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文化宣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文化宣传方案

篇1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19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新媒体时代,民族博物馆的功能、价值、服务范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延续传统的陈列、展示、收藏功能,对民族博物馆而言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借助新技术,创新思路,丰富途径,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已然是当前民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必要选择。

1 突出展示功能,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是展示和陈列,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展出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物件、资料等,能够使广大群众接触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由于部分民族文化具备无形文化属性,因此在展示活动中不应仅展出作品、成果等,而是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音像、图片、场景的全面展示,使传统艺术、手工艺等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地展现于参观者的眼前。另外,还可定期举办专题表演活动,将每个民族所独有的非遗文化,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直接、生动的非遗文化展示,以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

2 善用官方网站,培育文化自信

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支持,目前,许多民族博物馆已具备相当数量的信息化馆藏资源,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官方“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其较之传统的博物馆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通过网络可以为不能到现场参观的人们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效扩大受众范围,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地浏览民族文化信息,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的实效性。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将铜鼓的制作过程、侗族芦笙舞蹈的表演等上传到网上博物馆,利用网络向广大群众传播民族文化,借此增进群众对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借鉴此类做法,利用网络途径开展宣传、推广、文化传播活动,进而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并吸引不同地域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注意力。

3 关注移动互联,丰富服务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全面兴起,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并善于运用微信、QQ、微博等APP进行娱乐、交流,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无疑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途径的必然趋势。利用多种常用APP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宣传活动,能够使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的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交流、传播、创新活动中。对此,民族博物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推送民族文化常识、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民族博物馆还可通过社交软件、官方微博等推送民族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如:民族文化夏令营、主体民族文化展览、民族艺术表演活动等,以提升各年龄、各阶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4 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地域文脉

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在社会中不断碰撞和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靠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不断被淡忘乃至遗失,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使不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绝迹的危险,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而民族博物馆,更是被赋予了明确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地域文化,完善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对此,民族博物馆应积极承办、组织学术研讨活动,联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育部门等,积极举办非遗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使非遗保护得到学术层面的支持,并组织专家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制订科学的指导计划和方案。此外,民族博物馆可向非遗产业方向拓展业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承、弘扬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研发中,应有意识地突显非遗文化魅力,遵循民族文化传统,以提升利益参与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适应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5 结 语

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公共文化领域,在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民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应审时度势,借助新技术创新文化服务途径、服务方式,拓展文化服务内容,以真正承担起现代民族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沫华,陈大元.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及对策研究[J].文化遗产,2015(2).

[2]周婷婷.民族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功能之辨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篇2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BRMP分析;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84-05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随着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强。尽管如此,实际工作中“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以致传承效果不佳。鉴于目前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亟须一整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所提方案进行科学性评估,在前人针对非遗文化产业化可行性、运作合理性、产业市场调查分析预测、产品开发营销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参考昂谱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实践调研情况,提出BRMP(Balance of Resource, Market and Product)分析法,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进行分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一、RMP分析及BRMP分析概述

学者吴必虎(2001)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出现的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现象提出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进行论证的RMP分析模式。然而,RMP模型单纯从定性分析角度出发,在分析过程中较少运用定量分析,对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者间也没有进行横向比较,结构单一,有必要进行改进。

为使RMP分析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势改进分析方法,力求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纠正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为其日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通过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进行产业计划的横向比较,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方向作初步定性分析。其次,通过建立所有要素(包括非量化与量化)的层级,清楚呈现各层、各准则与各要素的关系,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展示其产业化发展特征,进而对其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为确保多目标决策的精度,BRMP分析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应用实例――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并具有推广价值。

二、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BRMP分析

(一)R性分析

1环境资源丰富程度

环境资源包括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资源为载体,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自身人文资源;同时,还应合理开发和使用周边自然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非遗生态圈。以旅游业为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逐步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傣纸之乡――勐海县曼召村参观,感受纯朴的傣族民风与古朴的造纸技艺,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保护带来重大考验。与此同时,傣纸销量逐年递增,对原材料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在自然资源使用方面,曼召村自身条件优越,是理想的宜居环境,与同样传承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傣族村落芒团村比较,自然资源更为丰富(见表1)。

