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篮球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样篮球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样篮球教学计划

篇1

关键词:小学;篮球;单元教学计划;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教研室组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主要议题是对浙江省编写的“必学内容”单元设置合理性的研讨,其中包括内容确定、课时分配、目标与重难点的制定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本次研讨,水平一(一年级上册)展示的是小篮球原地拍球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的4课时内容依次是:第一课时:球性练习,激发兴趣;第二课时:从问题出发,学习原地拍球,确定的重点是五指分开,自然弯曲;第三课时:节奏、高度变化下的拍球;第四课时,拓展,花样拍球。在研讨中,以下问题成为本单元的疑难之处:①本单元的内容该怎样定位?该单元的教学价值是什么?②拍球与运球区别在哪里?③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究竟是什么?④设计的练习手段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甚至会不会对动作学习产生负迁移的影响等问题。笔者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四所小学进行跟踪研究,就水平一小学篮球原地拍球单元,提出有效的单元教学计划,通过分析单元计划和教材,科学把握了拍球教学的作用,为小学阶段其他学段的篮球教学提供了借鉴,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分析

单元教学是在集中的时期内,对练习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技术传授。单元计划里有个框架问题,其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但它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比教学目标更深层。还有就是它设计的单元计划,是要求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了教学的主流。一个好的单元教学计划,不仅使教学安排紧凑合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知识层次;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单元既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又是教学内容的“集合”或“板块”。 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是单元计划的特点。承上――即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启下――即学生需要发展或达到的目标。承上启下,既体现在纵向的单元与单元之间,亦体现在单元内部的课与课之间。也就是说,单元之间、课次之间应体现一定的顺序性和递进性。小学生在其幼儿班的活动教学中已初步接触了篮球并有了相关的游戏活动。经过对两所城市学校(1980人)、两所农村学校(620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94%的学生(一年级)知道篮球运动,73%的学生已经接触过篮球。农村:38%的学生(一年级)知道篮球运动,22%的学生已经接触过篮球。从小学体育教材(九年义务教育现行教材)来看,篮球各项技术在小学低、中、高段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二年级为5.88%,三、四年级为5.88%,五、六年级为7.8%。拍球是幼儿园的运动项目,学生拥有“拍球”的经验。但农村与城市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原地拍球的内容:拍球用手指触球而非手心,通过手指(前后、左右)拨球、抛接球等熟悉球性、控球,从而培养学生的球感,发展学生的协调、控制能力,起到拍球向运球过渡的作用,为第二学期学习规范运球技术奠定基础。

三、教材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一直保留着“拍球”这一学习内容。大纲时期的教材体系以各个运动项目的编排为主,教材选择主要来自于对经验的判断和相关体质健康数据的分析。新课程以领域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为设计思路,为我们选择内容与编排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笔者结合运动技能领域和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运动技能领域在水平一仅提出“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初步掌握基本技术”,水平四之后提出“发展运动技能”。“动作―动作组合―技术―技能”是运动技能领域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拍球则属于球类中的单个动作。

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提出:“要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侧重发展某些体能。”水平一重点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学大纲及早期教育理论的提示,幼儿选择拍球这个内容,其意义在于增加幼儿手肌力、加强手臂的灵活度、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等。小学一年级学习拍球是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用手指控球的能力。

拍球属于小肌肉群参与为主的精细化动作,主要涉及桡侧腕屈肌、掌长肌等。由于低龄儿童的神经发育还未成熟,对肌肉活动的支配与调节还在完善中,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低年龄段儿童在拍球中,不能很好地利用手腕、手指控制球,视觉注意范围小,难以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拍球的情况。同时,拍球也不是篮球项目中的基本技术,但这个练习可以发展低年龄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力,如本体感知能力、眼手协调能力等。笔者认为:一年级上册安排拍球,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与经验,更要考虑为之后学习运球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堂观察

通过对四所学校的听课观察与省研讨课的情况进行对比,概括如下表。

从下表中课堂观察的对比来看,笔者认为:拍球虽是幼儿园的运动项目,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篮球运球技术的前奏与过渡,因此将拍球引导用手指触球而非手心作为重点比较符合运动技术掌握和教学的规律。

五、实践与思考

经过一年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一年级上册的原地拍球单元计划,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1)单元定位: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分为几课时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以本单元为例,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一些学生接触球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与球建立一种感情。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会手指自然弯曲用手指触球而非手心的拍球方法。第三课时主要让学生在节奏拍球和高低拍球中巩固拍球,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力。第四课时设计一些花样拍球、拍球比赛、拍球展示等拓展性练习,提高学生对拍球的兴趣和能力。单元计划既要解决课时单独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课时与课时的梯度性和关系。第五课时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达到检测和巩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信。从教材的结构着手,利用系统的整体原理,编排教材,沟通教材之间的联系,使每一节课不再是点滴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知识链。

