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

篇1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特点和幼儿认知能力特点

首先,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幼儿教师必须学会把数的抽象性变成实际生活中眼见为实的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去认知和学习才有效果。其次,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初级数字认知到高级逻辑数理运算的思维过程,是建立在幼儿独立思考和自主思维能力基础上的脑力劳动,幼儿的注意力、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数学教学的时间把握上,要安排得当,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也要适当,要循循善诱,量力而行;否则,就会使幼儿感觉枯燥和疲劳,产生厌学情绪,既而一提到数学就产生反感,不能继续学下去。

二、教师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平常运用最多的主要有直观演示法、游戏法、比较法、讲解法、设问启发法和思维探索法等。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数的认识可用直观演示法和比较法等;而涉及数的运算,就可采用游戏法、讲解法、设问启发法和思维探索法等。一句话,教师要视教学内容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三、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活动变成丰富多彩的娱乐游戏活动

在这方面,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认识数和简单运算的教学活动方法,精心设计数的基础认识活动和数理运用游戏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充分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

譬如:⑴数数分吃水果:在针对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认识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买几斤樱桃带进教室,先说明当天要学数数1至5;然后能数多少个(5个以内)樱桃就吃多少个樱桃。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数数6到10,甚至更大数,让学生觉得又能学,又能乐,又能吃,兴趣盎然,便达到了效果。⑵投骰子领奖品:教师买一些小玩具或学习小用品,用两枚骰子抛出,把它们上方的两个数加起来,正确的就发奖。也可以根据数的和的大小设置不同奖励,还可以带着竞争和鼓励重抛骰子,直到小孩子满意为止。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数学兴趣,又锻炼了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

总之,只要教师动脑子,就可创造出千奇百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要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问题与对策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死板教学,真正的让学生从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来体验数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他们应该学习的知识。然而,再好的事物也有相对的一面,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作为新课改之弄潮儿的当代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设计故事情景

我们学习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应从实际出发,创设优美、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去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要准确的把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喜爱的事物,自然的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故事。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专注的学习,改善了孩子“坐不住板凳”的毛病。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度,也可以使孩子们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下学习知识。

2.设计游戏情景

众所周知,小孩子以玩为天性。小孩子对于一件事物的专注度由兴趣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设计一些对于学习本节知识有益的游戏,可以使学生由心底爱上学习。比如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面对面坐着,每人伸出两只手,两只手都摆出“一”碰一下加一下,到整十就放下一只手,两只手都放下的获胜,并给予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动手还动脑,速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并在游戏中掌握了加法的运算。

3.设计生活情景

新课程教育标准中有一条便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总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应多从生活出发,比如说一道简单的计算题480÷4=?可以变为“妈妈买了四件衣服一共花了480元,那么平均一件衣服多少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的运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于该学科的热爱。

二、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改的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自主、合作、创新的目的。所谓的合作就是老师与学生以及同学之间共同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使老师融入学生,使学生敢于问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面对一个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巧妙地方式先行提出知识点,让学生间合作证明知识点的正确性。比如说,教师提出,三角形是稳定的。那么可以让学生用吃剩下的雪糕棍来做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拉伸三角形,拉不动,所以三角形是稳定的。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提高合作意识。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启迪创新意识

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和乐”教育。意思是只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心情才能舒畅,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设置悬念,激发创新意识

小孩子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是充满好奇的,越是好奇的东西,小孩子就越有兴趣去研究它。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适当的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不断激发他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和创造感。这样可以使整节课处于学生的自学、研究、探讨中。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与发展。

3.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以将考题、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所以教师应在已有的笔记等基础上增加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多发面发展,加深对数学的喜爱。比如说,刚刚学习了四则运算,老师对学生们说,下周一是班级联欢晚会,共筹集了100元班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布置班级、买什么样的零食呢。学生每人写一份方案,然后教师让学生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去超市看看价格,计算一下自己所写的方案共需要多少钱。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运用四则运算,还可以使学生多了解生活,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教育 前瞻性

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智力上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也就足说先天都很不错,而关键的问题在与后天的引导和培养。这个是现代小学教学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和思考的关键点。

