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扬弃;“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荡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动 新价值 高中历史 新思路

【分类号】G633.51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代传统文化,也提出很多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的创新点。传统文化活动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并保护传统文化活动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除开传统的封建帝制以及礼教,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有营养的成分需要我们汲取。例如“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人为人处世的信条,但加入现代的一些新思想,仍旧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内容虽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但是学习我国历史文化是重中之重。要以新思想、新观念来看待传统文化,巧妙的将传统文活动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所以,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即传统文化活动与历史课堂结合的意义以及如何发掘传统文化活动新价值和开拓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

一、 传统文活动与高中历史课堂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在高科技盛行的当下,人们的娱乐活动举不胜举,相比之下,传统文化活动很少有人青睐。很多同学对传统文化活动并不是很了解,也很少关注类似活动的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古代人悠闲娱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学习历史学科,需要近距离的感受并倾听历史的声音,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通过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宣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学科的印象,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与坚持。传统文化只有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融入新时代,才能充分发挥新的价值。

2.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历史学科属于文科性的学科,需要大量的背诵与记忆,有的学生难免产生厌倦的情绪,也有的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历史文化的探讨与发现。若是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乐趣。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总是忙碌于各科的作业与任务之间,适当的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历史学科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沟通与了解,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 传统文活动与高中历史课堂融合的建h

1.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新思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接触的是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有零星半点。要将传统文化活动与历史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不能片面评价,要学会去粗取精。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封建帝制与礼教息息相关,但也并不能否认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其次是要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史实观念。很多学生所了解到的传统文化都是受到电视剧以及电影的影响,但其中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夜市”的出现,有的电视剧中唐朝也出现有夜市的场景,但实际上唐朝只有上元节这一天夜市开放,有的还认为“夜市”是起源于北宋东京,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夜市发达,商品琳琅满目,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最后是教师要补充知识储备,尤其是传统文化知识。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该全力以赴的备课,完善教学内容。

2.以传统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活动没有现代活动的喧嚣与杂乱,更多的是恬静与和谐。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休闲娱乐,更重要是陶冶情操,在欢快中感受文化的气息。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也很难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将课堂大胆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感悟与体现。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点拨与评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逐渐寻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多种方式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要将传统文化活动与历史学科紧密的结合起来,需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宣传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例如播放关于祭祀的视频,祭祀在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华夏礼典中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也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历史爱好小组。例有的学生比较喜欢汉文化,尤其是汉式服饰,可以在教授汉代文化思想时,让学生分享汉式服饰的知识。也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古代的思想文化,例如主张仁爱的儒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一切讲究自然的道家等等,可以组织学生分为各派代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辩论,感受当时百家争鸣的氛围。还可以设立历史普及文化角,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例如历史上的今天,既能够让学生铭记历史,也能够使学生时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节日的普及与传播,近两年来外国文化节日不断地涌入,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的去过节,而把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抛在脑后。例如“二月二龙抬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二月二这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求雨,要“剃龙头”辞旧迎新,保佑平安。

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虽然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要以新时代的眼光对待并且挖掘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课堂要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潮流,需要开拓学科发展的新思路。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是紧密相连的,将传统文化活动引入历史课堂,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要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优秀的现代型人才。最后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活动与历史课堂密切结合起来。

参考书目:

[1]董劭伟.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篇3

目前,孝感的众多孝民俗文化资源正处于从遗产和文化的阶段向“产业化”过渡发展的时期,各种资源都有着矛盾的生存发展现状。孝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利用得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孝感孝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

困境一:怎样增强孝感孝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护好传统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如随着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人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岁时节庆”逐渐有所忽视,岁时节庆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皮影戏等庆祝活动了。这就要重视对孝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现在,孝感的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因此,怎样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造,以增强孝感孝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困境二:怎样扩大孝感孝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和开发文化产品。

文化的影响既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孝感虽说拥有丰富的孝民俗文化资源,但名声随大,影响力却有限,就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这说明孝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全市有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艺家协会、群众艺术馆、湖北孝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孝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孝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孝民俗文化资源在内的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孝感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孝文化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孝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这就使得孝民俗文化发展的步伐缓慢,近年来,孝感地区的民俗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基本上还停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缺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如董永公园的旅游,几乎无一例外是参观场馆;农家乐旅游,大多也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孝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深、做透。

另外,具有孝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打造上主要依赖孝特礼品公司等几家小企业,资源尚未得到整合和很好的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孝感地区旅游业的短腿。该产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玉石雕、木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困境三:怎样推动形成孝感孝民俗文化产业格局,打造特色品牌。

