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

篇1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篇2

1.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每一位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但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存在偏见,忽略后进生心理,严重戳伤后进生的自尊心。他们内心的温暖需求得不到满足,只会导致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尊重后进生,关心后进生不仅是简单做到而已,更重要的还是让后进生体会到老师的这份尊重与关心。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不断地与其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周记、留言簿等与其沟通,及时发现后进生的思想变化,并在不断地交流中挖掘他们言行中的积极一面,对其树立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建立起来,更需要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维护。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浓浓师爱,他自然对老师产生充满感激,同时将这份感激转移到提高学习成绩上来。

2. 具体分析后进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

具体分析后进生的心理,并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是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后进生的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概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身的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及自身社会关系全面的认知。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稳定的看法,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和某些生活事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改变自身的自我概念。学生时代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引导后进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建构准确、积极地自我概念,也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巧立平台,发挥后进生特长,树立其自信心

后进生通常成绩较差,由于一直处于班级成绩排名末尾,造成心理上的自卑,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他们自身拥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却一直被忽视。有些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虽相对较差,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一定的特长,如组织能力、体育、音乐等。教师可以以此给予后进生相应的施展平台,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也让其他同学有机会了解他们,不再孤立他们。这也是培养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举措。

4. 关心后进生学习,适当辅导,适时强化

作为教师,也可针对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耐心辅导,并在后进生不断努力的同时给予适时的强化。所谓强化,是指当后进生表现出转化过程中的积极行为,则进行适当的奖励或减免惩罚。后进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教师需要针对他们的情况,降低授课的深度,减缓授课的速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后进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对于后进生的进步给予表扬。

5. 加强家校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则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到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会“一笔勾销”。要使后进生的转化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作为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使后进生不断进步。

篇3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1.自卑感。因为城乡消费、语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到自卑感,缺乏自信。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部分流动儿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2.孤独感。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若加之因为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3.被歧视感。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其就读的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插班生”、“乡下人”。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疏远和冷淡。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

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

1.学习动机缺乏。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2.学习适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城市学校里,教学进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通常流动儿童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构建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不良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方式、频繁流动的现实、老师的偏见以及社会制度带来的歧视和排斥等因素都会引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从系统观点来看,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应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从宏观层面,需要改革基于户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制定科学政策和完善流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从中观层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微观层面,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协调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城市学校教师应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校生活,同时开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培养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并通过社区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一)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城市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的主阵地,重点任务是为流动儿童营造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型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等。1.学校管理者的工作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谐、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城市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并制定相应制度,杜绝歧视学生行为。2.班主任的工作打造一个温暖、宽松的班集体,帮助流动儿童减少转学带来的不适应。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以正面的评价,创设平台展示他们的特长,给以合适的岗位,让其参与班级的管理,从而使其融入新集体。同时要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有关友情结对、感恩父母与老师、成长路上等“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给予流动儿童爱的滋润,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其孤独感。3.科任教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流动儿童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给予流动儿童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优势视角看到孩子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帮助流动儿童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给予弱势学科辅导。同时教育班级同学互帮互助互爱,在学习上结成对子,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习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参加“爱心妈妈”、“爱心屋”等关爱帮扶活动。4.心理老师的工作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自理、自护、自尊、自律、自强、健康、学习、亲情、交友等广泛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或小组参与和体验的形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心理辅导软硬件设施建设,如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心理测评软件。定期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人际、自我成长等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流动儿童拥有积极阳光心态,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习惯、求知、为人、处事等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引导。但研究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存在问题。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生计奔波,甚至居无定所,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品德以及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则是因为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无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长不必参与教育;一方面认为照顾孩子生活即可,其他不重要。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2.家长榜样示范缺乏。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常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反而容易将自身不良情绪、不良思想和习惯转嫁或传递给孩子,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3.学习环境欠佳。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也没有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辅助设备。同时,大多数流动儿童课余时间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甚至睡眠不足,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4.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较少给予孩子情感温暖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较少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不稳定,家庭心理氛围压抑、紧张,使得流动儿童有较强烈的自卑、孤独心理,较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易受挫折。基于以上分析,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与培训、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亲子主题活动,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

