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源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劳动权益 研究对策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解决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缺失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保险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依然享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损害,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公平、安全和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有效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缺失状况
据统计,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对国家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并不了解。他们了解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险,也不知道为何要参加社会保险。调查显示,只有20%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相信当地政府能够建立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40%比较相信,15%不相信,25%说不清楚;还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一知半解,超过10%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30%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失业保险,其他三个险种工伤、医疗、生育更是知之甚少。
目前,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非常低。据2008年底统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1.8%,21.6%、33.7%和5.5%,而商业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企业补充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5.6%、3.1%和2.9%。一旦他们在工作中出了事故,就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会马上陷入困境。
(二)原因分析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可以从三个主体――政府、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来进行分析。政府在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中起主导作用。
1 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195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我国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将城市和农村分割开来,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本的流动,也是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缺失的根本性原因。我国自从全面推行社会保险政策以来,几乎所有的社会保险推行思路均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且向城市倾斜。在农村,自从原来的集体合作式保障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随着集体经济体制一并瓦解后,社会保险几乎是空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户口在农村,身份还是农民,由于无法获得城市户口而被城市社会保险体系所排斥,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和居住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享受不到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险权益。
2 政策法规不健全且执法力度弱。我国社会保险立法道路曲折,成绩斐然。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特别是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立法仍然滞后,目前尚无关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基本法规,单项法规也很少,因而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健全;其次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覆盖范围过于狭窄;再次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实施效率低、力度弱。
3 参保门槛高,关系接续难。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规定,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3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对此,企业和个人均感到费率过高,负担太重。其次,我国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成2000多个统筹单位,大多在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按照国家现行规定,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因此难以落实,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则更为困难。
4 社会保险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城镇社会保险的改革和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以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社会保险资金问题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就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及企业越来越多的裁员,再加上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领取社会保险的人数逐年递增,社保支付趋势明显上升。当城镇社会保险运作资金受到限制时,本就处于社保边缘地带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资金就更加难以保证,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保险资金面临严重的困难。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农村人口城市化,或者说村镇人口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发展要求和新的形势,彻底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壁垒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应当允许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其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拥有合法而固定的住所及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允许他们在拥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加入城镇户籍,使他们的身份转变和职业转变相一致,从而彻底消除“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和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不再徘徊在城市的边缘。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在政策上逐渐使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的身份和各种福利待遇等同。在当前形势下,应降低城镇户籍门槛,减少户籍与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的联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和福利。
(二)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目前,世界上所有顺利实施社会保险政策的国家都有较完善的立法保证。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必须首先改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不仅要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法,还要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要在法律上明确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法律上赋予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企业只要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就一定要与之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从法律上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制定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各地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同时,执法机关要加大执法力度,让侵犯外来务工人
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降低参保门槛。妥善解决转移接续问题
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进行灵活掌握,即对于有固定住所、职业和收入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已经在城镇生活一段时间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实际上已经是城镇人口,应当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应当等同于城镇职工;对于那些流动性较强,在城镇无固定住所,收八较低目不稳定,包括那些时而在城市务工时而回乡务农的市民化程度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应当降低他们的参保门槛,设计不同档次的缴费比率,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同时应当明确企业的参保义务,适当提高企业缴费比例。当工作相对稳定后逐渐将其转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妥善解决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2009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并将主要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关于保险的转移接续规定如下:农民工离开就业地时,原则上不“退保”,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并继续参保的,向新就业地社保机构出示参保缴费凭证,由两地社保机构负责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其养老保险权益累计计算;未能继续参保的,由原就业地社保机构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暂时封存其权益记录和个人账户,封存期间其个人账户继续按国家规定计息。这标志着长时间困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的核心难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很可能得到圆满解决。
篇2
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
A股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可以分为公募类、私募类、保险保障类、自营类和GJD类。截止2015年底,上述五种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约为28万亿,持股市值约6万亿,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30%。
具体来看,主动偏股公募基金是指以股票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投资方式采用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剔除指数型基金、偏债混合基金、保本基金、打新基金以外的公募基金。
指数型偏股公募基金是指采用指数投资的方式运作的基金,基金虽然在建仓期就会将仓位提至目标仓位,没有主动调仓的空间。但是,在行情大幅上涨,指数基金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会出现大幅申购,也成为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
根据私募基金的形式不同,又可以分为私募证券基金、券商通道私募基金、基金公司专户通道私募基金、基金公司子公司通道基金。
保险保障类资金主要分为四类:保险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