孝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不多,民企进入文化领域准人的门槛较高,因此,要解决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有序的市场准人问题;以及怎样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利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培育孝民俗文化领域的投资者,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是孝感孝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面临的困境之三。

困境四: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政策的滞后,是孝感孝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难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由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孝感民俗文化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此外要形成孝感孝民俗文化产业格局、打造孝感孝民俗文化特色品牌等,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孝感市财政收入少,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也是很少的,近几年孝感市对文化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0.23%。民间资金投入文化发展的也很少。因此,如何吸引足够的资金来发展孝感孝民俗文化产业是一个难点。

还有如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民俗文化队伍。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要搞好孝感孝民俗文化的改造利用、宣传传播及产业品牌等,都要有一支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人才难得,如何吸引人才,更是一个难点。

篇4

关键词:二胡艺术;群众文化;传统文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是在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近些年来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们的经济的水平,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更大,这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的传播的途径。二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其传播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且还是对传统的文化的继承。

一、普及二胡艺术的途径

社区的文化对社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社区的文化就体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的状态。现在人们的社区的生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社区就需要根据居民的日常的精神需求教授或者是传播一些比较常见的艺术表演。社区应该积极搭建一些平台为人们提供更表演额机会,鼓励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积极表现自己的特长,培养新的传承人。长时间的学习难免会产生疲劳,这个时候需要社区组织建立一些艺术团体或者是其他的组织,这样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艺术的交流,学习的过程就会有趣味性很多。

(一)开办社区离退休老年人培训班。社区活动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退休人员的生活比较单调,其剩余时间很多,所以应该针对这些老年人举办二胡的兴趣班。集中讲解二胡艺术的发展、起源,其艺术魅力。同时应该加强对二胡的教学的灵活表演,提高人们对其的兴趣。在社区举办的二胡的培训班时常进行一些小的演出,这戏小的演出就会刺激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对二胡的钻研学习。就当前来看,二胡在社区文化中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但是当前的形势下,广场舞是等各种娱乐活动兴起,传统文化的兴趣班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兴趣度是其开展的难点。如何让社区的人员逐渐喜爱上二胡的表演,让居民的实际的生活和二胡进行有效联系,定位好传统艺术中二胡在社区活动中的位置,提高居民对其的欣赏能力和喜爱,是作为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成立社区器乐演奏艺术团体。当前社区的娱乐艺术团体仅仅是舞蹈团体、合唱团体等这些常见的团体,但是在中老年的群体中,二胡等器乐的团体演奏并不常见,所以,应该积极的将几个社区联系在一起,就社区中具备二胡演奏知识和其他器乐演奏基础的人进行统一的培训,加强其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社区的表演中展示出二胡表演的魅力,吸引更多人的眼睛、宣传传统艺术。不但如此,其还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在二胡建立起团体之前,可以在社区中先做好铺垫。

三、二胡艺术学习要点

学胡的人多是一些老年人,这部分人虽然事先可能有一些器乐的基础,但是其在学胡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学习的困惑或者是理解上的误区。因此,需要专业的二胡演员对其进行指导。对一些有二胡基础的人,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更想要一些技术上的突破。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学习。

首先,揉弦。作为二胡演奏手法中最具感染力的技法,它有着让单一平直的音符变圆润、丰满的作用。通常我们用三种方法进行揉弦:滚揉、压揉、滑揉。滚揉作为做常见的基础方法,是在原来按弦的基础上,用指尖的第一个关节为主导,以手掌为辅助,进行上下的均匀屈伸滚动,从而琴弦可以发出圆润、柔美的音波。老年人受到其自身的生理的特点,肢体的灵活性变差,尤其是手指,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本应该是滚揉的动作用压揉取代,并且经常会用手指压着琴弦,导致其演奏出来的曲目不尽如人意。对此,其可以积极的联系手指的灵活性,慢慢练习,先快后慢,提高技巧。

第二,运弓。二胡旋律的基础就是运弓,老年人在进行二胡的演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拉弓快慢把握不好、左右力度不均匀、速度或者是方向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对运弓的技巧没有掌握好造成的。让右肩、大臂、肘、小臂、腕关节与手指处在一个放松、自然的状态是正确的二胡运弓方式。从大臂到小臂,将力量传递,然后再传递到手腕和手指,带动弓字在琴弦上下游走。需要注意的是,弓子运走的方向要一直和琴弦垂直,力度要保持均匀、平稳。

