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
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小学奥数;训练;技巧;体会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问,如果能感受到它的丰富、有趣,我想,每个人都会爱上它。没有哪个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主动性,才能更自主地去探索美妙的数学花园。
首先一定不要流露出“奥数如何如何难学”、“奥数如何如何枯燥”、“为了升学你不得不学奥数”之类的语言;其次要注重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比如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也一定要鼓励并且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越学越聪明;最后进行相关竞赛,挑战会大大的刺激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解题时应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1、等量代换。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曹冲称象”就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例如:百货商店运来360双运动鞋,分别装在3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3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鞋一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运动鞋?
提示:我们根据“3个纸箱同一个木箱装的鞋一样多”,把纸箱换成木箱,也就是说,把360双运动鞋全部用木箱装,不用纸箱装。根据已知条件,6个纸箱里的鞋刚好装满2个木箱,再加上原来已装好的3个木箱,一共是5个木箱。这样,题目就变为“把360运动鞋平均装在5个木箱里,平均每个木装多少双运动鞋?”可以求出每个木箱装多少双运动鞋。也就能求出一个纸箱装多少运动鞋了。
2、化大为小找规律。如果碰到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数目较大的问题,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
例如:8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
提示: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
第一条直线:分成2块
第二条直线:分成2+2=4块
第三条直线:分成2+2+3=7块
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8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2+(2+3+4+5+6+7+8)=2+35=37(块)
这就是说,8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37块。
3、移多补少。在解决有关求“平均”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
例如:某机器厂装配农用三轮车,第一天装配60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8台,第三、第四两天装配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4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
如果用常规解法就是用四天装配总台数除以4,综合算式为:[60+(60+8)+(60×2+4)]÷4=63(台)
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假设每天都装配60台,那么四天一共多装配8+4=12(台),把这12台平均分成四份,12÷4=3(台),因此,平均每天装配60+3=63(台),综合算式为:60+(8+2)÷4=63(台)
4、找隐含条件。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往往是分析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审题时如果感到条件不足,你不妨提醒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什么隐含条件?
一个家庭由丈夫、妻子、女儿和儿子组成,他们的年龄和是78岁。丈夫比妻子大4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4年前这个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是60岁。请问:这个家庭成员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隐含条件,可以推知:儿子今年才2岁
由“女儿比儿子大2岁”可以算出女儿今年是:2+2=4(岁)
从而可知,丈夫与妻子现在的年龄和是:78-(2+4)=72(岁)
由他们的年龄差是3岁,容易算出丈夫今年是:(72+4)÷2=38(岁),妻子今年是:72-38=34(岁)
5、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也就是要会抓住结果找原因。我们解数学题,也应当学会这种顺藤摸瓜,分析因果关系的本领。
例如: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2杯水,连瓶共重360克。如果倒进7杯水,连瓶共重76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
我们先把两次倒水的情况作一次比较。
从水和瓶的总重量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重了“760-360=400(克)”,怎么会多400克呢?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倒了“7-2=5(杯)”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每杯水的重量为:400÷5=80(克)。从而空瓶重量360- 80×2=200 (克)
总之,在小学奥数的训练中我们要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开拓多项思维,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忠. 小学“奥数”训练三必要[J]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顽皮好动,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要想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听课注意,必须让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在口头讲解,不能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情感的浪花。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担负着培养孩子能力的重任,如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我们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去对症下药,在课堂上,我们应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嘴,甚至动动腿,然后伴随着思维的运动去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笔者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多年,现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抽象概念具体化。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性极强的科学知识,要想让思维能力较低的小学生去学习抽象符号表示的抽象事理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去进行教学。由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来引入数学知识,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感知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认数”2时,我们可以用被所有小朋友喜欢的动画形象去吸引学生们识数。现在的孩子们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了,于是,教师在做PPT课件时要去贴合孩子们的内心喜好,在图片选取时一定要挑选能吸引孩子们眼球的事物,把吸引孩子们听课注意的因素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播放动画片的歌曲做背景,然后截取一只羊的画面,复习学过的数字1,然后再出现两只羊的画面,让学生们认识数字2,然后让学生举例自己认识的2,当学生对数字2有了具体认识之后,再把两个不同的画面一一对比,让学生比较1和2的大小。当孩子的眼光被深深吸引,他们才有兴趣去参与课堂教学。
第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数学知识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不觉得数学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相反,让他们认为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存在,就在身边发生。这样能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去学习、消化和巩固知识。所以,善于挖掘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素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给同学们把生活化的场景——超市搬到了课堂上。首先是老师当收银员,把准备好的字典、茶杯、胶水等几样物品贴上价格标签,然后让几位同学扮成顾客来买东西。然后又在学习小组内展开活动,让大家都有机会使用学具中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下,学生们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运用。
