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

篇1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二、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篇2

关键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7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的发展迅猛,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大范围的接轨,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审视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旅游成为了放松自我、沉淀思维、积攒力量的最好中转站。现代人,在对外进行个人发展壮大的同时,同时也需求对内思想的进步和升华,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切入点进入旅游市场,慢慢成为了当今旅游市场中的中流砥柱。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浏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发掘兴起,现代人在旅游中进行学习思考,回顾历史,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红色旅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红色旅游区别于普通的旅游,在旅游链条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研发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既是红色旅游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红色旅游纪念品在浓缩了地方民俗风貌的同时,还要代表着革命老区的人文情怀,体现特殊年代的特殊精神,具有很强的表达性和纪念性。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品位和旅游文化,能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心情愉悦的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体会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达到思想上的愉悦。相对其它的纪念品而言,红色旅游纪念品因其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既有与普通旅游纪念品相同的内容,又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红色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体现,应该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且用材考究、造型美观、加工精美、易于携带。而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正为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2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全镇管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西柏坡红色旅游引领着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红色文化旅游业,是河北省在全国最有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它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代结晶。总体现状来看,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属于“大杂烩式”的纪念品,能够代表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少,贩卖的种类繁多的旅游纪念品跟祖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并无差异,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分析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和问题、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对完善西柏坡的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2.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认识不足

红色旅游的发掘与兴起,源于我国的发展历程,表达着我国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情感的纪念,同时也是进行自我再教育的殿堂。作为红色旅游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红色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混淆在一起,并没有认识到其延展的教育意义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能量。由此造成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偏低。红色旅游迥异于普通旅游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可以在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宣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红色旅游纪念品正是这种精神宣扬的载体和方式之一,一个好的纪念品能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充分体现并完美融会,使旅游者在旅游行为结束后也能赏物思情、回味无穷。多数是纪念品主要在纪念馆和售货摊点售卖,旅游纪念品的总量不少,品种上也比较多,基本都是常见到的手枪、弹壳工艺品、坦克、手榴弹、地雷、八路军书包、宣传画、小儿书、草鞋、独轮车、伟人纪念章、纺线车、年画、布鞋、玩具、碗、梳子等木质纪念品等等。这些包装简陋、做工粗糙,样式雷同、单调的旅游商品很难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学习感受到的红色精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根据地的特殊情感,是厚重的情感,是能流动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语言,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纪念品应该做到能承载这种延展,能够用无声讲述,能够用物品寄托思念,简单粗糙没有特点的纪念品,很难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2.2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

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没有珍藏类、赏玩类、实用类等区别,就此而言,西柏坡的纪念品多数属于简单具有一定红色含义的小物件,大都粗制滥造,特点不突出,宣教作用不明显。例如纪念品中的手枪、弹头饰品等虽具“泛红色”,但其具有时期的普遍属性,尚不能代表地道战这个特定环境特征的特定属性,很难使人联想到当地当时的时代人物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的精神等。

2.3 创新性少,缺乏研发激情

当地所售的商品大都缺乏创新和创意,设计理念陈旧,能够代表红色旅游,制作精良,造型美观,便于携带,有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并且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运用现代科技,具有适应游客新的需求的新面貌基本没有。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新,设计简陋、造型一般、制作工艺简单、很多都没有包装,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在现代社会很难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现代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眼界越来越开阔,没有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在现在与未来都是没有市场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品位。

3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路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出发点应着重于“红色”,在设计上突出其功能和本质上的特点,达到既融合历史纪念又审美愉悦,产品作为承载红色旅游的延展,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在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应以革命故事和历史事实,以及英雄事迹为依托,以提高精神感悟和审美愉悦为目标,以艺术的表达手段融合当地特色,进行再设计,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诉求、达到精神愉悦,并且符合红色旅游的拓展性和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致调研,找寻创意切入点。任何商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游客的购物需求,正确分析游客需求是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从纪念品的种类可以开发食用类、珍藏类、赏玩类、游戏类、动漫类等纪念品体系,也可以从小学生、中学生、年轻人、老年人等参观人群的心理需求考虑,可以将红色元素融入不同的设计中。

(2)利用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设计方法分析纪念品的SET系列因素,将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因素和红色革命故事、人物进行巧妙结合,例如抓住目前的动漫需求趋势,重新设计战士的动漫形象,加入西柏坡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开发出具有深远影响和教育意义的红色动漫产品。结合最新3D打印技术,将设计的三维立体人物或场景根据顾客选择打印出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另一方面以实物的形式起到宣传和教育意义。

