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思维培养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幼儿思维培养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幼儿思维培养的措施

篇1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简述

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等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学生进步的快慢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主要有六个要素组成,即目标、材料、规划、形式、指导和评价。在六个要素中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如应引导幼儿认识身体的器官和相应的感官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方面的训练等等。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幼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等等。

(1)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寓教育于活动,寓教育于生活就是这个特征的最好表现。在生活中教育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意义。

(2)幼儿主动并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老师积极配合幼儿的各种表现呈现师幼和谐无间的课堂氛围。老师要想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来参加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3)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做好教育进度的调度。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估,在开放的平台下提倡多方信息的收集和评价的多元性。通过教学评估激发幼儿主体参与意识,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二、提高幼儿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1、做好游戏的前期准备,为开展活动提供条件。为幼儿提供非专业的各种道具由于成人玩具的太过逼真为幼儿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的空间太小,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想象和改造各种工具,这样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游戏是老师应为幼儿准备开放性的各种游戏道具,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进程和需要对各种开放性玩具进行各种想象赋予不同道具不同的意义来完成游戏。幼儿在反复性的练习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注意力也被高度集中。

2、保证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幼儿在不受到游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才会逐渐进入到游戏的状态慢慢融入游戏中,逐步体验到游戏中各个角色带来的乐趣。同时幼儿也会找到游戏的伙伴进行角色的分配和练习,组织游戏的进行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幼儿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和领导能力的训练。调查研究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容易表现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的各种不良状态。4-6岁的幼儿进入游戏的时间一般为15-23分钟而年纪小的幼儿需要的时间为更长,所以在游戏中要保证游戏的时间不要打扰游戏中的幼儿。

3、注意老师介入的时间和对游戏的讲评。幼儿在进行游戏是老师要在旁边观察幼儿游戏的进程和状态,介入的时机要依据幼儿的需求而定,适当的帮助儿童发展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也有利于游戏的进行。但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应以幼儿的意愿为根本前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的代替幼儿进行活动。老师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代替幼儿进行游戏有充分给与幼儿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老师对游戏的讲评应抓住重点,提出共性问题。老师的点评不能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泛泛而谈要做到简明扼要,老师要结合自己的观察把观察到的问题结合到点评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自己交流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参与度。

4、及时调整游戏的有效性。老师在通过上面几个步骤会发现游戏某些部分的不合理性那么就要及时的调整游戏的进度和有效性。老师在游戏结束后要对游戏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整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游戏活动的效果和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状况,找出教育活动中游戏的优缺点力图通过多种方法和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完善游戏,使游戏更加有意思更加能带动幼儿的参与度。

儿童是游戏的主人,老师是游戏的指导者,有老师指导的创造性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老师要在不断地尝试中总结经验学习教训不断地改变方法、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改善有效性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动手能力、进行思维训练。老师在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予儿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时很必要的。

篇2

关键词:幼儿;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也就是3-6岁的儿童,应该是除青春期之外的另一个不好管理的年龄段。针对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们,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心理特点