第三,教学内容直观化。
直观性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直接感知,促进其注意力的发展,刺激其思维过程,使其构成鲜明而确切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内容、形成概念、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或是生活中常见的直观教具,吸引注意力,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重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要注意多运用身边的直观化事物将例题或习题稍加改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事物或加或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因看到物体数量的增减而形成直观形象意识,从而真正认识到加是增多了,减是变少了。如我们一上课用学生的作业本的发放做直观化教学案例:“老师这里有十本作业本,老师先发下去五本,大家看看还有几本?学生直观地看到厚的一摞作业本变少了,知道了这样要用减法。“然后又交上来三本,现在有几本作业本?”学生们直观认识到比五本又增加了三本,所以,直观对比之中,对加、减的认识明确了。
第四,抽象数理操作化。
篇5
关键词:“依理”思考;有序思考;在情境中思考;直观到抽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19―02
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思考,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一、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中,培养孩子“依理”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标指出,“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我们的孩子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中,我注重启发引导,使孩子养成“依理”思考的习惯。
在低年级孩子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这四种运算的意义不仅是其他学习的基础,还是孩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如果教师单独问孩子“加、减、乘、除”的意义时,孩子都能流畅地说出它们的大概意义,即:“加”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起来;“乘”也是合起来的意思,但是是把几个相同的数合起来的简便运算;“减”是去掉一部分;“除”则是平均分物体。但是,四种意义都学习了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综合运用时,孩子们就会出现混淆的现象,分不清彼此。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解决问题,我通常在孩子列式解决完问题之后,乘势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简单的一个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梳理,学生在简单的问题之中不但巩固深化了基础知识,加深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而且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这样,在教师的几次引导之后,再列式解决问题时,不待教师提问,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行云流水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自己是怎么想的,等等。可以说,教师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为学生合理的思考提供了依据,也培养了学生“依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在数学阅读和交流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精准、严谨。要让孩子能正确理解这种语言,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会读题,能读懂题,即能按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方法有序地读取信息,会分类读取信息,能边读信息边思考的习惯,等等。刚入学的孩子,要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学会独立思考,尤其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与培养。
教师经常要求孩子边读边想,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只读不会想”。怎样培养孩子边读边想的习惯呢?对此,我的策略是引导孩子们互相交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只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使思考更具条理,更有深度,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自己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例如,有这样一个习题:“图中呈现的信息是‘离比赛还有21天’,问题是‘还要训练几周’?”解决这一问题时,孩子们很容易找到“21天”这条数学信息,而“一周7天这个信息”相对来说就不容易想到。因此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你怎么找到‘7’了?”学生答:“一周7天。”我又问:“你为什么会想到一周?”生答:“从还要训练几周的‘周’字中想到一周是7天。”师生简短的一问一答之中,帮助孩子梳理了思路,有效地对孩子进行了有序思考的引导,也让孩子体会到了边读边想的重要性。孩子在读中想,想后做,做后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思维。
三、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所谓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也更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教师要通过数学课堂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人人都来学有价值的数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完除法之后,有一组关于训练篮球迎接比赛的习题。读完这个题后,很多孩子一脸茫然,如果能让孩子走进篮球赛的情境中,对篮球赛有初步的了解,懂得按进球计分的规则,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那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学习分米毫米的认识时,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和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概念这一教学目标非常抽象,如果凭借单纯的教师演示与归纳总结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分米毫米的表象,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概念,学习每一种长度单位时,教师都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动手量一量、伸手摸一摸、用手比划比划,最后再闭目想一想其到底有多长。通过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与实践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建立长度概念,在情境中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孩子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引导孩子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地学习“有用”的数学。可以说,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数学思考,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借助“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作为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彻底摒弃依靠讲解把内容说明清楚的陈旧观点,通过教学活动的“呈现”使学生理解清楚。“呈现”的主要手段就是“直观操作”,教师要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帮助思考。
课堂上对于孩子自己采用的直观方法,教师应该鼓励,促进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飞跃,让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记得刚学完乘法时,遇到这样一组题:
1.学校有两排房子,每排5间,一共几间房子?
