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09: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备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技术管理;油;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120002-02
0 引言
设备的管理在现实管理工作中体现为油使用过程的管理,其中包含机油、液压油、液力传动油、齿轮油以及脂使用的管理。它是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使用油,可以充分地保护机械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减少设备的油材料消耗,降低设备的排放污染。油的管理包含着很高程度的科学内容和技术含量。
根据调查和了解,一些主要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油管理力量薄弱,基层单位相关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使得设备管理越来越不规范。很多设备管理单位因为不按照各种设备的具体要求来使用适合的机油和液压油等各种油,造成了一些发动机抱瓦和传动部件早期磨损及液压系统瘫痪等较严重的设备事故,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了消除和减少这些损失,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在各设备管理层给管理以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把管理工作真正运行起来。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构
从基层设备管理单位至各公司,集团公司乃至油田公司,应设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机构和管理流程。油的管理机构,应存在于设备管理体系中。各设备管理层应设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油的管理。基层管理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油站。油的选定使用等具体管理方案应逐级上报经审定后施行,并由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及检查。使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2 规范油的内部供应
2.1 油的选定、分类
基层管理单位按照不同的设备各个部位所要求的油料品质等级和黏度等级,根据油料供应市场情况,选定一种从性能到经济方面适合使用并且货源稳定的油品,选定两种可替代使用的油品。上报上一级管理部门审定备案,并以制度给予保证。
2.2 油的采购
油的采购部门必须了解各种设备的各个部位对油性能的基本要求,了解油供应市场的现状。油的品牌及厂商选定应当以油品的质量性能为基准,而不能以价格为基准。各集团下属的处级单位应集中计划采购,采购应以专业部门提供的计划和要求为依据。没有极特殊情况,一般不启用替代油品。采购的油由油站统一储存发放。以便于监控和管理。
2.3 信息反馈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由基层管理单位和油站对油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等情况反馈给油品采购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以此作为油采购供应工作监督管理调整的依据。
3 强化油使用过程管理的各环节工作
3.1 油的性能监测
对油品质量实时检测和监控,是设备管理和管理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也是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目前,由于油供应市场并不是很规范,假冒伪劣油品充斥油供应市场,所以油在购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必不可少。油的测定应在使用前及使用50小时,100小时和250小时换油周期进行,油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性能指标的变化,对我们油的管理及采取相应措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油品性能指标的对比,对我们在油使用中选优汰劣也具有指导作用。每个油站应配备具有基本性能指标测试功能的化验室。油田公司原来的一些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有其合理性的。
3.2 油的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是指设备在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中油的使用、更换和抽样检测等一些细节工作。
目前,由于设备分散在不同的施工地点,甚至有很多设备远在其他省分施工,这样就给设备的现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当地采购的油的质量难以保证,并且无法监控。而且在很多偏僻的施工地点,难以购买到质量好的特别是专用油。所以外出施工的设备应尽量携带足量的油,无论在那里施工,都要保证使用原有的品牌和保证其在监测范围之内。
由于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不同,油的更换和检测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污染的问题。一方面是风沙泥水等脏物对加注的油料的污染,另一方面是我们以前经常忽略的废油撒漏丢弃对环境的污染。这两者都是必须要采取措施避免的。封闭式换油系统的采用是必要的。前几年油田公司相关部门曾努力推广使用的换油抽油设备已经很少有单位使用,应该重新考虑强制推行使用。这样才是符合设备管理的需要,符合QHSE管理的需要,符合文明施工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执著于简单和原始。
换油周期控制,油料添加更换,抽样检测,完善相关记录等是现场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换油周期的控制,是以设备运转计时器(或运转记录)和各种设备所要求的换油周期为依据,各种油一般换油时间应在要求周期前后的1/10。如换油周期规定为250小时,则换油可在225-275小时内完成。
脂不存在换油周期,但须根据工矿条件和保养要求进行及时加注。
油的添加和更换,应由基层管理组织派专人使用专用机具,依照实际情况和换油周期对每台设备实施油料添加和更换。并同时做好登记。
对正常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抽样检查和对存在怀疑的设备及时取样化验,对检测化验数据存档以备查阅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
完整准确详细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分析和管理设备管理油使用的基础工作。记录包括使用油品种类牌号数量换油周期检测数据等详尽的基础数据。
3.3 油的定量管理
由于不规范的经济市场的影响,油也和燃料油一样存在流失和不正常消耗现象。所以,油(包括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油)的定量管理做不好,也会造成设备保养换油不到位和油料流失的经济损失。油的定量主要依据各车型不同部位的标定容量,换油周期及正常消耗量来确定。一般四冲程发动机在一个换油期内消耗量大约为其容量的15%-25%,二冲程的发动机换油周期短而机油消耗量更大一些,其具体范围应视发动机运转时间和性能而定。其他传动部位的油及液压油除按周其更换外,应给其容量的3%左右的定额来作为处理渗漏和维修时的损耗。当然,以上提到的损耗要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和使用状况进行具体调整。
4 关于油(管理)的几个新的技术问题
4.1 关于设备生产厂家的专用油的问题
目前,有很多厂家推出本厂设备的专用油。使用专用油对于油技术方面的管理当然可以省心,但是其价格偏高,供应渠道单一,亦给我们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一些不便。其实绝大多数专用油的产生不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厂家为缺少油相关技术和知识的用户提供的方便。二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专用”作为高价的基础。我们大可不必迷信专用油。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油技术和知识,就能很容易在相应的品牌中找到经济方便而又能达到技术要求的油品。
4.2 关于单级黏度和复式黏度油的选用问题
现在复式黏度的油已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以其黏度范围宽,价格高而认为复式黏度油就绝对地比单级黏度的油品质好,可以使用到任何设备上,这是一个误区。复式黏度油有很大的优点,其黏度范围宽、适用范围广、低温起动性能好。它用在设备自身温度和环境温度变化都较大的情况下,特别能显示其性能的优异,比如在冬季。但是由于其添加剂分子的抗剪切性能较差,它不适合于在重负荷,工矿条件恶劣的设备上使用。或者在使用中要缩短换油周期。所以在冬季不运转或重负荷的设备上,尽量使用单级黏度的油。
4.3 关于设备换油周期的问题
多数工程机械设备的换油周期大致相同。一般四冲程柴油机机油为250小时,二冲程柴油机换油周期为150小时;机械传动部位油为1000小时;液压油为2000小时(特种设备除外,如液压锤等。)这些数值是经过长期实验和经验积累分析得出的,其中包含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因素,而且安全性系数的考虑是很充分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换油周期超过规定一些时间并不一定会见到设备的过度磨损,但我们没必要拿设备的安全去冒险,还是按规定去做为好。近几年来,有的工程机械生产厂家的产品在使用说明中延长了液压油甚至发动机机油的换油周期。如日本助友挖掘机和小松的挖掘机的液压系统换油周期延长到5000小时,其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也未见出现什么问题。换油周期的延长主要是以油品性能的稳定作为前提的。
4.4 油使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4.4.1 黏度降低的趋势
随着发动机和传动部件制造技术的提高,油的品质等级和质量也要求随之提高。从原来的CC、CD级到现在的已普遍使用的CG、CH级。同时,为了减小阻力提高机械效率,也为了更精密配合、间隙更小的部位能得到充分的,油的黏度也在逐渐降低。油的优劣对于设备的影响也就更加突出。这些也对我们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4.4.2 换油周期延长的趋势
随着机械制造精度的提高,油品质稳定性的提高,以及过滤系统的改造,各种油的更换周期也出现了延长的趋势。
4.4.3 油的通用性逐渐提高
不论是机油齿轮油液力传动油液压油,他们都应具有几种基本相同的特性以使其在各自的系统中发挥基本相同的作用: 、冷却、清洁、防腐、传递动力。只不过是因为用到不同的系统和部位,我们就对其某一方面的性能有一个突出的希望和要求,但是其他几方面的性能也并不容忽视,而且也是越高越好。那么随着油的品质等级越做越高,其各方面的性能也逐渐提高到使其能应用到各不同系统而均能达到要求。现在,小松等个别厂家已经推行全车使用统一油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厂家在全车使用一种油料。
5 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油使用和管理工作中,我们会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油管理工作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希望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内部供应渠道,强化现场管理,关注技术发展,我们的管理乃至设备管理就会有良好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油库设备管理;特点;问题;目标
油库的设备是油库正常生产的基础,也是影响油库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一般占油库总投资的80%左右。近年来,许多油库已经在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油库设备管理的特点
油库的设备管理是由油库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设备进行全过程、全天候、超前的专业管理,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人员上要全员管理、在过程上要全过程管理。
