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1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员工对社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近年来,社区以《员工守则》宣贯活动为契机,围绕提升素质、提高技能、恪守职责,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深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深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提高员工履职尽责意识;深入进行道德法治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情操和法纪观念,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通过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广大员工提高素质、提高技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广大员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价值得到体现。

二、提升科学学习能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步伐

员工的综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而学习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措施,通过构建学习文化型企事业,可以营造奋发向上的气氛,极大的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社区本着讲求实际、突出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次、分工种、有针对地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群众性学习培训活动,引导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提升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三、灵活运用培训方式,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

提高社区文化层次,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区一方面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演讲、知识竞赛、技术比赛,组织举办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陶冶了广大员工的思想情操,调动了员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四、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提供社区文化建设保障

由于社区系统普遍薪资水平不高,社区在构建和谐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社区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和地位,鼓励工人岗位创新和成才,将学习与创新自觉地同岗位需要、同社区效益、同社区需要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自己、成就自己,体现技术工人自身价值。通过一系列措施,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篇2

如何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作了粗浅的尝试。

一、 校长文化建设,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则是校长队伍的文化建设。

1. 阅读教育著作,树立文化立校思想。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核心人物。只有校长认识上去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了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理解学校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能够在名校打造过程中以学校文化为办学品牌。我市开展了向校长赠书活动,赠送了《学校文化管理》《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等关于文化建设的书籍,在校长中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读书热潮。

2. 聆听窗外声音,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虽然学校是文化单位,但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却晚于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所积聚和形成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定的总和。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就是要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他山之石,丰厚学校文化的品位,在学校中培育和创造出开拓创新、水平一流、不懈进取原动力,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7年我们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话题,分“开掘企业文化内涵,丰厚学校文化品位”、“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比较与借鉴”、“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品读与透视明星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等四大主题,组织校长读专著、学理论。并二度走进明星企业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在海虞“特别特”企业,听取陈斌董事长关于企业文化执行力的介绍,到常熟中纺泛佳制衣有限公司,聆听“泛佳亚麻”企业陈尚良总经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管理的讲话。通过企业文化的实地参观感受,通过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实现了走进企业比学校,跳出校园看教育,更理性地思考教育、规划发展教育。

聆听窗外声音,开阔校长们视野,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文化办学品位。

3. 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我市于2004年建立“校长论坛”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一学习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组织开展活动,共同探讨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思想的碰撞,大家学理论,摆观点,谈方略,传经验。校长论坛已成为提升校长办学智慧的一个学术平台。

几年来,我们每年四个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校长论坛活动,主题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明析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向卓越”、“更快、更高、更强与学校发展”、“人文•绿色•科技与学校经营”、“以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校本研究管理机制建设”、“聚焦减负”、“追求有效教育”、“以发展性课堂实现精致教学”、“漫话重在参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建设促进文化立校”、“以学习型组织推进名师工程”、“以教育信仰构建学校精神家园”、“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等。校长的论坛发言稿,经会后整理修改几乎全部正式发表。另外,在2007年组织了一批中小学校长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撰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会刊《现代校长》第12期杂志上组稿发表。《现代校长》以《常熟市校园文化巡礼》形成专栏,介绍了我市7名中小学校长的一组论文,该杂志特级记者还报导了对10名中小学校长的专访。

2008年起,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录”评选活动,鼓励校长们从写随笔集开始,培养著书立说的意识,努力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二、 学校文化课题研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为指导,强调“研究工作常态化,”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十五”以来,我们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战略,深入基层与学校领导一起分析学校基础,挖掘教育资源,谋划可行策略,积极以学校发展打磨科研课题,并多次进行反复评估、论证、研讨,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完善,抓住重点,日趋优化几个过程,以优势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有特色的文化的“品牌学校”的课题发展促进文化发展轨迹。像练塘中心小学,从“十五”课题“小学国防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发展成“十一五”课题“构建国防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研究”,特色发展从操作层面推向到文化层面。再如白茆中心小学的“山歌文化”经历了三个课题:“开发山歌文化地方资源,发展做中学的研究”、“利用山歌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实施本地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实现了从唱唱演演到德育教育再到全面素质教育的飞跃。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教育科研促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教育品牌也日趋鲜明。如实验小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石梅小学、吴市小学的劳技教育,世茂实小的艺术教育,义庄、大义、昆承、花溪的科技教育、绿色文化,杨园小学的园艺教育,沙家浜小学地方资源开发,赵市小学的皮艺文化,辛庄、王庄的戏曲文化,海虞小学的画信,徐市中学的灯谜等等都成为了常熟教育特色的一张张骄人的“名片”,成为校园文化群芳圃中的一朵朵鲜艳的奇葩。《江苏教育》曾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为题介绍了我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从这些经验和成果中也映射出了这么一点:坚持以一个课题建设,以一个科研项目,可以促进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