(3)红色文化符号化。红色文化是西柏坡纪念品开发的灵魂,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对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反映西柏坡经典红色文化的设计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符号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对西柏坡的地域资源、民俗资源和生态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头脑风暴,可以提出无数个融入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纪念品创意,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些创意的可行性。例如考虑年轻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喜好,可以将红色符号“趣味性”应用,减弱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年龄感和沧桑感,让其焕发出年轻化、现代化的时尚特征。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到现代年轻人的设计中去,使年轻人和青年群体乐于购买,在享受现代设计感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红色的内涵。

4 结语

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设计师的重视,西柏坡旅游纪念品存在种类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产品没有系列化、系统化,包装也比较落后,急需设计开发能体现景点特征的系统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中我们要正确认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红色性质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时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不但挖掘革命老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绿色旅游、特产、文学艺术等资源,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文化诉求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肖龙,钟福民.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20).

[2]赵亚伟.西柏坡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7).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红色文化

一、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红色体育运动的形式特点以及意义的探析,红色体育运动应在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为教育起到助推作用[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命需要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它是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繁荣的同时,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新诠释。新时期,我们需要理性认识高校体育的文化使命,这对促进高校体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包括了运动技能、体育目标、运动技巧、综合素质等项目的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同时承担着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高校体育公共课是学生入学必须选修的科目,思政教育可以与体育课有机地融合,使两种不同科目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学的实现

当下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养成“全科育人”的教学方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对于健康的标准也不能只是身体素质的优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需要承担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培养。有效的体育教学还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爱国意识的高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指引,倡导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高度融合,不断创新融合的方法,利用好红色文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充分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立德树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2]。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文化科学教育、实现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结合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课程要融合思想教育,首先要了解红色文化的璀璨历史,从唯物辩证法等指导思想理论出发,对体育运动的联动性、过程性、发展性、矛盾性进行讨论,讨论结果指出:在思想意识下,体育运动的基本思想内容有利于高校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核心本质,以及内外关系的规律,是推进高校体育运动精神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价值冲突,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一种态度。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考虑以“为谁培养人”为使命,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价值载体,重新思考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合理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怎样培养人”的延伸[3]。强调教师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个人独立人格的培养。它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息习惯,践行“锻炼身体,体育强国”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学派作风来带动新一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挖掘武术、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德育要素,对高校体育德育要素与通识教育进行整合创新,不仅是传统体育教育的创新路径,也是德育方法的创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教学实效性,为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基础[4]。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在学生生活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完成学业,应对未来进入社会和职场的高强度挑战[5]。

篇4

之一、千人签字

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我院在红色花蕊举行了举行“讲文明,守纪律,抓学风”主题教育月千人签字活动。物流与电商学院学院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同学们充满热情,井然有序的到横幅前的帐篷下签字。该活动通过营造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引导我院学生做到“乐学、勤学、会学”,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我院“乐学进取 诚实笃行”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之二、美化校园行

2018年11月23日,为给同学们创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物流与电商学院生活部举办了“美化校园行”的活动,为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维护文明校园环境树立榜样。期间,同学们相互分工合作,观察细致,沿路捡起一片片垃圾。他们热情高涨,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路面上的垃圾被清扫的干干净净。通过举办美化校园活动提升同学的环保意识,培养同学的主人翁感,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为我们校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积极的做贡献,让同学们积极地树立环保意识,让同学们真正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去关心去爱护,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之三、学生干部座谈会

12月7日晚上七点,物流与电商学院于E202开展了“讲文明,守纪律,抓学风”为主题的学生干部座谈会活动。我院团学会学检部全体干事及18级各班班委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首先,各班班委讲述了班级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就班级学风、宿舍卫生、心理健康做了总结发言。他们也互相学习,交流班级工作经验,探讨了后期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学检部部长张云基根据各班班委提出的问题及建议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干部解决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最后,此次座谈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成功。此次座谈会不仅为班委更好的解决班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从而推动班级整体的发展,而且也加强了团学会与班级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我院学生工作的良好发展。

之四、“讲文明、守纪律、抓学风”主题团课

2018年11月15日,物流与电商学院于b201教室成功举办了“讲文明守纪律抓学风”主题团课活动。在主持人的布置下,团课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每位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朗诵、发言,无不是他们对“讲文明守纪律抓新风”的深刻认识。团课期间,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专心致志的听讲,回答问题态度积极。本次团课的成功开展让同学们都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使大家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当代新青年。本次团课将推动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促进班级学风的建设,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之五、宿舍风采展示