1.1 时间上,全天候管理
设备管理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在不同的季节,其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要认真检测各储、输油设施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避免雷击、静电引发事故;在梅雨季节,要做好防洪、减灾工作,保证各设施正常运转;在夏季,要做好油罐降温、管线膨胀泄压等工作,尤其要注意预防突发狂风暴雨所引起的瘪罐事故;在冬季,特别是雨雪冰冻时节,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加强储、输油设施的日常维保,防止发生油罐瘪罐、阀门冻裂等设备事故。另外要注意预防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引发的事故。
1.2 设备年限上,超前管理
根据设备使用年限、检修周期以及设备自身的技术状况、使用性能,按照《石油库设备检修规程》,制定出设备年、季度大中修及更新改造计划,有步骤地更新改造油库工艺设备,保证在用设备始终能正常工作,适应油库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1.3 技术上,专业性管理
设备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用人员对所用设备“四懂、三会”,使用人员能及时反馈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设备管理人员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资料及时整理、综合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作为油库制定设备检修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和近、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的依据。
2 油库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措施的真正落实
近十年来,总公司及各省、市公司都分别制定了不少油库设备管理、操作方面的制度、规范、标准、职责,统一了设备台账、报表,但是许多制度出现重复设置,报表交叉重叠,不易操作,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应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说:职工劳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所定制度、措施未能一步到位。
2.2 过度强调项目投资,缺乏对技术的重视
有些企业领导沿袭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主观臆断,不联系实际,不问生产是否适用,不论投资能否产生效益,不管设施是否配套,不进行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论证研究,一味盲目追求大、高、尖、新项目,结果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浪费。
2.3 重视重点项目,轻视常用设备的更新换代
石油市场发展迅速,许多油库不断扩大库容,改造储、输油工艺,提高了生产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但对那些超期服役、暂时尚能运行、但经常损坏的常用设施却视而不见,不少油库存在“小马拉大车,老牛拖破车”的现象,忽视小改小革的作用,不注意修旧利废,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最终是既花了资金,又影响了生产。
3 油库设备管理的目标
3.1 设备管理标准化
3.1.1 前提:称职的管理人员 油库要有健全的设备管理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调整到设备管理工作岗位,结合重点,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油库设备管理专题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划检修。
3.1.2 基础:完善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实施设备管理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所定制度必须要联系实际、可以操作、能够遵守、精简易行。
3.1.3 必要条件:定时检查 根据“谁使用,谁维保”的管理原则,一方面要针对人员变动及时调整设备例保责任人,对其所用设备实行“定人员、定设备、定责任、定目标”的“四定”管理。
3.1.4 建立健全油库设备档案资料室 ①油库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设备管理档案,逐年收集、整理、装订各种设备技术资料;②建立油库主要设备管理台账,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主要设施的性能参数和技术状况;③按有关规程和总体规划编制好油库主要设备大、中修及更新计划、清罐计划、改扩建计划、备品备件计划、设备管理工作任务等,实行计划检修,并要做好改造工程竣工、大型设备大、中修后的检查、试运转及验收工作,保证油库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
3.2 设备管理科学化
提高全员素质,各企业要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等,从而不断增强全体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在油库培养建立起一支能设计安装、会操作使用、懂检查维修、责任心强的设备管理队伍,为油库设备进行科学化管理,实现全员生产维修奠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市场的开放,加强油库的设备管理工作日显重要。了解油库的特点,及时发现设备管理的问题将使油库设备管理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l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40-02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以及伴随着国内外对于资源的强劲需求,地质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地质市场领域对外全面开放,国家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进人地质市场,随着地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地勘单位对设备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设备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一观点正成为各单位的共识。设备使用单位纷纷围绕着如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挖掘设备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力,提高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使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等问题开展研究。
一、地勘设备管理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地质工作任务少,国家对地勘单位设备投入减少,一些地勘单位连养活职工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勘单位走向市场。以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为例,其前身为宁夏地矿局探矿队和第二水文队,在地质钻探任务较少的情况下,走向市场,目前已成为宁夏自治区唯一一家具有一级专业承包地基处理的队伍。所以,地勘单位既存在地勘专业设备,也存在建筑类通用桩基、工程勘察等设备。伴随着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经济效益成为单位追逐的第一目标,传统的地勘设备管理模式及优点没有被传承下来,由于多种原因。地勘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出现了滑坡,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设备管理人员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拼设备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当前地勘设备管理,使设备效益最大化成为地勘单位的当务之急。
二、地勘单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设备购置的盲目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地勘单位快速发展的需求下,购置一些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大型设备成为地勘单位的首选。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为地基专业施工队伍,在全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之际,公司的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增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在2006年购嚣了一台旋挖钻机。钻机到场后。由于不适应武汉地区的地层,致使旋挖钻机常年在全国各地施工。再加上在选择旋挖钻机的生产厂家时,没有做好市场的调研。在设备选型时,只追求功率大、效率高的因素,却没有结合具体的施工任务特点。结果造成了一台旋挖钻机在形不成规模效益的同时。频繁出现了设备搬迁成本大、故障多、亏损严重等问题。
2.设备维护管理存在的缺陷
由于地勘单位使用的设备一般使用环境差,且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地质工作人员常年在野外工作,形成粗放的工作特点,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地勘单位重使用、轻维护的设备管理模式大行其道,设备只要能够运转,就一直满负荷运转,根本没有得到休生养息的机会,有的工作任务甚至超出了设备使用范围,致使设备及早进人了报废期,我公司在1996年时,购置了两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利勃海尔挖槽机,由于维护不到位,使用不合理,造成2000多万的设备在使用的10年间没有创造出与其对应的价值,便处于报废状态,给国家和单位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设当管理人员缺乏,机构不健全
地勘单位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后。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在计划经济时代设置的设备管理机构被视为冗余机构,被撤的撤,被并的并,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再加上近年来地勘单位在人才梯队的建设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的设备维修保养人员数量几乎没有。我公司在1996年以前,招收了一批地质技校的技术工人,这批技术工人在以后的几年里,起到了支撑公司发展,维护地勘装备良好的支柱性作用,但在此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招收类似的技术工人,在原来的技术工人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后,后来上岗的设备操作维护人员便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设备的操作维护更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地勘单位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地勘单位设备管理工作对于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已难以适应,为了更好的发挥地勘设备的作用,需要对目前的设备管理加强,
三、设备管理的途径
1.加强疏导,合理配置地勘设备
