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改革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或会计电算化专业,涉税课程的开设主要有《税法》、《税务会计》,涉税课程的开设可谓比较全面,但究其课程实施过程来看,其中存在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开设《税务会计》课程之后,《税法》课程还有没有开设的必要性,是与《税务会计》课程分别开设还是两者整合只开设《税务会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梳理、整合,这样实施起来也更科学合理,便于知识点的衔接,使教学过程实施起来更规范有秩序,特别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一、《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内容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院校只开设《税法》课程;有的院校只开设《税务会计》课程;还有的两者都分别开设。无论是何种情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税法》课程是研究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部法律规范,重在介绍各种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国家征管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该课程更重视法律条文的解释,对于纳税人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的实践环节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给予完整全面的加以阐述,这一点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本质。由于教材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利于开展,也不便于纳税申报实践教学的操作。
(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存在问题
《税务会计》课程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技术,以货币计量的形式,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以便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并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务机关的一门专业会计。税务会计研究的既是会计中的税务问题,也是税务中的会计问题。该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简要介绍各种税的税收制度规定,也就是《税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三是作为会计岗位如何进行各种税的纳税申报。第一部分的知识介绍主要是作为第二、第三部分内容的铺垫,以使知识点更好的衔接,但这一部分的内容往往大多数教材过于简单,没有全面完整的将税收制度阐述清楚,存在知识点不完整的缺陷。而《税法》课程是在《税务会计》课程之前开设的,教学中学生在知识点的连接上存在一定的脱节。
(三)《税法》课程与《税务会计》课程内容上的重复
由于《税务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上是开设在《税法》课程之后的,由于知识的连续性的特点,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税务会计》教材及课程中都是插入《税法》的内容,这样就使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这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也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整合两门课程使之成为一门课程,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二、《税法》课程与《税务会计》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由上所述,尽管两门课程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税法是税务会计的依据。税务会计则是税法在会计核算当中的体现。因为纳税人的每一个涉税事项在会计核算时都必须以税法的规定为依据,而税务活动也必定会引起纳税人的相关资金的运动,从而在会计核算中要进行反映。正因为两者之间有着这样重要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两者割裂开来教学,而应该进行整合,这样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两门课程经过整合,合二为一,使知识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便于教学的实践,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增强了学生的会计岗位意识,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三、《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的整合
《税法》课程与《税务会计》课程经过整合,台并为一门课程,可以称为《税务会计》或者《税法与税务会计》皆可。该门课程的建设可以粗略的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课程教学计划的重新安排
在很多实行“2+1”或“2.5+0.5”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中,其教学计划分别设置了《税法》和《税务会计》两门课程,把《税法》课程作为先导课程,一般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而后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税务会计》课程,计划学时一般都在60学时左右。这样开设的结果会使两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或者互相依赖,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违背了相关知识的关联性,背离了高职教学规律。因此,整合后的教学计划必须作出调整,课程名称可以为《税务会计》或者《税法与税务会计》。根据其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计划学时可以为90学时左右为宜。在整合之后,该门课程可以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应作为该门课程的先导课程。此外,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岗位技能,在教学计划中,应将计划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两部分,理论教学应在50学时左右,实践教学在40学时左右。当然,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融合在一起,理论中穿插实践,实践中渗透理论。
(二)课程教学大纲的重新编制
整合后的《税务会计》课程必须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将原来的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统一。重新编制的教学大纲应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走工学结合之路。结合《税务会计》课程特点以及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联系,坚持工作过程导向更为适合。因此,整合后的教学大纲要体现实际工作过程,要侧重实践教学内容。大纲可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一项目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设置。在每一项目下,基本又分为三个小的教学项目,一是该税种的税收制度规定;二是该种税的会计核算处理;三是该种税的纳税申报过程。其中第一个属于理论教学内容,而后两个属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对这一技能的需要来安排。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坚持工学结合,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表现之一,结合整合后的《税务会计》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方法主要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每一税种的制度规定、税额计算、纳税申报为一个项目或者工作任务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理论讲授的铺垫,又有以每一项目或任务为中心的实践模拟教学。具体实际操作中,理论知识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来渗透,完成了该项目或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全部的教学任务。对于每一个税种的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该税种的会计核算;二是该税种的纳税申报。会计核算部分可以和财务会计实训一样来进行,从凭证填制到账簿登记与财务会计实训没有区别。纳税申报部分可以借助模拟网上报税软件来进行,在仿真的报税环境下来操作,几乎与实际工作一致,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的顶岗实际操作。
(四)课程使用教材的建设
随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材建设成为两门课程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上公开出版的《税务会计》方面的教材也有不少,在内容编排、结构体系上各有不同。但无论有何不同,大体结构应该是一致的,每一章都应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该种税的制度规定;二是该种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三是该种税的纳税申报问题。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在收入费用的确认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适合的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要尽量吸收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以及税务工作人员参与进来,这样使教材能够更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由于税法的灵活变动性很大,因此使教材的出版和修订往往具有滞后性,容易导致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税法规定不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建设相比稳定性较差,这也是《税务会计》课程教材建设的困难所在。所以,结合会计与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应该建立《税务会计》教材的快速更新机制,加快修订和更新节奏,保证教学所用,并且做到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活动也在不断的丰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并且越来越显得苛刻。企业需要的是上岗之后直接就能顶岗工作的人才,这就给我们的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教学的内容应为企业实际工作的内容,传授的技能也应与企业所需要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趋近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要是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都是正确的选择。因此,课程之间的整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参考文献:
[1]唐俐,税务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2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出能够掌握会计知识和法学知识,灵活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熟知证据规则和法定的程序,并能独立的进行诉讼和专家证人服务的专业人才。但在实践中,由于对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长远性,对法务会计人员的应用方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使得法务会计专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目标难以实现。综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并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实务领域输送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复合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科研领域输送人才;同时兼顾社会力量的培养,以注册会计师等的在职培训辅助,加强社会力量的运用,从而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复合型法务会计人才。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机构的差异分析
