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篇1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性思维 教学方式

近几年随着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和眼界的拓宽,教育界随之兴起创新教育方式的浪潮,并且这股浪潮被大多数人们所推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都在不断改进中发展。正是因为受到教师改变自身教学方法的影响,某些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意见多,在实际教学效果中不论是教学方案的实际施行还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似乎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教师经过不断思考,终于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实际授课中,无论使用哪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只是教师自己明白了自己所使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的精髓,而学生却不了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对高中语文如何创新的深层思维并没有传达给学生。但是事实上教师要实现创新教学方式的目标,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相应的引导。因为学生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最终的教学效率是有最直接影响的,学生思维的培养这个环节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在学生所有的思维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学生的几乎所有思维的进步都与创新性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后工作中,教师要更注意这一点,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会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尽量使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创新型思维挂钩,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一、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1.在高中语文这样一门包含内容非常杂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困惑,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不解。因为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这样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的时候,经常会误解教学内容的内涵,不能及时正确地了解课文内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导致学生在长期学习中思维方式不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在对待学习的时候一直都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僵化思考,没有独特的见解,更不能产生新奇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引起的,学生被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束缚,学习思维和教师倡导的创新性教学的课堂不能形成很好的搭配及融合,这是学生的一大问题。

2.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其说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导致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困难,不如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学生没有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与教师也有很密切的关联。

在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只是意识到自己应该运用创新性教学方式授课,但没有意识到学生能不能够理解自己的创新性教学方式或者学生能不能适应及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导致师生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道路上前进得很困难,教学现状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否成功很令人担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益处探讨

1.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说是近几年以来在教育界很流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不断流行和改革与其对教学过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高中语文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是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帮助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可以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很有创新性的见解,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课本内容的真谛,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对课本内容其他方面的见识,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在学比以往更多知识的时候,就会对高中语文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样可以提高综合教学质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学习内容之外还有更大的交流空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密切,总的来说对高中语文教学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研究与分析

1.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及学生对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这两个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并帮助其解决。

2.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不能对教师的帮助产生依赖感,而是应该学会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且依靠经验培养创新性思维习惯。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身努力非常重要,学生要在学习中随时运用创新性思维进行思考,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养成稳定的创新性思维,帮助教师完美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教学方式的任务,一起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也希望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 信息检索教学 教学改革

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图书档案学类专业信息检索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1936年10月15日,在纪念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大会上,爱因斯坦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2001年,同志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决定思路。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涵[1]。

二、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大学生有“表演”的欲望。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手段,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要急于求成,要注意对学生循循善诱,特别要多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辩,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同时,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和归纳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

强调培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了解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注重从创新能力和素质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信息检索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每一位信息检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主体创造能力的源泉,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思维。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一些探讨。

对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创新思维的理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都反映了相同的创新思维本质。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与传统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是一个具有诸多因素特点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新颖性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的旧程序和旧思路,采取新程序和新思路的超常性思维;其次,它是突破过去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二是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是从创新思维的思维过程角度分析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对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灵活转移;独特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对思维方式及方法的独立运用。三是对应性和综合性。这是从思维方法层面进行概括的。对应性是指思维方法为思维目的服务,不照搬所谓的“万能方法”,能够从思维对象的特点中找到适合思维目的的思维方法;综合性则是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就是综合”的命题是正确的。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按照国外的资料,开放性问题常指结构不严谨,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的问题。于是,有人就把开放性问题的特征归结为无条理、不完整、不连贯、模棱两可的观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资源与探究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不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将向学生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以往由教师给出答案改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也取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结论的多样性、解答的层次性、情境的真实性等特征。

条件的不确定性是指解题的条件比较模糊、不具有唯一性,给解题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答案呈现出多样性。

知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条件或结论的开放。只给出一定的情境与要求,其条件与解题策略及结论都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己进行设定和寻找。由于学生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题策略,得到不同的结论。