地勘单位在购置地勘设备时,要有计划地购置,尤其是购置一些大型的高、精、尖的关键设备,一定要进行周密论证,要反复比选,对同一类型的设备,应从生产厂家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考证,保证设备在购回后,有长期的用武之地,促进设备的资金回笼和产生经济效益。对于一些轻型设备及易损设备,引导职工合理运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这些设备,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单位的项目施工中,这样。既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叉能通过职工购置一些设备,完善单位装备层次,提高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
2.基于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设备管理观念
一是在设备管理观念上由重技术性向重经济技术性转变。要提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仅要关心设备的投入,更要重视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回报,以效益指导生产;二是在设备配置上由保障型向需求型转变,以满足需要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益,保证正常生产;三是在运作机制上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细效益型转变。狠抓设备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网络,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工作的各项考核制度:四是在设备使用上由急功近利型向长效回报型转变。对设备进行终身管理,处理维修与使用关系、投人与产出关系,实现设备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五是在设备管理上由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坚持和完善设备岗位责任制、日常维护保养制和巡回检查制等,对设备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存在问题做到超前整改,防患于未然。
3.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构,加大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地勘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让一些单位配备专职的设备管理机构和人员确实有些为难,但我们在设置机构及管理人员时,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了设备维护保养力度。另外,在各单位招聘人员政策上,积极招聘一些具有设备相关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对一些在职的设备管理及操作人员,应加大相应的培训力度,因为随着高技术含量设备的数量的增加,需要一些高素质的操作者和管理者,所以培训一批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员迫在眉睫。
4.加强生产现场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地勘单位生产现场具有流动性大,设备生产现场环境恶劣,尤其要注重设备现场维护保养,才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加强对设备
的维护保养,努力提高操作者的素质。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就是要求设备周围的环境整齐、整洁,并根据设备本身特点。安装防腐、防震、防尘、防潮等设施。对于新购设备。要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向厂家咨询,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对于一些重大的设备,应经过厂家培训,取得厂家的操作证后,上机操作,操作者一定要做到“三好四会”“四项要求”“五项纪律”。“三好四会”就是管好、用好、修好、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四项要求”就是整齐、清洁、、安全,“五项纪律”就是凭操作证操作设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经常保持设备整洁,按要求;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不得遗失;发现异常立即报告有关人员检查处理。
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设备维护保养分为日常保养与定期保养,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对于一些高、精、尖的大型重要设备,要做到“四定”,定使用人员,要选择责任人心强、技术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操作;定检修人员,要选择专门的检修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定操作规程,对每台设备要制定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要熟知于心。并严格执行;定维修方式和维修备件,优先安排预防维修计划,保证维修配件及时供应到位。
5.探讨设备管理新模式、提高利用率
针对地勘单位的设备既有专用性,又有通用性的特点,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应该积极探讨设备管理的新模式。如在使用过程中采用租赁制的方式,由使用单位向设备管理单位租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调剂,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便于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同时,由于把设备使用费用与经营效益挂钩。可以加强设备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运行状况,进而有效地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由于实行了租赁制,设备管理单位将会严格执行设备回场检查制度。对各种设备在回场时,由专职人员对其性能、基本资料、技术档案、工具及备件进行验收,发现问题由操作者负责整改,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将会便于掌握设备的性能状态,进行动态管理。使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有效地得到落实,降低设备故障率。
篇4
关键词:机械设备 管理
机械设备作为施工企业重要的一环,它管理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项目部)的经济效益,这在实践中被事实所证明的道理。
一、强化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一个企业(项目部)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有先进设备,还要有一批能驾驭这些设备的人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势在必行。有的项目部,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明确,受自由化倾向影响,许多机构名存实亡,甚至有的领导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闻不问,以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这样,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就消弱了,对不利于企业(项目部)的行为限制、约束、处罚的力度就下降了;同时宣传、表彰、奖励的工作基本上也只是走形式,起不到真正的管家理财作用,慢慢地人的责任感也就减弱了,得过且过。现场使用的设备无人看管、设备损坏无人维修,丢失的现象无人清理,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长时期的泛滥,给企业(项目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二、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技术人员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企业要创造效益,就必须重视对人的培养,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技术干部知识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机械技术的进步。目前,装备的机械设备基本上都是机、电、液综合运用的产物。很多人对电脑控制、对液压元件及工作情况只是一知半解,现场诸多问题不能发现、不能解决,这直接影响了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效益的发挥。所以,要管理好机械设备,技术人员除了不断“自我充电”外,企业(项目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新技术、了解新问题、掌握知识,根据需要还可委外派出学习,使技术人员个个既能文也能武,培养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加强技术干部再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一线工人的技能培养,一线工人工作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部经济效益。前不久,本人在工地发现一台挖机出现故障,有一名司机整整半天都没修好,严重影响了施工生产。一位队长非常着急地对司机说到:“你马上联系地方修理厂,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尽快修好,过一会上级领导来工地发现这种窝囊的事肯定要大发雷霆”。这时,有一位经常爱好模机器的工人得知后主动前往帮助司机一看二听三模,很快就修好了。
时下,有的项目部经理心中的“财”,仅仅看的是钱、物、收财、用财、理财,却勿视了观察一线工人、了解一线工人的特长和专长。即是用一线工人,亦常错位或让“张飞充当刘备”。这种淡化一线工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产效益。其实,在项目部工地确实有许多相得益章的一线工人被遗忘角落。作为项目部经理势必要在思想上、观念上加以更新,做到心中有“一线工人人才柜”,手中有“一线工人人才簿”。只有善用一线工人,方能称职胜位。如果只见财,不见才,那么,项目生产效益不可能很好。所以,要经常开展有益的技术赶帮超活动,经常组织工人研究本职工作的技巧,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而且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核,有计划的选拔部分优秀的技术工人进校进行相关的技术理论培训,督促、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优胜劣汰,将工人造就成各自岗位上的能手,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
三、分清购置权限,完善审批手续
过去一个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多创效益,权利下放,项目部有钱自己购买机械设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施工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出现了因为采购经验不足、考察不细及盲目购置造成机械设备趴窝的、闲置的、重复购置的、以及缺口等现象。这种各自为政、没有大局观念的做法,既给企业(项目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又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生产和承揽任务。
为了防止和杜绝这些现象再发生,只有加强机械设备,制订购置制度、监督制度和落实制度,明确企业、项目部、作业层的购置权限,防止在采购过程中的“跑、冒、漏”或者“吃回扣费”,工程确实需要新购设备时,按规定从合格的供应方中选购,按规定不属于自己购置范围的,必须要提出书面申请,逐级上报到有购置审批权限的部门进行审批,在上级审批部门批准的厂家及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选购,对于特、大型机械设备应规定由企业设备管理部实行“太阳光招投标”采购,严把质量关。
四、开展经租工作,用活机械设备
