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基础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今关于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类文章;通过本市独立学院的网站,收集了本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与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并和相关体育教师深入研讨,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分别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核机制、课外体育以及教材和教学文件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
二、课程设置
泰州市的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分别是选项课、俱乐部制以及基础课程结合选项轮换。面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三年级以上学生仅仅开设部分选修课,甚至不开设任何课程。实际教学中几乎不涉及保健生的课程。课堂教学安排都是每周一次,每次课程时间为80分钟至100分钟之间,每学期32至36学时,每一节课学生人数在30至45人之间。
三、课程内容
泰州市的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约分为,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三小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艺类:健美操、体育舞蹈;传统项目:武术、太极拳;时尚类:女子防身术、跆拳道、瑜伽、定向越野、体育游戏等。内容相对还是很丰富的,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考核机制
主要分技术考核和平时表现两部分。从调查结果看,专项技术成绩占40%至60%,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10%(通过作业或测验的形式),体能素质占20%至50%,有独立学院将课外锻炼的考勤也计入考核范围,每学期考核1至2次。评价内容基本仍旧是以老师考评为主,虽然在过程性上有所加强,力求淡化结果性考核,但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的主体性没能体现出来。
五、课外体育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工程211》的要求,各类别各层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但从本调查来看,泰州市的独立学院都没有很好的实施,仅仅存在于纲领性文件中,流于形式。相对于课外体育的组织,运动竞赛方面,各个学院开展的尚可,但没有常年运动队伍,课余体育锻炼与训练基本无计划,大多是在赛前1个月至3个月左右,挑选运动员组织集训。调查得知,目前泰州市独立学院无常设高水平运动队,有一般运动队,但是训练计划文件不详细或者没有。
六、教材和教学文件
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选用的几乎都是自编教材。在教案编写与完善方面,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编写教案,但是修订与完善方面,基本属于滞后状态,或者为了应对职称评审、教学检查等情况,突击修正。不能做到教案与课程实施计划一致,不能及时完善。很少有老师能做到持教案上课,授课计划与教案、大纲完全保持一致的很少。
七、结论
综上所述,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重重。1、课程模式大同小异,未达到根本性的改革效果。2、课程考核评价方面,依旧体现不了学生的“本体性”。3、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不能够踏实教学,潜心研究,几乎做不到“以生为本”。4、多数高等院校对公共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很多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支持。
八、建议
篇2
关键词: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317-02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每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了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顺应时展而提出的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观点有很多,总的来说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该文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说明。根据方案实施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课前准备环节、课堂实施环节、考核及成绩评定环节。
1 课前准备环节
1.1 学生基本情况调研
由于体育类院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除了正规的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由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所以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十分了解。同学甚至不了解网络,不玩计算机游戏,即便是对电脑有所接触的同学也只是停留在上网聊天、购物和游戏方面。而正规的高中毕业生,也由于不同学习环境、家庭条件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熟悉情况差异较大。[1]其中一些学生很早就接触电脑,所以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非常熟练,甚至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知识。
熟悉了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安排,目标就是要充分的调动每一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其水平高低,都能学到渴望的知识。为此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们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二是渴望学习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获得的信息真实准确,针对性较强。
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执行者[2]。学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硕士或更高学历,每位老师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这样组合起来的队伍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互补。
为了提供给大家更好的沟通平台,教研室每周备课,讨论三方面内容:第一反馈上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都采用了那些授课方法和手段、使用了什么样的案例,效果如何等。第二计算机学科又有哪些新的知识出现;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基础部分,这些新的知识如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来,采用哪些案例比较好。第三讨论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新的案例或教学方面的建议;每学期末都召开教学总结会,总结上一学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法,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建议,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1.3 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快,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比如:现有的许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还停留在介绍Windows XP上,可现在应用更为广泛是操作系统是Windows 7和手机上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Android。是否将手机的一些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并没有先例,但从时代的角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将手机中的一些知识引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介绍操作系统知识环节时将内容进行了更换。
同时将教学内容同计算机等级考试相连接。不论是未来知识层面的需求,还是就业方面的考虑,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故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内容添加到教学大纲中。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多种,在内容的选取上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听取多方的建议,最终将VF设定为体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因为其中既有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又包含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于VB和C语言难度要适中一些。
2 课堂实施环节
2.1 突破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分为“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3]。如今通过实践总结出计算机基础授课的教学“新四部曲”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和“实践应用”。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主线,整个教学内容的开展都围绕它进行。解决问题是通过简单的实例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然同学们动手实践一下相同的操作。总结问题是对这一类问题的进行归纳,给出总体的解决思路。实践应用是抛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自己亲身实践,以实现真正的掌握。