(一)研究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的意义当幼儿开始进入三岁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契机,如幼儿突然间说出一些特别奇怪或者是特别有哲学意味的话,而且有些幼儿很容易恼怒,开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让成年人无法理解。实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该谚语揭示的是,幼儿在三岁时的脾气秉性,可以预测出他在老年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而其七岁时的行为特点,则可以预测其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行为特点。所以三岁是一个孩子走向具有个性的人生的起点。因此,为了更科学地用教育手段来引领3-6岁的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处事原则,研究其心理特点非常关键,只有明确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二)3-6岁幼儿心理特点分析1.3-4岁幼儿心理特点三岁的幼儿在生活以及活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这个阶段是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此时的幼儿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特别是在4岁之前,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说什么都不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泣,不喜欢大灰狼会把所有图书上的大灰狼的眼睛部分都戳破。3-4的幼儿非常爱模仿,看见别人玩什么,就想要去玩什么。特别喜欢和别人担当同样的角色。3-4幼儿还保留着三岁前幼儿的特点,即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比如让这个阶段的幼儿数数,他们会指着具体的一些东西去数才会数清。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一般都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了再想。例如,一位小班的教师在幼儿开始玩积木玩具前,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拼出一辆小汽车。我们可以针对该教师的做法做出评价。依托这一问题来看,先不对该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下定论,应先根据小班幼儿(即3-4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来分析,结合上文的分析来说,小班幼儿总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不会给自己的行动做计划。从该角度来看,问题中的教师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会做计划,教师恰当地给出一个要求,相当于是给出了一个计划,先让幼儿动起来,然后幼儿再去想该怎么完成。2.4-5岁幼儿心理特点4-5岁的幼儿已经升入中班,此时基本都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加上生理的发展,显得非常好动活泼。表现为爱玩、爱动,这个阶段的幼儿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在角色游戏中是做角色扮演的高峰期,想要让这个阶段的幼儿安静地待一会儿难度非常高。4-5岁这个阶段的幼儿是最吸引人的阶段,但是也是最难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精力旺盛,开始出现自信和独立的意识,有些幼儿表现得过了,就体现出一种比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是这时期的幼儿十分喜欢与人亲近,而且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去追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对世界还不了解,为了了解世界,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3.5-6岁幼儿心理特点5岁开始,幼儿的心理开始接近小学生,好奇、好学、好探究成为这个阶段幼儿的主要表现。这个阶段的幼儿会去思考问题的深层次的内容,比如经常会遇到这个阶段的幼儿在问了一个这是什么后,会伴随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问题的范围在加大,同时也会带着问题去自己体验,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5-6岁幼儿求知欲的表现。5岁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可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左、右,对熟悉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可以初步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5-6岁的幼儿心理开始稳定,已经能够控制自己,做事情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热情大方,胆小害羞等性格,都开始展现出来并且成型。

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对策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幼儿园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下文以5-6岁幼儿的教育来论。5-6岁幼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时幼儿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开始逐步定型,已经显现出未来可能的样子,针对这个阶段幼儿的教育方法应当以引导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而幼儿在这个阶段的个性化发展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其中环境的影响最大,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因素的影响会逐步降低,但环境的影响会逐步增大,即环境铸就人。

(一)构建适宜的游戏环境要基于开放教育理念,打造能够支撑幼儿进行适宜游戏活动的环境。根据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实际上就是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一个支撑空间,这一空间需要适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支持幼儿自由探索,就需要创造一个适合的自由开放且丰富多变的物质活动空间。即解决幼儿游戏活动的场地问题,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因地制宜地优化园区空间,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来打造幼儿游戏活动场地,在具体实践当中通常会依托幼儿兴趣、需要、经验以及发展水平乃至游戏活动的需要来改造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同时适宜的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进而引领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信任感,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因此要考虑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需要来创造环境。

(二)有效融入,因材施教教师要依托幼儿的需求因材施教。人的性格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这属于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一般对人的影响不大,绝大部分幼儿的智力因素是相当的,所以关键是要通过因材施教来引导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所以要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依托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去分析幼儿行为的根源,找出幼儿的潜质,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而最好的能够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平台是游戏,不管是民间游戏、还是体育游戏,都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考虑目的性、兴趣性以及个性化,分析大班幼儿的特点、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差异,选择最优的资源,分配最佳的场地,设计最优化的游戏活动。

(三)让幼儿自己做主在教育中要思考如何去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知道该如何想,如何做,遇到问题才能自己去面对并克服,这样引导出来的幼儿不会那么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意也不容易发脾气,在待人接物上也更好,要给幼儿更多的机会,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给不同个性的幼儿不一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做决定的过程中领悟和学习,进而培养思考力、决策力。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开发能力越强,幼儿只有亲手实践了,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是规则,怎样去专注地做一件事。因此,教师需要反思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有没有体现出来,体现在哪里,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从个性差异的角度来讲,可以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或者是探索性的游戏活动,比如挑战小勇士游戏、云梯游戏等这一类具有探索性、挑战性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做主,自己去挑战。