美国法务会计培养机构包括美国法务会计师理事会、美国注册欺诈检查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北美法务会计师协会及美国各高校等。美国法务会计师理事会主要负责组织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美国注册欺诈检查师协会为全世界的注册欺诈检查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提供大量与反欺诈有关的资料和培训教材,为注册欺诈检查师和对法务会计感兴趣的人员进行反欺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广大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获取法务会计知识的重要组织。该组织为从事司法鉴定、舞弊调查、法律专业、会计调查、商业评估等的从业人员提供大量有关法务会计、舞弊调查、商业评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并随时关注会计、审计、法律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知识扩展,使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能迅速地将这些新知识新动态运用到实务领域。除此之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开展了注册会计师职责和义务、客户沟通、调查方法和技巧、舞弊手段的最新发展和防范措施等拓展领域的知识培训,使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能更快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较大,成为法务会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由于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具有独立开展法务会计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并常态化与联邦调查局、法院、税务局、律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通过交流和培训提升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美国高校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在教学方法、理论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采用诸如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研讨会、开设案例分析课程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法务会计知识。网络教育是美国法务会计知识传播的重要窗口。由于网络教育的广泛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法务会计人员的需要。Cpenet远程教育网聘请了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舞弊检查专家传授法务会计知识。针对不同需求,其课程形式分为初级普及、中级知识、高级讲座等。
在我国,高等院校成为法务会计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渤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高校在会计专业或法学专业开展了法务会计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培养。除了高校之外,社会培训机构也成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北京中财国融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启文教育培训学校、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培训中心、四川大学科技园培训部等开设了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FCPA的认证培训班,在借鉴美国法务会计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状,聘请会计界、审计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法院、检察院、律师界的业内精英,对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展开专项培训。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强调提高学员的分析能力,实战演练如何高效办理经济案件,最终培养出在法务会计服务领域中理论扎实、业务熟练的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但是,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机构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国高校法务会计招生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在法学类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二是在会计类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方向。这对于对法务会计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会存在学科体系上的困惑,即法务会计究竟属于法学学科还是会计学科,这种学科体系上的困惑会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的的研究方向及工作属性的不清晰,这无疑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极端不利。因此,在法务会计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需在国家教育部明晰法务会计的学科类别,这样既有助于学校专业开设制度的健全,也有利于学生的了解法务会计专业的详细信息,从而促进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繁荣发展,做到术业有专攻。其次,我国法务会计社会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也成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瓶颈。有的培训机构只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开班,仅单纯地对会计人员补充法律知识,对司法人员补充会计知识,没有有效的将法务会计应具有的知识进行融合,更没有将之付诸于实践。因此,应积极借鉴美国培训机构的成熟经验,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加大法务会计社会培训机构的建设力度,使法务会计培训机构尽快成熟规范起来。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差异分析
美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内部舞弊审查、计算机舞弊与数据安全、检查盗用阴谋、确认舞弊财务交易、高级法务会计技术、法务会计———舞弊报告与隐匿资产、舞弊与财务报告审计、舞弊调查与舞弊数据分析、高级舞弊调查、信息技术审计、高级会计理论、会计与电子商务、会计欺诈检查、法务会计与舞弊管理、经济犯罪与调查、计算机法务调查、私人安全与防范损失理论、知识产权安全管理、计算机舞弊检查、法务沟通与交流专业知识、舞弊会计报表分析等。由此可见,美国的法务会计课程设置是在已经掌握相关法学知识和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学、犯罪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开展的,这也符合法务会计的学科特征。
在本科阶段开设的法务会计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广、课程门数繁多,而法务会计课程几乎是会计学和法学课程的叠加。本科阶段学生能否通过本科段领会和掌握法务会计并实际应用很值得怀疑。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会计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律师很值得怀疑,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法务会计师就更值得怀疑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仍旧设置了部分法学专业课程、部分会计专业课程,只是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法务会计特色课程,包括:高级法务会计、证据调查学、破产法与破产管理人制度、财务审计与内部控制、税务管理与筹划、电子商务安全、经济犯罪调查学、舞弊检查等法务会计实务应用课程。由此看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虽然比本科生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法务会计的实务应用特性,但公共课的设置上不是与会计本科生课程重复,就是与法学本科生课程重复,造成教师资源浪费、学生学习重复的现象。因此,要想加快加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满足社会各方对法务会计的需求,应该尽快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专业目录,以免造成培养的人才未能尽社会所用的局面。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的差异分析
美国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具体体现为:聘请有经验的法务会计人员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以提升法务会计教学水平;激励优秀教师通过不断吸收社会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学队伍;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学习;激励优秀教师在法务会计课程规划方面提出课程创新;在高校内部设立法务会计研究会、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注重案例教学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法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而且提高了高校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知名度。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分别与国家税务局、联邦调查局、法院、美国注册欺诈检查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高校展开各种形式的讲座、培训等。所以,美国高校中法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注册欺诈检查师资格,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篇3
国内关于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会计学法务会计专科方向,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渤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院校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了更多尝试[1]。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方向)教育的形式,按照教育实施阶段、学历授予、学习形式、学习时间等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法务会计本科教育。具体又可以分为:(1)开设法务会计相关课程。如西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西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作为法学(经济法)选修课程。(2)在会计学下设立法务(司法)会计专业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一些财经类、政法类院校陆续在会计学下开设会计学(司法会计)专业方向,2004年云南财大将其改为法务会计方向;在会计学专业下设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3)在财务管理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渤海大学分别在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下开设财务管理(法务会计)和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4)在法学下设立法务会计方向。此类主要是在一些政法类院校或者法学教育比较完备的综合类、财经类高校出现,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在法学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教育。