2.学校有两排房子,左边5间,右边4间,一共几间房子?
第一题,孩子都会做,没有问题。而第二个题孩子受新知识影响,有的直接列出错误算式4×5;有的列出正确算式4+5,但犹豫不决;有的孩子反复读着信息,脑子里思考着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本子上画出了图形,小小的图形把抽象的语言变成了直观的模型。“看,黄春、刘书方多有办法呀!她们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忙思考呢!”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又告诉了孩子在遇到疑难时,可以采用平常简单的画一画、摆一摆等方法帮助思考。孩子又多了一种帮助思考的方法。
总之,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很重要,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有利条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相信,只要用心浇灌,思考之树将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中发芽、扎根、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吕铁君等.顺应天性发展 培养思考习惯[J].山东教育,2013(01、02).
[3]侯泽全.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思考[J].教育学文摘,2012(10).
篇6
1数感与计数(即数数)
培养数感并不仅仅是会数数。数感指的是能很轻松地用数字思想和工作,并理解数的各种用途和数字间的关系,它涉及到数数、数字的加减等方面。计数有助于孩子理解数学的各个方面,应从婴幼儿期就开始注意培养。
父母的做法:
让孩子数一切可以数的东西!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因此,你和孩子间做数学游戏的最佳选择就是让孩子去数生活中的实物。如数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不仅练习了数数,还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以及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为了使孩子学会正确、有效地计数,可以这样:
1、 告诉孩子待数的对象共有多少个;
2、 大人在讲出某一数字时,同时用手指着相应的实物对象;
3、 利用手指当工具;
4、 有意识地帮孩子连续数数,不要跳过某个数;重复多数几遍;简单的几个数倒着数,增强孩子对数的固定顺序的理解。
鼓励孩子挑选出颜色、形状或大小相同的东西,即找相似性;或找不同处,如挑出最大的盒子,让孩子理解数字是用来描述量及关系的。
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字,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并与孩子一块讨论数字的用途,例如比赛中的计分,可以用数字给东西命名,根据数字找到房子或街道的地址,也可以给食品标出价格等等;还可以玩“牌照”游戏;大声朗读各类牌照上的数字;找一个上面有“2”的牌照或找上面有宝宝年龄的牌照,这样来训练孩子对数字的识别力。
对1到10间的数字进行适当的思考。可以给孩子提供线索,如大一点的,小一点的,然后让他们猜数。除了有趣之外,还有助于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数字序列”来理解不同的数及数间的关系。
和孩子一起听天气预报,或读出家中温度计的温度值,也可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问孩子这样的天气应穿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让孩子理解温度的概念及其高低。
2度里
时间用小时、分钟和秒来度量,长度、高度及重量等各有相应的度量单位。通过度量方面的练习,孩子能明白事物的具体尺寸并学会如何用度量单位表示。
父母的做法:
米、毫米等是度量用的单位,可鼓励孩子创造自己的度量单位,如“宝宝现在是5个盒子高了”。
日常的家务中处处有度量:做饭,购物(尤其食品),缝衣服,园艺等。父母做家务时,可向孩子解释你正在做什么,或请他做帮手。
较小的孩子不明白时间的概念,不妨这样试试:
1、先让孩子理解有些事情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的长。如比较两件事情,看看哪一个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训练,例如:“谁单脚站立的时间长?”