(四)合理指导幼儿探索犯错误是幼儿成长当中的一个必修课,只要是无心的没有涉及品德上的问题,就不应当过多指责,而应当让幼儿知道在失误的过程中接受的损失以及要承担的后果,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认识到以后应该怎么做,即吃一堑长一智。在大班幼儿的教育当中游戏虽然必不可少,更加注意在游戏当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特别是需要幼儿自己做主自己去挑战的一些探索类游戏、挑战性游戏,必须要给予幼儿指导,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因此,需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找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并给予适当指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先去自由探索,并随时纠正幼儿在游戏当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

(五)进行针对性训练5-6岁的幼儿感知力正在逐步完善,并且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但是对空间、时间的认识比较差,而这个阶段是幼小衔接阶段,要为升小学做准备了,因此可以进行专注力训练,通过数字记忆等活动来引导幼儿,激发兴趣,在游戏中培育幼儿的专注力。比如进行一些物品分类的训练,看书找不同训练,拼图训练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当中都强调了要重视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基本都是在游戏当中获得的,为了培育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样需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比如两个幼儿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扮演一家两口在吃汤圆,拿了6个珠子来做汤圆,一个幼儿讲这六个汤圆分成一人三颗并且装在两个小碗中。实际在这样的游戏当中幼儿就逐步掌握了均分的方法,从游戏当中幼儿会慢慢知道同样大小、同等数量,分配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数量越少,不需要直接教,幼儿自己慢慢就会在游戏中明白,这是幼儿的感性经验。同时要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养成合作学习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接触到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惯,这需要正确地引导幼儿去听,让幼儿学会听,学会分享,学会接受不同意见,学会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时要说理由。

篇3

【关键词】中职教学;应用数学;专业性

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方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求以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准则,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狭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职数学课的形式知识散碎,以教师的授课为主,与专业相符合的应用性内容少之又少,使学生真正能掌握的知识较少,据调查显示:71%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因为专业的限制不得已学习和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0%的学生是希望增强自身数学知识技能;而9%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数学。很显然,已经表明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应用为主,但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一部分学校忽略了数学的应用,使学生学习数学后依然没有任何应用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其实也没什么作用,进而使数学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教师本身专业限制

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成正比,专业知识的限制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具有相应的难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毕业或是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上,数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缺乏数学教学的具体方法;而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方面并不高。教师自身就没有完整的数学教学制度,从而完整的教学又从何而谈呢?所以教师的专业限制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简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动传授的教学方式为主,始终如一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也影响了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只能停留于理论知识的阶段,没有一定的应用性,“学以致用”的理念并不能自如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自身发展受到束缚。

(四)评价缺乏创新

目前,多数中职数学教师的评价内容依然是闭卷式的考核,考试内容无非是理论、掌握、运用,评价方式简单,没有专业的层面考核,使专业的特点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运用能力的拓展。

二、专业背景下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在开展中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作用,教师在将重点与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图像,使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解题公式或者解题办法,除此之外还是可以培养学前教学专业学生使用现代设备的意识,使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但是还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在课余学习时,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一些教学资源网,例如,中国教学网以及学习网等,在其中包含着一些优秀的数学资源,可供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辨网络的利弊,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数学教学中在使用教学设备时,还需要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二)打破传统教学,实现多样化教学