第二,法务会计研究生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别:(1)在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渤海大学等。(2)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从2003年起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3)在会计专业硕士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2005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开始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MPAcc)[3],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也在MPAcc中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截至目前,法务会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法务会计职业培训。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会计学院、复旦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中介服务机构调查人员、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开展法务会计科研和培训。
从上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结合当前学界对法务会计的讨论,反映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学科属性没有定论。法务会计是综合了法律、调查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基础知识的交叉学科,但法务会计究竟应该从属于法学还是会计学,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会计界认为,法务会计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熟悉法律知识的会计,属于会计学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在会计学下设立相应专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2]。我国法学界认为法务会计从属于司法会计,从人才培养目标看,法务会计更应该是熟悉会计业务的法律人才,在法学下设立专门学科对法务会计教育有利[4]。这种关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论,既有学术理论研究上的分歧,也不乏人才培养主动权方面的门户之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法务会计教育有效开展。
第二,专业仍未被官方认可。目前,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法务会计教育,都是各高校在法学或会计学下设的一个方向,或者即使称“专业”也是学校自己的认识,并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这一方面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并不熟悉,对录用此专业毕业生存在顾虑。还有另一个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务会计本身要学习的课程就很多,如果不能独立设置专业,一系列课程无法排进相关专业本就很“饱和”的课程表,这就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全面性。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不利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参差不齐。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务会计人才应精通会计、审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辨别、检验经济舞弊行为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包括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职业敏感性以及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调查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5]。概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具有会计学、法学、审计学、法务会计学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这种简单化讨巧式跨专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对法务会计作为独立专业的否定。在实践中,因对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侧重法学,有的侧重会计学。在法学专业上嫁接会计学的,所侧重必然是法学教育,在会计学专业上嫁接法学的,其所侧重必然是会计学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中开展的法务会计教育,有的仅是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有的是一些继续教育式培训,开设学历教育的也未能完整覆盖本科、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基本上是空白。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具有特色的法务会计教育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缺乏公认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应当有比较固定的教学计划,其中最基本的是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当前国内法务会计教育的教学计划:(1)涉及学科领域多,涵盖会计学、法学、审计学三大主要学科,辐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2)课程门类繁多,包括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等门类,少则十几门,多则几十门课程;(3)各学科课程简单叠加,缺乏交叉学科课程的整合,更谈不上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失去学科独立性[2]。缺乏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难。
第五,专业师资力量有限。法务会计本身是个新兴领域,当前国内高校开展法务会计课程或者专业教育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是会计教师,有的是法学教师,其他也有审计、统计、金融、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同时精通会计、审计、法学、证据学理论和实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是很少的[2],并且,当前高校里还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未来短时期内专业师资力量如何解决成为摆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二、造成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法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实务操作性的新兴领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可能是造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直接原因。从本世纪初河北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先河以来,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也不过十余年历史,对法务会计缺乏基础的实践经验,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但是,究其根源,学界对法务会计这个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和研究不到位是造成当前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一,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美国,法务会计师早就被誉为是“会计职业的新宠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法务会计列为本专业“令人振奋的专业领域”之一,会计业领军人物、学术权威不断敦促会计教育界向学生、职员提供法务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6],截至2007年1月在美国至少有82所大学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包括进修性质的学位教育以及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个阶段的学位教育(百度百科,“法务会计”)。2012年末,我国有1147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即便是在主要教育目标为培养经济、法律专业人才的97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或者相关课程的不超过1/3。另一项从中国知网以“法务会计”为主题词检索到的近800篇论文中,探讨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仅有89篇,其中来自财经类高校的论文成果只有20%左右[7]。这些事实证明,我国学界、高校对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确实不高。第二,对法务会计与相关概念、学科的关系认识不清。首先,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专门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少,但文章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是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二者无区别[8];第二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具有相同之处,但在法系基础、形成渊源、会计主体和诉讼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9];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包括司法会计,司法会计是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10],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法务会计要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就存在很大障碍。其次,法务会计与法学、会计学的关系。普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是跨上述两个专业的交叉性学科,但对到底在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还是在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在具体人才培养实践中,有的高校是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中国政法大学;有的高校是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有的高校则在法学和会计学分别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渤海大学。