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思维能力
幼儿阶段的语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也是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形成的主要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并且在学前教育中将这一教育很好的贯彻落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呢?本文中认为语言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撑之下,不断的丰富学习生活,构建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育当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心理情况,为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尽量的丰富教学手段段,不断的让幼儿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强化认知、深入的了解周围的事物然后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并且幼儿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动力,幼儿也不例外。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之下幼儿的思维语言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就必须让学习生活与幼儿周围的事物紧密相连,例如人物、宠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让感官与这些事物产生互动,不断的获取知识信息,然后转换为自身的语言思维。因此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就必须为幼儿构建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1.1构建良好的室外语言环境: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室内进行的,因此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室内语言环境。笔者曾在室内教学中为幼儿们构建了一个“秘密屋”,不仅让充分的利用了室内的空间,而且室内学习环境也安静了许多。有些幼儿天生比较内向,笔者发现这些内向的幼儿在秘密屋中可以畅所欲言,仿佛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主人。秘密屋让每一位幼儿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更好的参与到了室内的语言教育当中。
1.2构建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建立在丰富的语言基础之上,因此就必须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语言练习与思考,再通过幼儿教师的引导,幼儿对语言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从而达到了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目标。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断鼓励幼儿多说、多看、多听,通过积极的交流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此外,在集体的幼儿学习活动当中,尤其要注重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为幼儿提供说话的平台并且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学习中激发兴趣,在生活中的到知识,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到巨大的进步。
2通过游戏来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当中会夹杂着很多的思维成分。通常幼儿都会有强烈语言表达欲望,但是由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不同步,幼儿通常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如此一来,幼儿渐渐的语言表达欲望会不断的下降,产生胆怯的心理,失去了语言表达的信心,不敢当众发言。较为严重的幼儿甚至不愿意回答他人的提问,也不会主动的向他人提出疑问,从而缺少了交流的机会。因此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处于一个愉快、轻松的状态。语言思维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这种工具要在游戏中贯穿始终。游戏不仅仅让幼儿处于轻松的状态,而且丰富的游戏也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要重视游戏的功能,让幼儿通过游戏不断的实践与掌握语言思维能力。
3语言思维能力培养贯彻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能力也是语言思维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交际中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这是待人接物的基础。礼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行为处事,良好的行为处事风格可以让他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其二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是一门艺术,拥有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可以让我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在与什么样的人接触时该用何种说话方式,恰当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可以让人们与人交流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到其中。实际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诵读一些世界经典的寓言故事,并告诉幼儿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让幼儿了解到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让幼儿不断的丰富语言思维能力中思想道德的内容。
4学前教育中偶尔语言思维能力教育的发展
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思维的进步,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得到表达。学前教育中要时刻的重视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丰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来不断的丰富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途径,让幼儿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的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在学前教育当中,传统的语言教育采用灌输的形式进行,其认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得到提高的。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严重的忽视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语言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不断的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丰富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的手段,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到全面的提升。5结语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于传统的灌输手段进行,必须要构建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并且要丰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学前教育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幼儿教师要抓住这一机遇,努力的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作者:金光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民有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国红.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440-441.
[2]黄生琴.浅议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202-202,203.