其中,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股票,根据相关规定,保险机构投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不高于30%。
社保资金全称是“社会保障资金”的简称,是中国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根据相关规定,社保资金可以投资股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社保资金管理,一部分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管理,另外一部分委托给有社保资金管理资格的机构投资者管理。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
此外,社会保险资金中的养老金尚未入市,根据相关规定,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
自营类包括券商自营和其他公司的自营盘。要特别指出的是GJD类。2015年A股发生的重大波动后,由证金公司为代表,组织了多次救市,此后,证金公司将部分股权转移给外管局旗下投资管理平台和中央汇金,组成了GJD阵容。
各类型机构投资者规模近30万亿
根据公开的数据,我们统计发现,主动持股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依次是: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基金公司专户产品、证金公司持股市值、私募基金(各类型加总)均在5000亿以上,这些机构持股变动会对A股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机构持股市值规模,目前偏股型公募基金仍然是A股持股规模最大的单一机构类型。
保险机构近年来迅速崛起,对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GJD股市大幅调整期间诞生,对市场影响力不逊色公募保险;证金公司成为持股规模第三大单一机构类型;各类型私募产品如雨后春笋版涌现,其中基金公司专户产品、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较大;券商自营加入救市大军后,持股明显比例提升(见下图)。
目前这些机构的持仓情况如何?我们发现,他们的仓位普遍较高,加仓空间有限。根据我们的测算,偏股型公募基金仓位接近历史高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也较高,证券公司投资股票占净资本比例处在历史新高,GJD是否继续救市未知。上述机构在现有的资金规模下,继续入市的规模有限。最大的潜在入市资金是各类型私募产品,这些产品仓位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这些产品均属于绝对收益性质,必须要积累了一定安全垫后才有加仓空间,因此,只有在市场实际大涨后,才能有加仓的动力。所以,这些产品只能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
社保资金仓位为止,养老金尚未入市,但是,这些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决定了,要加大投资比例,必须点位足够低,或者趋势足够强。
总的来看,现有的资金继续加仓的空间相对有限,在增量资金入市之前,只能是存量博弈。
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观察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及其变化,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这些启示略带片面,很多时候只是在一定时点一定环境下才是有效的,供参考讨论。
1、越乐观的人,仓位越高,实际能加仓的资金越少,就越可能成为市场上最大的空头,反之亦然。
2、公募基金仍然是当前持有自由流通股最高的单一机构类型,而且,由于公募基金更加类似“一致行动人”,他们的仓位和结构调整对市场影响巨大。
3、行情生于空仓,死于满仓。
4、如果投资者都是言行一致,那么,出现一致预期时出错的概率非常大。
5、A股是机构投资者占自由流通比例接近30%,而且占比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主导趋势,散户加大波动幅度或者提供噪音。
6、2006-2007年牛市成就公募,2014-2015年牛市成就私募。
7、中国最牛的机构投资者是全国社保基金,从2001年-2015年15年间,只在2008年亏损过。
篇3
一、国外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一)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德国养老保险的目标在于养老金应是以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买力。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广,既包括一般的年老养老金,也包括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原则上讲,所有雇员都是法定养老保险的义务参保人。法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费率采取根据实际需要一年一定的办法,1997年缴费比例为工资的20.3%,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当雇员月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由雇主单独支付。此外,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还获得国家补贴,约占当年养老保险总支出的五分之一。
德国曾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部分积累模式,但是由于这种资金运转方式难以承受经济波动期尤其是大规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贬值压力,同时,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发展亟需资金的国家来说,储备大量资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德国于1957年改变了资金运转方式,由部分积累式改为现收现付式。另外,德国的公务员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退休制度,养老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养老金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长短计算,但最高不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徐瑞娥,2002)。
(二)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后来,经过数次补充和修改,扩展成了一个包括老年和残障者在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凡交纳社会保险税的年满65岁的公民都可享受养老退休金,62-65岁退休者只能享受部分养老退休金。此外,对于参加保险的因伤残退休者和其未成年的子女、配偶也给予一定的保险费。美国的养老保险费是强制性的,每月在投保者工薪中(雇主与雇员分担)扣除。每人都有一张个人社会保险卡,保险卡上注明应缴纳款项,一般为工薪的7%,全美90%以上的公民都参加了这一保险。对于未投保的老人,在1974年前,由联邦政府按全国统一标准发放。
由于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现收现付制的,缴费者投入的社保税中大部分被发放给现在已经退休的工人,而剩下的部分则被用于购买特种国债,因此该基金是一种非累积型的。其良好的运转需要依靠两个条件,一个是实际工资的不断增长,另一个是劳动人口的增长。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如果时间是无限的,在自由变化的缴费率下(设定一个上限),除非人口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之和永远小于利率,此即所谓“艾伦条件”(Aaroncondition),现收现付制才能够在代际之间进行帕累托有效配置,否则,基金制一般都不是帕累托有效的改进。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从而实际工资增长也变得非常缓慢),现收现付制的运转基础发生了变化。
(三)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英国的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两部分。凡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公民都可得到基本养老金,而附加养老金只有平时按规定金额交纳社会保险金的公民退休后方可得到。附加养老金的多寡由公民交纳的社会保险金时间的长短决定。交纳保险金的时间越长,附加养老金就越多。对于延期退休者(男性65—70岁,女性60—65岁),本人不再交纳保险金,雇主代他交纳。如果丈夫已经退休,而依赖其收人生活的妻子还不到退休年龄,丈夫可以领取较多的养老金。在英国,年满65岁的男性,年满60岁的女性即可退休并有资格享受养老金待遇。公务员年满60岁即可退休,年满65岁的,强制其退休。
(四)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具有多层次、多部门、多基础的特点,比较复杂。日本的养老保险属于公共年金范畴,是一种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险。日本养老金的经费由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在企业中,劳资双方每月各交工资的一定比例,如女性职工交纳5.65%,男性职工交纳6.2%,矿工交纳6.8%,企业主按工资总额的17%交纳,国家每年补贴实际开支的70%;政府公务员的共济年金保险,由公务员和单位每月各交纳工资的7.12%,国家每年补贴实际开支数的15.85%;非受雇者的国民年金保险,个人每月交纳6740日元,国家补贴实际开支数的33%。
除了养老金制度外,日本还有老年福利年金,领取这种年金者不需要交纳保险费,年金额为18万日元,月金额为1.5万日元。这种福利金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所以,有严格的收入限制,如6口之家年收入不超过876万日元。
(五)瑞士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瑞士的养老保险由“三个支柱”构成,包括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性的职业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的商业养老保险。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用于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由政府强制执行。其范围为:保险对象为所有在瑞士定居或从事有薪工作的人,以及在瑞士联邦驻外机构工作的瑞士公民。养老金的标准根据工资和物价的变化每两年调整一次。其资金筹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制”:基金80%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一般缴费率为工资收入的8.4%,其中雇主和雇员各负担4.2%。对于自雇者,缴费率为7.8%。非工资收入者根据其资产缴费,每人每月缴费从324-8400瑞士法郎不等。除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外,基金年支出的52.76%来源于联邦及州政府,其中16.36%来自联邦政府,36.4%来自州政府。基金由联邦政府管理。另外,联邦财政部还为所有联邦雇员缴费。
第二支柱:职业补充养老保险。目的在于保证投保人的生活水平和以往的生活水平相当,也是强制性执行。其范围为:年收入在24120-72360瑞士法郎之间者,必须参加保险。其支付方式为:男性年满65周岁、女性年满62周岁,即可领取养老金。年领取养老金为其帐户积累的7.2%。目前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养老金合起来的替代率为60%。其资金筹集实行“完全积累制”:基金来源全部为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其管理由分散的保险基金会管理基金并负责基金的运作,联邦社会保险局负责监督。
第三支柱:各种形式的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作为对第一和第二支柱的补充,以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特别适应于不工作和中高收入者。第三支柱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雇员的最高免税额为5789瑞士法郎,自雇者最高为28944瑞士法郎。由各私人保险公司管理,受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监督。
(六)北欧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北欧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原则是“社会保险,人人受益”。在瑞典,养老退休金包括基本年金和附加年金,约为退休前工资的70%。1976年前社会福利和保险的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1976年后,虽然政府补助部分大为减少,但法律规定由雇主代雇员交纳全员保险金和保险费中的40%,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分别占24%和28%,基金利润占8%。在北欧国家“人们在国营里出生,然后进国营的幼儿园,由国家资助上大学,如果失业,可参加国家安排的培训班,最后在国家的养老院安度晚年”。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二、国外养老保险政策与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养老保险政策分析
由于各国政治、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各国政府所奉行的社会保障政策也是不同的,其中的养老保险政策自然就存在着差异。
(1)北欧国家把为每个社会成员谋福利看作是社会集体的责任。由于北欧各国强调以公民平等为基础,养老保险计划设立的出发点是平等地给居民分配福利。所以,在社会福利分配中,政府的作用大于市场的作用,政府通过对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普遍化、法律化,实际上包揽了全体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福利。因此,这种福利制度已经变成北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而不是某种边际性或补的政策。然而,这种福利制度一方面在给社会带来稳定的前提下,另一方面,它已经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一旦经济发展放慢,财政危机就显得十分突出。