第三,对法务会计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对法务会计概念、特点、内容、理论结构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会计界与法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国内的法务会计文章多是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呼吁,真正立足于法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而研究法务会计的专著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法务会计教材和专著主要是国外相关资料翻译过来的[11],侧重于介绍国外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国内自主编写的法务会计教材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国内目前没有形成受到广泛认可的、比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不能真正体现法务会计在学科上的交叉性和特殊性,介绍、引进国外法务会计著作所形成的一些结论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法务会计实践,结果自然是削弱了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对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法务会计人才可以在我国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用调查或者考察结果来说话。许多学者撰文提到我国对法务会计人才急需,但这种需求似乎并没有实际调查或者考察的结果去支撑,对法务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起到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不少研究都提到当前许多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需要法务会计人才,但鲜有学者从用人单位方面着手,去考察用人单位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法务会计人才,是否愿意提供长期稳定的专门岗位还是需要短期服务,能够承受多高的服务成本等。或者从法务会计人才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法务会计从业者的择业多样性、进入相关单位的途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由此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等。
三、解决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能性出路探索
作为一门应用性导向的新兴学科,法务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实在还太短,且理论体系研究明显滞后,学界对于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争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仍将存在。然而,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探索显然不能等待理论界的争论完全消失,也没有必要。法务会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兴行业,人才培养自然应该以实务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开发能满足需求的教材和课程体系[1]。作为高校从事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分子,我们认为在以市场实务为导向培养法务会计专门人才的探索中,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细致工作。
第一,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将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指明方向,促进法务会计学科建设与实务实践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立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实务导向,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诸如经济摩擦、贸易纠纷、诉讼、反倾销等经济活动保持敏感,持续观察和研究法务会计在实践中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问题。其次是在尽快就法务会计的概念、性质、原则、范围等基本概念以及学科或行业定位、工作程序、结果和方法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不断演进的法务会计实践,并通过法务会计实践进一步对上述理论进行完善[11]。然后,要对法务会计制度建设给予足够重视,推动建立健全法务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从业资格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做到有法可依,使法务会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借鉴国外法务会计理论发展经验,有学者建议我国应成立法务会计工作小组或者类似的组织,汇集会计界、法学界等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建设[11]。也可以像美国、加拿大那样,建立法务会计师协会或是专门机构,构建一个稳定持续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办研讨会、学术会、创办杂志等,让学者们可以互相沟通理论成果,不仅有利于大家在法务会计内容方面达成共识,还可以促进学者们的不断思考与创新。
第二,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引领前进的方向,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确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经济实践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法务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或者未来法务会计人员到底应当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完备的考察和调研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不是学界想当然的产物,更不能为了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法务会计不是将法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简单累加,而是要将会计知识、法学知识和法务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学科独立性和特色[5]。有学者将法务会计知识结构形象地比喻成三层蛋糕,以会计专业背景为底座,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为中间层,顶层是法律环境,蛋糕上点缀的糖果代表沟通技巧[12]。也有研究者认为法务会计知识结构更像是三明治,上下两层是会计知识和法学知识,中间是法务会计核心知识[1]。
第三,建立可行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即探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考虑法务会计专业是否在国民教育目录的问题,高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大致有设置法务会计方向、设置法务会计专业、双学位、本硕连读(及博士教育)、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几种模式。制约高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模式选择的首先是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用人单位是否能够吸纳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最终决定采取长期持续还是阶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必须考虑高校具备的教育资源能力。我们认为,一种可行性的方法是,在做足市场需求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专业教育设置门槛,选取一些具备较强教育实力、有良好口碑并且有积极意愿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给予适当资源支持,确保取得实效。另外,考虑到法务会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同时肩负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重任,在极少数专业实力超强的高校开设法务会计博士点是有必要的。
篇4
1996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压症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迅猛地发展,并将促进整个社会逐步完善法制化。在人类社会和经济这一历史性的巨变之中,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必然要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因而也就必须相应的考虑其创新问题。面对法制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法务会计应运而生。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 1996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从美国20大热门行业挑选出的20种热门工作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会计领域的“法务会计”(《参考消息》1996年11月 15日)。
诸多经济案件的发生、审判事例使我们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要回答什么是虚假不实的会计信息,什么是违反新《会计法》的行为,什么是会计法律责任,为什么在证券市场中有人要求会计信息失误的责任人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问题并非易事。而在法律纠纷中,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精神,所有当事人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不能由某一方做出简单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法律上的会计解释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由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对有关会计信息或相关事件做出合理的专业党走。本文探讨了法务会计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大批法务会计人才的若干设想。
一、法务会计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法务会计是会计人员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提供证据,进行解释,以查明案情(主要指经济案件)的会计活动。法务会计的兴起,对传统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法务会计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
(-)标语专业知识。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系列的技能.才能有效的进行财务调查。这不仅包括会计知识,而且包括经营知识和法律意识。具有这些技巧,法务会计人员就能够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并对舞弊以及白领犯罪调查的财务方面进行作证。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对刑事案件中的舞弊或者民事案件中的财务损失进行量化。因此,法务会计的专业技术至少应包含以下七类:
1.会计、审计知识:法务会计学科首先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因此从业人员具有较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自是理所当然的必要条件。
2.辨别舞弊的知识:法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辨别不同舞弊交易的类型及知识。这就要求会计师确认“警戒标志”,并与舞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作为其经验基础。
3.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务会计又是法学的分支,法律知识当然必不可少,尤其是证据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所有的报告都能上交法庭并有效。
4.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法务会计的另一项技术就是对人的因素的理解。根据舞弊理论,舞弊的产生,其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法务会计可以根据自身的战力,理解进行白白的个人的动机和品质