篇2
【关键词】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好奇心;创造性;思考
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创造力就处于最佳状态。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就能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创造思维有机地渗透,使幼儿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大力提倡创造思维教育的今天,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教育应力求做到:有意的创设。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界限,三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
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游览、散步、做游戏等来扩大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范围,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除了为幼儿准备纸、颜料、画笔、橡皮泥、小石子、沙子、水、玩具等材料外,还要为幼儿创O一个安全的,轻松的,愉快的,没有压迫感、紧张感、惧怕感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特的、新颖的创造,鼓励他们好奇、好问、求知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生活中,教师不要设框框、定模式,要让幼儿在自己的周围去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从而寻找信息、获得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发现变化、辨认事物,使他们的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首先要重视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增加和减少的语言,添加的各种动作和情节;在音乐学习中唱歌时的即兴表演动作,美术课中对画中内容的构思和设计等等,都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四、营造氛围激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海绵。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然后,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也浮了起来,几次反复后,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
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中,教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很简单,但是发现了道理,并且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进行的,孩子兴趣有着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强化了思维活动,发挥创造力。
五、多提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幼儿学习折狐狸时,除了让幼儿掌握折纸的技能外,还启发幼儿联想到狐狸的本性――伤害小动物,从而引导幼儿想出了许多有关狐狸的内容,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又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例如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设想,通过组织幼儿谈话、讨论,使幼儿先知道假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后果,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作画,根据他们的现象,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结果,在发挥他们想象力的同时,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
六、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在思考中促进创造性思维
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刺激幼儿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幼儿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幼儿努力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较难,若直接告答案,他们就很难理解,这时,就可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
总之,教师在幼儿的创作活动中应注意他们的创作过程,而不追求创作的结果,给予孩子以创造的自由。要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和训练,我们只有通过方方面面地分析、研究、探索,才能真正“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谈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如何适应当代幼儿教学 教育界 - 2010(24)
篇3
想象力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指人在现有形象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任何事物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类的大胆想象,美术创作更是如此。从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来看,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充满想象力的构思,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不会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来的。但是想象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培养激发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激发 想象力 创造力
一、想象力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类的大胆想象,美术创作更是如此。从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来看,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充满想象力的构思,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学中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如何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着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特质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外实践内容,重在发掘幼儿个性化思想和创新意识。
二、美术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大胆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启发幼儿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广泛联想和想象。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活跃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力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得到生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传统教学程序,大胆引入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所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美术学习持久的热爱。教师要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观点、新知识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艺术发展的新问题、新方向。并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表现方法,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浓厚的兴趣、持久的热爱、丰富的知识、大胆的现象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必备素质。
2.合理设置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的欲望。
教师要能够通过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的欲望。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和拓展幼儿的想象力,也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如何激发幼儿形象力和创造力,着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特质的教学理念,要把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使幼儿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环境,以此来引导幼儿对美好事物能正确认识、合理想象、大胆发挥。如此则更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能变被动为主动的去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态度。这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就变得尤为重要。
3.大胆引导,积极鼓励,让幼儿有敢于创新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掘和培养这种可贵的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是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一些哪怕很小的新奇想法,充分利用幼儿希望得到老师认可和渴望成功的心理,大胆引导、积极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去大胆创新的勇气。因为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支持,而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动力。因此,要大力倡导创造意识,就要求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要及时表扬敢于标新立异的幼儿。当然,这时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够成为优秀的创意。李可染先生曾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所以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合理的想象,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幼儿知道创新不是无根之基,不是主观臆造,不是哗众取宠,一切艺术创作都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4.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教师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和积极创新的同时也要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对一些艺术上的新思路、新观点、新问题要抱着探索学习的心态和幼儿进行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幼儿的大胆想象和探索。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获取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因为美术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有修改、示范环节,这时教师的行为对幼儿会产生很大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辅导和示范,引导幼儿在技法、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避免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要从多方面、多种渠道去思考,对随时涌现的想法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篇5
【关键词】幼儿;思维能力;有效;开发
思维是大脑的复杂产生体,它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反应,从而促进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也就是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再用许多概念来组成判断,用判断来推理,产生思想。所以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获得新知识的必经途径。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因而,如何才能有效的、全方面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下就是本人对这一问题做出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思维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呢?教师不仅要了解思维的表现形式,摸清幼儿思维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情况,还要透彻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局限性。
1.幼儿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情况
婴儿是以较低级的、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思维,又称前言语性思维。而1岁后幼儿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觉行动,概括水平也低。而3~4岁时已知道橘子是好东西,知道自己吃了妈妈会高兴。但此时幼儿还不会推理到“因为橘子是好东西,所以吃了妈妈会高兴”的较高思维阶段。
2.思维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即: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全面性、创造性。
3.幼儿思维所具有的特性
(1)形象性。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经常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
(2)兴趣性。幼儿在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则不会转动脑筋思考,思维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3)简易性。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个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凭之前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套用”。结果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4)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其出发点都是以自身来考虑问题。
4.幼儿思维的局限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善解人意,无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且它还会使孩子很难适应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不会合作或分享。
所以,在开发幼儿思维能力上,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自身的各个特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针。
二、善于向幼儿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领域,还可以让幼儿的大脑始终保持在运作状态。问题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了有利的“起飞”条件。例如,牛顿通过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而产生了问题,进而引发了他对问题探究的冲动,最终他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猜想而逐步打开自己的思路,进而促进他们自身的思维发展。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想要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想像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师随时随地的启发。如,当看到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他们想像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在上面,这时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引子,是与思维相辅相成的最佳“伴侣”。
因而,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马上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理解问题之间的每一种联系,而这不仅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拓展,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让好奇充满课堂
保持课堂的趣味,使幼儿对课堂充满了蓬勃的兴致和好奇,这不失为激发幼儿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因为幼儿的思维萌芽都是出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产的,而枯燥无谓的课堂只会让幼儿感到疲劳,让幼儿的思维处在休眠的状态。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就已经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好奇充满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幼儿都接收到好奇的信息,感受到好奇所带来的,进而才能加速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成长。
四、增加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的,因而对于幼儿的思维开发应该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而不能一味的归结于哪方负责,因为不管归结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和每一位幼儿家长有沟通和了解。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消除与幼儿家长之间的隔阂,填平这条鸿沟,从而为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提供有力的实施基础呢?