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滥用和污染,曼召村在造纸过程中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作到产品成形的所有工艺流程中,均采用纯天然手工制作,无任何化学添加剂,恪守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活准则,切合现代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村民在后山种植树林,原料采集由从泰国进口逐步转型为自给自足,最大程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造纸过程的良性循环。

2传承人综合素质

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传承人的数量和地域分布的广度可以直接决定文化传承的效率与范围,拥有持续不断的后继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因传承人自身文化水平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效果不佳的案例数不胜数。因此,为避免出现片面传承、部分失传的情形,须从源头把握,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鼓励从青少年及青年人中培养常年被熏陶且有传承意愿的后继者,降低文化失传的概率,同时也利于产业化过程中逐步增强对文化产业走向的把控与预测,将对文化本身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与其他从事手工造纸的村落比较,曼召村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占有优势。从与同样传承傣纸技艺的孟定镇芒团村比较可得:曼召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稳定,造纸产业发展成熟,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造纸的需要(见表2)。

作为傣族手工造纸的发源地,造纸技艺自古传承,工艺体系完整成熟,曼召村是云南傣族造纸技艺传承最完整的一个村庄。村民无论老少均积极参与到该项技艺的传承与实践中,由政府牵头,村民自主成立合作社,以现代市场眼光逐步完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此项技艺,曼召村村民也将此古老技艺传授给邻村,以求加速推广和扩大范围,并鼓励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参与到学习与传承中,为其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3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辅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处于主导地位。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表明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自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以来,国家接连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储备库项目,委派文化馆监督并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勐海县文化馆作为曼召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直接管辖政府机构,曾多次深入傣族村寨调查了解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经过研究及整理,制作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课件光盘,用于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教学以及对傣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并对傣族手工造纸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艺展示、文本实物、功能意义、传承特点、艺人信息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搜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档案。

云南省地方政府已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到“十三五”重点发展目标,采取诸如编制非遗乡土教材,建立传习基地等相应措施,现拟在文化馆、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和民族特产展示销售专柜等处开展傣族传统手工纸技艺的展示和研究,有效帮助指导和激励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家和民间艺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M性分析

1产品特性

产品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其发展之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及种类众多,需根据其特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扬长避短。以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傣纸为其主要产品。纸张制作的所有工艺流程皆从自然取材,纤维纸牢固且透气性好,又可长久保存,是理想的外包装材料,目前作为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外包装已有数百年历史,销量有所保证。与同类造纸傣族村庄相比,曼召村傣纸年产量大,可长期供应勐海县各大茶厂用于茶饼包装(见表3)。

然而,傣纸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其纸质粗糙,纤维粗大,且仅能通过拓版印刷来美化,难以满足某些客户对于产品精细度以及外包装色彩设计的要求,而这可通过专业学术科研进行弥补。

2产品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进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从同样是手工造纸的 “和纸・日本手漉和纸技术”来看,其经受住了现代工业的冲击,且在艺术领域展现出新的魅力。目前,在“和纸之乡”立町,半数以上的和纸作坊还保留着手工造纸形式,原料考究,手工细致,使得和纸供不应求。借鉴学习和纸的经验,傣纸产业需抓住契机,凭借其完整成熟的工艺体系,在满足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种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积极创新,从传承人自身作出改变,如尝试用傣纸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纸艺创作等。为解决纸艺产品同质化问题,可主动与现代艺术工作者合作,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文化认知度。