为了充分发挥进口、大型、专项设备的作用,同时用活闲置设备,提高企业机械设备利用率,减轻企业(项目部)的经济压力,积极开展设备租赁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分级开展经租业务。这些年,我们企业在承揽安徽、云南辖区公路沥青路面、辽宁兴城飞机场、哈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经验是:对施工急需要的机械设备,短时期资金不足而无法购买时,项目部实施严格考查,仔细筛选,以少花钱、办好事的原则开展租进设备渠道。工程完工后,对于闲置设备积极拓展与外界联系,尽快出租,提高机械利用率,增强资金积累,对减轻企业(项目部)负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十二五”国家水利水电、城市、环保建设方兴未艾。全社会都在积极推行设备经租工作。我们作为密集型的施工企业,(项目部)除了加强内部租赁工作外,还应积极与外界同行保持密切联系,互通有无,以有补缺。
五、分级管理,逐级分工
一个人无论什么活都干,势必有干不好的缺陷。机械设备管理部门无论什么机具都管,必然也有不足之处。要使工作管的有条不紊,就必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细化管理部门的内部分工,要求做的一定得做好,不要求做的不要去参与。这是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对于企业设备部就得抓特、大型机械设备的购置和管理,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或修改全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就得将重点放到落实管理条例上,当好企业主管领导的参谋,按照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条例的规定管理所辖的设备,及时将施工一线的新情况、新要求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使管理工作始终紧密围绕现场施工,不能超出现实也不能制约工程施工,而是尽量做到恰如其份的指导实际生产作,提高工作质量;而项目部、专业队、架子队主要是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管理条例做好标识、使用、维护、检验等日常性工作。
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应该管好份内的事,部门内部分工应落实到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很快分清责任,便于处理,防止分工不清问题、互相推诿现象继续发生或者再次发生,损害企业,降低项目部经济效益。
六、有章可循,奖惩严明
只制订政策,不落实政策就等于没有执行力;只制订设备管理规定,而不按照规定去做也等于“纸上谈兵”。为了保证各种管理规定、办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兑现,建立一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高铁时期,一年一度的机械大检查,对现场设备管理的好与否进行严格的检查评审,扶持奖励先进、优秀设备管理单位,积极向外推广他们成功经验,曾形成过一阵学、赶、超先进的好风气,使机械设备无论是管理上,还是使用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期来,由于国家对部分基本建设进行了调整和压缩整,有的机械事故也被各种原因所掩盖,该罚的不罚,该奖的不奖,造成了人们的思想麻木,使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呢受到限制?
当然,奖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一手段促进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规章制度处理事情对事不对人,只要符合奖励条件者,困难再大也要兑现;违反规定要求处罚的人和事,难度再大也必须执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惩严明,维护企业(项目部)的尊严,培养严格照章办事的习惯。只有这样,企业(项目部)管理工作才能顺利的、有效的开展,否则将很难保证生产效益,问题就会“积劳成疾”。
七、建立机械设备评估制度,保证上场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以往在工程竣工后,不管机械设备状况好坏,要么撤回单位,要么原地待命,要么封存。在工程没有中标上场前,基本上是不会再检修了,因为这需要人力和物力,可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净收入。人们的精力随着工程的告捷而转向算账、总结、表彰上,至于机械设备随工程完毕几乎没人管、彻底休息了。下期工程谁用谁修,根本无法保证新上工程顺利开工。为了确保机械设备发挥效益,不拖整个工程施工的后腿,实行下场设备和上场设备的技术状况评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结束时,项目经理部向设备管理部门汇报机械技术状况,提请对设备进行评估为机械退场做准备。经评估后可以退场的就组织退场;技术状况不好的必须就地修理或送到修理厂,修理费用由刚完成的工程费中支付,为下一期工程的顺利使用打好基础。设备退场时必须持有评估部门的批准手续方可退场。
同时,上场设备也必须做出技术评估,对没有评估部门出具的设备不得上场,避免新上工程刚一开工,机械设备种类不少、数量很多,一旦干活就成为“拦路虎”的现象,影响整个工程建设。对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的设备一律不得上场。
只有下场、上场设备评估工作同时进行,并且刚开始就严格执行,才能堵住漏洞,走上正轨,逐步扭转用时才修和谁用谁修,阻碍施工的现象。
篇5
关键词:设备 管理 探讨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要完成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和强化设备管理,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求得生产上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一、建章立制,强化设备“三项基础工作”
1.领导重视,把“设备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首要位置
领导重视,把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的重心,列入企业发展规划。把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指标(一般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主要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静密封点泄漏率小于0.5‰)纳入经济考核责任制,与经济效益挂钩,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的地位,增强全员设备管理的意识,保证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健全组织,把“网络建设”作为设备管理的立足点
实行公司、生产厂、车间三级管理模式,形成以车间的设备管理为基础,辅助单位的设备管理为依托,设备管理部门为核心,生产、安全、供销等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由于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使设备管理工作层层抓管、组织有序、力量充实,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为设备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3.夯实基础,把“制度资料”作为设备管理的根本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设备管理的特点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机动工作管理制度》,统一制定下发各类管理台帐(包括设备、特种设备、密封点、闲置设备、事故、连锁等)、设备技术档案、设备技术状况报表、各种作业票等,每年对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进行更新,使设备管理人员掌握设备的第一手信息,为做好设备管理和检修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严格管理,抓好设备的“三个重要环节”
1、加强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包括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与移交等主要环节。定购设备前,进行充分的调研,组织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和论证。设备购置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录用。严格控制所选型设备的技术参数,保证所选设备充分满足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新购设备到货后,组织有关单位开箱复验,对设备质量,运输情况,随机附件,备件,随机工具,说明书及图纸技术资料等进行鉴定、清点、登记与验收。由具有专业资质的专业队伍安装调试,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后,会同监理、生产单位、设备管理部门予以验收,验收合格组织有关单位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单位。
2、加强设备使用过程管理
(1)设备操作工人必须通过上岗培训,熟悉自己所使用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2)设备使用单位要制定机动设备使用责任制,对每台设备实行挂牌管理,每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
(3)严格执行巡检制度,定时巡检,并做好巡检记录。
(4)严格控制设备技术参数,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5)操作人员对设备执行“清洁、、调整、紧固、防腐”十字作业法,并做到“四懂三会“,“四懂”就是懂设备结构、懂设备原理、懂设备用途、懂设备性能;“三会”就是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3、加强设备维修管理
(1)成立包修保运专业队伍,由机、电、仪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专门负责设备维检修。
(2)包修保运单位和人员实行区域负责制,坚持巡检制度,做好巡检记录,以减少重复故障。进行经常性抽检和设备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提高设备的维护保养质量,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用先进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诊断,应用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维修。比如:利用超声波测厚仪对锅炉、压力容器测量材料厚度;利用超声波测振仪对压缩机、电机振动部位进行测振;利用无损探伤对特种设备重要部件和材料进行疲劳与损伤程度检查等等。通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适时安排维检修,防止故障及事故的发生。
(4)积极推行现代有效的维修手段,把小修、中修、大修,预防维修、预知维修、主动维修等各种维检修方式和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可靠的、科学的维检修体系。
(5)在检修中实行挂牌检修制度,在完成检修项目的同时,挂上检修牌,注明检修单位、检修负责人及检修完成时间,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检修质量。
三、严格要求,建设“三零工程”
1、推行设备的“零故障”管理
通过培训和技术比武等手段提高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能,实行标准化操作的认证考试,推行岗位人员的标准化操作。制定符合实际的定修模式,变事后维修为主动维修。采用备件质量验收卡和检修质量跟踪卡的形式,狠抓备件质量和检修质量。选定攻关课题,对易发生故障设备进行攻关改造。确定目标,落实责任,奖优罚劣,严格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
2、积极实施“无(零)泄漏”工程
制定《无泄漏管理办法》、《无泄漏验收标准》、《无泄漏考核细则》,把动、静密封点落实到人。班组、车间开展经常性的查漏、堵漏、制漏活动,并以此作为考核个人、班组、车间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把无泄漏作为设备考核的重点,使“跑、冒、滴、漏”达到零。