2、设置时间期限。“你再玩5分钟,然后我们就要去赶公共汽车了。” 早上起床也是练习的好时机,用表或数数,先设定一段时间,看孩子在设定时间内能否把衣服穿好。一开始孩子并不明白分钟等时间量度是什么意思,逐渐地,小家伙就会理解时间的持续。
3、把时间单位同计数联系起来。父母可用手表来计时,按秒针的走动说:“1秒,2秒,3秒”,这种计数的方法,有助于孩子感知时间的流逝。
4、孩子的时间感训练,应从与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的事件相联系开始,如“午饭后”“晚饭后”“睡觉前”。只有孩子长大些后,他们才能理解像昨天、今天和明天之类更抽象的概念。
3几何与空间感
几何描述了人们生活的世界,并把其分类。指导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知道形状、大小、方向等。
父母的做法:
通过让孩子识别不同的形状、立体图形帮助孩子理解几何的概念。可以让他们描述不同的形状,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一两岁的小家伙能知道不同形状的名字,街上的交通标志就是学习的好道具。如高速公路标记为长方形,停车标志是八边形等。可以这样问孩子:“这个标记和刚才那条街上你看到的一样吗?”同孩子讨论标记有几条边或几个角。大点的孩子能对他所看到的做更多的描述,但对幼儿,大人要多和孩子讲,如“这个标记是黄色的,它的形状象三角形。”多让孩子在空中比划出形状。
孩子学几何的最佳途径就是手工制作。只要孩子能拿住的积木、盒子等都是很好的道具,把孩子常吃的三明治、饼等切成各种形状,再让他们重新组合或排列,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对几何的理解。
几何与空间感可培养孩子的方向感及认路的能力。让孩子在盒中爬进爬出,在各种家具中出、进、绕行、上、下等等,都是在体验空间感。早上孩子穿好衣服后,让他们尽情舒展自己的身体,在房间中跳、爬,即便是小贪睡鬼也会觉得伸展肌肉有意思,这些活动能让他体会到自己在空间中的感觉。
4分数
分数代表整体中的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看着大人把东西切成三份,他会认为东西比切前的多。这一现象很典型,做父母的不要为此担心,这仅是孩子与成人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父母的做法:
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有助于孩子对分数的理解,如分食品、做家务等。把饼切开或几个人分吃一块巧克力都是帮助孩子学习分数的很好的办法。
5估计
估计是对事物的量或大小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能做到精确的估计,必须明白数与大小的含义。较小的孩子由于正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期,一般做不到精确估计。他们首先必须理解多、少、大、小的含义。当孩子会用估计的时候,他们也学会了如“大约”,“多于”“少于”等词汇。
父母的做法:
经常使用诸如此类的词汇:大约,旁边,近似,在…之间,在…周围,大(多)于,少于等。
利用吃饭或购物等日常活动来培养孩子的估计能力。吃饭时可以让孩子估计自己用多少勺就能吃完一碗饭,每吃一勺,数一下,一两岁的幼儿会觉得相当有趣。若一直重复这项游戏,当孩子稍大点时,他就能很习惯地自己去估计。若有精确答案,可以同一开始的估计作比较,这将帮助孩子学会合理的推测。
估计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仅是对事情作个猜测(如孩子的小朋友中,谁长得最高),然后验证一下精确性而已。在训练大一点孩子的估计能力时,可以记下孩子推测的值和次数,若反复做同样的或类似的训练,孩子最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例如,让孩子自己估计步行和乘车到幼儿园或学校各需多长时间,你可用手表记一下实际所需的时间,再与孩子的估计作比较。让孩子自己估计再作验证。注意,是否获得精确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推测值在逐步接近正确,这种训练技巧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估计技能。
6图表
人们用曲线和图表来组织、解释信息及其关系。图表,比如日历,可用来安排一个人一周的生活日程。有的上小学的孩子还不会用日历,父母若和孩子一块儿使用日历,日历将是孩子学习和理解组织安排信息的相当好的工具。
父母的做法:
事实上,任何东西都可以图表化。举个例子,你可以把粘在香蕉、苹果或梨上的不干胶标签重新贴在一张纸上(排成一列或一行),周末时让孩子数数看每种水果吃了多少。孩子用这种方式理解要比纸上的数字更形象。
用各种颜色块或不干胶贴记录下任何有规律的日常活动。如每次电话铃响,就在电话机旁加一小色块,或贴在大门处,记录每天某人进来的次数。
7联系
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与自然科学、艺术、音乐等有联系。最重要的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联系能帮助孩子较容易地理解数学,因为孩子可以把一个普遍性定理应用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中。
父母的做法:
让孩子了解到可用符号交流。街头的交通标志仍是学习的好办法。做父母的可以给孩子讲明各种标记具体含义是什么,如黄三角代表让其他车先行,红八角形即停车等。符号标记与其代表的意义,孩子可能一时不明白,要坚持多讲,切记不要过于心急,孩子到一定时候就会理解其中的关系。
要求孩子思索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如,让孩子帮你把食品分别放好,于是他们将学习如何把谷物类同罐头类物品分开,并且亲身体验了大小和形状的概念:如大的盒子比小的盒子装的东西要多。
在日常生活中多找一些数学问题,但没有必要考虑其精确的数学含义是什么。一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如把水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再想想哪个杯子能容纳的水最多,这涉及到估计、度量和空间感觉等几方面的综合能力。
8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学好数学的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它,孩子会明白,事情可用许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只一个。这将培养孩子探索问题、找出结果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
父母的做法:
孩子天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找出日常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答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向孩子征求答案,然后再问他们答案是如何想到的。
鼓励孩子多提新问题而且要多问。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且知道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9推理
推理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然后找到有用的答案,它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父母的做法:
要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应在向孩子提出问题后,给他们足够的思索答案的时间。通过问并听孩子的答案,将有助于孩子学会推理。
要求孩子自己推理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要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而不是试图找出大人所希望听到的答案。
10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意味着同孩子交谈并要倾听孩子所讲的。亦为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可用语言、图表、图画和符号等。当孩子和你或是他们的朋友在一起讨论时,将有助于他对正在做的事情的思考,使思路更清晰。当然与孩子多交谈,也可提高他们的语汇,对其早期阅读技巧的培养大有益处。
父母的做法:
多与孩子交谈,并注意倾听他们所说的关键词句。