结论的多样性是指在解答开放性数学问题时,可以得到多个并列的答案,能够充分展现和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解答的层次性则是指由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引发解答的差异性。根据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设计出的数学题能够保证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诸如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和最优化问题等进行思考。

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俄国数学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进行操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诱”下,自己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实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思、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只是对知识的吸收或模仿,不带有任何创新成分。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书,强调以思考作为基础,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思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由问题和质疑两方面构成。问题是思考的起点,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创造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人们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比如,笔者在讲授“抛物线”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画出“在同一个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画出抛物线图像,少数学生画成了直线。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按照给定的条件,把抛物线画成直线”是否有道理。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过思考终于发现,把抛物线画成直线的原因是将定点画在了定直线上。然后,由此进一步引导得出准确的抛物线定义。这样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读、思、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聚合和发散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思路分析与探求不同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成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使其互补,才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是学习数学的两大重要思维。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和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片面地发展聚合思维,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唯一答案,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寻求变异,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曾经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是产生于情感之中。”号称“法国牛顿”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和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在复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推导过程中,教材上没有直接的类比对象,于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1)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故(a+bi)/(c+di)应该是一个复数;(2)求出它的实部和虚部的关键是把分母c+di转化为实数,即分母实数化。接着继续提问:“分母实数化的提法,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相类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无理式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从而由分母有理化的运算方法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分母有理化的认识比较深刻,由此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后,学生在实际运算中不会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由分母有理化想到把除式中的分母实数化。由此可见,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和类比,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运用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不依照一定的要求执行,就可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认识到,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学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设计问题、点拨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学生达不到要求,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仅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进行重复,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还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实行开放性数学教学,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灵感的发生、思维的发散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充分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在讲解“f(x)是定义域为R的偶函数,又是最小周期为π的周期函数,而且在f(x)在(0, )上是增函数,试写出f(x)的解析式”。为了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先画出f(x)=|sinx|的图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图像展开联想。一些学生从满足三个性质的图像出发,写出了几个用分段函数表示的符合题意的函数。通过这样诱发学生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学数学,1984,(5).

篇5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一、创新思维方法与设计素描课程定位之间的联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方法多样,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诸多方法。其中,形态分析法、解构重构法、5W1H法、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灵感启示法、逆向思维法、形象思维法、大胆设想法(打破常规)等,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设计实践时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以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设计素描或以其他名称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是多数高校设计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首门专业课。在其高考前的美术基础学习阶段,素描基础注重的是造型、空间表现和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大学阶段,设计素描是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转进的起点,这就使这门课程在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具有敲门砖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基于创新型思维训练的创新能力培养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开展,自然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科学设置设计素描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要安排好创新思维训练的任务,在课程能力目标上做出科学的设计,既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能力现状,让学生接受起来不困难,又要达到衔接专业课程的目的,使教学有效果。

1.造型能力

具备基础的造型能力无论对于何种艺术类专业都是必备的能力要求,设计素描同样承载了这样的能力培养责任。

2.发现美继而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创意表达的前提,设计创新的达成首先应该建构在对于美的感受、认知、把握、表达基础之上。

3.认识和分析对象的能力

在设计素描中,画面表达需从具象造型表现转变为理性的分析和基于专业目的性的表现,强调主观性与目的性。

4.创新思维应用能力

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从个性表达的自发,向创新思维训练和养成自觉转变,通过设置教学内容,让其实践各种创意表达形式,体会创新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

三、能力培养目标达成与创新思维训练的结合方式

1.造型与构图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此阶段的教学重在衔接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构图意识、画面表现力,课时量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合理调整。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打破常规法、灵感启示法等。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案例分析各种类型的构图形式和表现技法,由学生自己选择表现内容,尝试不同的构图形式,小画幅多构图练习。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采取教师讲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