(2)重点与难点分析:每一节课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点。着重突出运动技能、锻炼手段、发展体能与身体健康的学习目标,梳理出各课时学生学习篮球的目标。

(3)教学策略:怎样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愉快学习、完成单元定位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既满足了多数学生的求知欲,也为部分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程度的教学。①利用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篮球学习的趣味性。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如:兔子舞、NBA,CBA拉拉队音乐、自编篮球操,起到增加学生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环境的作用。这既提高了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准备活动的效果,为基本部分篮球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增强篮球学习的趣味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诱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环境氛围下,激起学习的兴趣。游戏竞赛的方式更是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篮球游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利用学生的自强心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习惯。③利用恰如其分的教学语言增强篮球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新颖的语言或激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新鲜感。例如,一年级学生对球性不够熟悉,在练习原地拍球时,教师应采用语言提示:“拉拉球、眼看前、拍好球”。让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由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自然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④利用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增加篮球学习的趣味性。情感总是在情景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如:行进间变方向运球,在途中摆设几个障碍作为标志物,然后教师讲一段小故事,让学生凭借想象在情景中绕过障碍把球运到目的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学习中完成了练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

1.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定义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吴本连和季浏两位教授把“体育课中的自主学习”定义为: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示范、精讲和帮助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他们认为,构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的程序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和教师帮助引导两个环节,其中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是核心,主要包括自定目标、自选练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矫正练习,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教学、情景导入、目标设置、精讲示范和答疑鼓励,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2.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综合上述理论及相关论文,我觉得“自主学习”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的,其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核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创设有利环境,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探索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促进个性的发展,发挥自我潜能,提高自我认识,培养自主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1.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自主”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放松老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明确目标与任务,预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设计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安排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

(2)自主学习的课题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自主学习课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如果教师布置的课题过深过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无法进行,学生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课题过于简单容易,则会导致自主学习的幼稚化和流于形式。

(3)教师应适当地去引导学生。体育课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对于不同项目的教学,我们要采用合作式、竞赛式、游戏式等各种手段,努力促进学生达成目标,我们在运用自主学习时,应视其各种情况去分析处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4)关注个体差异。毋庸置疑,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差异性,他们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教学中不可一概而论,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5)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为此,要对运动器材进行认真检查,安置好保护器材,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方法,维护好教学秩序等,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要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以免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

(1)根据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项目,结合项目特点,可设计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所有的开设项目内容均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种类型供学生选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提高班分为2~3个层次,依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课内教学计划,教学时先分层次授课,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而后,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传、帮、带”的作用。在不同层次之间可实行弹性调整,进步较快者可进入高一层次,停滞不前者降一层次。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可给予加分奖励。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方式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例如:模仿参加世界杯球赛,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球队队员,拉拉队队员,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做裁判员,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表演及创造,会更加出色。

(3)自主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勇于创新的空间。如在篮球单元教学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创编出多种练习方法,有的小组将街头篮球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练习中。因为街头篮球的动作花样多且好看,这也激发起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互相学习、互相比赛谁的动作最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准备活动既使身心得到了准备,又锻炼了球技,大大提高了身体准备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会。

(4)设置专项训练。对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自己练习”、“自提问题”、“小组活动”等,学生在开始时都不是运用自如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需要进行专项训练,设置专项训练课,如:“练习指导课”、“自我提问练习课”等,专门教给学生方法,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以赛带练,赛练结合,赛中求学,教师指导、传授为辅,经过练习形成能力,最后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以往的体育教学多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主的活动。比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运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运球经验,分析产生的问题,这是学生之间的初步交流。而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练习过程中继续组织学生彼此间进行相互学习与探讨,其间教师再适时地给以补充、点拨,学生便会在讨论与实践中深化认识,完成学习。这样的交流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6)开设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而是热衷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体育课应多开设这类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7)设置学生的自我监控系统,以保障学生自觉地有责任感地进行自主练习。自我监控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开列“自我提问单”。在个人自学时,学生可以用提问单随时在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提示和调节。如在篮球内容教学“个人自练”中的提问:①我会运球吗?运球有哪些方法?②我会投篮吗?怎样才能投进篮筐?③我会传球吗?怎样才能接住球?④我投不中篮,想办法解决了吗?⑤我能抢到篮板球吗?⑥我看过“NBA”、“CBA”球赛吗?查阅有关资料了吗?