3、严格实施“零库存”工程
①严把采购验收关
备件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和定点相结合,在验收上,坚持供货单位、采购单位、使用单位、设备部门会签制度,不单纯以价格杠杆作为评定备件质量的依据,坚持以质论价;在入库上,坚持计划、要求、验收结果相统一,杜绝三无产品入库和无计划采购,坚持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把采购合格率作为考核指标,与奖金挂钩,做到库存备件零退货。
②严把储备定额关
结合生产使用耗损规律、采购特点、供货的及时性、资金占用等情况,制定采购计划,库存周期不超过15天,在确保设备维修不受影响的同时,积极与供货及维修单位协商。最大限度压缩库存资金,减少库存成本。做到库存备件零积压。
③严把备件保养关
严格执行库存备件保养制度,确保备件不丢失、不损坏、不变形、不锈蚀、不老化,并定期盘点,造成备件报废的按备件入库价给予赔偿,全年未造成责任损失的给予奖励,做到库存备件零报废。
四、开展全员设备管理活动,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树立全员设备管理的观念,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
80年代初,宝钢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设备管理制度,即全员维修管理制度(简称TPM)。经过近20年的实践应用,证明这套管理体制是适合现代设备维修管理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方式。要树立全员设备管理的观念,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使设备全员维修管理体制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2、加强培训,苦练内功
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设备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理念。企业要舍得智力投资,加强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开展形式多样的设备管理活动,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积极组织开展“设备管理基础工作月”、“完好机泵房”、“完好配电间、仪表间”、“设备管理达标考核”等活动,在检查评比中做到奖惩分明,差距典型分清,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调动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促进设备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设备管理;保养;维修;人才
众所周知,设备是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批现代化设备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这些设备性能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与此同时,设备管理工作就成为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怎样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目前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设备越来越自动化,设备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或对设备重用轻管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许多中小企业为追求产值,狠抓产销环节,忽视了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直至设备出现了严重故障,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时,才开始考虑设备的管理问题。也有企业采用许多手段努力改善管理机制,但是改善大多数还是局限于本职工作,很难短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2、设备保养不到位。许多企业对操作人员缺乏相关的培训,引进设备以后,操作人员不知怎样保养、检修设备,设备出现故障征兆也不能及时发现,故障发生后更不知如何维修,致使设备的性能不断劣化,维修费用也在逐年走高。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到这些设备中,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维修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企业由于缺少技术素质较高的维修人员,设备的故障隐患很难及早发现,致使设备长期处于故障频繁、损坏严重、被动维修的局面。维修中,有些维修人员“以换代修”,将本可以修复的机件更换新件,这种状况不利于维修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再加上企业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和仪器,维修人员大多凭直觉和经验修理,“凑合着用”的维修方式逐渐盛行,设备的性能很难得到恢复。
4、设备管理人才缺乏。为了生产效益大幅提高,许多企业对设备管理各环节人员大量裁减,加上工作条件恶劣,人员培训不到位,工资待遇低,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现有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其影响,思想不稳定,人员波动大,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极其缺乏,致使企业设备始终在低水平的管理和维护上运行。
另外,大、中专院校很少开设设备管理专业,以至影响我国企业很难有专业性的设备管理人才。即使目前有些企业有设备管理人才,大多数也是从机械、电气等其它专业转行过去的,学校学过的课程基本上用不上,即使在职培训后上岗,也会存在无法适应现实情况等诸多问题。
二、提高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对策
1、优化管理制度。企业领导要从最开始就重视设备管理工作,采取管理与监督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管、用、修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各自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并对制度严格执行。对积极参与设备管理的集体及个人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营造大家共同爱护设备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对优秀个人以及管理人员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使他们由衷地对设备重视,对单位负责,增强企业在市场大浪潮中的竞争力。
2、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的管理工作。为使机械设备始终在完好状态下发挥最大功效,企业应配备现场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检查操作人员是否遵守操作规程,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故障是否得到及时处理,保养工作是否及时到位等一系列工作,以避免生产设备非正常使用和不合理调配。此外,现场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奖罚权和管理权,即在设备管理工作上“说话算数”,以及有在设备非正常使用时令其停产接受整改的权利。
3、加快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技术的进步。一个向上发展的企业还要依托管理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较普遍采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在设备资料和信息的管理上,这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能代替人类完成查询、计算、统计等诸多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制定重大决策以及更加科学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4、完善设备保养、维修和考核等相关制度。操作人员要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规程,并且会对设备做定期保养和检修,必要时还可以处理简单故障。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尝试建立“全员生产维修”体系(即TPM管理),把工作重点从响应型维护转移到预防性保全,通过全员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性的点检、保养与改善,把设备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最大限度地压缩停机时间、维修成本和产品成本。同时,企业内部还要开展设备检查考核工作,并形成制度,争取做到每月检查一次,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来执行,月底将考核的结果公布进行评比。
5、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素养。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结合有关协会、各部门的培训机构和各大中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力量组织学习,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待遇,不断关注他们的需求,并对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模式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大量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引进我国,这必然促使我国设备管理方法和模式与国际快速接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其接轨速度将加快,维修和备件供应有可能全球化。
2、高科技化。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虚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设备向自动化、高效率、低耗能、少污染和高可靠性运行方向发展。随之,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必将高科技化。
3、设备管理人员高素质化。要适应现代设备管理要求必须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素质。高等院校、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安排人员到工厂内部实践和学习、国内培训深造、出国考察进修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高新技术,实现设备管理人才现代化。
4、设备管理信息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信息逐渐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设备管理也必然面临信息化的趋势。
总之,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和当前社会的技术经济点相适应的,这些新趋势必将使设备管理综合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只有好好把握这些趋势,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切实为生产保驾护航,为企业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王汝杰,石博强.《现代设备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5024-4182-1
篇7
关键词:管理 基础 创新