对于传统的单一教学,在专业背景下实行开放性教学模式,运用多极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从教学模式上改革,首先就从传统单一教学逐渐过渡到现代化教学,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于发现的问题学会利用所学知识的引用去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更改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相互结合。例如:设置问题讨论小组,情境设定小组,实践研究小组等。以5-6人为一组构成实践研究小组,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如何将数学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就可以让实践小组通过课外去幼儿园、早教、研究所等去学习数学的应用,通过去幼儿园的实践,学生就会发现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就是由教师带领孩子做游戏的形式教学,然后实践组进行总结“以游戏的形式应用到数字教学中”。在这种多种模式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还增加了知识的记忆,创新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增强。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以学前教育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在数学教学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我们的数学课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指定教材,以趣味教学的形式融入数学课里,可以使趣味数学转向生活,利用巧妙的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因为选学前教育以后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们,所以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幼儿园的相关内容,让学在数学课上可以开放思维,增强数学中的图形和数字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生活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幼儿园的活动实例,视频或优秀案例等让学生进行评价。

在开展中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作用,教师在将重点与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图像,使学

(下转第3页)

(上接第2页)

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解题公式或者解题办法,除此之外还是可以培养学前教学专业学生使用现代设备的意识,使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但是还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在课余学习时,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一些教学资源网,例如,中国教学网以及学习网等,在其中包含着一些优秀的数学资源,可供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辨网络的利弊,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数学教学中在使用教学设备时,还需要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四)应用到实际中去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她们的目的就是将课堂的所学掌握好,拿到等级证书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在毕业时就可以找到一份幼师的工作。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就是她们的任务。相反,在专业性上,中职教育更专注与培养技能性人才上,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整改,使教材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使其应用性更强,不再让学生拘泥于理论中,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数学中去,举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专业性应用的重要。

(五)学前教育专业数学的应用

数学这门学科与生俱来的就是一门偏里的学科,有很强的预备性与服务性,从中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数学是在各种专业下需要的,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数学就是服务于学前教育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只有开展数学应用性教学,才可以使数学这门课程所具备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被体现出来,让学前教育与数学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对自身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

(六)开展应用性教学

通过长时间的理论教学,教师可以把教育工作安排在学生的生活中,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应用性学习。以学前教育为例: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课外实习,将学生送到幼儿园去亲身体验,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身上的不足并会想办法弥补,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主动去学习改正不足,通过这些实习经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综上所述,以数学教育为理念的前提下,数学应用性教学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进一步研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才能使职业学校教学获得实质性进步,使学校教育面向现代化,自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小文.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5

[2]刘琛.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分析,《考试周刊》,2016

篇4

关键词:聋教育;聋生;语言教学法

一、聋生语言教学法的发展

聋生语言教学的方法有手语教学法、口语教学法、全面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

1. 手语教学法

手语教学法不仅是聋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且是多数聋人的第一语言。

2. 口语教学法

1778年,世界著名聋教育家海尼克在莱比锡成为聋教育口语教学体系的创始人。1880年,米兰会议发表了《全面推行口语法》的宣言,并作出了“手语的使用抵制了口语和语言的发展,所有的聋校不准使用手语”的决定,口语教学法占据了聋教育的主导地位,并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3. 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法主张把聋人母语和主流社会语言作为聋校教学和交际的语言,让聋人成为一个能在聋文化和听文化中自由生活的双语平衡者。双语教学理念充分肯定聋人语言――手语和聋人文化,肯定手势语是聋人的母语地位,旨在使聋人既娴熟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手势语,又借助其顺利地辅助学习第二语言――本国语言,直至正确地掌握书面语或口语,提高聋人整体的文化素质,使之与健全人具有等同的知识底蕴,并可与正常人群体进行无障碍交流,即运用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二、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1. 我国对聋教育的重视程度

