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的循环训练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的循环训练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篮球的循环训练法

篇1

关键词:循环训练法;篮球教学;应用策略;基本内涵;意义

1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内涵

循环训练法来源于英国,主要是对各项运动进行针对性训练,并且选择不同类型的训练模式作为一“站”,对于每“站”的具体作用和负荷都进行了十分细致地划分和明确地规定,每“站”,都有不同的作用和负荷。然后把每“站”进行串联,要求学生根据固定的顺序和路线进行重复训练,对内容进行变换,强化训练力度。通过针对性重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训练当中,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因此,循环训练法成为目前篮球运动的主要训练模式之一,深受师生的喜爱。

2循环训练法对于篮球教学的意义

在篮球教学中采取循环训练法,通过对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进行经历和克服,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品质。从高层次方面来讲,除了技能的训练之外,还考验学生的意志力,看他们能否克服苦难,跨过层层障碍,使学生从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成长。但是,篮球教学不同于别的学科,除了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之外,在比赛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很多特殊的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发生,这就对学生的个人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篮球防守和进攻环节中,经常需要互相顶抢、挤靠,力求摆脱对方的攻击和纠缠,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和对方队友产生强烈的对抗,一旦上场球员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身心素质不过硬,便会导致防守或者进攻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全队的整体作战方针,给全队比赛拉后腿,影响全队的成绩和荣誉。这主要是因为篮球比赛情况非常复杂多变,运动员需要在比赛过程中对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行灵活掌控,随机应变。但是纵观我国高等专科学校篮球运动员的整体情况,篮球战术相对比较单调,运动员普遍缺乏篮球意识和素养,对于各种突发状况不能及时灵活应变,令人堪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循环训练法来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和训练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篮球训练条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意志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篮球技能和战术,使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篮球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得良好的篮球比赛成绩。

3循环训练法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的有效对策

3.1加大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力度

在篮球教学中采取循环训练法,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对学生的体魄和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在充分考虑高等专科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下,可以合理对站点进行设置,一般来讲,设立9个“站”点最佳。一“站”,训练学生能够在移动的过程中单脚起跳摸高,同一连贯性动作循环训练五次。二“站”,要求学生站在原地进行双脚连跳摸高,同一连贯性动作也是循环训练五次。三“站”,将学生合理分成两个小组,并圈定合理训练范围,要求学生在训练范围之内能够急停急起。四“站”,进一步扩大训练范围,依然将学生分成两组,训练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急停急起。五“站”,要求学生以30m为限进行一对一变相运球训练。六“站”,要求学生在5根兰杆之间进行滑步绕杆训练。九“站”,要求学生在400m跑道上进行变速跑训练。通过这九个“站”点的循环训练,极大地锻炼并加快了学生的速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灵敏度和持久力,从整体上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值得注意的一点,在循环训练时,在每个“站”点之间需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学生进行简单休息和调整即可,然后等到九个“站”点全部循环训练一遍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休息,对于休息时间的安排,没有硬性规定,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和训练情况。

3.2锻炼学生的持球技能

所谓持球训练,主要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在传球、投球、抢球以及运球等多方面的持球技能。首先,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双手运球的能力,要求学生每个手都持一个篮球,同时进行双球训练,并且保持30s,对于运球姿势则不做额外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特点自行选择运球姿势,从而锻炼学生的整体控制力,在身体和篮球之间保持平衡。其次,在移动传球训练过程当中,将学生分成3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多种传球和接球手法,以便提高学生的传接球能力。再者,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学生在训练场地围绕着“8”这种形状进行运球训练,使学生掌握多种类型的运球模式,能够朝着转身和变向运球的方向努力。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定时投篮,规定在1min之内,要求学生进行交替抢篮板训练和投篮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连续投篮的技巧。在整个持球训练过程中,每个“站”点之间并不需要安排休息时间,只有全部完成训练之后,学生才能适当进行休息。并且教师应该维持正常的练习速度,要求学生以更快的节奏进行循环练习,尽量降低和避免出现各种不必要的失误和问题。

3.3结合常用战术来强化篮球循环训练

将常用战术融入到实际篮球循环训练过程中,主要是为了配合进攻战术,针对进攻战术的不同类型从基础方面进行配合和融合,然后要求学生对此进行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基础上对战术进行有效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素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并不安排休息时间,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练习,直到完成整个循环训练之后才能进行短时间休息。而且学生要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跑位,科学把控战术节奏,使战术变化能够按照一定秩序进行,合理控制训练速度,尽可能快速地完成传球以及运球训练,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3.4重视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篮球循环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和热忱,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篮球训练中去。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不断灌输循环循环法的概念和优点所在,使学生能够树立循环训练意识,正确对待循环训练对于篮球技能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循环训练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训练当中去。其次,在各种类型的训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以便在此基础上适时对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开导和指引,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提高,掌握更多的篮球技能。另外,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表演,以其专业高超的篮球战术和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比赛战绩。

4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训练法是目前篮球教学普遍采取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谭军.在新课标下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分析和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5):126-127.