2.形态结构分析

此阶段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全因素的素描表现,转变为具有侧重点的素描表达,形式有结构素描、简化概括、点线面归纳、黑白灰概括等。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形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解构法、逆向思维法等。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选择自然物或人造物,对其造型、局部、表层肌理、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可对对象进行诸如切、割、烫、烧、压、揉、撕、浸等的形态改造,记录、分析改造后的对象特征,为后期创意表现与设计表达阶段教学服务。

3.创意表现

此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借助形态结构分析阶段获取的形态内容,自主选择并结合构图与形式美法则进行创意画面表现。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联想法、重构法、灵感启示法、形象思维法等。由教师讲解创意表达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形态结构分析获取的形态内容和记录,运用创意思维方法进行再现。在此过程中贯穿造型、构图、审美、形态等设计素描要素,以获得具有个性化的画面内容,达到初步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意思维训练目的。

4.结合专业方向的基础设计表达练习

当素描作为具体设计的创意思维过程和前期设计表达形式时,即为人们常说的设计草图。此阶段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合理选择基础的设计内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创意练习,如平面类专业选择海报设计、环境设计专业选择景观小品设计等。贯穿的创意思维方法包括5W1H法、分析综合法、联想法、大胆设想法等。通过前述三个阶段的练习,结合学生在造型、构图、审美、形态分析、创意表现过程中实践的方式和画面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前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通过素描语言,结合设计要求,应用于设计实践,运用创新思维形成创造性设计草图,完成设计素描服务于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对课程节奏与内容的把握非常关键。教师应明晰各个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应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设置环节,合理分配授课、练习和讲评的时间。特别是在讲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起者和解决者,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咨客,而非裁量者,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发展。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创新教育的价值,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实行的素质教育中,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初中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看法。

一、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立足于以下三点。

1.抓好“双基”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任何创新都必须有一定的本领,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牢固的基础和扎实的技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越多,基础掌握得越好,技能越熟练,就越有可能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只有抓好“双基”教学不断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成功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否则,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将成为空谈。再者,我们的教学应当面向多数的学生,教学的设计要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

例如:在学完《数轴》一节后复习有理数的比较大小中,以前我一般会提问:“怎样运用数轴比较-4与-7的大小呢?”后来我进行了改进,删去了“运用数轴”,这样条件更为宽松,学生可有不同方法选择,给了学生更广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用“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来进行比较,还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更有创意的方法:“-4比0小4,-7比0小7,因而-4比-7大。”这个问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是个难题,又紧紧围绕课本基础知识,多数的学生都能回答,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学生在对旧知识充分理解后又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得到课本中没有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掌握广泛的有关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节的引入中,我提出问题:“怎样测量一座七层楼的高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出下列几种方法:(1)从楼顶垂下一根长线到楼底,再量出这条长线的长;(2)量出其中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7;(3)测出离楼底某距离的一点对楼顶的仰角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求得;(4)用一条足够长的皮尺直接量出楼高……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通过思维的纵横发散,知识串联,能举一反三,通过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找到对问题的新设想、新思路,不拘泥于旧方案,不固执己见,从解法的对比中可得出优劣,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很有益。在回答讨论中,学生积极踊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创新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要面对大多数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应当压抑,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力提供机会,发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用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方法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悦纳自我,勇于自我实现,相信自己能行。为此,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学生成功的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应当立足于课本的基础知识,有意创造“跳一跳,够得着”的机会,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动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得懂,都能去积极思考,并能有所收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敢于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要让课堂体现出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学生,这种引导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教学对树立学生的信心是非常有益的,而信心是学生积极进行创新的重要条件。

