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

篇1

关于记忆是在大脑的哪个部位完成的问题,从生理学角度无论如何也不能作出明确的答复。而从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看,也没有涉及到记忆现象。事实证明,通过心理学观点能够阐明记忆现象的各种特征。形成记忆功能的原因,是根据记忆本质中神经键的可塑性考虑的。

有时神经末端膨大,结合部位面积增大,传递效率有可能提高,或有时发生分支,形成新的结合状态,反复进行动力学的神经键部位调整。这种调整在发展初期很激烈,直至发育成熟后,在小脑和大脑皮质等部位仍然很活泼,像这样神经键的灵活可变性被称为神经键的可塑性,这才是产生记忆现象的基本性质。

记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属于世界尖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组不仅对神经键的可塑性的分子水平做了解释,还在低级动物模型上搞清楚神经键的可塑性。其结果与高等动物的可塑性变化在基本原理上获得惊人的一致性。

他们利用哺乳动物的大脑,通过对大脑的海马部分施以很强的电刺激并持续刺激数小时,观察到诱发电位振幅持续增大数倍的长期增强现象。

实际上,对海马回路给予生理学水平的强刺激之后,其神经线路就容易畅通了。海马回路具有特殊构造和重要作用,接受来自大脑皮层的信息,也接受中隔等基底核来的信息,它是高度信息的处理部位。

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给患者手术去除该部位,那么患者对术前较早发生的事情记忆很好,而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记忆。

在对海马回路长期增强现象的研究中发现,在给予海马部位强刺激时,兴奋性传导物质谷氨酸的作用能使细胞内钙的浓度增高。对细胞内和细胞外特定游离离子浓度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最合适,不会损伤细胞,对钙离子还可用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法进行测定,在一般情况下,荧光强度与钙离子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钙是人体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钙除了能组成骨质外,对神经细胞的代谢和生理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钙可以营养神经”,这是有道理的。

为解决单一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问题,日本工藤佳久先生和小仓主任研究员等开始对神经键可塑性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海马部分进行刺激兴奋性传导物质谷氨酸能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的研究中,利用大白鼠胎儿的海马的初代培养神经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进行谷氨酸刺激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了,在谷氨酸刺激之后,初代培养神经细胞对谷氨酸的敏感性增加了。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钙离子浓度升降的测定,已掌握了充分的数据资料。

日本山形大学生理教研究室的加藤教授,根据海马组织切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长期增强现象成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测定方法,及时帮助把相当局部的钙离子浓度上升情况搞清楚了。此外,在世界上还没有直接从海马神经元测定钙离子浓度的报道。

当然,通过对细胞内钙的测定并不能阐明长期增强现象的原理,与其说原理,倒不如说是钙升高后出现的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活性和磷酸化过程的重要现象。对Na、K、Cl、Mg、Ca等离子和PH的电极测定法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篇2

2015-10-17[上午(09:00-11:30)]

2015-10-17[下午(14:30-17:00)]

2015-10-18[上午(09:00-11:30)]

2015-10-18[下午(14:30-17:00)]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20203 会计(专科) 00157管理会计(一)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63管理心理学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00164劳动经济学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20228 物流管理(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12英语(一)

05372国际物流导论 020245 酒店管理(专科) 03961宾馆前厅与客房操作   03963酒店管理实务   020313 销售管理(专科) 10492销售管理学

10496零售管理 10498网络销售

10510连锁与特许经营管理 10494促销管理   030112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2民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9宪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00245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60刑事诉讼法学

04729大学语文 00244经济法概论

05677法理学 030116 民商法(本科段) 05559海商法 05558侵权行为法     030301 行政管理(专科)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92市政学 00107现代管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40101 学前教育(专科) 00384学前心理学

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383学前教育学 050114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4普通逻辑

00031心理学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5现代汉语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29教育学(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6古代汉语 00506写作(一)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中学教育类(专科) 90024普通逻辑

90037美学

90087英语翻译

90441多媒体教学系统

9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90495体育保健学

90540外国文学史

90600高级英语

90735音乐教育学

90742美术技法理论

9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9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92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92054中级无机化学

92085细胞生物学

92102遥感概论

93709基本原理概论 9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90503体育教育学

90732简明配器法

9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90830现代语言学

90831英语语法

92053结构化学

92079生态学概论

92084组织胚胎学

9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92200现代设计方法

9320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

9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96421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96518微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90321中国文化概论

9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90502体育管理学

9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9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90745中国画论

90832英语词汇学

92009抽象代数

92055中级有机化学

92101区域科学原理

9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9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5543中学化学专题选讲

9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97976音乐欣赏(二) 90015英语(二)

90023高等数学(工本)

9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90501体育史

9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90541语言学概论

90603英语写作

90604英美文学选读

9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9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92018数学教育学

92051物理化学(二)

92105地理教育学

9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9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50207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0595英语阅读(一)

00596英语阅读(二)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795综合英语(二) 00522英语国家概况

00597英语写作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0794综合英语(一)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688设计概论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50454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5机械设计基础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0电子技术基础(三)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2198线性代数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23操作系统概论 080759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专科) 03950网络管理与维护 0395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3944网络技术基础

03948网络设计与组网 03946网络设计与制作 08076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7C++程序设计   080828 建筑工程(专科) 05394建筑物理 0906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检测技术 09064建筑材料及检测技术   082236 工程造价(专科)(路桥方向)   03828建筑构造(一) 03940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 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090622 农村经济与管理(专科) 01442乡镇行政管理 02557乡镇规划与管理

03971经济学基础 05220市场营销学(乡镇) 02541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100701 护理学(专科) 00488健康教育学

02997护理学基础 02903药理学(一) 02998内科护理学(一) 02899生理学

03001外科护理学(一) 100801 药学(专科) 03031药物分析 03029药剂学 02068人体解剖生理学   020106 金融(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6国际金融 00077金融市场学

00078银行会计学 00079保险学原理 020114 农业经济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27农学概论

00128农业技术经济学(一) 00134农业统计学 00129农业政策学(一) 00130作物栽培学(一) 020157 财务会计与审计(独立本科段) 08119管理会计 06072企业财务审计

08130现代公司理财 00103证券投资学

08131财务分析与案例研究 06194内部审计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152组织行为学 020204 会计(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0审计学 00158资产评估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83消费经济学 020210 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99中外民俗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88管理思想史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1薪酬管理

06092工作分析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 05375物流案例与实践(二)

05379仓储管理(二) 05376库存管理(二) 05377采购与供应管理(二)

05380供应链管理 05373物流企业管理

05378运输管理(二) 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18公共政策 05723非政府组织管理   05722公共经济学 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5293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05294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 05292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6214西方财务管理 020279 工程管理(独立本科段) 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01850建筑施工技术

06087工程项目管理 0826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08263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06962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20302 酒店管理(独立本科段) 04929旅游市场营销

04932酒店客房管理 06124旅游文化学 06126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8424酒店管理 04934现代酒店礼貌礼仪 020314 销售管理(独立本科段) 10500市场调研与销售预测