篇2

关键词:高校篮球 训练理念 训练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33-02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喜欢与同伴一起进行篮球运动,这种体育活动不仅仅能够体现团队协作精神,锻炼身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篮球专业知识的兴趣,对今后的篮球训练奠定了良好的训练基础。当然,盲目的训练是不可取的 ,在训练的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都要做针对性的训练,每一项训练都应该有练习巩固的过程。

1 高校篮球训练科学性理念

1.1 训练的个人针对性和训练周期性

篮球这项竞技性活动对每一项动作的要求都很高,运动员在打球过程中运球、投球、传球等,每一项动作都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然而每一个人的速度、反应能力、运动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作为篮球运动的教师要根据球员个人的行为特点身体素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每一项的运动技能。所以针对性的训练理念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对应的篮球训练,融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篮球每一项的运动技能都需要周期性的训练。无论是运球还是传球都需要定期进行巩固和练习。高校体育教师不同于专业教练,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像专业教练那样严格,并且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的素质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要制定好适合的训练计划,以周期为单位进行赛前训练和准备训练,如果没有比赛也要进行日常的周期训练。周期性训练包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比赛阶段和调整阶段。周期性训练是非常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效篮球训练能够更好地达到训练效果。

1.2 训练要具有规则性,要定期加大训练压力

高校大学生逐渐成熟,行为处事都具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对此很多体育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一味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然而这种训练理念并不正确,篮球教练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要有一套规范具有原则性的训练理念。将每一位学生规范到训练中去,让他们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每一项动作都有正确的规范动作,要按照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每一项动作都做规范化的示范,增加学生对每一项动作的正确认识。

大学生要想在篮球训练中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就要定时定期的增加训练压力,每一项动作都要加强训练,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和动作次数,以及增加学生的训练压力和训练难度,当然,难度增加过程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适当加入训练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

1.3 PK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理念

竞技性体育即增加运动的对战性,每一项竞技体育都逃脱不了对战。篮球运动也是如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习惯和适应与对手进行对战。因此 ,对战性的训练理念也应该逐渐的存在于每一个训练当中。篮球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具备超强的反应能力和对抗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要训练他们上场如何应对自己的对手,如何在比赛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学生在竞技中能否取得胜利也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抗能力。篮球教练要告知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比赛机智,要提高自己的速度、应对能力和战术技巧。另外,体育教师在日常训练中也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演习,自己组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总结实战经验,找寻自身的不足,从而为今后的比赛打下基础。

2 高校篮球的科学性训练方法

2.1 娱乐训练法

“寓教于乐”是现如今中国教育最推崇的教育方式,在娱乐中学习。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只要学生对这项学习有兴趣,那么就会自主开展接下来的诸项学习,将训练娱乐化,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训练中设置各种训练游戏,比如在训练中进行奖罚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训练方法既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又摆脱了枯燥的训练束缚。教练也可以根据日常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增加“你攻我守”的游戏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竞争意识和反应能力。

2.2 八字训练法

“八字”训练法,主要包括持续、间歇、循环和组合这八个字。逐一理解,持续训练法指的是针对某一项理解和练习困难的动作进行持续训练,从而形成技术的稳定、强化与巩固,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间歇训练法则是对学生的训练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与正式比赛相媲美,运动负荷甚至比正式比赛的强度还要大,此类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篮球战术执行的可靠性;循环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的训练目的较为相似,都是对各项战术进行提高,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养为主;组合训练法,是指教师结合多种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系统以及肌纤维进行调动,结合科学训练,提升篮球运动质量。

2.3 专业知识正确意识训练法

在日常的篮球训练中,教练需要对篮球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在学生运用技能的过程中,监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做好每一项动作,在发现动作错误后,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纠正,刺激学生的神经,使学生能够熟记于心,熟练于身,将动作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训练意识,在今后的训练中,学生都会想起老师最开始的正确动作,从而纠正自己,达到最佳效果,增强自己的篮球技能。

2.4 增强反复训练方法

现如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上可以承受篮球训练的强度和压力,在日常练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特定训练,每一项训练都需要对应的训练方案,对各项战术进行演练和演示,使学生能够在增强反复中熟悉战术,教练还可以增加创新式训练,多样化训练方式进行增强和反复,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为今后的比赛提升实战能力。通过加强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整体素质,并且结合科学合理的篮球训练安排,以提升学生的训练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篮球作为竞技类、娱乐性的活动,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共同进步,学生要善于在教师制定的规范性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日常训练中通过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特定的训练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篮球训练中真正开发自己的潜能,拓宽自己的运动能力,提升篮球技能和实战经验。该文通过现如今篮球训练的大环境分析了篮球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实战应对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篮球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涛.关于高职学生篮球训练的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8):37,45.