(2)美国政府注重自由竞争,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更注重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美国人心目中,过多的社会福利会鼓励懒惰。因此,其社会保险业落后于西欧和北欧国家,分配领域中的贫富悬殊问题长期存在。即使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美国政府主要还是将费用承担责任置于雇主和雇员身上。
(3)日本政府虽然基于东亚文化传统,比较注重发展“单位”福利事业,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其在养老保险方面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
(4)德国和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介于北欧体系和美国体系之间,尤其是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灵敏,总是处于变革之中。
总的来说,西方养老保险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体系,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社会保障开支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双方根据政府规定和法律,按在职时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保险税,以作投保;社会保障开支的一部分,特别是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由政府从国家税收中给予弥补。因此,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的实质是,投保中的个人义务大一些,要享受社会保障收益,就必须依法投保(或交纳保险税)。同时,西方国家在制订其养老保险的政策时,其依据或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如北欧国家强调以公民权平等为基础;而英国则强调养老保险的出发点是保障居民有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德国和日本则强调受益人为社会贡献的大小,将福利与个人的贡献挂钩;而美国则属于混合型。
(二)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分析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方式的共同点是:养老保险开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单纯由中央政府一个层次管理,因此,在管理的负担和风险上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英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由健康与社会保障部负责,该部又由六个重要机构组成;美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总体上由政府主办,但具体项目主要是由各州、地方和基层机构管理,一来可以减少经费发放中的贪污、浪费和,有利于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二来可以减少联邦政府在福利事业中的巨大开支。日本的养老保险管理有三个层次:政府集中管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专业机构负责管理日常具体业务工作,社会团体协助办理养老保险的有关事务工作。具体分工为:属于法定强制实行的养老保险,由政府负责管理;属于强制性的企业年金补充保险,由企业自行管理或委托信托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办理;属于自愿性的个人年金储备保险,一般由人寿保险公司办理。德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由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秩序部负责,下设社会养老保险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提交书面报告,预测今后15年法定养老保险的收支发展状况,并就保险费率、养老金和政府补贴的调整提出建议;微观层面由各州的各行业组织的联合养老保险机构实行自治管理,是德国养老保险管理的主干。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养老保险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分别制订了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笔者认为,从上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养老保险理念是构建一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
西方国家在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时,各国的依据或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如北欧国家强调以公民权平等为基础;而英国则强调养老保险的出发点是保障居民有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德国和日本则强调受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将福利与个人的贡献挂钩;而美国则属于混合型。因此,这种依据或出发点就是一种养老保险理念,它是构建一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笔者认为,我国在构建自己养老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应将受益人的福利与个人的贡献挂钩。
(二)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关键
各国政府根据不同职业或不同阶层的劳动者设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其他职业者养老保险等具体项目,虽然各国政府不一定一次性地构建上述所有的养老保险,但在构建过程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构建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完整的养老保险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不管各国政府构建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如何,但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则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关键。
(三)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核心
从上述各国政府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的国家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渠道各有千秋,但不外乎有社会保险税、单位交费、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形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立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目标。笔者认为,这也正是我们从别国做法中需要借鉴的内容之一,因为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往往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核心,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错误将会导致受益人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现收现付模式)、或者会导致代际间不公平(如社会保险税率过高)、或者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如财政补贴过大),等等问题。
(四)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手段和保障
养老保险管理方式的选择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方面,即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养老保险。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各国的做法不太相同,北欧国家政府介入的比例很高,但长期积累下来容易导致政府包袱沉重;美国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介入的程度较低,但容易导致养老保险供给不足;日本和德国注重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强调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责任同时,注意引入市场机制,可以说,两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较北欧国家和美国做得好。另一层含义是指各级政府在介入养老保险时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欧美国家大都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范围,尤其是日本政府的三层次管理方式,各级机构的责任非常明确,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手段——养老保险管理方式的恰当选择与运用,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保障。欧美国家的做法,尤其是日本政府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廖理、赵锋。美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评述。经济学动态,2001(12)。
篇4
1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经过了长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保险制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规律,养老保险是减少老年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保障老年人生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养老保险也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养老保险强调的是劳动者的保障意识,老年人在年轻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他们步入老年阶段之后,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维护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1.2 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协调发展。年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民的劳动能力丧失,随着年龄的逐年增大,就会逐渐的永久性失业,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严重,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家庭生活中重要的成员之一,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完善的老年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解决年轻人的顾虑,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年轻人的矛盾以及就业压力,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1.3 养老保险是人道主义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体现之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让所有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这也是国家进步的重要表现。此外,实行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帮助企事业单位精干劳动队伍,为单位补充新鲜的血液,也只有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够改善劳动者的知识机构和年龄结构,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1.4 养老保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早在十七大上,就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提出了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冲突的发生,因此,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需求。
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途径
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的得到完善,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人口基数过大,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应对支付资金的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2.1 开源节流,保证养老金的收支平衡。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部门的行政补助以及企业和职工缴纳的保险费用,在未来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的趋势下,为了确保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减少负债的产生,必须使用开源节流的方式,保证资金的收支平衡:
①首先,加大资金的征收问题,养老保险的资金由企业、职工、各级政府支付的资金组成,资金的征收由当地的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征收,除了扩大养老保险补助、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外,各地税务部门以及社会保障机构应该逐渐的加大征缴力度,保证养老保险的资金可以实现稳步的提升。
②实行节流措施,严格的审批职工的退休年龄、控制好职工的退休条件,目前,可以通过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来解决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采取适当的制度限制提前退休,鼓励职工延长退休,防止养老金漏洞逐年扩大,此外,养老保险制度要与社会就业制度相结合,杜绝资金的浪费,以人为本,改进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2.2 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资金的筹集是建立现代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除了企业与职工的个人资金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政府的资金投入,调整好统账结构,偿清对老职工的隐形债务,将资金的分配做到合理分配,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此外,我国国情与其他国家有着一定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时间内应该是多支柱以及多层次的保险体制,这种体制就是以基本的保险制度为主,以个人和企业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为辅的养老保险体系,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仅包括强制性的保险结构,也包含着一定的辅弹性结构,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的养老需求。
2.3 建立稽查制度,合理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为了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合理运转,社会保险机构必须要建立好完善的稽查制度以及内部的监控机制,加强对养老保险账户资金的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同时,社会保险机构也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对基金的管理可以做到安全、增值,促进国家的建设。在我国老龄化现状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实行基金制度还是收现付制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年轻人口的负担,因此,养老保险制度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须要选择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资金筹集模式,如果养老保险基金难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险的资金数额巨大,且来源非常稳定,可以进行相关的投资,以便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2.4 完善法律制度。经过了多年的改进,我国的养老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各级政府来制定,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政策变动也较大,具有一些不规范性,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并不够完善,也不利于解决现阶段下我国的养老难题。就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条件来看,制定关于养老制度的法律和法规的条件已经逐渐的成熟起来,因此,中央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定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不断的推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障空账运行养老保险基金
0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养儿防老”,这是在儒家推崇下的孝道维系的道德约束。然而,由于我国二元体制结构和城市化以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养老问题开始突出。养儿防老这种靠道德伦理维系,却又受制于子女的健康、收入等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孔子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旧的“现收现付”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残缺,过度分割、杂乱无序,漏洞巨大。中国不仅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还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度分割的现实格局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并且各制度间的边界也不清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巨大漏洞,从而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覆盖面窄。
1.2政府、市场、个人权责模糊,各地区企业负担不同,养老保险统筹难以实现。不同地区养老保险率负担畸轻畸重,各地方养老保险缴费率不统一,企业负担不同。各级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事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处于非规则状态,财政投入不足,未充分发挥作用,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1.3个人账户未形成积累,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负担过重。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看,它吸收了两种模式的优点,但从实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政府以企业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来偿还旧制度中的隐性债务,然而由于“老人”在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社会统筹基金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险金支付,当用“中人”和“新人”的个人账户基金支付“老人”的退休金时,就导致个人账户出现空账,即“上一辈人在花这一辈的钱”。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引起的退休人员剧增,国家退休金体制所面临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而政府承担的隐性负担也不断加重。
1.4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困难,资金投资渠道单一,增值保值率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费用急剧增长,筹资困难。同时,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层次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投资渠道非常狭窄,如此单一的投资渠道,形式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实际上却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通货膨胀贬值的风险,影响了其保值增值的能力。
1.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挪用养老保险资金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统筹由各地分散进行,各地社会保险金的筹资标准不统一,保险金的给付条件和标准也有差别。保险基金在使用中存在严重的被挪用、挤占甚至浪费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不到位,不利于基金的管理。
2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2.1要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全部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基金征集同待遇支付相配套、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越大,保障程度越高,保障成本越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可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强其调剂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互助互济功能。
2.2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增加中央财政拨款。同时,转变当前政府财政补贴方式,财政补贴“暗补”变“明补”,财政政策“短期性"变“预算性”。
2.3要拓展筹资渠道,扩大和充实养老基金。政府承担隐性债务责任,解决目前“老人”的退休金来源,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开源节流,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建立多渠道、可靠稳定的筹措机制。通过减持国有股收入、发行社会保障彩票或适当开征社会保障税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养老资金。
2.4做实个人账户,将个人个人账户的“空账”变为“实账”。做实个人账户,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既要保证当期的养老金支付,又要预留、积累个人账户资金。所以做实个人账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个人账户亏空的部分投入资金,逐步做实;二是保证新的个人账户的资金的征缴。具体筹资办法多种多样,可以考虑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筹集资金:①减持国有股,将收入划归养老保险基金弥补缺口。②开征特种税收,专门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可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特种消费税或者特种社会保险税等等。这些税都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推进经济发展。③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福利彩票一直是我国社会福利基金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发行彩票来筹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可行的。④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弥补落后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
2.5加强养老基金的监理和投资运营管理。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应分级管理,制定好责权明确的管理制度。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杜绝将养老金挪作他用的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体系,并在这个统一的体系下建立分散经营的投资运营项目。要想解决社保基金缺口严重的问题,就必须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一要继续加大社保基金的“电压”。社保基金这根“高压线”,绝对不能碰。二要防止冒领等不法行为。从近年来对社保基金使用的检查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冒领现象。对恶意冒领者、帮助其造假和冒领者,以刑事案件处理;三要提高投资的决策水平。由于社保基金是群众的“养命钱”,除了做好管理工作之外,还必须积极寻求良好的投资目标,以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应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责任明确、政策具体、针对性强的保障措施,对决策、经办和基金安全增值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明确管理的科学化以及基金安全基础上的保值增值,确保制度模式的公平、阳光、透明,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确保个人账户基金安全完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理解和共同参与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日趋完善,养老保险工作会不断进步,养老保险事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国将会成为“老有所养”的国家。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学术界》,2008.(3).
