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发现原则 模式 发散思维 知识 经验 技巧 创造力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广泛、深入地进行思考、发现或解决自己或别人所未发现或未能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分析思维不同,不是每前进一步都有充足理由,而是突然认识的,是顿悟、飞跃的认识形式,是在一刹那间内完成的,思维路线被缩减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
1应用发现原则,加强数学知识、原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引导发现,激励探索。
所谓发现原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知识和探索知识应用的思想方法,使得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一种教学原则。应用发现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1)设置问题情景,激励探索发现
课内外鼓励学生用发现法去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用发现原则,教师必须以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为出发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置问题于学生思维的最佳发展区,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教学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用数学量――“距离”来刻划两平行直线间的相对位置,用数学量――“角”来刻划两相交直线间的相对位置,(教师用教具演示追问)那么,用什么来刻划两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能用数学量“距离”和“角”来刻划吗?(待学生思考片刻)
教师:通过对异面直线的观察,我们还知道:虽然两异面直线不相交,但它们又确实存在角度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角以它的大小来度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那么,这样的角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得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张纸上画有两条能相交的直线a、b(但交点在纸外),现在给你一副三角板和量角器,限定不许拼接纸片,不许延长纸上的线段,问如何能量出a、b所成的角的大小?
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几何知识出发,通过旧知识的迁移探测问题,为新知识的形成开辟通道,进而使新、旧知识得到完美的衔接。这对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认识结构是非常有益的。
(2)启迪发现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开始部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分别可用哪两条相交直线的角(锐角或直角)来度量。至此,让学生独立概括获得新概念――异面直线所成角(对学生表述上的缺陷与不当,教师应诱导启发,在正式给出定义时要求语言简练、准确,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
1.2)遵循发现原则,重视过程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数学知识、数学原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实验、观察、类比、联想,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概念是怎么形成的,知识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对于定理、公式、法则,分析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定理和公式是如何推导证明的,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发现规律,自主获得新知。例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解法,总结原理:“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在学习无理方程的解法时,可引导、启发学生通过类比而发现其解法原理是“化无理方程为整式(有理)方程”。学生的这种思维的发展即是创造。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创造活力
课堂教学应当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和传承方式,挖掘数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功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鼓励大胆设问、合理想象,尽可能地运用发现法、研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想象,又称科学的联想。善于观察、想象、归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要想思考的好,首先要观察好。超人的观察力,反映了数学家的素质;要想思考的好,同时要善于想象、归纳。在数学解题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根据知识背景和题设所提供的信息,合理想象,科学联想,多角度、多方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
[例]求证:
将上两式相加,得
将上式对x求导,并令x=1 ,原式得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养成反思习惯,善于从中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求证: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可能都是整数点
证明:用反证法。
设A、B、C为整点,即A(x1,y1) ,B(x2,y2) ,C(x3,y3) 的坐标为整数,考虑A、B、C三点不共线,不妨设x1≠x2≠x3≠,则
为有理数,而 为无理数,矛盾,故命题得证。
提醒学生反思论证过程即可发现,以上证明只用了∠B=60°,tan60°为无理数的结论,说明论证与∠A、∠C是否为60°无关,为此,可推广出以下两个新命题:
(1)若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那么它们的三个顶点不可能都是整点;
(2)若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的正切值是无理数,那么它们的三个顶点不可能都是整点。
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寻求变异,从各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顿生妙法,克服思维刻板、僵化,思路狭窄、方法单一的缺陷,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加强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变式教学
流畅性、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品质,学生思维敏捷、思路流畅就是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出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与技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变通命题形式和变通研究方法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在三角变换中,“化1”是一种常用的技巧。当式中明显出现或隐含“1”时,发散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出诸多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倍角关系、特殊三角函数值等所成的“1”,进而使问题得以巧妙解决。
[例]求证:
[例]若关于x的方程25|x-2|-4・-|x-2|-a=0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设t=5-|x-2| ,则方程25-|x-2|-4・5-|x-2|变为:t2-4t-a=0,0<t≤1
问题变为:一元二次方程t2-4t-a=0 (0<t≤1)有实数根。
此时,用常规方法求解仍然较繁
把方程t2-4t-a=0 变为:a=t2-4t ,0<t≤1
问题变为:求函数a=t2-4t且0<t≤1的值域,由0<t≤1得:a[ -3,0)
3.2)鼓励设问,提倡多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富有创造的解题方法往往是从所提“怪问题”中得到启发的;同时,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命题的推广与联想的练习对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具有铺路、架桥的作用。
解法一、应用万能公式
θ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解题的熟练技巧,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品位;在解决一些固定的数学问题、掌握一些常用数学方法外,适当增加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对下列各题可根据一题多变或命题的推广及联想的观点,分别拟出不同习题,供学生练习:(1)已知a+b+c=1 ,求证:a2+b2+c2 13
可改变条件或结论,如改变结论有:
等等。
(2)试证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解完此题后可作如下推广:
将这一点由形内推广到形外;将正三角形依次推广到等腰三角形、任意三角形;将正三角形推广到正 边形;将平面图形推广到立体图形等等。
通过一题多变或命题的推广及联想,学生不仅只会解一道题而是会解一组题、一类题,并从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本质,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3)挖掘隐含条件,灵活应用知识
本题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由一个函数的性质分析出另一个函数的性质,必须挖掘出每一条信息中的隐含条件,尤其挖掘出两函数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以及思维的变通和发散,都有较高的要求。
3.4)加强发散思维的练习和考查
数学开放题,因其条件、结论、解题方法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可自由发挥的、广阔的思维空间。数学开放题不仅是供学生练习的题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一种模式,它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进开放型教学形式,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练习和考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图,ABC中∠A及其外角的平分线交直线BC及其延长线于E、F,过A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交CF于D,此外,不再添加任何线段,由此可推导出哪些结论?
并证明之。思维发散量较小的同学,能够得出:(1)AEAF (2)∠CAD=∠B
思维发散量稍大的同学,还可以得出:(3)∠DAE=∠DEA,DA=DE
(4)∠DAF=∠F,DA=DF;(5)D为EF的中点
思维发散量更大的同学,还可继续发现并能证明:
(6)DA2 =DC・DB,DE2 =DC・DB,DF2 =DC・DB;
(7)EB・FC=EC・FB;(8) 1BE+1BF+2BC等等。