一、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设备是现代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产工具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越先进,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自然的认识支配能力越强,也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加强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备是企业生存的物质技术基础,今天设备技术进步飞快,分别朝着集成化、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因此设备管理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设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在冶金行业管理中,首先要重视的是企业的管理,而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对现场生产设备的管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有效地改善现场设备管理方法,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是实现企业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手段。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全面创新基础设备管理
1、设备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重心,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企业设备基础管理创新观念,树立设备管理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立全新的管理观念是提升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便成为首要的问题。不仅上层领导要改变领导方式,现场设备管理员要改变思想、改变作风,广大职工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挑战极限、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设备基础管理理念。一切从基础抓,一切抓基础,从设备中来到设备中去,欲速则不达,根基牢固了,摩天大楼才会拔地而起。作为维检队伍不仅要掌握设备操作技能,还要掌握设备保养技能和基本管理知识。必须严格按照 “三好”(即管好、用好、保养好设备);“四懂、四会”(即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会排除故障);“五项纪律”(即实行定人定机、保持设备整洁、按规定加油合理、遵守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发现异常即刻检查)。
2、全球经济发展和钢铁企业技术进步必然带来设备管理从观念到模式的变革。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轨迹和思路,人也有自我束缚的心智模式。人的心智模式总是受着以往的经验、教训、规则、传统、教条的影响。作为现场管理员要以身作则改变原来的心智模式,必须变,尽快变,等待不会盈利,等待也不会创效,鲁迅曾言“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么我们也一样“等待呀,等待,不再等待中爆发,就在等待中灭亡。”改变旧观点吸取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综合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管理新成果,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3、企业要创新设备管理,推行设备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设备管理,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待现实中生存的问题,思想转变有过程,要让职工在心理上慢慢适应,思想上渐渐接受,行动上才能步步配合,否则,严格、科学、规范的设备管理制度就难以建立。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充分考虑维检工和操作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统筹兼顾,全面看待,全面管理,夯实基础。
三、设备动态管理
1、现场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要实行动态管理和预知性维修。通过在线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观察及故障诊断,在不停转炉、不停连铸机的情况下对现场设备进行动态监控、维护,有效避免设备停机带来的损失,每天实行对现场设备点检发现跑、冒、滴、漏现象立即处理,保证现场设备持续、平稳运行。围绕以连铸为中心,转炉为重点附加行车的检修模式。
2、全厂以设备管理领导为核心,设定独立的设备管理室来负责;车间班组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维检单元,而设备管理室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设备管理中间环节,应由基层干部(现场设备管理员和值班工程师)领导,并且能够真抓实干;各个班组则是最基层的措施者。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层层负责,并且具备强大推动力的设备管理机构,加强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设备操作与维检过程不分开,环环相扣。
3、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现场设备管理员必须具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放眼看世界,抓住每次检修、定修机遇,应对市场挑战,管理员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机、料、环、法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进行管理,才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
4、现场设备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表率,一定要做以人为本,一定要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一定要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表率,一定要做严于律己、廉政勤政的表率,一定要做抓好设备性能、带好操检队伍的表率。
四、夯实基础提升优势
任何设备异常或故障都是有先兆的,准确提取设备的特征信息,把握设备状态,可以实现设备高效生产。
1、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有形磨损、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指设备在工作中,由于其零件受磨擦、振动而磨损或损坏,以致设备的技术状态劣化或设备在闲置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使设备失去精度和工作能力。见图下所示:
a:初期磨损阶段。在此阶段中,机器零件表面的高低不平处,由于零件的运转,互相磨擦作用,很快被磨损,这一磨损速度快,但时间短。
b:正常磨损阶段。零件磨损趋于缓慢,基本上是匀速增加。
c:剧烈磨损阶段。零件磨损由量变到质变,超过一定限度,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接触情况恶化,磨损加快,设备的工作性能也迅速降低,如不停止使用,进行维修,设备可能被损坏。
2、设备故障规律:设备故障一般分为突发故障和劣化故障。突发故障是突然发生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时间是随机的;劣化故障是由于设备性能逐渐劣化所造成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有一定的规律,故障发生速度是缓慢的,程度多是局部功能损坏;劣化故障规律呈盆浴曲线。见图下所示:
a:初期故障期。这一阶段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制造质量欠佳和操作不良习惯引起的,开始故障较高,随后逐渐减少。
b:偶发故障期。在这一阶段,设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故障很少,一般都是由于维护不好和操作失误引起的偶发故障。
c:磨损故障期(劣化故障期)。在这阶段,构成设备的零件已磨损、老化,因而故障率急剧上升。
从设备的全寿命管理理论分析,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初期,找出设备可靠性低的原因,进行调整,保持稳定性。在偶发期,应注意加强员工的技术教育,提高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磨损期,应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监测和计划修理工作。
3、提倡修旧利废,节能降耗
⑴为降低维修费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就旧件的修复、零件的损坏制订了专门的鉴定程序与奖罚处理规定。
⑵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对设备现场维护要求做到“三勤一定”即勤检查、勤擦扫、勤保养、定时准确记录,四不漏”(不漏水、不漏气、不漏油、不漏液)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4、建立点检定修机制,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
⑴点检定修制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管理制度,推行全员参加点检,以点检点为核心的设备点检定修制是保持设备稳定顺行的有力保障。为深化点检制,建立健全科室、车间和班组三级点检管理体系和网络,本着“简单设备谁使用谁负责、复杂设备谁维修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考核,避免了只追求产量、不关心设备状况的发生。
⑵在点检的基础上,优化维护定修模型。定修模型以点检总结和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各生产工序之间的联系,逐步扭转以前的机制,贯穿各设备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定修前的准备会制度,将每台设备管理任务分包到人,明确操作工、电工、维修工责任人,并挂牌承包,由承包责任人具体负责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维修任务,并承担设备管理目标考核奖惩和事故处罚,保证台、套设备有人管、每个故障责任有人承担,构成责任到人的基本的设备管理模式。
⑶全员参与设备点检定修,实现操检合一。操作、维护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维护管理设备,操作者精心操作,正确操作、合理使用;维护者精心维护保养,认真细致维修,点检定修信息互通,发现故障严格按分类控制,使设备运行始终处于动态受控状态,“做设备的主人、主动驾驭设备”,呈现出集中统筹、全面高效运行的良好局面。
篇8
论文摘要:冶金企业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现念更祈、管理机制创新、ABC管理法、计算机操作又走冶金企业设备管理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对于冶金企业来说,设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设备的管理经历了传统设备管理阶段和现代设备管理阶段,在现代设备管理阶段,主要是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的综合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冶金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经常处于高温、高压、粉尘、蒸汽等烟雾笼罩的环境中,更易磨损锈蚀。尤其是炼钢设备、炼铁设备、煤气设备、轧钢设备等等生产环境更差。另外,在一个企业中,设备的制造,投产年限不同,设备的装备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比如太钢,设备中有旧中国留下来的,有“一五”、“二五”计划期间从国外引进的,有我国自行研制的设备,还有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新设备,有主体设备,有辅助设备,那么在设备管理中,除了实行全过程、全员管理之外,还应有所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管理观念要更新
