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去向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去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02-03
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段。根据国家旅游局每年公布的国民出境游、国内游及旅游总收入的数据来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及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面对日益扩容的国民旅游市场,旅游教育及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强劲的旅游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关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我国大部分的本科院校及高职旅游教育基本都借鉴了西方旅游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模式。仅从形式上来看,经验和模式的采纳一定程度上帮助旅游教育及人才培养迅速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但从人才培养的本质来说,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出发,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心灵的洗礼和升华”为基础的思想都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社会,培养行业的热爱和认同。从可持续旅游人才发展的视角来看,认同、热爱、创新价值观的塑造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导向、助推器,更是转型、发展与创新背景下旅游人才价值观的新定位。本文基于现代旅游业转型、发展与创新的背景,思考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问题。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
中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消费需求、信息化技术等都发生了变化。
一是从早期的入境旅游市场演化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新市场。根据2014年8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人均出游率将高达4.5次,这将是一个58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人次的巨大市场。
二是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全民消费模式正进入一个体验经济的模式,旅游类型和模式在不断趋于多样化。
三是旅游经营信息化、网络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中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的现代化服务业。日渐扩大的市场基础及信息化的智慧旅游奠定了旅游领域创业创新的现实基础。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外国知名旅游企业,以及国内的大牌旅游企业外,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如锦江、如家等旅游集团,在线知名旅游网络企业如去哪儿网、携程及途牛网均广泛地涉足旅游与旅行服务的每一个领域。
四是行业竞争激烈,先进的服务理念、成功的市场运作、强势的规模效益,使得旅游业变迁和转型迎来了“旅游+新时代”“旅游+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形态及日渐扩大的市场基础奠定了旅游领域创业创新的现实基础。不论是从电视媒体、手机视频,还是新闻报纸;不管是旅游主体的创新,还是有技术和资本的年轻人主导的创业消息在不断地刷屏和置顶。这股力量引领当今旅游人才价值培育的重新定位。
二、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目标、内容、原则
(一)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目标。在“互联网+”、智慧旅游时代、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剧的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队伍。去哪儿网、携程、旅途网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本土旅游集团,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及转型贡献了智慧、付出了热情,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风向标。反思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业相伴而生的30多年间,虽然为行业输送了大批的各?人才,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发展,但从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定位大同小异,也比较模糊,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的需求,更别提引领其发展。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应该站在一个长足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位现代旅游人才价值观培育的方向。面对旅游转型、“互联网+”时代,旅游消费群体不断变化的消费形式给了旅游产业无限的发展空间,只有培养一群怀有对行业的认同、热爱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投入到旅游事业的发展,才能帮助中国实现“大国旅游”,实现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内容。大学作为一个培育人的场所,这个“育”应着重于价值观的培育。《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的胸怀、气质、品德内在的东西是需要接受教育才形成的。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期间,我们看到有一大批敢于创新和实践的领军人物和企业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付出智慧,在其背后是一股精神力量、一种敬业精神、一个责任意识、一颗怀有对行业热爱的心。这些内涵正是旅游专业教育中的核心、学生思想及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三)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原则。作为教育的主体,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及行为去影响他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成才,更要在思想涵养及价值观上成人。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是一个内在思想和意识形成的教育,它需要“以人为本”,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及时代气息相结合,把这根主动脉贯穿于学生的专业教育、商业实践、校园活动之中。
1.“以人为本”的教育性原则。旅游专业教育涉及旅游领域的行业面十分广泛,不论是高职旅游院校培养从事服务行业的毕业生,还是本科院校培养的研究型毕业生。我们应当把教育关注的着力点由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延展到学生的“精神及价值”的培育。“以人为本”“以完美学生的人性及完善学生人格”的原则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首先,中国旅游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批创新的领军人物及企业,他们可以成为学生价值取向培育的示范性及教育性例子。让这些积极、正能量的精神及价值观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内化为内心的精神追求。其次,发挥学生的特长及发现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个性得到满足与发展的同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追求,愉快的学习经历无疑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所在旅游行业必备的职业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2.与时俱进的原则。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应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要体现时代性。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创新的时期,日渐扩大的市场基础奠定了旅游领域创业创新的现实基础,在此形势下,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的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把一些焦点问题植入课堂与教学中,使学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其关注、思考,再由关注和思考逐步形成对旅游领域的热爱、认同及参与。
3.注重实践性原则。旅游正在成为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携程、去哪儿网、如家、滴滴打车及微信的创业者及创新者,让我们看到旅游不仅仅是外汇创收的一个途径,它是参与到消费者体验中的一个创新领域,这个创新领域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旅游业的转型。而价值取向的培育必须从实践出发,利用好这个时代创下的大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商业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能动地自我生成对旅游行业的情感及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价值观念。参与实践,关注行业动态及发展,由此产生对行业的热爱才是最深刻的,创业创新动机才是最自然的,创业理想和心理品质才能最有效地内化为行动指南。
三、旅游人才价值取向培育的途径
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目的不单纯是提高大学生的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大学生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即品质、精神、意识。这个过程需要行业、学校、学生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通过价值观教育、校园环境的营造、教育模式改革方面来完成目标。
(一)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价值观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目标有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毕业生,有些在旅游服务部分工作,有些在体制内的事业单位或研究部门工作。对于这些毕业群体在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有多少学生从内心热爱旅游这个行业,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打算在旅游行业大展手脚,有多少学生能够参与到旅游创新及创业的领域,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教育者,这是大家必须反思的问题。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培养、个体自我意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哈佛家训》及《哈佛校训20条》涵盖品质、宽容、梦想、奉献、诚信、奋斗、成功等内容。除技能之外,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承帮助哈佛学子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价值观的树立需要通过人文教育,通过丰富的情感和充实的精神生活去培养,而实现价值观教育所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校园文化营造。