篇3

    充分利用一堂课40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小学生有较多的时候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小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的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例如:队列、队形变换,就要适合场地、器材与分组安排练习,以合理调动队伍。在准备部分,除根据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基本部分(如新授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技术)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引导性练习作为它的内容的一个方面,如集体徒手原地模仿练习垫球等动作。使准备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衔接了基本部分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队形变动,又提高了密度。

    二、突出精讲多练

    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小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如对低年级教材,“技巧前滚翻”可比喻象小皮球能滚动,从而提示小学生因身象球形,又如高年级教材“双手正面垫排球”突出重点,言语要精练,提出“一插、二夹、三提”术语。

    三、充分运用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之一,启发用得好,能使小学生在最短时间明确动作要领,有语言启发,用语言讲解比喻,使小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有示范性启发,可用各种教具、挂图、模型、录相等,以及教师本身动作的重点示范。例如教“投掷垒球”其要点;“蹬、转、挥臂,最后用力,教师可以慢动作重点示范。例如:教弯道跑技术,可以比喻乘坐公共汽车转弯对人体姿势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情况、以使小学生了解跑弯道的身体向内倾斜,摆臂时右臂大于左臂摆动,从而克服离心力的要领。

    总之,体育课上的启发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启发教学,要抓住动作的难点和关键,使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指导一点即通,心领神会,从而增加体育中有效的训练时间。

    四、多采用连续教法

    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揭示小学生边纠正。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小学生注意力,又能训练反应。特别在准备活动进行徒手操练时(或持器械操),因动作一般比较简易行,更显得实用。教师进行领做,学生跟练。尽可不必进行示范讲解而后再做,(个别复杂动作例外),在新授教材时有很多内容也可采用此法。如学生单手运小篮球,可进行原地模仿徒手练习,采用连续教学法,效果比较好,能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

    五、合理运用循环练习

    早在五十年代初,我国体育课中曾采用过“流水作业”式的练习方法。这种“流水作业”类似于循环训练法,但从当时所发表的资料看,两者存在不同之处。

    循环练习优点:

    1、解决器材不足,人数多的矛盾;加大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2、动作易行,能收到实效。

    3、动作多样激发小学生兴趣,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能调济小学生生理负担,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4、能为主要教材服务,又能弥补主要教材之不足(对身体全面训练而言)循环练习内容的选择可以改进某一技术为主要任务的练习;又可为发展身体素质任务的练习,也可从以上两个方面相结合为主要任务的练习。从增强体质出发,把各种不同练习按一定的要求组成一套循环练习,这是编排条件。

    采用循环练习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1、必须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促使小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2、培养体育小骨干,加强安全措施。

    3、场地安排要集中便于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篇4

【关键词】定向越野 教学 定向技能 练习

1 定向技能的分类

技能是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依据提高办事能力。按照运动训练学的方法,我们将定向运动技能划分为定向身体运动技能、定向技能、定向智能、定向心理能力和战术能力。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定向技能,它包括读图、指北针、距离判断、路线选择、重新定位及检查点捕捉技能。(如图1)在每项技能中,有一些技能是定向人的基本功,如折叠地图、标定地图和拇指辅行,初学者和精英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自动化程度不同而已;有一些技能又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参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运用不同层次的技能。

为了方便教学,对定向技能进行如上划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任何一项定向技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必须根据具体地形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技能进行组合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捕捉”到检查点。因此我们将上述的六项技能归纳为单项技能,将它们在实际中的组合运用形式称为综合技能,包括精确定向技能和概略定向技能。

2 定向技能的练习方法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我们征集了各方面信息,特别是学生的反馈意见,整合了一些适合在高校校园开展的定向技能练习,本文将它们分为单项技能趣味辅助练习和综合技能练习。

2.1单项技能趣味辅助练习

2.1.1堆沙盘

拿一张地图选取局部,让学生在沙坑中操作,要求堆出的沙盘,基本上符合比例尺的规定。能反映出山的高低,方圆大小,陡缓程度。

练习目的:学生能通过该项练习了解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特点,了解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为熟练地应用等高线图形、理解地貌特征打下基础。

练习条件:沙坑,地图若干张。

教学建议:(1)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即能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练习。(2)可以选择定向图上常见的几种表示地貌基本形态的等高线图形。(3)可以将一张地图的地貌基本形态在沙坑中完整的“再现”出来,学生分组分工完成。

2.1.2符号接力

练习目的:学生能通过该项练习了解符号的图形、色彩和表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能根据符号联想出每一种地面物体的外形、它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意义。