10505销售风险管理 10501销售渠道管理 10507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0516销售客户管理 10503组织间销售 030106 法律(本科段) 00230合同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13 法律教育(独立本科段) 00230合同法 00227公司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302 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00261行政法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40102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399学前游戏论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8 教育学(独立本科段)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9教育学原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40120 基础教育(独立本科段) 0568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6420中文工具书 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12政治学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本科段)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50134 英语翻译(独立本科段)   05349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050201 英语(本科段) 00600高级英语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3英语写作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50206 英语教育(独立本科段) 00087英语翻译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50309 公共关系(独立本科段) 00318公共政策

00320领导科学

03291人际关系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3292公共关系口才

03297企业文化

03300现代媒体总论 03293现代谈判学

03295国际公共关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0015英语(二)

00152组织行为学

03294公共关系案例

06091薪酬管理 050410 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0302 化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0109 采矿工程(独立本科段) 08144计算机绘图(一) 11939采矿学(二) 08146矿井提升运输

08149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08139采掘机械

08147矿井通风与安全(二)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段)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313 模具设计与制造(独立本科段)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独立本科段) 02331数据结构 02326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33软件工程 080705 电子工程(独立本科段) 08315控制工程基础 11165通信原理与系统 11162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   080709 计算机网络(独立本科段) 02331数据结构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 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20 软件工程(独立本科段) 07165软件工程概论 07026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07167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080745 计算机科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2326操作系统     080806 建筑工程(独立本科段)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6建筑设备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0807 道路与桥梁工程(独立本科段) 06078交通工程(二)

06081隧道工程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79城市道路 06080高速公路 081204 制药科学与工程(独立本科段) 03031药物分析 03029药剂学

07780化学制药工艺学     081209 应用化学(独立本科段) 02066有机化学(二) 02483工业分析     081724 铁路运输管理(独立本科段) 02375运筹学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53铁路旅客运输

06268工程数学

07113国际货物运输 07106铁路运输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454高速铁路概论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204铁路财务管理 0822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独立本科段) 02115信息管理基础

02117信息组织 06385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06627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 02124信息分析方法

02134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独立本科段) 06895汽车节能技术 06906汽车运行材料     090102 农学(独立本科段) 02676作物栽培生理

02679种子学 02678农业推广学 06172耕作学 05226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 090403 畜牧兽医(独立本科段) 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02678农业推广学

0677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 02794动物遗传育种学 11431动物卫生检疫学 100702 护理学(独立本科段) 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04436康复护理学 100805 药学(独立本科段)   06831药理学(四) 01761药剂学(二)   030401 公安管理(本科段)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2公安信息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35犯罪学(一)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015英语(二)

篇3

关键词:癫痫;脑电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1.044;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621-03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癫痫发作是可治的病症,关键是在发病早期能得到正规的合理的治疗。癫痫发作可与许多发作性疾病相混淆,而脑电图(EEG)是一种无创、价格低廉、方便有效并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查手段,是诊断癫痫的金指标。但常规脑电图对癫痫的检出率不足30%,因此,寻找和开发新的、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具有非常重要临床价值。动态脑电图及诱发试验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显提高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EFO)的检出率,同时对与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脑电图诱发试验的基本原理

1.1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EEG与脑生物代谢密切相关。多环节和多层次电化学过程产生细胞外电流即经头皮可描记的EEG,是大脑代谢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一种成分破坏都可产生异常改变,故脑电图可发现脑部各种损害,特别是识别癫痫患者癫痫样放电。癫痫发病时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增高,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减少,抑制作用减弱,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导致细胞游离钙水平升高,诱发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痫样放电。癫痫就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过度同步放电的结果。用微电极记录脑细胞内的电活动,可以发现各种癫痫灶的神经元在发作间隙期可出现一种特殊电现象,即发作性去极化偏移(PDS)。PDS是病灶内神经元产生反复去极化引起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波幅和高频率棘波放电。当大脑皮层某一点由PDS而产生癫痫样放电,其邻近区域神经元也产生同步放电,同步放电的结果使整个区域产生癫痫样放电,神经元去极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就有棘波形成。目前的动态脑电图鉴测,方法是将电极安装在患者头皮上后,导线可插到带有放大器的腰盒,腰盒内除放大器外,还有录音带或光盘以供记录脑电讯号,待检测完毕后,把记录到的脑电讯号放到主机荧光屏显示。

1.2诱发试验的基础原理

脑电图诱发试验是指在清醒安静闭目状态下描记的脑电图,有可能是正常或轻度异常,但如果给予能改变大脑兴奋水平的直接或间接刺激,或者改变患者的生理学、生化学条件,使患者处于与安静时不同的状态,有时就诱发出潜在性异常所见或者能使已经存在的异常所见显得更明显。比较广泛被使用的有以下几种。

1.2.1过度呼吸、睁闭眼、闪光刺激的诱发试验(即常规诱发试验)①过度呼吸诱发试验是指患者由于过度呼吸(每分钟有20~50ml空气交换)血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下成为碱中毒状态,结果引起脑血管收缩,脑血流减少,造成脑细胞环境的变化,易发生异常波。②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大脑在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情况。⑨闪光刺激诱发试验是用强烈光线作闪光刺激视网膜引起脑电图的变化,可诱发出发作性的异常波和临床发作。

1.2.2 睡眠剥夺和睡眠诱发试验 睡眠剥夺是指受试者少睡觉,最好24h不睡,增加身体的生理负担从而降低了抽搐闽值,使阳性率增加。睡眠诱发是指只睡眠时由于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机能的低下,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脱离了激化系统的控制,结果造成发作波发生的适宜条件。

1.2.3 药物诱发试验 最常见是贝美格诱发试验。贝美格(Bemegride,BM)又称美解眠(Regicide)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结构与巴比妥类似,系巴比妥类竞争性拮抗剂。贝美格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癫痫的患者可明显提高检查时痫样放电阳性率。

1.2.4癔病诱发试验癫痫可与许多发作性疾病相混淆,最常见的一种是癔症性非痫性发作。癔症患者往往伴有很强的暗示性。癔病诱发试验就是运用癔症患者很强的暗示性,在暗示诱发发作后记录脑电图。80年代Cohen等16]就应用了癔症诱发试验,获得了良好鉴别痫性发作与癔症性发作的效果。癔病诱发试验操作法现有多种,如静脉注射lO%葡萄糖酸钙10~15ml,出现温热时即可发作,或者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即可发作。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核心是在做癔病诱发试验(HPT)之前要针对该方法的内容做好暗示。