学校的文化环境,尤其是校园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它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是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应局限于所谓的“通识教育”,即把重心放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应更多营造一种植入市场意识、商业实践、创新的“职业理想”为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围绕这个核心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在办学思路上或办学定位上,树立商业标杆,接受新的思潮,将时代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纳入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中,通过校风校训等载体落实表征出来,使全校师生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其次,借助校园的平台,加强宣传工作。如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栏等渠道,积极倡导宣传创业政策、把旅游行业领域中的创业、创新者的先进事迹引进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时代符号。再次,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社会服务、暑期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最后,积极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它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社会及企业的共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大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同时通过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实际,对职业的发展与规划有初步的感知。阿里巴巴与高校、企业及培训机构联合启动“百城千校”计划培育跨境电商人才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创业平台的背后,是引领学生把目光放眼于行业的发展,从关注到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其潜在的职业发展意识。总之,通过不同层面的营造和培养,“认同、热爱”的职业精神价值观才能借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根植在大学生的头脑中。
(三)教育模式改革。现代旅游业转型、发展与创新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塑造必定要对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它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知识观。这里的知识观是指传授书本间接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传授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经验,重视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学习的观点。二是活动观。为其提供具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课程体系建设。要帮助学生在专业成才的同时培育精神、思想及价值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知识创新、制度改革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融入创新教育的内容。内容要基于基础知识层面、专业知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和技能提升层面,设置不同程度的课程,并保证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其次,扩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将创业的理念、精神渗透到各学科专业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和灌输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意识和措施。再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这包括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的更新来提升校园人文环境的气氛;举办各种人文讲座及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以了解行业的动态、认识社会,扩大视野。
2.教学方法、内容改革。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老师除了课堂上必要的理论引导和讲解外,应大量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及成果反馈等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对行业认知的懵懂状态,逐步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对行业的浓厚兴趣,积极寻找参与行业活动的机会,直觉地提高自己的行业实践经验。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和国际经验外,老师应把更多的创业创新群体、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入教材里面的知识拓展模块中。这些焦点和关注应成为学生课堂讨论和社交网络的高频词汇,成为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3.教师本质重塑。现代大学被赋予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造等越来越多的职能。而这些职能只有通过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帮助一群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的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其中的价值性和实效性。实现这些职能的价值必须通过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主体共同完成。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构架、修养、观念、情怀、视野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教师本质的定位应从一个传统型的知识传授向与时俱进“精神导师”转型。精神导师的特点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和思想。其次,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对学生言传身教,起到榜样的作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更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潜质和优势,并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再次,认同自己的教育事业,教育者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教育事业,并真心守护学生的成长,学生才可能对旅游产业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总而言之,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具备国际视野,由内而外散发的理性和富有人文气息的气质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公益众筹 众筹监管
一、事件概况
2015年12月初,“轻松筹”网络平台上了一则“让爱延续,让她成长”的消息。消息称,11个月大的女婴洛洛,因患上嗜血细胞综合征住院,高昂的医药费让其父母不堪重负,后续沉重的治疗费用更是雪上加霜,希望网友能献出爱心援救洛洛。这则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众多网友纷纷慷慨解囊,很快筹得超过10万元善款。洛洛父亲卢先生所在的佛山友友户外俱乐部也发起募捐,筹得4万多元善款。
不幸的是,众人的爱心没能挽救回洛洛的生命。在众筹成功6天后,洛洛宣告不治。随后,卢先生在“轻松筹”上了公开信,告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并对众人的善行表达谢意。
但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洛洛的父母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大量赴旅游及春节赴马来西亚旅游的照片,其中还有不少吃喝玩乐的图片。许多看到图片的捐赠者感到十分气愤并质疑洛洛父母不该趁机“改善生活”,有透支网友爱心的嫌疑。
二、公益众筹概况
(一)公益众筹概述
公益众筹是指个人或公益机构在众筹平台发起公益筹款项目,支持者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发起公益众筹项目需要符合相应众筹平台的具体规则,它与传统的金融筹资的差别就在于门槛低、非常强调公众参与度。公益众筹的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综合类众筹平台发起项目,另一种是通过专业公益众筹平台发起项目。
公益众筹和商业众筹,区别就在于两方面,首先发起项目的目的不同,商业众筹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而公益众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二来从项目回报这个角度来考虑,商业众筹是有商业价值的回报,公益众筹则是纯捐赠行为,有些产品的回报其商业价值也远远低于其捐赠的定价。
(二)我国公益众筹发展现状
国内第一家支公益众筹平台追梦网于2011年9月上线;2013年2月众筹网上线;国内首个专业公益众筹平台――创意鼓在2013年7月上线;2013年12月淘星愿上线,之后更名为淘宝众筹。根据现有公益众筹平台情况来看,综合类平台居主导地位。
2015年我国成功开展873个公益项目,总筹资3000多万,获得大约60万人次的支持。李介的“睿介寻子――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帮助走失的孩子早日回家”、朱成志的“深山翻转课堂iPad助学成材――扇窗计划”等,在短时间内筹到了不少资金,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达到了甚至超出预期的效果。这些项目的特点在于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运用的透明化,给了公众捐助的信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公益领域,愿意为慈善事业尽一份力,而公益众筹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一愿望,公益众筹的推广是大势所趋。
但现如今类似上述骗捐事件屡见不鲜,公益项目缺乏创意、公益组织透明化程度低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公益众筹的前进。
三、公益众筹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公益众筹平台资格问题
随着《慈善法》的出台,表面上看似解决了对网络募捐主体、平台、信息公开、骗捐诈捐问题等网络募捐乱象的困境。但很多问题依然还在,还是以救女募捐事件的众筹平台“轻松筹”为例。《慈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必须获得公开募捐的资格。而“轻松筹”平台的运营方为“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资料表明,“轻松筹”经营范围明确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公开募集资金。可见,“轻松筹”并不具备公募资格。当用户在轻松筹平台上求助信息时,会被提示“该项目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者个人负责。”其实《慈善法》第二十六条又规定,“轻松筹”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进而获得资格进行募捐。2016 年1 月,“轻松筹”已与红十字基金会合作联合打造募捐项目。因此,类似“轻松筹”平台的资质问题仍待进一步考察明确化。
(二)公益众筹存在法律风险
公益众筹涉及向大众公开募集资金,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很多人利用法律的盲点借此非法筹集资金并挪作他用,使得公众对众筹平台失去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公益众筹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1.涉及集资诈骗的刑事法律风险。如果项目发起人以公益为名募集资金,随后将募集的资金擅自使用或挪用,并未用于所称的项目或者项目本身就是虚构的,则项目发起人的行为就涉嫌集资诈骗犯罪。作为公益众筹平台,如果没有严格审核每项项目已经存在过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各平台的审核标准不尽相同,目前没有一套规范的审查及备案机制,不利于降低出资者的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上述的事件的后m调查中,患病去世的女婴父母在女婴去世后对于剩余的四五万元的捐款的去向至今也未公布及给出说明。去世女婴的父母在女婴去世后仍有能自费出国旅游的经济实力,说明作为公益众筹平台的“轻松筹”没有严格审查发起人的资料信息,很多求助项目仅仅凭发起人提供的相关人物、材料照片和文字介绍,比如病情如何是通过病历照片了解,真实性很难得以保证。