给孩子多读有节奏感的、多重复的或含有数字的儿童读物,如“一闪,一闪,小星星”“一,二,三,弯弯腰”等,是用数学思想与孩子交流的绝佳方式。这些有趣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练习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巧。
篇7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幼儿时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然而数学有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如何让孩子对严密的数学产生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优化小班数学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新《纲要》中数学教育的新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我们知道生活活动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数学知识有机地渗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利用生活活动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的概念。因此,我利用日常生活的过程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一日的生活活动中学习和感知数学知识。如:吃蛋糕的时候,每天的蛋糕品种形状都不一样.我在分蛋糕的环节有意提醒幼儿:“今天的蛋糕是圆形的,圆圆的像太阳。昨天的是长方形的……”久而久之孩子对图形很感兴趣,每次拿到蛋糕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今天的蛋糕是圆形的,它像车轮,今天的蛋糕是三角形的……”吃蛋糕时小朋友大多只知道关注“吃”的过程,不会考虑别的事情,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应用饼干来“变魔术”,咬一口变成长方形,再咬一口变成小三角形等。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就不会只关注“吃”了,能够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既培养了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的现象。又如:吃水果时你吃了几个小蕃茄?你吃了几块苹果?还有在奖励贴贴纸的时候我同样请“××小朋友前面的那个小朋友上来拿。请××小朋友后面的小朋友上来拿。请××小朋友右边的小朋友上来拿等,由于贴贴纸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的东西,所以孩子很感兴趣。加上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轻松愉快地感知了方位。
二、在游戏活动中积累抽象的数学经验
《纲要》指出:“创设环境,优化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学习不是告诉,是感悟、是体验,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主动地去感知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
1.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小班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喜欢生动的东西,对于枯燥的数学没有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的时候我特别注重活动的游戏性,如在组织数学活动《1和许多》中我通过猫妈妈找小猫的游戏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的关系,小班幼儿对动物的角色扮演很感兴趣,通过游戏的方式本来单调的重复“一只一只又一只……”幼儿变得很感兴趣,每一只当小猫的幼儿都很激动地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整个活动很顺利地进行,活动的目标很快就达到了。
2.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教育家说:“想让孩子学习,就应该让孩子游戏”。的确,幼儿的经验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慢慢得到的。游戏和幼儿紧密相连,通过游戏可以丰富幼儿更多的数学经验。如玩角色游戏《商店》时,幼儿要用钱去购买商品,这时就是学习加减运算。表演游戏《红苹果》幼儿在买卖水果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水果的颜色,还对数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我要两个苹果,我要四个橘子等。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和量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三、在体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游戏中,孩子兴奋、愉悦能充分地投入、参与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中,让两者联系在一起从而吸引幼儿参与数学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感知数学,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中,既设计了让孩子练习跑及反应的能力.也渗透了时间和数字的概念.游戏《吹泡泡》中,吹成一个大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让孩子感受了大小.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拉.让孩子感受了高低的关系.还有《捕鱼》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小鱼,一条小鱼游来拉,许多小鱼游来拉……再有“丢沙包”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幼儿对它并没有极大的兴趣,为此,我在其中渗透“1”和“许多”的概念以及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枯燥的游戏中增加了“丢一下”、“丢许多下”、“丢三下”等。让幼儿有目的性地进行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既起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丰富了幼儿的数学经验。
四、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渗透数学教育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们常常通过各种手指游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在选择手指游戏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手指游戏不仅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还有利于孩子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小手开花》“一指一指点点,二指二指剪剪,三指三指喵喵,四指四指爬爬,五指五指开朵花。”这类手指游戏不但富有游戏性孩子们非常喜欢,可以作为让孩子在集中教育活动前很好的安静方法。还包含了一定的数概念,选择这类型的手指游戏可以在无形当中培养孩子的数字敏感性。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及兴趣的关键时期,虽然数学具有严密性和抽象性但只要教师们能根据幼儿的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注重幼儿数学经验的积累,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热情,幼儿一定会在数的王国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琚巧连.《探析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02.