20世纪80年代,我国特教专家们还在就“手语是否作为一门语言”的问题进行切磋时,国外一些国家很早就承认聋人手语必须作为一门语言纳入课堂,而且是作为聋人的母语,可见我国对聋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对聋人语言的研究上还很落后。我国的手语研究程度距离真正广泛使用聋人手语、掌握聋人手语的双语教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国内手语研究的不足,和参与研究的聋人少也有直接的关系,进行双语教学必须有聋人参加,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聋校的聋人教师少之又少,多数学校全部是听力完好的正常教师担任教学,而在英国每所聋校都有聋人教师或者聋人辅助教师,在布列斯托尔大学聋人研究中心也有10余名聋人教师参与研究。聋人教师是聋人母语的最好使用者,同时也是聋人手语的最好示范者。没有他们的参与,手语的研究就显得闭塞,双语教学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双语,不能真正从聋人角度出发。随着聋教育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双语教学已引起我国聋教育界的重视。江苏省教育厅与爱德基金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了“中英聋童双语教育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两位专家向与会代表讲解了双语教学法,并介绍了该方法在英国聋校中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双语教学法作为聋教育的一种新思想、新方法,以独特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引起了我国与会人员的普遍关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国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聋校实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希望。目前,国内已有多名特教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2. 我国对聋儿的早期教育

很多聋儿家长一发现自己的孩子致聋,马上开始治疗,却忽略早期聋教育、语言康复等措施,一旦发现孩子用手势就给予制止,希望通过治疗使孩子恢复正常听力,并通过助听器让孩子 像周婷婷一样开口讲话、留学,却不曾想延误了聋儿学习自己的语言――手语的“黄金时期”,为日后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增加了无形的障碍。双语教学的精髓在于对聋儿进行早期教育。在英国,聋儿入学时已掌握了相当的手语,完全可以自己和教师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我国的聋儿入学时的往往已经过了学龄期,甚至有的年龄已经可以上初中了,却还处于对手语懵懂无知的状态,使得他们在入学以后,还要有至少一个月的手语学习期,才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这就使双语教学也变成了“亡羊补牢”,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威力。

三、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建议

聋生双语教学是一个双语双文化教学,目的是让聋人成为双语双文化的平衡者,不是聋人向听人靠拢,而是聋听双方相互融合。我国双语教学先后在江苏、天津、山东、河南等地陆续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这些都是“大城市”模式,若在生源、经费和师资等都达不到大城市同等水平的市县聋校也施行这套模式,无疑就是“东施效颦”。因此,我们应因地制宜,以聋人利益为本,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市县级的“双语”之路,逐步拓宽我国“双语”之路。

1. 聋生双语教学基本过程

聋生学习聋人手语、主流社会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过程,跟健听的儿童习得口语、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基本一致: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掌握本族语言(聋人的本族语是聋人手语,健听者是口语),然后当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学习另一门语言,并用自己的本族语来促进外语的学习。聋生的语言学习是在一个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就像正常儿童的言语习得主要依靠周遭的环境一样,他们的语言教师包括家长、聋校的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健听者。

创办社区内的家长学校,给聋童创造一个适合他生长的语言环境。聋校和社会聋童机构要尽量使聋童在入学之前解决手语语言的基本问题,让聋童父母了解聋童语言教育的新观念,清楚地认识到聋人手语对孩子正常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家长提供学习聋人手语的机会,为其在聋校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当然,“家长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聋生的家长,如果能够动员健听孩子的家长都来学习的话,聋童习得本族语的条件会更加充裕。重听儿童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决定采取怎样的语言教学。如果家长愿意,也可以让重听儿童学习聋人手语。但重听儿童既然有条件学习口语,可以不必学习手语,直接进行口语康复即可,不至于使孩子的实际发展滞后于他的潜在能力。