2.监管不善或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如果公益众筹平台没有授权改变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或监管不力的话,则违背了出资者的意愿,出资者可以依法追究公益众筹平台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公益众筹平台则可能需要承担返还或赔偿责任。在事件中,捐赠者希望能明确公布剩余的善款去向并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但女婴父母擅自使用筹集来的资金去,而且剩余款项去向不明。
(三)各方监管不完善
1.没有相关的专业性法律法规。行业成熟的标志就是有无明确的法律条文遵循,尽管公益众筹本质上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依然需要依靠法律渠道确保捐赠者的权益,一旦出现问题确保有法可依。公益众筹是否会涉及非法集资,发起人辨识平台运营是否合法尤为重要。至于公益众筹可能会涉及的法律问题就是发起者是否会以公益为幌子集资、涉及诈骗等刑事问题。而《慈善法》涉及公益众筹的方面较少也不全面,很容易给人以可乘之机,因此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政府管控及社会监督的考量。公益众筹中,发起人和平台这两个关键的角色现在都处于零监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者难免会有疑虑。而缺乏监管导致的漏洞显然给不法分子带来很大的可乘之机,最大程度的透明化尚未实现。因此公益众筹面临着规范化问题,究竟是政府接手具体的监督管辖还是靠社会公众或是媒体舆论来变相监督,仍然值得考虑。
3.缺乏资金监管及行业自律。关于资金调度的监管,公益众筹中的资金调动是经平台直接转给发起人这样简单粗糙、缺乏严谨的程序,过程中的项目资金没有经专人审核或代为保管,资金去向常常不明。
另外公益众筹中缺乏行业组织及行业公约或公约未能真正起到作用,导出现许多行业乱象,行业中鱼龙混杂。近年来国内新注册的网络融资平台犹如雨后春笋,但往往又是昙花一现,根据《众筹数据:2015年中国众筹行业半年报完整版》显示,2014年达到了众筹平台上线的,但同时因经营不善倒闭数量也最多,这也显示出国内众筹平台的问题。
四、公益众筹的对策
(一)明确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法律
目前,股权众筹已明确归位于证监会创新部的监管范围,但是公益众筹的具体监管部门还未落实到位,政府应尽快明确公益众筹的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部门。此外,整合现有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益众筹针对性法律法规或专项条例尽快制定有关公益众筹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如《公益众筹法》,从实质上促进公益众筹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保护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公益众筹法》可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对公益众筹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二是确定该部法律所适用的范围,包括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和对物的适用范围。
(二)明确信息公示制度
明确规定人和公益众筹平台需要承担的公示相关信息的义务,如公益众筹平台应配合人在公益筹项目时将法律明确规定的具体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间需要更改金额、计划等具体细节,须经过全体出资者同意。这样做一是可以给予投资者充分的知情权,对公示信息足够了解后再进行“安全投资”;二是给者建立良好的信用氛围,者按照法律规定填写真实可靠的信息,将得到更多的善良投资者的支持。
(三)加强依法监管
1.完善网络平台的信用体系建设。现如今众筹缺乏财务监管,有难以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致使大量众筹平台游离于央行征信系统之外。大多数众筹平台只能自建信用数据库审核借款人的条件作为风险高低的判断。除了央行的征信体系外,个人信息、身份识别等其他关键信息等也是难以核实。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诚信体系尚未完善。
政府需要加快制定一整套的信用评定体系,将公益众筹平台的不良记录与现存在的金融信用体系联通。一则可以给有犯罪动机的人施加心理压力,主动放弃不良行为;二则通过分析对比这些信用数据,来评定众筹平台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并依照相关条例对相应网站进行惩罚,保证公平性与客观性,使大众有一个客观性依据来对众筹平台进行选择。
2.建立行业自律与监管。目前我国已成立的相关众筹协会大多是股权众筹协会,而没有一家公益众筹协会。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整体实力、权威使公益众筹项目、筹资、执行等各环节提供服务的基础之上得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设立公益众筹行业协会来强化公益众筹协会的监管作用、加强对公益众筹平台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公益众筹项目过程中涉及的资金应该经专人审核或者设立经政府批准与审核的第三方保管。
(作者单位为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佳.浅析公益众筹对公益捐助的意义[J].山西农经,2015(02):107-110.
[2] 钟智锦.社交媒体中的公益众筹:微公益的筹款能力和信息透明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8):68-83+127-128.
[3] 施慧洪.众筹的典型模式及案例解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70-71.
[4] 王茜.中国公益众筹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篇3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和宣传工作,但“小金库”的现象还是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公司的单位及个人身上。本文围绕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日常工作情况与“小金库”特点、表现形式,研究我公司建立“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 小金库 治理 高速公路
一、公路交通建设公司“小金库”的来源、特点及去向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简单地说,“小金库”就是将公有资金资产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转变为个人私有资金资产的违法所得。从会计角度来说,“小金库”是帐外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严重违反国家《会计法》和有关制度的行为。
(一)“小金库”的来源
“小金库”的来源很多,高速公路工作中工作人员虽只有对经费一定额度的使用权,没有费用收取的权利,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收取资金的情况。高速公路工作中的“小金库”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辖范围内施工的工程项目施工队等租用辖区内房屋设备、搭接辖区水电所付的租金;
2.对路段或相关单位提供的劳务及服务所得收入;
3.在辖区内施工或有施工车辆进出的工程单位为所造成的废物及垃圾所付的清理费用;
4.公司投资所得的利润及回报;
5.日常违规收费及罚款产生的“小金库”;
6.各部门出售日常废品产生的收入。
(二)“小金库”的主要去向
通过形形的途径产生的“小金库”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
1.私吞。有些单位或个人在内部或外部财务监督不健全的情况下钻空子,漏帐不报,或以假发票、白条报销的方式私吞“小金库”资金;
2.私分。将“小金库”资金以隐蔽的方式瓜分;
3.购买如手机、电脑之类的物品;
4.个人或团体挥霍。一般是共同设立“小金库”的人将所得资金大笔挥霍与吃喝玩乐上,享受豪华服务;
5.送礼。“送礼”在国内外早已是一种多发有敏感的行为,在舆论压力和内部压力下,堂而皇之地用公共资产送礼多有不便,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用“小金库”的资金来贿赂领导、或为领导付大帐小账,以此与领导攀关系。
6.“发放福利、补贴”。以关怀职工工作与生活为由,将“小金库”资金发放给职工干部。
(三)“小金库”的特点
交通建设单位“小金库”具有隐蔽、涉及范围广、资金来源繁杂、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另外设立“小金库”的手段日渐趋多、不断出现新招数,而且其来源不仅仅涉及资金,还涉及各种交通单位的有价证券和资产。
二、我公司建立治理“小金库”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小金库”的来源、去向和特点,结合我公司(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以通行费征收为主线,以道路养护为中心,以路政管理为重点,以安全保畅为目标”的运营管理思想和工作内容,探讨如何建立适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的合理科学的长效机制来治理“小金库”现象。
我公司(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科、计划财务科、工程养护科、收费管理科、纪检监察室、工会等7个职能科室和1个路政大队;下辖红碱淖、榆林和横山3个管理所,陕蒙界、红碱淖、小壕兔、孟家湾、王则湾、榆林、西左界、横山和黄嵩界9个收费站,中营盘和横山2个服务区。公司建立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长效机制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提升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有些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对国家相关财务法规制度不了解或无视其约束力,我行我素,非法挖取公司财产和资产,危害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公司应长期开展围绕社会主意经济体制建设和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及时纠正内部人员的错误思想,将出现思想和观念偏差的人员拉到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其强烈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提升公司财务部门组织管理水平及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一些财务人员在实际核查过程中存在专业化、公平性不强,不适应国家财务新体制和新规则的现象,同时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水平暴露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组织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三)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为公司树立标杆
“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是领导以身作则,带头配合财务部门的核查、加强日常工作中的财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公司暴露出的违法、虚假现象应给予重视,协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其严肃处理。
(四)完善公司内部审查、监督制度,加强和规范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
我公司在内部核查和管理制度上还有一些不规范之处,这是很多公司和单位普遍存在的。应动员公司上下,对公司内部不合理、不合法、不规范的体制进行科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整改,并且相关部门应认真、规范地执行公司新制度。
(五)加强公司内外合审
在公司内部推行更健全、更有效地核查之外,公司还应加强外部的公正审查、以及外部审查与公司内部的相互配合,从而使两种审查方式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六)制定健全、集中化的控制流程与控制措施
鉴于公司职能部门较多、对新旧制度和审查过程等把控难度大,公司应进一步加强集中化的控制流程与控制措施,加强公司对工作、审查等整体环节的集中把控,随时了解审查和财务动态,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公司相关制度和工作得到有力执行。
参考文献:
[1]牵梅.交通非税票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通财会.2012(2):75-77.