2 在癫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癫痫的诊断必须有反复癫痫发作和引起这种发作的细胞过度放电即痫样放电(EFD)。没有痫样放电的癫痫是不存在的或非癫痫性的,有癫痫发作就一定有痫样放电,故发作的脑电图的异常已成为癫痫诊断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名词委员会所下的定义:痫样放电是指突然发生的并与背景或基本电活动相区别的放电。常见的痫样放电①棘波:指时程为20~80ms的放电可为单相、双相或三相,以双相为多,主要是负相。②尖波:指时程为70~200ms或以上的突发放电。③棘慢波、尖慢波:指由一个棘波或尖波后面紧随一个慢波按顺序出现。④其他:多棘波、多棘慢波、3Hz棘慢波,2.5Hz以下的尖一慢波。目前,常规的过度呼吸、睁闭眼、闪光刺激的诱发试验,能捕捉到痫样放电的7%~30%。有些诱发试验可进一步提高EFD的检出率。解学礼报告对50例常规脑电图未见异常的癫痫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24~34h禁睡后记录脑电图,结果癫痫组EFD检出率为42%而健康组15例中无1例有EPD。李晓燕报告对64例癫痫患者行剥夺睡眠一睡眠联合诱发试验,其中大发作14例,小发作8例,局限性发作10例,精神运动性发作7例,植物神经性22例,不能分类3例,常规脑电图未见异常或可疑。结果剥夺睡眠诱发后有30例阳性(占75%),大发作14例有8例阳性,局限性发作10例有7例阳性,精神运动性发作7例全部异常,失神发作8例有6例阳性,植物神经性发作22例有14例阳性,不能分类3例中有2例阳性。白勤等对98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和剥夺睡眠诱发及睡眠诱发脑电图试验。结果常规脑电图检查异常78例,占80.4%,剥夺睡眠脑电图异常86例,占87.8%,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80例,占81.6%。睡眠诱发有2种:①自然睡眠。②药物睡眠。自然睡眠优于药物睡眠,睡眠诱发是安全可靠、较为理想的符合生理学的方法。潘映辐等对478例行贝美格诱发试验(EEG.BMT),结果EEG―BMT对癫痫组EEG阳性率可提高到80.2%,但非癫痫组的阳性率亦达37.5%。但值得指出的是颞叶性发作44例的BMT阳性率高达91%,其中局灶性EFD为52.5%,对辅助临床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国内有作者报

告Its],对49例常规EEG无EFD的癫痫患者和22例癔病性痉挛发作者进行EEG-BMT,结果癫痫组EFD发生率为96%,而癔病组EEG均未见异常反应。

3 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癫痫可与许多发作性疾病相混淆,最常见的一种是癔症性非痫性发作。癔症占门诊患者的18%~23%,住院患者中占5%~15%,而且难治性癫痫(IE)中有癔症者占5%~20%。癫痫与癔病的关系争论了数个世纪。若不正确诊断,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癫痫治疗和其他如就业、择偶及人际关系一系列问题。而不恰当地应用抗癫痫药物不但对发作没有帮助,实际上还可能诱发或增加发作,使发作顽固性。因此,及时地识别和诊断发作的性质非常必要。Langcman等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诱导法对癫痫与癔病发作的鉴别敏感率为77%,特异性为100%。潘映辐等1983~1986年曾对108例患者进行了HPT的EEG和临床观察(第1组疑为癔病63例,第2组为IE疑伴有癔病发作13例,第3组肯定为非癔病的和不伴癔病的其它发作者32例)。结果第1组中53例阳性(84.1%),第2组6例为阳性(46.2%),第3组无1例HPT阳性者。经1年以上随诊第1组余10例中8例为癫痫,2例为癔病;第2组另7例仅为IE;癔病和伴癔病者61例,HPT阳性者59例,阳性率为96.7%,无假阳性,亦无明显不良反应。李国良等[1钉对96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及癔病诱发试验(AFFG-HPT)研究。结果,难治性癫痫疑伴癔病组18例中14例阳性为77.8%,癔病或癫痫发作诊断不定组36例中24阳性为66.7%,癫痫组18例1阳性为5.6%,癔病组24例中22阳性为91.7%。96.O%的患者明确诊断。

篇4

主题词 穴位生理 电皮肤反应 针灸原理

针电位是针刺作用原理的基础。笔者通过长期实验研究,对针电位的机理及其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1959年,前苏联学者И.И.Русецкий认为:"针刺时发现有电位的改变,离子由上皮向深部移动,表面部位带阴电,而深部组织带阳电"[1-2]。上述观点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本文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不同结果,故对此提出商榷意见。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对象

随机按门诊次序测试接受治疗的病人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56岁。操作者为同一针灸大夫,取不同穴位,使用普通不锈钢毫针,进针深度在5~10 mm,测试均在秋季的常温条件下进行。另随机对健康的年轻人5例进行测试。

1.2 方法

运用自动稳零的直流微伏计,对针电位进行测量,输入阻抗为3 MΩ,最小灵敏度为30 μV,其零点漂移小于±0.5 μV/h。采用电子电位差计(XWC100A型,0.5级)进行自动记录,描绘出针电位的变化。输出信号的负极用1 mm厚银板10 mm×30 mm贴在脱脂并涂有导电膏的手腕皮肤上,正极接在针灸针的柄上。持针大夫的手与针柄绝缘,在针刺入穴位后,即获得针电位,并记录在记录纸上(记录纸的满刻度为300 mV,走纸速率为20 mm/min,其宽度为25 cm)。每人测试时间为10~15 min。为便于张贴,照像缩小原记录纸,并复制,如图1。

2 结果

针刺的针电位记录,由起始电位随时间记录出一条曲线。曲线上出现长短不等的横线为针在提插时的记录。对此曲线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发现此针电位具有按时间指数变化的规律,即某时刻t的针电位为:E=E0ekt。其中E0为起始针电位,因人而异;e为常数,2.7182;t为时间,以分为单位;k为常数,可为正数或负数。验证上述现象是否符合时间指数变化规律的方法是将测得的数值用对数座标纸表示出来。若各点的连线为一直线,则证明针电位是按照指数的规律在变化,见图1。

按上述方法对50例所测针电位的数值进行验证,全部所测针电位均符合上述规律。为节省版面,仅列出前6例的有关参数于表1。

健康正常人5例所测结果,同样符合上述规律。

3 讨论

针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针与人体组成的"半电池"。对此应从以下各点谈起。

以上表明人体的细胞内外都充满着各种离子,在离子之间还存在着各种交换,在金属针进入人体后,必然引起离子的重新分布,使得人体与金属之间产生电位差。

(3)针电位的产生:根据生物物理化学原理,金属M浸于溶液中,在金属界面上产生双电层反应

M正离子+电子。

在把金属针刺入人体穴位时,因人体内含有极性很大的水分子、极性蛋白质以及其他许多极性离子,它们与针上构成晶格的铁离子相互作用而产生双电层。这样使得一部分铁离子与金属中的其他铁离子间的键力减弱,离开针而进入与针表面相接近的体液之中。针因失去铁离子而带负电荷,体液因有铁离子进入而带正电荷。这两种相反的电荷彼此间相互吸引。在金属针与体液之间由于电荷分布的差异便产生针电位,也就是金属针与体液组成"半电池",其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针电位的大小由以下3个因素所决定:

(1)金属针的种类,即金针、银针等有所区别,本文从略;(2)温度;(3)体液的性质,即因人而异的体液使针电位有所不同。

此外,进针、留针、出针以及提插均对针电位有影响。

针电位在测量时,实际上是由以下各电位的总和;即针电位E=E1+E2+E3。其中:E1为无关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电位;E2为人体内浓差电位及其他电位的复合电位;E3为针刺入人体穴位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电位。

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E1与E2为相对稳定不变的,即所测的变化值就是E3的变化值,也就是针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电位差。

针电位的测试表明不同人的不同穴位之间的起始电位E0是有差异的,这反应人体的机能状态之间的差异。

关于常数k,有的人为负值,有的人为正值,即针电位有的增加,有的减少,这表明与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这有待于深入研究。

针刺入人体穴位,除去机械的损伤性刺激外,还有电的刺激、电化学、离子重新分布的作用,这些也有待于深入研究。

按照Русецкий的论点,针刺入人体后,在针的上部带负电荷,针的下部带正电荷,如图3左所示。事实上金属针是导体,上下各带相反的电荷,必然造成电荷的中和,即电位立即消失。但实验证明针电位是相当持久的存在着,而未消失。这说明上述论点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

上述论点的错误在于:(1)违背物质结构的基本原理,即水和其他极性分子与金属结晶格子上离子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上述论点把两者视为互不相关联的,只是由于某种不明了的原因把离子由表皮带到深层,事实上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2)违背了生物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即按照Русецкий的论点,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电位差,上为负下为正,中间是零电位,如图3右所示。这与"双电层"的理论是相违的。

在过去,人们认为针刺作用于人体穴位是一种机械损伤性的刺激,实际上它还伴有电位

效应的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针刺的全过程。所以,针电位的意义在于它把针刺作用原理的研究提高到电生理学的水平上,并为此提供一个新的开端。

4 参考文献

1 Китаиский Метод Лечебного Иглоукильюагния,1959:22

篇5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青光眼;早期诊断

青光眼是我国的常见病,占致盲眼病的第四位,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1%~1.64%[1],青光眼致盲人数占盲人总数的5.3%~21%[2]。因此,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认为,青光眼内层视网膜(内丛状层和节细胞层)最早出现损害,因此对青光眼早期内层视网膜损伤的检测非常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视野检测,但有研究表明,青光眼在常规视野检查出现异常时,约25%~40%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已死亡[3],且为不可逆改变。因此,寻找视野之外的其他视功能检查方法及完善或发展这些方法,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研究领域中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Sutter等[4]提出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来定量评价视网膜的功能,已逐渐在临床及科研上得到了推广。传统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是用闪光刺激记录视网膜的总体电反应,对微小病灶不敏感,也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局部视网膜电图是记录视网膜对局部闪光刺激的反应,其具有信/噪比低、信号弱、需多次叠加的特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大量局部区域的电反应。而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的多个不同区域,将视网膜不同区域的反应分离并提取出来,并用一立体图像(见图1)显示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反应密度,直观地反映各部位的视功能,且可进一步在二维图上分析不同象限、不同区域的反应密度及峰时,也可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多焦视网膜电图几乎同时对视网膜的不同部位进行刺激,多部位的刺激时间几乎重叠,因此多焦视网膜电图既弥补了全视野视网膜电图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又解决了局部视网膜电图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测试大量区域的问题。

1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

多焦视网膜电图是应用m系列控制伪随机刺激方法[5,6],达到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并应用快速Walsh变换,计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以单通道的常规电极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并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出来。这种系统可分别分析视觉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成分,从而反映视觉系统不同层次的功能。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刺激图形通常采用随离心度增加而增大的六边形阵列图形(见图2),六边形的大小依据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分布而设置。由于离心度越大,单位面积视网膜产生的电反应越小,因此这种随离心度增加而增大的六边形阵列刺激图形可使刺激野的中心与周边的反应振幅和信/噪比差异减小。各刺激图形均在两种状态中交替切换,两种状态的切换由伪随机二进制m序列环(binary msequence cycle)控制。在这种伪随机二进制m序列环调控下,每种状态在任何刺激时刻出现的概率为0.5(即相对于六边形局部闪光刺激图形来说,刺激野中50%的六边形呈黑色,50%呈白色)。此外,在伪随机m序列环调控下可保证在不同刺激起始时间,仅在此起始时间的六边形有反应,而其他区域六边形无反应,使得各个局部六边形反应之间互不相关(正交)。这样就可以通过对伪随机m序列的交叉相关分析和采用Walsh变换计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关函数,在一个通道的记录信号中将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反应波形分离提取出来(见图3)。 图1 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密度的地形图 图2 一种刺激图形轮廓图3 多焦视网膜电图(略)

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分一阶反应(first order kernel,FOK)和二阶反应(second order kernel,SOK)。一阶反应是对单个输入信号的独立脉冲响应,代表对刺激的平均亮度反应。即受刺激小的区域在一个完整伪随机m序列环调控下,2种状态交替刺激产生的两个平均反应之差。对于六边形黑白闪光图形刺激,一阶反应在数值上等于白光刺激的平均反应。一阶反应主要反映视觉系统反应的线性特征。一般认为,一阶反应主要起源于外层视网膜,代表外层视网膜的功能状况。二阶反应主要反映前后两次刺激之间相互作用的脉冲响应,在数值上等于前后两次相同状态刺激相互作用的平均反应减去前后两次不同状态刺激相互作用的平均反应。二阶反应为前后两次刺激的相互作用,主要反映视觉系统反应的非线性部分特征。现认为,二阶反应主要起源于内层视网膜,代表内层视网膜的功能状况。

多焦视网膜电图主要(一阶反应)为一个双相波,开始出现一个负相波,随后是一个正相波,正相波后还可能出现第二个负相波。这三个波分别命名为N1、P1、N2,其测量标准如下:N1反应的振幅从基线至N1的波谷;P1反应的振幅从N1的波谷至P1的波峰;N1和P1的潜时从刺激开始至波谷或波峰的时间。正常人的各波图形表现为:一维图显示黄斑中心凹的波幅最大,向周边逐渐减弱;二维图显示暖色调为波幅最大的黄斑中心凹,向周边色调逐渐变冷;三维图显示有一陡峭的山峰,峰尖表示黄斑中心凹反应区,峰底表示周边视网膜的反应区。

多焦视网膜电图较传统视觉电生理有其独到之处,因而Sutter首次报道以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尤以对青光眼的应用为最多,它为客观评价早期青光眼性视功能损害提供了新的潜在手段。

2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2.1 黄斑中心凹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最高

多焦视网膜电图以中心凹反应最大,越向旁边黄斑区及周部,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越低[4,7,8],潜时也越延长。Kondo[9]发现,随着偏心度的增加,各波反应密度(即单位面积的反应幅度)明显下降,其中P1波比N1、N2波下降更快。与Sutter和Tran[4]的研究结果相同,提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与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分布相一致,即表现为黄斑区反应密度高,在三维反应密度图上呈现峰状。

