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的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直接融资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充分认识到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并明确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能够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直接融资;现实意义;发展思路;金融体制
1、 发展直接融资的宏观环境及客观条件
我国早期的金融运作过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形式,能够反映出资金从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流动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的特点是筹资速度,筹资金额大,但需要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直接融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金融市场上,也形成了短、中、长搭配合理的结构体系,企业建设债券的发展规模稳定提高,并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新型局面。我国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来决定,因此融资体制改革应当以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作为基础。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因此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目前的直接融资规模较小,需要长时期的大力发展,而我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发展,也为我国直接融资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直接融资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资金具有供应充足、增长潜力较大等特点,近些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以及居民手中现金的增加,随着资本运作方式的不断完善,存款分流到直接融资市场也更为普遍,因此我国直接融资的规模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并且我国加强了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也具备了引导居民资金从储蓄转为投资的能力。积极增加社会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能够充分保障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具有较大需求,企业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想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将会有更为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生产周期较长、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等特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只依靠内部资金积累,而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需要较多条件。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发展直接融资方式,让直接融资方式具备相应的规模和完整结构,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
2、 发展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
2.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也会出现新型的发展要求,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生产周期较慢,因此并不能依靠内部资金积累,来完成企业发展,而政府拨款和银行借贷的方式,则具有较多限制条件,金融中介的运作方式,并不能并不能快速的筹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为企业提升较大的融资空间,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2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促进许多新金融品种等发展,有利于为建立项目资金制度提供推行条件,并强化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推进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完善。
2.3改善资金配置格局
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政府能够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社会资金进行强行动员,而国家财政的发展方向垄断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功能,决定了社会资金的分配过程。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个人与企业倾斜,政府组织资金和财政配置资金的能力开始下降,银行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方式。而直接融资方式能够优化社会资金配置,并提高社会资金的运作效率。更适合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作为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将更具重要意义。
2.4缓解企业负债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并且经济效益较低。严重的负债问题制约了这种企业的发展进程。而根据调差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国外企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我国的财政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需求,降低企业负债率需要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让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形式进行产业资本结构调整,从而将企业的债务转化成股权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5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投资意识较强但缺少相应的投资技能,投资工具的品种较为单一,并且规模较小。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缺乏强力的监管体系。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加强企业产权的约束和管理,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3、 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投资不足的需求,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资金的筹集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许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相应暴露出来,投资增幅偏低阻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我国投资增长因素主要是部分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并没有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而一部分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并不具备良好的信誉。因此我国社会经济的投资需求较为强烈,发展直接融资,能够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投资形式,将社会存款余额转化为直接投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筹集建设资金。
4、 直接融资的现状及政策思路
4.1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品种较小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直接融资的进一步发展。群众的投资意识不强,国际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提高了居民直接融资意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投资意识方面仍具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居民对于资金市场并不熟悉,没有充分的认识,群众缺少对于直接融资市场风险的了解,并不能在资金市场中,实现资产增值。而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并不能发挥出主管部门的整体优势,并出现许多部门直接相互矛盾的现象,导致资金效益外流,产权交易不规范,影响直接融资手段对资产存量的优化功能。
4.2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的首要因素,应当是加强融资方式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手段,拓展社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运用直接融资手段,进行多渠道资金筹集,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大直接融资的工作力度,有效的监控金融形势,改善社会金融资产结构,减轻居民储蓄的增长压力,还应当加强上市企业的资信监督,保障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从而促进直接融资的稳定发展。完善交易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强直接融资的基础和载体,强化资金市场,让交易中心更为规范,加强证券交易网络的影响力。积极组织直接融资的发行工作,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拓展直接融资的服务范围,在现有交易流通的基础上,规范产权交易,加强社会存量资产,促进直接融资的结构调整,为我国基本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经历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又迎来了重要机遇,“新国九条”的,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直接融资将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并分散金融风险。
结语
近些年我国公司债券发展较快,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企业的规范运作具有更高的需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规范化,也将加强市场直接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快资金市场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宗安;, 王显晖. 社会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度 [J]. 改革 , 2014, (09): 56-59
[2]冯晓健. 简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J]. 债券 , 2014, (12): 98-101
篇2
【关键词】融资结构 风险 金融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这种改革目前还很不完善,很不彻底,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就经营性金融机构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信贷风险过高,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结构不合理;就金融市场发育而言,主要存在体系不完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调整融资结构和直接融资比重是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从融资结构的现状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其比重高达100%,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但比重仍高达90%左右,直接融资比例仅10%-15%,而且近两年又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直接融资比例却在50%以上,另外一些银行体系相对强大的国家直接融资比重也有20%-30%。