4)具备良好的知识,经验、技巧,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例]在直线l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求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看出。不过,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右向左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CMD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时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左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 ,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外角小于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还需要再作进一步猜想。可见,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作图技能),这里一次又一次的猜想是难以进行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人们常用“经验直觉法”,也称“基本量法”。例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有边、角、角平分线、中线、高、周长、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等等。但每个三角形只有三个基本量,当三个基本量一定,其他各量就可唯一确定了。这就是知识、经验,有时也含有一定的技能。因此,如果三角形已知,那么选取哪一个量为基本量(角、边、高等)就应视具体问题而定,这时解题者有一定的自由度,“一题多解”往往也从这里产生。
[例]在 中,AB=AC,∠A=100° ,∠B平分线交AC于D,求证:AD+BD=BC。
本题有关量已受题设中两个条件AB=AC,∠A= 100°所约束,基本量仅有一个,究竟选取哪个为基本量呢?经验告诉我们,可选取BD为基本量。
设BD=m,则
ADsin20°=msin100°,BCsin120°=msin40°
于是问题归纳为证明等式:
msin20°sin100°+mmsin120°sin40°sin20°sin100°+1sin120°sin40°
5)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
创造力,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独立地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一种高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要通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以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来训练,同时注意形数结合,加强知识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为培养创造力提供广阔情景。
[例]已知三角形三边a,b ,c都是整数,其中a≤b≤c ,若b=c (正整数),问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
解:设三角形的个数为f(n)求出f(n)的表达式,先从讨论n=1,2,3入手,
a≤b≤c ①;a+b>c ②
(1)当n=1时,即由b=1 ,得a=c=1,f(1)=1 ;
(2)当n=2时,即由b=2 ,得f(2)=1+2=3 ;
(3)当n=3时,即由b=3 ,得f(3)=1+2+3=6 ;
由此,可猜想:f(n)=1+2+3+…+n=n(n+1)2 。
再行分析,当b=1时,a有一个值(a=1) ;当b=2时, a有两个值 (a=1,2);当b=3时, a有三个值(a,1,2,3) ,此信息告诉我们,当b=n时, a有n个值(a=1,2,…,n )。然而
当a=1时,c=1;
当a=2时,c=1,2;
当a=3时,c=1,2,3;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创造性思维;关联性;重要性
引言:艺术源于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通过艺术价值可以反映人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囊括了艺术学的所有特点,又区别于其它艺术学科的共性。因此,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包括来自表现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体现。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设计的灵魂,是每一位艺术设计人员必须要培养和掌握的技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衣、食、住、行,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艺术设计的身影,且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越老越高,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性
(一)、艺术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体现
创造性思维基于艺术设计为主体存在,创造性思维通过艺术设计为平台展现艺术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是相互依存在。艺术设计师有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艺术设计人员自觉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渠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大的设计领域,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将创造性思维融入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理想与实践的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不断突破传统局限对设计师的束缚。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依托于艺术设计存在,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创造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价值奠定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敲门砖”
“敲门砖”意味着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和门槛。艺术是一个不断创作地过程,所以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要具备超前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捕捉常人看不到的美,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灵感应用到设计中,由于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模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程序、方法与传统思维存在差异,所以应用范围有限[1]。通常,我们将创作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碰撞的结晶,同时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物。因此,无论环境艺术设计是作为一项空间艺术,还是人文艺术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和贡献。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提
专业能力永远是一个专业存活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美学理论和美学专业能力,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为了将创造性思维能力贯彻落实到环境艺术设计具体操作中,进而有效提高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例如: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艺术设计中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包括素描、色彩、空间等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将创作性思维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从而为充分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价值奠定基础[2]。因此,丢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师等于丢失了灵魂的躯体。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创意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多种学科内容综合而成的学科,包括对创意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有目的的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重视。此外,每个设计人员对艺术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通过多元化培养设计人员创新意识,便于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人员的特点和优势。另外,由于环境技术设计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就是艺术设计人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其次,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且艺术和创造性思维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体现
环境艺术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应用于实际,改变实际的工作。我们说,设计师是美的建设者,所以设计师必须要拥有超乎常人的胸襟和巧夺天工的创新意识,才能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但是,目前,大多数艺术设计人员普遍存在理论大于实践的工作现状,往往无法在艺术设计中投入全部精力,进而导致设计作品过于平庸或常态化,严重削弱了艺术成果的设计价值。而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人员明确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进而将设计人员的个人文化修养和艺术设计能力,全部投入到设计过程中,有利于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价值并提高设计的存在感。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性保障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3]。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设计者身临其境的参与进来,并用心感受设计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设计的独一无二。而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设计师对空间的布置、对结构的设计、对风格的构思等内容,所以创造性思维模式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缔造者和设计者。
