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

篇1

关键词 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72-0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百度百科)。

1 学生创意思维现状

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创新素质教育变成一个摆在现代教育面前的主要问题。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现状和输送到高校来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考培养出来的都是“好”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考试标准化,从高考过来的学生很大程度表现为听话,纪律好,胆子小,害怕犯错(但实际上又常常犯错)。

学生思维定势严重。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教学中学生表现为没有范例不会做,教啥只会啥,缺乏独立思考。

艺术类考生不“艺术”。近些年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增多,艺术考试也逐渐出现固定化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是经过了短期的训练,有的就是模式化的训练,考前艺术加试也一样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五年制大专生会有灵光闪现。在给初中毕业直接读五年制大专学生上课时发现,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不服管,淘气,课堂纪律不好,很多人对此感到头疼;但是相对于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要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对感兴趣的东西很投入,往往做出来的设计作品很有创意,很大胆,与众不同,带他们上课可以说很累但很快乐。

2 创意思维训练法介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现状,笔者需要对学生负责,想尽办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释放他们被封闭和被钝化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四种思维训练法,在此进行简要介绍。

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由一点到多点,通过对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发散思维具有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点,对提出独特的创意,起到决定性的牵引和导向作用。

聚合思维训练法 聚合思维是从已知的一定数量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寻求正确或接近正确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复合思维法等,是把多点聚合成一点的方法。有发散有聚合,发散需要大胆、自由,聚合需要有方向、有引导。

立体思维训练法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需要训练的。面对一个问题能够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考虑与研究,称为立体思维,在艺术思维训练中这是非常有效的。利用立体思维搞创意,表现在取材、立意、造型、时间组合等各个方面上,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创作所涉及的内容。

联想思维训练法 联想是人的大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是人脑中记忆和想象的联系纽带,由记忆引发联想,联系记忆片段转换为新的想法,是主动的意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思维形式包括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尤其是科学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合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如何找到一个载体,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呢?无疑广告艺术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广告艺术大赛是一个不受思想约束的平台,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竞技中开拓思维、提高自己。

笔者从教十多年,每年在广告创意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奖、大广赛等赛事,把竞赛的题目和要求作为教学的课题,利用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跟学生一起分析题目、分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发散思维训练法实践(图1) 在第三届大广赛中,孟妍同学的网络作品《加加食品――土豆GG与豆角MM的爱情故事》就是在分析题目时利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加加是一种酱油品牌,由酱油向外发散可以有很多思路,其中之一就是“酱油味道淡然无味婚姻”。顺着这条思路与学生一起分析:婚姻是需要经营的,需要调味的。进一步拟人化:土豆GG与豆角MM的婚姻调味剂――加加酱油出现了。经过反复推敲ac确定剧本后,学生将其制作成Flas,并在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发散性的创意思维,有了好的想法,才有可能有好的作品。当一个好的创意产生了,学生也很兴奋,经过努力自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品就诞生了。这个过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图2所示第四届大广赛其中两个题目的分析图,这几件作品分别获得省级等级奖项。

篇2

引言

设计素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设计有关系的素描活动,设计素描以传统的绘画素描艺术为基础,然后和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视觉造型艺术科学,设计素描可以作为素描的的一种新型的表达形式,它是素描艺术的延伸。设计素描教学课程是一种为今后设计服务的基础性训练课程,对专业学习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设计素描教学的发展。

设计素描的特点。

与传统的素描相比,设计素描呈现出了更多的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素描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它们在形式上都是素描。传统素描更加强调的是再现客观的描绘对象,在描绘的过程中,它更看重的是所描绘事物的形体、比例和描绘光线等因素,传统素描更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描绘。而在设计素描中,更关注的是发现和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这与传统的素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们在内容上的本质去别。而且,在出发点上,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也不一样,传统的素描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我服务”,而设计素描的出发点是“为设计服务,为人服务”

设计素描创意思维训练方法。

1.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有目的的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传统素描的优点和现代艺术的优点而发展成的现代视觉造型科学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素描是为设计而服务的,要让学生知道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设计创意、进行设计方案交流的方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记忆、观察入手,强化自身创意意识。例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事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 实物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系这些实物的大小、形状、主次、节奏等,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不同实物画面内容和画面表现形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联想随意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物质所展现的新的视觉形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个,要打破常规的素描表现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创作。这要求教师在叫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要通过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节静物写生课,在课堂上,老师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和思考方式来放置静物,然后让学生对所放的静物进行描绘,教师不像往常一样放置一个物体,而是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静物一起放置在桌子上,然后指导学生可以任意的根据创意需要和画面需求来进行选择,选择自己想描绘的对象然后进行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意识和自己的情感情趣能够通过画面的艺术效果能体现出来,如此,虽然所有的学生所描绘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他们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却是各式各样,风格迥然不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教学过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设计素描技巧后,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描绘能力后,教师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摆脱先前的一些教学步骤的约束,在教学中让学生随意的延伸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将一个茄子放在桌上,然后让学去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时此刻忘掉他们先前记忆中的固定模式和形体思维,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抛开它是一个“茄子”,而去观察外形的凸凹、起伏和结构,这样就会有一个新的形体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个新的形体与先前的固定思维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教师在教学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设计素描的创作中获得更加理想且符合自身创作思维的表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的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思维模式、摆脱常规而对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形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3.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的理解新的造型方法,并将此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当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会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是康定斯基一样,他能够从一幅倒置的艺术画中发现抽象绘画。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形体概念的理解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敏锐的把握住各种造型因素,应该通过大量的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培养,使学生能够精准、快速的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创意思路,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也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各种造型的结构、质感、轮廓、空间、肌理、色调、量感等质检的联系,也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形体之间的正负、虚实、离合、凸凹、内外等的矛盾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的训练具有实验性、即兴性、和创作性的特点。教师在创意素描训练中要指引学生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不断发展创意思维。例如,在写生课上,教师将一些不同的物质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杂乱的元素生成画面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学生大脑中生成许多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学习中,要想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创意意识,只有通过创造思维的不断积累,只有如此,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到所描绘对象的表层下面更深的表现因素以及事物的内联系、意义和价值。通过大量的训练,会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存在的要素不断地尝试和创造出新的视觉元素,会训练学生在创作中使自己作品中的自然形态被逐渐减弱和相互混合。在教学中的课题作业里,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只是依据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要指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观察。例如,在课题作业《静物的局部性描绘》中,教师将一些材质不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物体放在一个桌面上,然后要求学生以创造性的理念去观察这些实物,要求学生在这些物体中任意选择一个静物,然后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所选静物的局部进行表现,并且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从大局部到小局部的一系列作品。在表现静物局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表现静物。通过此种课题作业也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观察方式,使学生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表现造型的细节。通过课题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从独特的视角去认识所要表现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中的创意思维。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结语