篇4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为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辅导的方案的集合。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及相关家长、老师进行相关调查访谈,发现近34%的学生存在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注意力的发展方面表现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篇5

近十多年来,各地的社区都普遍开设了家长学校。绝大多数家长学校是由社区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以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授教育理论与方法。这种培训形式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少授课现场出现台上讲者声情并茂,台下听者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听的时候轰轰烈烈,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知如何着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讲课者与听课者缺乏互动;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每个家长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家长学校的培训效果,我们在社区中开展了家长辅导的试验,尝试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开展培训。

一、亲子教育团体的特征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有着独立、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是许多行业用来培训专业人才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所进行的助人过程,是一种助人的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强调其预防的作用,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简而言之,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方式”去辅导他人的一种辅导模式。

(二)家长团体的特征

1.专家和学习者是一种辅导关系――真诚、同感、尊重。在亲子团体中,教者称为导师,团体辅导以家长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者,又是程序执行的促进者和团体动力的催化者。

2.导师要创设一个安全、信任、的团体情境,要接纳每一位家长、营造安全的情境。

3.导师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活动之中,经历热身、互动、凝聚、解难、结束等几个发展阶段。

4.辅导过程体现成人有效学习的特点,既要有由外到内的认知学习,又要特别体现以人为本的由内到外的体验学习――在团体中建立关系、自我探索、自我了解、采取行

动等。

5.活动内容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充实,以成长性的活动为主。主题选择符合家长的需要,能举实例,实例最好是现代的、身边的,有录像和采访更佳。

6.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促进参与者的互动。

二、亲子教育团体的类型

亲子教育的团体可以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两大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父母成长工作坊

父母成长工作坊就是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和事件,模拟为室内的小组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常见的有“自尊感提升工作坊”“父母情绪管理”等。

(二)亲子平行沟通小组

亲子平行沟通小组即父母与孩子分别组成小组,同步开展联合辅导活动,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如受虐的妇女及其子女、单亲父母及其子女等。对于这些辅导,采用平行小组的形式更为有效。其优势在于亲、子都清楚了解他们的共同目标,效果更佳;亲子在辅导过程中进一步沟通,增进认识,建立新的关系,积极面对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团体动力可以促进亲子双方提高信心和勇气;亲子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亲子共享体验活动

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例如读书会、参观博物馆、参观科技馆、参观文化艺术展等。

(四)亲子历奇训练营

历奇辅导综合户外拓展、历奇训练、体验学习、助人自助等多方面内容,帮助成员提升自我概念和团队精神。

(五)亲子团康辅导训练营

以开展康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教育团体。团体康乐活动的内容有唱歌、唱游、带动唱、游戏、土风舞等,辅导者将这些内容进一步深化,运用团体的方法和技巧带领成员,就可以达到辅导层面的效果。

(六)亲子戏剧工作坊

选用亲子日常的普遍事例,或者事先准备好童话剧、课本剧,用 “角色扮演”的技巧,协助团体成员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排演出来,并在演出过程中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改变不良认知,宣泄情感,学习新的行为,实现辅导的目标。

三、亲子教育团体的设计

(一)订立团体辅导目标

组团之前,首先调查家长的需求是什么,即这个团体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团体辅导工作的第一要务,因为团体的目标是导师和家长努力的方向,也是评价的标准。订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形势、导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团体目标应文字化、具体化,并要分解到团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

(二)招募甄选成员

招募团体的成员,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例如,招募期望型和溺爱型的两类家长成员,就要在招募时进行测试,甄别分类。具体应考虑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技术能力、参加辅导团体的经验等因素。