这种较长期的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较长时期的过高的银行融资比率,一方面使得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形成银行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完善,缺乏投资渠道的分流,银行储蓄资金占GDP比重已高达4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负债压力。这种情况如不加以解决,只会加大整体的金融风险,不利于整个社会金融结构的改善。其三是效率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一定会慎贷,因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如果大量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融资,中小企业很难拿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慢会导致就业、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投资效率不高的表现。
2、从金融服务的接受者――企业来看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直接融资的成本较低,但所需的条件较为苛刻,这些条件包括充分的信息、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较低的风险等;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所需的条件则较为宽松,这是因为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提供者本身具有信息收集、项目评估与筛选、监督资金使用以及强制合约履行的能力。一个企业对融资渠道的选择,取决于三个方面: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历史(良好的信誉记录)和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只有规模大、信用记录良好以及信息较为透明的企业才可能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渠道融资,成立时间较短、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的企业通常会从间接融资渠道融资,而新兴的小企业由于其成立时间短、风险大、信息不透明而很难获得外部资金。因而,直接融资如果对所有企业都重要的话,那么对中小企业就特别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在其成长初期,风险大,对银行来说,投资中小企业投资成功也只能收到一个利息,投资不成功可能血本无归,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对于直接融资而言,同样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如果投资成功,投资收益就可能成几倍的增长,高风险能得到高回报,就有人愿意去投资。在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70%-80%都是直接融资。而对我国来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在我国发展比较好、比较快、吸收劳动力最多的,正是中小企业,它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特别需要直接融资方式。
二、发展直接融资的障碍因素分析
直接融资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金融体制问题,直接融资发展慢与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设计有关,具体而言,阻碍直接融资发展的因素有: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还保持着惯性影响
在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都是由政府完成,对企业的资金提供也是如此。由政府通过银行来实现对企业的融资,因而形成长期以来的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即使有直接融资,也主要是由财政、由国家来直接融资,民间直接融资的机构、方式、方法非常少。经济体制改革后,虽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但在资金的配置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置惯性,金融体制尤其是金融体系方面亟待改革。
2、资本市场的培育比较落后,制度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逐步开放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但仍存在许多影响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监管机构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民间机构性投资的发展滞后,缺乏政策引导、规范和保护等等。资本市场培育的落后,使得直接融资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都缺乏有效的渠道、渠道难以畅通,从而影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3、国企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这些直接制约了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尤其是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获得外部资金的可能,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国企问题。目前的股市基本上是国企的股市,因为在90年代国企改制时,为了改变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实行了债转股、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措施,大量的国企上市,扩充资本。虽然企业的改革促进了股市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了股市发展的潜在问题,即将国企改革的任务变相地压在了资本市场的头上,而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改革国企的制度,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结果市场成为了国企主导的市场,国企没有去掉的所有弊病,都传染给了这个市场,结果这个本来应是最市场化、最先进的市场,却成了最为行政化、最能体现传统体制弊病的市场,从而直接制约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几点看法
1、注重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发展资本市场有几点需特别强调的:
其一,首先着重发展一级市场。现在一级市场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二级市场发展更加活跃,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尽管二级市场的活跃也有利于一级市场的发展,但如果过分的吸引大家广泛的注意力,对一级市场的发展还是不利的,一级市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
其二,要特别发展债券市场。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到了90年代以后,重点转移到了股票市场,尤其是股票二级市场。而在其他国家,凡是金融体制很发达的地方,都有一个很发达的债券市场,近几年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不是很正常,债券的问题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还应发展政府债券市场以及地方债券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三,以创新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建立以中小企业板市场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三板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在这个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中小企业板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中小企业板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小企业板与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的互动机制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板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和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板提供的退出机制,必然会刺激风险资本以更大的规模进入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的活跃,也会相应地提出建设多层次市场的需要,三板市场的发展就有了新的推动力,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行注册及豁免问题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其四,加快法制建设,加大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2、发展机构性的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缺乏的主要是机构性的直接融资,要鼓励发展投资基金、投资机构、财务公司等融资机构。其别需要的是对传统中小企业投资的投资基金,这种基金由专业人士来操作,一方面可以保证能找到比较好的项目,回报率较高;同时能对企业提供咨询,有利于企业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新的技术,而且这类投资公司一般都有良好的机制和设计,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现在问题是怎样推广这种机构性直接融资,一是给予政策支持,使储蓄者感觉到直接融资产品在不少方面比储蓄产品更有吸引力。比如,美国的401K条款,通过免税的支持,使储蓄资金更多地运用养老基金方式并使资金流向直接融资;二是可先进行试点推广,在美国就采用了这样一个机制,民间拿三分之一的钱,政府拿三分之二的钱,组织一个投资基金,共同找一个民间管理者进行投资管理,如果5年后效益比较好,政府按银行贷款利率把本金加利息退出,如果投资失败,共同承担损失。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都是这样,都比较成功,吸引了民间资金,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培养了一批投资家,向社会展示这种方式能赚钱。
篇3
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丰富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是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例,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促进金融脱媒的重大金融创新,有利于在信用快速扩张,资本约束条件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加快我国银行业经营战略转型。
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亟待改善相关法律和监管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层次。
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近年来展示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显示出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2005-2009年,我国境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2000亿、4046亿、8190亿、37,000亿和71,533亿,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92%、102%、100%、352%和93%,截至2009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3.1万亿,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投资品种之一。预计未来若干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各家银行继续以各自特色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吸引广大投资人的关注。