篇3

多萝西娅・布兰德(Dorothea Brande)说,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在海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可以培养作家、繁荣创作。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及美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达,莫不与创意写作学科在美国高校的发展、创意写作课程和训练的科学开展息息相关。作为课程和写作训练,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单位、训练指向与方法上有何不同,即创意写作课程谁来学习,谁来教学,如何教学,如何分组,如何设置训练,训练指向等等,仍旧需要深入探讨。

本文针对传统写作课程的种种弊端,在充分考察海外尤其是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创意写作课程实施基础上,结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本科实验课程实践的经验得失,总结并提出创意写作课程活动和训练方法的方案,以待方家指正,共同创生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繁荣中国创意写作。

Workshop(工作坊)与Seminar(研讨会)

Workshop(工作坊)这种组织形式最初来自爱荷华大学。113年以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教学与学习单位。不同于一般大学课程由学识渊博的教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它一般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配以一到二名助教,以10-20名左右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展开创意和写作。10-20人的单位又可以根据兴趣、工作任务或者文体文类划分,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单位,如小说工作坊、诗歌工作坊、戏剧工作坊、文案工作坊等,6人或3人为一个小组。如果超过20人的班级,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更多的助教,划分更多的小组。在国外创意写作班级上的工作坊,一般由6人左右组成,严格控制教学规模。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创意写作教学单位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

在Workshop中,学生与老师组成合作团体,每个学生在课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由其他人提出优点、缺点、称赞、批评、修改意见。既尊重学生的写作创意和个性,又尊重创意写作规律,即写作可以教学,可以讨论。工作坊形式比较灵活,它可以走出教室,采取田野采风、写作(夏令、冬令)营、户外互动、实地观察等形式。它没有严格的空间的局限,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的局限,师生可以建立多种联系方式,比如建立网上讨论群组、网页、论坛、博客、纸面或电子刊物,随时在课堂外交流沟通,分享,及时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课堂教学可以围绕教学计划展开,根据写作的规律逐渐推进教学,也可以由项目或活动带动,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后者既是教学,也是工作。

Seminar(研讨会)是创意写作课程又一重要组织形式,它为创意写作活动某一专题在一集中场合做主题性讨论、研究、交流而召开会议。与创意写组工作坊相比,其规模更大,主题更集中,形式更正规,学术色彩也更浓厚。

在规模上,Seminar邀请工作坊之外的相关专家、作家、行业人士做主题发言,参加人数最多可达200人,一般控制在20-50人左右,少于50人研讨会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形式。在主题上,Seminar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参与成员可以从各个角度发表意见,展开交流与交锋。研讨会应满足不同观点意见的参与者演讲发言,通常安排有多个参与者演讲发言,为保证交流效果,每场演讲发言的时间设定为15分钟左右。专家发言后,配有相关点评人员,负责对上一发言内容做归纳、提炼、点评。专家发言之后,安排有讨论时间,专家与一般参与成员甚至旁听人员可以就某一发言展开讨论、提问。在形式上,研讨会一般由工作人员、与会人员和主持人组成。工作人员负责场地安排、会务服务、活动宣传、采访报道、会议材料整理等工作,与会人员主要由邀请专家、工作坊成员和支持人组成,一般有旁听人员参加。主持人负责会议的组织、会议的进程、问题的提出、话题的衔接转换、安排发言等。研讨会对主持人要求比较高,除了对研讨内容具有相当的权威和号召力之外,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应激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亲和力都是决定会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研讨会对场地有一定要求,通常需要在正式的会议室举行,会场应提供投影仪、音响话筒、白板等演讲所需的设施,在超过3个小时以上的研讨会,还需要安排会间休息,俗称茶歇或茶点时间。

对于创意写作课程而言,研讨会提供了一个高端、前沿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与相关专家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或作品请教相关作家、专家。如果说工作坊、同伴反应小组促进具体的写作,那么Seminar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理论认识。

Writer(作家、专家)