5.调查的精神状态和职业批判的怀疑精神:法务会计必须具有调查者的眼光,侦探的坚韧以及确认舞弊标志的能力。这些能力必须符合职业批判的怀疑精神,以确定证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6.沟通技巧: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法务会计最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向法庭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从业者应该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技巧。
7.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伴随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犯罪技术也在同步发展。这要求法务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法务会计人员在具有上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丰田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就可以做到对不同行业、不同地位、不同时期的会计实践的变化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法务会计人员必须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公允、真实、合理、合法。这就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田说的洞察力。除此以外,自律、保密、定期接受后续教育、合理收费、公平竞争等方面也是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
(三)独立敬业精神。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为了保密,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磋商目前正委托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能与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同一问题,以免从业者之间互相因资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格感染力的影响,而影响他人证明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
敬业精神是防止粗心大意,或浅尝辄止而造成实质性错误的关键。敬业精神不单纯表现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反映在每一个执业步骤和操作上是否完整、细致。从业者不能凭经验推断或统计抽样等常规审计方法去完成执行程序,也不能凭百分比的可信反而放弃未检验的资料。
二、高校教育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我们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如何定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产业——知识产业(亦称第四产业)更加引人注目,而教育作为知识产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将凸显其重要性。教育不仅包括普通的、正规的大中小学教育,还应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还要实行终身教育;要从教育的单一性向教育的个性和多样性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因此,面向21世纪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熟练牢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较多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通用型专业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知,法务会计工作决定了法务会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性人才,除会计、审计、法律相关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证据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素质教育学科,这些知识将有利于法务会计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时,通过分析舞弊者的犯罪心理、社会背景等,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再运用会计、审计、法律相关知识为推理结论寻求强有力的证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法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出色地完成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的重要贡献就是对争端进行量化,并将复杂的财务会计事项舞弊和数字资料翻译成一般外行能够理解的术语。
面对知识经济到来的中国会计市场的挑战,我们现在的高等会计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努力培养出21世纪我国急需的法务会计人才。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分三步走,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法务会计体系的目的:
第一步,从现在起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辅修法律双学位。如果没有法学专业,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的同时,积极参加法学类专业的自学考试,或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有关法学方面的课程或法律与会计结合的课程,如法理学、民法通则、法律伦理、司法会计等,或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法学双学位。
第二步,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在继续上述工作的同时,在高校会计学硕士的研究方向中设立法务会计研究方向,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和构架。初步建立法务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规范法务会计工作,给法务会计工作指明目标和方向,给法务会计工作提供客观的尺度。制定法务会计准则(包括法务会计一般准则、法务会计具体工作准则和法务会计报告准则),促使法务会计人员谨慎工作,并检查、监督工作质量。最终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我国具有较多的中高级会计人员。
第三步,21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已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师资力量,可以将一些重点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转向法务会计,同时建立法务会计博士学位。进一步完善法务会师资格考试制度。
建立法务会计面向社会服务规范。法务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法务会计人员所下结论的重要性决定了建立法务会计面向社会服务的规范。笔者初步考虑,认为该规范应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的规定:一是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务会计服务机构必须经过主管该项工作的行政部门批准;二是从业者必须取得执业资格;三是委托和受理的规范;四是法务会计面向社会服务的收费规范。
篇5
【关键词】会计;法律;法务会计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必然的,都是客观存在的,法务会计的出现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法务会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应运而生。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遇到过诸多同法务会计有关的事件和问题,例如很多大型企业的偷税漏税案。因此我们更要加深对法务会计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充分分析和研究法务会计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推动法务会计发展进程。
1、法务会计概念及工作范围
1.1法务会计概念
法务会计是指特定对象通过使用审计措施、会计知识和检查技术解决法律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就是:法律+审计+会计=法务会计。
实际上,我国早在二十世纪末就对法务会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当时正处于研究初级阶段,对于法务会计意义和概念的理解统一性比较弱,不过共同的说法是:法务会计属于边缘学科,是法律和会计的结合体,其存在的价值是解决和处理与会计领域有关的的法律事件和法律问题,为开庭案件提供有效证据。和审计学、会计学等学科相比而言,法务会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法务会计是一门跨学科数量较多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法务会计要综合审计学、会计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处理和解决相关的法律事件。
(2)法务会计所针对对象是经济纠纷中法律问题。法务会计要对企业在运营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异常环节、确认责任人以及事件起因,并通过一些列的法律措施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3)法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专业性意见作为案件证据,即为案件判决提供有效依据,维护法律公正性,这也是它与会计最大的不同点。
1.2法务会计的工作内容
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又可以从狭义上理解,其看法和标准都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和法律条令对经济活动、财权财产、经济行为以及资源分配等规范的具体标准决定法务会计的内容和涉略范围,所以,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同,法务会计的内容和涉及范围也不同。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内容包括:企业税收管理会计、债务债权会计、意外事故会计、保险理赔会计、货物价格会计、社会公平会计、基金管理会计、司法会计。总体来讲,法务会计主要涉及的三大领域是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司法部门和审计部门。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即法务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法律维护和会计调查两部分,前者是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或律师等对发生过或马上要发生的、主要关系到经济问题、财产划分的法律案件提供诉讼帮助;后者主要是通过会计核算、会计资料、会计账目、以及会计人员调查犯罪活动或行为,例如,贪污受贿、盗窃欺诈、证券保险诈骗、收受回扣等。
2、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2.1缺乏法务会计的专业人才
在企业全部的资源财产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然而,国内专业的法务会计非常紧缺,已经严重抑制了我国法务会计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推广。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大多出身于审计部门,缺少甚至是没有毕业于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专业的专职人员,大部分法务会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也没有与法务会计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导致目前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缺少专业经验,为法务会计今后的发展和推广增加了难度。
2.2无论是法务会计的理论还是法务会计的实践都还尚不成熟