比如,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教师做出直线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用三四分钟时间,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小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图画教师,怎能够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激发和培养。对学生来讲贴近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方法,而且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克服单纯追求理论学习而轻视联系实际的不良倾向,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题。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的思维方法。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应都给予分析表扬,鼓励学生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而不应对学生所用方法予以否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最后由学生比较、讨论、评价各种解法的优劣,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点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在本质上属于思维科学,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的产物,而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善于诱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进行探索,学会去发现新结论,使学生完成由旧知识中再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达到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我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引导学生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通过类比,由两者不同点“对应边相等”与“对应边成比例”之中思考探索得出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再逐个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由旧知识中用类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得出新知识,体验了知识的创新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会常常总结某类题目的解法,让学生解题时有“法”可循,但决不能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常利用机会打破学生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维。

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困难的,顺题深入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顺次连接梯形各边中点;2.矩形各边中点;3.菱形各边中点;4.正方形各边中点;5.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6.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阔,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锻炼,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并对解题的方法进行了创新。

3.加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多数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图多变等种种变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等,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进行逆反设想,培养逆反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反设想,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圆的内接四边形》一节的教学引入中,让学生思考:“四边形是否都有外接圆?”学生得出:不一定。再让学生反向设想:“有外接圆的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从而由学生探索提出本节定理。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向设想,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成功进行了知识的创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重大的转变,施行开放式教学。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应当只是标新立异,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仅偏向于让学生做一些难题上的探索,应当在教学思想上有重大的转变,强调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探索、讨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上《整式》一节中,讲完单项式并做了课本练习之后,巩固练习中我加入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你举一个系数为-2,次数为3的单项式。这看是一道很容易的题目,却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举例开放题。开始多数学生不能开放性地思考问题,被“要有唯一的答案”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束缚着。我调动了能写出来的学生,让把他们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大部分学生理解了题目,并跳出了封闭的思维方式,写出了许多与已有答案不同的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巩固,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来,在讲完多项式后我布置了作业时,用了类似的一道题:“写出一个最高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为-3的三次三项式。”有了上一次的基础,这题作业学生基本上完成得不错。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在课本中教材例题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具体而明确的,结论较为直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得到自己解答为前提,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有很多的例题可通过进一步引导或改进,及时加以联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新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只有教师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有甲乙两工程队,甲队有272人,乙队有196人,如果要求甲队人数是乙队的3倍,问需要从甲队调多少人到乙队?”学生依照一贯方法解题如下:

解:设应甲队调x人到乙队。

3(196+x)=272-x

解得x=-79

此时学生多数无法继续,提出要讲评,我经思考进行了以下讲评:用同样的方法解题到x=-79后,停下来,让学生思考“-79”是否有实际的意义,很多学生用一般的思考方法很快回答:-79没有实际意义。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整个题目,再次思考答案是否真的没有实际意义,这时,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并把所得的结果回到原题中验证后,回答:可根据《正数与负数》中原来学过的知识,把“由甲队调-79人到乙队”看作“由乙队调79人到甲队”许多学生也由此从中得到醒悟,跳出了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这个题目对当时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说,“-79”不符合实际意义,是一个条件不完整的题目,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创新运用,把在“正数与负数”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题中。由此也可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若教师没有创新的意识,让思维限制在课本的知识和方法,将题目中的“需要从甲队调多少人到乙队”改为“需要从乙队调多少人到甲队”,则不能充分而有创意地利用题目的不完备性去引导学生,便浪费了一个促使学生创新的好机会,而学生仅仅做了一个一般性的题目而已。

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

重视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就会使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将被歪曲甚至取消了,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要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创新。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加法新课中,我让学生思考解决:“(-2)+3=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了以下解法:①等于-5,因为2加3等于5,而第一个数为负因数而符号定为负;②等于1,因为比-2大3的数是1;③等于1,若原欠款为2元,现收入3元还了欠款,则剩l元;④等于1,因为记向东为正,先向西2米,再向东3米,结果为向东l米;⑤等于1,因为(-2)+3=[(-2)+2]+1=0+1=1。其中-2与2是互为相反数,相互抵消得0。在这些解法中,方法①虽不合理,但学生能积极思考,并用了知识的迁移,我也进行了表扬并加以分析;方法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创新的运用;方法③和方法④,学生通过建模,也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得到解法;方法⑤虽互为相反数相加得零,尚没有学过,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新意地运用在这里,也得到了我的肯定。若在教学中不注重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而是告诉学生结果或教师依照本方法教给学生,也就不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不可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应是我们今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胡庆彪,张莫宙的数学素质教育观.福建教育.