2.2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不对称分布 Kondo等[10]对21只正常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观察到正常眼在近视网膜中心凹处多焦视网膜电图鼻、颞侧反应不对称,颞侧视网膜的反应密度较鼻侧高,上下两半视网膜的反应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arks等[7]记录20只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一阶反应潜时在视野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Nagatomo等[11]也测量了20只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发现N1波和P1波波幅在中心凹最大,随离心率增加而减弱,而P1波中变异最大的也在中心凹,视网膜上半部N1波和P1波的潜时比下半部视网膜短,而波幅则较之大,提示可能存在上部视网膜功能优势,视网膜鼻、颞侧反应的潜时和波幅差异无显著性。Seeliger等[12]用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潜时做出一阶反应潜时地形图,发现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潜时个体变异很小,在生理盲点、刺激野上下边界和黄斑区潜时较长,在黄斑区周围潜时较短,在颞侧视网膜潜时最短。多焦视网膜电图的鼻-颞侧变异现象可能与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节细胞、无长突细胞及丛间细胞功能活动有关。Frishman等[13]发现,向猴眼玻璃体内注射河豚毒素(TTX)或N-甲基-左/右旋天冬氨酸(NMDLA)时,可以消除这种鼻-颞侧变异。原因是两者可以去除多焦视网膜电图主要成分。Hood等[14]发现,人眼多焦视网膜电图波形也具有与猴眼相似的鼻-颞侧变异特征,但不如猴眼明显,因为猴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中内层视网膜的功能较大。

2.3 年龄对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Anzai等[15]记录了32例(32眼)年轻和老年健康志愿受检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波形,观察了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区各项反应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状况,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的N1波和P1波的振幅与潜时均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局部反应的波幅趋于减小,而潜时逐渐延长。这与正等[16]和谭浅等[17]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后者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波振幅密度值及潜时的变化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有关。

3 青光眼及高眼压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

Graham等[18]发现,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与传统闪光视网膜电图相似,仅在一些晚期青光眼患者出现轻微的振幅下降,但多数患者的二阶反应则已有显著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程及神经纤维层变薄程度相关。研究中还发现这种异常也出现于视野正常的可疑青光眼者,提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能来源于神经节细胞层,因而推测二阶反应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功能有关,对辅助诊断青光眼有帮助。而Hasegawa等[19]在分析了14例26眼的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和26例正常人26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和Humphrey静态视野计后,发现当出现青光眼视野损伤时,多焦视网膜电图潜时延长,而幅度并不下降。Chan等[20]对高眼压症者和正常人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二阶反应进行了分析比较,所有高眼压症者(≥22 mmHg)经过全面眼部检查及视野分析,排除眼部损害,结果高眼压症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二阶反应极大地低于正常者,二阶反应较一阶反应减弱显著,而黄斑较周边减弱显著。因此认为,一阶、二阶反应分析对于检测高眼压症视网膜功能改变很有帮助。二阶反应分析对于检测内层视网膜的活动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检测早期青光眼的重要指标,而其中黄斑反应减弱可能是早期青光眼改变的重要指征。刘瑞珏等[21]比较分析了28例35眼正常对照者、7例7眼高眼压者和11例14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全视野最大反应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后,发现青光眼和高眼压组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P1波反应密度低于正常组,其潜时无明显延长,提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反应在高眼压和青光眼均有改变。黄丽娜等[22]分别对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49眼、可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23眼、正常对照组41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早期和可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同时行视野检查,记录并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六环和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和潜时。他们发现早期和可疑开角性青光眼组六环和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4 多焦视网膜电图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关系

Hasegawa等[19]对比分析14例26眼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26例26眼正常人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和Humphrey静态视野计,发现两组间P1-N1和P1-N2的波幅差异无显著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的P1波和N2波潜时变化小,但与正常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检查技术,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更加精确、敏感和快速地检测视功能,在青光眼的诊断中已初步体现了其优越性。它作为新一代的视觉电生理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把视觉电生理的诊断技术和视觉电生理学的研究引向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严密.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7.

2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705.

3 Fortune B,Weinreb RN.Glaucoma in the 21st century.Harcourt Health Communications,2000,73:271-275.

4 Sutter EE,Tran D.The field topography of ERG components in man:the photopic luminance response.Vision Res,1992,32:433-446.

5 Sutter EE.The fast mtransform:a fast computation of cross correlation with binary msequences.SIAM J Computing,1991,20:686-694.

6 Sutter EE.The interpretation of multifocal binary kernels.Doc Ophthalmol,2000,100:49-75.

7 Park SS,Keating D,Williamson TH,et al.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 retina using th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a control study.Br J Ophthalmol,1996,80:831-834.

8 Parks SS,Keating D,Evans AL,et al.Comparison of repeatability of the multifocal electro retinogram and humphrey perimeter.Doc Ophthalmol,1996,92(4):281-289.

9 Kondo M,Miyake Y,Horiguchi M,et al.Recording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on and off responses in humans.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8,39:574-580.

10 Kondo M,Miyake Y,Horiguchi M,et al.Normal value of retinal response densitiesi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1996,100:810-816.

11 Nagatomo A,Nao IN,Maruiwa F,et al.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in normal subjects.Jpn J Ophthalmol,1998,42:129-135.

12 Seeliger MW, Kretschmann UH,Apfelstedt Sylla E,et al.Implicit time topography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Invest Ophthalmol VisSci,1998,39:718-723.

13 Frishman LJ,Saszik S,Harwerth RS,et al.Effects of experimental glaucoma in macaques on the multifocal ERG.Multifocal ERG in laserinduced glaucoma.Doc Ophthalmol,2000,100(2-3):231-251.

14 Hood DC.Assessing retinal function with the multifocal technique.Prog Retina Eye Res,2000,19(5):607-646.

15 Anzai K,Mori K,Ota M,et al.Aging of macular function as seen i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J Jpn Ophthalmol Soc,1998,102:49-53.

16 正,梁炯基,马娟妹,等.我国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征.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98-103.

17 谭浅,夏朝华,丁芝祥,等.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增龄变化.国际眼科杂志,2005,5(2):275-277.

18 Graham SL,Klistorner A.Electrophysiology:a review of signal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to investigating glaucoma.Aust NZJ Ophthalmol,1998,26(1):71-85.

19 Hasegawa S,Takagi M,Usui T,et al.Waveform changes of the firstorder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patients with glaucom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1597-1603.

20 Chan HH,Brown B.Pilot study of th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ocular hypertension.Br J Ophthalmol,2000,84(10):1147-1153.

21 刘瑞珏,严良,张茂英,等.高眼压和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眼科新进展,2001,21(4):292-293.