目前,境内银行主要采取获取利差的盈利模式发行理财产品,按照预期收益率支付客户收益,相对基金系等其他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小,收益稳定而且可预期,收益实现情况整体良好。
在基金系QDII产品普遍出现亏损的时期,银行理财QDII产品表现良好,明显领先于部分外资行和基金系QDII产品净值水平。2008年,基金整体亏损7000亿,收费却仍高达300亿。同年,银行理财产品为客户实现收益120多亿,取费只有100亿。
银行理财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秉承了商业银行风险厌恶的特征,近年来,境内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基本围绕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目标开展,风险水平设计主要是中偏低的风险度取向,没有推出如部分外资银行本金可能招致大幅损失的产品。
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资金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金融产品创新代替金融制度变迁是当前形势下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路径选择。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的金融产品并积极培育发展,使之成为市场当中重要的新的投融资工具,并且成为存贷款这一传统业务的有益补充,既增加了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板块,完善了市场功能,又避免了存贷款业务遭受完全放开利率管制直接带来的正面冲击。
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性地开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新路径。首先,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以储蓄客户为主,理财产品是存款的重要潜在替代品。
从产品定价来看,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受金融市场中其他投资品收益率影响较大,变动灵活,是高度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其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2年内各期限平均利差约1%(如图所示),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也印证了管制利率下的“金融抑制”理论。
其次,通过“理财+信托”模式的信托贷款利率一般低于贷款利率,冲击了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目前监管部门对信托贷款利率下限未有明确规定,由于信托贷款这一直接融资效率高,不计提为银行风险资产,一般信托贷款利率要低于同信用等级贷款利率,有时会突破贷款利率下限。
融资手段
由于历史沿革,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一直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把积极稳妥发展直接融资作为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目前,发展直接融资已初见成效,到2007年底,股票、债券和保险准备金分别占国民收入的85%、38.7%和10%,金融资产结构有所改善。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依然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水平还很低。
从融资结构看,贷款仍然是主要融资方式,尽管占比有所下降(从2008年的82.40%降至2009年的80.1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率为24.8%,仍远低于美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率160%。间接融资占比过高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这导致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之一,信托贷款并未纳入上述统计口径之内。2009年国内全年信托融资总额超过2万亿,加上这一数据,2009年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将提高至30.5%(贷款占69.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率也将由原先的24.8%上升至43.8%,整个融资结构将大为改善。其中,通过“信托+理财”模式的信托融资总量约1.5万亿。
因此,通过“信托+理财”模式,继续做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成为改善我国融资结构,促进“金融脱媒”,维护金融安全,提高融资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战略转型
随着监管部门资本约束条件的不断提高,发展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加快自身经营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加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目前国内银行正处于从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向全面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时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明显提高。从国内各银行中间收入板块看,结算、银行卡等业务的可预见增速提升空间有限,而投资银行业务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下迅速发展尚存在政策障碍。
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推动存贷款经营模式转型。一方面,应对金融脱媒、客户投资多元化的新形势,将存款等负债业务从以存款为主的模式转化为存款、理财和银行类理财并重的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资产组合管理”的经验,未来贷款经营可以推动流量管理贷款战略,贷款经营不以持有到期为唯一目的,而是将全部贷款分为持有到期、可出售、可交易等三种类型,其中可出售、可交易类的贷款均可作为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的对象,从而实现对信贷资产的深度经营利用。
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实现银行资本节约型增长方式。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投入迅速增长,信用规模快速扩张,监管部门资本约束条件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如果依然单纯追求总量而忽略结构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规模特别是信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就必然会导致资本金急剧消耗,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
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丰富客户服务手段,提升银行竞争力。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财富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中国百万资产家庭总数有望达到60.9万户。银行理财业务能以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银行客户服务手段。
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亟待改善相关法律和监管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层次。
①改善相关法律和监管环境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新兴业务,业务发展所依赖的相关法律和监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比如,目前银行理财资金除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之外产品,都要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实现;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尚未获得未上市企业股权、A股市场股票、基金等直接投资资格,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独立的债券账户的资格,建议相关监管部门予以银行理财资金相关投资资格,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②拓展投资渠道加强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结构化产品研发水平不够,交易技术不足,风险识别和自主定价能力不强,理财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当前迫切需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展投资渠道,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对策;融资租赁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少,筹资能力低。大企业在资金紧张时常常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此外,大企业还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形式从社会筹集所需资金。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风险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信用程度低,担保抵押难,使之在间接融资市场,或是直接融资市场,都很难筹得所需资金。尤其在遇到通货紧缩时,银行的“惜贷”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更大,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民间的集资又视为非法。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目前,中小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已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出发,对比分析当前主流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并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未来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思路,以期促进中小企业稳步成长与发展。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灵活、变化快捷,造成其资金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一次性中小企业融资的量较小但频率较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复杂性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而最终又体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上面。常见的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股权中小企业融资与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但在当前的中国使用股权或债券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并不多,除自身原因外,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