一、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个性化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个性良好发展的教育。它有两个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智能、活动能力、情感意志等素质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完美结合

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说小学教师教学颇具有其不可想象的难度,因为小孩子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小孩子天生聪慧,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在此,我们一定要探讨新课标教学,毕竟新课标教学是历史发展之趋势,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

爱因斯坦说过:“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说,必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设计来完成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首先,多开展课外活动刺激和感化小孩子对自然的进一步认知,比如,春天的时候看看小草发芽,和各种各样的花朵等等。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达到激发小孩子提问题的勇气和胆量。

其次,使课外活动在课堂上进一步思考,比如说小孩子看见春天的花朵可以进行花朵的描述,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

最后,留下一些相关的课外作业,提供一个给小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进一步按照自己的个性走,实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让学生回归生活主动学习、使学习其乐无穷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个是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掌握的一个要点,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更加充满对自然的好奇,实现生活中处处皆是风景的美好的教学,这个是老师在课堂上怎么也发挥不出来的。这样还可以更快速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断的阅读课外书籍,也因此有了写作的意愿,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的流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教学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生活兴趣,学习知识才有动力。有了生活兴趣,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其实,伴随着孩子成长的群体是同龄人。所以,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必将是互相达到彼此共鸣的一个优良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是要通过交流创造这样的环境,实现畅所欲言的交流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这足一种至高的学习境界,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有竞争力的学生。

总之,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失败的,也不能将孩子真正从一张白纸上刻画出完美的图画,只有将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积累,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属于祖国真正需要的新一代优秀的个性化人才。

作者单位:通渭县常河镇王家庄小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邓亚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求知欲、多项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求知欲 多项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 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好的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学习中去,创造性地进行游戏,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小商店游戏,让学生自己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商品的交易,他们的兴趣很高。通过游戏,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交往能力: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课上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得到创新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比如说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练习课上的一道题:找规律填数20、(

)30、(

)、40、(

)。让一位学生回答了是25、35、45,这答案大部分都同意了。教师也判断了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有一位学生有疑问的站起来说:“我的答案是22、32、42不行吗?我认为20到22增加了2,22到30增加了8,30到32又增加了2,32到40又增加了8,40到42义是增加了2”学生思维又被激活了,到底这样行得通吗?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是有分量的,这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

三、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教学中有许多地方似乎是矛盾的,教师如能抓住矛盾及时设疑,学生会感到疑惑,并且会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儿童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如在教学毫米时,我创设矛盾环境,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张桌子长1(

),一根铅笔长15(

),一个硬币大约厚1(

)。前两题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厘米、米来填,而一个硬币用他们都不合适,这

时我给了一个答案厘米。这时很多学生脱口而出:“错了,硬币的厚度比1厘米还要薄”。那到底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时出示正确答案“毫米”,由此学生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四、动手操作能激活学生的多项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5个方块平均分成3份,看看每份有多少个?教师在这之后再提出新问题:你可以把这15个方块按照每5个一份,看看又能分成几份?这样学生对于同一个除法算式也有两种不同你意义:①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②把15每5个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创新了方法,学到了知识。

五、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一方而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猜想。操作性猜想在几何教学中也有大量的运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实物或学具的操作,探索规律,提出猜想以及验证猜想。归纳――猜想验证――猜想――再验证,几番修正,终于发现规律,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都得到培养。巧设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恰当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猜想中进行练习,可使知识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语言表达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足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

篇4

一、首先创新很重要,但学习基础也很重要

从中国国情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初级的劳动者,还有一部分进入职业中学,或者技校,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他们成为工厂的打工者。向这些人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应用,学会先前教育家们发现和总结的定理公理已经很不错,如果过分的要求反而会使他们逆反厌学,特别是数学科目。总分按120分。中考题难易比为7;2;1对于大部分学困生重点在于数学等理科科目,对于这部分学生加强基础更为重要,培养创新显得不重要。这些初级社会劳动者会应用会计算会用公式成为他们以后生活生产的主要部分。创新并不是,也不能拼弃传统的学习方法中的全部,而是在教学过程注重和培养发现有创新品质的学生。