篇6

1渊源与发展

《周易》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原体”有“群经之首”之称,她通过卦的形象变化来寻求自然、人化的规律。生动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通过进取诸身、远察诸物、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建构的,这正是《周易》所创,所以说医源于易。明代张介宾的“医易同源”论曰:“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中医学#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医易同源,不仅是指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论形态的合一。

中医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经历了三次发展,第一次出现于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期《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该书基于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黄帝内经》与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药物学的《神衣本草经》以及《难经》和《黄帝内经》被历代一家奉为四大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次为唐、宋、金、元时期,此期各种专科和综合性论著层出叠见,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第三次为明清时期,吴又可提出治疗传染病的学术见解,创立了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此期,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而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标志着古典形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精气血津、卫气营血“六经”和“三焦”等多种辨证方法,根据病情表现,辨明疾病的症候,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疾病。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西医源于古希腊文明,最早创造医学体系的是爱奥尼亚地区柯斯岛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关西医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理论,认为人身上有4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这四种液体的流动维系着人的生命,它们相互调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坏,人就生病。希腊化时期,盖伦(公元130-200年)总结了希腊医学自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实践和临床实践,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盖伦的医学理论在欧洲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迎来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16-17世纪,维萨留斯通过人体解剖校正了盖伦的人体生理结构,出版了伟大的著作《人体结构》》标志着解剖学的诞生。哈维等则发现血液循环理论,将物理学、化学的概念引入生物医学中。显微镜的发明不但确立了“细胞”概念而且认识了微生物。18-19世纪,细胞学、实验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医学的诞生。巴斯德灭菌法的发明使手术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发明使传染病有效控制,标志着现代医学走向成熟。20世纪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出现使现代医学完全进入了实际应用时代。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创造成为可能。西医学发展达到了巅峰。

西医学把人简化为生物学客体,注重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属性,是通过解剖尸体,用实验做出生物学等指标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把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还原为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问题。认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学、物理等致病因子,对人体某一部分的损害,或人体缺乏某些必需物质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来了,诊断便确立。治疗上,西医是依靠药物等治疗手段,针对致病因素进行对抗治疗,强调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学、哲学层面的充分比较中医之气与量子的本质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论)、特别是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揭示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药性等学说的科学内涵。拟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中医理论,建立现代的中医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体观和辨证唯物论为哲学思想,以量子理论等现代学科为理论基础,基于机体电磁辐射场表征中医人体之“气”的观点,运用微观状态的电磁辐射光(量子)辐射、能量(热)等量子形式,研究阐述中医理论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科学。概括的讲,量子中医学就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学科。当然,量子中医学目前还仅仅是个概念,形成一个完整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层面的支撑。但随着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揭示,量子中医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2科学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同中国古代哲学观,为辨证、有机唯物主义,主要以取象思维为主。其方法论为思辨。中医药学是采用模型建构、整体认知、直觉观测、动态把握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转化,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②功能性,中医学在认识解剖形体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人体的功能活动,常常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③恒动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维系着形气相互转化过程的机体,人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机体气的动态平衡和失衡的过程。

西医学的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还原分析论为其方法论,其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西医学是采用物质分析、数学定量、实验实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将人体视为各个零部件的组合。主要从病灶局部出发,用微观的、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结构忽视功能,以解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人体的形体器官和化学构成,认为人是一台机器,只有物理的关系,而没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对人的整体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体生理、病理的静态、局部忽视其变化、动态及整体。

量子中医学的哲学观与中医学相同,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其思维方式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论以还原、综合并重。量子中医学是中医学理论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构建而形成的。其特点与中医学有诸多相同点,①整体观,量子的通讯联系性可以将具有电磁辐射的万物联系起来,具有整体观外,量子组成的电磁场在宇宙的空间中伸延且没有边界,表现为整体性;量子的纠缠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画出量子的整体观的属性,②功能性,机体的量子是机体内非分子型的通讯信使,机体电磁辐射是生命现象基础特征,其形成的电磁辐射场具有高度相干性,与生命体系相互关联,是调节生命功能和生命状态的有效途径。③恒动性,电磁辐射都是恒动的、永无静止的。④量子可以通过基于光电效应的仪器,定量的测知机体辐射的量子的数目、频率及量子统计,从而分析生物体系(如:人)的状态。与中医气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测性更客观更缜密,这是量子中医学建立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基础。

3支撑学科

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中国古代哲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其思辨工具。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学作为其指导思想而且以哲学作为其说理工具的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造成了中医理论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诊察方法主观化,缺乏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而且难以理解和掌握。

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16-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经典物理学、化学等近代科学体系,西医学以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察及实验研究体系,形成了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具备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以及电磁理论等现代科学体系。量子中医学是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转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等哲学思辨工具形成的学科,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上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强度、频率及量子统计等建立起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

综上可见,中医学、西医学、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基础学科不同,决定了其研究层面不同,中医学是以人体之“气”这一抽象的物质概念为研究对象,西医学是以机体的器官、细胞、分子为其研究对象的,量子中医学是以机体的量子、(电磁辐射)为研究对象的。

4临床诊治

中医理论是基于“气一元论”思想建立起来的,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整个宇宙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转变也是气的使然,气的阴阳平衡是衡量机体健康与否的标准尺度,气的状态是由医者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之诊察方法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利用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气的状态。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方剂、针灸、推拿等,这一过程中医称为辨证论治。

四诊诊断方法依据有三条:①司外揣内。意为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②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或其它部分密切联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达变,即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通过对比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意为以健康人体的表现或状态去衡量病人,即可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及病变所在,从而为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医主要应用源于天然的中药和以疏通经络为主的各种非药物治疗,用中医药理论对药物进行复方组合,对人体进行有重点的整体治疗。在大量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先者们根据不同的症候总结出大量的相应的药方,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有是证用是方是中医的重要医则。中医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恢复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为主的,所以其治疗的范围有限。

西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查技术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方面。

西医主要应用化学药品和手术治疗,消除病原体的侵袭和弥补机体的代偿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还有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等。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西医可能会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或一种方法为主同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病因、病理,运用药物的化学作用性质和方式,形成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治疗思想是针对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对抗疗法。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设计是以能够特异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为标准,治疗活动就是运用这种手段去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过程。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向更低的微观层次深入,越来越趋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理解疾病和医学现象。

量子中医学是在传统中医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论转化传统中医哲学内容构建的,认为量子可以表征中医之气。其诊断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统或其他检测生物超微弱发光、电磁、热能等仪器检测机体的量子行为,定量确定机体的状态,通过建立机体量子的行为与方剂、针灸等的定量数理关系,实施治疗的。量子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学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量子中医学实现治疗的定量化,中医学则是定性的。