3用途优势

基于产品特性与创新,产品的用途优势得以进一步挖掘。以傣纸为例,作为优质的包装材料,2000年以后普洱茶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市场对傣纸包装纸的需求。而傣纸独特的触感与质感,以及不老化、不变色的性质,亦能作为高档产品的理想包装,进而提高价格,形成差异化定价。现曼召村拟为傣纸申请QS认证,为日后进一步拓展包装纸市场奠定基础。傣纸作为自然的产物,本身独具匠心的质感、纹理和透风性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最佳特质。若采取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非不可能,但如何在竞争激烈且已有同类产品的市场上脱颖而出,需要传承人与决策者的统筹规划与不懈努力。

4宣传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文化遗产能否广为流传为人所知,需要政府与社会多方人士共同努力。以傣族手工造纸为例,从政府角度出发,一是充分利用媒介和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技艺、艺人信息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搜集、分类、编目和归档。二是编制非遗乡土教材,建立传习所,拜师学艺。现拟在文化馆、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等处进行展示和研究工作,更有效地激励非遗传承和提高。从社会各界角度出发,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媒,结合“回归自然”、“共建和谐”等主题普及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新华网、环球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已做相关专题栏目宣传曼召傣纸文化,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公益组织“稀捍行动”已将曼召傣纸保护项目作为其重点项目之一,在云南、上海等地开展傣纸工艺展、阳光教室等相关推广交流活动。

5价格优势

客户的购买力决定着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人们对于某种产品的需求,包括购买欲望和自身购买能力两方面。非遗文化产品定价取决于其本身价值以及文化附加值。由于该类产品为非必需品,市场较为固定且单一,需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以开拓新市场。以傣纸为例,目前傣纸产品分为原生傣纸与纸工艺品两类,原生傣纸价格根据厚度为05~1元/张不等(90cmx45cm),略高于同规格的工业纸。鉴于傣纸制造工艺的特殊性,该定价较为合理,且被业内接受,现已与不少客户达成合作关系,销路稳定。而纸工艺品价格则大多高于30元/件,从产品实用性、客户购买力及估计成本来看定价偏高,销路有限,不利于市场推广。若曼召村村民不及时调整价格,平衡成本与售价,将很难开拓销路,扩大市场。

(三)P性分析

结合上述R性分析与M性分析,在P性分析中构建“目标―指标层次结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评价目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从上文所述的资源R(Resource)及市场M(Market)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即为第二层次准则层。就上述两个方面,再进行细分,其中资源指标又包括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传承人综合素质、政府关注扶持力度三个分指标;市场指标又包括产品创新、用途优势(实用性)、宣传效果、产品特性、价格优势(购买力)五个分指标,由此构成第三层次指标层(见图1)。

学习模仿层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chy Process,简称AHP法),运用多因素分级来处理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评价者角度了解公众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意见,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的各个有序的层次,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每两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定量表示,并在它们之间简单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最后得出相关元素的权重,最终得出对于P性分析的产品发展规划。

如图1层次结构所示,通过对结构中各层的元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有关的上一层元素的性质,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一系列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aij)n×n具有下述性质:aθ>O,aij=1/aji,aii=1(i,j=1,2K,Kn),其中,aθ(i,j=1,2K,Kn)代表源素Ai与Aj相对于其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判断矩阵的值反映公众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标度及其含义如表4所示。

设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AW=λmaxW,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具体实施步骤为:(1)将A的元素按行计算得出几何平均数;(2)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道排序权重W;(3)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复杂性、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给出的判断不能完全保持一致,有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一致性检验公式: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

若随机一致性比率R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小于010,则表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可容许范围内,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进行调整,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见表5。

按照上述方法,以全国30个省市公众500余人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产业化发展意见为例,对于准则层列出计算判断矩阵及计算权重。

按上述步骤求法可得:

λmax=(AW)inWi=2,CI=λmax-nn-1=0,查表得RI=0,故CR=CIRI

对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而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其资源特性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因素较之资源因素更为重要,且往往需要更大的资金及人力投入,且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了解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及手段,以便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经世致用。