创意写作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由Writer实施,而Writer我们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小说家、诗人,供职于各种组织、有特定头衔的“专职作家”,实际上它还应该包括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原创力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创造性写作人才,如中国台湾的赖声川、李欣频等多次受聘于内地高校,做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和演讲。未来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更要面向现代创意文化产业链条,为以上相关行业培养写作人才。在海外,作家或相关创意写作人才都多出自创意写作工作坊,接受过创意写作工作坊训练的学员,在取得MFA或MA学位之后,也就取得了在高校任教创意写作课程的资格。那些有最低学位要求或有成就的作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记者、编辑一般进入高校工作,担任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

1897年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其实是“诗歌工作坊”)初具模态,1936年“创意写作系统”(Creative Writing Program)计划启动,文学院开始提供写作方面的固定课程,由驻校作家和访问作家为选修课程教学提供写作指导,并提供英语专业艺术硕士头衔(MFA)。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是首批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的学生之一,他提交的作品是《破损的地球》诗集,这本诗集也让他获得了耶鲁青年诗人奖。由于他获得了该校创意写作MFA学位,1941年他谋得该工作坊教职并主持工作长达25年,亲眼见证了工作坊的繁荣并成为美国文坛的重要力量。一般来说,包括爱荷华大学在内的美国高校创意写作教师包括驻校作家和访问作家两种。驻校作家也就是取得学位的固定作家教师,如波士顿大学写作班教授小说的作家

(教师)有莱斯利・艾普斯坦(Leslie Epstein)、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Aharon Appelfeld)、琼・西尔珀(Joan Silber)和哈金(Ha Jin),教诗歌的老师有德里克・沃尔柯特(Derek Walcott)和罗伯特・品斯基(Robert Pinky)等人。约翰・舒尔茨教授(JohnSchultz)是哥伦比亚大学故事工作坊教学法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男子之舌:三个短篇小说和八个短篇故事》(1969)、《没有人死亡》(1968)、《议案将被否决:芝加哥阴谋审判的新报告》(1972)、《从开始到完成写作:故事工作坊基本形式修辞》(1982年初版,1990年出版缩写版)、《从开始到完成写作(教师手册)》(1983)。斯科特・杜罗是(Scott Tu-row)美国最畅销的悬念推理小说家之一,曾在斯坦福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the Stanford UniversityCreative Writing Center)教学,他的第一部小说《假设无辜》,以及后来的小说《供认不讳》(1993),《我们父亲的法律》(1996),《个人伤害》(1999),《平凡英雄》(2005),《限制》(2006)等小说创作都雄踞历年美国最畅销小说的榜首。

除了这些常年驻校的“固定”教师,各大学还不定期地邀请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等来校“流动”作短期教学。爱荷华大写作坊每年都邀请作家来访,教授诗歌和小说写作,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和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Warren)等在校停留过几周,讨论学生的作业并给学生们做讲座,带来了关于社会的新鲜的声音和丰富的经验。据爱荷华大学网页统计,有数十位赫赫有名的作家、诗人在这里访问教学。波士顿要求受邀的访问学者至少留校教完一个学期的课,杰弗里・伍尔夫(C,eoffa~y Wolff)曾在校讲过文学传记课,获得“罗格编辑杰出纪念奖”的(Roger Klein MemorialAward for Editorial Excellence)约瑟夫・卡侬(JosephKanon)讲过编辑技巧课,获得“美第奇奖外国小说奖”的以色列作家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AharonAppelfeld)讲授过《旧约全书》。

这些作家进高校,教授创意写作,带来了写作学新的理念。他们认为创作可以习得,也可以教学,他们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以信心,工作经验也给学生以启发。但是在中国,作家一般进入各种形式的作家协会,并且相信创作不可以习得也不以教学,创作实际上在私密状态下进行,而包括他们自己,创作长期以来也都是作家(或学习者)自己摸索。就我们的了解。在海外创意写作课程教学中,它实际上由两类教师组成,一类是真正的“Writer”,一类是对“Crea-tire Writing”进行理论研究的“Expert(学者)”,而这些“Expert”却不担任创意写作课程的写作教学,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马克・麦格尔(Mark Mcgurl)教授,虽然著有《系统时代:战后美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的兴起》(The ProgramEra:Postwar Fiction and the Rise of Creative Writing)等这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作,但是并不是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师。这种安排是传统,也有其道理。了解创意写作历史及知识的人未必胜任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正如中国高校大量教学写作学的教师正是写作学专家而不是作家一样。

近年来,众多一线作家进入高校,如葛红兵进上海大学,马原进同济大学,王安忆进复旦大学,贾平凹进西北大学。红柯进陕西师范大学等等,这就为将来的创意写作的开展莫定了基础,我们期待着他们为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起到特别的作用。

Writing Processes(过程写作法)