(一)直接融资状况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是指不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而由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与资金盈余的单位协商进行借贷,或通过有价证券及合资等方式进行的资金融通,如企业债券、股票、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内部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的优点是资金流动比较迅速,成本低,受法律限制少;缺点是对交易双方筹资与投资技能要求高,而且有的要求双方会面才能成交。
(二)间接融资状况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相对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多元化负债。但直接融资又是发展现代化大企业、筹措资金必不可少的手段,故两种融资方式不能偏废。
三、完善中小企业自身财务体系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中小企业总体素质的相关对策建议
1、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实现提高企业的相关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中国的中小企业如果希望将自己的竞争力度增强的话,就必须在人才技术、资金和设备上下功夫,将各项工作的分工协调起来达到和谐一致,还必须将产品的质量下大力度提高起来,这样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不断的提高起来。
2、规范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财务有效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中小企业竞争力弱的相关最大弊端在于制度不健全,因此中小企业要想长远提高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相关现代企业有效管理制度。经过构建合理的相关法人治理制度来达到科学有效管理,把所有权以及经营权相分离,提高企业内部的相关市场化能力,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相关规章制度体系。有条件的相关企业应该引入董事会制度,一些大的相关决策权交交付给董事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还应推进企业的相关股份制改造,企业制度迈进。
3、建立诚实及守信的中小企业形象
为了加强自身有力融资能力建设,中小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相关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相关价值体系,它在凝聚企业员工的相关力量,激发员工创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相关作用。中小企业应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个非常有利于企业制度在员工心中生根的相关文化氛围,企业也必须以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发展文化氛围,这样其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自然的会提高起来。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相关金融体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1、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我国市场大部分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润都很低,银行若要研究其地域经济就必须合理的选择中小企业客户。各个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认识方面也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产业物流链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才会在发展客户方面占据主动权。合理的利用物流产业链,其核心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就会得以稳定,中小企业也会得到更多的贷款支持。在自身经营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前提下,废除所有制企业的各项弊端,成立合理的经营战略总目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通畅的相关中小企业直接有力融资渠道
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有力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当前采用的相关有力融资及其的相关依赖于银行借款,别的的相关有力融资手段非常少采用,企业要提高,在有力融资方面把单一有力融资转换成组合有力融资,使企业的相关有力融资结构达到正常状态,有力融资成本达到最低。组合有力融资现在已经代替了单一的相关有力融资手段,成为当前企业有力融资的相关一般形式,对于某企业的相关现状分析以后,实现推断出此企业正处于提高阶段的相关企业,其结合于本企业的相关实际情况,应该采用的相关多渠道的相关有力融资手段。
3、保护以及规范民间资本市场
(1)交付给予民间借贷应有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地位,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经过交付给予民间借贷合理的相关政策定位、法律定位,适当减小金融体系准入门槛,考虑适时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把其纳入国家金融体系范畴。
(2)大力发展民间借贷的相关规范性,进一步完善自我约束体系。从促使金融市场发展并解决资金需要作为出发点,切实增强民间借贷中介服务制度,规范民间借贷的相关行为,发展合适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要求,确立管理手段与组织方法。
4、大力提高有力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当前一般是以资产抵押的相关银行借款作为有力融资手段,其许多资产已经被抵押出去,因此,为了使得企业提高资产的相关有效能力,只有转变中小企业的相关有力融资手段,其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用股权有力融资手段,调整有力融资结构
当前,中小企业的相关外部有力融资多采用银行借款有力融资这种单一的相关手段,加重了企业的相关负债,减小了资产的相关有效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极其不合理的相关,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的相关调整有力融资结构,把股权有力融资融入到企业的相关有力融资手段来,这就实现降低企业原有的相关银行借款,减小企业的相关借款成本,分散经营风险。
(2)采用租赁有力融资,增强资产的相关能力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都实现经过有力融资租赁的相关形式获得。这种租赁在租赁期满后,承租人按照约定的相关办法得到租赁物的相关所有权。有力融资租赁在财务处理上其实己经属于企业的相关资产,这样当企业获得一项有力融资租赁之后,就实现增强企业的相关资产总量,提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以及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张欣.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建议[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6(10).
[2]谢继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6(6).
[3]马俊海.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J].经济问题,2003(8).
[4]周俐娜.民间借贷对银行小企业信贷的影响及进一步规范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6(11).
篇5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很多收益和经验,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存在两个不平衡。
一是中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平衡。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是因为我们不能只靠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来解决中国的金融问题。而直接融资就是企业直接向有钱人借钱,或者是有钱人直接投资给企业。早期,中国都是间接融资,后来发展直接融资是希望解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平衡的问题。
资本市场发展了一段时间,这个问题似乎有所解决,但是最近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可以看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仍然是不平衡的。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间接融资市场依然很小。这个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更加不平衡。
这几年,直接融资发展确实很快,但是和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相比可以发现,它的比例更小、难度更大、发展困难更多。最明显的情况是,现在可以上市企业资源越来越多,但是能够进入上市通道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在审批前面排队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不是越来越舒缓。主板市场是这样,最新的创业板市场更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企业既然达到了上市的要求,为什么还被堵得这么厉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上市企业达不到条件吗?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上市对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关系问题。按照2009年信贷规模的发展,按照会议确定的2010年信贷规模发展的空间,资本充足率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经济危机给我们一个教训,银行最好有核心资本,要有真正的直接投资人拿他们的真金白银投到银行,这样叫做核心资本和核心一级资本。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发股票,这是银行长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到市场发次级债,更不是说次级债发行了以后,银行间相互买债,比如工商发债农行买,农行发债建行买等等,都互相买债,一旦出现问题,这几家银行一清盘就了事,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应该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工商银行是世界最好的银行,都来投资,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明年中国资本市场整体规划,允许发行新股票的规模也就是3、4千亿,那么有多少企业符合这种上市条件呢?其他的企业我不了解,工行大家还算了解,虽然不是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但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增发股票的条件是没有问题的,到香港乃至于到美国、伦敦发股票应该都没有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市场就发不出去呢?这正是上市资源和上市通道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二是中国的投资者持有的资金总量和投资愿望远大于资本市场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一边有很多企业上市上不了,一边是很多企业有钱投不了,现在只放这么几个企业上市增发,显然,按照市场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原理一定会把现有上市企业的价格炒作得非常高,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为什么一上市就有那么高的市盈率,为什么创业板会出现几十倍市盈率报价的原因。
如何建立真正的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要国际化,未来要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与其抓国际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建设、股指期货建设,还不如抓市场建设,把这个市场建立成真正的市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市场?