首先教师必须走向家庭,搞家访,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懂得尊重孩子在兴趣上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而家长只能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幼儿,促进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行,防止家长对幼儿管束过紧、干涉过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导致干扰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在幼儿开始入园时,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登记外,还要召开幼儿家长会,告诉幼儿家长幼儿园的办学目的、指导思想、幼教任务、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等等,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走进课堂,了解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根据幼儿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实施方针。
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有一个特性,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教师(家长)给予他答案,这时教师(家长)应该不要急于给予他答案,虽然当时给他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没有好处。如果教师(家长)经常这样做,幼儿必然依赖教师(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在面对幼儿的问题时,教师(家长)应告诉幼儿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幼儿,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幼儿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其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家长)可以这样问幼儿:玻璃瓶里装着桔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吃到瓶子里的桔子水?当幼儿答不出或答错时,教师(家长)可以把答案告诉他: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即可吃到桔子水了。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幼儿摆脱了习惯将软木塞拔出瓶外的思维方式,帮助幼儿开阔了新的思维方式,还进一步加快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情况,并对其设法进行开发和培养,因为这不仅影响幼儿今后的心理、生理上的成长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玉蓉. 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 教育科学论坛.
篇6
【关键词】语言环境;思维;语言发展水平
幼儿语言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语言都在不断的发展。然而,我们该如何有效提高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却要在实践中去思考和研究。在这一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更要将语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绘本阅读等其他多种方式,逐步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那我们该如何具体的去实施呢?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
幼儿的语言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有一个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且允许幼儿说错,要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如果教师一味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很可能会导致幼儿语言的混乱,给幼儿语言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我们要做到让幼儿畅所欲言。例如,在语言区的地面上铺上专用垫子,教师播放轻音乐,幼儿可席地而坐,一起讲、一起看、一起说;我们还可设置一些故事盘、排图讲述等游戏。除了这些途径我们还可以把正在进行的主题与语言融为一体,扩大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感到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幼儿之间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语言的交流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更要在一日生活中体现出来,要给幼儿制造语言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绘本,让幼儿通过图画来讲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切忌让幼儿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反而会让幼儿对讲故事失去兴趣,如果幼儿实在无法进行讲述,教师不必去强求,可以请幼儿下一次再进行讲述。
二、通过语言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往往会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来进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猜想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以及递进式提问这三种提问方式来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一)猜想式提问
在语言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优秀的绘本作品再配以漂亮的图片,丰富幼儿的视觉,并且可以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幼儿在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也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幼儿进行的猜想,既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例如,《多多什么都爱吃》就是一本非常充满童趣的绘本,在绘本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请幼儿猜一猜:“多多是谁呢?”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图。在绘本开始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图片,当图片放到小女孩在想多多如果变大的会怎么的时候,教师抛出问题:“想一想多多如果变大的话会怎么样呢?”让幼儿自己先猜想,然后再看图片,看一看猜的是不是和书里的一样。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绘本会比直接让他们看绘本来的有效,孩子一旦有了问题的猜想,他们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绘本的教学中来,相对于直接把故事告诉他们这样也会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教学中。
(二)开放式提问
语言的教学法中,提问也讲究开放性的原则,正确把握幼儿在语言课中感兴趣的环节,通过运用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和思想。例如,绘本《我爸爸》通过对爸爸夸张形象的描写,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故事结束之后还可以对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你想你的爸爸变成什么呢?”孩子会回答:“我想我的爸爸可以变成超人,我想我的爸爸变成……,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幼儿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也在活动中得到语言发展的机会,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递进式提问