过程写作法(Writing Processes)的出现得追溯到20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它是针对二语写作(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传统控制写作法和现时――传统修辞法的弊端而产生。许多美国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专注于纠正学生的写作错误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写作水平,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转向了“创意写作”的研究。托尼・席尔瓦(Tony Silva)发现写作不是简单的线型计划――纲要――写作过程,而是伴随着思考和探索的活动。贾特・艾米格(Janet Emig)等研究者开始观察学生与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他们发现优秀的作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拼写正确,若作家在打草稿时注重写正确,那么就会受到干扰。过程写作就从这项研究中发展起来,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过程写作法并不是为高校或各种形式的创意写作课程量身定做,但是其基本理念和方法与后者不谋而合,或者说相互启发,也可以说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因此它既是写作法,也是教学法。我们在考察多个美国高校创意写作课程介绍,研究许多相关创意写作教材及专著后,发现这种写作法或者说教学方法其实是体现在课程活动以及训练活动之中,并与各种形式的Work Shop(工作坊)相得益彰。过程写作(教学)法认为,创意写作不是简单的语言、段落、篇章以及技巧、修辞的组合,而是包含着创意、构思、写作及反复修改的全部过程,将写作活动延伸到了传统写作活动中忽视或者说不被重视的上游环节。在其写作和修改的下游环节,idea也是不断产生和得到修正,修改是学生创意活动、写作活动、认知活动的循环往复,换句话说,写作其实就是再写。对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优先于语言的字斟旬酌。在课堂写作活动中,写作也不被认为仅仅是学生单打独斗的私密行为,教师以及学生同伴都可以参与到每一个个体的写作活动中,教师、学生、同伴形成多向反馈,激发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的作家自然可以起到点拨和指导作用,但是同伴反应、集体构思、集体修改同样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

过程写作(教学)法一般分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五个相关阶段。所谓“预写作”就是写作前的集体创意、写作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给予3―5个诱导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交谈、商议确定小组(3人或6人)共同话题、创作目的、文类形式、接收对象,主要解决创作意图问题,关键环节在于以集体讨论开创思路,以问题引导激活思维。在打草稿阶段,学生迅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不必考虑语法、拼写和形式问题,主要任务是解决主题创意。在修改阶段,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口头或书面表达,根据同伴或教师的反馈,修改自己的初稿。如果是项目设计或文

案写作,则指向集思广益,发现和培育最佳创意方案,综合与吸收成员创意中的精粹部分。如我们在九香汇主题餐饮设计中,最初分“海纳百川”、“菩提树下”、“美丽华府”、“四季养生”和“牡丹亭”等五个小组独立工作,分别从地方、宗教、时尚、养生和文化等方面掘进。形成自己的方案。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设计自己的主题创意,完成后在小组讨论,比较优异,最终选择最有创意的那一个,作为重点培育方案,随后的创意集中到这个方案上来,其他方案则备用。在大组讨论中,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代表小组做主题报告,陈述小组的主题创意、根据、实施方案等。教师组织专家团队,听取报告后匿名打分,决定最后扶持方案,那么随后所有的小组将会集中到一个方案上来,从各个角度进行完善。第四阶段:校订。在这个阶段,侧重修改作品中存在的拼写、语法、标点等细节性错误,完善、集中和提高。第五阶段:发表。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彼此的作文定稿。

过程写作(教学)法十分重视写作的合作环境,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创意的鼓励、支持和回应,更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在组织形式上,各小组内部和其他小组在功能上互为同伴反应小组和同伴校正小组(Amy Bloom称之为“戏水伙伴)。同伴反应小组要对同伴的作品内容而不是形式与写作模式作出回应,遵照鼓励原则,指出同伴作品的闪光点、最欣赏的内容,同时要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问,由作者作出阐释,最后根据自己理想模式对该作品作出评判。在这个活动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交流、说服和沟通过程中碰撞出火花。而作者的阐释,其实也是在梳理和明晰自己创意的过程。

同伴校订小组其实也是同伴反应小组的原班人马,只不过是在集体写作过程中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阶段,重心从“写作的创意”转移到“创意的写作”,即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契合,作品的风格与腔调,作品书写中的语法、标点及其他技术性细节的问题等等。但是创意写作规律告诉我们,同伴反应小组和同伴修改小组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在写作过程的顺序也并非绝对先后,反应中有校订,校订中也有反应。

Jumpstart Your Writing(突破作家障碍)

创意写作课程显性形式是文字写作,隐性形式是思维训练。脱离了写作的创意是无根之木,但是没有创意的写作却是陈词滥调。在创意写作课程中,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不可分割与偏颇。创意写作在思维训练方面要向着关于“所有写作的写作”掘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十分重视借鉴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创意学甚至现象学哲学等科学探索方面积累的成果,反思自我心理认知结构,清理个人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阻塞。打通记忆、联想和想象通道,训练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如此等等,重建一个积极的认知和反应模式。创意思维训练可以借鉴的模式有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心智图法(Mind Mapping)、曼陀罗思考法、逆向思考法、综摄法(Synectics Method)、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希望点列举法、优缺点列举法、检查单法(Checklist Method)、七何检讨法(5W2H检讨法)、强制关联法、创意解难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等,这些训练方法有交叉、重叠之处,如何选择和使用应视学生和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不做单纯的思维训练,而是将其融汇到具体的教学任务之中。

但是作为创意写作课程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却是突破作家障碍。所谓“作家障碍”(Writer’sBlock),也叫“写作障碍”,是指不能用文字表达自身意思的现象。形成作家障碍有多种原因,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就原因来讲,有心理原因、技巧原因、习惯原因、时间原因等,就表现形式来说。有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无法阻止素材、难以开头、拘泥于一种文体、不能流畅地写作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和何种表现形式,都会对写作产生影响,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彻底丧失写作能力。但是在所有的障碍当中。最为有害的是心理原因,即相信“Writer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这个写作问题其实带有普遍性,即使在创意写作学科创建80余年的美国,创意写作课堂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创意写作工作坊里,专门开设有Jumpstart Your Writing(突破作家障碍)课程,把创意写作心理问题突出到专门课程的高度。这个课程主要针对的是“Love towrite,hut hate the obstacles”(热爱写作,但憎恨写作障碍)、“Tired 0f battling with writer’s block”(被作家障碍折磨得精疲力竭)等问题。