首先,要有合理、可预期、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市场要有合理的规则,不能天天变。比如一个合理的规则是只要企业满足条件就一定能上市,而且有把握在三个月之内上市,企业可以自己判断是否达到条件,是否可以上市。当所有中国企业、外国企业、国际企业都能够有这样一种预期和理解,都知道这样的标准时,中国资本市场不用建设国际化也会成为一个国际市场。
第二,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和持久的可信度。如果宣布在中国市场上任何违规操作行为都会受到惩罚和彻底纠正,有这样一个标杆,我相信这个市场就会有持久的可信度。那么,如果你在这个市场上违规操作,用100万赚了1000万,不管你跑到世界任何地方,我们都会把你找回来,要你把钱退回来,而且让你在中国蹲监狱。
第三,要让市场来定价。如果每天同时有几个企业上市,这些企业的市值并不都是5倍或10倍PE,他们应该有不同的PE标准,应该让市场定,不要人为规定标准。
篇6
【关键词】银行 金融结构 不良贷款
一、前言
本文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实践工作经验,从调整金融结构入手,对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调整金融结构,促进不良贷款下降的全新设想,旨在研究不良贷款下降的路径,从而为降低不良贷款做出有益参考。
二、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良贷款始终是银行界不可小觑的重要金融难题,其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体系、银行体系脆弱,所以对不良贷款的研究始终是金融界的首要难题。尤其是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同视角下的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对其关系进行阐述。
第一,可从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业的结构来看,不良贷款存在与银行业之中,因此只有银行可以承担贷款这项业务;第二,可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分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不良贷款属于间接融资,也只有间接融资才会产生不良贷款;第三,从业务结构来看,不良贷款可以说是银行传统业务中的产业遗留,而现代融资业务并不以贷款为主线,也就不会产生过度的不良贷款;第四,从城乡结构和数量来看,不良贷款主要以城市为主,农村为辅,因为城市的资金更为集中,而农村资金较为分散,也多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第五,从区域结构划分来看,不良贷款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非沿海地区,传统计划色彩较为浓重的重工业地区,换句话说也就是说不良贷款主要出现在经济运行不正常的地区;第六,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不良贷款主要存在于共有制度较高的金融机构,而公有制较低的民事银行势必其不良贷款率要低很多;第七,从人员结构来看,不良贷款多易发生在传统业务人员身上,而拥有现代化金融知识,现代化金融理念的人员往往不易触发大规模金融贷款,而造成不良贷款。
而无论从任何一个视角进行观察,通过系统的总结,我们都可以看到,在金融结构中,不良贷款的存在,是可以通过金融结构变动,而有所改变的,也正因如此,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于此点,我们提出“调整金融结构,促进不良贷款下降”的设想,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旨在研究不良贷款的下降路径。
三、调整金融结构,促进不良贷款下降
根据上文对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结构与不良贷款之间存在莫大的关联。因此,在此提出“调整金融结构,促进不良贷款下降”的设想,并且对此作出相对应的金融结构调整,以期找寻不良贷款的下降路径,以下笔者粗浅地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一设想进行阐述:
第一,可以从银证保结构入手,进一步调整我国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与保险作为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三大支柱主体,其在金融发展中,主要以银行为主,证券与保险业为辅的基本模式,而这种结构模式,恰恰是诱发不良贷款出现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稳步回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多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所以,调整金融结构,势必成为逐步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我国可先从调整金融机构业务入手,将现有从事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一部分脱离银行业务,开始做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也就是说从源头上降低银行业务的比例,而银行业务下降,贷款也势必会下降,贷款下降了,不良贷款也相应会得到减少。也许有人会担心银行业务比重下降后,会影响到放贷,其实在经济运行中,贷款只不过是融资方法中的一种,贷款的融资方式减少了,完全可以用证券等融资工具谋求新的融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由此同样可以解决经济运行中微观主体所需的资金问题。所以,此种方法可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第二,可以从金融机构入手,进一步调整我国金融机构。我国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实际调查可以得知,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大约在4:6,而我国则在1:9左右。可以说,我国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调整上,还具备相当大的空间。尤其是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直接融资不会产生不良贷款,所以,要想降低不良贷款,可采取调整金融机构,也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的方式,从而最终向发达国家靠拢的趋势。因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比,其优点相当突出,主要是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其根本优点还在于直接融资是释放小风险,避免大风险。例如:证券融资是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风险天天有,但天天有的风险,只不过将小风险每天都释放出来,不会积聚大风险,相反的情况是间接融资掩盖了小风险,积聚了大风险,如贷款融资,存款人和贷款人的关系被金融机构隔断了,存款人以为把钱放在银行里风险不大,实际上银行把钱贷放出去后,有的贷款利息收不到不说,本金的收回也感到无望,由此不良贷款金融机构每天在积聚,存款人却无从发现。所以,对融资结构进行调整之后,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也会使存款人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直接接触金融市场,从而实现风险自担的目的。而金融机构无需夹在中间承担风险,那自然也不会有过大的不良贷款增加之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从金融机构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调整金融结构,促进不良贷款下降的全新设想,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要想降低不良贷款,不仅仅单一从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出发,更应该进一步改变企业自身的金融战略发展方针,并且不断加强对降低不良贷款的研究,从而解决这一国际银行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参考文献
[1]冯建强.论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不良贷款下降的关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05).