2018年11月26日至2018年12月3日,物流与电商学院成功举办了“特色宿舍风采展示,共筑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物流与电商学院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首先,各个寝室对寝室进行精心的装饰和整理,展示出自己寝室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随后,各个寝室将作品上交后,生活部对本次活动中作品进行筛选,将活动中能展示出寝室特色文化的优秀作品筛选出来,并于第十三周对优秀作品评比完毕。在二次评比中,挑选出最具寝室特色、符合校园青春氛围的优秀作品并将结果于十四周的周一公布。由各个班级、院系选出优秀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并进行颁奖,之后优秀作品由宣传部在红色花蕊校园文化展板处进行特别展示,作为宣传优秀寝室文化,带领大家共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本院内部文化活动,拉近宿舍内部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舍友之间的情谊,扩大特色寝室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营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篇5

由于旅游文化是与地域、景点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建设目标务必与地域文化、区域旅游景观联系起来,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同时,渗透进丰厚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投入、改造和创新,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使旅游业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保护环境、尊重民众、服务游客的道德文化。系统培育起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旅游文化,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的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我国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飞跃,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二、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旅游文化突出人本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素质做起,千方百计为旅游主体服务。一段时期以来,旅游发展急于投入回报,一些业者甚至不择手段,宰杀客户,损坏我国文明形象,给旅游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旅游文化建设的策略创新,前提是更新观念,要深刻认识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本质意义,着力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和一般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文化素质,树立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把旅游产业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结合起来抓紧抓好。致力于养成广大旅游业者的良好的文化素质、优雅的举止、高尚的情操、和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的力度,继续致力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在旅游景区,要开创一个人人关注旅游、人人热爱旅游、人人为旅游文化服务的新局面,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都能成为各地旅游景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旅游强国的良好形象。此外,在增加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努力满足旅游者的生活和文化需要,让国内外游客在特色景区里,游得舒心,玩得畅快,真正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三、形式创新:拓展旅游文化的形式

新世纪以来的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要持久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进一步扩大旅游规模,实现旅游强国目标,旅游形式的创新也很有必要。就地域旅游来说,目前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旅游骨干景点的龙头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努力使旅游景区由单一带动型向景区、乡村和城市多带动型转变,由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发展型向旅游、文化、生态等“多位一体”的融合型旅游转变,由偏重资源供给型旅游向资源、市场结合型旅游转变,由文化单一型旅游向文化复合型旅游发展,并根据各地实际,把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等组合起来,向叠加联动模式转换,加快区域旅游文化建设,形成旅游区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提高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质量,统筹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大旅游、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逐步将我国的许多著名旅游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圣地。不断创新形式,做大做强旅游事业,真正实现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战略转变。具体的方法就不胜枚举了。例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推出旅游专题,深入挖掘景点的文化品质,向世界推广。专题推广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提高旅游知名度,借以吸引各地游客,不断拓展旅游规模。又如可以举办旅游节,组织旅游节庆和会展等专题活动,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引起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引各国游客。举办旅游节是重要的旅游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举办旅游节和相关会展,展示整个区域和骨干城市的旅游形象,扩大地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游客的认知程度。各地的旅游景观的中心城市,要借助基本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做好节庆、会展工作,生成和宣传、扩大本地旅游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再如,要增添旅游景区的文化情调,挖掘景点的传统文化特色。这也是拓展旅游格局的一个重要方法。游客游览的目的,是接触和欣赏原来所没有看到的风光名胜、历史风情和传统文化。这就是异域异国风情,是区域旅游的特色所在。我们务必致力于挖掘这些文化内涵,突出我国特有的建筑、园林、雕塑、绘画、民俗风情,和我国历史上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审美追求、道德情操等,以多元、深刻、丰厚的文化特色,吸引世界游客。

四、内容创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篇6

1.1重业务能力提升,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

青年教师认识到踏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竞赛;在科研方面,努力参加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掘学科的热点和创新点,潜心撰写论文。然而,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容易漠视,并且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才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还有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党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

1.2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

有些青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却容易被忽视。《礼记》中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思想质量、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去实现正确的价值需求。

1.3重独立拼搏,轻团队合作

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己、顺利晋升职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多的是独自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等,在教研室里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会造成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问题出现。宋朝的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不仅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懂得敬业奉献。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2.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基本都以院(系)为单位安排比较固定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但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单边政策”方式来进行。而青年教师一般思想比较活跃、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难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2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奖励措施,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粗线条的表述,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倾斜化的重业务水平,轻思想政治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部分青年教师轻视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导致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2.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较多,主要来源于教学和科研竞争强,晋升职称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3.1拓宽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

3.1.1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信度和效度

从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定期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开展,不能走过场。可以充分运用高校人才优势,可以适时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还应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的力度,并在所属院部为每位教师挑选导师,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全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