创意写作课程不是学习写作,本身就是写作,这是突破作家障碍的首要信念。创意写作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创生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是建立在自己的心思之上。有“心思”就有创意,会说话就会写作,给“心思”讲一个故事、赋予一个形式就是创意写作。“心思”的系统形式是世界观,最高标杆是创生新世界。没有目的的写作是盲目的写作,没有世界观支撑的写作不可持续,不为创生一个新世界的写作是徒劳的工作。创意是一种思考、建构世界的方法,是觉醒、敏锐、突变出来的,并非素材与规模累积而成。在创意写作思维里,现世世界永远不完美,创意写作的目的就是重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思维训练(顺向、逆向,广度、深度等等)锻炼写作的敏捷性、创造性、原生性,它们在结果上不可预料,但是具体训练上有着指向性,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思维训练的指向有二,一是向外,重新处理自我与世界、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是向内,重新处理自我与智慧、经验、习性、偏好的关系。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的思维训练,都不可脱离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永恒)与空间维度(世界、地方、未知、宇宙),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思维也是井底之蛙、檐下之雀、鼠目寸光。去除标签,从眼开始,重新看待世界;突破障碍;从心开始,创生新世界;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树立系统观念、个体哲学和相对主义立场;跳出自我。超越现世,进入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创意写作大师在各自的写作教学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经验。

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

创意思维训练要借助脑力激荡、创意解难方法等手段,但它们只是技巧,需要依附在具体的观、看、听、写、想具体活动中。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技巧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脱离了写作训练的思维训练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传授。

创意写作既是关于“所有写作的写作”,也是具体的文类写作,它与创意思维训练一起,共同组成创

意写作活动的两翼。创意写作训练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承当活动的发起者、过程的维护者和结果的评判者角色。创意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过程。所谓系统训练,是指创意写作训练在内容上的包括各种文类写作训练(包括打破文类的综合写作)、感觉上的听、视、嗅、味、触和直觉上的运动、平衡、空间、时间、纠错等各种训练、思维上的回忆、联想、想象、推理等训练,以及技巧上的人物特写、场景描写、拼贴游戏、修改等专项训练;所谓循序渐进,是指创意写作遵循写作学普遍原理,开展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专项向综合、由模仿向独创、由个人向他者的创作过程。一般说来,写作从检视自身生活、发展个人心思、书写个人自传、家族史开始,走向更为理性、深入、外向和综合的写作,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写作者要经历初级、中级到高级三个阶段。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创意写作训练尊重学习者的写作经历、能力、禀赋和个人兴趣爱好,切身体己、量身定做,帮助学习者设置适合个人兴趣、有助于形成个人风格、可持续写作的训练方案。“快乐写作”(Having fun withwriting)、“写你知道的,写你想知道的,找到属于你个人的腔调”(Writing what you know;Writing whatyou want to know;Finding your individual voice)是写作训练的原则。

写作训练离不开文类,而文类写作训练在纵向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一个完整的真正的面向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课程,是也应该是已经打破了传统单一文学写作和应用写作的。以纽约古瑟姆作家工作坊(Gotham Writers Workshop)课程为例,它包含有如下课程:第一类是美国传统高校能够提供的创意写作课程,比如小说写作(Fiction Writ-illg)、性格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回忆录写作(Memoir Writing)、神秘故事写作(Mystery Writ-ing)、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非虚构读物写作指南(Nonfiction Book Proposal)、故事写作(No-vel Writing)、随笔写作(Personal Essay Writing)、剧本写作(Playwriting Writing)、诗歌写作(Poetry Writ-ing)、言情小说写作(Romance Writing)、科幻小说写作(Science Fiction Writing)、电影剧本写作(Screen.writing)、游记写作(Travel Writing)、纪录片写作(Writing Documentary Films)等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写作,即我们所说的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第二类是应归属于非虚构文学写作,但是比较具体、倾向创意文化产业的课程,如专题写作(Article Writing)、对话写作(Dialogue Writing)、食物介绍(Food Writing)、幽默写作(Humor Writing)、博客写作(How toBlog)、歌曲作词(Songwriting)、清口相声(Stand-up Comedy Writing)、儿童读物写作(Children’s Book Writing)、电视节目写作(TV Writing)、从作家角度阅读小说(Reading Fiction from the Writer’s Point View)、剧本分析(Script Analysis for Screenwriters and Movie Lovers)等。第三类则是倾向于生产类创意活动文本写作,如出版技巧(How t0 Published)、作品讨论会(Writer’8 Conference)、即时写作(WriteIt Right)、剧本出售(How to Sell Your Scroenplay)。近似于创意活动策划或文案写作,虽然也涉及作品、剧本或者出版物,但是这些写作内容已经离文学很远了。他们的成果不是作为欣赏文本存在,而是为创造或生产一个活动准备。第四类课程则是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工具类功能文本写作,如商务写作(Bus-iness Writing)。第五类是关于创意写作心理的课程,包括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 101)、突破写作障碍(Jumpstart Your Writing)o