[2]江春,沈润涛.中国经济失衡的金融结构视角[J].开发研究,2009(12) .
[3]张立强.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4]刘波.中国贷款效率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 中间目标 研究
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已不能有效调节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迫切需要确定一个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都能适应统计监测和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而社会融资总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相互关系更紧密,更适合于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融资总量短期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社会融资总量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
我国金融规模正在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发展出现多元化,证券、保险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逐步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也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
从我国中原大省河南省情况看,社会融资总量呈现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社会融资总量2410亿元,虽然银行贷款仍是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主要方式,但占比明显下降,上半年本外币贷款新增1476亿元,占全省社会融资总量的43.5%,较去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各类新型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渠道占比有所提高,其中,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887.3亿元,企业通过发债方式获得资金158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11.5亿元,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33.7%、6%和0.4%,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个、6个和0.3个百分点。
从社会融资增速来看,来自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表明:自2002年到2010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为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高9.4%。河南省2011年上半年,除人民币新增贷款之外的其他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为18.2%,高于同期人民币新增贷款4.7%。社会直接融资增速已全面超过间接融资增速,事实说明仅统计人民币新增贷款已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社会融资状况。在此背景下,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中间目标,纳入宏观调控、监测体系,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是与经济金融运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涵盖了商业银行的表内外各类信贷资金,能够直接反映金融机构对经济实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传递货币政策信号更为效率,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更为紧密。二是符合金融机构审慎性经营管理的要求。社会融资总量包含了金融体系中银、证、保等行业的各类统计指标,有利于金融监管机构全面监测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融资的总体情况及结构,有利于发现和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目前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中间目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一)社会融资总量在全面性、可控性、可测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1.全面性方面
一是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与全国GDP统计数据不等同于各地方GDP统计数据之和的情况类似,全国社会融资总量与各地方融资总量之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对准金融机构统计仍有不完善之处。再以河南省为例。担保机构方面,近年来,河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迅猛,数量成倍增长,2008、2009年底分别达到318家、762家。截至2010年底,经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核准登记的担保机构已达1387家。由于比较收益较低,多数担保机构开展了过桥贷款和委托贷款等信贷业务。典当行方面,截至2010年末,河南省共有典当行154家,在当前市场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典当业务资金需求较旺。据调查显示,河南省典当业务资金需求者多以个人为主,占比67.83%,企业用户、个体工商户占比分别为19.11%和 13.06%;从资金用途来看,资金需求者多把获得的资金投向了生产经营,这一比例高达66.38%。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方面,河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0年11月12日,是全国5个试点机构之一,承担者为中部六省和山东、浙江两省中小企业搭建产权、股权、债权、物权交易平台的重要任务,首批挂牌企业41家,对有效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缓解融资困难做出了积极贡献。上述三类机构虽不属金融机构,但充当了金融机构的角色,并且相对于民间融资更具有可测性。因此,应将其纳入金融统计监测体系之中。
2.可控性方面
相对于新增人民币贷款而言,央行在有效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难度。一是多数直接融资方式受政策性影响很大,较难控制;二是现有的调控手段和金融监管政策,已落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创新,需要及时跟进。三是为追求自身发展,经济主体主动融资的愿望增强,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存在时滞和偏差。
3.可测性方面
一是在目前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制度要求下,统计数据来源于“一行三会”,准确统计社会融资总量存在困难;二是全面、准确地统计社会融资总量还没有明确的制度依据。
(二)货币金融统计体系自身的缺陷
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引入,为当前货币金融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人民银行的统计只能是“银行统计”而不是“金融统计”,这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货币金融统计制度进行变革,“一行三会”应共享资源、相互支持,将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房地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都逐步纳入金融统计体系,形成一套口径统一的货币金融统计体系。
篇8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版权所有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篇9
【关键词】 内部融资; 直接融资; 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 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 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 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 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 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 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 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 朱武祥,蒋殿春,张新著.中国公司金融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12).
[7] 万秋解.企业融资结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 Myers S C.Determinants of Corp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l):147一175.
[9] Myers,Stewart C.,and Nicholas S.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13):187-221.
[10] Fazzari Steven,R.Glenn Hubbard and Bruce 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41-195.