[2]王兰兰.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目标及方法.管理科学文摘.2008(3):55-56.
篇4
关键词:女硕士生;弱势原因;强势关怀
1 导致女硕士生成为就业弱势的原因
1.1 从社会角度分析
1.1.1 社会文化偏见观念的存在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仍在继续复制着人们的价值去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女硕士生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一方面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如不善于宣传自己,成为不择不扣的“书呆子”。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
1.1.2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劳动力供需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对其只是层次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则高校硕士生理应适销对路,为社会各相应岗位所欢迎。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结合点,导致了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矛盾。
1.1.3 用人单位的效益优先观念
在市场经济时代,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用人问题上同样追求“少投入、多产出”,并且还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注重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女硕士生就业时正值婚育年龄,无形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难免会使用人单位承担比雇用男性毕业生要多的成本。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录用女性毕业生。
1.1.4 保障女性就业政策不健全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由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1.2 从学校角度分析
1.2.1 硕士生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研究生扩招趋势的形成,更好地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但是,硕士生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以如此高的增长率迅速膨胀,势必引发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据笔者从所在学校了解,在经济、法律、心理、教育系等热门专业,一位导师指导十多位硕士生是比较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硕士生的科研水平和应用能力自然也无法保证。
1.2.2 学校就业指导环节薄弱
许多高校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得到就业指导部门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的科学测量,既未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又没有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更没有一个准确的求职标准。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很好地对女硕士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上的培养,在维护女硕士生自身利益方面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些都构成了女硕士生就业难的隐形因素。
1.3 从女硕士生自身分析
1.3.1 女性生理的弱势
女硕士生毕业年龄一般在23—28岁之间,所面临婚姻、生育和哺乳的问题比大学生紧迫。另外女性在生育情形下,应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样用人单位就会考虑招收女硕士生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再者女硕士生就业面临年龄和身体形象要求。很多就业单位或明或暗的要求一些年轻、漂亮、苗条的女生。这会使一些女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缺乏精力发挥自己的内在智慧。
1.3.2 女性心理的弱势
由于文化和生理的影响,女性相比于男性,会更多的感到周围环境的不安和敌意,恐惧和焦虑情绪较多。女性所特有的脆弱心理在女硕士生身上也一览无余,她们自我认同意识较差,成就动机很低,害怕困难和变故。再加上一直接受教育,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使很多女硕士生比读本科的时候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更差,表达能力等也出现了退化。
1.3.3 女硕士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女硕士生对就业去向的选择中,有大于2/3的第一选择是科研设计单位、机关和高等学校;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七成多选择只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中工作;两成多对中小型城市中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考虑;不到一成的选择回家乡和到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发挥自己的能力。女性之所以选择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和机关单位,这使其就业面狭窄化和竞争力削弱。
2 应给予女硕士生强势关怀
2.1 从社会上做起,搭建女硕士生良好就业的平台
2.1.1 社会建构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
社会要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就业领域内的性别平等。大众传媒要加大对知识女性的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知识女性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贡献,为女研究生就业创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
2.1.2 政府要从经济价值取向上解决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的问题
要解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其对策应该围绕着尽可能地减少因雇佣女性引起的用人成本增加入手。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个对策,如立法增设“男人产休假”以提高男性劳动成本、减低女性生养孩子期间的工资来降低女性就业成本及社会统筹管理女职工的生育和哺乳误工期的补偿等。国家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应从经济价值取向上切实解决问题。
2.1.3 政府通过公共信息传播消除用人单位对女性偏见
就业信息充足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缩短毕业生失业持续时间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影响,而目前高校仍然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同时,政府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从根本上扭转根植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常规陋习和根深蒂固的制度性歧视观念,减少用人单位在用工中的性别歧视,缓解“女硕士生就业难”问题。
2.1.4 政府从法律上维护女性就业权利
在宏观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尤为重要,所以必须对相关的法律加以补充和调整。首先,生育本身不仅有利于满足个人需求,而且具有社会价值。其次,应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对各种歧视行为进行定性,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2.2 学校要为女硕士生的就业强化奠基功能
篇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41-02
审计案件移送是审计机关将有关单位或个人涉嫌经济犯罪的事项,移送公安或检察机关查处[ 审计署:《关于进一步规范审计移送工作的意见》(审法发[2006]66号)]。由于国家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因此审计移送的案件一般以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为主,移送的去向主要是检察机关。与其他类型的移送相比,审计案件移送要求最高、难度最大,也最受重视。在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大背景下,做好审计案件移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看,做好审计案件的移送能够充分发挥审计“反腐利剑”作用,彰显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和价值;从宏观层面说,做好审计案件移送能够推动审计监督成果向更高层次的法律监督成果转化,有利于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两大体系的紧密衔接与配合,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做好审计案件移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案件的移送标准,即案件调查到什么程度后才合适移送。案件的移送标准是审计的调查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引整个调查活动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移送标准,才能有明确的调查思路和措施。对此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讨论。第一个层次是移送标准的选择,主要是对移送标准作出原则性规定;第二个层次是移送标准的具体把握,也就是在审计实践中把抽象的原则具体化。
一、移送标准的选择
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并没有对审计案件的移送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在选择移送标准时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移送的标准应该是发现犯罪线索。一些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移送管理办法使用“审计线索移送”的表述而不是“审计案件移送”。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降低了审计移送的门槛,提高了审计移送的数量,加大了经济犯罪打击力度,彰显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但审计线索的证明力是有限的,与普通群众举报的犯罪线索相比并无显著区别。司法机关还要花费精力作进一步的调查,才能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在办案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让司法机关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所有线索都认真初查是不现实的。其结果是审计机关移送线索的数量很多,但立案率低、起诉率更低。总之,只是移送线索不能真正体现审计的价值和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移送的标准应该与《刑事诉讼法》对诉讼证据“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从表面上看,这种标准提高了审计移送的标准,凸显了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司法机关对案件的立案、侦察与起诉。然而要取得“确实、充分”的证据,往往离不开强制性手段。审计机关不能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拘留、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能对涉案人员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也不能查封、扣压可作为证据的各种财物、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34条和第139条]。面对犯罪嫌疑人抗拒调查、编造谎言、串通舞弊、提供伪证、毁灭证据等行为,审计机关缺乏有效的制约应对办法,所取得的证据与检察机关相比,往往缺乏充分性、全面性和可靠性。在这个标准下,审计机关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只有极少数案件能够被移送,绝大多数案件达不到移送的标准,审计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下降了,事实上放纵了犯罪嫌疑人。