(一)文类写作训练

文类训练包括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和工具类功能文本写作三个大类,面向文学消费、创意文化产业和一般事务性工作三个方向。一般来说,工具类功能文本有着比较严格的文类规范,在训练上着重文体的训练。生产类创意文本更多的是打破文类规范的综合性写作,着重在活动本身的创意,着重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欣赏类阅读文本与传统虚构与非虚构文本多相重合,但是着重训练纸媒文本向影视文本的转换和二度创作。

(二)感知写作训练

感知训练包括实地考察式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空间觉、时间觉及纠错觉的训练和回忆、想象及移情替代式的感知训练两种,前者可以走出教室以田野采风、参观考察、人物采访、故地重游等形式,也可以在教室随意选定人物、器物、活动等为对象,分门别类地激活身体器官感知世界的能力,全方位地打开切人世界的通道,后者则在虚拟中以体验、想象方式进行,主要以书面记录形式记录感知结果,也可以口头描述。

(三)系统写作训练

经历感知写作专项训练后,创意写作进入系统写作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开始设置诱导性话题,结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展开以回忆、想象、联想和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从回忆录、家族史写作开始,激励学生打破作家障碍,发展个人心思,合理利用成规,提升创意品位,从个人性的写作迈向有个性的写作。创意写作一方面承认写作的个人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又破除写作的神秘性,打破写作的私密化状态,大胆鼓励写作对他人作品的借鉴和模仿,调查和尊重写作受众。总结和遵循文类成规,在开放、轻松和互动的写作环境中进行创作。在生产类创意写作活动中,更以workshop为单位,集体创作为主要形式,训练学生适应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写作能力。

(四)专项技巧训练

篇4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 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B835]

1.引言

对于创意思维这个名词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的足迹遍及在各类创造性的行业或工作中,同样对于服装行业中有关创意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服装设计的创意方式与诸多行业或专业有所不同,它具有自己专业的独特性。因此,对于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自己特殊的方法或方式。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就当前关于如何培养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探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2.培养创意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激发想象力

对于服装设计人员来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想象力丰富就意味着头脑想象思维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也即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创造性的工作[1],同时具备了良好的想象力可以使工作时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特别是需要发挥创造性的工作。

对于想象力来说,这种能力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想象力是可以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是天赋;另一方面,想象力是由后天培养出来的,也即想象力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对于先天的想象力,我们没法去处理,但对于后天的培养,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达到提高想象力的作用。

因此,文中所说的培养想象力,主要是针对于后者来说的。

(1)通过图形训练的方法。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想象力的艺术创作人员来说,即便他创作出相关的作品,这种作品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因此,想象力对于一个艺术创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培养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图形的训练。图形绘画其实就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理想的手段[2]。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些图形方面的训练,如:图地转换,矛盾空间等都是训练想象力和联想力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2)构建主义学习。进行服装设计时,不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纸上理论的教学,还可以在非课堂的时间中去进行体验教学。比如,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大自然或外界。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更好完成服装作品的设计。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的观点来说,教学是创造一种条件:让学习者通过自行的探索,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资料,以此变成自己的东西,使自己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在充当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外,还可以兼任学生的合作者。

(3)培养学生非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在艺术视觉创造中,形象思维等非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占有重要的作用。如:发散性思维、侧向性思维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创作人员如果只是做“横向型思考”的话,有时候往往找不到最佳的创作激情和状态,碰到这种情况的话,如果我们能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去创作作品的话,也就是说打破常规的方式,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笔者认为,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常规思路和非常规方法结合起来的话,从中找出创作规律,有时可以对服装设计带来很大的帮助,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主体框架罗列法

在一般人看来,服装设计过程看起来是个庞大且繁杂的过程,其实我们理顺框架和线路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服装设计创作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尝试用一些创意思维方法来总结出些“方案”。在平常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勾画设计的一定框架,然后由学生按照框架,逐步实现方案设计。在老师指引的思路下,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记下不断闪现的创作灵感。然后将这些零散的想法联系起来,形成主题框架,使之成为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平常,我们在设计主题框架时,通常按以下的步骤来操作:

(1)问题概念化、具体化。在设计主题框架的构思初期,把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出来。对要设计的内容和款式做到精确定位。在具体处理方法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实施。如可以配合曼陀罗法扩充思维策略,具体做法:将主题写在中间,然后对于由主题联想到的各种想法、思路,分别写在主题的周围,这样问题和方法就比较的形象。

对于学习服装设计来说,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好服装设计,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积累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积累服装设计专业以后的信息资料。在课堂上,还可以使用脑力激荡法[3],此方法强调群体思考,着重互相激发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获取设计的思路。脑力激荡法只考虑提出构想,不拘泥思考的空间,相反提倡通过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去创造新的想法和思路。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创意服装设计课程的设置以此为根据。在设计过程中,淡化作品的实用性和适时性,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视野去思考问题,创造出更多的有用的作品。

(2)概念的形象化具体化。在经过上面主题框架罗列,确定好了具体的问题,明确了具体的概念,接下来就要对这些问题和概念进行实例化。用文字或图形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表示出来。

(3)设计操作化。当对问题和概念进行实例化后,随后实现把创意转化成产品。这种过程是不断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也是讲座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给予的,只有在这种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不断的熟练掌握。国际上一般的做法是事先设计好一定的训练项目,再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完成,在设计活动中,学生在事前事后,不断总结与领悟创意的方法和技巧。经过这种专业化的训练操作可以使创造性思维不断的得到扩展和延伸。