二、其次,要善于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要求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要让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更强调学生课堂基本活动思想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为现在的四基。教材编排顺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不在按过去先告诉你什么是方程,再讲方程的解法,而是先找出实际问题的例子,再去想办法解决,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再用方程解决。让学生在快乐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会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谈发现,谈过程。让学习中等生谈学习困难,让较差学生谈大概的理解 。

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现

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章节后与教学关联较大的数学活动,有时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价值。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

四、注重兴趣的培养

数学科目没有其他科目那样丰富多彩,大量的题需要练习。这就要求老师多收集与数学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再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春节到春节到,一群小孩响鞭炮,一人一串多一串,一人两串少一串。问几个小孩几串炮?还有;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途中来分梨,每人两个多一个,每人三个少两个。问几个老头几个梨?再比如讲乘方时可以举国王下棋用2的64次方粒小麦赢玩国王的所有仓库粮食,也可以让学生对折一张白纸32次,猜测0.1毫米厚的纸张看能否超过100米高的楼房。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乘方变换之快。

五、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例如,例1 解不等式 4(1+x)

解:去括号,得

4+4x

移项,得

4x-x

合并同类项,得

3x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篇5

一、逆向思维在几何证明中的优势

众所周知,分析法是几何证明中最常用的一种证明方法,而分析法中又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由因求果”,另一种是“由果索因”.不管是“由因求果”,还是“由果索因”,它的思维方向都是线性方向,前者是正向思维,后者是逆向思维.但“由因求果”易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一个条件写出很多无用结论.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AC上的两点,且AE = CF.求证:DE = BF.

正向思维(由因求果):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AD=BC,AD∥BC

所得结论哪些要用,哪些没用,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来说却非易事.

逆向思维(由果索因):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

∠DAE=∠BCF,【AD=BC】(需证),AE=CF(已知)

ADE≌CBF(更简单)或CDE≌ABF

欲证: DE = BF

“由果索因”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可以避免学生在证明过程中走弯路,写出一些无用结论.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证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二、逆向思维的训练

要想学生能熟练运用逆向思维做题,单靠课堂教学讲几道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专项训练.

(一)给学生讲逆向思维的经典故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

人离水(孩子小做不到)

1.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小孩掉进水缸——救人(结果)

水离人(砸缸,水走,人获救)

2.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赛马,(三局二胜制)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上、中、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请同学们设计能让田忌获胜的方案.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从问题入手能更易、更快、更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反习惯训练

1. 教学生练习左手写字、左手拿筷子吃饭.

2. 练习比较少用的那只脚进行单脚跳等.

(三)在几何证明时利用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养成逆向思维习惯

几何证明需要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于几何初学者的初中学生来说,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思维方式.而在问题设计时运用“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更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如图,AB=AD,CB=CD,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CE=CF .

问题一:欲证CE=CF,应先证什么?(BCE≌DCF)

问题二:欲证BCE≌DCF,已知CB=CD,还缺什么条件?(∠B =∠D,BE=DF)

篇6

一、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时间要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满堂灌,也叫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残忍地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很不适应现在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怎么会得到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正。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有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教师的思想进步了、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孩子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数学方法,教会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如何自主、创新地去学习。因为小孩子普遍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稍稍隐性的东西都无法看透,逻辑思维能力极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给孩子们看,在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引导,做练习时耐心地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才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在给孩子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争取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别,做到量体裁衣,不能张冠李戴,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起来,学生都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取适合小学生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相应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秀之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巧妙地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顺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多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印象是深刻的、感受是深刻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探索出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就会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在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比较单纯幼稚,但是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希望在同学、教师面前出丑或是挨教师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犯了错误,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担心我在众人面前批评她,所以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将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不要现在批评我,哪怕你回家打我都行。”当时我很震撼,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温和地说:“放心吧,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行。”女儿对我万分感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女儿的心情都特别好,充满阳光,学习、生活都积极向上,甚至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认识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从那时起,每当班里的孩子淘气、犯错误,我都不再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训,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那颗稚嫩的心。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是如此,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地分配任务,注意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对他们进行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我的关心和关爱,使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这样,孩子们会很自然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我的批评和教育。

