩不理想,就找了个大学生家教。大学生自称是数学系的高材生,拿出的成绩单中成绩都在85分以上,并且多次获奖学金,是学校三好学生。但就是这样的优秀大学生,连初中的数学题都解不出来。经过了解,得知有些大学生在找家教工作时,为了更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会采取作假的方式,伪造各种证明材料,如四、六级大学英语证书,各种奖状等。
骗贷逃贷
骗贷逃贷让一些银行“谈学生色变”。助学贷款业务是政府为了方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而为大学生提供最优惠的贷款政策。可是就有少数学生乘机钻这个空子,想方设法得到贷款,而在毕业后则玩起了“失踪”的游戏,对贷款时的承诺置之不理。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成了一些学生的“生财之道”,借了贷款高消费、出入娱乐场所、玩电脑游戏;到了毕业时不能归还,甚至压根就没打算还。
前段时间,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新闻会上点名批评8省区支持国家助学贷款不力,被批评者个个出来叫屈,称“大学生信用太差”是落实受阻的要因。并据有关报道,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甚至有的银行称,助学贷款出现了百分之三四十的“违约率”。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
篇7
关键词:德国音乐学;博洛尼亚进程;教学路径;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国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自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德国大学的特色。音乐学这门发源于德国的学科在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它的教育模式与人文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自己在德国长达17年的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介绍欧盟“博洛尼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以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和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为例,就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与理念做一介绍,以此为中国音乐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反思。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音乐学建构制度
1999年欧盟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联合推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亚宣言”。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育体制,最大化的推动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育合作,提高欧盟与国际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由于47个国家的参加,计划庞大,耗时漫长,因此该计划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德国作为欧盟的发起国与核心国,深知欧洲一体化的实施为提高欧洲整体与国际抗衡能力的战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欧盟实力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必经之路,对此德国义无反顾地推动“博洛尼亚进程”,并对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国自二战结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乐学这门在德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学科随着改革的推行,无论是学制还是考试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具体的措施是:
(一)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德国的教育犹如它的制造业属于慢工出细活。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德国大学的两级学制是硕士和博士,没有学士制,大体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硕士学位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学习阶段,在积攒够学分后才可进行初级升高级阶段的考试,以及最后的毕业考试。通常硕士阶段的学习需要4-6年,但一般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造成延长学习时间的弊端,致使德国劳工市场人才短缺。“博洛尼亚进程”推出的三级学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硕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类似美国的三段式体制。这个改革对于只想掌握专业技能,之后很快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缓解德国长期以来人才匮乏的市场需要。
(二)欧洲学分互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
为了使欧共体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欧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互认学分和学位文凭的体系,其中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就是这一体系的基石。一个ECTS学分需要花费25到30个小时,这其中包括上课时间,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老师辅导与考试。针对不同的学位对其学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规定:(1)学士学位三年期180个学分,4年240个学分;(2)硕士学位一年60,两年120学分;(3)博士学位,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该在国外学习一学期。
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一门主专业外,还必须选学与主专业不同的两门副专业。所选的专业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专业是音乐学,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在没有特别前提条件约束的专业范围内,选学理工科作为副修专业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笔者的同学主修音乐学,副修数学和哲学专业。通常情况下,以音乐学作为主专业的学生相对选修文科类的专业较多,例如笔者本人主专业音乐学,副专业神学伦理教育和德语作为外语。主副专业只是学习强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这种制度为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主副专业,所以每个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同,开学时学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时间为其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完全没有国内的同班同学和同年级的概念。所有的学习计划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个学习以学分制为主,每个学生所学专业又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像国内专门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按部就班的分阶段统一安排出来。除了专门给硕士与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有要求之外,学士、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生同时一起上课,尤其是同上研讨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考试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以180个学分为标准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例如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就有几种:(1)将180学分只用于一个主专业的学习,(2)用于两个主专业,(3)一个主专业和一个副专业的组合。对学士学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个学分的学习也做了相应的要求。硕士学位的学习方案也像学士学位一样,可只修一门120个学分的主专业,也可修两门主专业或是一门主专业加一门副专业。相对维尔茨堡大学来说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的音乐学专业只提供180学分的单专业学习,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详细介绍。