与以往的财务会计相比而言,法务会计没有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观点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研究内容也存在差异性,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进行法务会计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制定出专业的法务会计执行标准、基本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限制和规范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活动行为。在法务会计实践方面,由于没有理论缺乏统一性,实践没有具体规范和依据,因此尽管取得了些研究成果,但是成果的连接性较弱,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实践的进行一般都是依靠个人经验,再就是实践范围比较小,活动层次比较浅,一般只局限于会计调查,提供参考性和支持性的服务,根本无法达到社会经济时代对法务会计的实践要求。
3、对法务会计发展的理性思考
3.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务会计队伍
从事法务会计的专业人员不但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知识,还应该了解相关法律诉讼程序,实现法律和会计之间的完美融合,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供应量严重失调,供应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人才需求量,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法务人员的培养力度,而人才培养的首要步骤就是加大法务会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务会计,进而对法务会计的研究产生兴趣。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当设立法务会计专业,而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着重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培养,使会计学与法学能够真正的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要注重优化法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法务会计人员在入职之前的培训中,能够发展成能够熟练处理企业经济纠纷等法律问题和法律事业的专业型法务会计人才,也可以设立法务会计的认证机构,规范只有达到认证的人才才能够从事法务会计工作。
3.2与时俱进,加强法务会计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殊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法律问题和事件。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法务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具体法律事件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还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能够应对自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运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法务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配合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都能与时俱进。
3.3明确法务会计的功能,实现法务会计的目标
只有明确法务会计功能,法务会计人员才能了解执行该项功能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而实现法务会计目标。只有明确法务会计方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加大对法务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力度,才能将法务目标有效的融入到法务会计培养体系中。只有明确法务会计功能,才能在此基础上明确法务会计目标,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方案,满足法务会计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我国法务会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建设,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喻景忠.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初探[J].财会通讯,2009(5):9-11.
篇6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
我国现在培育国际化会计人才主要依赖于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其中,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既包括在中文会计教学中,侧重于对于会计专业术语的英文教学;也包括以英语作为媒介传授会计知识体系,掌握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的双语教育。无论什么形式,都应包括系统又全面的理论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操守的培育以及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我国现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时安排较少
会计英语都是专业选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最多一年,每周2个课时。会计英语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会计,内容比较狭窄,并没有对于会计其他科目涉及。
(二)课程设置比较死板,没有联系实际
国内大学普遍学科基础课占的比例较低,普遍低于50%,会计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大。学科基础课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邻近学科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是学生不禁锢与本专业的理论而真正做到教育的宽口径。
(三)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40%,最高达到50%。平时成绩通常由考勤、课堂表现、测试和作业等综合考核确定。期末成绩则一般由老师事先提供较为规范的标准化参考答案。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平时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学生学习全面效果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得到考核。
三、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重视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上述调查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用人单位不仅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针对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状,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建议采取以下的一些改革措施:一是教学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适当增加与工作实践联系性强的内容,比如上市公司财务分析、采购决策、研发决策、金融与资本市场运作、纳税筹划、车间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实务内容。二是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案例不应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简单的计算练习,而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理论性的实例。可采取学生发言、老师点评的形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优化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扎实的基本功是衡量会计人才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指标,也是学生迈向就业市场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本质所在。增开一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和系统,最终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有必要补充开设一些与时俱进的课程。增开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等,让学生对这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有所了解。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绝对不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就能证明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应加大平时考核的分量和难度,平时成绩应该占总成绩的一半或以上,成绩评定需采用多种具体考核方式综合给出。灵活丰富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篇7
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复合而成的交叉性学科,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工科专业下的会计学方向实际上就是指会计信息化或者计算机在会计的应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化特色专业的课程应是交叉类课程的设置,相应地承担这部分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会计学和计算机复合型专业知识,而这也是当前教师队伍中所缺乏的。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计算机类课程由信息工程系承担,而会计类课程由经济管理系承担。会计信息化方向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见图1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表2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主要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导论、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等。此外,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课程。2.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表3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会计类相关课程可分为: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战略管理、税法等。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会计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本着会计核心课程优先原则,将会计的核心专业课程几乎全部开设;②经济管理类课程选择性开设,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基础课程,其余课程在课时剩余时开设;③相对于纯会计专业,一些例如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发展史、纳税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等课程,因总课时限制未进行设置或放入到选修课中。3.交叉课程设置。表4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交叉课程设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交叉课程一般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ERP、财务软件应用等,但四个学校具体所设课程又不尽相同;②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交叉性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复合型课程和实务复合型课程;③计算机审计方向的交叉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审计实务、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④有的学校设有特色的交叉类课程,如金融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RP沙盘应用等。