3.1.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难以提高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使大家在交流与竞赛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踏访红色遗址,重温红色精神,从各个缩影中更加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史;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同学生们一起走向社区走向田间地头,促进社区、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3.1.3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当代,新媒体凭借时效性强、信息储备量大、覆盖率广和感染性强等优点,逐步成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因此,应借助其优势,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点问题,典型人物事迹,鼓励大家阅读评论提问,并给与科学的解答。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向青年教师宣传健康、科学及正面的理论。

3.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3.2.1利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青年教师提升修养

榜样的力量,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样,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先进个人事迹,以发挥其带头、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微媒体等报载体,大力宣传模范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和激发更多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感染并带动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师德修养。

3.2.2运用适当物质激励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运用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使青年教师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感,进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突出并且品德高尚,思想先进,学生师德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应当在工资、津贴、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不仅是肯定优秀教师的努力和价值,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朝着此方向努力。

3.2.3通过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督促青年教师保持先进性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常规化,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考评活动。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给予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长此以往努力建成师德观念强、师风正、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3.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3.3.1借助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走近青年教师生活

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生活均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压力较大,顾及更多的是多上课多发论文多做项目,如何更好的照顾家庭,而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导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收入、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后顾之忧,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

3.3.2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走进青年教师内心

青年教师在实现工作生活的多个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内外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首先要掌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反应机制及诱因,积极预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

4总结

篇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根据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对海南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099-03

1海南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地域范畴内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详实地记录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研究地方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记录、保护、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南地方文献资源不仅是记录海南文化现象、反映本地域历史变迁的载体,更是海南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区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域文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地方文献资源的繁荣程度,同时,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好坏将制约区域文化的发展进程。

1.1海南区域文化使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呈现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亚热带地域使海南区域文化富有独特性。海南区域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部分,又包含黎苗族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边疆文化、琼崖红色文化、热带海岛文化等,这些都呈现出海南文化的多样性。海南省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语言和民俗上形成以海南话、黎话、儋州话为主的语言体系及民风习俗。海南省有19个县市的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但是由于其传承、地域、经济的不同,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

1.2区域文化决定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地方文献资源是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反映。从源流上看,海南区域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又有其独立性;从区域上看,岛外传入的外来文化及本岛土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交往和演变中逐渐发展为海南本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海南文化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不仅要注重海南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要重视由传统文化衍生出来的新文化资源。如:《张文秀》《秦香莲》《刁蛮公主》等传统琼剧依然长盛不衰,还有反映近代海南移民潮的琼剧《下南洋》,表现海南红色革命琼剧《母瑞山》和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题材琼剧《沸腾的万泉河》等剧目纷纷搬上琼剧舞台,这些新编琼剧在剧本、唱腔、演绎手段、表现形式上都糅合了新时期文化风貌。因此,在考虑地方资源的内容与方向时,要充分考虑海南区域文化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文献建设发展战略。

2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品牌资源建设的定位与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区域文化建设。但人们在考虑区域文化发展时,更多的是与经济联系起来,很少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联系起来。在挖掘区域文化促进地方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丰富文化,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是区域文化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因此,在打造地方文献品牌时既要考虑到文化自身的特点,又要兼顾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

2.1结合区域文化对地方文献品牌资源建设定位

虽然各地图书馆非常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但是在构建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体系时,主要着重于发展常规项目,对于当地区域文化特色及其经济发展而衍生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并未予以重视,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准定位,被动开展工作。可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品牌建设进行定位相当重要。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品牌资源建设应对区域文化品牌、区域亮点、经典文化项目进行积极回应。海南地方文献品牌建设应从本地域传统文化、发展特点、优势并结合地域环境方面进行定位:在历史传承上,海南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民俗都可从中选取精粹作为品牌资源,如定安县的“琼剧”、澄迈的“八音”、三亚的“崖州民歌”、儋州的“调声”、保亭的“黎苗民俗”等;在革命历程上,有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红色娘子军”“渡海作战”等;在区域亮点上,各市县都有其文化亮点,如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澄迈县“世界长寿之乡”、东方市“花梨文化之乡”、儋州市“(海南)西部文化历史重镇”和“诗乡歌海”等;在文化产业项目上,在海南举办的各类比赛有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南金椰子高尔夫公开赛、环岛国际大帆船赛、万宁日月湾国际冲浪赛等重大比赛。另外,各种传统节日和为了弘扬民俗而设立的节庆,如:“海口元宵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五指山黎苗族三月三”“儋州调声艺术节”“海南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澄迈盈滨龙水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欢乐节”等。从以上的区域特点、亮点打造地方文献品牌,既弘扬了区域传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建设发挥出重大作用。因此,打造地方文献品牌资源应根据建设目的全面考虑,进行资源类型、范围和方向的筛选,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追求目标,才能保证资源质量。