通过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专业较容易的进行比对,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这个体系下可以自由的选择大学,为教师的交流也扫清了障碍。不同国家的高校间也可共同创建一个硕士课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学位证书,为培养跨国型人才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课程,都可以在选修课部分深入和展开。在1-4学期时建议先选学“音乐史”的基础课程,以及“体系音乐学导论”和“民族音乐学导论”、“乐器概论”、“文化语境化”、“音乐与媒体”、“音乐与区域”和“音乐社会学”模块中的课程。对于模块“历史句式”课最好在学过调式必修课后再进行学习。
多种多样的模块选修课大部分放在3-6学期学习。在对音乐媒体和文化历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就可以通过应用音乐学提供的实践课深入到文化实践和具体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相应的学习小组为毕业论准备。课程中有一半必须有考试分数,剩下的没有具体分数只是考试通过与否来评定。论文必须是有成绩的。在选修课中一共要写8篇论文,3个有分数的课堂记录,在那些除了没有分数要求的讨论课上也可以以写论文的形式代替课堂记录。如果学生完成了考试要求之外更多的带有分数的考试,将选取11个最好的考试成绩作为总分。至于学士的毕业论文,一般必须在考试中心申请,从申请之后算起8周时间内必须提交论文,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间。
硕士120学分由必修15学分、选修75学分和最后的毕业论文20学分以及口头答辩10分组成。前提条件是:(1)大学毕业(通常学士180个学分或者等同的成绩)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申请时已有120个学分或者最迟在硕士的第三学期入学时出示证明。(2)必须在历史音乐学,和/或者体系音乐学和/或者民族音乐学领域已有10个学分,在音乐学和/或者音乐教育和/或者在音乐专业(例如,乐器,声乐和乐理)板块有20学分。满足这两项条件可申请硕士学习,无需入学考试。前3个学期的必修课是研究生专门的研讨课。除此之外,在覆盖24个学科模块以及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的总共26个模块中必须选修15门课程。每个学期要完成30个学分的学习,一般安排是1个模块的必修课和5个模块的选修课。第4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口头答辩。24个学科模块要涉及5个不同的学术视角,既历史、作曲技术、文化与交叉文化、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点选择去发展。一个必修模块。15个选修模块,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总共18个模块都要通过考试完成。其中一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的考试必须以有分数的论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个模块的考试形式多样,不必有分数。在此也提供机会在必修和选修课部分中可以选择多个有考分的课,最后的总成绩则可选各科最高分来计算。
对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但是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完成6个高级研讨课的口头报告和论文写作,每篇论文必须在25-30页之间,口头报告30分钟。只有通过后才允许提交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被学术委员会认可后可进行论文答辩。当博士论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由于很多人博士论文不能及时出版,所以出现即使博士论文和答辩通过也不能马上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现象。由于繁重和严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国的博士学习3-4年很难完成,通常情况下需要6-8年,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局面。与国内博士学习不同的是,在德国没有博士入学考试,学生只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提交导师一份非常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书,如果通过就可入学。
从课程的设置、安排和学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选修课在整个学士180学分和硕士120学分的学习中占了主要比重。这充分的说明大学有足够的实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将培养有个性差异,独立学术人格的学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扶持老师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创新研究,才可以在课程的不断更新,资源的积累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环节达到良性循环。
(四)以著作论文为主的学习教材
由于上课的内容以老师的研究为主,所以每门课上很难找到统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诸如学术专著和各种论文。通常在课程开始时,老师会发给学生与这门课相关的参考文献,少则三五十个条目多则百种不等,阅读书单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对这门课有启发的书籍和论文也会被收集进来,跨学科的特点非常强烈。老师会对参考文献逐一作出介绍,也会对该领域当前的权威人士,研究水平,关注重点等等进行综述。
在涉及经典原著的课上都是围绕问题进行原著选读,并作课堂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材被与之相关的大量针对性强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替代,一两本教材的观点和知识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学术文献覆盖。其实这种大量阅读文献的要求在中学就以开始,因为德国的中学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全国材,而是各个中学由老师自己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和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教材。甚至国内统一的高考在德国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亚州统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学自己负责出题和考试。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做大量的阅读,就无法参与到研讨课上的讨论中来。所以广泛大量阅读是德国大学的特点,课前准备,课后复习是学生必做的功课。由于没有材,反而扩大了获取知识面的可能性,调动和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在每一节课中练习着查找,阅读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五)从理论到实践为主的应用转化
为了教育兴国,重整普鲁士雄风,洪堡在当年建造柏林大学时。就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提出了“实习”这样一个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方式。“博洛尼亚进程”更是将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到应用性人才上来。在笔者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从2006年起将音乐学专业与音乐教育合并,推出德国唯一一所提供“应用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大学。