同理可以计算得出准则层中各因素所对应的指标层各要素的权重。

λmax=(AW)inWi=31,CI=λmax-nn-1=005,查表得RI=058,故CR=CIRI

在资源因素中,包含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传承人综合素质、政府关注扶持力度三个方面,其中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曼召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将是重中之重。

傣艺工坊。依山而建,位于村落最后方。该工坊目前也是勐海县曼召村正在努力构建的项目之一,尽管仍在起步阶段,但已见雏形。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历史悠久,但其产业化发展需要深度挖掘其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及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曼召村傣族手工造纸传承人年龄层次在50―70岁,但实际上整个村落80%以上的村民均会参与到造纸活动中,形成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除此之外,傣族技艺众多,如慢轮制陶、竹编、剪纸、贝叶经制作、织锦等,可借傣艺工坊平台统一展示,将提高文化丰富度。

傣味餐厅。坐落于曼召村傣纸合作社。充分利用村民所种植水稻、茶叶、甘蔗、蔬果等农作物。傣族的饮食具有独到之处而又富有特色,以酸见长的傣味已成一方特色,也利于传播热情好客的傣族文化,近年来广泛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

茶园驿站。即与勐海县知名茶厂共同合作的体验式普洱茶园地,由此可充分利用曼召村后村的自然资源。南糯山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普洱茶产地,距勐海县城24公里,同时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利用普洱茶、茶道的文化背景, 建设集观光、娱乐、餐饮、住宿、博物馆、户外教育、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体验园地。

λmax=(AW)inWi=5368,CI=λmax-nn-1=0092,查表得RI=112,故CR=CIRI

在市场因素中,包含产品创新、用途优势(实用性)、宣传效果、产品特性、价格优势(购买力)五个分指标。其中消费者最看重的是创新和实用两方面。傣纸产品从最为普通但销量最大的普洱茶包标准装用纸到仍处于试验阶段的创意纸艺品,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对外宣传困难导致知名度依然不高。

普洱茶包装纸。普洱茶与傣纸的渊源久远,且傣族人用傣纸包装普洱茶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目前,仍有许多追求古朴风格的茶厂仍会采用傣纸作为普洱茶包装。作为傣纸最初的用途,其销量较为稳定,价格较低,可最大程度利用傣纸自身特点。

推广性包装纸。从包装角度深度挖掘傣纸是最为安全且容易创新的做法,将蕴含自然古朴之风的傣纸运用于带有传统文化色彩或是较高档次的商品包装,将为产品本身添加一抹亮色,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孔明灯和纸灯。为庆祝傣历,傣族人有放飞孔明灯祈福的活动,近年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迅速,旅客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体验傣族文化。孔明灯与纸灯的制作完美体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且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出版物。为更好地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除了将产业化合理地有规划地付诸实践外,仍应注重工艺本身的历史内涵与技术渊源。由政府文化保护部门联合高校相关专业学术人士出版正版学术书刊,将从很大程度上杜绝不良商家或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将更好地匡正其宣传途径,提高公众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三、结语

通过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分析与评估,可推广用于检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以上诸多指标作为评判非物质文化是否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及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或进行调整的标准。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无论是否处在一个转型升级极具优势的阶段,都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潜在 的诸多劣势,如何发扬产业自身优势,规避关键性劣势,抓住机遇,消除威胁将是全社会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社会各界如何为非遗文化开拓新局面需要一个既定的可量化标准,将文化内涵与市场走向有机结合,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1, 20(1):103-110.

[2]李昆仑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中的运用[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8(1):143-147.