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表5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人才培养基本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①除大连交通大学外,其他学校均采用了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②除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外,其他几所院校皆授予工学学位。③关于培养目标及要求方面,大部分学校设置相关专业主要在于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的融合与交叉,而江西财经大学在强调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④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进行五年制本科教育,授予管理学学位的同时,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2.培养方向。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其《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软件工程(会计学)规定了两个方向,方向1为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方向2为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具体课程设置模块见图2和图3。图2给出的是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18%,专业方向课42%,专业方向课占多数,故将软件工程作为背景。而图3给出的是具有特色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42%,专业方向课18%,软件工程课占多数,故将专业方向课作为背景。以江西理工大学2010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总学分为205.5分,公共基础课74个学分,占36%,会计学方向课程88个学分,占42.8%,软件工程课程43.5个学分,占21.2%。而大连交通大学学分制要求,五年内总学分不少于283分,其中公共基础教育91个学分(32%),会计学专业教育73.5个学分(26%),软件工程专业教育50.5个学分(18%),实践教学68个学分(24%),若将实践教学内容依次拆分为公共基础课、会计学方向课和软件工程课,其各自所占比例与江西理工大学基本相当。从两所院校的实际课程安排看,两校的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方向更倾向于软件工程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是合理的。
三、工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认可度较低
以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认可度较低。在学生报考时,很多考生和家长会有疑虑,对该专业存在质疑。质疑的理由无非是:①软件工程本身就是新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教学质量存疑;②收费较高,高校设置该专业招生的动机受人质疑;③会计学放到软件工程下说法新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和家长难免对该专业迟疑。在学生毕业时,学生找工作和考研时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为:①考公务员时,该专业的学生因授予工学学位,故不能报考会计学相关专业的职位,只能看作是计算机类的考生。②考研时,面临两难的抉择,很多文科生在报考计算机类或软件工程类专业时望而却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考会计专业研究生,但是面试时该专业是否被会计系教师或报考学校认可也尚未得知,何况有的学校会计学硕士在进行调剂时明确限制外专业调入,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否能被看作是会计学相关专业尚无准确定论。③就业时,很多招考会计的单位都会对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些迟疑,怀疑这个“杂牌专业”。的确,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这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现在社会认知度还较低。
(二)课程设置难度较大
从上述现状中也可以看出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门次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②各高校无论在设置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交叉类课程时都各不相同,说明目前在高校尚未存在着统一的课程标准。③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④在安排完计算机和会计核心课程外,没有较多的空间再安排管理类或经济金融类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学校只开设了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寥寥几门,这显然是不够的。⑤有的高校在三年级时尝试分方向进行培养,除授课和课程安排上有难度外,这种做法又会使学生对该专业更加疑惑,不知该如何自我定位。⑥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三)专业学习难度较大
从教学的角度看,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教学安排难度很大,计算机类课程可由计算机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会计管理类课程由经管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交叉类的课程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负责即可。但是,从学习者即该专业的学生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其难度较大的原因包括:①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②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且非结构化特征显著,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所适从,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四)复合性较弱
跨学科交叉类专业设置的成功关键取决于交叉性意识的强弱,其理想的结果为强会计强计算机,但往往会造成强计算机弱会计、强会计弱计算机,甚至弱计算机弱会计,究其原因在于复合型较弱,具体表现为:①由于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类课程设置较多,且总学分有限,故复合型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有限,学习不能深入。②在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讲解时,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往往呈现“两张皮、无交叉”。③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少,复合意识本身就不是很强。④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意识将两者有效地进行结合,而很多复合型课程在第6、7学期开设,此时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和就业,学习精力不集中,故复合效果大大降低。⑤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持续性有效需求还比较弱,现在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普通会计学生也可以完成,更专业、更高端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尚待进一步激活。
(五)人才流失
从长远看,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且势必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目前高端、持续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形成,故势必会造成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流失。而且,这种流失现象已在学生未毕业时表现出来:①很多学生选择该专业时具有盲目性,有的是好奇心驱使,有的随意填报,更有的是为了低分录取有本科读,因此很多新生在进校时就明确不会从事该行业;②计算机类课程的难度使部分学生毕业时更愿意从事纯会计工作;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就业对口的会计管理类软件公司人才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就业环境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四、建议与对策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出现适应了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是新兴商务软件产业在教育上的一种反应,与重庆理工大学等学校所开设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对应,都是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同的是一个是在软件工程工科背景下复合,一种是在会计管理学科背景下复合,所以两种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只是培养方式和具体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其实,在会计学科与之类似的专业设置还有法学(法务会计)、会计学(法务会计)。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可以堪称会计学科类两大经典的跨学科复合型特色专业,本文从以下方面探索如何促进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更好地发展,尽早摆脱当前的尴尬局面。
(一)提升专业认知
既然明白了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等类似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么政府、教育界、会计界、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哪个特色方向,我们都应该认为它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一样是会计大类专业,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计算机类或法学类专业,提高该类似专业在社会的认可度,让毕业于该专业的学生们享受他们本来就应该有的但迟来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界、会计界领导的重视与推进,需要我们该学科领域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更需要该学科领域学生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竞争力,进而提高该专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无论是该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还是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者,我们都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与双学位式培养
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认可度不是一朝完成的,目前就业和考研时的尴尬局面依然会存在,为缓解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①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②借鉴大连交通大学培养模式,五年制培养双学位人才,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两大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充足的校外实习和毕业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双重保障和多种选择。③鉴于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该学科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会计相关课程以及经济管理学科的其他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即可。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对就业有所帮助。