在这个课程设置中,突出的一点是一方面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的重点是课程的应用。所谓的应用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项目实习获得实际能力的考验――例如独立掌握乐谱制版,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实施介绍音乐的项目活动或者自己创立一个网络视频节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学年学生就已经与相关的职业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做过一个小实习并且在第5学期的实习学期中完成工作实践。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结合不只是为了很多德国音乐厅和歌剧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计划或者介绍音乐的节目而显得重要,学生们在这里一方面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将他们的知识有目的的传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两个专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使之相辅相成的利用起来。
“应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括:(1)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2)音乐教育方法与理论导论;(3)贯穿学习期间的音乐表演;(4)职业实习;(5)交叉学科的补充。课程的设置力求根据学生对音乐相关活动的兴趣,结合科学理论,音乐实践,以及通过对音乐活动的策划,项目实践和实践学期中的职业培训完成。
除了以上的领域外,学校还为学生配置了自己的电脑音乐实验室,学习合成器的使用,各种音乐软件的操作,录音录像装备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学校或业余时间一直与音乐表演打交道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种或两种乐器的学生,让他们的音乐实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落实“博洛尼亚进程”中,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一改革措施。老师在学期末时,会对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征询他们的意见和今后想听到的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还有一项是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例如在笔者2013年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传统音乐与音乐工业”中,就将对巴伐利亚国家广播电台传统音乐频道的调查项目交给学生负责。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对该栏目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收听率的调查、听众的反馈等等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并直接参与栏目的播出,整个项目调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
同样维尔茨堡大学在4/5学期也有相关应用音乐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参与到与音乐有关的行业领域的实习中。例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音乐厅/歌剧院、书籍与乐谱出版社、音响工业、文化机构、职业学校和大学。
结语
以上是“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一个简短梳理。虽然德国作为此项改革的发起国,坚定的推行这项计划,并对自己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但之后的反响并不令人满意。在这项计划推行后的几年,欧洲各地大学就纷纷出现了大学生抗议游行的事件。奥地利与德国这两个原先教育体制基本相同的国家,大学生们对“博洛尼亚进程”的三段式体制提出强烈不满,认为将原来4-5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到3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消化内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学科专业学习越来越被单科学习所取代。同时大部分人质疑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只注重成绩和结果的教育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问题,但就笔者的观察,这一改革并未动摇承载德国教育体制的核心思想和驱动力――“人文关怀”。
通过对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国内大而全的,单一的通史概论课相比,德国音乐学注重小而精的,灵活多样的专题选修课;与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大课相比,德国注重学生参与的研究讨论课;与国内教材的统一,全面性相比,德国更注重学习材料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与国内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相比,德国更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科的建设没有围绕个人价值,自我意识,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难展开的。正如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旷世名著《西方音乐》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他书中的音乐史并非是尽最大可能完满地写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他多年来自己与历史事件打交道后的体验音乐史,“最后是体验音乐史所促发的反思”@。在提到他书中强调主观介入,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时,他写到“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最高箴言的所谓客观”。我想这种尊重研究者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思想环境也许是造就德国大学涌现大批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一个原因。就像中国哲学家邓晓芒认为的那样,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当人将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探索的目标时。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大学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炼有效的大学行政管理机构,设施一流,服务周到的图书档案馆,丰富灵活的交叉学科学习,全民读书,资源共享的社会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责任感等等,这些也都是促成德国教育长盛不衰的条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今天,当笔者多次被国内的同道们问及德国的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安排和教材等等问题时,都不能马上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我的回答是:“没有统一课程表”,“没有材”,“没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统一课程”。这样的回答都满足不了同道们的提问,就像没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样。当我多次解释德国教学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开始思考,为什么德国的这种模式很难与中国的对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只是规章制度及操作环节上的不同吗?