第三,换把。换把是二胡演奏过程中艺术魅力突出表现的一个关键,其主要是将准确、完整的将宽于原来把位音域的曲子展现出来。要左手保持正确的姿势,手腕要带动虎口在琴杆上下移动,使手指能够轻松地在琴弦上演奏出原来把位的音。在许多中老年的爱好者中出现的问题是虎口夹琴杆过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左臂在琴杆上不能自然地移动,感觉手指很僵硬,音准失衡,这样的问题很常见。中老年爱好者在练习时应该左手的虎口尽量放松,减少对琴的摩擦,使自己的肩膀、手腕、手指都能够轻松地移动、变化、对于初学者,掌握好基本方法和要领,要循序渐进,从慢练起,等待逐渐成熟后再加快,不能急于求成。

二胡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在社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社区人们的二胡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建立二胡团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二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提高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促进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篇5

清明魂

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外国时尚文化的浪潮不断侵袭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堤坝。许多爱国者对此忧心忡忡,开始呼吁人们以民族的角度和心态对待我们的传统。不久,清明节就被列为法定节日,并有一天的假期。对于我而言这自然是惊喜的事。自从上了学,我的清明节就一直是在烦琐的书声中度过的。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逝去的人的墓上扫墓,拜祭,以表达人们对故人的哀思,我觉得这和外国的感恩节有些相似之处。只是感恩节中的“感恩”看起来更有着其现实意义,毕竟“感恩”的是活着的人。而清明节在我们看来似乎只是表面的形式主义,在现实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大多数人活着还就难免会有些恩恩冤冤,也许死后不免也引来一些不友好的议论----清明节就到墓前去骂几句吧,这种事也是有的。

小时候和大人们一起去扫墓,那时也只是觉得有趣,更因为完事后还可以分几颗土豆,或吃个水果。记得有一次是去扫爷爷的墓。我们一行五六个人来到爷爷的墓前时,我见到那里野草丛生,墓碑上的字也不怎么清楚了,也难怪,毕竟那时我六岁,而爷爷也去了8年了。

我一出生就没见过爷爷。因而在此之前我似乎还不知道我有一个爷爷,可能是大人们从未提起,而我也没问过他们。

“伟,你先去那边的树下坐一会儿,我们要开工了。”二叔将我带到树下,我听话地坐下了,一点也没有撒娇。和我一起的是我的哥哥,他比我大两岁,听说他出生那天,爷爷非常高兴,匆匆地从外地起回来,把哥抱在怀里,个人笑了好半天也没停过,爸爸想要抱一下,却被爸爸撒娇似地拒绝了。后来爷爷拿出了一个大红包,放进了他的哥哥的婴儿袋里。可是从那以后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好像是得了肺炎,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所以,他走了,在我的梦里,他走得悄无生息,身影悄悄地远去,而我却看不清,尽管我十分努力地想要想起。

篇6

【关键词】历史文物;环境保护;旅游开发

一、引言

文化是传承的根本,是中国数千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而文物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对人类发展有迹可循。保护好文物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正确的处理历史文物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文物与文物旅游的概念

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数不胜数的文物。文物是人类生活的写实,是能够真实反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文化氛围的重要依据,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文物旅游是以文物作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文化性,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文明财产,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从文物欣赏的角度对它进行有价值的开发,其拥有独特的历史内涵,从而吸引着大批游客参观鉴赏,观看着祖先们先进的智慧产物,体会千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奋斗前进的魅力。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关系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面对我国地大物博的文物遗产,保护它的工作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解决,而旅游开发又恰好能够解决资金问题,使得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得以进行下去。然而旅游开发却又使得文物的保护面临被破坏的危险,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无限开发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有效的保护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财富。比如规定文物参观的时间期限,限制每次参观的人数,对蓄意破坏的游客进行处罚,派专业的人士进行看护工作,都是很直接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变迁,水陆位置的不断变化也给文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些藏于地下的文物面世的时候我能总能看到先人的精神文明和智慧,更容易激发我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团结性。通过经济开发使得文物保护的经费得以解决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西安古刹寺香火旺盛,每年游客和香客的善款就足够整个古寺的开销和修葺,在保护古寺文物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精神文明得到升华。在保留原有古斯建筑的同时又不断扩大规模,使它成为一个更大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参观鉴赏,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旅游事业。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普及文物保护知识