注:
①Fazzari Steven,R.Glenn Hubbard and Bruce 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41-195.
②关于投资的融资约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融资约束即认为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企业融资能力的制约,因而容易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第二种是广义的融资约束,它认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是在其一定的融资能力影响下进行的,企业必须在考虑其融资成本对投资决策深刻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可见,广义的融资约束的存在,是现代企业进行公司理财活动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投资融资约束概念。
③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④外部筹资的渠道除了金融市场以外还有多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国家政府资金,表现为财政拨款或者国家参股的形式。此外,还有外资,即外国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的资金,企业筹措外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补偿贸易、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债券等等。
⑤1993年至2007年近15年时间内国有企业没有向国家股东分红,自2007年底起部分国企才开始依据2007年12月11日财政部会同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国家股东进行分红。即根据不同行业,分三类比率进行分红: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分红上交比例为10%;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分红上交比例为5%;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交比例三年后再定。
⑥安义宽,著.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95。
篇10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船舶制造企业; 融资
一、引言
船舶工业是我国少数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跻身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正面临着由大到强的转变。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造船订单数量急剧减少,撤单、延付、弃单等现象频繁发生,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简称“船企”)面临“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的问题。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且成立了我国第一支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中船产业投资基金,以帮助我国船企解决资金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对船舶制造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船企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资金压力依然很大,融资难题会进一步凸显。船企的资金问题关系到我国造船强国、海洋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等,研究我国船企融资问题尤为必要,为此,本文就如何解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船企融资问题进行探讨。
二、我国船企特点
(一)大型单件小批生产
船舶制造业与汽车、机电等其他制造行业不同,船舶都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的。即船企先与船东签订船舶建造合同,然后船企再按照签订的建造合同的要求进行船舶生产。船舶生产属于大型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与大批量生产具有本质区别,船舶生产的重复性和相似性较差,难以组织流水生产,不具有规模效应。
(二)船舶建造周期长
船舶建造程序多,建造过程复杂,建造所需时间长。从原材料到船体成型大致经过“钢材预处理、切割、拼板、分段制、分段涂装、分段预舾装、船体大合拢”等过程,而且每个环节并不是持续进行的,在进行下一环节前还有一些必须的等待时间,因此船舶从开始建造到完工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三)资金需求量大
船企进行船舶建造、基础设施建设、研发造船技术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船舶建造资金一般是按照船舶建造进度收回的,由于船舶建造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资金回笼的速度相对较慢,船舶本身的建造成本很高,而且船企还需要建设基础设施、研发造船技术,所以,我国船企对资金的需求很大,需要做好资本融通。
三、我国船企融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融资困难很大程度上表明企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方式存在问题。因此,在分析我国船企融资难题时,笔者主要从我国船企融资方式的角度探讨其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源融资比例低
我国船企在融资时尚未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收益进行融资,未将内源融资方式作为其首要融资方式。船舶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的,且建造周期长,因此,船企在金融危机时期接的订单一般都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才生产。金融危机时期船企接单量明显减少,且接单价格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开始复苏,原材料等价格回升,船舶生产成本增大,船企生产经营面临风险,盈利降低,留存收益积累难,内源融资来源随之减少。我国船舶制造类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留存收益较多,但是我们在分析中发现我国船舶制造类上市企业近几年内源融资比例基本为零。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融资时应优先考虑内源融资,而我国船企内源融资比例低,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相悖。
(二)以银行借款为主要融资渠道
我国船企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银行贷款是我国船企最普遍的融资方式。我国船舶制造类上市公司融资时大约90%的资金来自银行,非上市船企融资渠道更是狭窄,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更大。李阳、郭晓合等也曾指出我国造船融资仍主要采取贷款的方式。但金融危机后,欧洲银行纷纷撤离船舶融资市场,全球船舶工业融资市场份额缩减。2009年以来全球船舶融资贷款额以年均约减少8.8%的速度继续下跌,预计未来3~4年新船建造项目的融资缺口约 3 000亿美元,国内缺口预计上百亿元人民币,船舶制造业被部分金融机构列入高风险行业。虽然目前经济开始复苏,我国金融机构也在船舶融资市场崛起,加大了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我国银行已向西方国家船东发放了数十亿美元贷款,但是,买方信贷支持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其力度和规模有限,小型船企很难受到政策的关照。虽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加大对船舶企业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际相关政策中并未看到对船企的直接信贷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信贷已不能满足整个船舶制造业的资金需求,这对于一直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我国船企来说,无疑陷入了融资困境。
(三)直接融资方式采用有限
无论是股本融资方式,还是债券融资方式都尚未在我国船企融资中得到充分使用。我国船企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三百多家,但目前在我国沪深股市上市的船舶制造类企业仅有三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国家法律、政府法规以及交易所上市规则都对证券市场融资进行了约束,因此,对我国很大一部分船企而言,踏入证券市场,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获取资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此外,我国船企大多都倾向于采用银行借款融资方式,很少采用发行债券的债务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即我国船企在债务融资方式上青睐于间接债务融资方式,直接债务融资方式并未被我国船企广泛采用。即使是我国船舶制造类上市企业也并未充分利用股权进行融资,且都没有采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方式。