在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小组练习、展示时,你应怎样做?也就是重申小组练习方法和展示的要求。如:①对展示者的要求:你在展示时才能使别的同学看得清楚、明白,并从中学习到不会的动作。这样创设情境,改变过去的“练者无意,看者有心”,练者心中没有观众,只管自己练,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得懂和看得清楚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展示的目的性、对象性、兴趣性都有了,哪还有汇报展示不好的。②对看者的要求:你怎样看别人的汇报展示,才能学会你不懂的部分?或别人展示时你应怎样做?这样提示改变了过去的“练者有意,看者无心”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人的能练、会练、善练的能力。

(8)设置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由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与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综合的体系,评价激励把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情况、竞赛成绩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进步幅度,追求差异发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3.课后巩固练习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各种拓展性的练习(如竞赛、游戏等),例如指导学生用追逐跑的游戏练习法提高跑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拓展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性的巩固,例如学生学习太极拳后,要求学生回去教给家人,这样会有效地巩固知识。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的作用、意义

1.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组织者,也是辅导者、答疑者及服务者,有教学计划,但不拘泥于计划。

2.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与体验

以体育为手段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健身、健心,学会做人。

3.自主学习课堂体现的不仅是接受,更是在目标引领下的一种“自悟”

在这种“自悟”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体育学习的规律,领会与掌握学习动作的要领与方法,克服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在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形成丰富的情感,继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提高,自我价值观得以形成。

4.从长远意义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篇3

关键词:中学生;耐久跑;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0-1

一、影响学生耐久跑兴趣的原因

1.部分中学生怕苦、怕累。因为耐久跑本身就是对人体的心理、生理的一种挑战,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有些学生怕苦、怕累,加上教学课在练习中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节奏紊乱,胸部发闷,小腿发酸、发软等症状的体验,造成他们的心理恐俱等等。

2.校园、社会体育文化的影响,近几年,足球和篮球迅速升温,在校园有越来越多的足球迷和篮球迷,加上耐久跑动作单调、枯燥,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耐久跑锻炼身体的兴趣。

3.缺乏竞赛活动的诱发,不易产生中长跑运动的学习动机。在中学生体育实践中,学生喜爱参加比赛,是由于有取得好成、显示优势的需要,形成了对其学习的动机。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只能是少数耐久跑尖子参加,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耐久跑比赛,所以学生普遍对中长跑运动缺乏兴趣、爱好。

二、提高学生耐久跑兴趣的策略与方法

1.转变师生思想观念,提高对耐久跑的思想认识。在耐久跑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生理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思想认识,树立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学训练中,教师应将耐久跑技术的特点、正确的呼吸方法、“极点”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极点”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也要教会学生调整生理、心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度过难关、顺利跑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学校应加强重视对耐久跑的理论教学,让大学生明白耐久跑的锻炼价值,诱导中学生重视并且自觉参加耐久跑。

2.加强耐久跑的趣味教学。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多种内容的跑,长短距离结合,不断变换跑的组织形式,把健身跑、定时跑、变速跑、追逐跑、游戏跑、体力测试跑、越野跑等等都适当穿插安排在课中,每次耐久跑教学课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使学生觉得老师的“招多”,“花样多”,以多样化,多变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乐趣,每天的练习有新鲜感,教师应开动脑筋想点子,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和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条件,制定出灵活多样、趣味性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计划,克服练习中的累和苦,同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变换耐久跑的练习方法。耐久跑确实是一项单调乏味的项目,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很难使她们对此项内容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教法,或固定在同一环境中教学,学生仍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此,除了要经常改变教法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周边的环境,寻找安全有利的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教学和训练的变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例如,有时带学生到校园外越野跑,有意加长跑距,学生虽然累但谁也不甘心落后,坚持跑到终点。有时在校园内改变跑线路,跑各种图形,穿越器械加大难度等等。学生在环境变化中减少了厌烦情绪,增强了练习的积极性。

4.创设耐久跑的教学情境。情境能解决学生在耐久跑中的烦躁心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克服畏惧厌烦的心理,还能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练习方法,解决技术要领,提高跑的成绩。前者是前提,而后者是关键:没有了兴趣就失去了学习动力,难以产生练习的需要;没有方法,就不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要领。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探讨、思考、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感到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喜悦,让学生经常处在既紧张艰苦又欢乐满足的情绪之中。因此,教师不仅仅要示范、讲解,还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训练中带着问题去体会动作要领,这是提高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例如,围绕途中跑,就如何合理分配体力、解决呼吸节奏、领会弯道跑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让学生掌握后再去实践,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正确答案时,在学生验证到自己的结论更有利于技术、技能的发展时,其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人在积极的状态中学习,心理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学生掌握得不仅是耐久跑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掌握技能的方法,学会了思考问题、分析概括动作要领的方法,并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5.让学生体验耐久跑的成功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同质分组、分段、分层、分组教学,并及时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她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同质分组,对成绩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类组合,在练习中激发她们的上进心,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分段,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将800米跑、1500米跑进行距离分段、时间分段、强度分段训练,因人而异,逐步过渡到800米,树立学生对800米全程跑的信心。分层,是在练习中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组,让较差的一组学生先跑,较好的一组学生后跑,分别计时,虽然时间上有差异,但她们基本上是同时到达终点,这实质上是一种让距跑。这样,既保护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又使每个人在不同的起点上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分组,即异质分组,以学生测验成绩的优劣进行搭配分组,以好带差,在互动中使每个人都能提高成绩,从而实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是普遍现象,农村高中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着应付的思想,他们更愿意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化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村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学校领导不重视。经过对多所农村高中进行调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因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占用,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更无法得到保证。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和“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农村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不能适应教改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未能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忽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不能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还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是“强制命令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农村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目前的高考模式和就业形势下,选修体育的学生很少,体育这门学科便成了小科中的小科。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无形的被列出名单,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往往敷衍了事,因而大大地阻碍了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在农村高中如何开展有效体育教学?