2.2从区域文化优势、特色中挖掘地方文献资源,探究建设途径

地方文献特色资源的建设要先选好突破口,积极地探索和创建品牌的途径和模式,还要提高地方文献资源利用的普及性和共享性。一方面,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优势明显。由于没有文字,黎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图画、实物等方式传承。为了让读者更直观、便捷地了解海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海南省图书馆开辟了黎族文化展示区,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黎族语言、文化、宗教、民俗、服饰、民间工艺、音乐、舞蹈等,展柜陈列织锦、服饰、头饰、犁耙、鱼篓、舂米桶、陶罐、纺线机、染料等生产生活用品,并有黎族织女进行现场演示织锦,同时辅以黎族研究著作。海南省图书馆从真人演示、实物、图片、视像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展示、挖掘黎族文化,打造黎族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海南省三沙市隶属海南省,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区域。海南省图书馆筹备专设“三沙文献资源库”,主要对关于南海诸岛历史、现状有关的文献、实物进行全面收集。博鳌亚洲论坛是唯一在中国定址的国际性论坛,会址在海南,对海南而言极具区域优势。博鳌亚洲论坛在深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及宣传、推动海南社会、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作用巨大。海南省图书馆已建“博鳌亚洲论坛数据库”,主要分为博鳌纪实、经济博鳌、学术博鳌、博鳌人物、乡土博鳌等板块。因此,海南省图书馆为挖掘区域优势,采用对特色专题设置专区、资源库、数据库等方式,并在资源处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建设模式。目前这些途径和方式在保存史料、传承文化、开发研究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征集地方文献资源途径多样化

地方文献资源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果地方文献资源收集不全,必然对资源的完整度、应用性有很大影响,更遑论打造品牌项目。目前,各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地方文献资源收集作为最基础、最持久的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为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征集办法,海南省图书馆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征集途径,将征集工作分为4个层次进行:①依托相关行政机构。本馆需依托政府,取得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文体厅等相关政府机构的行政支持,下达行政指令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既提高政府机构层面征集的效率,又能号召社会关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②依靠本馆及各市县图书馆的力量。本馆利用经费购买及与各市县馆形成制度性的文献交换模式。③依靠本馆全体员工。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人、朋友,在出差、探亲、外出时如遇见地方文献类资源,经与地方文献部门沟通核对后,符合条件的按相关政策进行购买或提供文献线索。④面向社会。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地方文献资源征集工作,鼓励捐赠及拍卖。事实证明,海南省图书馆采用这种4层联动的方式效果显著,地方文献征集数量明显上升。可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收集,对确保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3海南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地方文献资源能否为当地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文献价值的重要体现,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要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文献管理者应该在地方文献的保护、利用、开发上掌握主动权,兼顾协调地方文献与区域文化建设需求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提供研究型服务产品,增加地方文献资源的附加值,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3.1建立科学的建设方法和运作机制是地方文献资源发展的保障

目前,许多图书馆热衷于建设、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但对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与运作机制是确保地方文献资源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图书馆需要取得主管部门的支持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力度,成立跨系统、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同时,要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引入市场机制,与开发商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海南省图书馆建设“博鳌亚洲论坛数据库”的项目,经过组织专家研讨,获得省委宣传部主管部门的支持,经实地考察博鳌论坛所在区域,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协作等一系列准备后,对该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并与中标方对数据库的建设、验收、使用、维护等问题进行明确的合同式约定。另外,海南省图书馆为了快速、及时获取更多的地方文献特色资源,依托地方文献部门的资源、借助本馆技术部门的设备和人员,在海南各地节庆或重大民俗活动期间,进行现场拍摄和收集相关资料。这种做法不仅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特色资源,培养并锻炼了人才队伍,而且为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注重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区域文化与经济建设,要重视需求平衡

地方文献资源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要作用是为当地的各项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和存在价值在于如何服务社会。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展示地方文献资源,使社会各界人士有所认识;其次,要与社科联、高校、地方志机构等科研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了解其文化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开展类型多样的咨询活动,及时掌握社会各界的需求。实际上,图书馆依据社会要求不断丰富资源的范围、种类及方式的建设过程,也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及探索服务模式的过程。