篇7

一、问题式导入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在生活中我们会到一个很大的数字,比如10000000(在黑板上写出来),我们该怎样读与写呢?同学们,只要你们认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可知道了!”这种问题式的直接导入法的优势在于直接切入正题,重点突出,其不足在于直接切入,显得有此枯燥,没有新意,没有趣味性,因此要慎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科学合理地运用。

二、以旧引新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课本知识的设计上,往往是前后有一定的关联性的,这个时候就为我们开展以旧引新的导入法创造了可能,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较多地采用旧知识铺垫的方法,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比如,前一堂课讲到“加法”,本次课题讲“减法”,那么我们就从温习加法开始,然后用同样的例题讲解减法,这样不仅学生能有机会温故知新,还能很好地学习减法,并且能加减融会贯通。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入方法,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段故事,学生都会非常乐意,并且立即被吸引住,会不由自主去思考故事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也额外认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就产生求知欲,就会积极去尝试解答,推动他们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比如,我们要讲“几分之几”的问题,就可以给学生编一个故事:“西游记里面有个火焰山,热得很,唐僧化缘得来一个西瓜,让悟空分西瓜,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人一份,八戒想多吃,便说这样分不公平,悟空想了想,便将其中的一份又分成了两份给了八戒,对于这样的分法,八戒很满意,悟空却在一旁笑个不停,同学们,你们认为八戒分的比其他人多吗?”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讲几分之几的关系。

四、游戏导入法

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几乎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玩游戏,这是因为小孩的形象思维比理性思维强太多,他们喜欢真实体验。我们要积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游戏中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比如在讲排列数数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军队操练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报数和考勤中去理解矩阵队伍的人数问题。游戏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切入的一个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故事融入进去,这样就能给课堂学习带来好的开端。

五、悬念导入法

人的好奇心是很强,尤其是小孩的好奇心更强。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孩的这一特点,采取悬念导入法,给课堂教学留下好的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境界,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养成想问题、提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为动力去进行发现或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当然,悬念的制造要有合理的解答,不能为了吊孩子胃口,而编造一个不符合常理的悬念,这样会引发孩子们的认知混乱,不利于孩子成长。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其重要性。我们应该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好这门艺术。小学数学不能以很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事实上,数学这门课程也是可以生动地展开教学的,学生可以用很灵活的方式来接受原本很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做到轻松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郭力.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初探[J]河南教育,2011(6)

[2]何玉仲.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学周刊,2012(4)

[3]刘莉. 浅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河南教育,2011(6)

[4]曹玉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的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篇8

关键词: 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本文提供一些有趣的现实问题,老师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并加以解答,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一位登山运动员从早上8:00离开大本营开始登山,下午5:00到达山顶。休息一夜后,第二天早上8:00开始返程,下午3:00到达大本营。试问路上会不会有一处,他两次经过的时刻相同?

2.有一个小孩掉进河里抱住了一根圆木随水向下游漂流。有甲乙丙三条船逆水而上,在对于河岸P点的地方,同时与圆木相遇,但都没有发现圆木上的小孩,已知三条船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分别是10km\h,20km\h,30km\h。当三条船离开p点一个小时后,船员们同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圆木上有小孩要求营救的消息,因此三条船同时返回去追圆木。当晚小孩的父母被告知,小孩已在距P点下游10公里的地方被救起,问是哪条船救起了小孩?

注:以上两题都属于行程问题,可用于代数,逻辑的学习,且都属于非常规的问题,按常规思想固然可以解答出,但若用非常规方法显然更简单。第1题中,我们可以想象第二天有另外一登山运动员从早上8:00以前一位登山运动员同样的速度从大本营开始登山,显然上山的和下山的运动员必然相遇,故而,此题的结论是路上会有一处,他两次经过的时刻相同。第2题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水流对各个船只及圆木的影响是一样的,此问题相当于是在静水中讨论,既然三条船离去了一个小时,那么他们返航也都需要一个小时,故而无疑他们是同时到达圆木的。

3.在你面前有十堆硬币,每堆十枚。其中有一堆是假币,但是有以假乱真的效果,只不过每枚假币比真币重一克,现在已知每枚真币的重量,给你一架天平秤,要判断出哪堆是假的,至少要用几次天平秤?

