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学生
1. 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又是物理学习或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教学中,不管是“接受学习”或者是“发现学习”,教师或教材的干预绝对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观察、经验、知觉、操作、实验、探索和思维等必要的心理活动。正是这些心理活动以及个体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出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情境的异同点,抽出其本质的、有别于其它的特点的属性,借此形成物理概念。形成初步概念以后,还要从与其它概念的比较、分析中,从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中,从学习有关的物理规律中,从反复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2. 概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2.1 表象引入,去伪存真。表物理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物理表象的作用是桥梁和中间环节。有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不能进一步观察和感知时,物理表象就成为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和具体思维的材料。物理表象逐渐地概括和抽象,使它离开直觉性基础,抽去它的形象的内容,就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要建立生动的概念表象,可以通过以下手段:(1)出示实物,进行实验。(2) 通过多媒体展示,如演示机械波的波动情况以及原子物理中的问题。(3)运用学生的亲身经验,列举实例,唤起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为建立概念创造条件。(4)对于抽象性相对较高的物理概念,则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形象,建立类比表象。(5)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描述,让学生展示丰富想象。
2.2 还原对规律认识的历史,注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利用科学史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把教科书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历史进程中所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基础,有机的渗透科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把讲授知识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物理课程中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知识,还可以从中学习和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2.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注重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概念教学教学中,利用实验等手段探究,不但可以掌握概念本身的实质意义,而且可以体现新课程的多维教学目标。
2.4 理解内涵、掌握外延。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概念引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概念、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来获得新的概念。比方用“比值”的方法进行某些物理量的概念教学时,例如:加速度、平均速度、电场强度、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在建立这些概念时,我们应向学生交代物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搞清这类概念表达的状态变化率、效果或物质某些方面的属性等,从这些量度公式中理解它们的物理过程与物理符号的真实内容,切忌被数学符号形式化,忽视了物理概念的丰富内容,一定要从量度公式中揭示所定义的概念与有关概念的真实依存关系和物理过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和乱用。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在他们继续学习电势、电容、电源电动势等概念时,就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5 在运用概念过程中得到巩固。(1)通过纠正错误前概念来巩固概念。物理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以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个别特殊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通过实践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的信息进行判断,作出明确选择,进而使被选择的信息与原有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基本看法相互作用,从而使原有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基本看法更加充实、完善或发生根本改变。(2)采用变式, 加强概念的综合运用。以某一原形题为基础,实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在解题中熟练而灵活地掌握物理概念。
2.6 类比扩展,深化概念,形成体系。任何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概念系统就是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反映。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在相应的概念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也只有在概念系统中去掌握物理概念,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它。通常,概念的系统化阶段一般在单元小结,复习阶段完成,每结束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学都应进行归类与分类。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的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教学概念体系中去。对一些邻近或联系密切的概念可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篇2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在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进行科学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切实制定三维目标
1.研究教材内容和结构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单元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达到能概述教材内容和知识要点的程度,从而为理解和把握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和把握教材包括熟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同步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3.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在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既是教师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环节,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根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三、重视学情研究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1.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的自然过渡和温故知新的有机衔接。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一节课,学生对生活中各类白酒的色、态、味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观察、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并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
“多元化的社会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当前教师们的一个共同的感叹。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自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3.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产生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篇3
随着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意识到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科学概念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学生走进科学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之前积累的相关生活经验,包括过去学习与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现象,以及他们的想法,这就是科学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原创性”“顽固性”“自发性”等特点。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遭遇困境,发现与前概念的冲突,是转变学生科学前概念的重要一步。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使学习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依据教材知识间的联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学生普遍认为只要用力就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可是在做实验时却发现用力弯曲、挤压尺子,拉、扯橡皮筋并没有发出声音,这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拉橡皮筋反而没有发出声音?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实验:把尺子放在桌子一角,让它长出桌子15厘米,用手轻轻拨动它,结果发出响亮的声音;把橡皮筋套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轻轻地拨动,也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用力弯曲、挤压钢尺,用力拉、扯橡皮筋却发不出声音”这一认知冲突,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在心田里播下了“火种”。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力的作用下,重复地做上下运动才会使物体发出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引入概念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实验,理解概念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里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动手实验而得出的,能否做好实验,对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除了做好课本的实验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如“溶解的快慢”一课,比较观察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的实验,我把食盐换成高锰酸钾,这样学生能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哪一杯溶解得更快。