[2]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篇6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国发[1995]6号文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我们煤炭行业是最早进行试点行业之一,煤炭行业根据煤炭部《转发劳动部关于对〈煤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批复》的通知,从1995年11月开始试行,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缴纳工资的3%,逐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并按本人工资的12%(98年以后根据国发[1998]28号改为11%)建立个人账户,不足的从企业缴费中划拨,至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架构初步建立起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完善,我国已建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我国只有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余省份以市级统筹为主。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散,在实践中导致了很多问题:一是限制了保险的社会共济作用,低层次统筹的格局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加大了基金管理的风险,增加了基金监管的难度;三是过低的统筹层次,导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相比较国外先进的统筹层次管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建设滞后。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上。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与国家养老保险立法不完善密切相关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备,代而行之的是各种政策、暂行规定、通知、决定等低层次的行政法规模式,缺乏整体性和权威性。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已是当务之急,避免养老基金挪用、拖欠等现象,切实保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征缴养老保险收入及其利息收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养老保险费失衡。另一方面,由于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金的收支比例失调,导致养老基金原有积累逐渐减少,甚至出现缺口。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资金除了个人和企业外还有一部分政府资金,政府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总收入或国家取自专项税收(如烟草税、酒精饮料税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注入,保证了养老保险基金正常运转,从而避免出现中国目前养老基金失衡的局面。
法定退休年龄低。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为减轻职工下岗和事业压力,通过采用提前退休的方式解决就业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把就业的压力转移给养老保险,把近期问题推向远期,我国养老基金将会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问题会更加突出。国外养老制度成熟的国家,采取推迟退休年龄来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和参考他们的成功经验。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已严重偏离与当前国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大趋势,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具有很大的个人主义色彩,不能体现出公平性,已到了非改不可地步了,社会反响也很强烈,这也为改革提供动力和机遇,需要对原有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要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我国采用的是自下而上,从县、地市再到省级统筹,再进一步发展到全国统筹,这种办法较为稳妥,但进程缓慢。另一种是自上而下,一步到位,直接实行全国统筹,企业缴费形成的统筹账户资金统一由中央政府管理、调剂和调动,个人账户资金由省级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这是由政府直接出钱补贴,承担社会养老保责任的一种模式,也增强人们在养老制度上的预期和信心,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对养老保险基金稳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首先,建立统一制度、统一规则的全国“大一统”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人人有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是解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的根本之策。国家准备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改革范围,而公务员养老改革却不纳入改革的范畴,不能体现公平原则,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此次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必将成为“头痛医头”的改革,也给此次改革增加了阻力,也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将事业单位、公务员、城乡与当前的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并轨,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大一统,才能避免当前养老制度出现“分而治之”、“多轨制”等怪现象。
加强养老保险政府配套措施。政府应当建立专业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及时全面地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公开化,并切实实行问责制;让承担缴费义务的直接责任主体劳资双方、工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养老保险事务的监督管理;国家加强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及时解决在养老保险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参保主体和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强化保险费的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新来源。政府可以考虑征收遗产税、消费税,以及从个别税种中划出一定比例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还可以从国有土地出让金、发售社会福利彩票等渠道筹资。也可以让保险基金对收益稳定企业持股,获得稳定较高投资收益,增强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保保险基金履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有助于企业改革,增加保险基金的来源。
适当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我国职工的退休年龄应适当延长,不同性质的劳动者不应“一刀切”规定退休工龄,即不分职业、学历,劳动者统一按到规定年龄实行退休。而且性别也不应是退休年龄的考虑的必要因素,劳动者的学历、职业应作为退休年龄的考虑因素。采取“一刀切”规定退休年龄,造成高素质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对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建议新的养老保险立法将劳动者的学历和能力作为参考因素,在退休年龄上给予一定的浮动空间,同时还应适当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
篇7
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受农村医疗保险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比如,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保险产品等。这些因素导致各国的医疗保险模式具有相同点和各自的不同特色,尤其不同点是一国医疗保险发展的关键。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难题之一。下面是我收集的几个相对发展比较成熟和健全的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
(一 ) 美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美国采用的是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是按照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在医疗保险市场上, 卖方是赢利或非赢利的私人医疗保险公司; 买方是企业、 社会团体、政府或个人。商业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参保者个人及其雇主所缴纳的保险费, 一般而言,政府财政不出资或不补贴。
1 美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的特点。首先, 由市场经营管理,比如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采用“管理式医疗保险”开展医疗保险业务,其次,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参保个人及其雇主所缴纳的保险费政府只负责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医疗保险。保险经费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政府基本不负担。
2 美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存在问题。首先, 社会公平性差。商业医疗保险是按照市场法则进行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 政府只负责针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而其他大部分人都由雇主或者商业医疗保险进行解决。目前这种模式的公平性和效率都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次,在美国,虽然也存在为贫困人群和无医疗保险的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但大多数民众仍在加入各种商业医疗保险,并主要到私立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再次,医疗保险覆盖人群有限。尽管美国政府举办了医疗照 顾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少数民族免费医疗等社会医疗保险计划,但在整个医疗保险体系中,它们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其覆盖的人群范围十分有限。在美国,80%以上的国家公务员、私营企业雇员和农民都没有受到社会保险的保护,而是参加了商业保险制度。
(二 ) 英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英国采用国家医疗保险模式,此模式是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由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医疗保险享受对象看病时基本上不需支付费用的制度。实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基本上由国家开办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工资直接由国家分配。
1 英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的特点。首先,政府直接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政府不仅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组织保障,而且为其提供大量资金,保证了国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其次,政府参与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了使医疗机构能够很好的配合农村医疗保险的顺利进行,政府统一规定或限制药品的使用范围和医疗价格,若超过政府的规定条件,医院将受到质询,或对于超过部分,医疗保险机构不给予报销。最后,医疗保险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比如, 1964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卫生服务法 》规定,只要是英国公民,无论其有多少财产,都可享受公立医院的免费医疗,患者只需付挂号费。
2 英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存在问题。主要是财政负担重。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政府卫生总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援助,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可持续发展性较差。
(三 ) 日韩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日韩农村医疗保险模式采用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出面以社会保 险的形式组织的、向农民提供因生病、受伤或生育所必需的医疗服务及经济补偿的制度,具有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和社会性等特征。社会医疗保险的基 金来源于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面 ,通常个人只需承担少部分的费用。
1 日韩农村医疗保险模式的特点。首先,政府是强有力的组织者 。政府规定居民必须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并按不同的职业分别纳入不同医疗保险组织。其次,先立法后实施。比如,韩国1963年通过了《 医疗保险法 》先是在企业强制实施,后扩大到,政府职员与私立学校教师,1988年扩展到全国农村,覆盖率为90%的农村人口,其余10%贫困线以下的农民由政府提供医疗救济。最后,医疗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仅仅给予适当的补贴,按照社会统筹和互助共济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医疗服务的补偿。