普及文物相关知识有利于人们对古文物的保护意识的形成,面对兴旺发达的旅游业,保护文物是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熏陶,他是一个民族前进向上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衰不败的源泉。当大量的文物被人们所参观欣赏,不仅使人们获得重要的知识也弘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国人的精神文明。当人们直接面对面的直视着文物古迹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五、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文物本身,更应该注重周围环境的保护,随着近年来文物旅游业的兴起,一些有着名胜古迹的城镇招引来更多的人来这里消费,消费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频有发生,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地区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址,特意申请了文物保护,让当地保持原有的风貌,让文物能够更长久的存放。面对大量游客的蜂拥而至,我们更应该克制住金钱的诱惑,严格把关,制定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定,控制客流量,持续稳步的发展,把环境兼容量控制到最佳状态。环境的污染对文物的破坏也是影响相当大的,不断进出的汽车造成的尾气废气也对文物起到腐蚀作用,同时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大量的游客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垃圾对地下水源的破坏也是相当大的,我们不应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文物既要开发利用又要保护严格,旅游开发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将经济效益提到最大化。

六、结语

文物旅游业的兴起是适应时代需求发展的产物,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放在一起,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精神文明的需求。面对旅游开发中文物保护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困境,当地旅游业更应该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当地的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物旅游业经济链条。总之,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其实是在更好的发展经济,二者相互依托相互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倡保护文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滨.从文物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看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J].科学之友(B版),2010(01).

篇7

关键词:传统绘画 当代油画 中西文化 融汇

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优秀民族的事,也不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中国传统绘画以其重言志抒情、讲究意境美、哲学化的独特审美倾向,曾经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对中国各种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当今艺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的身影似乎慢慢淡出艺术舞台,但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追求形象之外的意,流畅的线条与超然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主观情感。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尚意、领悟,对真实物体的理解是对应人情思之后“升华了的真实”这一独特本质,使其在现代艺术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画油画决不能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来表达中国人的感情,如果这样,尽管你外在形式多么中国也是徒劳,反之,只要你是在认认真真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的传统绘画,并贯注到你的油画创作中去,即或是外在形式上是西方的,它仍然是中国油画”。

中国油画自五四以来,始终面对着西方艺术的传统影响和中国本土社会的文化要求。前者导致中国油画家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向西方(包括前苏联)学习,并引进各种风格流派进行实验;后者促使中国油画家关注现实生活,努力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如何找到恰当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又不失油画艺术的本色?-----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中国当代油画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油画界多次讨论油画的中国特色问题。在我看来,所谓油画的中国特色,其实是指在油画中表现中国人对待自然与生活的态度,一种散淡怀抱、畅神抒怀、情志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一情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都曾得以较完美的体现。西方古典油画有两个传统,写实与写意。写实的有荷尔拜因、维米尔、普桑、安格尔、大卫等。他们的特点是严谨精到;而写意的大家则有格列柯、伦勃朗、戈雅、米勒、库尔贝等。这种写实与写意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他们的油画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古希腊“摹仿说”的写实基础上的。在20世纪的现代绘画中,出现了写实向写意的转型。

油画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许多艺术家在为其在中国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神魅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绘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幻。那些铭刻着我们精神的独特内质,内涵底蕴,是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油画民族性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依旧是中国油画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所谓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思潮运动,强烈地感受到绘画艺术所承受的空前压力,面临着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每一位从事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所谓“转型”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它既是传统艺术向现当代艺术的转型,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向本土的转型。“转型”既不是固守传统不变,也不是盲目照搬过去。中国油画发展的正确选择应当是东方接纳西方,稳步推进。

观念的更新是中国油画艺术持续发展的先导。此外还必须树立三个支点:一是顺应,接受国际艺术潮流的现当代观念、意识、样式、形态、资讯、拥有一个广阔而兼容的艺术视野;二是在悠久的传统绘画的良好优势和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智慧、悟性、自然而然的审美情趣基础之上引出中国本土特点;三是关注历史和当下文化背景中全人类(主要是中国)的生存状态,并表达出艺术家的切身感受,情感、经验和哲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在,才有可能成为有意义的现当代艺术家。