随着区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视,图书馆出现所藏地方文献资源跟不上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矛盾。如:读者到馆查询不到所需的地方资料,图书馆又存在所建设的重点地方特色资源无人问津的情况。要解决这些矛盾,图书馆需要敏锐地抓住当前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规划及进程,制订资源建设目标。同时,图书馆在建设、开发地方文献特色资源时要进行科学决策,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多方了解项目的价值及需求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和平衡区域文化与地方文献之间的需求关系,通过为区域文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群支持地方文献资源的发展与建设。

3.3对地方文献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提升自身价值

各图书馆积极建设地方文献资源,除了保存史料、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外,还要重视开展学术研究。海南省图书馆要真正做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首先,图书馆要重视对所建设、开发资源的研究,尤其是特色资源;其次,要开展对本馆及其他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的研究。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开展学术研究的意义,除提升资源自身价值外,对提高图书馆员工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加强地方文献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研究主要围绕地方文献资源自身建设和资源内容的开发与利用,并使之成为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可以根据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内容开展若干专题研究,由专题立项目,以项目树品牌,凭品牌推介特色资源,让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开发、研究带动整个区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使多方受益,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力武.地域文化、环境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探究:以广东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40-43.

[2]王琼文.挖掘琼州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海南文化强省[J].中国地方志,2005(6):43-45.

篇8

两园·一剧,尽享红色耄耋

“两园·一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主题公园。两园,即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一剧,即《太行山》实景剧。据“两园·一剧”市场部负责人张慧经理介绍:“‘两园·一剧’集八路军文化、机械娱乐、参与体验、精品演艺、住宿餐饮、会议接待、教育培训于一体,是全国大型的八路军文化体验式教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浓郁热烈的军旅风情,缤纷动感的体验参与,使其成为游客首选的红色旅游景区。”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太行西街,八路村——真实还原抗战时期八路军生活、生产、工作、娱乐的历史场景;军艺社——结合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展现八路军“亦文亦武”的抗战风貌;三大演出——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欢庆胜利》大巡游,通过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抗击日寇的艰苦历程。采访中,张经理满怀激情地谈到:“在八路军文化园参观游览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到‘当一天八路军’的活动中,穿军装、照军相、扛步枪、吃小米饭、住老区炕、唱抗战歌曲、看抗战戏剧,穿越历史时空,深度体验八路军文化。一件件熟悉的物件,一张张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动人的演出,都深刻地触动着每一位爱国者的心灵。”

游击战体验园位于八路军总部旧址、指挥部——蟠龙镇砖壁村。依据总司令提出的“八路军十大游击战法”,在三面悬崖的险要地势设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和围困战等军事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中,手握机枪、高举手雷、隐埋地雷,真正打一场游击战,来一场真人CS对抗赛,当一回真正的抗日英雄,体验烽火年代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太行山》实景剧由著名导演李前宽执导,以为背景,以太行山水为依托,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再现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将士与太行山人民浴血奋战,共同抗击日寇的感人史实。演出主题内容包括:《序幕》、第一章《太行血》、第二章《太行魂》、第三章《太行情》、第四章《太行泪》、第五章《太行剑》六部分,该剧将真实革命情景与乡土风情演艺相结合,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其规模之大、样式之新,足以令此演出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模式中独树一帜,成为太行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红色旅游新亮点。

集中优势,凸显红色旅游亮点

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园·一剧”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下应运而生,将八路军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并将老区人民伟大的爱国情怀贯穿于各个表演之中,以一种感人至深的体验式旅游赢得众多游客的青睐。

主题景观:八字双枪大门、八路村、军艺社、胜利坛、九曲桥等多处含义独特的景观让游客在闲暇之余,不仅可以观赏到美丽的风景,更可品味建筑艺术的魅力与背后的灵魂。

精彩演艺:《欢庆胜利》大巡游、情景枪战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民间杂耍、戏剧鼓书等二十几种表演以其最热烈的民间艺术形式、极具鲜明的舞蹈、杂技、武术表现特征,为游客展示了八年抗战的艰辛与抗日胜利后普天同庆的欢快场面。

激情体验:地道战、地雷战、追击战、围困战等游击战法以及真人CS枪战,以先进的射击游戏设备,让游客进行对抗性、竞争性的团队实战模拟演练,亲身体验辉煌的战斗场面。

拓展训练:水面、陆地、高空多种拓展项目,可供参与“当一天八路军”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学生团队进行军事训练,激发自身潜能,提升团队协作凝聚力。

实景演出:将真实革命情景与乡土风情演艺相结合,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其规模之大、样式之新,足以令此演出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模式中独树一帜,成为太行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红色旅游新创新。