[3]常建娥, 蒋太立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7, 29(1):153-156.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2016)02-0082-03

1项目化教学概述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早在老祖宗时代就开始使用了,只是当时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理论。比如:以前的徒弟拜师学艺,师傅会给他演示一个成品,然后叫他开始做,边做边指导,这就是“项目化教学”了。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就是制定一个项目的实际工作任务。[1]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可以适用,但专业教育更加适合,目的性更强。在成员组织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领域的人通力合作。它是一种基于项目施工过程的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是在与真实工作类似的模拟环境下进行教学。这需要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设备的完善,企业氛围的营造等。环境塑造需达到既能模仿真实工作环境又方便常规的教学开展。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项目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教学环境的塑造者。[2]如陶瓷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可以考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工作车间的要求,配备拉坯机、车模机、注浆设备、施釉设备、窑炉设备等,组建整个生产流水线。还可以配备与项目相关的阅览室、资料查询室、模型展示室等,同时传统教学中的投影和黑板也是必备工具。这样既能很好地营造生产现场的氛围,又能充分地体现教学的特性。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获取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还可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与团结互助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从项目化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要比项目本身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真实工作的经历与体验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基础,对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也体现其主要的特点: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因此项目化教学是值得一试的,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锻炼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踏入社会的根本。[3]

2项目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交融性

2.1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与项目化教学的关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主要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毕业甚至是在校期间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入公司实习或者为客户做针对性的服务。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即学即用的人才,而不是照本宣科,只会理论用兵。每年毕业季,求职毕业生制作厚厚一本的简历,上面附着十几页的自我介绍和密密麻麻的获奖证书,殊不知,简历只是一个敲门砖,简历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也可以通过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体现求职者的专业水平。优秀的学生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简历,让招聘者眼前一亮。这就是专业知识的应用,它比再多的证书都更能说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此项目化教学也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环境中去感受、聆听、体验,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来学习[4]。听十遍不如看一遍,这种学习方式比任何一种都更加直观与实际。很多经验告诉我们事实确实如此,如在英语学习中,口语与听力的练习最好的捷径就是去国外学习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练习,闭门造车式的传统学习是不可能学好外语的。

2.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思路的转化

在基础课程的授教中,笔者曾带学生去工厂参观整个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工序。学生非常感兴趣,并很快掌握了该工种的制作流程与特色。这比我们在课堂上观摩幻灯图片和知识讲解更加直观而有效。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授课,学生负责接受,整个过程中,互动的时间与效果都较差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互动,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从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学生不再在传统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实践中主动学习与获取。[5]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于参与的程度与实施结果,而不完全在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利用设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项目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引导他们自主创新并管理整个教学进度,并从中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与工作协调能力。这比强行灌注的知识要掌握得更加牢固,且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与逆反心理。项目化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应当包括一个真实项目所需要的全部实施过程,一般而言,其教学组织可以分为:任务布置、学生分组、基础调研、相关知识准备、项目设计方案讨论、项目理论和施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结果展示、项目验收、递交项目验收报告。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接触并适应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3项目化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模式

3.1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路转换

艺术设计专业又有很多分类,各学校由于针对性不同,分类也有差异。但基本包括几大基础分类: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布置上,一般采用先学习基础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然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校可以稍微打破常规的思路,很多学生反映学习基础的时候觉得跟专业没有关系,到学习专业时感觉到基础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没时间弥补了;甚至有些学生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还不完全明白自己的专业究竟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这无疑也是教学工作的缺失。仅凭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尝试在学生入学的初期就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讲解与模拟实施,到企业进行参观与考察,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在后期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各门课程在整个工作的实施中占据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毕业设计的思路转换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考量标准,它是学生几年来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检测,同时也是学生踏上社会的开始,因此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对于学习来讲,毕业设计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工作计划,艺术设计专业完全可以进行各专业间的联合展出,协作展出。如可进行主题空间设计展览,拟定一个环境空间,如酒店、宾馆或者居室,环境艺术专业可以进行实际场景的装修,其中的装饰品与家具用品归产品设计专业负责,视觉传达专业负责空间的品牌打造与宣传广告招贴的制作等,动画可进行短片制作宣传,模拟一个真实的社会效应。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可与各相关企业合作,让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次真实体验。