三、 评估表彰机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向导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单凭学校自发行为或几次号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方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主线,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教育品牌,2009年我市制订了《常熟市特色建设先进学校评估实施意见(试行)》,在《常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校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制订本校《2010~2015年特色建设规划》,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精神和核心文化,整体规划,明确阶段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培育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研究实践,推动校本特色建设,逐步形成常熟学校文化品牌。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市各中小学都围绕“底蕴深厚、设施完善、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家长向往、社会公认”的品牌名校战略目标,认真做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创建准备,坚持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质量树校、特色扬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日益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特色文化渐趋浓厚。

如大义中心小学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围绕“绿色•阳光•生命”为主题,按“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点:“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线:“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面: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 文化建设 实践 思考

1988年开始的上海市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延承至今参与人数众多,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们积极参加课余活动的热情,是全市校外教育系统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活动品牌。

2009年,“希望之星”活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和传承教育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它唤起了更多的徐汇学子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弱势处境,并通过开展各种因地制宜的寻访活动,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在区域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校园文件建设的新途径。

一、活动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弱势文化,面临着文化空间被挤压、甚至是被“文化灭绝”或“文化群体灭绝”的威胁,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

徐汇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底蕴深厚,自2006年以来已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3项,在全市19个区县中名列前茅,已建立和分批建成“黄道婆及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龙华庙会”、“上海剪纸”、“黄杨木雕”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建成“沪上闻人名宅掌故”、“江南丝竹”、“土山湾手工技艺”、“桂林皮影艺术”、“南浦站杠棒号子”等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建成“旗袍制作技艺”、“匾额习俗”、“连环画”、“留墨石刻”等4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

二、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1.区活动中心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发挥指导培训功能

(1)通过辅导员例会平台,开展宣传培训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老师们大多云里雾里,不明白这一名词的概念,更不用说学生了。为了使寻访活动普及且有效果,活动中心充分发挥了核心指导功能,利用区大队辅导员例会这一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组织、参观、表彰等工作,保障了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各中小学负责教师通过专家讲座、观看录像、经验介绍、网站推荐等形式,了解了徐汇区的悠久历史、人文资源和已经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了其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前期的教师培训指导,为后面学生寻访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中心现有场馆资源,开展区级层面寻访

土山湾美术馆坐落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展厅。它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之一。

此次区级层面的寻访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活动阵地和场馆资源,对徐汇中小学学生开展了“失落的土山湾”专题参观考察活动。活动以排片表的形式,从2010年3月至6月,共组织学生专场40场,总人数达10000余人。精美的黄杨木雕、栩栩如生的西洋油画、明清时代的老照片……每一件展品都深深吸引着学生们。大家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展品,不时向展馆工作人员提问。通过工作人员对土山湾的历史介绍、宣传资料的发放、现场珍品的参观等,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中西文化在土山湾的完美融合,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亟待保护传承的现状。

(3)通过区信息网络平台,多方面推广普及成果

活动的普及和推广,除了传统的培训形式外,更多运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

一是建立校园文化专栏网页,将文化精髓生动活泼地“搬”上网络,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快车。专栏里的内容丰富,既有介绍徐汇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三年计划、区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基地进行介绍,还有各校的活动动态、成果照片等。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活动迅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市、区的官方网站资源,开展培训宣传。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资料丰富,文字、图片、视频、相关政府文件一应俱全。活动中心向各校推荐了这些网站,并在例会培训中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集中学习,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开展各类寻访活动

徐汇区各中学和小学以小队或中队或大队的形式,确立了一个或多个关于“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探究课题;老师们带领孩子前往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完成考察探究表;利用少先队入团、入队、十四岁生日等仪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体验活动;学校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光碟录像、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了深入探究;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各类竞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比一比,进一步感受了非物质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3.借助社区资源,提升活动品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徐汇区许多街道建立了专项保护小组和工作室,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华泾街道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龙华街道的龙华庙会、枫林街道的林曦明剪纸工作室、长桥街道的黄杨木雕和江南丝竹,天平、湖南街道的沪上文人名宅掌故,康健、漕河泾等街道的桂林班皮影艺术……