结语: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广泛存在偏见,认为艺术设计与所有学科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至于艺术设计思想被禁锢于有限的范围内,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因此,为了改善艺术设计不容乐观的窘境,必须要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不断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才能进一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马强.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年11期
[2]葛明芳.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阿伦娜.艺术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篇3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的分析
有些高中生的物理底子比较好,这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关系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注意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物理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环节,需要进一步开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可以协调彼此的知识应用模式。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发挥好教学魅力,从学生的学习观念上进行物理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现象及其存在规律的剖析,实现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开拓及其优化,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的创造性应用。
在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太难了,自己完全不能掌握好物理知识体系的一些知识。这些学生可能是自身的物理基础比较薄弱,可能是自身的学习方式出现问题,从而影响物理基础知识的奠基。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物理创造性思维,就可以进行良好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学习。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空间应用思维、辩证分析思维等,这些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因素,物理和数学有共同之处,也是物理学习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辩证分析思维,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比如在物理《 平抛运动 》这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合速度的公式的概念理解欠缺辩证性的分析,不能针对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位移、水平方向速度等要素展开辩证性的分析,从而不利于深入了解平抛运动和合速度公式原理,这是创造性思维缺乏的一个体现。
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明确物理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在该应用模式中,通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要素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进行问题思考时的方向性的应用。比如在高中物理《 开普勒第三定律 》的教学中,进行公式的各个要素的具体剖析,可以和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公式等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物理公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向,进行中心天体质量、行星质量、周期、轨道半径等各个要素的辩证剖析。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及其横纵思维模式展开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学生学习思维层次的指导,因为这两种模式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
要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对一些高中物理习题的筛选,选择一些具备创新性的习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场所。教师也要把握好学生的物理学习情绪,进行适应性心理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中物理课堂学生创造性学习模式的应用
1.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学生日常物理解题思路的开拓,比如在《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中,通过对原理公式内部各个要素的转换,如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增加的内能等要素展开分析,积极进行公式要素的转换、代入,进行类似能量守恒习题难点的解决,进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的探讨,促进学生对这种公式应用下的习题的解题规律的探讨,这种多样的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创新、学习习惯的优化。
2.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物理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同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交互,更能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模式的学习。在学习《 冲量与动量 》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单摆装置模式的应用,并且根据装置的具体运动情况,针对高中物理知识内容,进行符合情境的习题编制。在此应用模式中,针对每个小组提出的物理问题,其他小组都要进行解答,有必要时教师要进行辅导。又如在《 圆周运动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各个物理圆周运动规律的探究,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之下的力学相关问题的提出,进行各个实验题思维的相互交流,这样师生都能受益。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新型的实验题题目命题方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素质,更好地进行发散性题目的解答。比如在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教师要提倡物理知识应用规律的反其道而行,也就是根据原有的学习思维方向,进行相反方向或者多方向的思维开拓,针对匀速减速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展开反方向求解,鼓励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的发展。物理教师也可以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模式的更新。这种物理电教模式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在《 自由落体运动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飞船宇航员日常生活的视频片段,进行失重情况及其相关运动情况的剖析,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创造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系列想象力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研究性学习部分《 物理摩擦力与流体阻力 》材料的介绍中,教师可以进行飞机、船体、鱼等流线型事物的展示。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进行三维模型的教学应用,通过对这些物体的应用,延伸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宽其思维能力,实现现实物理流体阻力规律及其摩擦力规律等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师生的良好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互动。比如在教学《 磁场 》这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做好电磁规律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上讲台画出磁体的磁感线或者画出电荷的电磁,从而提升对电磁场空间分布情况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带电粒子空间运动问题的分析,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具有良好的互动,这有利于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切入感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理创造思维的现实应用。
4.创造性学习模式与物理解题能力的关系
在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学生综合物理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为学生的物理学习难题的解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服务的。教师要教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创造性学习模式和物理解题能力的联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解决现实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而学生良好的解题实践能力,能够确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这两者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多角度、多过程地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从而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展开更好的指导。
篇4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流畅 灵活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2.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篇7
【关键词】大学物理 创造性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3-02