3.3与地方特色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非遗文化的实施使很多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传承现状,力争创新。很多社会和学校的专家学者也投入到非遗的保护中。落实到学校教育上,就是实施以非遗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以往为了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找到灵感,然后再做相应的设计。项目化教学更胜一筹。比如艺术设计中产品设计可与非遗企业联合,在课题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在模型室完成模具的制作并可以进行试验品的生产。打造一个设计———制作———投放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市场的检验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设计的现状与不足。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对产品的装饰进行设计,并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包装设计等课程完成产品从设计制作、包装、品牌打造、广告宣传等一系列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较大的项目化教学策划可以实行各年级之间、各课程之间甚至各专业之间的联合。项目化教学可以摆脱以往相对单一与程式化的设计课程授教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的细分课程的特点,通过与非遗基地校企联合的方式,教学成果可以通过专题设计、作品展览、成果反馈等形式宣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与取得成果有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对非遗文化有新的理解,进而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做深层次的认识。

4结语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既克服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模式,以达到适应各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当今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工作能力、社会竞争力已成为高素质学校教育的延伸。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未来必将成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捷径,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邵正林.论项目教学和模块化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的结合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1-54.

[2]胡子有,黄海生.项目化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研理论,2009(6):45-46.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4.

[4]李庆武.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08(4):32-33.

篇4

一、加强对皮影戏文化的重视和领导,是皮影戏传承工作的迫切需求

2013年年初,隆德县教育系统打响了以“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育人质量”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枪,隆德县第二小学紧紧抓住“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即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所学校一个特色)的建设要求,建立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皮影戏工作领导小组、皮影戏制作组、演出组、编剧组和后勤保障组等部门,依托当地皮影戏和秦腔人才优势,确立了皮影戏艺术进校园这一建设项目,并组织开展皮影制作、人才培训等系列活动。在工作领导小组的推动下,学校皮影戏文化建设项目列入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议事日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和培养一支皮影艺人,为皮影戏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人才支持

学校多次邀请民间艺人桑维录、白雪瑞进校园开展皮影制作和演出方面的培训。在演出方面,一是加大师生对皮影戏基本知识的了解,通过精彩剧目的演出让师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皮影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通过演出中的亲身体验让培训者深切感受表演者在肢体、唱词、腔调等方面的要求和技巧外,做到口、手、心的高度熟练和协调。培训中,为了一个动作、一段唱词,一句独白,演出组的师生们往往要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皮影制作方面,师生通过在塑料、皮革等不同材质上制作皮影,体验到不同质地材料的优劣性能外,还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技巧。皮影制作的技能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得到加强,学校皮影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

三、打造校园皮影文化,为皮影戏文化走进校园提供内涵支持

良好的文化可以影响人甚至塑造人。为此,学校从2013年5月份开始着手构建校园 “皮影戏”文化长廊和工作坊。通过制定方案、论证、组织实施等环节,2016年5月30日,在学校多功能综合楼四楼,建成面积近70平方米的皮影工作坊和长达30多米的文化长廊,用于皮影的制作、演出及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2015年“六一”儿童节之际,县人大主任王勇、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旭亮等一行,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我校的皮影文化长廊和皮影工作坊,并对我校的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在随后的演出中,师生们精彩的演技,博得了县领导的热烈掌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2016年10月,在团市委组织的全市少先队工作观摩活动中,隆德二小皮影戏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得到团市委领导的充分认可,并作为观摩点在全市中小学校观摩推广。

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皮影戏文化成为特色,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皮影文化传承的角度讲,皮影戏从娃娃抓起,是最佳、最有力地选择;从创新德育教育的角度讲,皮影文化的渗透和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隆德二小将皮影戏溶入德育教育,创新了德育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重在说理说教,内容空洞,形式乏味,学生不易接受,创新方式才能使德育教育立于不败之地。隆德二小以“皮影戏”为载体,通过师生在学唱和参与制作皮影的过程中,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通过经典剧目《三滴血》、《十五贯》、《虎口缘》、《二进宫》等娃娃戏的排练和演出,使师生体会到剧目在立意、取材、构思、造型等方面融入了民族对真善美观念的追求和惩恶扬善、歌功颂德的价值取向,从而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内在美。