4.四个烟头可以换一支香烟,某人有一包烟,他最多可以抽多少支香烟?

注:以上两题都属于没有一般套路的问题类型。第3题,我们不需要按常规思维去选取哪堆称,只要把十堆分别标号1至10号,然后每堆中选取与其号码数相同的硬币数,放在一起称量,所得结果减去55枚真币的重量的结果即是假币的号码数。第4题中一包烟20支全部抽完应该有20个烟头,而这些烟头可换取5支香烟,抽完这5支又可以换取1支香烟。故而他一共可以抽26支烟。

5.有3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3个人每人9元,3×9=27元+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一元钱哪去了?

6.有一个用来形容通货膨胀时金钱价值贬值的公式,大家看一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1元=100分=10×10分=1角×1角=1角

注:以上两题都存在诱导学生,混淆视听的地方。通过这两题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还原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任凭编者忽悠。第一题我们应该这样看:消失的一元钱与付账是吻合的。3个人开始拿出30元,后来退回3元,其结果是3人负担27元。27元的清单是会计收取25元和服务员私吞的2元,正好与付账的钱一致。服务员私吞的2元,包含在3人负担的27元内。会计收取的25元+服务员私吞的2元=3人负担的27元。因此,3个人负担的27元,加上服务员私吞的2元的29元的数字,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2元已经包括在27元里了。所以说,30元与这29元的差额的1元是无意义的。第二题我们错在第三个等式后面,只注意到了数与数之间的等式关系,而混淆了10与1角的本质区别,正确的解答应该是1元=100分=10×10分=10×1角=10角=1元。

7.某人组织一次乒乓球比赛,他让每位选手将写有本人名字的纸片放进一只帽子,完毕后由组织者成对抽出纸片,同时被抽到的就作为一对对手进行第一轮比赛,输者就此淘汰,赢了进入第二轮。如果帽子中有奇数张纸片,那么那个没被抽到的就第一轮轮空,直接进去第二轮,依此类推,直至帽子中只有2张纸片,便由这两人决出冠亚军。如果有20人参加此项比赛,那么将进行多少场比赛?如果100人呢?N个人呢?

8.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屏幕解锁是在1到9九个数字中选取六个,规则是整个密码数据要连续不断使用横或竖的连接方式且解锁过程中手不能离开屏幕,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

注:以上两个问题适合用在计数技巧中,答题时很多学生会尝试使用一些公式或复杂的表格来解读,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难。

9.有一个表面均涂有黑漆的方木块,现将它的每边三等分,平行于表面锯开。问:

1)可以将其分成多少个小方块?

2)三面涂色的小方块有多少个?

3)二面涂色的小方块有多少个?

4)一面涂色的小方块有多少个?

5)表面没有涂色的小方块有多少个?

10.假定你和朋友一起买了一个蛋糕,你朋友在蛋糕上任意选取一点,你必须通过这一点切一刀且只准切一刀,如何切法,可以是自己获得最大的蛋糕?

注:以上两题都是关于平面或空间几何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物体的想象能力和对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国选.美国《数学杂志》漫谈.

篇9

作文时要尽量把所写对象具体化质疑。作文就要紧紧抓住事件、人物不放,力求把所写的对象想得具体,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以《我的早晨》为例:我在早晨做了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做事时的心理,自然感受如何?早晨我看到了什么?是景?是物?形状?颜色?给你的感受如何?我的早晨有何特点?一定要写出事件的具体感,人物的形象感。

例如,用一句“雾啊,你是何等温柔美丽。”进行质疑。作文时反复在“温柔”之上展开自我形象的“再现”质疑,即温柔似什么?像什么等等,经过艺术处理为:站在路旁,伸开双手,想把这摸不着的雾占为已有,可不能,而雾又偏偏湿了我的头,我轻轻地扭过头来,脸好像盖上了一张温柔的面纱,弄得人痒痒的,想拿去面纱,这行吗?我反仰起脸来,亲吻着半空盘旋的雾许久……