4.总结与展望

我国的服装教育与西方的教育相比较而言,还比较落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和革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将服装设计创意作品转化为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冰艳.从流行趋势谈服装专业课程教学[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2):25-26

篇6

关键词:构成 图形 创意 创新

Abstract :Raising of innovative idea in graph teaching The key of the graph creativity teaching is the innovative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is the graph design’s soul. It mainly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intuitive thought, radiation thought and abstract thought. It further analyzed methods of the graph creativity design, which are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use. Finally, it elaborated the raise way of the innovative design, so that it would better serve for the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 Graph; Innovative; Creativity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文化信息传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方式,跨文化应用给图形创意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从侧面说明了图形创意的意义所在。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家无不都是图形创意的大师。如:日本的福田繁雄与德国的岗特•兰堡(Gunter Rambow)及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等都创造了无数优秀的图形作品,作品中透漏出的独特的创意点,或给人以反思、启发,或给人轻松、幽默,引人斟酌与体味,他们都力图通过设计创意表现个人独特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当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努力加强学生图形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图形创意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图形就是具有文字语言的内容、类似绘画影像的形态,在传播领域传递信息的视觉形象,而图形创意就是以图形为元素,通过一定形式的构成以及规律性变化,赋予图形本身深刻的寓意和更宽广的视觉信息的创造。也就是说图形的内涵或外在形式要具备一定的创意、创新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一般来说,图形创新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图形创意思维很重要的一种,在他的指引下,往往是直接捕捉形象,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直接将某一抽象的概念进行物化,转化为图形符号,比如多子多孙这一抽象含义常常用百籽石榴图形来进行设计,而佛手就可以表达多福的含义,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直觉思维是我们中国传统思维的核心,我们可以从很多中国银行机构的天圆地方的铜钱造型及民航标识中鸟文化图腾的崇拜中看到,都是由中国的直觉思维习惯造成的,直觉思维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发散思维是指通过对信息的加工,从已有的信息产生多种多样的信息,如: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进行设计构思。其特点是敞开思维,将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甚至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如:靳埭强先生为香港福多多餐厅设计的标志,是一个笑眯眯的卡通形象,为了配合各种促销活动,将形态进行发散思维的提升,设计了一系列不一样的笑脸,有不同的形象,如:设计成父亲、母亲形象等,新鲜、有趣味,带给人们更多的欢笑,深化了企业文化内涵。发散思维可以使设计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设计方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建议,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

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明确的概念。 也就是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包括语言、文字、数字、符号等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是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因此,创意设计中形象思维是主导的,信息和概念、理论都要由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但这绝不是说不需要抽象思维,最初对信息的理解,象征图形形象的开发、挖掘都离不开抽象思维这一关键性的过程。

培养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我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的形象、具体的材料,这对抽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也是检验抽象思维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尺度。

三、图形创新设计思维的方法

图形创意设计思维的方法分解开来说主要包括联想和想象,它们是图形创意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通过联想我们可以获得图形创意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获得了创意的素材这是创意过程的前提,在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现有的素材发挥想象进行处理,创造出符合创意要求的形象,进而完成图形创意。

1.联想。联想是根据一定的相关性从一事物推向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可以是由点及面的联想,也可是由点及线状的联想。比如由圆形联想到圆盘、圆脸等的形态。这是面状的发散联想,或者由圆脸想到圆盘再由由圆盘联想到食物,再由食物联想到做饭的师傅及餐厅等,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线状的联想方式。图形的联想也有很多方式,比如相似性联想、连带性的联想等,在进行联想的课题训练时就可以通过多渠道来进行作业,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的能力,挖掘出尽可能多的素材以便设计。这是创意设计的第一步,为想象提供了前提。

2.想象。想象是头脑对已储存的知觉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图形创意中,将已有的联想材料按照人的感觉和意图对素材进行新的加工、结合,重新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任思维驰骋,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在想象的过程中,可以是对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形象的构筑,也可以是完全的从无到有超现实的形象创造。但是创造的形象要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新意,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创意图形,并且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力。

四、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方式

1.正确的引导。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谈不上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创造力的培养开始,创造力的培养则要从想象力和“非常规思维”的培养开始。过去,我们经常听到要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呼喊,所谓“启发式教学”就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萌芽思想。课堂讲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教师以非常规思维方式对专业知识的解析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想象的天堂。图形创意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的元素,加深对图形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创意的不凡点,为专业设计打下创意基础。

2.实践能力的强化。针对学生课业中缺乏思维训练的状况,选用思维训练性的课题,并及时地展示丰富的优秀案例,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理论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引导设计实践。

五、结束语

图形创意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平面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平面设计师比作一棵大树,图形创意就如同大树的根。任何一门平面设计的专业课都离不开它,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图形创意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利用新的媒介,接受新的咨讯充实发展自己,培养良好的图形创意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 明:《图形创意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1。

篇7

关键词:口才;训练;模式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口才能力的重要性,从日常的沟通协调到毕业时的求职应聘,口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职业院校办学宗旨来讲,建构与社会要求相挂钩的口才训练模式既是立足于市场的考虑,也是立足于教育消费者自身利益的要求。如何在职业院校中建构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口才训练模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教育大环境,开设相关课程

口才就是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技巧和这个人的知识、智慧相结合而形成的才华和素质。口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素质教育大环境,需要各种人文知识的储备、逻辑思维的训练、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化、人文美学的培养等相关素质教育的支撑。如我院开设了相关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比如《成功心理学》、《思维与智慧》、《社交礼仪》、《美学欣赏》等。只有在各项素质教育营养均衡的土壤中,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一)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二)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