一、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

有人把体育课形容为:“先稍息,后立正;跑三圈,磨磨性;给个篮球,朝里扔”,“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踢踢球”,认为体育课仅仅是体育活动。而忽视了体育教材的使用。体育教材的命运便是被弃之于床角、箱底、桌下。

现行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它与传统的旧教材相比具有不同的特色。它是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爱好和需求,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图文并茂,形式新颖活泼,语言生动。例如:把糖尿病形容为“甜蜜温柔的杀手”、把地方病形容为“偏心”的地球送给人类的“礼物”等,以颇具文学色彩的精美语句来激发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在课外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精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紧密联系,能够影响学生终身体育,从而实现“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

现行教材资源具有旧教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开展有效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二、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除了文本资源,还包括其他能够为教学服务的一切资源,例如乡土资源、民间资源、自然资源等。

有些地方和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可以作为课程资源使用。例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有些在社会流行的体育运动,对那些学生感兴趣、健康向上、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师可以改造使其教材化,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例如:花样跳绳、街舞、跳球、兔子舞、呼啦圈等。

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场地和器材匮乏,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把山坡丘陵、草场林地当做学生的运动场,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安全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运动技能,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动作示范教学法,它是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只是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可见,正确、有效的示范对于实现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许多运动技术复杂,需瞬间完成,而示范不可能慢动作来完成,示范时也不可能让动作静止下来。但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达到此目的,它可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的技术示范和分散示范,便于学生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如跳远动作的学习,对何时腾空,何时前伸,怎样腾空,怎样前伸掌握不好,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来模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察。这样的教学动作准确、规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尝试多媒体参与体育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适时适度的引入体育新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学生对世界杯、奥运会、NBA等体育赛事的关心,远远高于其他社会新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适时地讲解相关的体育新闻,特别是中国参与的项目,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篇5

关键词 学校;大课间;跳绳;价值

跳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跳绳,跳绳内容丰富,花式多样,所需场地器材简单,学校可以充分将操场,篮球场等空地利用起来,只需一根跳绳就可玩出多种花样,并且,跳绳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

一、跳绳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己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己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不仅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其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及民族的素质。

儿童少年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长期坚持跳绳可以推迟软骨钙化的年龄,使骨头的生长期变长,骨骼坚韧,发育均称,从而促进身高;上下有节奏的跳动还能促进脑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经常跳绳还会提高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的灵敏和反应速度,提高手脚等各肢体器官的一协调配合能力,促进儿童少年在耐力、速度、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跳绳是一项容易掌握、容易看到锻炼和进步的运动,快速的进步过程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运动兴趣,而这种自信和兴趣反过来又会促进练习者进一步去学习跳绳,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有利于消除安全的隐患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其组织复杂,大课间活动的场所相对教室而言是个开放的环境,而此刻学生经历了长时间学习后,已经很疲劳,对渴望己久的活动时间会放开的活动,如果学生不注意安全防范,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副面作用,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跳绳是一项安全的运动,它只需一根绳子在一块平整的空地上进行,当学生进行单人的跳绳活动时,相互之间没有身体的接触,集体跳绳也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即使跳跃失败或停顿,也不会有坠落、跌倒、冲突或被器具所伤的危险,并且可快可慢,可简单可复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跳绳水平来确定自己运动量、速度等,可以减少运动中的意外伤害。

三、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升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其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学生的心理、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定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影响 ,而学校对学生施加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提升不应该仅仅注重智育,而应该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在校园里面形成有特色的体育环境,不仅能丰富校园活动,还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景观。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精心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提高。学校大力营造和培育校园体育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校园体育设施条件及学校传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形成有自己风格和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体,而大课间活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学生们喜欢的跳绳在学校的大课间普及,人手一条绳,把跳绳变成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校处处洋溢着运动的气息,当跳绳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能很好的提升校园体育文化。

四、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

篇6

[论文摘要] 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项目,聘请了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和监督体育学科课程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使校本课程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推进。而在所开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科委员会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评价计划,跟踪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随时调整实施进程,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从而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实施,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