综上所述,在选择审计案件的移送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移送标准应当是审计机关力所能及的;二是移送标准要有利于检察机关对案件的进一步侦办。把检察机关的立案标准作为审计案件的移送标准能够很好地兼顾平衡上述两个因素。首先,审计案件达到检察机关的立案标准有利于案件的进一步侦办,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赘言。其次,以审计的调查手段使案件达到检察机关的立案标准也是完全可行的。检察机关在立案前需要对案件进行初查,以决定是否立案。在初查阶段,检察机关的调查手段是受到限制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规定检察机关在初查过程中“可以采取询问、查询、检查等不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审计的调查手段与之相比没有劣势,完全可以胜任案件的初查,更何况审计调查经济犯罪案件更具专业优势。
二、移送标准的具体把握:一个案例
原则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把握。达到或基本达到检察机关的立案标准有两层意思:一是涉案的金额和情节满足立案的条件;二是存在犯罪嫌疑。前者不难把握,因为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等有明确规定。而后者实践性很强,没有一个具体的、通用的标准可作为依据,是判断案件是否达到了移送标准的关键,如何把握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现选取一个高校审计的案例。
在对某高校的一次财务收支审计中,审计发现该校成人教育收费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学费的一部分由学生直接存入学校的银行账号,另一部分则是由该校成人教育学院工作人员王某以现金形式收取后上缴学校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不掌握学生名单、人数等信息,不对学费收入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确认。审计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管理漏洞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立即将其列为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调查。通过调取学籍名单、查看招生资料、抽取部分学生问话等方式,审计取得了收费名单、标准等数据,进而计算出收费总金额,经与王某上缴学校的金额比对,掌握了王某截留学费收入80万元未上缴学校的事实。审计将王某找来谈话,要其提供收费和截留资金去向清单。王某通过隐瞒部分收费人数等方式,只承认截留学费60万元,但怕审计掌握的金额不止这个数字,又说“记不太清了,不一定很准确,可能会多一些”。同时又反复提供虚假资料、捏造资金去向,审计多次戳穿其前后矛盾的说法,调查陷入了僵持阶段。此时审计并没有着急移送案件,认为虽然王某行为异常、存在疑点,但王某截留资金的去向尚无任何线索,一些合理的推测尚不能排除,王某的犯罪嫌疑暂时还不十分明朗。比如,王某截留学费有可能是帮助学校设立“小金库”,逃避政策监管,用于发放教职工福利、报销有关费用等支出,同时为了“学校利益”又拒不配合调查,类似情况以前的审计中也曾遇到过。若此时移送,案件能否被检察机关立案不确定性很大。因此需继续调查,寻找线索。
不久案件就取得了重要进展。审计在学校财务账上发现王某在用虚假名单报销“劳务费”,套取大额现金。学校财务人员称这实际是王某从学生直接上缴学校的学费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用来支付社会招生中介人员的提成。抓住这一线索,审计人员再次将王某叫来谈话。王某只能承认其经手的学费收入也有一部分也已用于支付招生提成,金额是50万元。除这50万元外其他截留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某工艺品,但工艺品购买时“没有要发票”,价格、购买地点都已经“记不清了”。此处有几个主要疑点。其一,提成的标准没有任何文件、合同作为依据,中介人员的招生人数也无任何资料可以证明,这不符合常理;其二,王某提供的几名招生中介人员同时联系不上,提成金额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其三,工艺品购买时“没有要发票”,特别是价格、购买地点都已经“记不清了”,更不符合常理;其四,工艺品是特殊商品,价格弹性大很,金额可大可小,为王某的辩解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四个疑点合在一起有力地指向了王某贪污犯罪的嫌疑,案件已基本达到检察机关的立案标准,可以移送处理。而案件今后的调查方向也已清晰,就是先从招生中介人员身上打开突破口,再促使王某交待问题,但审计有限的调查手段无法做到,案件也必须移送处理。
经检察机关立案侦察确认,王某实际只付给招生中介人员提成30万元,购买工艺品仅花费5万元。最终王某因贪污公款45万元受到了法律制裁。
三、移送标准把握难的解决思路
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 模式重构; 诊所式教学
一 、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现状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因受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的制约,地方高校把学生的考研通过率和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的主要途径。教学以培养学生考研通过率和司法考试通过率为主,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辅。学生工作表现力与其考试表现力差距太大。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以及教育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而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很少,同时其他交叉学科如法社会学、法伦理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的选修课更是相当缺乏。
3. 师资力量薄弱,远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研究生毕业数量的增多,大多数法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已基本达到学历要求。然而,由于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迅速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疲于应付课堂。教师的学历与教师的能力不能平衡,使大量的教师不能毕业立即上岗。
(二)产生的深层原因
1.对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学专业就业市场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
不断建设的法治化国家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法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但这种判断存在两种缺陷:
(1) 没有认识到法律专业人才仍然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质量问题。许多司法部门的法官,检察官尚不具备相当素质的任职要求。
(2) 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法律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缺位
近年来,法学本科教育规模超常发展,甚至陷于失控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当。由于调控机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法律监督部门的指导、监督和制约。
二、中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的重构
(一)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模式
21世纪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建构模式依托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对国外教育方式的借鉴以及对未来法学教育走向的预测。目前以终身教育思想和人力资本开发理论为指导, 建构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相适应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这是法学教育的历史责任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1.应明确将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复合型教育。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与大陆法系国家接近, 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作为上岗就业的标准。因此,将法学教育定位为复合型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2.应坚持法学硕士和博士教育的研究型方向。法学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定位不存在任何争议。近年来, 随着博士学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现象的普遍存在,法学硕士获得者越来越多地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于是,存在着是否应反思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 将法学硕士学位教育定位为应用型教育的问题。
三、中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方向和内容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法学教育改革步伐
1.提高本科法学教育的层次,不完善法学教育格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的,也包括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还有实践技能。
2.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关乎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其主要思路有:
① 把法学本科教育从教师中心的体制转变为学生和社会为中心的体制,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确定课程结构,尽可能减少必修课目,扩大使用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范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毕业去向与兴趣自由地选择课程,强化课程结构的逻辑性和有序性。
② 根据法学专业化的趋势,及时地增加新的课程,尤其是增加与法学专业领域有关的课程,如环境法、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保护法等新领域的课程。
③ 实行课程自由开设。除专业必修课外,可根据教授的研究领域,开设专门化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设计研究。同时,由于法律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和专业的领域互相交叉,必要时可实行多个教授一体化课堂教学。
(二)与司法考试相结合,推动法学本科教育发展
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的前提,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必须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相结合,通过与司法考试的结合,推动法学本科教育向前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完善:
(1)加强地方高校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等基本设施建设。
(2)加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创造条件和时间促进学生在法院,律师所等相关行业实践锻炼。
(3)借鉴国外经验,开展"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应用。
(4)加强实践和案例教学,特聘从事法律实践一线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现身说法。
参考文献:
[1]霍宪丹1 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 ] . 中国高等教育,2002 (7) :11.