(三)组团的具体工作

首先是宣传、广告、动员等工作,动员目标家长参加;然后确定地点和时间并进行首次见面谈话、测试和甄选;最后,介绍本次团体的目标、辅导的内容、方法、期望,签订共同遵守的协定,分组和导师

见面。

(四)设计辅导程序

设计辅导程序首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有结构性。团体辅导活动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之分。结构性活动就是围绕某一目标而开展的系列化的活动。结构性活动要按照团体活动的发展阶段来进行活动设计,从热身期―互动期―凝聚期―工作期―结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程序的设计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设计好辅导活动后,还要考虑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活动就是活动在一天或连续几天进行,比如利用假期组织若干个家长学校的成员进行培训。

四、团体活动实施过程及效果

(一)团体活动实施过程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活动方式。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组织讨论,交流彼此的教子心得,在活动中领悟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技巧,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分享自己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鉴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验证,故采用定性方法对此次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定性方法主要包括主持者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的家庭作业和团体活动后进行的问卷

调查。

从我们的观察记录来看,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教子观念与方法,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分享运用新技巧后孩子的行为发生的可喜变化。从家长设计的两个教育方案(分数奖励日程表、家庭合约)与家庭作业来看,家长们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技巧运用于教育孩子的实际中;有些家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合约”,不仅对孩子提出了如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听从父母合理的建议等要求,而且合约中还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例如,每天允许孩子看一小时电视、父母不能大声骂小孩、不能无理阻碍小孩做感兴趣的事等。从这些作业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技巧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团体活动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这次培训,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民主的观念、合理期望的观念等)有了较大的转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技巧(奖励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观念和技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有着独特的作用。团体辅导强调主持人要以真诚、同感的心态,通过创设宽松、无批评的心理环境,让团体成员在活动中大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达到自我领悟、共同提高的效果。家长参加团体辅导后会发现其他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这对于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帮助。在团体辅导中,家长会得到多方的帮助与感情支持,同时也会去帮助与支持别人,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工作坊的内容较切合家长的实际,既有教育观念的研讨,又有教育技巧的学习。这些教育观念与技巧对于既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太懂得怎么教好孩子的家长来说,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篇6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约3700字)

参考书籍:

篇7

开学初,我校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建立学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特别要制订好学校安全方面的各项应急预案,出现状况时能及时应对,并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1、月日下午第三节课退后,在全校开展一次疏散演练。演练活动周密部署,做到有计划、有预案、有评估、有总结,通过演练使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优化疏散线路,提高疏散时效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2、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教育。在月日当天,通过国旗下讲话、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教育,比如安全行走、安全骑车、安全乘车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同时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火灾的危害,懂得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和扑灭火灾的基本方法,掌握消防知识和逃生能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目标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并正常开展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情感上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要全天候开放,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及时对学生、学生家长进行疏导,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篇8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是自然而发,充满愉悦、自愿而无特定目标的活动。联合国的声明中强调:“游戏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并使其从中受到教育。”游戏可分为竞赛性游戏和非竞赛性游戏,也可分为破坏性游戏和建设性游戏等。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效果: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和焦虑,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破坏性游戏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建设性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记忆力。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最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室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室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室中最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篇9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进入初中,学生们大都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业也格外重视。但是经过几次学业考试后,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学生开始增多,即出现学习潜能开发不足,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的学业不良现象。

学业发展适应不良导致学习潜能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大量存在。以往学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重复学习、加深拓展知识内容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家长也会请课外辅导教师进行辅导等。但这些方法未能涉及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重塑性有限,学生学业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学生则因更多无效重复学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活动成为现阶段中学教育的一大研究内容。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单一指向学生,还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生态文化环境。

开发学生潜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单单属于教育学、伦理道德的范畴,仅仅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2010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借助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辅导来挖掘初中学生内心固有的积极力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学业发展。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能够培育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是学生优化自身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切身体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形式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小组心理辅导为主。同时,我校使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根据学生学业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因素,我们将“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定为:

1.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帮助他们积极客观地认知自我、认识考试挫折,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协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业发展挫折,形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3.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业,提升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能开发”活动的理论论证

1.影响初中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较不稳定,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均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意志不强,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观念存在偏差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考试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过多的负面情绪体验,缺乏教师和同伴的社会支持等。学习的失败经验进一步积累,最终形成“无能”的自我设限心理,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回避行为,失去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和信心,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能被抑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的水平。

2.小组心理辅导开发潜能的价值

小组心理辅导是借助团体动力及交互作用以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的历程。小组一般由8~12名有相似发展困惑的成员组成,成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自我感受和探索,借助小组的支持、回馈、建议及经验分享等人际互动为自己带来觉察、思考。

小组中成员“和别人一样”的感觉,“归属”的体验,使学生消除了顾虑;小组的多向沟通使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组员之间彼此帮助、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能体会到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力量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吸纳周围人的优点,发挥个人潜能。

四、“学能开发”活动的设计实施

1.活动内容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力量,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能帮助个体重新调整不合理的认知,使之产生合理信念,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后果。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进而促进其学业发展是“学能开发”活动的主旨目标。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性情绪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为理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使之掌握自我肯定、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等为辅导目标,设计了四部分共十四个单元的辅导内容。

第一部分:点亮初中生活。包含两个单元的活动,主要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营造、体验良好的小组内和谐、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人际氛围,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为以后的活动内容奠基。

第二部分:唤醒自我潜能。包含四个单元的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

第三部分:提升学习智慧。包含五个单元的活动,在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潜能及局限的基础上掌握制定目标、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时间管理等技能。

第四部分:做学习的主人。包含三个单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合理认识考试,学习情绪管理的策略。

2.活动内容的实施方案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活动的实施主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班级或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或校本课程时间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进行辅导,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学生小组辅导和家长心理沙龙,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培训,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小组辅导

学生小组辅导主要以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惑为辅导任务,而这些困惑正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根源。小组辅导在协助学生解决群体相似的发展困惑的同时满足个体的需要。学能测评是学校学能开发辅导持续开展的又一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测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监控”等专业测评,学业成绩的变化是反映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程度的有效指标。

(2)师长沙龙培训

我校非常重视开展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首先,我们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多次派出心理教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等专业认证培训,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增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其次,通过组建教师效能团体,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使大家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意识,帮助班主任、科任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导师。

家庭教育给学生的学业发展打下了情感基础,家长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性格,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学校特组建家长心理沙龙,探讨 “如何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学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层面理解和支持孩子正确面对学业困难,为孩子的学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五、“学能开发”活动的效果反馈

1.小组中学生的成长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尽管在我校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学生L说:“在学习上,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比如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引起了我对训练方式的注意,这对以后的成绩提高的确有帮助。还有就是进行即时反思,让我更快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通过小组活动,成员不仅建立了相互支持的网络,还将小组活动的收获和转变带回班级,从而影响和感染了更多的学生。一位班主任在反馈中写到:“作为班主任,我感受到了学生在思维、情绪、学习方式、待人接物方面的明显变化,受他们的影响,我们七班在变,而且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是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我校参加初中“学习潜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的学生,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均有了显著提高。

2.教师与家长的成长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小组提供了教师之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分享,促使教师反思、重塑个人的教育行为。

W老师说:“以前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能令自己满意的表现时,我更多选择批评、指责的方式去告诫、提醒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不仅占用了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学生们对此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通过小组活动,我的教育观念已由原来的‘爱之深、责之切’转变为‘亲其师,信其道’。”

父母心理沙龙结束时,家长们都表示,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改变。大多数家长的态度开始由抱怨孩子不努力转为主动思考如何帮着孩子去努力。

Z 的爸爸说:“小组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意识到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曾经的职业角色总是让自己居高临下,更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而忽略女儿的感受,总觉得女儿应该做得更好。小组活动让我逐步了解了在与女儿沟通时,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帮她摆脱胆怯、获得信心。”

3.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