2. 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

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聋儿想说、会说、能说,帮助聋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特教工作者要保护聋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聋儿提供愉快的、积极互动的、宽松愉悦的语言情境。大多数聋儿是在进入聋校康复班或者聋儿康复机构内才开始学习简单正确的日常手语的,需要通过日常交流和组织语言活动,帮助聋儿不断地丰富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常用手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注意为聋儿创建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随时把需要向聋幼儿传送的信息都用日常手语表达出来,提高聋儿对日常手语的敏感性。要让聋儿感到随时随地都需要日常手语,感到手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及从事其他活动,并使他们在日常手语的交往过程中体验到手语交流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就能激发和强化借助手语进行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不要有意无意地忽视聋生想说话的愿望,也不要出于“强制教育”的目的打断他们的说话,比如某某说得“不完整”,谁帮他补充;某某说得“不对”,谁来改正;某某“发音不正确”“手语打得不规范”,谁来帮他……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欲望会在别人的“帮助”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应当允许聋生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发音不正确、手语打得不规范,要相信他们会在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好,要支持、鼓励、吸引聋儿与老师、同学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也应在与聋生交流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聋生的语言表达顺序和思维方式与正常儿童不一样呢?但是不可在聋儿说错的时候打断他们,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要说、想说的积极性。要让聋儿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在自己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其情感活动、智力活动及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3. 将手语作为一门教学语言

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打手语,希望他们用口语,即便说不清楚,也不准打手语,防止养成不爱动口的习惯,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用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假如他们不通过手语来交流学习,了解问题的内涵,就无法突破语言上的障碍,试想他们连语言都成问题,又何谈解决问题呢?一名叫弗兰西斯・帕森斯的美国聋人就说:“手语是聋人的母语,从聋人手中夺走手语,无异从跛人手中夺走拐杖。”其实我们“打手势”与“说口语”并不矛盾,对于一些听力补偿得好、有康复条件的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这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想想农村贫困山区的聋哑孩子连吃饱穿暖、甚至上学都成问题,又何谈佩戴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呢?因此,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针对一定区域的,有条件限制的。

聋生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着语序颠倒、词不达意、句不连贯、文不通畅等现象,这除了聋生自小缺乏应有的语感、语境外,手语没有独立的语法体系也是为广大特教工作者所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汉语说“吃苹果”“洗手”,聋生却用手语“苹果吃”表示,意思所有的聋人以及经常接触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明白,但是老师和家长却无法纠正他们的错误,只能将错就错,因为“苹果吃”“手洗”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一个固定词组,还有很多类似的词句,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就像我们正常人说的“吃苹果”“洗手”……所以我们应将手语纳入聋校的教学内容,要十分注意手语的规范化问题,将手语当成一门教学语言来对待。

聋儿由于听力障碍,一味强制性让他们学说话、听音、读唇语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如果教师和家长一味地要求他们,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让他们觉得口语教学是一件很不人道的事情。双语教学就是要教给他们最喜欢、最自然的手语,并通过手语学习书面语和正常人群建立有效联系,这才是聋人最需要的。

4. 注重口语学习

双语教学中讲口语学习,目的是让聋生更好地学习书面语,扫清与健听人交流的障碍。因此,它的重点是通过练习口语的口型、气流、嗓音运用等,经由亲身的动作感官,了解口语的发音机制,让聋生学会看话,掌握读话的技巧,可以根据对方的嘴形、上下腭位置、喉部运动等判断对方所说的话语。毕竟这个社会是以健听人为主要群体的,而且从我国现有的国情来看,我们还达不到人人都会聋人手语的程度,聋人要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就必须依靠读话来了解健听人说话的意思。再者,据中国香港有关专家的测试表明:植入电子耳蜗的聋儿,即便经过两三年的康复训练,仍有95%依赖视觉线索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即需要借助看话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话语,只有5%可以不借助看话而光靠听来理解会话内容。可见看话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学校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型、语速等因素,尽一切可能为聋生在聋校里创造无障碍环境。对聋生而言,学校生活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时段,他们更多的是生活在主流社会中。现代社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未来社会是发展的社会,聋人要发展,就必须融入这个社会,能够与正常人进行思想上、言语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让聋生掌握交流的工具,才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生存条件,奠定最坚实的发展基础,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J].中国特殊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