各中小学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优势,邀请街道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前往社区工作室参观采访,有效利用了社区资源,提升了活动的品质:如上师大一附小的皮影教学得到街道社区在资金、人力上的大力支持,邀请民间皮影老艺人来校表演、指导皮影;建襄小学毗邻海中国画院,近年来开展民俗画的传统活动中,充分利用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画展,对学生进行书画人文教育;世界小学地处的徐汇区湖南社区,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缩影,学校开展的各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活动,培养了学生“情感保护”的意识;西南位育中学邀请了徐汇区枫林街道的剪纸教师孙继海老师来校指导,还与社区的剪纸老人们一对一的交流剪纸的剪法,展示完成的剪纸作品……

三、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等方式进行传承,或者就是由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学校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如果传承教育从童年开始,就能使学生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所以,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如可以从剪纸、木刻、民俗画等入手,让学生领悟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就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2.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定期组织教师考察、观摩、交流学习、拓展训练,邀请专家讲座等举措,能使教师理论知识、教育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性和启迪性的思维,形成巨大辐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总之,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保障。

3.深化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所属地域的不同或习俗的差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应积极开发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实现“一校一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4.依托信息技术平台,释放校园文化巨大潜能

网络信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具有更多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除了传统的活动形式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平台,拓展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为各种思想的共存、交流和融合提供空间,提升社会的影响度,充分释放校园文化的巨大潜能。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区、对接活动

一、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如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和物质载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是顺应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需要。

(二)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的问题反映比较集中地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而社区文化是指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影响。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10个部门去年初联合拉开全国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序幕,文化进社区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成为一道十分亮丽的城市风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搭建平台,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辟渠道,实现高校和社区文化资源的互惠共享。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积极举措;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第一,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第二,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活动,是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作用的一大机制,有利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是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大举措,有利于提升社区文化水平;是服务高校文化实践的一大平台,有利于锻炼艺术院系学生的社会能力。

第三,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活动,使市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实现。把文化大餐直接送到家门口,让居民乐享文化成果。在构建和谐社会、融合新居民、提高居民文化品位上都将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让广大居民分享文化建设的民生福利,真正达到文化造血促和谐的目的。

第四,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区建设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一个绿色通道。通过“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让广大居民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了解自己的孩子,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居民”的作用,从而完善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第五,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活动,是为广大市民群众广泛接触校园文化艺术搭建一座文化桥梁,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创建成果,有利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文化方面的优势,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引导高校学生和社区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相互服务、相互支持、相互提高。

由此可知,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活动,为高校文化实践以及为大学生构筑学以致用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辟了一个渠道,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富民。

二、校园文化进社区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然而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时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一)认识不够,观念滞后

篇5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65-01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必然包含着社区群众文化繁荣的内容,另一方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充分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以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社区群众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社会的和谐社区。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多,如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克服了所谓“高雅”活动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能够吸引群众参与,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当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时,社区群众就可能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推动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展。

(二)改善社区邻里关系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还起着改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节奏邹然加快,人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再加上现在的商品房买卖,邻居和邻居之间可能都不认识,无怪乎很多人惊叹住了多年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这使人产生冷漠感,失去了传统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样的社区远远满足不了和谐社区的标准,没有和谐社区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了。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以活动为纽带而联系起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开展交流,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促进和睦的邻里关系的建立。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打造专兼结合的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社区艺术文化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干部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社区干部配备方面,可以酌情增加能够胜任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或者将这些人员抽调到相应岗位上。同时,可以通过文化馆人员提供培训等途径和方式来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当然,对热爱群众文化活动的志愿者等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社区可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培训,提高社区群众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公益性,这是由中国特色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得出的结论。既然是公益性的,社区就要适当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当前来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红红火火的背后是活动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人才的缺乏等是重要原因。这就为社区管理人员功能的发挥创造了空间。尽可能地为社区群众性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组织人员对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指导,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激发社区群众热情

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要不断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形式,持续激发社区群众热情。除了传统的消夏晚会、百场电影进社区等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彩色周末、各种票友会、民间手工艺术大赛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形式的丰富化来吸引群众,而不能固守形式,导致群众的审美疲劳,影响活动的效果。再则,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注意“群众性”,既是社区群众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又是社区群众能够以一定的形式参与进来的,要让社区群众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对群众起到激励作用。

三、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牵扯到社区各个成员、各个单位,在良好的政策条件下,各个单位通过某种形式联系起来,共同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时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和谐社会建设是个常态化的工作,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也要持续性地开展,创新性地开展,常做常新,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