四、我国船企融资的对策
(一)增加自身留存收益的积累――基于企业角度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有助于企业实现自我资本积累,扩大内源融资来源,而技术和管理是提高船企经营效益的两大重要手段。我国有70%的船舶用于出口,金融危机后,国外船舶需求量减少,我国船企接单量急剧减少,撤单、延付、弃单等现象频繁发生,船价大幅下跌,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船企的效益大幅下降,留存利润也越来越少,有些船企的留存利润甚至已为负数,这使得我国船企的后续流动资金大幅减少,企业自我资本积累受阻。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船企应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降低船舶建造成本,注重自身资本的不断积累。船舶工业是集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于一体的综合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只相当于日本的1/9.3,韩国的1/4.3。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管理的日趋科学,技术和管理对船舶制造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和先进管理理念造船是当今造船的主流手段。但我国船企造船技术相对较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造船效率较低,每修正总吨需要40~50工时,而韩国和日本分别仅需15~20工时和5~10工时,这样算下来我国低劳动力成本在造船成本方面的优势已为国外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所替代。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用工荒”等现象也表明我国劳动力已逐渐显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逐渐丧失,我国造船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因此,我国船企应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加强与船舶研究所和高校的交流、合作,加强人才储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且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切实把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降低造船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积累留存收益,充分利用内部资本,扩大内源融资比例,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扩大船企融资渠道――基于银行角度
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增强专业,针对船企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船企的融资渠道。我国目前以商业为目的的投资银行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专门从事船舶融资的投资银行,船舶融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方式实现。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后大力支持船舶融资,纷纷与重点骨干船企签订各类船舶融资协议,以缓解船企的资金压力,但中小型船企流动资金贷款和预付款保函的获得难度依然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性水平较低,难以防范船舶融资项目中的技术、市场和财务等风险,为船企提供信贷资金时,只能根据一般企业的贷款规则,主要采用直接贷款的方式,并未结合船企的特点进行信用评估。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项造价1亿美元船舶订单,在完工交船前,船企一般自筹资金为20%,而开立预付款还款保函商业银行要求的反担保大概为80%,折算成人民币金额为5亿多元,按照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执行的贷款抵押率60%计算,船企土地、厂房等抵押物折现额就必须达到9亿多元人民币。而中小型船企资产规模小,其土地、房产等根本不能满足融资抵押要求,造船融资额度大,融资难度更大。对此,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考虑船舶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加强与船舶专业机构的合作,完善船舶融资项目评估体系,建立适合船企的融资方式,扩大船企融资渠道。此外,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把握全球船舶金融重心向我国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和船舶融资租赁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在建船舶融资业务,推动船舶融资租赁的发展,打造专业化的船舶融资业务,真正帮助我国船企摆脱融资困境,并逐步实现全球船舶融资金融中心的目标,促进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繁荣发展。
(三)促使船企直接融资――基于政府角度
支持符合条件的船企上市和发行债券,促使我国船企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但我国法律、法规以及交易所的上市规则等都对证券市场融资进行了约束,这使得很多船企不能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船舶工业是我国支柱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考虑我国船企目前的特殊状况,暂时适当降低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门槛,以鼓励其上市和发行债券。就债券融资来说,政府可以适当调整我国船企债券融资的标准,允许更多的船企发行债券,拓展融资方式,缓解船企资金周转压力,同时加紧权威性债券评级机构的设置,引入保险机制,提高船企债的安全性。
当然,这并非长久之计,提高我国船企的竞争力,促使其依靠自身实力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才是解决我国船企直接融资的根本所在。我国虽然是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前几年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中小型船企,我国船舶制造业产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我国政府对船舶制造业采取的是出口贸易支持政策,我国生产的船舶有70%用于出口,金融危机后,国外船舶需求量减少,我国船企接单量随之大幅减少,有些企业甚至无单可造,我国船舶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此次金融危机对于调节我国船舶产业结构是一次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应充分把握此次机遇,将出口贸易支持转向产业政策支持,淘汰我国船舶制造业落后产能,推进我国船舶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不断降低船舶配套设备的进口比例,打造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我国船企在证券市场上依靠自身实力,与其他行业遵守相同的入市准则,利用证券市场资金进行直接融资。
五、结论
笔者认为:应增加船企自身留存收益积累,扩大内源融资比例,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扩大融资渠道,调整政府相关政策,促使企业直接融资有助于缓解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船企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http://省略/zwgk/2009-06/09/content_1335839.htm,2009-06-09.
[2]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0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J].船舶经济贸易,2010(2):12-15.
[3] Myers and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84,13(2):187-221.
[4] 李阳,韩震.发展船舶融资租赁,引领航运事业振兴[J].中国海事,2009(9):55-57.
[5] 郭晓合,曲林迟.我国船舶融资现状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0-74.
[6] 江珂.全球船舶融资额去年下跌近一成[N].中国船舶报,2010-02-05.
[7] 甘丰录.进出口银行逆市加大船舶融资力度[N].中国船舶报,2009-04-10.
[8] 茆萍.债务危机压西方造船融资看东方[N].中国船舶报,2010-04-23.
[9] 韩光.关于《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各方言论[J].世界海运,2009(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