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就曾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为我国美术事业的转型做出了伟大贡献。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法国寻找艺术营养,宣传传授西方新的绘画艺术理念和思路。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堪为中西合璧的精品。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种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争奇斗艳,本土化在艺术潮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当代著名画家王沂东的作品就有鲜明的东方神韵。他既对西方古典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又十分重视油画的中国身份和本土身份.他把中国传统绘画以及民间绘画的简练、夸张、节奏等风格和手法融入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使作品呈现出立意简练,纯净,造型美丽质朴,色彩夸张,强烈的独特神韵。王沂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是中国艺术家一生创作的后盾”这表明艺术家具有明显的文化本土身份意识。其作品《沂蒙山村》,《蒙山雨》就体现了本土化思路的独特性。现实主义优秀画家王宏剑在谈及自己的油画创作过程时说过“西方艺术追求的是视觉空间,而中国艺术追求的是意境和想象空间。我觉得油画进入中国以后必须先中国化,不是画成水墨,而是把中国的时空观,对美的法则的认知注入到油画当中去。二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其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的作品《冬之祭》在构图上就完全受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影响,包括画的色彩也都受中国画的影响。

面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巨大变化,中国油画不必放弃自己对西方古典油画的学习,探索和发展。艺术中现代性的实质上是艺术中的当代性。当一个艺术家以独到的艺术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化的感受与认识时,他的作品无疑是“现代的”而不必在意他的作品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中国油画必须努力形成中国的特色,在学习借鉴传统绘画汲取传统绘画营养的基础上,寻求油画艺术的革新与独创。要达到这一点,中国油画家必须沉下心来,深入研究西方油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绘画文化的底蕴,从整体上丰富提高自己的修养学识,研究油画艺术语言的规律性,从而大大提高中国油画的品位,寻求新的变革发展契机。

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就是一方面继续深入地研究西方油画的传统,寻找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资源。另一方面将眼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绘画,在保持油画艺术特性的同时,寻找更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油画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鲜明的表现形式,原质的文化意味,积淀着中华文明璀璨的文化资源。其特有的哲学理念、美学意蕴、文化精神所搭建构筑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当代中国油画所不可或缺的文化与精神高地。当下,立足于全人类与大文化的视野,结合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现状,追寻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积极文化意义,发掘其与当代中国油画融通的可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型营销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宿迁学院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G18);宿迁学院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在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G1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8日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业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不懈动力,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关宇宙、世界、人生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瑰宝。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指出,要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会议有一个鲜明的议题: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需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前,人类面临诸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纷纷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形成了一股股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例如,上世纪的日本、韩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面对当前的这种大趋势和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营销人才不断地向国内外进行营销传播,打造我国的民族特色,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的营销人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践行并营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实现中国梦。

一、创新型营销人才及其培养

创新型营销人才是具有高尚的创新人格、敏捷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困难挫折,不怕失败,原意与人合作,乐于奉献,敢于自我挑战;同时,头脑灵活,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型营销人才包含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质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等思维、知识和能力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能力共同组成了创新型人才这个有机体。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生存发展的平台,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需要。除此外,营销作为一种企事业行政单位、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运行、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能,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作为很多高校都开设的营销专业,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人文素养欠缺,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事情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够心平气和、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一些技能证书的获取,等等。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较完美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创新的人格,是创新的个性,一般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陈规、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思想品质的角度来界定,创新者的人格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坚持真理、乐于奉献、不怕失败,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格的塑造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历来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都可以成圣作贤,要相信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个人要养“浩然之气”,“心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仁爱,“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帮助塑造较完美创新人格的精神财富比比皆是。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并力行这些智慧,是能够塑造较完美的创新人格的。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启迪。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并称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取象比类,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来探究人身、自然和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规律,看重类比思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观体验和体悟,具有直观思维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机械呆板,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等等。相比直线式的机械式的思维,这些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支持。

(三)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营销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营销的创新需要吸取经济、管理、自然、人文、社会、哲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藏,蕴含了大量的涉及各个领域的智慧。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营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比如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营销者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产品的文化意蕴,开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像美国人利用中国文化素材拍摄制作了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向全球市场推广,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在产品品牌和包装策略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个性;在广告创作过程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吸引受众,打造自身的独特形象,像乌江涪陵榨菜的广告宣传中强调“中国好味道”,并更换带有国粹京剧脸谱标志的新包装,使得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在促销活动中,营销者也可以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合适的促销人员、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等。

(四)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树立和实施现代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商业组织经营、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还是个人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营销理念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向“顾客”提供更多价值,让“顾客”满意,使“买卖”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仁爱、和谐,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凡是人,皆须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营销理念的本质,使得西方的营销理论增加了几分本土色彩,从而更加方便营销理念被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所采用和实施。