5讨论

中医理论源于东方文明,西医理论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量子中医学却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论转化来自东方文明的中医理论而来的。他们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医学是建立在人体之“气是构成并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物质”这一哲学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医学是建立在人体之“气是机体电磁辐射场”这一具体物质概念之上的,中医学“气”的概念是哲学层面的概念是彻底的、绝对的,量子中医学“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层面的概念,是实在的、可定量检测的。量子中医学认为量子与气具有同构性,而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还原论为代表,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量子中医学是以中医学为实践基础,以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建立的学科,同中医学一样强调人体生命的功能变化规律,西医是以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近代科学为支撑建立的学科,强调人体生命的结构变化规律,强调征服自然。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支撑学科,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辨工具为其说理工具。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重视机体的整体性、恒动性、功能性,形神统一,西医则重视脏器和细胞组织分析、强调局部、静态、结构,排斥精神因素;中医学重唯象研究,强调阴阳平衡,而量子中医学和西医学则重实证研究,注重实证分析、综合。量子中医学从机体电磁辐射层面研究人体;西医学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中医学则从整体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变化;中医学的诊断擅长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辨证逻辑和定性分析,量子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诊断尽可能运用一切科学技术发明,以定量检测为主;治疗上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是以天然的中药、针灸、拔罐等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调动机体的抗病潜能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种药物配伍,多种方法并用来提高疗效,侧重于治未病,西医治病则主要是以化学药物、手术等为主要工具,通过对抗局部病灶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侧重于治已病。

量子中医学刚刚形成,是基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结果,其理论性实践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已分别诞生了两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论成熟,临床实践丰富。

篇7

关键词: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颜色;成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5

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实际上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因此,必须有光线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才能引起视觉。

我们看到影子和光的直线传播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光从光源传播出来,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部分光线会被物体吸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而其他未被物体挡住的光线,会继续前进,有光的地方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受不到光照射的地方就就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而呈现阴影的现象,所以形成了影子。例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是影子形成的例子。所以说,要是没有光,哪会有影子呢?

我们又是如何看清物体呢?那也是物体把各部分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才能看见。例如,我们在教室内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反射光线进入到我们的眼睛;黑板不光滑,光照到黑板上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坐在教室里的我们都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在一般情况下,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但是光导纤维却能让光线通过在内部的数次反射,走过一条“弯曲”的路线。类似地,如果能够发明出一种隐身器的表面材料以及合理的外形,使得光能够沿表面发生弯曲,绕过物体并继续沿直线传播,所以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物体背后的东西。同时,虽然隐身器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没有光线从其上反射到我们眼里,我们是看不到隐身器的。显然这个隐身器应该是球形,这样在各个方位都能达到“隐身”的目的。实际上物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是人的眼睛感受不到而已。

我们从水面上看水中物体,看到的是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浅)的虚像,这是因为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折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浅。同理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潜水员从水中看水面以上的物体,看到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我们能看到实像是因为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而我们看到虚像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我们看到的是实象还是虚象,都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只是他们的区别是:1. 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在凸透镜成像中,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2. 承接方式不同: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人看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们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例子: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像就是虚象,我们用相机照出来的就是实象。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颜色的呢?为什么物体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是物体吸收了特定的光,而反射了部分的光,那为什么物体会吸收特定的光呢?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的光对应着不同的波长,物体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其原子、电子都有一定的能量当某一波长的光照射在这些物体表面而能引起物体表面原子、电子发生共振时,光就被吸收了,原子、电子就得到了光的能量,当一个连续波长的光。比如说是太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共振的波长的光被物体吸收了,其他的光则被原子挡在外面并反射出去,然后这些光经过组合原理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如果物体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而是让光通过,那物体就是透明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看到各种色彩,如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朵朵白云、鲜红的玫瑰花瓣、绿色的庄稼、黄色的油菜花等。所有这些颜色都是在白天才能看见、分辨,也就是说只有在光线照射的条件下才能呈现出来。总之,透明物体的颜色就是它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就是它反射色光的颜色。同时人们还注意到,在太阳光下看见某一物体呈现某种颜色,如果再把它放在白炽灯下(特别是某种彩色灯下),该物体的颜色就发生了改变。于是,人们推断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是由于有光的存在.颜色都是光作用在物体表面后,发生了不同的反映,再刺激人的眼睛后产生的。不同的光会产生不同的刺激,所以眼睛看到不同的物体就会有不同的颜色感觉。在黑暗条件下,人眼看不见不发光物体颜色的,只有当外来的光线照射在其表面后,它的颜色才能被人眼感知。所以,颜色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的结果。但最终必须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才能感受多彩的世界。

篇8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物质,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肥料。在大气中分子态氮约79%,不能为大多数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和动物)直接利用;而地球水圈和土壤含有相当数量的硝态氮,可绝大部分在海洋中,难以被生物有效利用,限制了生物体的发展。生物界氮素输入的最主要物质形式是大自然含量极低的氨态氮(铵离子),因此氨态氮的供应成为生物界繁荣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自然界中,氨态氮的来源主要就是通过固氮作用(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及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固氮作用有两种方式:一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现象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较少;二是生物固氮,即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占90%以上。

二、生物固氮

固氮生物自1862年发现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知的固氮生物,多数为原核生物,主要的生物类群有真细菌,放线菌和蓝藻三大类。根据不同的固氮方式可分为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两大类。自生固氮生物的种类多,分布广,但固氮效率低,固氮量少。这类固氮生物主要有:①需氧的自身固氮菌,如固氮菌等;②厌氧的自生固氮菌,如巴氏梭菌等;③兼性厌氧的自生固氮菌,如克氏杆菌等;④光合自养的自生固氮菌,如红螺菌等。现在已知的自生固氮菌有15个科37个属的100多种。共生固氮的微生物固氮效率高,固氮量大,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与另一生物共同生活才能固氮,这类生物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界氮素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微生物有:①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为中国特有);②与满江红(红萍)共生的鱼腥藻;③与桤木共生的弗兰克氏菌等。次外,有些自生固氮微生物也可与其他生物联合,形成松散的结构,进行固氮,它们在一起生活时对彼此双方生长都有利,但关系不如共生固氮那么密切。这种固氮方式称为联合固氮。近20年来,联合固氮的研究也正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共生固氮在生物固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固氮量约占生物固氮量的五分之四,相当于当今全世界合成氨生产的三倍,而主要的固氮共生体是农业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经济作物――豆科植物。因此,共生固氮主要指的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共生固氮作用。共生固氮作用是根瘤菌与植物双方有关基因共同参与,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其生理、生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基本过程为:(a)植物分泌特定的类黄酮物质;(b)类黄酮物质被根瘤菌识别(nodD基因产物是传感器);(c)nodD基因的产物NoD-D蛋白能识别出正确的类黄酮物质,就会激活其他的nod基因,然后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会共同形成结瘤因子;(d)植物再识别确认正确的结瘤因子。于是,结瘤因子就启动了结瘤的早期过程;(e)除结瘤因子之外,根瘤菌的胞外多糖可能在以后结瘤过程中(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也起到重要的识别作用。

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共生固氮研究在根瘤菌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共生固氮研究也进入到分子遗传学研究阶段。近年来,在研究根瘤菌共生固氮基因的定位、调控以及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三、共生固氮的分子遗传研究