篇7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3-01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逐步培养。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践能力;设疑启智;自立探究;发散性思维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图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教学都应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教材中的插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够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获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生激发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我们遵循以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为支点,以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互相质疑、交流与讨论为主要学习形式,建立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思、再导、联想、感悟”,介绍如下:

1.先思: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学生提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我肯定了他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他课后自学三角函数中的正切知识,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问题开始,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再导:引导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创新

问题创设:针对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集中讨论:选取部分小组的学生,述说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讨论,如何达成共识,谈收获,议疑难,让教师和学生仔细听,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收集。同时对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调控学生的课堂纪律。

小组交流: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再次暴露问题。

教师点拨: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不断阐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再进行突破和创新。

3.联想: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不断总结,归纳整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4.感悟:体会数学本质和内在规律,拓宽思维。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篇9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乃至任何一个人,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必然卷入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之中。发达国家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使其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我们。据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的一个数据表明,代表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中,中国只占世界问题的1.6%,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志即专科申请仅为0.2%,研发支出不到全球的4.9%,而美国在2000年颁发的申请专利数14万件,其中中国人申请119件,日本人为3.1万件,美国人为8.5万件。这种惊人的反差背后正是一个民族与民族之间创新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因此,从生产率上看,日本是我们的40倍,美国是我们的50倍,中等发展国家是我们的10倍。

二、员工创新能力培养的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提高创新者的基本素养

创新者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创新的核心信念、思维方式、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潜能开发和意志品质。提高创新者的基本素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让创新者认清“三个自我”,即自我研究、自我表象、自我暗示,培养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初中能力、及创新能力。

2.员工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扩散思维的培养

扩散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

扩散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三芰式智力激励法等方式,通过特殊的专题会议形式,使与会成员之间的智力互激和思维共振,从而达到产生大量新设想的目的。它又叫头脑风暴法、脑轰法、畅谈会法、群论法等。它是1939年由美国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创立的。

(2)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聚集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综合思维等,是指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运用多种方法、知识或手段,从不同方向或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中心点,经过比较、分析后,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辏合显同法、层层剥笋法(分析综合法)、目标确定法、扩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混合法。

(3)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是由此想到彼,并同时发现了它们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

主要方法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飞跃联想方法。

(4)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这里的一般的思维方向,是指传统的、逻辑的、群体的思维方向,也可称为常规思维,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常见的问题来说,节省时间精力,也容易成功。但是,有时遇到新的或复杂的问题时,用常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向,会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要的方法有还原分析法、缺点逆用法。

(5)组合思维的培养

组合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像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

组合思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发挥着强大的威力,并且在未来的社会中都将继续发挥着更为强大的威力。主要方法有,同类组合、异类组合、重组组合、共享与补代组合、概念组合方法。

(6)质疑思维的培养

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思维。

篇10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当思维处在积极、敏捷、兴奋、高效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创新的冲动意识,这就是创新意识。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创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摆正学生的主置,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课堂营造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落实学生主体,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有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创新思维。

对高中学生来说,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适时地诱导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探索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探索性的实验,有利于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优秀的思维方式剖析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法拉第日夜辛勤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呕心沥血,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铺平道路。如何在实验中展示这一伟大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呢?教师首先介绍在法拉第的思想中,确信物理学所涉及的自然界的各种力是互相紧密地联系着的,他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后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基于这一思想,实验中先引导学生猜想:(1)电和磁有什么关系?(2)实验:发现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3)猜想:利用磁场可否获得电流?(4)再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器材,探索获得感应电流的操作方式。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对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引导动手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