[2]周江华.法学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4):389-406.
[3]何勤华. 西方法学史[M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4]曾令良. 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定位-- 我国多层次兴办法学教育的反思[J ]. 法学评论, 2002, (1) :146-151.
篇7
一、强化源头管理
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庞大的食品生产消费量、众多的生产经营者,再加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这些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最大制约因素。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应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产业链监控体系,无论是蔬菜还是肉食,只要是食品范畴都应该列入监控范围之内。从生产资料如水、土壤、饲料开始,就应该加强监控,不能等到进入市场时再检测。
二、建立信用档案加大教育宣传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食品行业的信用缺失问题,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真正在全社会建立产品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查有线索、找有依据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完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当前公众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并未有大的加强,教育是食品安全防御措施的基本环节。社会应形成一种氛围,使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兼具食品安全的支持者、维护者和创造者三重身份,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力。
三、整合监管机构
篇8
7月9日早上7点20分,浙江籍小商贩冯凤玲在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分娩一男婴,40分钟后男婴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天,冯凤玲与丈夫在病历记录上签字,表示同意孩子由院方处理。事隔十天,他们要求再见孩子一面,遭到院方拒绝,院方同时拒绝透露孩子掩埋时间地点等细节。
冯凤玲夫妇对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尸体处理情况,院方剥夺了自己的权利。
7月22日,该院院长王红珍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不会透露死婴处理的具体情况,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可以向法官说明。
7月19日晚上7时多,昌平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昌平妇幼院)的下班时间已过去1个多小时,周阿友依然坐在该院的办公楼中“等待”答案,直到院方报警,110民警到来进行一番劝说,他才离开。
时间往前推十天,即7月9日,周妻冯凤玲在昌平妇幼院分娩一男婴,但孩子出生40分钟后抢救无效死亡。当天,周阿友夫妇在病历记录上签字,“孩子由完(应为”院“,周阿友笔误———记者注)方处理”。7月12日开始,周阿友夫妇多次到医院对孩子死因提出质疑,并且在7月19日向医院提出,希望能够再看孩子一眼。
院方答复,孩子“已经掩埋了”,至于孩子埋在哪里,什么时候埋的,院方未有透露。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周阿友夫妇不能理解,自己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获知自己孩子的尸体处理情况。对此,北京市卫生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对新生儿死亡的尸体处理问题并没有相关规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医院可以直接处理”。
而部分法律、伦理专家则指出,这起医患纠纷主要涉及的是死婴父母的知情权,医院不应以“可以处理”为由而回避。
产房见了儿子最后一面
根据病历记录,孩子出生的时间为7月9日早上7:20,放弃抢救的时间是当天早上8:00.周阿友说,早上8点钟,得知孩子抢救无效后,他得以进入产房见了孩子一面。之后,医生问他,孩子尸体是由院方处理还是自己处理,要不要进行尸体解剖。
周阿友表示,自己是外地人,难以处理,于是他问医生,尸解是否需要钱。他回忆,医生的回答是,昌平妇幼院不能做尸解,尸解需要到北京市里做,大概要6000元钱。随后,周阿友与妻子商量,夫妻俩不同意尸解。
对于进行尸解这个细节,该院副院长王丽娟接受采访时否认了周阿友的说法。她称,根据病历记录,孩子母亲冯凤玲由于有过自然流产、第一胎孩子又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都属于高危因素,为了家长今后再次怀孕着想,医院建议给孩子做尸解,并特别允许父亲周阿友进入了产房,但是这对夫妇商量后决定不做尸解,“其实我们也希望能够做尸解,但是家长不同意我们不能做”。
当时参与抢救的医院儿科主任周霞及王丽娟都表示,“绝对没有”和周阿友提到尸解费用一事。
签字同意院方处理尸体
在病历记录上,周阿友一共签了两回字,一是在医生介绍产妇情况的记录下,他写下“了解病情,同意目前处理”的字样。
对于另一次签名,周阿友与院方的说法不一。病历记录上显示,医院儿科主任周霞签名记录:“2004.7.9.8:00,抢救40分钟无效,心跳弱,呼吸不建立,肤色青紫。向其父讲明,其第一胎女婴先心死亡,建议家长做尸解。其父意见,与产妇商量,放弃抢救。2004.7.9.8:15其父母商定:婴儿由院方处理,不同意尸解。其父鉴定:”此后,是周阿友歪歪扭扭的字迹“不同意尸解,孩子由完(院)方处理”。接着,是周阿友和妻子冯凤玲的签名。
周阿友小学文化,他说,“我不怎么认识字,这几个字都是医生先写好,我再照着笔画写的。”这点,院方在接受采访时予以否定。
提出看儿子最后一眼遭拒
7月11日,冯凤玲出院。随后,他们咨询了自己的医生朋友后产生疑惑,孩子死亡时全身青紫,因此认为孩子死因不明。于是,从第二天起,他们多次向医院追问孩子死亡原因,“至少四五次”。医院作出答复,但周阿友说,“一些专业的东西我们听不懂”。
7月19日,周阿友又去到昌平妇幼院,提出希望能够再看孩子一眼。他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已经“按照规定处理了”,“已经掩埋了”。
他追问,孩子埋在哪里,什么时候埋的,“都不肯说!”
他表示难以接受,“如果焚烧了,应该有焚烧的凭据;如果掩埋了,也有掩埋的地点。”“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我们难道没有资格知道孩子的去向?没有资格最后看孩子一眼?”
周阿友说,按照常理,孩子在处理之前,应该和家长见一面,至少应该打个电话给他们,“但是什么都没有!”