2.2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的首要地位,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课堂讲授突破传统的多媒体软件,采用远程控制的方式,让每名同学的机器都能观看到老师的演示,实践证明这样的演示方式更清晰明了。同样在新型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及时的将课堂练习和实践题目分发给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问题的涵义,掌握解决的方法,并知道如何将其灵活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样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
2.3 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关联性较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充分理解知识的应用范围,所有的知识点都采取项目教学法。
设计和选取怎样的项目是每次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如Word中图文混排知识的实践应用项目为校园简报,表格部分为术科课教案一份;Excel的计算和数据分析的案例为甲A球队的排名情况表;PPT部分的项目为专项理论一次课课件;PS的综合项目为校园篮球赛的宣传海报;数据库知识的综合项目为运动员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每次课的课堂小项目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完善同学们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实现了分阶段的掌握综合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充分发挥每名同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考试及成绩评定环节
计算机基础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考试也是通过上机完成相应题目的方式来进行的。但对于有些知识点,如PPT和PS,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需将所有的功能灵活应用在实际作品中才能反映出真实的掌握情况,而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完成一个像样的作品,质量上难以得到保障,更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此将这样的部分布置为综合项目作业,提供上机场所,给与充足的时间,这样才能较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成绩评定包含上机考试、综合项目教师打分和综合项目同学互评三部分组成。上机考试部分的分值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五,综合项目占百分之三十五,其中教师评分百分之十五,同学互评百分之二十。增加同学互评部分可以让成绩更加合理,通过集体展示同学之间可以进一步相互学习,为以后更好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07(8):48.
篇3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4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背景
现代高等教育是启蒙思想的产物,然而随着工具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获全胜,大学精神在技术理性、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慢慢退化,高等教育逐渐演变成技术教育,大学教育在发展中被不断地“实用化”和“外在化”。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理念也日益丧失其地位,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丧失本土文化认同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文化批判精神。因此如果大学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专业教育,势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自我追求及教育自身富含的丰富意义。为此,摒弃工具理性主义的课程理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理论界、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通识课程为载体,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从人自身出发,促进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为学习型社会和岗位的变迁奠定基础。虽然众多教育家们对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或许存在争议,却难掩其相同的本质追求,即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和谐发展,反对过分专业化的、异化的、工具化的人。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状况,笔者在陕西省选择了1所985、211工程院校、1所一本院校、1所二本院校和所民办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已经开始了具体的教学改革、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虽然各高校提交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中都明确写明了体育课程的设置目标,但这些目标明显带有模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尽管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他们的课程设置目标却呈现出较大的雷同性。从这几所高校提供的教学文件来看,他们并没有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现有的高校体育类课程除了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体育以外,还包括了一些选修课程,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但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各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一些选修课甚至和大学体育中的内容重复。另外,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大多以运动项目类为主,缺乏体育文化类、体育传播类、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伦理等方面的课程。3.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1)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体育课程的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体育课程在高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回报和激励较少,总认为自己的学科属于边缘学科。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上课就是带着学生玩,从来不备课,上交的教案都是从其他老师处拷贝的,或者从网上下载的。这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2)教学方法囿于常规。博耶曾强调说:“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使学生具有推理、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有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理想的大学是一个以智慧为支撑、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机构、一个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钱伟长在谈教育创新时提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应交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很少使用启发式教学等新方法,这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背离的。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高校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发展的新人。通过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非只是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递各种知识的层面,而应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此外,通识教育还应当坚持“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当坚持正确理念,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1.明确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同时课程目标也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国学者勒玉乐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四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中介功能、评价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在不同环节中的影响,它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的核心功能首先是导向与标准功能。它负载着特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通过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对教育过程中的理念、教学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同时它也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为此,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和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明确的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2.优化课程建设。高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体育类必修课,扩充体育类选修课,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体育文化素养修养课、体育生活常识课与体育生活方式教育等。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时代,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3.改善体育课程教学。