练习条件:图例卡片(自制)2-3套。

练习准备:制作巴掌大小的图例卡片,一面印上任一符号,另一面印上另一符号名称,卡片中的符号应与符号名称个数相等。

练习方法:每位学生手中都持有一张或以上的卡片,并熟悉它的内容。任意一名学生开头,大声说出手持卡片上的符号名称,手持这个符号卡片的学生高举卡片、大声回答“在这里”然后接着喊出他手中的符号名称,以此类推,将所有卡片循环完毕。

教学建议:(1)卡片的制作可以根据符号的分类与颜色做成若干套。(2)按照班级人数,可以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进行速度比赛。

2.1.3“寻宝接力”练习

练习目的:学生通过练习能熟悉标定地图的步骤,提高确定前进方位的速度。

练习条件:准备几套标有唯一检查点的定向图做藏宝图。

练习准备:足够的标有单个点标的校园定向图。

练习方法: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各有一张与它组不同的“藏宝图”,他们分别派出一名队员出发前往。三分钟以后他们发现他们的队员并没有回来,一定是在“宝藏处”看守,于是第二位队员出发了,换回了首发的同学,然后第三位出发,换回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出发到“宝藏处”,与倒数第二位队员一同返回。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最短的队为胜。若队员中有人发生错误,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返回起点,视为该队“寻宝”失败。

教学建议:(1)为了保持各队之间比赛的公平性,应该保证几套单一点标的定向图的难度、强度一致。(2)各个队伍之间的“藏宝图”可以互换。

2.1.4方向感练习

练习目的:体验快速奔跑和培养方向感,学生体验教师布点,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练习准备:以篮球场为练习场地,把篮球场的两条边线3等分,两边共取8个点每个点放置标志杆,如图2。

练习方法:将学生分成2队,路线由对方队员设置。比哪支队伍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对方设置的路线。

教学建议:要求各队应该给对方设置最远路线。

2.2综合技能练习

练习目的:(1)学生通过练习能提高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等,增加定向经验,体验寻找的快乐,以调节课堂气氛。(2)学生通过分组练习能保持密切接触并进行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练习准备:(1)准备好练习器材、足够的定向地图。(2)教师课前根据地图布点。

2.2.1闯关寻宝

练习条件:教师使用OCAD软件设计“宝藏”路线,设定若干个关卡(即点标),将这些关卡逐个打印,即每张图只标示一个关卡(点标)。

练习方法:学生在起点看标有1号点点标的地图,然后记忆路线,前往1号点闯关。在1号点,看图记忆去2号点的路线,直到完成全程才能到达宝藏的位置。如果在半路迷失站立点或找不到下一检查点,不允许漫无目的的搜寻,必须马上返回上一检查点,重新看图,记忆路线,再继续前进。

教学建议:(1)教练放点时,在每个检查点处除了悬挂点标旗外,还需悬挂标有下一个检查点地图,最好附有检查点说明。(2)首次练习时,点标个数应适当减少,并且允许学生手持无路线的校园图。随着教学时数的增加,可逐渐增加点标个数,同时要求学生全程不拿图。(3)分组练习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和自信心,减少了盲目跟随的可能性。

2.2.2星形定向接力

练习条件:准备几套不同路线的星形定向图(如图)、点标旗、针式打孔器(图章或笔等)。

练习方法:起点设在赛场的几何中心,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配每4-6人同时出发,每队的第一点各不相同,队员们每找到一个点就需回到中心(起点),换下一位队员出发。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各自依次完成所有的点标。以时间最短者为胜。

教学建议:(1)可以重新调整队员出发顺序,提高地图的利用率。(2)比赛结束后应指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2.2.3“小老师”

教学条件:若干没有路线的校园定向图(套上透明的塑料纸)、水笔。

练习方法: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组一“布点”,即按照徒步定向的规则,由组一的学生集体讨论设置一条路线,并在图上画出。组二“找点”,即按照组一设计的路线图,逐一进行定向练习。组三“收点”,即将分布在校园内的点标旗收回起点。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采用循环训练法,让三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角色的锻炼。(2)组三在“收点”前,即在组二“找点”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讨论并设计路线,在“收点”的同时也就可以“布点”了。(3)循环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总结三条线路的设计的优缺点及学生在找点过程中的体会。

3 结束语

在整个定向越野教学中,定向技能的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对初学者来说,定向技能是所有定向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他能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定向技能而服务。生动有趣的教学练习避免了常规练习方法的枯燥,能寓教于乐,并培养学生对定向运动的兴趣。因此,选择符合初学者水平的定向技能练习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并要及时总结每次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威.定向越野[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3,6.

[2]王翔,彭光辉,张新安,汤万辉主编.定向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周红伟.定向运动比赛中基本技能的运用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6(2).

[4]冯浩.校园定向运动[J].体育教学,2005,3.

[5]秦玲莉,彭光辉.构建定向运动技术训练体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