2 日韩农村医疗保险模式的优势。首先,财政负担较轻。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逐步加重患者自费负担,同时通过对医疗服务供给方进行大力限制,达到对过度需求的约束目的,从而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和医保缴费率的不断提高。其次,公平效率兼顾。由政府出面组织,政府承担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部管理费用,而且补助医疗保险基金的大部分费用。坚持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在城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平等化。
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保险:
1 “国民健康保险”: 一是参加国民健康保险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个体经营者、无业者、不能享受“雇员健康保险”的退休人员及上述人员直系亲属以内的抚养家属等,亦即主要是以没有固定职业与稳定收入的群体。它适用于日本全国所有地区此类身份的市町村居民,通常又将其称为“地区保险”。
2 国民养老保险国民养老金作为全体国民共同加入的基础养老金, 具有参保资格的人员分为三类:20至60岁的农民、个体经营者等(第一号被保险者);厚生养老金制度的加入者(第二号被保险者)和第二号参保者的配偶(第三号被保险者)。
3 护理保险: 作为整个社会保险新的组成部分,护理保险也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其主要特点:一是接受护理者为卧床不起或患有痴呆症等疾病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其中第一号被保险者限于65岁以上需要保护者。二是实施主体为各市町村地方自治体,负责征收护理保险费并具体管理护理事务。护理保险费的缴纳,第一号被保险者缴纳的保险费依收入多少而异,凡每月养老金在18万日元以上第一号被参保者从其养老金中自动扣除。三是患者是否接受护理服务,需经个人提出申请并经当地专家严格审查。四是护理保险的财源,国家负担 25%,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自12.5%,其余50%来自护理保险费。护理服务的费用标准按服务的类型及患者的身体病患程度,划分为5种不同类型,其中患者接受护理服务时,个人只负担所需服务费用的10%,缺口部分的50%由公费负担,17%由65岁以上的第一号被保险者负担,剩下的33%由40岁至64岁的第二号被保险者共同负担。这一新型的社会保险,将老龄人口的生活护理负担由过去的单一政府行为转变为包括40周岁以上绝大部分参保者的社会行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包括广大无固定职业和收入者年老之后可能出现的护理服务需求提供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特点:
(1)在农村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的作用
(2)在农村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注重法律的作用
(3)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广,保障全面
(4)老人的医疗保险相对独立
(5)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四)台湾农村医疗保险模式。1995年3月,台湾地区对先行的健康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全面推行 “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篇8
1.参保人作为社会保险的护理保险制度应具有强制性,即通过法律规定应该参加的人群范围,以保证制度覆盖面。而且,只有在参保人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够体现出“大数法则”所带来的责任分担效应。在德国,《护理保险法》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而在日本,政府举办的护理保险则强制要求40岁以上的公民参加。2.资金筹集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多主体分担是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主要手段。比如,德国的护理保险资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其中政府承担1/3以上;企业与个人负担较小,护理保险税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计算,税率固定为1.7%,一半由投保人支付,一半由雇主支付。3.待遇支付方式与护理服务体系在德日的护理保险制度实践中,其待遇支付方式与其他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以直接提供服务为主,现金支付为补充。这样的给付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在服务的实现方式上,无论是居家护理还是机构护理都被囊括在了支付范围之内。护理保险待遇的支付需要有健全的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体系作为依托。如果没有可靠的覆盖各类群体的护理服务的提供,护理保险的设立就没有意义。
二、我国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
(一)经济基础和公共财政能力限制
一项保险制度的确立首先要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支撑这一制度。德国在1994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当年德国GDP达到了2.15万亿美元,人均25860美元。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人均37291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我国GDP折合美元9.31万亿美元,但人均只有月6767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远低于德日的水平。①社会保险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撑。我国的公共财政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对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阻碍。②
(二)财务阻碍因素
1.缴费能力不足雇主与个人缴费是形成护理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判断护理保险的财务可行性首先需要从精算平衡的角度来考察。一项研究指出,在现收现付制的情况下,如果月人均给付水平在1000、800、500元人民币时,2014年度护理保险费率应分别达到16.24%、12.99%、8.12%才能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这基本相当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费率,无疑会给缴费者增加很大的负担[2]。然而,201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但同时,我国养老机构的费用大致在500—2500元/月的范围内,其中收费在1000元以下的根本不能承担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从这里就可以大致看出我国居民收入与长期护理费用之间的矛盾。2.社会保险费率过高与护理保险费率较高问题相矛盾的是我国现有的已然畸高的社会保险费率。至2013年,我国各项社保缴费的总费率平均在40%以上,其中个人缴费率达到11%。相比之下,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费率却和我国的水平相当,甚至较低。比如法国社会保险费率合计为45.04%,德国为41.53%,瑞典为30.43%,而日本这个数字仅为25.24%[3]。因此,护理保险财务平衡所需的较高费率与我国已有的高费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矛盾,再加之我国雇主和居民缴费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建立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障碍。
(三)社会保险体制碎片化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体制存在碎片化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德国和日本都实行了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用国家强制的方式确保了护理保险参保率。在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此外又有“大病保险”予以补充,这些医疗保险制度相互独立,内部机制也各有不同,统筹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护理保险跟随医保的原则”带来了天然的不便。
(四)缺乏健全的社会护理服务体系
1.机构护理服务供给短缺一方面,我国从事老年人护理的养老院、护理院的床位供给在总体上是极度短缺的。根据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为4万个,养老床位仅为314.9万张[4],而同期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就已经超过1.77亿,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7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2.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发展缓慢相较于专业性很强、价格昂贵的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成本较低、占用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少,在目前财政能够用于养老事业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适合大规模推广覆盖,利于节省护理费用。此外,居家式养老更加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伦理,易于群众接受。在德国,护理保险所包含的护理服务就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大类。3.护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前文中提到,护理服务标准体系对于护理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护理服务标准化体系还未完全建成,还没有类似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价标准、护理等级评定标准等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护理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护理保险无法根据被保险人的失能等级来判定支付方式和水平,无法根据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判断资金的使用效果。
(五)法律强制力较弱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由法律强制来实现。护理保险的建立同样需要国家通过强制力来保证参与率。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中并没有规定护理保险的相关内容,而且即便是其他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也只是有各种行政条例所规定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很多不交、少交保险费的行为。所以,法律强制力较弱也给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带来了很大障碍。
、
(六)社会阻碍因素
1.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如果儿女将老人送去养老院会被许多老人认为是“不孝”的表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家庭不愿参与社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而更偏好于家庭养老。但是随着我国家庭养老护理功能的减弱,其养老责任必然要向社会转移,这就要求逐步削弱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2.居民保险意识薄弱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践中,存在很多因保险意识不强而漏缴少缴保险费,甚至退保的行为。尤其是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养老保险退保潮。居民退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退保人只注重眼前利益,盼望多拿工资,而对自己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并不关心。我国较高的保险缴费率也使参保人形成了保险“不值”的心态。
三、小结与展望
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 隐性债务 个人帐户机制 信用化 全面管理机制
一、导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经济整体水平还不算太高,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较明显。且建国时间的短暂,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但相比中国的经济,中国许多配套社会制度则稍显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其中的问题逐年凸显,渐渐扩大的养老保险“资金黑洞”就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概况
养老保险基金包含于社会保障基金(即通常所说的“社保基金”)里,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根据法律规定,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而预先设立的,要求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即为其中专为社会养老保障所设立的基金。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养老保险的名义改革期,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养老保险进入了实际改革期,从1997年到2000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了实质改革阶段,各省市都相应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也走上了快车道,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满足了退休老人生活的需要。依据中国实际国情,发展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机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唯一出路