师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让师生在学唱皮影戏中亲身参与,才能让师生受教育。众所周知,是一种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师生在皮影艺术欣赏中,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皮影戏的亲身表演中及参与制作皮影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造型艺术的独特和魅力。在观赏、制作与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师生受到多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师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了创造能力。 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灵感的激发,无疑为剧本地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皮影的制作工艺繁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者投入极大的耐心,精细的工艺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5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5)吴华娓.浅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52-53.

篇6

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世界贯通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 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又是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和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贸易上,中国的丝绸是东方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货物,有从东方运往地中海的贵金属和宝石等,以及从西方贸易到东方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等。除此以外,还有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的优良马匹也从此条线路销往东西方。

与此同时,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东方,甚至远达日本,以及西方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祆教和摩尼教从波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成就、医药知识、农作物种植等也沿着丝绸之路得以传播。

新疆首批6个遗产地获准进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指“丝绸之路”东段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并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东亚古老文明中心的中国的“中原地区”和中亚区域性文明中心之一“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长期的联系。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在中国境内包括了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3个文化地理区域的交通路网。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洛阳),经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穿越27个国家,全长近8000公里,中国新疆段2600多公里,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这次申遗项目涉及的新疆6个遗产地分布在天山南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区域性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三堡乡,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55公里;北距阿斯塔那古墓群3公里;东北距胜金口石窟7.5公里。高昌故城是高昌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西域最大的国际都会、宗教中心以及亚洲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连东土、西通西域、南扼丝路、北控草原”的交通枢纽之地。作为中心首府的高昌城,是历史上政权交替、文化交融、中西交通、多教并存、商旅辐辏之重地。

故城遗址主要包括城墙与建筑基址,其中外城城墙相对完整,内城城墙大半缺失,城门遗址大都毁坏;现存地表可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为故城遗址面积的20%左右;基址保存状况普遍较差,仅少置基址保存了较完整的形状。外城城墙平面轮廓呈不规则方形。周长5440米,围合面积198公顷。残存的墙基厚9~12米,墙体最高约达10米余。墙体为夯筑和土坯垒砌,大多残缺,普遍存在裂隙,可见多次维修痕迹。墙体上留有上下数层木孔,孔内衬方形土坯或生土块。墙体外附墩台和马面。宫城(小城)位于内城城内北部,仅存南、西、北三面城墙。城内北部有一面积约900平方米土台。土台上有塔形建筑遗址。土台西侧有下沉式庭院遗址;南侧正中和西北角有台阶;南侧有大片建筑遗迹。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的一座台地上。台地呈柳叶形,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周长约4100米,面积为37.6万平方米,遗存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台地高出沟底约30米,四周壁立陡峭的断崖就成了交河城天然的屏障,西南边缘残存有城墙遗迹,而在崖壁上开出的豁口,就成了交河城的城门。雅尔乃子沟的西面和北面台地上均有墓地,交河故城沟西墓地为晋、唐时期的平民家族墓葬群;沟北墓地为汉代车师国贵族墓地;雅尔湖石窟位于交河故城沟西黄土沉积地带的河谷西崖壁上,与交河故城遗址隔河谷相望相距仅0.8公里,雅尔湖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间,为交河故城所属寺院。

交河故城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整座城市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势,从原生土中或掏挖窑洞、或减地为墙,再辅以少量的版筑干打垒而建成,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交河故城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人类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见证。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城墙外部筑有敌台和较密集的马面,外绕护城壕,外城之北还有羊马城。外出西侧有回鹘寺院遗址。北庭故城形制、布局和构筑特点除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这种形制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城西北11公里的盐水沟台地上,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克孜尔”是红色,“尕哈”是哨卡,意为“红色哨卡”。烽燧残高13.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自下而上渐收,至顶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一自上而下的尖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许可以从此登临烽顶。