篇8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表面看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才是出现这种错位的最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由于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课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和指导,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等院校来讲,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对不动产学院的培养“成果”――毕业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自设立以来,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确定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仅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就接收了17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
针对不动产学院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于去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抽样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这些毕业生在校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进行了调研,考察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从中总结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观点如下:
(一) 成功就业的因素调查
在促使不动产学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实践能力占了很大比重,人际沟通以及创新能力也成了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精神。而在学习成绩这一项上,只有一少部分同学选择。
(二) 大学期间最着重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调查
虽然排序有许多种,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排在最前的是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观之,态度决定一切,加强个人的实践、学习能力,积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才是在实习实践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正和不动产学院一直以来提倡的“谦虚做人,勤奋做事”相吻合。
(三) 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这一经历对工作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曾经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有45%选择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培养和提高,有35%的毕业生认为从中学会了团队合作能力。可见,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四) 大学期间参加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何影响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毕业生认为参加实习实践的经历使自己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表明,学院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习实践,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正确的。
(五) 正式工作后需要加强自身哪些能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自学能力,另外,组织、创新、沟通、应变等各方面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培养。
总的来看,不动产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强,大部分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房地产企业对该院毕业生比较接受。这说明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其就业力,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
三、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我们针对“企业不愿意录取应届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如下: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被称为温室教育方式,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及上手能力比较差,吃苦精神也比较欠缺。
(二) 求职心态上有很大问题
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方向摇摆不定,心态浮躁,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对现状容易产生不满,对企业忠诚度较低。
(三) 应届大学生缺乏实操经验
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过于书本化且零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欠缺实际指导性,专业深度上也达不到要求。企业更愿意录用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
(四) 个人修养方面有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重对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事能力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大学生应珍惜在校期间的经历,发挥主动性,有意识的参加社会工作和实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和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朗的性格,这样将有利于毕业后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今后的生存质量,成就美好的人生。
二是高等院校必须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从不动产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必须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增强可雇用性。通过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社会迫切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倡和鼓励探究式教学,以实践和动手为主要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尽可能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实习、调研、科研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认识自己,早日进行职业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根据目标来不断充实、调整,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安排上,按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三兼顾的原则,毕业实习和就业直接挂钩,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和企业,减少学生在单位的试用时间,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提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篇9
一、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产生的背景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转变。我国高等学校自扩招以来,每年大学生以20%以上速度增加,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22%,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按平均就业率70%计算,将有148.5万应届大学生当期不能实现就业。据发改委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达到1400万人,今后几年内,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社会对学历要求日趋提高,专业普通和低知名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研究生集中,使人才消费水平增高,人才资源没能得到有效配置。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从供方市场转向需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实现了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由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发挥基础配置作用。一方面为毕业生个人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毕业生如何正确、有效、满意地选择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快,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旧的职业不断消失,职业流动性加快,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可变性更大了,在寻找职业锚的职业初期稳定性更差。每个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一个职业、一个岗位、一个地方坚守终生。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读及产生的后果
1.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误区。高校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教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目的性,缺乏自我分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缺乏对职业及岗位的认识,忽视了对职业的适应问题。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害怕不能就业,最后形成的是盲目的 “先就业,后择业”,饥不择食,随意就业,造成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后果。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高流动率,让用人单位感觉到招聘大学生是“为别人做嫁衣”,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信任。大学生高流动率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采取短期行为,学生不愿意做出长期努力,只把初次就业当成跳板;用人单位不愿意对新来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也不放手让新来的大学生工作,一心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跳槽率更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自我,即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和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做一次认真、客观地分析评估,为自己描述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蓝图,并为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充实知识、训练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致长时间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