他坚持留在医院不走,要医院给一个说法。最后,医院给周阿友一个明确的答复:以后再来不接待,可在法庭上见。
周阿友说,他怀疑孩子“还在医院,没有处理”,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到上法院,因为没有钱。
院长坦言透露掩埋地点有顾虑
对于周阿友夫妇提出的疑问和不解,7月22日下午,昌平妇幼院院长王红珍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孩子已经按照程序掩埋,有关孩子的死因,医院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必要把问题拘泥在孩子掩埋时间地点等细节上面”,如果家长有异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或者医疗鉴定予以解决。
王红珍还表示,既然孩子家长签了字,明确“孩子由院方处理”,那医患关系在签字以及产妇出院之后就完结了。该院副院长王丽娟和周霞均表示,周阿友夫妇屡次来找医院,“就是想讹点钱”。
王红珍说,孩子是9日出生的,产妇是11日出院的,而家长直到19日才过来要看孩子,“大夏天的,肯定已经处理掉了”。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院方出示了冯凤玲分娩当天的分娩登记本,其中的冯凤玲名字下“婴儿特殊情况”一栏中注明,“7月14日已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希望能够知道孩子的准确掩埋地点,但是王红珍表示,“现在不会说”,“如果进入法律程序,我们可以向法官说明”。
后来,她独自面对记者采访时坦言,之所以不说,是存有顾虑。她说,目前足月的新生儿死亡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孩子是和其他一些未足月的流产胎儿一起掩埋的,“挖出来影响不好,所以他们都坚决不肯说出具体的地点”。她还说,自己也不知道具体埋在哪儿,“这是一个工友专门负责的”。
各方说法
1管理部门态度:新生儿尸体处理尚无规定
7月23日下午,就新生儿尸体该如何处理,记者电话咨询了北京市卫生局妇幼处和医政处。两处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对于新生儿死亡的尸体处理问题,“目前还没有听说过相应的规定”。
北京市卫生局妇幼处的工作人员称,通常新生儿生下后可按照规定由医院开出出生证,依此到派出所办理户口,但是如果生下来就是死婴,肯定不会开出生证,没户口自然无法办理死亡证明,于是“医院可以直接处理”。他强调,医院肯定能够负责处理好孩子尸体。
2法律人士意见:家属有权获知处理结果
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律师韩莹认为,即使孩子家长签字同意尸体由院方处理,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尸体的去向依旧有知情权。虽然中国的法规中没有对婴儿尸体的归属有明文规定,但是从宪法、婚姻法等亲权中可推出家属的知情权,所以医院应该说出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韩莹说,除非有约定与法律禁止,医院才可以不告知家属婴儿尸体的去向。“孩子院方处理”这句话中,“院方处理”的约定并不等同于“放弃知情权”的约定,所以家属想知道孩子埋在哪里,院方必须告知。
韩律师最后评价说,“对于孩子的尸体用这样一句话来决定,做法有些草率。”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何兵博士也认为,家属有权利知道尸体的去向,医院拒绝告知的做法没有道理。家长所签的字可以表明,双方约定的核心内容是院方可以处理婴儿尸体,但是处理的结果,家属应该有权得知。
3伦理专家观点:院方应实事求是告知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副主任王延光副研究员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在这件事上,医院不应该隐瞒,即便家长签字同意“孩子由院方处理”,医院也应该把处理结果告诉病人,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回避。
王延光说,据她了解,目前有关新生死婴,都是由医院与家长达成协议后由医院自己来操作,但不能因为有了这张协议,就把家长排除在外,应该考虑家属的权益,毕竟孩子尸体的所有权是属于家属的。
“知道尸体的去向和处理方式,这应该是亲人的基本权利。”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杂志编辑赵小丽表示,据自己了解,一般孩子死亡后都是在家属见过之后,由医院自行处理。
赵小丽认为,新生儿的遗体处理方式,应该“出台相应的规定”,“有个行规”。
此外,医院应该实事求是地把最后的处理结果、处理方式告诉家属,即便家属签了字,也应该告诉人家。
4医院同行反应:昌平妇幼院处理很正常
厂桥医院妇产科的王大夫和东四妇产医院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医生,在记者详细叙述了冯凤玲的分娩经过和昌平妇幼保健院的处理方式之后都表示,从初步情况看,他们还称,昌平妇幼院将孩子掩埋很正常,既然家属已经签字,那么在掩埋孩子前也没有必要再通知家属。
篇9
关键词: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消纳地;监管
发展畜牧业可以丰富人们餐桌,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保障了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但同时也要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平衡发展,如无序地发展养猪业,也会给社会、环境带来许多负面问题。如何规范发展养猪业,是目前相关监管部门、生猪养殖户必须面对并认真做好的问题。
1树立养殖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可通过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宣传,如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养殖行业相关文件资料学习培训等,提高养殖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建设养殖场前应对养殖户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并应取得相应的证书。
2提高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准入门槛
2.1专业知识
养殖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管理人应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污染物处理、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知识)。
2.2场址选择
既要符合生猪生产疫病防控和利于生猪生产与管理人员生活方便的要求,也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符合当地政府的养殖规划要求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要求。
2.3设施设备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三条作出了明确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和堆沤、有机肥加工、制取沼气、沼渣沼液分离和输送、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且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自行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应当确保其正常运行,或建设配套其它有利于现代化污染物处理的设施。
2.4措施方案
养殖企业要有明确的可行性的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方案、无害化处理产物最终去向,可作为生产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依据。
2.5消纳地
有足够便于无害化处理产物消纳的消纳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明确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导向就是通过“种养结合”、“就地就近”、“还田”等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用作肥料的,应当与土地的消纳能力相适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防止污染环境和传播疫病”,明确了还田利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做到无害化,二是不过量。3强化科技研发与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科技工作人员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相关科技的研究,提供实用、低运作成本、可持续运作、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且养殖废弃物处理后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如“猪-沼-牧草-牛(羊)-肥料”模式、“猪-牧草-牛(羊)-肥料”模式、“猪-沼-果树(林木)”模式、“猪-沼-牧草-猪”模式及养殖户因地制宜自己设计的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养殖模式等,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解决养殖污染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科学依据,同时政府审批部门要对养殖户提出的污染物处理方案进行具体的科学评估,并对评估结果终身负责。政府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污染物处理方案进行认真监管,要把责任具体化。
4配备全方位的监管设施
为了更好、全方位地对养殖废弃物处理进行监管,特别是在现代规模养殖场所为了减少人员往来、避免造成疫病传播又得保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对养殖废弃物的去向监管到位,养殖场应配备好便于监管部门对生产中产生的养殖废弃物进行实时、全方位网络远程监管的设施设备,并对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负责。同时,养殖场所也得有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管的条件。
5养殖企业要有详细准确的废弃物处理方案
养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生产规模,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生产模式,选择适合本场养殖废弃物处理具体的方法、流程、去向,消纳地如何对污染物进行消纳等。总的原则是,不管用何种方式处置废弃物,最终都得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发生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不得在养殖场周边及养殖废弃物处置地下游出现因无害化处理产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事件。