递进式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语言能力,增强幼儿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完整性。递进式提问法对于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中,教师首先提问:“小朋友们哪些画面表现出小猪是快乐的,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找出快乐的画面,说说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提问:“那么你们认为小猪通过各种方法变成了他想要变成的动物,最后怎么样了?它快乐吗?你可以从那些画面看出来呢?”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也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三、将语言融入其他领域教学,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即教育者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另一个变化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纲要》中又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我们在进行其他领域的教学中可以让幼儿多说,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我爸爸》中,教师会让幼儿进行操作前讨论:你爸爸会干什么?你觉得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通过幼儿以上的讨论,让幼儿来作画,画出自己爸爸的样子。
我们还可以将语言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交流,在一日活动中去发展语言。总之,我们要让幼儿在支持、宽松环境中进行语言的交流,幼儿的生活处处充满语言,不仅要让幼儿在语言活动得到发展,更要让幼儿在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让幼儿多说话,多交流,多阅读,这样幼儿的生活才会充满语言的乐趣,幼儿的语言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郭中然.语言活动中提问“点”与“序”的设计策略[J],早期教育.2010
[3]何黎明.幼儿绘本阅读中教师成为促进者角色的策略[J],早期教育.2010
[4]王惠萍.将语言教学与主题活动有机整合起来[J],早期教育.2010
篇7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主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零岁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也就说明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越早越好。从胎儿期可对其实施胎教,母亲的抚摸,温柔细腻的语言将刺激胎儿,当婴儿一出生,就接触到一个语言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婴儿通过与这个环境的不断交互、不断作用,使之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关键期训练发展原则
所谓关键期,顾名思义,是指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如语言发展关键期,数学发展关键期,想像力发展关键期……而我们也知道幼儿期的年龄在3至7岁之间,而这个时期又是许多能力的关键期,我们所说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是3至5岁之间,也正是属于幼儿园这个年龄阶段。其中:
(1)出生8~10个月是幼儿开始理解语义的关键期。
(2)1岁半是婴幼儿口头语言开始发展的关键期。
(3)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综合、有效、科学、合理的训练,那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有理想的发展。反之,错失了这个关键期,则语言能力将会发展不足,就是以后化再多气力也难以弥补。
三、关键期最优化训练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既要抓住关键期这个大好时机,还要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国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总体水平较低,这与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所决定的。如何使幼儿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如何在学校中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中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现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能力的内容与要求和本人一点经验谈一谈幼儿园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交往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你不是教师,你是幼儿的朋友,只有处理好与幼儿的这种关系,让幼儿觉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走的很近的朋友,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才愿意将他们的心里话、悄悄话告诉你;而你也会耐心倾听幼儿说话,而且也以温和、平静的态度与幼儿亲切交流。
2.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最近研究发现,幼儿只有有良好的情绪,在其良好情绪下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引导幼儿有话就说,让幼儿爱说、敢说。
3.鼓励同伴间多交流、多对话。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同伴之间难免要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教师要鼓励幼儿间协商、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间多交流,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和悄悄话。
4.耐心倾听,不打断幼儿。
当孩子和你交流时由于他本身的年龄特点,使他的语句逻辑混乱、重复,教师切不可打断他,影响他说话的欲望,应耐心地听完他的话,理解他的话并帮助幼儿整理语法上的逻辑。
这些做法都为幼儿园中宽松、民主的语言交往环境创设提供了保证,使幼儿的语言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依据瑞士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依附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幼儿语言的习得,幼儿已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说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教师将创设多个机会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去踏青,讲述对春天的感受,领略节日的热闹等等,一则可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的事物,二则丰富幼儿词汇,为今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坚实自身的语言修养,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模仿和强化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而成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成人的语言习惯对幼儿习惯的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教师,长时间与幼儿相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着幼儿,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方能促使幼儿的语言习惯的很好形成。
篇8
【关键词】想象力 ;想象意识;想象源泉;想象力;艺术修养 ;思维能力
现在美术教学中的本本主义、机会主义、机械主义、改良主义,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画得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呢?