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营销人才的营销与弘扬,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和禁锢人性的腐朽的东西。所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有利于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种人才的回答,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与一般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相关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内容,引导着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除了一般的培养要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相关的素质要求,像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和修齐治平等,强调学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不断向国内外弘扬和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心胸,把光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培养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构成,决定着向学生教授什么课程的问题。在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定为大一或大二的专业必修课,每个营销专业的学生用至少一学年的时间较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并逐步产生学习兴趣;在大三增加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思维方法、传统艺术和古代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这在营销中日益强调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的大背景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营销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四,我们开设国学经典选读的专业选修课,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耳濡目染、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产生兴趣,逐渐践行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创新教学和考核方式。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有什么样的老师。要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素质。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在介绍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相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探讨相关问题;再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成说教,使学生把所学课程当成自己拿学分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利用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启发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成长,重视知行合一;在考核方式方面,创新教学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不但考核结果而且更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在教学考核中也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学校改变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要改变管理观念,由“管”师生转变为服务师生,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这样才能够上行下效,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为师生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学校要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管理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学习传统文化、力行传统文化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论坛,成立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团体组织,开展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每天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经典读物;积极利用广播、海报、路标、条幅和网络、手机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不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动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师生共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特色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挖掘和吸收反应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宝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启发创新思维、丰富创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致力于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曾经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还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诗性 艺术教育现状 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日益显现,所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很多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学生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以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为目的,而对于培养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则重视不够,对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的养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从而确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体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及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诗性精神机能与生命本体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性内涵。对此,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职院校,有没有将诗性艺术教育纳入他们的教育范围?广大师生又是如何理解诗性艺术教育的?站在企业角度又是怎样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取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和浙江物产集团、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1900份,企业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0份,基本掌握了这些院校和企业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了解了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复合型、高素质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产品”是学生,产品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产品质量不合格,受损的是企业,因此,高职办学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与企业的参与。而“产品”(学生)质量的好坏,首先也应该由企业来鉴定。那么,什么样的高职人才会受到现代企业的青睐?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当今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43%的受访者选择了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各占29%,而专业技能的比例仅占14%。可以看出,企业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团队协作精神、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比例远高于专业技能比例,换句话说,企业更加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招聘毕业生时会关注所在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达90%的企业人员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取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毕业生。而且,76%的受访者认为,这类学生自信心更强,因而发展机会更多;48%的人认为,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33%的人认为,这类学生锻炼平台更大,因而发展前景更好;认为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仅占5%。也因为如此,6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认为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修养。而现状是,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很好,38%的人认为一般。同样,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好,62%的认为一般。究其原因,29%的受访者认为当今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7%的员工认为学校培养方式与企业脱节;24%的员工认为学校只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71%的企业人员认为他们公司聘用的毕业生有待提高职业技能;高达81%的企业人员认为需要提高人文素养、团队精神、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62%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目前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认为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66%的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其就业。

据此调查中,企业人员对当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希望学校办学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合作。希望办学者多了解社会,不要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育才的思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二是希望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与做的结合,多开展模拟职场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希望学校注重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全方位培养学生。

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有需求,需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确实只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在校的高职生是否认识到通过诗性艺术教育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调研数据表明,70%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修养,5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5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6.6%的学生认为没任何用处。56.3%的学生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28.9%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可见,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还是认识到了文化艺术教育对其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多数希望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十分必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无所谓或认为没有必要。但同时调查也发现,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认为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到8.8%,81%的学生了解不多,希望了解更多,只有3%的学生认为过时,没有必要了解。

从学生获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来看,仅有22.6%的学生是从课堂形式获得,其他学生都是从网络、影视等其他形式获得。因此,他们希望开设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41%的受调查学生已经选修了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16.8%的学生希望能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当然也有24.4%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可见,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学习态度也存在差异。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一般要占50%的课时,因此,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较难满足学生需求,社团文化活动和讲座等是文化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但从调查来看,这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开设情况并不乐观,调查显示,只有24.7%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很丰富,54%的学生认为活动很少,10%的学生所在院校几乎没有这样的社团活动,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社团。73%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很少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讲座,希望多举办,仅有7.7%的学校经常举办,很受欢迎,有16%的学生认为经常举办,但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研数据表明,23%的学生喜欢以课堂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17%的学生喜欢以讲座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53%的学生喜欢以社团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可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更受欢迎。而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展“诗性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举措。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各个区域开展“诗性艺术教育”的优势条件各有千秋,59%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在的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34%的学生认为此方面人才辈出,59%的学生认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活动呢?调查显示,97.8%的学生希望组织学生开展如“人文之旅”等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90%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其中24.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