[2]张身华.《论趣味教学在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篇8
一研: 实践反思 分析对策
研讨流程:
1.选择内容,讨论形成方案。《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①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大班孩子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是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已明显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初步的。这要求我们在目标定位上要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孩子的数学感知和数学意识。大班孩子将面临着上小学,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在遇到各种新挑战时能成功地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再有大班数学长度守恒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会不受外部的因素变化而影响正确判断长度。它符合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反复推敲,选定大班数学活动“‘小兔子闯关’――学习长度守恒”做为研讨内容,再由年段集体讨论,确定第一次课例方案。
2.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程拍摄,集体观摩。
3.个人反思,小组研讨,诊断问题,提出对策。研讨问题:教师用什么策略来支持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效?
执教者困惑:①活动中孩子们对教师――多媒体课件引题具有很大的兴趣,但是这个兴趣并没有持久,事后变成兴奋。②在第二环节动手操作后,孩子们对守恒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也不会更好的表达,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
主待人(业务园长):我们一起来诊断一下出现的问题,大家对观察的案例来谈谈教师的策略是否有效?
小组成员一:执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策略,设计“帮助小兔子闯关”活动形式来做为引题,课件中画面形象、动画效果设计等都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特点,问题是孩子只停留在“闯关”表面上了,孩子只有兴奋没有更深的理解守恒的概念。
小组成员二:执教教师运用了操作法让孩子们“闯关”,通过投放两根位置不同的毛线,让孩子操作比较并做记录,提问:它们是否一样长?孩子没有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原因是教师对操作的要求没说清,再有就是教师讲解演示这一环节中数学的语言精确度不够,造成孩子对守恒的概念模糊。而且教师没考虑到孩子的水平,材料的支持没关注到不同层次孩子能力差别。
小组成员三:整个活动在环节演示引导还是以“听说”为主,师生互动低效,以教师的“教”为主,较注重结果。
业务园长:孩子们对数的概念掌握是不能用语言来教的,只有在自身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概念。教师应该注重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去支持不同能力的孩子,让孩子在个别思维小组合作探讨中形成印象,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很轻松形成概念。
二研:解决问题 提炼经验
研讨流程:
1.修改活动设计,第二位教师进行执教。
2.现场观察对应的细节,分析研讨,提炼经验。
研讨问题:教师尝试解决第一研中出现的问题:
(1)用何策略让孩子对活动更感兴趣。
(2)如何在演示操作中教师的指导语言更精确。
(3)如何在材料及操作内容设计更科学让孩子感知长度守恒问题。
执教者:依据上一次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在教师语言引题、演示的环节、孩子操作内容及材料上做了调整,这些调整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发展孩子在活动中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目标服务。
业务园长:执教老师已经对自己的观点做了阐述,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通过这些调整问题解决得如何呢?