现代设备管理要真正实行全员设备管理,关键是经理、厂长重视并加强设备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逐步做到对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购置、安装、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
在冶金企业,传统的设备管理仅仅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而忽视了它的经济管理。企业应当搞好设备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统一综合管理,使设备管理从静态管理进人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2管理机制要创新
目前,一些企业采用设备的采购与维修分离管理,使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不能进行全过程管理,甚至会造成一些弊端,如某些企业的设备采购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具有专业技术,本身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运用采购原则,影响了正确采购;还有一部分有专业技术的人员,也仅仅考虑设备是否先进,或者是否经济合理,或者是否售后服务好,不能全面综合考虑,也影响了正确采购。
设备管理要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为对象,力求设备在一生中消耗费用最少,设备综合效率最高,因此,设备管理要从采购作为起点来抓。其一,将采购部门与专职维修部门合并,承包一定的总费用,包括购置费和维修费,二者相互约束,这样,部门若要效益,就要限制高成本采购,低质量要求,维修费用增大的现象出现。当然,操作工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维修费用除外。其二,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采购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特别是对采购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要求采购人员既懂专业,又要有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能够综合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可靠性、节能性、维修性、环保性、灵活性、安全性、耐用性,能够对设备进行经济评价,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ABC管理法是对某个具体管理对象,选择两个相关的主要标志进行数里分析,算出该对象中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按照规定的分类标准把管理对象分成A、B、C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方法,做以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实现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
ABC管理法常用于质量管理、物品管理中,将ABC管理法应用到设备管理中,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设备有新有旧,有主体和辅助之分,在设备检修方面,将维修费用与设备的件数作为主要标志,将设备分为A、B、C类,把维修费用累计百分数达到70%左右,设备件数累计百分数达到10%左右,作为A类重点管理;B类维修费用累计百分数达到90%左右(B类自身占20%左右),设备件数累计百分数达到40%左右(B类自身占30%左右);C类维修费用累计百分数达到100%(C类自身占10%左右),设备件数累计百分数达到100%(C类自身占60%左右);这二类分别作为主要和次要进行管理.在设备改造方面,同样也可运用ABC管理。企业的设备一般新旧并存,而且旧设备占多数。企业只能采取更新与改造相结合的手段,逐步提高设备的技术装备能力,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设备作为改造对象呢?可以将改造费用和改造后的效益作为重要标志分类,将改造费用少,效益高的作为A,将A类改造完后,再重新分类,继续改造新的A类。
篇9
关键词:港口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港口生产和设备的不断变化,给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设备管理工作者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设备管理理念,持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 港口设备综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对港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装卸机械化系统中各类设备的选型、构成以及比例问题,已投产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港口企业,其原有设备构成是否合理,凭主观臆断决策,没有在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改善设备总体构成的角度出发,研究、制定港口设备的能力分析和长远规划。
1.2 设备的“管、用、养、修”是港口生产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一直影响着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用成本。没有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因为设备问题拖港口生产后腿的现象。
1.3 港口设备管、用、养、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乏。港口作业密度的不均衡,港口经营成本的管控,部分作业追求短期效应,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人员大量精简,再加上港口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恶劣、机械设备管理使用者工资待遇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现有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波动大,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港口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港口设备维修保养手段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港口设备现代化的需要。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港口装卸作业中设备的使用工况十分恶劣,对设备保养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但是机械设备保养又受机具和生产任务的限制,常常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设备完好率降低,寿命缩短。
2 建立各项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建章立制是保证设备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设备使用、管理共同遵守的规范,除上级管理部门已形成的、规范化的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外,多年来根据工作实际、逐步对生产管理中的每一具体步骤、具体环节、具体设备,都相应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设备管理的重点是现场管理,根据设备现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设备的高效。现场可以反映出各个环节的问题,抓住了现场,等于抓住了管理的灵魂。
港口设备多为露天作业,作业环境较为恶劣,对其性能有着者较高的要求,我们根据港口作业的实际和设备的布局,先后制订了多种现场管理办法,使职工自觉地保养好自己所操作的设备,搞好设备周围环境的现场文明生产,使设备机械性能和技术状况得到保障,确保设备整洁、机容机貌良好。
尤其是作为煤碳码头的综合管理中,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担负全作业区的设备维修任务,维修质量和速度;影响装卸效率和经济成本。由于煤码头作业线长,机种多,机型大,专业性强,尤其是煤码头24小时连续作业,对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专业码头的技术设备管理工作应根据各港口的实际、规模大小、技术力量、人员配置和计件工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的管理。
3 加强港口设备综合管理的措施
3.1 设备管理观念的改善
需要注重设备的维护管理,也要重视设备计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的管理。另外,设备的一生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阶段可以看作各子系统。只有把这些系统中的纵向、横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理,才有能取得设备一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设备选购、修理、改造和委托制造方面,必须进行技术经济的论证和评价。要进行多方比较分析,这是决策的基础。
3.2 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
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改善原有设备的技术性能,增加设备的功能,使之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技术水平。另外,技术改造不同于设备大修,大修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没有新的技术含量。技术改造是用新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现有的技术设备,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
3.3 完善设备的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的目标,是使动力部门维持规定的工作能力,保证完成生产任务,或者说,是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在保持规定性能情况下运转。维修时产品产量,质量成本的影响,是通过设备的可利用率反映的。因此维修的任务以最合理的费用提供技术服务,以保证佳产所需的设备输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4 从设备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拓展设备管理思路
设备管理要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经济服务。设备是港口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港口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港口要完成生产计划,实现安全生产以及达到安全无事故目标,就必须重视和强化设备管理,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求得生产上的高效率和高效益。采用“航空式”管理模式,把设备的“零故障”管理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从设备的检查、维护、维修等方面入手,真抓实干。实行人员包车制度,并把维保人员的收入与设备的完好率直接挂钩考核,激励维保人员对设备保养维修的质量。
5 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推进全员设备管理