红色旅游新突破 注重体验式旅游

“两园·一剧”坚持以体验式营销为基础,并重点抓住了的几大主要原则:主题原则,传承太行精神;体验参与原则,把产品宣传好,让游客零距离接触、享受精神食粮;两抓原则,抓软件和硬件,用一流的讲解、服务和态度对待未来发展;和谐原则,以合作互赢的方式与旅游业的同行共同服务消费者。

很多人习惯上认为红色旅游会比较沉闷,而“两园·一剧”的“独特”就在于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两园·一剧”改变以往红色旅游景区单一式的观光旅游模式,将红色、古色、绿色搭配,参观游览与游客互动参与体验融为一体。“我们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历史旧貌,再现历史史实,集历史教育与现代娱乐为一体,让游客零距离接触,使红色旅游体验没有距离感,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张经理如是说。

如今,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选择可以互动参与、能够充分融入的体验式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这一点上,“两园·一剧”景区能够极大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如: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欢庆胜利》大巡游等精彩演绎都设计了互动参与环节,游客可以亲自上阵,与演员共同表演,圆一回自己演员的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验项目,如: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围困战几大游击战法,CS实战体验、拓展项目等,都可以让游客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去真正当一回八路军,这样的体验项目不仅能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更能为游客提供一种精神享受。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军魂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秉承“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的积极人格作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军魂教育”校园特色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深化“军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扬少年之光铸军人之魂”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平台,以军魂班级文化建设、军魂背景下特色中队建设为重点,形成“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特色体系。“一”军魂教育要培养学生一颗爱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两种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个课堂:心理课堂、综合实践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四”指德育活动的四个途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五”指德育活动“五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构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1军魂德育活动育人新思路

我们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意志薄弱、生存意识淡薄是当今小学生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肩负教育使命的虔诚信仰,基于对优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军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长的“精神之根”,以军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长的“道德之魂”。以“三个课堂”开启生命成长“个性之路”,催生师生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这就是我们在“军魂教育建设”中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中国梦。因此,我们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人性。德育生态圈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2、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军魂教育“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博弈性,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共赢局面。

3、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生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军魂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内外平衡。因此,我们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体系,积极探索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环境。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

2军魂德育活动遵循的四项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行为文化。要使师生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在德育活动文化特色建设中,为了有效开展军魂育人特色活动,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追求发展,强调“三维发展观”。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崇尚尊重,强调“三维尊重观”。领导、教师、学生相互尊重。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要完善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要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适应变化,强调“三维变化观”。预见变化,实行战略管理,追踪变化,实行危机管理;挑战变化,实行目标管理。

(4)达成和谐,强调“三维和谐观”。自身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发展是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3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目标创建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我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学校“军魂教育”文化之场(包括情感场、人格场、信念场),师生在“情感之场”中体验军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场”中塑造军魂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场”中培育军魂文化的“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修养与各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强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进;强调热情和忠诚、热情和忠诚的共生共长、互为补充。我们从价值取向层面构建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标。其内涵是:

1、打造生态人文校园――让校园更美丽

(1)广植绿树花卉,打造生态校园。近几年,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校园为契机,明确提出了“与绿色同行,打造生态人文校园”的创建目标,重视生态良好、人文丰厚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启动校园美化工程建设。葱郁的古树,象征着学校文化底蕴,玉兰、金桂、香芒等大树的挺拔,昭示着名校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阴与四季花卉交互辉映,名木古树与文化石头相得益彰,生态人文融为一体。(2)墙壁文化,凸现文化传递。最近,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型图书馆、小军人展示橱窗、阅读长廊、环境教育长廊、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大型浮雕等,无论走到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学校特色教育与环境和谐共生,学生随时受到经典文化与“军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润。

2、共同探究教育真谛――让教育添品质

(1)什么是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在军魂德育活动实践中“扬少年之光” “铸军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培养学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军人素养。(2)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这正符合我们军魂教育所倡导的 “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显魅力

我校德育活动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军魂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内涵的教育平台。军魂德育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1)关注教师的“三大素养”:文化底蕴,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教师对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2)引导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让教育教学更趋和谐。

4、推进学生科学发展――让学生添修养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为了使军魂教育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把德育活动的视线聚集在学生身上。依托丰厚的活动载体,强调多元的融合,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传统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1)关注学生三个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

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德育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军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设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一?二?三?四?五” 军魂德育活动体系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德育活动管理项目化,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建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讲座报告、安全消防演练、国旗下讲话、校刊报刊、各级各类比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亲子活动等。校本类,如运动会、小社团、校园艺术节、夏令营、垃圾分类等综合实践活动等。特色类:如走进英雄人物、纪念日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基地、“军魂教育文化资源网站”“我是自豪小军人”“创建英雄中队”“特色中队评比”“美德少年驻校园”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没有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