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生又是怎么认识的?调研数据表明,39.5%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0%的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存在,只有8.4%的学生认为不存在,91%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其中29%的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发展,仅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有影响。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改善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61%的学生希望文化艺术教育应和专业技能教育齐抓共管,68%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67%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59%的学生希望能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同样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开设课程、提升教师修养等手段来丰富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但同时,学生们也发现,高职院校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4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62%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优秀教师;67%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不重视;也有63%的学生认为,目前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为此,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多举办诗性艺术的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二是活动要精致、形式要创新。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要新颖、丰富,吸引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多开设易提高学生兴趣的文化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创造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并由优秀专业教师指导;三是建议学校层面多途径宣传传统诗性文化,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此类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很重要,有压力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他们的价值观会直接反映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当问及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了解程度时,100%的教师都认为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58%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渴望了解更多,42%的教师认为身边的学生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87%的教师认为高职毕业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11%的教师认为不是很必要,但学一点也无妨,有5.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那么,教师是否会自觉地在日常的授课内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48%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引导;47%的教师表示会偶尔引导;也有8.9%的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我们也调查了作为教师对提高自身诗性文化艺术素质的意义。结果显示,89%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教师个人人格魅力;84%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人文素质教育;66%的教师认为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0%的教师认为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有2.6%的教师认为意义不大。

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到底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存在某方面的优势?调查显示,68%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更加自信,因而学习效果好;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想象力丰富,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53%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竞争力更强;68%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后续发展潜力更大;50%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个人整体修养较高。

然而,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程度如何?调查显示,39%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教育,34%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注重,只是偶尔为之;18%的教师认为学校层面很少开展,只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11%的教师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可见,还是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局面,61%的教师认为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63%的教师希望各二级学院(系)应更加重视;61%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68%的教师认为活动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66%的教师认为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34%的教师希望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24%的教师认为还存在着外界压力。

可喜的是,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均开设了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但只有42%的教师认为学生选修积极,18%的教师发现学生选修不够积极;37%的教师所在学校少量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2.6%的教师认为学校少量开设,但他们认为已经能满足学生需要了。87%的教师认为开设选修课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形式;74%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讲座;68%的教师建议组织相关社团活动;42%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必修课。对于调查组提议的利用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对学生开展“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87%的教师表示赞同,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对于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3%的教师认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步改变,42%的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很难改变;还有5%的教师认为这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如何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学校领导层应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二是开设足够的课时,66%的教师建议从政策层面规定每位高职学院必须修满一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学分;三是建议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74%的教师建议开展常规性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四是加强技术层面指导,通过引进相关人才和在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58%的教师建议先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来带动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可见教师本身在文化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提升认识、创新载体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知之不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学校能高度重视。从教师角度看,“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端也越来越遭到教师的质疑,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提升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但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甚至教师、学生自身层面都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更需要加强。对于本课题组提出的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即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诗性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素养的教育。无论是企业人员、教师,还是学生都积极认同,认为是创新的举措,而且大多数地区都有条件开展。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6%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8.4%的学生认为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是浪费时间;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了解;24.4%的学生对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10%的学生认为有没有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无所谓;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举办文化艺术类讲座;有7.7%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组织。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学生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文化艺术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没任何用处。从教师层面看,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认识,如5.2%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没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因而有8.9%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到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艺术教育。11%的教师表示看不出文化素质对毕业生有什么优势和作用,因而他们也不关心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教育,有13%的教师认为即使开展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5%的教师甚至认为高职存在“重技术、轻人文”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有2.6%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各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共识,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效果出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滋润,而结合当地的资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诗性文化,开展诗性文化的教育研究、开发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样的形式开展“诗性文化”活动,不失为良好的举措。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音乐创作传承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 A

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女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娱乐节目,掀起了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风暴,该节目收视率最高达到15%,创造了一个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随后《中国好男儿》、《快乐男声》、《莱卡我型我秀》、《激情唱响》等在各大卫视上演。然而,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两、三年的辉煌之后,逐渐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陷入生存困境。直至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山东卫视的《我是大明星》等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再度引起关注。作为我国娱乐节目的核心内容的音乐如何实现新的飞跃与提升,进而助力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和音乐事业的活力发展,这是时代的音乐课题。下面笔者就新时期音乐的价值表现和创新音乐的传承与创作进行以下探索和研究。