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竞争能力。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所选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包括对目标组织、职业环境的了解,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训,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应聘时备受招聘单位的亲睐,在职业选择时增强了竞争力。
2.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并且不同阶段都有它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进行。首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活动,充分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其次是让大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具体地说就是,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融入大学生生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好基础课程,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加强情商修炼,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
第二阶段在二年级进行。首先是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了解这个专业到底以后会从事那些工作;其次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便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是根据大学二年以来的实践,更进一步地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对实施措施进行调整。即继续拓展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认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通过网络、报刊等现代学习工具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加深,学会研究问题。参加社会调查、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成熟。到与专业有关的组织去参观学习、适度参与兼职工作,参加诸如创业、理财、人文方面的培训。
第三阶段在三年级进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细化,看自己最适应于那种职业;其次要深入了解所选职业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利用假期到自己所想要选择的职业岗位或目标组织进行实习,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找出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再次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实习和兼职了解社会、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沟通能力,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好准备;最后就是要决定是考研或是参加工作,这必须在大三时做出决定。
第四阶段在四年级进行。首先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现实可行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老师和其他专家请教;其次是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再次是做好毕业论文,做好求职应聘书,到目标组织去实习;最后就是参加各种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结论
篇10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诚信缺失。一是大学生考试作弊成风,平时从不看书复习,一到考试就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有的学生甚至雇用“”。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二是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剽窃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并不是从收集材料开始的,而是将报刊、杂志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拼凑,任意编造数据,有的学生甚至整篇挪用他人的论文,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求购。
(二)助学诚信缺失。一是拖延偿还贷款,国家推出助学贷款制度,是为了减轻在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压力,使广大贫困生能够顺利毕业。大学毕业生的还款主要是建立在诚信道德的基础之上,国家助学贷款采用无经济担保的方式,主要考虑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的素质又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却一直拖欠贷款不还,这给整个大学生群体形象和银行信贷工作蒙上了阴影。二是学费缴纳滞后,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不贫困的大学生将父母给的学费用来享乐和任意挥霍。有些学生为了谈恋爱挥金如土、超前消费,把学费用于买高档化妆品,买名牌、和出入高消费场所,而这些家长却全然不知。
(三)就业诚信缺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出现虚构求职简历、择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不履行就业合同、频繁违约等现象。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部分学生伪造各种荣誉证书,凭空杜撰社会实习工作经历,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谋求工作岗位。某些大学生应聘合格之后,不能很好的履行当初的合同约定,出现诸多违约现象,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就业单位也会对所要应聘的毕业生的身体情况有所要求,但是现在的学生不重视锻炼身体,造成体质较弱。为了去迎合用人单位的应聘要求,刻意隐瞒自己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与社会因素、学校和家庭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导致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等现象,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不正之风也在不断蔓延。政治领域出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等现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受其害,缺失诚信的行为屡屡出现。
(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存在问题。高校忽视诚信教育,过分注重智力教育。部分高校比较注重教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德育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发挥教师要“教书育人”的职能,同时高校管理制度也存在弊端和漏洞,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关心孩子的诚信教育与道德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撒谎欺骗行为没有及时的教育改正,有些家长更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教给子女,从而误导了孩子。如此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怎么可能形成诚信的品质。
(三)大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个人自律意识较差,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对诚信危害的认识。面对激烈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容易无所适从、言行不一,与诚信原则背道而驰。很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物质至上主义,没有认识到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些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对社会上由于不诚信产生的种种后果感触不深刻,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分析,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当下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真省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诚信,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孩子美德形成的重要前提。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诚信素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感染力。不要只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只重视学习,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自我修身,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高校学生应该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美德,更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任何时候都应当将诚信修养作为自己的内在要求,自觉的去学习和思考诚信的价值,去体验诚信对一个人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修养境界。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鼓励,逐步地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从自己做起,只有先改变自己,整个社会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
(三)完善学校诚信教育与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宣传诚信教育,建立一个有良好诚信氛围的校园大环境,形成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诚信教育不能只靠思想政治课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高校还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把诚信教育做到实处。既要强调与诚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要注重各项制度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督促诚信缺失的大学生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起到警告惩戒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诚信素质的人。因此,学校、家庭、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使大学生体会到讲诚信是正确的,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使其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