篇6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篇7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越突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内涵所在、核心内容,建设好的社区文化,可以起到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1.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广大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

2.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教育居民、强化社区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3.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所以说,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树立新的城市品牌,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社区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1.个别地方和一些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往往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设立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随意化。

2.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很多社区在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预留的极少,后期无法继续落实,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3.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4.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失。目前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工作往往处于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

三、狠抓重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课题。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在我国目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逐步实现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1.强化弘扬主旋律。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相当丰富。建设社区文化,在注重多样化的同时,一定要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旋律融入其中、贯穿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各方面,使其成为社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社区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工作中,要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提高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踊跃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以及创先争优、优化环境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时俱进,倡导正气,建立和谐社区人际关系和文明新风。

2.强化工作基础建设。首先要从搞好规划入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协调机制,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充分利用好社区学校、社区广场、驻区单位和社区各种文化设施,精心设计和积极开展内容健康有益、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吸引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协调驻区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加强精神文明共建,共同为社区文化建设出智出力。

篇8

一、确立新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为此,仙河社区文化建设着眼于“五个新”,从实践这个层面上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树立新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共创和谐、共享文化”的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找准新定位。即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培育理想、倡导精神、理顺情绪、服务需求、营造环境”上;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植、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工作的模式;建立新机制。即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体系的前提下,围绕资源、环境、阵地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二、贴近主体需求,充分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

仙河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正义,真正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形式。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文化。围绕创建学习型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基础文化,建立健全了学习型社区网络,形成了社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二是积极活跃群众文化。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通过举办讲座、画展、论坛、演讲、文艺演出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同时,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家庭伦理等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先进文化对社区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三是引进高雅文化。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做到品味多元、雅俗共赏,社区千方百计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专业文化团体,及时地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也促进了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努力打造品牌文化。通过社区图书馆、职工群众俱乐部、电影院、文化休闲广场等功能馆所的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服务形式,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形成了一系列自身文化品牌。五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按照群众化、协会化、小型化的工作思路,立足“区域活动联合化、社区活动经常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盘活现有文体活动场馆、设施等资源、统筹力量,活跃职工群众业余生活。社区成立了篮球、排球、羽毛球、健身舞等各种健身活动小组,利用工余时间组织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健步走比赛、黄河口马拉松比赛、胜利油田排球比赛、畅游万亩槐林、仙河湿地等活动,利用社会资源举办消夏晚会,让职工群众由过去的表演者转为现在的观看者,举办“快乐星期五,仙河向前冲”职工趣味体育游戏,让职工群众在健身活动中体验乐趣,享受愉悦。

三、整合社区资源,大力营造共享社区文化的温馨环境

构建社区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仙河社区在积极挖掘文化智力资源的基础上,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和谐”的原则,大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合力。主动加强与主营单位密切联系,注重发挥驻地挝坏恼蟮刈饔谩@用驻地单位各类文化体育基地的优势,组织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功能互补。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融合,良性互动。通过篮球赛、乒乓球赛、棋类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油地双方加深了解,消除隔阂。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场所资源,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四、标本兼修,探索建立社区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篇9

人民司法工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化解人民自己内部矛盾纠纷的重要法律工作,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南秀村社区在街道、司法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以服务居民为立足点,坚持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同时,与时俱进。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认真努力做好社区的司法工作,构建和谐社区。

一、夯实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依法治国、依法生活的氛围

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以五五普法为抓手,以法律学堂为平台,以社区各类载体为依托,结合社会媒体为传播,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五五普法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抓手。今年是五五普法的过半之年,社区依托五五普法法制课堂,对社区依法治国的方针大略进行了认同教育,开设了“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解读。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这样的讲座六次,直接受益群众有二百多人,提高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强化社区群众依法生活的概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使广大的社区群众对党的政策充满信心,推进了党的民主进程。

2.法律学堂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平台。在街道司法所的指导下,社区开办了“法律学堂”,上半年共开课六次,受益群众达二百多人次,组织居民群众学习了《劳动合同法》《监督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依托社区各类载体,在社区交通主干道上悬挂五五普法、等法制宣传条幅上半年计五条。在社区宣传橱窗栏张贴社会治安条例、八荣八耻等法制宣传画,上半年计三十余张。以禁毒日、安全日等法制宣传为主的黑板报六期。以《物权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特色楼道文化建设,建立健康向上,家庭邻里和睦,守望互相,互相理解的和谐气氛。今年上半年建立了20个文明家庭楼栋户。