一、新时期音乐的价值表现

1、音乐表达应充当时代的引导者。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薛晋文对当前音乐选秀节目是这样评价的: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对声音的迷醉和狂欢,却胜过了对音乐所负载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从“听觉反映生活”转向了“视觉冲击支配生活”。这就造就了歌手误把感情生活当成整个世界,而对亲情、友情等其他情感以及对生命体验、社会生活等其他创作领域漠不关心。这种声音让人迷醉,却容易将社会精神生活导向空虚的状态。要改变如此现状就必须让新时期音乐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音乐表达大多正视现实处境和时代情绪,负责任的音乐传播历来与时俱新并预言时代脚步,而有良知的音乐生产总为社会积蓄正能量并分忧解难,像《我的要求不算高》《时间都去哪儿了》就是绝好的例证。

2、音乐应重视挖掘人文精神。让音乐为社会服务,从伪经验生产回到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要做到这一点,节目就要多多发掘携带生活经验的原创歌手,像“大衣哥”朱之文、阿宝之类的草根歌手,因为他们才是最有可能将音乐表达直接连通到生活经验之中的人。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音乐选秀节目能够从克隆的矫情模仿,逐渐转向基于生存经验的真情表达,这样的音乐文化才可能开创新风气和新潮流,观众才会从充满经验和质感的声音中,音乐才能够与时俱进,代表人民的心声。

3、音乐要有基本的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崔健的摇滚乐,饱含着一种对文化的反思,承载着一种时代记忆,时至今日,每每听到仍让人心潮澎湃。而有的音乐选秀节目,虽然经过不断翻唱(如《双节棍》),却没有欢快的旋律,有的仅是歌手的狂欢性,没有时代的担当性和现实意义。我们知道音乐倘若无法唤起人们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就很难称得上是称职的艺术生产。因此,在文化价值方面,音乐应在使受众心情愉悦的同时唤起人民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念。

4、音乐要有情感价值。音乐天生是传递情感和抚慰情绪的专家。充满真性情的音乐能给困顿者点燃希望之火,携带真感情的音乐能为受伤者抚平忧伤,负载真理想的音乐能够让人斗志昂扬,像《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老阿姨》即是具有情感价值的典型案例。在这些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中,受众的精神世界获得慰藉和关怀,使社会蓄积的一些怨气和戾气得以疏导和释放,理想和信仰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重建和恢复。相反,像《那一夜》《冲动的惩罚》等作品以迷醉的欲望宣泄代替了情感抚慰,低俗露骨,对社会情绪的疏导有害无益。所以,我们常说,情感价值是个体生存的核心问题之一,一切艺术生产的终极价值不应忽视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只有这样的情感价值观,才对驱逐音乐选秀节目滥情的坏风气多有裨益。

5、音乐要有政治价值。我们知道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音乐对于社会变化的嗅觉比较灵敏。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十字街头,音乐往往及早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中国梦》皆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去,当社会蒸蒸日上之时,音乐常常充满了盛世气象。当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欲望性的噪音往往会招摇过市。面对音乐选秀节目的突围,赋予社会发展正能量的音乐应占据压倒性的比重,无益于历史发展和社会整合的刺激性音乐当避而远之。鉴于此,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亦或是政治价值,未来的音乐选秀节目应坚守音乐的基本价值底线,这关系到它们的生命力与品牌影响力。

二、新时期创新音乐的传承与创作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形成了内涵深刻和内容丰富的音乐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音乐艺术也必须不断传承和创新。

1、坚持“双为”的音乐创作方向。新时期的音乐艺术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热情歌颂改革开放时期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增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性和吸引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盛的民族音乐文化盛宴。反映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折射百姓心声的《常回家看看》就是最美音乐,展现了中华民族激昂奋进的精神风貌,歌颂了人民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昭示了社会历史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2、坚持精品音乐的传承。新时期的音乐必须搭建民族音乐传承载体,利用现代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平台等覆盖城乡的民族音乐传播载体,加强与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方位交流,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在音乐艺术交流中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3、坚持培育音乐艺术发展环境。一是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程,编制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在非艺术专业院校要大力开设音乐选修课程,在师资队伍、艺术装备、经费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保障,鼓励音乐艺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推动音乐教育发展。二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传播音乐,举办《送文化下乡》等大众化音乐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音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价值观的认同,激发人民群众对音乐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音乐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