其次要训练学生善于逆向思维,想什么事情不要顺向去想,1+2=3,过河就一定要有桥,不要受思维的定势。有两个孩子打睹,看谁能把一根稻草扔出墙外,一个小孩扔了20多次,都没扔过去,另一个小孩就用一稻草捆上小石头,一下就扔过去,那小孩就赢了 那小孩的思维创新。

第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发散思维,作文课可以同一题目不同角度不同主题,不同题材地训练学生的发散学生和联想思维。例如有学生写了孔乙已和祥林嫂结婚阿a用竹杆打败越南兵,荣升为团长,润土当起了老板,孔乙已成了书画协会会长,有同学写《狐假虎威》新编,提出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共享。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第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有意识地设疑点、悬念,有意制造语文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去质疑。

例1.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从而又对生 活充满了希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给了她新的致命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 生一蹶不振的变化。鲁迅在这一段描写里,虚词运用得很讲究,值得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讲。如“她做得更出力 ”里的“更”;“你放着罢”里的“罢”;“她像……甚而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这一长段文字里关联词语的 使用。关于“更”,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更”能不能替换为“很”或“非常”?为什么 必须用“更”?联系上下文,这里用“更”将会起到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关于“罢”,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 的问题:这里能不能不用“罢”?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用“罢”不用“罢”,句子 的语气不一样;第二,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四婶和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人物描写上也是有区别 的。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里的“罢”用得好。关于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那一段文字里大量 关联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点: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 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鲁迅在这里正是运用关联词语的这一表达特点,故意在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文字里集中使用大量关联词语,从而对刻画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新的打击后越来越变得衰老、胆怯、呆 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例2.《记一件小事》鲁迅写老太婆是被车夫的车把子“兜”住的,随后就是“头破血出”,试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挂住”、“钩住”、“撞着”……为什么作者不用常用词语“头破血流”,而偏用“出”。“兜”是事件的起因,“出”字是事件的结果,这两字紧扣文章的“小事”,充分体现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又如:设疑周瑜和诸葛亮在同一个单位怎么办?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语文教学采用人物形象分析的比较去引寻学生质疑。

例如:郭全海与孙老头的比较;《故乡》中的闰土前后三十年的比较;胡屠户自身性格矛盾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从而拓宽作者思路。这是因为人物个性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一样。如同是“思考问题”,不同人世间物的思考方式则不同;同是喝酒,有不同喝酒的方式,心理状态、举止不一;同是慈祥的妈妈,有慈而严厉的,有慈而温柔的。通过比较分析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这就是对所写对象进行求同求异分析。运用这种比较分析法更能表现人物个性,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六,语文教学要善于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去质疑。

篇10

【关键词】生活;趣味;自主;开放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要想成绩好,只有整天围困在繁重的作业堆里,做啊、抄啊,白天在学校做了一题又一题,抄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回到家里又进入了作业的埋伏圈,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脱离了生活实际,损伤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国家教委在学生课业负担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一规定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落实这些规定,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将作业成为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活力和灵性,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为此,我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学习了《认图形》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家里用纸任意剪一些平面图形,并说说这是几边形;学习了《量长度》后,可以让学生亲自量量家里一些比较短的用品长度;学习民《认位置》后,让学生认识自己家和好朋友们家的位置、并试着画出简单的平面图……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如: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用这四种方法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

( )被减数是72,减数是66,差是多少?

( )16上4的几倍?

( )27比19多多少?

( )几个4是8?

( )49与50相差几?

( )3个3是多少?

( )25里面有几个5?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6482195”这个号码,按照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学,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千差万别,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的自由,我常设计一些分层次的作业,使作业更富有针对性,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自。

如:教完第一册“认数”之后,我设计了如下分层次的作业。请你自己选择一题来完成。

[A层]你能写出10个不同的数吗?

[B层]找找你身边的物品各有几个,并把数字写下来?

[C层]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说几句话吗?

这些自主化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若干题完成,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