1862年,人们就确定了固氮生物的存在,并发现了自身固氮菌以及根瘤菌与高等植物共生后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的现象。但是,一直到1960年,固氮的研究都是以固氮菌的整体细胞为材料,探索的是生物固氮代谢的途径,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生理水平。1960年以后,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高纯度的固氮酶,便开始了固氮生化和酶学方面的研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对生物固氮的能量来源、电子传递和防氧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固氮酶的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及催化机理、氧防护机制以及固氮酶活性的调节,电子传递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地了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固氮生物化学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对固氮酶的性质和固氮的基本原理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开始了固氮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肺炎克氏杆菌最先用于固氮遗传研究的材料,根瘤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是在研究了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固氮酶基因(nif)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7]。近年来,在根瘤菌共生固氮基因的定位、调控、基因组研究及其与豆科植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

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根瘤菌中有大量的基因参与了这个过程。目前对于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作用机理的了解仍然较少。随着基因组序列及功能深入的研究,一定会极大地促进人们对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机理的了解。随着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还将会发现更多新的根瘤菌共生固氮基因和调控机制,彻底揭开共生固氮作用的奥秘,并进一步定向改造和提高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效率,实现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

当今生物固氮的热点之一是研究禾本科植物的固氮。Reddy等利用豆科植物早期结瘤素基因作为探针,与不同水稻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杂交,发现水稻中也存在早期结瘤素基因,如enod2、enod5、enod12、enodl4、enod40、enod55、enod70和enod93的同源基因。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俞冠翘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王彦章等将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Gmenod2B的启动子与报告基因β-葡萄糖苷酶(GUS)基因融合构建成嵌合基因Gmenod2BP-GUS,以此嵌合基因作为探索水稻细胞感受结瘤因子信号的分子标记;结果转基因水稻中的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enod2B启动子的表达可以受结瘤因子诱导,仅在水稻根部的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且受到氮源的调控,由此推测在水稻中可能存在结瘤因子所诱导的豆科早期结瘤素表达的类似机制。

四、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能源、粮食、人口和环境等问题,因而生物固氮的研究备受关注,生物固氮研究已经被列为“国际生物学计划”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各国政府都将其视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据美国国家科学院1979年估计,地球表面每年约有14 500万t分子氮通过生物固氮转化为肥料氮,约占全球氮素供应量的70%。上世纪初以来全球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氮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大量施用化肥,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招致水体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生物固氮既不降低土壤肥力,也不污染环境,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氮源,应用生物固氮,能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物固氮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洪国藩宋鸿遇:《固氮之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樊庆笙:《固氮微生物学》,农业出版社,1993

[3]Jefferson R A. Assaying chimeric genes in plants, the GUS gene fusion system. Plant Mol Biol Report. 1987.5: 387~405

[4] Wen PC, Tsong TK. 1993.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l genomic DNA.Nucleic Acids Res. 21(9):2260

[5]Reddy P M ,Aggarwal R K,Ramos M C,et a1.W idespread occurrence of the homologue of the early nodulin (ENOD)genes in Oryza species and related grasses.Biochem BiophysResComm,1999,258:148-154

篇10

经过对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将网络课程建设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提出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可以优势互补,通过MOOC、微课、E-Learning网络学习空间等平台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强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突破了传统校园教育的局限,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MOOC;微课;E-Learning;网络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迅速发展,随着MOOC、微课、E-Learning网络学习空间等平台的出现,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这种教学方式又被称作“混合式”教学。它的优势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优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做如下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不利于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视频、图形、动画等资源都得以利用,教学效果显著,但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现象,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只掌握基本原理

但理解不够深入。尽管有些高校加强了实践教学,但仍然存在实验项目少、资源有限等问题,这样的实践环节不能满足多数人能力的提高。

1.2在教学手段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上“满堂灌”现象更为突出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学手段从粉笔改变为投影,其实质不过是从口头灌输转换为屏幕灌输〔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多是在不停的做笔记,缺少思考。

1.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有问题也很少在课堂上提问;另外,有很多同学不做笔记,听讲也不是很认真;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地与老师交流,老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2“混合式”教学理念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回到课堂上与对应课程的任课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式学习,把线上、线下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即“混合式”教学。教学时提供以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进入课堂前完成对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并进行相关作业测试;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问题的答疑,开展协作探讨和互动交流等。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环节的交叉性,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环节的交叉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2〕。

3网络课程建设途径

3.1MOOC有些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应用理论知识阐述临床疾病的能力,通过MOOC平台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为课堂上全面学习做好准备〔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半教学课时安排为学生自己在线按照计划学习知识点;另一半教学课时安排为面授形式,教师对课程知识点总结、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每章视频学习后进行不少于10道题的测试,提供在线徽章作为奖励手段,另外基于问题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间有共同的资源、作业、讨论以及学习成绩;课中,教师对相应章节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课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线上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3.2E-Learning网络学习空间

通过教学应用,逐渐发现E-Learning网络学习空间和传统课堂各有所长,通过研究如何发挥各自平台的长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形成了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在E-Learning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视频、课件、图形、动画等)上传至学习空间,供学生预习、复习;可以在课程内消息以及共享资源(例如:好的文档或者到其他web资源的链接);可以提供学生讨论的空间,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师生可以在线互动交流等,尤其在成绩册功能选项里,可以体现学生在线讨论、作业、在线测试情况,从而能更加真实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评价。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课后的在线交流互动;要求教师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将课堂教学与网络空间教学合理有效地衔接起来;要求教师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3.3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守“值得学”、“容易学”和“想去学”三个基本原则,使微课具有诸多优势,可以成为当前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解决当今教学中存在的难题。畜牧兽医课程微课可以按照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和课堂教学方法两种依据进行分类,以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等,以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等。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设计思路,制作不同类别的微课。以动物生理学课程介绍知识为主的微课为例,可制作如:动作电位形成机制、肌肉收缩耦联机制、细胞膜转运机制、呼吸膜气体交换过程等内容的微课。微课时长控制在15min内,以5~8min为宜,在每一节微课中只关注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小问题。微课创作的方法和技术具有简单易学、操作简便、快速上手等“平民化”特点,制作微课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具备摄像功能的工具进行拍摄,包括手机、DV摄像机、单反相面等设备,并对“黑板、课堂、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的微课教学过程进行录制。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录屏软件,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CamtasiaStudio或屏幕录像专家),录制通过PPT、WORD等形式呈现教学过程〔6〕。

4网络课程建设意义

在高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从“板书+大屏幕”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课上与课下紧密结合,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变为“课堂精讲+网络自学”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4.1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线上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掌握情况自主性地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

4.2实施自主选择性学习

网络资源可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不同专业对本门课程的要求略有不同,所以根据专业性质及各专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为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自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4.3学习空间实施协同学习

在E-Learning系统中提供了在线答疑、讨论区等交互式反馈及时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与老师及时沟通,还能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造和共享。

5结束语

网络课程的出现为高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教学质量有重要提升作用。本文通过对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建设现状的分析,以促进该教学模式得以被广泛地应用。

作者:彭永帅 霍永 宋金星 宋予震 王军 霍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敖谦,刘华,贾善德.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42~47.

〔3〕王希斌,侯九阳,刘春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E-Learn-ing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89~90.

〔4〕李祁,李瑛,赵秀丽.MOOC平台下的“混合式”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