首先、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象、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
其次、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篇9
关键词:创造;兴趣;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使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幼儿创造教育的“基础性”,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它在一定的能力的积累下才能有所提高,比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等,在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出发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培养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因此在科技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幼儿身边的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幼儿才愿意去操作、研究。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幼儿对某项实验特别感兴趣时,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因时间限制或其他客观原因阻止幼儿。幼儿在反复实验中会萌发创造性的思维,揭开未知领域的奥秘。阻止幼儿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
好奇心是科学探索、发明的必要条件。幼年期好奇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将有利于他们长大后对科学好奇心的发展、对科学持久兴趣的产生和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激发。因此,我们就应从激发幼儿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兴趣入手。
例如:“水中作画”,方法是在水中点上墨汁,然后用小木棍把墨汁搅混,变成一幅好看的图案,再用宣纸在水面上轻轻一沾,每个小朋友的纸上都会出现不同的画面。太神奇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整个活动都沉浸在欢乐中。
二、激励幼儿大胆预测的创造
如果说兴趣是创造力培养的发动机,那么想象就是其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腾空飞起。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用这样一个导词“想一想”让幼儿假想一下实验结果,通过这种创作想象,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更能发挥其创造力。比如在进行《豆豆潜水员》的活动中,我先请幼儿想一想,小苏打放进水中会怎么样。当实验结果与幼儿想象的一样,幼儿会非常高兴,因而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科学实验室“会变色的萝卜水”中,孩子们自己动手制取萝卜水,自己添加不同的试剂,当看到紫色的萝卜水变成绿色时,他们高兴极了,当他们看到萝卜水在添加了不同的试剂变成红色时更加兴奋,迫不及待地向同伴、向教师展示他们的成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许多幼儿都对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启发幼儿多角度提问
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有疑问才会探索,才会有所创造。提问是幼儿对事物感到好奇,探究问题结论的思维活动,也是幼儿思维发展 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浅的知识和技能,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回答一下,而是启发幼儿对着“我的问题”找出“我的发现”,引导幼儿从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寻求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这样可增进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如,科学课《浮力》,幼儿问教师“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木块、水、铁的重量不同时,实际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幼儿提问到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过程。通过这一活动,树立起幼儿好奇、好问、探索的积极态度。幼儿从好奇到好问到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
如,文学活动《蚂蚁飞上天》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问题情境,“谁笑话蚂蚁飞上天的?蚂蚁想了什么办法使自己飞上天的?蒲公英、小草、树叶、小花,谁帮助小蚂蚁最合适?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拓展了幼儿的空间,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启发幼儿思考,开阔幼儿思维,孩子们说的多,讨论的多,随时接纳孩子任何奇特的提问和答案,并均持鼓励、肯定、欣赏的态度,在这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帮助幼儿主动地参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对于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更应是他们的第一性的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即要使选择和设计的内容是在儿童生活的周围,是他们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他们乐意做的。例如《胎生和软生》教学活动中,蚯蚓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平时它并不能引起幼儿的多大兴趣,但是我在引导幼儿观察蚯蚓时便问孩子,知不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蚯蚓需不需要空气?蚯蚓爱吃什么?怎样将一条蚯蚓变成两条蚯蚓?从而又重新提起幼儿对蚯蚓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孩子们便带着各种疑问和好奇去进行各自的观察和实验。因此,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从儿童的身边开始,遵循其认知规律,进行适当地拓展。
事实证明,幼儿的创造力必须通过自身主动、充分的活动才能发展起来,离开了实践活动,就是无本之木。幼儿只有参与实践活动,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发展聪明才智,才能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 幼师 折纸教学 意义 优势 步骤
毋庸置疑,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极具挑战的新的时代,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幼师教育尤为重要。