2. 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单靠书本中现有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对于概念抽象、难度大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补充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讲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补充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军鼓,用小槌轻轻地敲,使其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鼓面是否振动。第一次学生没有观察到振动。再敲一次,还是没有观察到振动。为了引导学生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借助其他物体来帮助学生观察,比如把乒乓球放在鼓面,敲鼓时乒乓球就会在鼓面跳动。借助乒乓球让学生发现鼓发出声音在于振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原理。
3.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教师演 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更清晰、直观、印象更深刻,因此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预测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瓶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观察事件、交流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步骤。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先取一只烧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全班同学……
通过这样的改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特别是探究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交流讨论,强化概念
我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抓住关键适时点拨,强化概念恰到好处,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网络。在互通“情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磁铁有磁性”一课,首先呈现实验材料:磁铁、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线、玻璃珠、铝片、铜钥匙、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等。我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吗?”鼓励学生大胆地预测,并填写所预测的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有的学生说:“我预测铜钥匙、铝片、纸片、玻璃珠、布这些不能被磁铁吸引,其他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有的学生说:“铜钥匙、铝片是金属,金属就可以被磁铁吸引。”这就出现了意见分歧。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验证,交流讨论,鼓励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别的同学的看法。交流汇报时,有个学生说:“我们组的猜测与实验结果不一样,原以为是金属就会被磁铁吸引,其实金属物品不一定都会被磁铁吸引。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用铁做的,因此铜钥匙、铝片就不能被磁铁吸引。”……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讨论、实验,凸现了概念之间的矛盾;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金属不一定都会被磁铁吸引,强化了磁铁能吸引铁的概念。
四、知识反馈,应用概念
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把所学的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解释有关的科学问题和现象。此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反馈,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我让学生寻找身体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很快说出是“喉咙”,因为人讲话是因为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篇4
关键词 化学概念 学困原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初三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化学学科探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已形成的日常生活经验概念会对科学概念产生干扰。例如学习混合物与纯净物时,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等。(2)化学概念繁多。初中化学涉及概念种类繁多,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概念、化学用语概念、物质分类概念。有些概念既抽象,又相互关联,特别是学习化学概念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记忆困难。(3)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有: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讲清定义,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忽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不能依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概念教学作出合理定位;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2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2.1 运用课本实验,形成化学概念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化学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素材,又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概念时,课本上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此外,教师还可就地取材改变实验,例如在做物理和化学变化实验时变成撕纸、燃烧纸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撕纸和燃烧纸前后纸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很快会答出以下两点:撕纸前后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而纸燃烧后白色的纸变成黑色灰烬,不再是纸了。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出:撕纸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燃烧纸的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通过对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形成概念,还能加深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2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理解微观概念
人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但对初中生来说,要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概念很难想象,更难理解。因此学分子和原子等微观概念时,教师可利用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将微观粒子宏观化,就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的结构,进而理解原子、分子等概念。
2.3 强调关键字、词,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繁多,只靠死记硬背不可能真正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概念用词严密,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对概念逐字逐词地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例如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时,首先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其次强调是由几种元素组成。
又如学酸和碱的概念时要强调“全部”二字,以KHSO4和Cu2(OH)2CO3两种物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理解酸和碱的概念,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全部”二字,否则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难于区别。
2.4 深挖概念内涵,理解概念
初中好多化学概念中知识点层次较多,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化学概念深入剖析,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如“固体溶解度”概念是初中化学难点之一,因为这个概念里涉及的知识点层次多且句子比较长,学生往往理解不够全面。但如果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①强调在一定温度下;②必须指明溶剂的量是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满足上述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通过剖析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更容易理解。再如催化剂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变与不变的具体含义。因此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含。
2.5 加强概念间的关联,从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是容易混淆的。为了让学生对概念有较深的理解,要加强概念间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原子量和原子质量这两概念要联系在一起学;有的要从正反两面来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中和反应”的概念,从正面来讲: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么从反面来讲: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启发学生从正反两面积极思维,反复推敲,有利于突出概念关键点,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6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解概念