首先,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类教师的培养力度,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体育教师发展提升业务水平,如,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教学改革等。以增强他们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为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应当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作者:程铁利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男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时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而产生的,它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职业教育培养定位的局限,与传统大学相比,它更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因其实用性强,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更适合这类院校开设,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别和性格的差异,因而在对其进行培养时不应完全照搬应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适宜的培养环境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宣传,使人们看到幼儿教师性别单一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到男性参与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吸引更多的男性来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其次,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规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学前教育队伍。比如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减免学费、推荐工作等优惠;幼教机构对接收的优秀男性教师,要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加上优厚的待遇,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现有的培养方式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到男生的性别特点和特殊的职业发展目标,设立适合于男生的专业方向,使得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针对男生的培养目标,可强调男生具备从事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也可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幼教研究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等。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也要考虑到性别差异,让男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外,适当选修器乐、书法及体育类等课程,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他教育活动。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保育”“幼教管理”“学前特色教育”、“婴儿教养”、“卫生保健”、“营养配餐”、“家政服务”等课程,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地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课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男生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尊重他们“打破常规”的做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粗心大意,鼓励他们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不要苛求他们做违背性格或性别的事。
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才能成功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校期间就应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
首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现场示范,也可以模拟幼儿园活动情景,组织男生扮演教师、幼儿,完成指定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男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训练,可使男生在体验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另外,教学方法改革还要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能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男生每学年到幼儿园或社区见习,参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教学、保育、心理咨询与家长访谈等活动。毕业实习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指导男生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方向,是科学活动、美术教育,还是综合活动,然后和幼儿园带教老师配合,指导其进行所选主题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或者讲稿,进行说课并在班内试讲,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教学,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并进行点评,促进其实践技能的提高。
再次,学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使男生获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围棋、象棋与跳棋大赛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比赛能增加对球类体验,踢毽子、跳绳等可增加对体育趣味游戏的认识,科普知识竞赛可提升科学素养,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可锻炼语言表达及驾驭现场的能力,等等。还可以组织毕业班技能汇报演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使技能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锤炼。
最后,学校要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学校应该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识地让男同学担任院、系及班级学生干部,使其积累管理经验;系内办公用电脑无偿向男生开放,提高他们的电脑水平;学院教务处允许学前专业的男生选修外语系的专业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对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场地和资金支持,使其能顺利开展,等等。
四、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对幼儿、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文素质,学校首先要通过思维方式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爱心等。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摒弃性别压力,虽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全身心投入专业知识学习、轻松面对挑战;毕业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在得不到社会充分理解、尊重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找准定位、不卑不亢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五、培养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科研实践,如要求学生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创作,等等,在科研实践中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判断、评价,从而训练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式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学研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开展应用性研究活动,使研究与学习内容、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使研究成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学生可结合小课题、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掌握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寻找实际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等,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尝试创新教育技能、研发教育玩具与教育软件,大胆提出和设计独创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产品,经过研究使之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为学前教育机构所运用等。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实用型课题,需要学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丽君.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视角透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梧州学院学报,2007,(10):9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7.
[3]王佳媛,贾玉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