各级各类幼教院校、各级各类幼教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幼儿园(所)对折纸大多已给予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幼教专业必选教学内容,以及各幼儿园(所)一线幼师技能考核或者竞赛项目。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折纸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幼师专业手工教师首先要明确折纸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而清晰的折纸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确定明晰的折纸教学步骤,最后实施方案达成目标并且不断反思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充分发挥折纸教学的作用。
一、折纸教学的重要意义
西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纸张便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因素。随着纸张种类的增多,纸张的折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在纸张的折叠中人们学会了很多,感受了很多:文化、几何、美学、意志、创造,等等。
日本人就很推崇折纸,他们视折纸为国粹之一,还把折纸列为小学必修科目。他们认为折纸既可保存固有文化,又可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孩子手脑的协调。
在一批热心人士投身于折纸的创作及研究后,现代折纸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有时很难想象那些极其复杂而又栩栩如生的折纸艺术作品是由一张张极其平常而又极其普通的方形纸折叠出来的。
作为纸的发明国,如何更好地传承纸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新时期赋予了折纸教学很多新的内涵,而合理利用折纸教学,可以达成传承纸文化,奠定幼教坚实的基础。具体来看,折纸可以更好地提升幼师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积极创新能力,等等。
二、折纸教学的优势
(一)材料易得环保。
折叠纸张可选择空间很大,废书废报纸、旧杂志广告纸、包装袋衬纸版、草稿纸挂历纸……可以说是随手拈来,而且废旧物再利用,非常环保。
(二)培养基本功。
即基本的动手动脑能力。现在的中小学大多重视文化课,很多幼师生没有手工基础,而折纸可以帮助她们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因为折纸既动手,又动脑,可开发其美工潜能。
(三)磨炼意志品质。
纸张易脏易碎易破损,要很好地完成作品,需要手眼脑协调动作,需要耐心细致,甚至克服困难地一步一步地进行折叠。
(四)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
折纸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观察、分析、折叠、整理、清扫、保管的活动,每一步骤都需要幼师生合理有序地进行。只要稍加引导,学习的习惯、卫生的习惯等便可养成。
(五)丰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制作过程的相互交流中(商讨、评价)及模拟幼儿园的折纸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发散思维的养成。
通过思考基本折叠方法再造型、折纸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即可培养幼师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
三、折纸教学的步骤
(一)欣赏折纸作品,激发折纸兴趣。
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师生搜集折纸相关故事、作品及影像资料,感受纸文化、纸艺术。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幼师生一起欣赏纸艺作品,观看纸艺制作录像,了解儿童对折叠的喜爱,了解纸艺在幼儿园的运用,旨在使幼师生了解纸文化,感受纸艺术魅力,激起幼师生传承纸文化的神圣责任感,激发幼师生对纸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学生表演折纸,进一步激发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幼师生中也确实有各种能人,不必要事事教师都亲历亲为,让他们来演示效果会更好。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步教师不必提太多要求,只要提供机会给部分学生表演折纸即可。讲解与否学生自行掌握,教师要多夸奖、多鼓励。
(三)学生看图折叠,学会识别折纸示意符号。
学生看图折叠,教师巡回辅导,适时引导学生完成图示作品,并提出思考要求,请学生自行总结符号及基本折叠方法。
(四)由学生自行思考后,总结归纳出折叠符号及基本折叠方法。
发动学生大胆探索踊跃交流,总结并归纳出基本的符号(如谷线、峰线等)、折叠方法(如对角折、对边折等)及基本型(如双三角形、双正方形等)。
(五)鼓励学生用基本折叠方法进行再创作。
以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用基本方法再创作(以鼓励为主),并展示学生作品。
(六)模拟幼儿园折纸活动,要求能用较规范的口语配合示范折叠。
作为一项基本功要求学生能用较规范的口语配合示范折叠,独自练习―小组示范―全班示范。
让幼师生讨论折纸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探讨幼儿园折纸活动如何开展。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七)课外延伸,能灵活运用折纸技巧美化生活。
启发引导学生把折叠技艺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折纸源于生活,自然还应回归生活、美化生活。例如:礼物的包装,餐巾的折叠,被褥的整理,信纸的美处理,晚会的布置……
这套教学思路力图打破传统的跟折方式,不再是老师课前自己动手制作范例,课上老师一步一步演练,学生一步一步跟学的模式。这套思路是,让幼师生更深地感受纸文化纸艺术,自行探索相应技能技巧,使幼师生有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有更多学会学习的机会,有更多创造想象的空间,不再束缚幼师生的思维,也促使幼师生对相应内容在将来幼教工作如何实践作思考。
这套教学思路力图用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来影响幼师生,崇尚以幼师生为主体,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学习并摸索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为幼师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套教学思路是既重技能技巧又重理论提升,既重眼前教学又重幼师生的将来实践,既重教学又重生活,力图通过教学的每一环节全面提升幼师生素质,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大梅.幼师折纸教学与实践.中国美术教育,2008,(2).
[2]秦继芳.浅谈幼儿折纸活动.学理论上,2009,(7).
[3]郝秀丽.浅谈幼儿教育专业的折纸教学.成才之路,2007,(20).
- 上一篇:企业合作策划方案
- 下一篇:农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