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设备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全员维修管理制度(简称TPM)是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制定和完善设备检查保养管理制度,充实专职检查保养人员,制定检查保养管理实施细则,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图,明确从管理者到员工的设备维修管理职责,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使设备全员维修管理体制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各项主要设备指标逐年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科学管理。计算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将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性能有很大提高,价格下降很快,各种性能卓越的软件大量涌现。加上企业压缩人员,加大管理力度,采用计算机管理设备已成为大势所趋。要作出科学的决策,必须对设备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必须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而这些只有使用计算机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现在,计算机已不像应用初期仅用于设备台账管理,而可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为设备管理提供了许多方便。例如,可以直接进入设备生产厂家的网页,查看最新的产品型号、性能、结构、价格等信息,为选型决策提供方便。在网上可以直接向厂家订购配件,省去许多中间环节,节约费用,工作也公开化了,可防止不正之风的产生。
6 结束语
港口设备的种类多,功能不一,承担着港口作业的重要任务。因此,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提高港口设备综合管理能力,对推动港口生产、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阳青龙.加强港口设备管理的探索[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9).
[2] 杨宗玖.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五点”工作法[J].中国设备工程,2011,(3).
[3] 杨旭杰,陈昌斌.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8).
[4] 陈海霞,董洪伟.浅谈港口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港口科技,2009,(5).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设备管理;探研
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为生产的主要承载体,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情况、故障状态等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设备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随着现代企业深化发展,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及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各种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地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进入研究和摸索的时期。作为现代制造主要承载体的设备,其管理也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如何将互联网的技术溶入设备管理中,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水平,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把故障预防水平和设备故障排除率大幅度提高,如何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当前设备管理的状况
在我国现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多样化,所以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从管理方式来看,企业对设备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静态统计式的管理模式,即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都需要设备的使用者在设备管理登记册中记录,再上交班组或车间。因此这种静态统计式的管理使得设备的变化信息大大滞后,同时也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设备状态不清的情况。
2“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模式是解决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在当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计算机管理、传感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时时性等特点,将设备管理放置到互联网状态下,实现在生产企业内部设备状况的实时共享。2.1搭建。“互联网+”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的实现需要将设备、计算机和使用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构建以设备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其面向用户,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生命周期维护、故障预警和故障维修的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2.2主要功能构建。(1)设备信息管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对设备建立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出产日期,设备的功能属性,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保养周期,设备出现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当前的使用状态,并可利用影像记录典型维修过程。使用者通过设备专属条码或编号可以在信息平台中时时查询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GPS定位,即可查询设备所在车间和所占工位。(2)构建设备工作任务卡。设备的工作任务包括:定期保养、正常工作、待机和维修等。在不同的工作任务周期,针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上机处理任务的人员依据工作任务卡完成即定的工作。(3)定期保养提醒。要保证设备能顺利、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设备的预防维护是必要环节。不同的设备,设备中的不同零件,根据使用周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效,因此系统将全部生产设备的计划保养和常规保养任务纳入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时间设置,到点提醒,跟踪执行进度以及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调整或变更。(4)维修管理跟踪。建立故障诊断维修专家系统,将故障点、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解决方案相关联,利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根据设备的异常点或故障情况自行初步诊断,发出报警信号,并同时生成初步的维修任务书,直接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实现实时响应,在最短时间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5)配件、备件管理。设备使用过程中,一些易损件需要长期有储备,建立配件、备件管理,基于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的维修频次,对配件、备件的数量进行跟踪,以及进库、出库管理,库存不足预警,优化采购及库存饱有量,保证配件、备件能及时采购合理补充。(6)任务追踪管理。根据任务情况,自工作任务后自动追踪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时,工作人员的占机时长,任务完成状态等信息,进而优化额定工作时间,核算工人的工时数,并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3外延功能构建。(1)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通过图片、文字或影像等信息传输,与设备生产企业互联,对设备出现本企业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启动远程故障诊断机制,让设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提出解决方案。(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自行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设备使用技术培训资料等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或讨论,在当前设备更新快,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更新的环境下,及时的提升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
3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只在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实业中的使用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比如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是在硬件设计完善的前提下,而对于设备管理来说,传统的设备多是单机工作,对信息特别是使用情况和故障信息的提取必须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必要的信号源,这是一项集传感、监测、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还需要加大力度开发与研究。同时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企业中专门从事互联网使用和维护的一般为专业的IT人士,而管理和维修人员多数对设备熟悉,对互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他们基本只懂简单的应用互联网,但并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合,最终影响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效果。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有待提高的。
4结束语
不论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否充足,“互联网+”的模式将是未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研“互联网+”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为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
作者:邓岐杏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方东红,岳鑫隆,王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67-27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