当今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在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或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途径对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涵义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求异的思维方向、灵活的思维结构及新颖的思维表达。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认识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观或物化。正是这种思维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已经成为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转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一个个重要的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物理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它是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发明典故及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素材。其次,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能讲得清,学生能听得懂,教学就算成功。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物理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具有怀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例表明,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不迷信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拥有批判的头脑和怀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认识,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突破的实现。在我们已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表现在他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的灵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从而诱发创造。
2.重视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当前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系统地对物理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提炼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实质。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研本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生定律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中形成发现定律和创建理论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在实际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物理现象的真实反馈。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技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将实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不仅包括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会做几个实验和掌握一些实验技术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掌握比会做实验本身更为重要。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善于进行小的创造发明。比如开设一些低成本实验,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中。
4. 把握物理思维特征,强化思维技能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应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新的学习结构,提高创造思维的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敛思维,强调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并不仅仅只存在逻辑层面,还应重视直觉、激发出灵感。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创造工作的需要,既要使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又要使他们不把这种思维模式固定化,必须使他们从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受到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便对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有所准备。
结论
在以上论述中,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不断探索和改革物理教学方法,必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生学习 创造性思维 自主学习
高等教育有其固定的教育模式,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与时俱进,除了传授文明的知识精华之外,还要通过理解独具特色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新时代的职业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独具特色的特征
1.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现实中,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中,创造性思维的集中性就表现出极端的重要性。只有集中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发散了需要合理的集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集中--发散,发散--集中……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分析性。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既没有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它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结论,它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但直觉性的结论提出之后,仍需要用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性参与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直觉--分析,分析--直觉……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和正向性。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要求在思维活动时,从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避免认识过程的单向性,这样往往独具一格,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它往往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逆向思维的运用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正向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正向思维为基础,是很难产生逆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正向--逆向,逆向--正向……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思维模式的动态表现,主要体现在积极调动和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1.创造性人才智力因素:(1)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及必要的辅助知识,并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2)能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握事物方向,预测事件的未来及后果。
2.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1)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理想、创新胆识和创新意识;(2)创新兴趣、创新注意力、创新敏感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路;(3)独特个性与人格,善于发现被常人忽视的现象。
三、学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认真考虑社会及科学的问题。善于捕捉自己发现的所有疑问,加以记录,不断翻阅,会带来思维新启发。有些问题在课程学习时,可以请教师答疑和同学们讨论。研究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萌芽和开始。
2.坚持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人的才能的显露首先是自我努力,内因起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的认识,又受社会需求及其经济与政治规律的支配,有时我们身上某些带有伟大创新发现萌芽的东西,并不能轻而易举被社会识别,所以我们应该有创新的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有心计的创新者应该明确的。
3.学生要积极地参加智力竞赛活动,参加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等。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学生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它们都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好途径。小论文写作和小实验操作,都是创新活动的初步实践。
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储存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更新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学校管理要破除思维的禁锢。解放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有益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考核选拔办法。改革现行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标准,评定学业成绩。
3.学校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注意随时增加新知识和新思路,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