对于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来说,个人帐户的建立无疑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于1993首次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到199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现社会统筹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但由于改革的分散,使全国产生多种模式,为了统一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它规定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现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式并统一了制度安排与设计。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迅速,据2007年国家统计总局的《200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518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95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052万人和319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万人。年末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2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8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年末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3136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1.2%,比上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但进入20世纪以来,个人空账的问题尤为凸显。“隐性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三、“隐性债务”的产生与危害
“隐形债务”又称为养老保险的“资金黑洞”。中国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问题逐年凸显,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1998年国内养老保基金收入1300多亿元,与此同时支出1500多亿元;2002年收入2500多亿元,支出2800多亿元。当期缺口从100多亿元增加到500多亿元,该缺口只能从个人账户透支。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8000亿元,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 调查显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每年都在以400亿元左右增长,财政部社会保障司预测,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收支缺口2010将增至4802亿元。
图中我们应明确的是:1.资金结余与养老保险的支出需要相比,即使按2001年的基数计算,还不足半年支出数。2.他是财政补贴的结果,扣除财政补贴额,每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仅没有结余实际还有赤字。3.这个结余是分散的,结余较多的地区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经济地区。
从1997年以来缴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本应该用于积累的个人账户当期被挪用于支付,且对于1997年前工作的人他们的个人账户并没有任何积累,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江春泽认为,对于1997年前参加并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的参保人员,其个人账户空帐的实质是国家对这部分职工的“隐性债务”。
对于债务问题的参照体系有两种:从国际经验看,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大体上是15%―29%,中央财政为25%―30%,国债偿债率应控制在10%;国债负担率为40%―50%。另一类是借鉴《欧洲经济与货币同盟条约》中提到的所谓赤字――债务“参照值”与“指导线”,即政府赤字率不超过当年GDP的3%债务率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 近几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包括积极弥补养老保险金缺口,导致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债务规模扩大。2001年预算赤字(含债务利息支出)为2598亿元,国债余额达15000多亿,占GDP的比重为16%左右,我国存在大量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之和也接近欧盟规定的标准。
不断扩大的“隐性债务” 使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员工建立的个人账户,由于之前没有资金积累,员工缴纳的个人账户资金多被挪用于弥补旧体制的"资金黑洞"、发放已退休职工的养老工资。“隐性债务”使国家不得不暂时采用调拨财政资金的措施,使国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减少,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政府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与财力。“资金黑洞”还有可能影响到养老基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从而影响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化与于信用化,为养老保险制度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四、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化与信用化
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个人化是指根据个人特点建立适合个人的应用体制。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化与信用化是养老保险的一个发展方向。
1.建立养老保险的新型个人账户机制
进入20世纪以来个人空账问题的凸显无疑显现,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度存在明显漏洞。进一步改革在所难免,且迫在眉睫。
根据不同类人群生活水平(特别是收入水平)的不同,制定适于此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再根据个人特点逐步建立起有个人特色的养老保险机制,真正实现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个人化的目标。
不同的人决定了他对退休后养老保险的依赖性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对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不同。对于在退休前有较多存款结余的人,企业或国家可以对其实施低额养老保险制度,减少对于这类人养老保险的财政拨款,使其晚年尽量依赖于个人存款。或对其征收较高额度(或比例)的养老保险金,减少其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根据西方经验,对于高收入人群可以征收高额税收,然后施行普惠型(根据中国国情只能是片面的普惠)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人群来讲,可以强制纳税。建立以个人与企业纳税为主,国家少量扶持的制度,是工薪阶层的养老保障逐步向养老保险发展,使得工薪阶层在退休后,养老保障主要来自于基础养老保险,自我利用自己的少量存款,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对于低收入阶层人群,主要由国家负责其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的建立。
同时应考虑到地区生活与消费水平的差异,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标准的养老保险档次划分,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可以归类划分为养老保险大分区,在现有工作量下尽最大可能细化养老保险的地区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准确发放养老保险,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与毫无意义的资金浪费。
限制强制性的公共基金,发展自愿性个人账户基金,以求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结构中减轻政府财政上的负担。
2. 建立养老保险的信用化
信用制度作为一种规则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建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们与别人的交往将按他们的预期进行,使他人的行为变得可预见,由此协调人们的各种行为,建立起信任关系,并减少信息搜集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建立养老保险的信用化,就是为了降低征缴养老保险金过程中的漏缴与逃交的行为,是养老保险基金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建立养老保险的信用化,也可以降低征缴过程中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养老保险的信用化,不仅建立在人们道德思想提高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制度约束与制度奖惩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信用化的建立,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条例,如对于每年都足额、按时交纳金额的人群实施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的应缴额;对于不足量、不按时交纳金额的可实行高额罚金制,使国家因其所造成的损失承担到少数无信用的人的手中。(包括税收不力,所造成的损失;若无能力支付罚金,可适当降低罚款额)还可通过降低其养老保险的给付额来达到惩的目的。
3. 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款渠道,大力发展信托模式下的再投资,弥补社保资金漏洞
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现实,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款渠道,是一项能够很好的弥补资金漏洞、缓解资金漏洞再扩大的方案。具体渠道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伴随着个人账户资金的市场化运营良好的经济条件与中国资本市场法制化建设提速,市场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运行的外部条件,社保基金进入股票债券等风险投资领域已经是大势所趋,其进入风险市场的条件已渐渐成熟。
目前的问题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虽然风险小,但收益率都比较偏低,实际上造成了收益损失。因此,500亿资金保值增值的呼声日益迫切。国家正在研究出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投资管理办法》,在规范管理运作和监督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这使得个人账户资金改变投资运作模式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社保基金的再投资、再监督与再运营,信托模式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中国现今的社保基金的运营模式缺少管理金融投资的监督与制衡机制,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根据机构的内控体系与风险管理能力、其原有的投资业绩记录,尤其是中低风险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保障社保基金在最低风险下,盈利最大 。对于投资的社保基金,政府应严格控制其所占的社保基金总额的比例,保证一旦投资失败不至于使社保制度因缺乏资金而停止运行。施行中央统一的投资运营模式,保证投资的高效,运营的统一。
4. 建立适当养老保险范围,谨防盲目扩张范围扩大“资金黑洞”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万亿,中国政府财政总收入约占其中的20%,为61316.9亿,而13亿人口的全面社会保障,据估计至少需要10万亿,资金缺口显然是存在的。所以全面、全民的养老保险机制很难实现。
中国正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处于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力正逐渐减少,若按2007年养老保险增长比例持续下去,将意味着在将来将有更多人口进入养老保险受益群体的队伍中,再加上人类寿命会随着社会和经济、医疗水平的发展而逐渐变得更长,这意味着人口养老保险的受益年限在以一个不确定的数字逐年增长。这将更进一步加大本已脆弱的养老保险基金,若保持现今的筹资标准与筹资方式。资金黑洞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建立适当的养老保险范围就显得事在必行。
通过确立适当的养老保险范围,使有限的养老保险金给最需要的人,达到其最大的效用,真正达到养老的作用,转变中国传统思想中“养儿防老”的思想。
5. 建立全面管理机制,缩减开支
由中央统一成立社保基金的经办机构,专门经办与管理社保基金,将其纳入准公共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相区别。与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有一定相近之处,其都需要金融专业人才。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应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灵活的用人权和适度的财力、物力、资源分配权。其应建立科学、动态的增减员机制,实行混合编制,不将其纳入完全的公务员队伍,激活人事制度改革。
中国现在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建议将目前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的编制如数划转社保部门,实行社保部门对于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保管、运营、发放的全程“监控”,减少中转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必要资金损失,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资金被挪用的可能,保证上交的养老保险金从源头上就落到实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等著:《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至68页、第289至297页