概念形成后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组织有效练习,习题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三是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2.7 变式或变形概念,帮助理解概念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①化合反应:A+B=AB;②分解反应:AB=A+B;③置换反应:A+BC=AC+B;④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这样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容易记忆和理解。
2.8 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防止混淆概念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课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此可见,新课程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因此,要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开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二、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非常喜爱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是不知疲倦的。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把学习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一位外国心理学家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学生热爱数学。兴趣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攀登高峰。
(二)加深和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智力。
有些知识用游戏的形式,儿童容易记忆。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对比实验,第一组儿童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学习词语;第二组儿童用游戏的方式学习;第三组儿童既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又辅以游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组儿童的学习效果最好。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对乘法表、求积公式、计算法则,用游戏的形式练习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用“找朋友”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数的组成的知识。又如学生往往会把计量单位的进率搞错。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能配合课堂教学,巩固数学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后,要学习“拼图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拼成什么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结果,学生拼出的图形各种各样,有的拼成了一条小船,有的拼成了一棵树,有的拼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等等。在这样的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有了萌芽的机会。
三、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积极举手发言等一些外在形式,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要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所以在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相比,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学习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高数学能力。切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人人都积极参与,但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
(三)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学生学习个性方式化程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对,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的这种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相同,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把你的设想继续探究下去,会有新的发现,这个小组的分工很科学,研究很深入等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四、结语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70-01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成为老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新的课标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能够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概念轻描淡写,一代而过,或者即使注重理解,也只是机械的生搬例子,很少注重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学生解题,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比如说在讲解映射时,很多老师只是用书上的图表来解释,很多同学好像理解了,但真正在以后的应用时却又把握不准,无从下手。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数学概念,也许效果会好很多。基于此,本人认为,要想加强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备课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时,老师带了一口袋糖果给学生,并提出谁回答对他的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他的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以后依次回答对后一个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都纷纷回答问题,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的概念最好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相近
数学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即可。比如本人在江单调递增函数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抽象化,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使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所以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三、在讲授新的数学概念时,让学生多举例子,多用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教学,并尽可能的让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有位女老师在怀孕期间刚好上到了《概率》中的随机事件,有个同学马上说“老师,您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位老师当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学生一看老师把自己都当成了研究素材,一方面觉得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概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且还帮着分析,马上来了劲头,纷纷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加以巩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高中学生的课务多,学业繁重,如果不及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复习,难免出现遗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有相似的相近的概念出现时,要多加以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巩固。在解题过程中,也要借机复习。在本人看来,大多题目的条件都明显的是利用与定义相近的表述来给出,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先复习定义,然后读题目,并把定义和题目翻译成同一种数学语言,然后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复习定义,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本人所代办级有一段时间学生买体育彩票的比较多,偶然一次被我看见了,他们以为我会批评他们,结果却是我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这张彩票中将的概率是多大,事先有没有通过概率知识研究过?学生一听,马上就和我讨论起这个问题来,我借机让他把概率的
五、重视数学定义的教学,还要重视三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
由于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来说,更具抽象性,如果不能将数学概念熟练的在三种数学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会严重的阻碍学生的解题,特别是现在的数学题目叙述越来越精练、简洁,如果不能将题目的条件与已学知识很好的连接,并进行转化,就会造成程思维受阻,解题不顺。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对有些概念作适当的补充,增补必要的、生动的说明。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并尽量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本质。掌控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对学生解题有好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从这些方面来说,搞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就实现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开放式;数学教学;新课改理念
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工夫,使课堂充满生趣。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教学环境的开放
在开放式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性格愉快开朗、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创新能力随之提高。压抑的课堂学习氛围和禁锢的思维意识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开放式教学的理想课堂必须需要确立三点。