4.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寓教于乐。特别是今年的寒假,在遇到百年不遇的****时,因势利导组织了50名青少年们学习《未成人保护法》,和“如何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从小抓起,形成阶梯教育。

二、人民调解工作

1.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首先是社区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推进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保证。建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组织,由社区书记亲自担任调解委员会的主任,成立了辖区各单位联络员,成立社区第一调解小组和第二调解小组两套班子,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

2.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首先要求严格遵守人民调解的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是(1)受理纠纷(2)调查纠纷(3)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工作(4)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5)做好回访工作(6)对调解和好的民间纠纷进行统计并存档保管。使人民调解工作更加规范和严谨。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层次,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民主进程,增强社区群众对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威望。

3.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其次要求社区调解委员会规范公章、挂牌、制度、台帐、四统一。社区调解委员会有调解委员会的公章,可行使独立的工作程序;调解员一律挂牌上岗,便于社区群众识别、接待;社区人民调解室张贴有人民调解委员会规章制度、人民调解员调解规定、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特别告知、法律援助规定、人民调解程序等规定。使社区群众了解人民调解的一站式服务,营造人民调解的亲和氛围,贴近群众的生活,达到缓解社会治安压力,维护社区稳定作用;社区严格按照人民调解的程序建立了人民调解台帐、社区法律学堂台帐、五五普法台帐、法律援助台帐四大类,做好调解工作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调研工作。

4、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提前介入调研,做好做实矛盾纠纷的有效排查调处工作 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区的稳定。做好基础工作,坚持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重大节假日期间的矛盾纠纷排查,和非常时期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今年通过基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计20起,占全年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30%。

5、社区定期每半个月召开由社区书记、民警、物管、调解员、楼道小组长、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联席会,社区各部门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对社区的隐患进行集中会诊,确定调解调处方案,加强纠纷苗头的防范处理,做到及时发现纠纷信息,及时深入调处,及时平息隐患,也是探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模式。上半年社区通过矛盾纠纷排查衔接联席会议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并通过社区调解和解的矛盾纠纷计3起,占上半年调解调处的矛盾纠纷的30%。 共2页,当前第1页1

6、建立社区矛盾纠纷信息网,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扎扎实实做好有效的提前预防工作。如社区在得知有居民家里进行装修,就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咨询,对装修噪音的分贝给周围居民的影响进行现场测试,再给与合适的建议,以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帮助联系装修垃圾的清运处理问题等可预见的矛盾纠纷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真正做到“有效”“排查”“调处”。上半年社区在提前预防矛盾纠纷的排查中发现、调处的矛盾纠纷2起,占全年社区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20%。

三、积极引导律师送法进社区,提供法律援助

    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律师送法进社区是教育广大的群众"讲责任讲权利讲义务"为主题,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一致意识,引导社区群众依法办事,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的新.社区在"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指导下,以主题活动促进学习内容深化,以学习内容来规范和推动宣传教育活动,是律师进社区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前瞻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社区利用法律学堂这一平台,举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二十次,直接听众受教育者一千多人次,在举办《物权法》讲座时,一位听众说:这

样的讲座我们爱听,因为学了就可以用了,马上回家我就和邻居讲,让他把放在楼梯口的杂物清理掉,有法可依了!体现了律师进社区的实际效果,不断提升了社区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社区规定了法律咨询接待日,举行集中法律咨询活动,今年上半年开办了法律咨询6场次,发放联络卡,宣传册800多份,24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实行承诺服务,上半年一共有近一百多人得到了这项服务.

3、社区设立了维权献爱心,法律维权岗,为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合法权益的保护,直接受益者达25人。推动了社区法制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4、在新市民中开展"告别陋习法制先行"的活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有一百多名外来人口进行了学习,外来人口普法知晓、覆盖率为90%。

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不使犯罪人员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犯罪的方法,是所有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矫正犯罪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早日回归社会。

1、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法的顺利实施。社区共有五名矫正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使帮教的党员同志不出楼道,就在家门口,每月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社区主任每半个月上门慰问,做好监督与关怀相结合。

篇1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将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文化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跟踪推进,上图二期和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将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同时,还将创新“东方系列”配送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对市、区县、街镇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实行差异化配置。

上海还将探索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例如全面推进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等文化机构建立现事会制度,结合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居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吸纳社会有能力的组织参与建设;依托华爱社区服务中心国际化资源和经验,同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职业经理人培训。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