[2]张广科编著:《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监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132、134至135页
[3]《劳动部拟补8000亿养老保险 股市成新投资渠道》,来源《财经时报》
[4]孔保罗:《八亿人能为十三亿人提供全面救济保障吗》,来源《南方周末》4月2日 第31版
[5]开隘海、柏萍:《广东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瓶颈及其对策》,来源《珠江经济》2008年11期第27至34页
[6]邓子基《财政平衡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载《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7]徐放鸣、王利华《2001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 载《财政研究》2002年第2期,第25页
[8]路军《当前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及对策分析》载《中国投资导刊》2004年第6期
篇10
论文摘要:中国总人口的7096是农村人口,搞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很有必要。但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降制度建设存在的间题较多,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断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库体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区为改善和提高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措施。我国是一个拥有l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9亿人口在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探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村杜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扩大内需无疑要重视启动农村消费。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固然,这与农村增收困难有关,而收人不佳的预期和未来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可能导致的高支出迫使农民自发削减即期消费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化解广大农民的后顾之优,增强他们的俏费信心,必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有效举措。农民需求的实现是带动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强大动力,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二)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经济,平等是市场经济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理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但是,目前以城镇居民为中心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已初具规模,而9亿农民却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没有失业保险,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费制度和其它社会保障,只能靠天吃饭。农民进城打工: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最廉价服务,却在就业、居住、子女上学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中要同时承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重负的农民,不仅要为其在城市就业上疏畅渠道,而且应该尽快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应有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孟要配套措施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虽然目前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农民的思想,给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阻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后,社会化的养老及医疗服务将成为老年保障的主要模式,养儿防老观念必定随之淡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积极效应,进而有力地缓解我国农村人口压力,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政府推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出现入口老龄化趋势。从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60岁以上人口增长了82%,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 83%,比1990年下降了4, 8个百分点;65岁从上人口占总入口的比重为6.69%,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到21世纪20一30年代,将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那时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4%。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既面临农村原有老年入的养老问题(存量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增量间题)。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3.91%),所以农村养老形势更不容乐观。
(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步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但是,近年来,家庭 养老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农村 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首先,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据198年14省市农村家庭调查.我国农村核心家庭的比重达63.6%,贵州省的核心家庭的比例高达70. 3 % ,按当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四二一”家庭将不断增多,也就是说一对夫妇可能要负担四个老入,这显然是沉重的负担。其次,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养老有消极影响。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的分离,这种分离若时间较长,会削弱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时,由于流出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将面临困境。最后,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和老年人价值观会不断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等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已显得力不从心。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困难.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功能脆弱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要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朴助为辅,国家给子政策扶持’的原则。这主要由于国家财力不足,所以资金的筹集主要依靠集体和个人。而事实上,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集体能够补助一部分计人个人账户,而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大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是农民个入,甚至全部是农民个人缴纳。在无法享受到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的情况下,农民完全由个人交纳保费,且要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后再按一般利息存人银行,这种保险己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已经成了商业保险,使农民对此反映一般。正是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资金筹集困难,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功能脆弱。据龚向光等人对我国10个国家级贫困县2 932户农民的调查分析,全国地区农民的基本需求为733元,接近调查人群年人均纯收人的中位数750元。其中食品基本需求488元,接近调查人群年人均纯收人的下4分位数473元,可以说,约有1/4的人群因收人低于488元,尚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对合作医疗无支付能力。
(四)家庭养老的体制转换成社会养老的体制,成本难以消化
农村养老保障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变迁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任何一个自愿参加养老统筹的人,一方面要赡养父母,另一方面要交纳保费,为自己将来的老年生活作积累。这样看来,这种养老保障体制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所以,在政府提倡农民参加养老保漳统筹以自愿为原则的背景下,各地农村,不管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农民参加统筹的积极性都不高。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往往强制农民参加社会统筹,这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感和对抗情绪:那么,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转换成本究竟由谁负担才比较公平合理呢?这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国策,它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是一项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配套工程,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迫切要求。
(二)建立家庭、社区、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尽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能否定家庭的养老价值。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暂时缺损,农村老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我们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而实施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服务是办在家门口,就近就地,离不开故土、熟人,能满足老年人地缘心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既能补充家庭养老不足,又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减少家庭成员的负担,社会养老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
第三,重视社区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社区是农村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我国农村的情况,我们可以将一个行政村作为一个社区。在考虑农民养老时,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发挥社区的作用:因为随着家庭结构的缩小、独居老人的增加,年迈行动不便者就医、购物,出行、日常生活料理有许多困难,都需要有人帮助;内心苦恼,需要有人劝解;冷清寂寞,希望有人陪伴聊天。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让服务人员到家中料理、帮助,为老人排优解难,以补充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实属必要。
(三)开辟新税源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问题,强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险性质
国外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以“个人交纳为主”的所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具有“社会“的性质。以商业保险方式运作社会保险,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所以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往往被农业部门认为是增加农民负担的措施,其制度成本十分高昂,这也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如何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国家应该开征或完善税收制度。另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必须采取“保大”的形式来重点防止因病致贫的风险。贫困区应该采取“保大不保小”的补偿方式,有条件的乡村农民“保小”也可通过集体福利解决。同时,应该改革农村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农村规范竞争的医疗市场,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
(四)积极探讨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转换成本转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