4.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必要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的原则。努力营造适合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启发开导学生方面。教学要有学术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都是多门横向渗透与交叉的结果。学校要有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相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就奠定了提高创新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中学数学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在此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良好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条件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经常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圆周率”、“海伦―秦九韶公式”、“杨辉三角”、“《九章算术》”……了解数学家的光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持久的创造思维的动力。
其次提倡学生勤思与多问。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也是他头脑思考的结果,教师也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转变传统思维,促进师生关系
数学是一门复杂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有一种惧怕心里,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他们大多是得过且过的心理,没有对数学学习进行深入探究,也害怕向老师请教。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尽量改变传统模式下“灌输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多和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高二《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快结束时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和图象与性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尽量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通过主动的和学生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高一课本《集合》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集合和元素的关系,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把“中国省会城市”构成一个集合,那么像有些学生来自的武汉、长沙、西安、济南等城市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而像开封、咸宁、湘潭等就不属于这个集合,通过现实中的事情举例,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个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生活事例,不仅强化巩固了知识,而且也可以开启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观察作为思维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直接碓春鸵发思维的按钮,学生能否仔细而深入的观察,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是否能够形成。因此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而深入观察,不要急于按照原有套路寻找解决途径,求真去伪,以此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基础和契机。例如在求lgtan1°・lgtan2°・?lgtan89°的值时,学生可能凭感觉或传统方法从这一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找规律性,而此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仔细和深入观察,就能发现该题中显示出的规律仅仅是一种假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突破传统方法的束缚,最终能够发现该题所隐含的条件是lgtan45°=0,从而可以快速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并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把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信息重新结合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再现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把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结合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去解决问题,唤起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这个过程较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意识地进行学生的引导和实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思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为学生的总体发展创造一个思维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之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发挥思维的优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过程,不仅渗透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还渗透于整个学习生涯。因此,还需要种下创造性思维长期培养的萌芽,让学生在这种意识驱使下进行长期的思维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白冬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5).
[2]黄泽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及其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90,143.
[3]孟凡举.学贵有疑,格物致知:浅谈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182.
[4]贾俊华.浅谈高中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2009(4).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数学家高斯十岁的时候,对1+2+3+…+100=?这道计算题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数列两端二数之和总是101,从而得出101×100÷2=5050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做的探索。
1.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设置而成的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真便宜,就立即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例子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实行跃进、超级和采取捷径,并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不可不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能随意地否定,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并引导学生证明。
例:试比较3/124;5/138;4/116这三个数的大小。
分析: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3/124;5/138;4/116,同学们就会发现所看见的分母是原分数的分子,而分子则是原分数的分母,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的灵感,使很多学生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训练力度、尽可能让学生试着进行一题多解,把题目进行变形,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培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还能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适当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初中数学考试的题目很多是将书本上的例题稍加变化而来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对于转向机智的培养和应变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习题条件的变换,结论的变换,命题的重新确立,使题目变得更有价值,从而产生有新意的新问题,使得学生不得不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活了,也就起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的方法即多题归一法。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聚合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况贯穿于任何一个创造过程。所以,聚合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属必要,而将多种题型进行归纳训练,不失为培养聚合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上述几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遇到问题时,应该从多方面看问题,正确处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决有些数学问题时,往往采用正向思维比较繁,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则能化繁为简。
此题按照常规思维通常是通分,把分母变相同在进行运算,从而得出结果。这样运算就变得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三分式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分母中有相同的式子,通过每个分式逆用通分法则化积为差,就变得简单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拓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整合,并从题目的多种解法中通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法,总结出可行的解题思路,进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