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得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树干、枝杈或中或横以之为筋骨。它对研究古代历史、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断崖上,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经过公元4世纪中―5世纪末叶的发展,于公元6―7世纪达到繁盛,最后衰落于公元8―9世纪中叶。

石窟开凿在明屋达格山断崖上,自西向东绵延约3千米。洞窟按所处位置分为四个区域: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禅修用的僧房窟,礼佛观像用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讲经说法用的方形窟。雕塑和壁画的主要集中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壁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是围绕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及弥勒兜率天宫说法等。本生和因缘故事均有100余种,佛传故事也有60多种,被誉为“故事画的海洋”。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和供养人也很有特色。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反映的是“惟礼释迦”的小乘佛教思想,晚期洞窟出现了“千佛”等大乘佛教内容。克孜尔千佛洞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境内公元3~9世纪时线路交流的产物,见证了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南2千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出却勒塔格山口的东、西两岸冲积台地上。两岸寺院遗址隔河相望,扼守山口,北依群山,南眺库车绿洲,形势险要。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河西遗址,又称西寺,遗址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190余米。有佛殿、佛塔、僧房、洞窟等建筑分布其间,地面建筑均由土坯垒砌而成。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总体南北方向分布,但很不规则。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3―10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重要佛教建筑群遗址,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和文书等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申遗历时9年

“丝绸之路”串联了一系列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沿线许多国家的兴趣,国际组织积极的参与也促进了申遗工作的开展。由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等差异,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了一个相当长周折,长期的筹备过程磨合这些差异,使联合申报成为可能。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研讨会、会议等活动,采取跨学科手段以促进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1990年至1995年间,该项目组织了以丝绸之路为对象的5次国际科考活动,相关主流媒体深入参与了该项目的活动,并积极地向社会报道了活动情况。这一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从而有人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

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推动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遗利益相关者国际协商会议。会议就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协调,形成通过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年12月,丝绸之路、吐鲁番坎儿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6月17日―19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会,与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关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个省区代表出席会议,对丝绸之路联合的预备名单的认定初步达成一致。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新疆提交预备名单的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沿线6个省区共有48处遗产地,新疆有12处遗产地正式列入预备名单(即: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及阿斯塔那墓地、台藏塔、苏巴什佛寺遗址、楼兰故城、尼雅遗址、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与此同时,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与新疆“申遗”相关的工作协调、资料收集和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了各遗产地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管理法规的修订颁布,开展了遗产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实施了遗产地的本体保护工程,以及遗产地人才培训、档案建设、申遗宣传等大量的工作,为新疆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的同时,中亚对丝绸之路申遗有兴趣的国家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了有序的准备工作。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会议上,从技术层面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方式,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性文件”。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和中国段遗产首次申报的策略和时间表,形成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最初的概念设计。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商会”,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代表研究推动联合申遗工作,并形成《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建立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和协调保护管理的有效机制。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哈、吉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首批丝绸之路申报项目,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商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我国丝绸之路遗迹的现实情况,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大名单。

2012年,确定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定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确定了第一批33个遗产点的大名单(哈萨克斯坦8个、吉尔吉斯斯坦3各、中国22个)。中国段: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河南省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列入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遗产地先后完成各遗产地申遗文本、管理规划,以及遗产地环境整治、解说、展示方案的编制、报送、报批工作。同时开展了遗产地信息采集的测绘、价值研究的考古勘探、设施建设的方案编制、环境整治的征迁准备等大量前期工作。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丝绸之路走过了艰辛漫长的申遗过程。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追溯“丝路”渊源

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广泛认同,简称 “丝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经长期过程,肇始于两汉,兴起于隋唐,衰落明后。

丝绸之路主要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全长8000多公里,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俨然是连接欧亚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其主干道东起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则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