6规模场建设均应进行相关专家现场考察论证
规模养殖场建设之前均应经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农学、兽医、环保、水利等专业)、环保风险评估,对业主的整个养殖生产方案(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案、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方案)作出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同时对相关设备设施建设进行验收,特别是对养殖废弃物远程监管设施建设也得进行同步验收。
7结论
篇10
1种子市场管理工作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
1.1种子市场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体制上的变化。由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供给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格准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由国家计划控制允许,其他经营单位不能进入,现阶段种子经营资质门槛降低,只要取得经营资格都可以进入市场。二是机制上的变化。过去地区封锁、国营种子公司垄断经营变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多元主体竞争,优胜劣汰。随着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全县种子经营单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由原郧县种子公司一家变为遍布全县各乡各村近200家种子经营户。三是经营资本及主体上的变化。种子经营资本由过去单一国有资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现阶段的资本主体。全县种子经营者成分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只要是乡村有个小门店,都经营种子。四是品种数量上的变化。由过去几个主导品种变为现在上百个,2012年春季我县种子市场销售的品种多达120个。五是种子质量的变化。由于物资流通领域活跃,种子进入本地市场难以管理,种子质量有滑坡趋势。六是经营策略上的变化。过去靠价格、垄断、行政手段取胜,现在靠品种、质量、经营、服务取胜。七是农民购买种子理念的变化。由过去保守选种变为盲目求新、求高产,导致未审先推、跨区域推广屡禁不止,品种质量纠纷时有发生。八是种子使用者素质的变化。由过去凭经验种田变为靠科学种田,靠法律维权。九是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变化。农业部门由过去协同工商部门监管种子市场变为主管部门和执法主体,监管方式由行政命令变为靠法律手段进行监管。
1.2种子市场变化给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1.2.1“三无人员”走乡串户销售种子难以监管
没有依法取得种子经营资格、工商营业执照和固定的经营场所“三无人员”,利用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走乡串户进行种子销售活动,与种子执法人员打游击战,打而不绝,难以监管。
1.2.2超范围经营屡禁不止
没有取得种子经营项目个体工商户,超范围从事种子经营行为屡禁不止。
1.2.3种子标签标注信息不全
包装种子的标签,完整标注的内容有13项,但在市场检查中发现多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种子标注内容不全或人为造成标签信息缺失,特别是瓜菜种子所印制的生产许可证号、经营许可证编号已过期作废,给种子识别留下了隐患。
1.2.4种子经营者乱引、乱调、乱推广现象普遍
大部分种子经营者想谋取更大的经营利润,在进种子时存在很大的投机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完全没有种子经营专业常识和种子质量风险意识,只要是种子觉得好就进货,乱引、乱调一些没有经过试验示范的新奇特问题品种,致使种子市场品种多、乱、杂,农民购种无所适从。
1.2.5种子经营档案建立不全
大多数种子经营者没有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即使建立种子经营档案的,问题也不少,如种子的来源、质量检测、销售去向等内容没有详细载明,很多种子经营者将种子销售掉,收到种子款,就万事大吉,至于种子的具体销售去向等则是模糊的,一旦购种农民在种植后出现问题,有些经营者能推则推,能赖就赖。
1.2.6种子经营人员专业水平低,整体素质差
种子经营人员多数是本地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低,素质参差不齐。全县160家种子经营户,其中小学文化的86户,占53.8%;初中文化的65户,占40.6%;高中以上的9户,占5.6%。
1.2.7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无保障、手段落后
种子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时效性强、专业性强、工作面大的农业执法工作,有大量的物证、影证和执法文书制作,需要齐全的执法硬件设备。我县种子管理机构虽是全额财政预算单位,只能确保人员工资,没有专项种子管理执法经费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经费,办公条件极为落后,处在宣传无音响、查阅资料无电脑、勘查现场无相机、质量检测无设备、取证无影像的局面,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工作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种子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防为主、打防结合。基本原则是:属地管理、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基本思路是围绕建立提高用种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这个中心,建好一支队伍,强化“两个监管”,突出“三个重点”、建立“五项制度”,做好四项工作,实现种子市场繁荣、有序、健康,确保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手段
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争取从上至下将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加大对县级种子执法的投入,配备必要的车辆、办案设施设备,统一执法着装,统一执法标志,树立农业执法队伍的新形象。三是加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建设,把现代化的种子检测技术应用到管理上来,为品种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监测、查处案件和品种宣传等提供科学准确的技术依据,给种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四是强化种子执法培训工作,对现有执法人员进行从提高执法水平到提高整体形象的全方位培训,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一支正规而强大的种子执法队伍,以保证种子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强化两个监管,严把准入关
一是狠抓“源头监管”。第一要把好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关,对新办和续办种子经管资格证的企业严格审核资质;对委托代销、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和分支机构严格备案审查。二是把好品种准入关,建立品种登记备案制度。对进入本地销售的种子,必须按照“审定通过试验示范登记备案推广销售”四个步骤。没有通过国家、湖北省审定或审定不在适宜区域的、没有在本地试验示范的品种一律不准销售。三是把好省农业厅主推品种的宣传推介关,将《湖北省主推品种公告》张贴到各乡镇、各经营门店;狠抓终端市场监管。通过拉网式检查,重点对无证经营、未审先推或超适宜范围推广、种子经营档案不健全、经营应当包装而未包装的种子、质量低于国家标准、种子标签标志不符合《种子法》及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的违法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
2.3突出三个重点,加大专项治理力度
2.3.1突出对种子标签、经营档案专项整治
一是查项目,看种子标签应当标注的项目是否齐全、完整。二是查内容,看种子标签标注内容是否真实、有效。三是查制作,看种子标签制作形式是否规范、合法。四是查使用,看有无深层次的种子违法违规行为。
2.3.2打击假冒伪劣专项整治
一是突出对重点市场、重点作物、重点品种、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做到明察暗访相结合、经常性巡查和突击性检查相结合、市场正常检查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正面引导教育和依法处理相结合,从查源头、查生产资质、查生产基地、查亲本来源着手,严查品种的真实性和质量状况。对假冒伪劣行为坚决从严从重查处,决不姑息,坚决杜绝以假充真、以劣充优、冒牌品种充斥市场的现象发生。二是打击未审先推专项整治。对有销售事实的未审先推行为,发现一起,立案查处一起,并依法及时督促企业召回已售出的种子。对尚未销售超出本地新品种试验种植范围以及销售已明令退出品种的行为,责令停止宣传、推广,依法处理,并督促企业退出或停止相关活动。
2.4建立五项制度,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一是建立健全了种子案件办理制度。种子违法案件办理时由执法人员集体讨论后报请农业局党委研究决定,做到立案有审批、处罚有依据、结案有报告,一案一卷。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开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种子打假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承诺公平公正进行种子执法管理,严肃处理种子质量纠纷案件,做到“有报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三是建立健全队伍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不准借工作之便吃、拿、卡、要,不准借办案之机收取当事人钱物,不准在办案过程中。四是建立了干部职工学习制度,规定每个星期五下午为全体人员集中学习时间,除学习种子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讨论研究一个星期内种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集思广益,促进工作。五是建立品种退出和缺陷种子召回制度。依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停止推广农作物品种公告,禁止停止推广品种进入市场销售,发现种子企业和经营户销售的种子质量有问题,予以召回。六是建立通报制度。对重大违法行为要在媒体公开曝光,起到威慑作用。
- 上一篇:直接融资的手段
- 下一篇: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