在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理念识别系统有12个子项目:“军魂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价值场”“学校广告语”“学校文化特征提炼”“学校三风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军魂教育组织结构、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军魂教育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军魂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在明确了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分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确保军魂德育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2、德育活动平台立体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建立体式军魂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军魂教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

在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根据校本特色,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平台,注重落实“五全”,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级长、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的过程落实,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不断创新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勇敢与诚信、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积极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社共赢。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小军人成长评价手册》《小军人活动课程学习读本》。评价体系涵盖了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 学生小组、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全方位对该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包括父母的期望,学校观察日记等等 。班级每月开展一次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的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德育活动重点课题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军魂德育文化活动建设中,我们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军魂教育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解决军魂教育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08年起,我们分别进行了《军魂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创建少年军校特色中队的策略研究》《小学“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主导下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军魂教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设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军魂教育校园文化。

4、德育活动特色课程化,彰显军魂教育文化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的隐性教育课程。根据军魂教育理念,我们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辟了德育长廊、小军人橱窗、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经》、《弟子规》等壁画;建设了阅读长廊、图书馆、阅览室、阳光咨询室;把军魂教育理念、思想、践行目标等用艺术手法(壁画、文字、浮雕等)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靠外延扩张和数量,更不能靠人为宣传,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们盘点了全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是自己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军魂特色活动课程。如: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校歌、军歌的创作;开展“我是小军人我自豪”、主题班会设计比赛;以“走进红色回忆”、“家乡英雄成长历程探秘”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军人精神为根髓,有机融入时代因子和现代德育元素,从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文化,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校本德育课程:“红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军事故事、著名战役、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军人精神,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银色文化”,通过对家乡传统和特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家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绿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诞生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阅读文本》、《军魂教育综合实践阅读文本系列丛书》《“军魂教育”文化节》《军事小游戏》《感恩心语》《走进家乡》。我们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感的课程,营造了一种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广阔的平台。

5结论

我们的中国梦,教育梦就是要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在努力追寻和实践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活动管理项目化、活动平台立体化、活动重点课题化,活动特色课程化等几方面创新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军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荣军营文化.政工学刊(2012/03)

[2]谢立军. 大力加强基层军营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篇10

文化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者的文化层次(如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和整体传播力量(如传播能力、人群数量)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高校学生状况,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籍学生,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时空优势

高校坐落在市内,大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地方文化资源近在身边,大慈阁、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署等文化设施就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末课余乘公交车即可到达;清西陵、满城汉墓等文物古迹虽然散落于各县,但是车程一般不过一个小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十分方便。加之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更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传播,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首先,要将其作为受传者进行分类传播,提高其作为传播者的地方文化素养。

(一)籍大学生

培养家乡情结,建立知识体系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重任,但他们一般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尚不健全。对这类学生,重点要完善其文化知识结构,突出文化的核心部分和重点部分,通过集中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的历史沿革、的教育历史、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群、竞技体育方面的丰硕成果、的新能源产业、的红色文化等等。各校可以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为这类学生系统讲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非籍大学生

培养兴趣,寻求认同这类学生又可分为两类,即非籍的国内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非籍的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有各地的文化印记,他们来到求学,有几年时间会被文化浸染,将来会把文化传到自己的家乡和未来的就业地。面向他们的文化传播,重点要突出特色文化即地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踩高跷)、饮食习惯(如驴肉火烧)、健身方式(如保龄球)、文物古迹(如清西陵)、地方戏曲(如老调)等都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外国留学生入学前对文化知之甚少,留学期间有机会接触到文化,毕业后将把文化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学生,在文化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好分寸,尽量回避文化中非兼容性部分,即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的内容;二是处理好大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如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和谐、侠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中有特色且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地方风俗(如北岳庙庙会)、地方特产(如槐茂酱菜)、文物古建(如直隶总督署),等等。对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方言和艺术元素,学说方言笑话、观赏学唱民间戏曲或音乐、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文化

(一)发挥数量优势,广泛宣传文化,扩大地方文化

传播范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数量多这一优势,动员他们向亲友、市民传播文化首先是向亲友传播。把宣传文化作为假期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以“我和亲友谈”为题,让学生在节假日返乡期间向亲朋好友宣传,并将宣传成果以文字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展评活动。对外地和外国留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将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分析异同,深化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其次是向市民传播。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走进居民社区,开展文化义务宣传活动。把有关文化信息制作成图片、影像资料,根据宣传对象或宣传时间设定多个专题,进行巡回展览,提供现场咨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大学生走访市内中小学幼儿园,在摸清地方文化常识普及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宣传重点,定期为他们提供地方文化知识讲座。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