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5)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模拟训练法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的技巧进行模拟。主要运用两种方式:(1)运用案例。从有关书籍和工作实践中搜集大量事例,拿到课堂上,通过讲述,让学生分析后得出对策,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对策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大家讨论修改后得出最佳方案。(2)运用情境。对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招聘会等进行实景模拟,不仅模拟会场的布置,还要设置各角色的扮演,营造真实的气氛,让学生投入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口才训练课的模式建构可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调整综合应用阶段。只有遵循由浅入深、可操作、实用性强的原则设置课程,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受学生欢迎,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位津.实用口才训练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艾华.思维训练与口才训练同步进行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

篇8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VI设计教学;平面设计专业

一、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的特点

VI设计是艺术设计岗位从业人员经常接触到的一类设计项目,是否具备较强的VI设计创意与制作能力,是衡量艺术设计岗位专业人才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为了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的特点应是通过理论的教学与设计的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CIS的发展历史、组成等理论知识和成功案例,并通过市场调查和设计实训,重点掌握VI设计的内容、原则、方法、技巧等,形成较为全面的、与市场要求相接轨的VI设计与制作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VI设计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设计内容一味套用,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翻阅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做的VI设计手册,不难发现,除了基础部分前期的设计还有点个性与不同外,后面部分乃至应用系统部分的设计几乎大同小异,对此项目独特的、针对性的设计内容很少,降低了整套VI设计项目的视觉效果。如将两个学生设计的两套不同企业的VI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除了标志部分不同以外,大部分的设计内容都像一个模板出来的,没有彰显企业独有的性质,设计定位与风格不具有特征性。

2.教学中缺少针对性训练,学生快速出稿能力欠缺。在传统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以长期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设计作品。通过长期作业,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不断修改、钻研与完善中提升专业水平。VI设计教学的最终成果也是要求学生提交一整套的VI设计,突出了这种长期作业的特点。然而,在实际设计岗位中,经常出现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出稿的情况。由于工作经验与在学校期间这方面针对性的训练不够,往往使很多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感到措手不及,产生挫败感。

3.教学与实训的内容不重实际,灵活多样的选题较少。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培养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大都趋向于中小企业,甚至自行创业,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的教学目的必须与学生的就业甚至创业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但是,现今很多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的现状是教学与实训的内容不重实际,多数还在大企业、大公司等设计项目上选题,学生真正接触的实际设计项目很少,选题思路狭窄,不能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教师在学生选题上轻视对中小企业、团体、品牌、活动及个人等灵活实用的设计项目选题的引导,从而出现培养方向上的偏差。

三、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的探索

1.选题方向。针对VI设计教学中,教学与实训的内容不重实际、灵活多样的选题较少的现状,尝试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即实题与虚题相结合的实训手段,引导学生将选题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VI的设计制作,将VI设计项目的选题方向作一定的扩展,如某次活动、某个小型团队、某个店铺甚至是某个个体等,这样实题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加,也同时激发和满足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欲望与需求。

2.设计内容。中等职业学校VI设计教学中,设计内容的侧重点应放在标志设计及标志的延展性设计上。以标志设计为教学起始点,逐步引导进入标志的延展性设计。延展性设计不仅能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意表现能力,而且能体现设计的个性化,其小而灵活多变的特征更适合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3.实践阶段。(1)信息获取阶段。这是设计之前必不可少的阶段,通过市场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将实训中与项目客户有关的资料信息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对该设计项目的信息资料,形成较为全面的概念。这一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工作十分关键,往往是学生形成设计概念的源泉。学生可以在与客户接触及研究大量针对性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后找出设计概念的切入点,将信息符号化、视觉化,形成符合客户需求的设计概念与创意灵感。(2)创意草图阶段。勾画草图阶段也是创意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VI设计项目中,标志设计的初期阶段应鼓励学生提供多稿设计方案,可尝试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VI标志设计部分的创意思维训练。如在一个实训项目中,教师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组成各个设计团队,各组就每位学生提供的标志设计的方案进行讨论,提倡自由发言,各成员畅所欲言。利用手绘这一快捷的表现方式,尽情发挥,任意思考,启发推导出好的创意,在朦胧的草图中不断获得清晰的设计形象。(3)制作成稿阶段。视觉形象定位后,就需要进入制作成稿阶段,这是学生制作技能得以应用到实践中的最好验证与锻炼。学生通过应用电脑软件及各种表现手段,竭尽所能地呈现出VI设计项目完美的视觉效果。娴熟的软件操作能力与规范的制作工艺是教师必须严格把关的。此外,还应注意引导训练学生对整套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

4.岗位适应。由于中等职业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否在进入社会后,迅速适应设计师的职业岗位非常重要。在设计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设计师被要求在强制性的短时间内,呈现一份设计方案的情形,如:(1)面对客户当场设计出方案并与客户直接沟通、交流与修改;(2)在今后求职应聘面试中;(3)在各种专业技能考核中。在这些情形下,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中等职业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应变反应能力与快速表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职业岗位。

5.思路拓展。中等职业学校的VI设计的教学思路也应更为宽泛些,不能仅限于常规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还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教师从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育角度出发,去探索和引导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就业和创业中实际接触的设计项目及所需技能与在校所学所练相一致,帮助学生在今后就业和创业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与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 三联书店 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篇10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