小组成员一:教师改为用语言直接引题,问题很清楚目标明确,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师通过观察等运用多种的感官参与活动情境,让孩子的思维不会有多余的影响,在集中注意和萌发兴趣方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成员二:本次活动教师对演示环节做了调整,减少了说教,采用放手让孩子去探究操作的策略,让孩子对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守恒概念进行适当的记录表达并有了真实的体验。
小组成员三:本次教师对记录表格设计进行修改,采用分内容记录法,一样内容一张记录表,并有内容难易之分,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通过操作孩子思考形成想法,再通过记录表展示由集体的检验评价交流梳理,让孩子对概念更加清晰。
小组成员四:教师活动中用记录表展示的方法引导孩子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分析自己的操作行为,找出错误所在和改进的办法,使孩子从小感知数学的严谨性,在此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形成反思和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这为孩子今后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做准备。
业务园长:是的,检验评价能力是属于数学素质,但在幼儿时期要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数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运用动手操作记录的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得以完成,这个策略是有效的。
三研 迁移实践 共享经验
活动流程:运用迁移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特长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再次实践尝试,并将方法运用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理念,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再次进行深入研讨,并和大家共享经验。
通过“ 一课多研”的实践,我们对数学领域教学研究达成如下共识:
1.内容选择生活化。数学活动要从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内容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孩子生活中的素材为裁体,进而开展数学活动。
2.数学探究科学化。数学的探究不要只重形式不重结果,也不能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也不要只重孩子探究过程不注重老师的指导。
3.活动目标综合化。要多给孩子发展的探索空间,培养孩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调节能力,操作习惯,精确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一课多研,形成教师有效的教研。它为教师提供研讨的平台,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每次活动教师是不能空着脑袋来的,而会根据教学内容有准备地听课,通过思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集意见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体现教研的实效性。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培养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必须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解决过去的“眼高手低”问题。小学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就学习谈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每一道题目,不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遇到问题应该如何分析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思路、我们的想法,并理解其中含义。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讲讲自身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平等合作的良好课堂气氛,是促使学生愉快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优”“差”学生一视同仁,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每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每一个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受到爱的鼓舞和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积极思维、认真钻研。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都能很快说出能否被3整除。不论学生报出多大的数,我都能对答如流,使学生非常惊奇,想探究其中秘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让学生在宽松的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比如在教学计算62-8时,我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请同学们先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令人惊叹,他们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我首先给予他们赞扬。这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基础上,学生再主动探索。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意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有用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例如:一个正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个、2个、3个、4个、5个、6个……),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了问题,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对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不要直接对孩子得出的结论给予肯定或否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错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依据又在哪里,培养孩子锲而不舍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去深刻挖掘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积极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齐春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
[2]王雪芳.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篇10
关键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言表达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中应提供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孩子关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培养幼儿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数学活动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幼儿用语言表达,如:教师讲解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孩子倾听教师讲解后需要反馈对数学操作规则的理解或对操作程序的记忆。
(二)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任何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知道是否正确。在进行数学思维交流时,只有良好的数学口语能力,才能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正确的见解。
(三)幼儿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语言表达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幼儿就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幼儿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幼儿想“说”,敢“说”。为此,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二)准确示范、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孩子做出榜样,通过自身的语言示范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的表述要准确、简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交给幼儿正确的数学概念,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各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准确的告诉幼儿这些数学名词的名称,并要求幼儿准确的复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准确使用,给孩子起一个示范作用。
(三)有效提问 培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课堂上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出示一个红色灯笼一个黄色灯笼后,问学生:“图上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够顺利时,我帮他们进行梳理,把零散的知识连贯成完整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大大班复习“5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法”时让幼儿观察放风筝图,复习2的组成问:图中有几个孩子?几只风筝?1人放一只风筝,2分成了几和几?让幼儿尽量回答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像小朋友喜欢吗?今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这类问题没必要多提。只有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锻炼说话的能力。
(四)有效操作 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也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幼儿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由于幼儿语言区域狭窄,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如:在教学“拼一拼”时,每个幼儿一套七巧板和若干三角形图卡,教师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观察书上图:这幅图上有什么?由哪些图形组成?幼儿自由拼图并说出拼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老师演示讲解,拿出4支笔,请出2个小朋友,问:1人可以分几只?(把笔分给2人),4支笔平均分给2人,1人几支?每人分到的笔是不是一样多?让幼儿实际操作分一分,然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这样通过直观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同伴交流 培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 上一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
- 下一篇:骨质疏松的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