1.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2.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要起到帮助、引导、鼓励、促进和组织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教师和学生要经常相互沟通和交流,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真诚倾听,彼此相互尊重。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开放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 丰富多彩,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开放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育形势下的大力发展与深化改革的趋势,是广大师生的科研重点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3
3.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未来出版社,2001
4.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2003.8
5.潘新德,《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数学》,2000.9.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用活教材;学活教材
如何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成为了课改实验的核心问题,这次的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严峻性的考验,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性地实践。
1 师生的心灵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如“老师,你今天读得真动情。”“老师,你的字真好!”“老师,你这个地方讲得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评头论足”,真正拉近了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体现了师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融洽关系,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直言的品质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精神,增强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和愉悦自豪感。
平日里,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动作,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起学生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的一句句祝福的话语,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2 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学习乐园”,“小课题研究”,“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的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3 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后,学生自豪地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我们在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经验,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童趣,完美了人生。”
4 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有序展开的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前提转变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人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人自己的思维定式。
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前概念;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将小学生接受正规教育之前自身形成的一些概念或者思想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前概念。在当前的形式下,有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问题却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甚至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观念与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1.前概念概述
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上学之前的前概念而言,实践中有很多的理解方式和思考角度。以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来看,小学的前概念形成是非常正常和必然的,这主要是因为前概念的形成体现出了认知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前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含义去转换一下,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自然地接受下来,正确的形成过程应当如此。从实践来看,小学生阅历有限并不代表着其先前的所有经验都是错误或者前考虑的,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所建立所谓科学概念,虽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或者片面性,但同时也能找到其合理之处。在小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很少有人将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自己理解的那一部分上。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经过了学习或认知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去放弃所谓的前概念,而是在对新的概念不断排斥和扭曲的基础上尽量找到一些与其概念想通的部分,并将新概念与前概念融为一体。
2.前概念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自然现象和相关事物的原有概念转变与发展,并非是所有接受信息渐渐沉淀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动态的、渐变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或者引导者,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去认知和利用小学生前概念意识中的积极部分.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地去利用;对于消极或者错误的一面,并非置之不理,而是要尽可能地以实现概念上的转变为最终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去了解小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生活阅历背景,尤其要指导小学生思想观念中有什么样的概念比较片面,或者是相互对立的,要充分地运用当前小学生自己的原创概念去制造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样一个场景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及时地对前概念进行自我转变。前概念实际上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简单地通过告知转变前概念是于事无补的,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有将前概念与现代科学概念相互碰撞,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在矛盾与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转变概念。
3.前概念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好了,对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前概念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概念基础上的深刻转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以电学为例进行说明。在为上课之前多数学生只是知道电池、导线加上灯泡,连接在一起就能使灯泡发亮,而这一电路串联或者并联等并不知晓,想法却是千奇百怪。小学生的脑海里中实际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电路印象,教师只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电池、导线和灯泡,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前概念想法。小学生拿到材料之后通常会比较兴奋,但几分钟之后很少有人成功,更不用说将电路图画出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灯泡不亮的原因,并对其前概念进行再一次的认知,但发现问题时,也就是找到了前概念中的缺陷与不足,自然也就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转变。
第二,通过试验去修正前概念中的错误内容。以上是关于如何转变或改变错的前概念,而这一点则是对前概念中的错误部分进行改正。比如,在上“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将钢珠放置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则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有的学生会认为仍然在原位置不会发生位移,有的学生则认为会跑到条形磁铁的两端,这两种观点均是基于学生前概念意识进行的猜测,其中大部分认为会在中间位置。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经过多次实验以后惊奇地发现钢珠总是由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滚向两端。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前概念是存在着问题的,虽然形式上看是错误的,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想到了磁性这一因素,只是在判断磁性问题上存在着问题。根据这一冲突,自然就引出了钢珠为什么会想两边滚动问题的思考。通过实验大家都知道了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表现出来的磁性,但新产生的问题是同一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磁性呢?条形磁铁中的哪一部位磁性会最强呢?在这种反复的认知冲突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松.成功的彼岸——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
[2]史柏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3]施伟芬.应用数字化科学教学纠正小学生错误前概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4]李伟明.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几点尝试[J].小学科学:教师,2012(02)
[5]吴金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