(三)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
图4给出的是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横轴代表会计类课程,纵轴代表计算机类课程,有四个交叉点。其中:A代表理论层次的复合或交叉,是将会计、管理与计算机相融合而成的交叉性课程,比如: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ERP、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等。B代表基于会计、管理理论思想的计算机实践环节,是指将会计、管理应用到计算机实务中,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剥离出该类课程,因为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往往是将其思想应用到其他领域。C代表计算机实务与会计、管理实务的融合,主要是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实践环节,即利用面向对象技术、Java设计语言等软件开发工具进行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审计软件的开发,设计出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类应用系统,比如工资系统的开发等。D代表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思想的会计、管理实践,即计算机在会计、管理领域的应用,该类交叉性课程复合性较强,主要有财务软件应用(各类主流软件的实践操作环节,如用友U8.72、金蝶K3、SAP等)、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或数据仓库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ERP沙盘应用(企业模拟经营)等。由此可见,在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中,强叉课程主要是将计算机理论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在本科教育中更多地偏重于该类课程的设置,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条件适合的情况可设置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开发动手能力。
(四)强化复合与交叉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复合性和交叉性,不是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整合”。李刚(2008)曾在文中建议基于整合观念的AIS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应从专业层次和课程层次展开,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设立已基本实现专业层次的构建。至于课程层次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二维式的复合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环节开设复合型课程,强化知识的交叉和复合;二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等复合性课程教学中,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提升教学效果。
(五)准确的专业能力定位和人才分流
无论是软件工程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方向1),还是会计学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方向(方向2),无非都是在说明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该如何进行准确定位。实际上是在讨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偏重于计算机还是管理,在培养中不可能对半分,肯定是有所偏重的,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其实,软件工程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中强调信息系统开发应遵循结构化的开发思想,即坚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步走。前两步的实现既需要扎实的会计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又需要应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和方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基础的程序编程语言也是必须的。最后一步是系统实施和维护阶段,或者主要是程序编程阶段,需要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篇8
关键词: 培养模式;变迁;影响;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江金锁 (1968―),男,湖北省红安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教学研究。
李西明(1971―),女,湖北省黄陂人,广东金融学院 讲师。
一、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导致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迁。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教育评价五个基本要素。其基本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反作用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要求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实施后的培养结果,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教育评价加以论证。本文以会计人才培养为视角,对“专升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展开研究,以期对这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的参考意见。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对于“专升本”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升本”院校尽管升格为本科,但在全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保持不变。既然专科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则本科时期应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专升本”院校作为本科院校,毕竟不同于专科学校,它们之间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专升本”院校升本后就不应仅仅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做到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前一种观点,用静止的思维去对待变化了的事物,将本科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目标定偏低,是不正确的。而后一种观点,没有考虑到“专升本”院校同老牌本科院校或重点本科院校存在的差距,只是简单照搬老牌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偏高。
有人认为,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本科应用型人才”比“专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强。因此,“专升本”院校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我们认为,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为创新能力的差别,而是表现为应用型人才层次上的差别。应用型会计人才存在三个层次。(1)工程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的特点是,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在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他们偏重于实务,这是他们与学术型人才的区别;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参与企业日常各项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活动。(2)技术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能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参与一定的管理活动。(3)技能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专升本”院校以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定位与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能力极其所承担的任务一致。与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会计专业是实务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大量的会计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保持高速增长,企业对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开办会计专业的院校也非常多,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更多地走上了考研、攻博之路,博士毕业后基本就业于高校、科研机构。因此,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空间主要在企业。把“专升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务实的。
总之,“专升本”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技术类应用型”演进为“工程类应用型”。
(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变迁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培养规格的 “三要素”,缺一不可。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重在技术,兼顾管理,对学生的素质与知识两个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专升本”院校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重在管理,兼顾技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厚知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是广博与精深的统一;强能力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是应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是专业素质与公民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具体表现为:(1)从知识方面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中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法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与高等数学知识;(2)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很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很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应能进行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3)从素质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与情操,心理素质过硬。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变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专才”,因此,会计专业设置上突出了行业特色。如,工业会计专业、商业会计专业、银行会计专业、保险会计专业等。这种专业设置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专升本”院校培养“通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以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三分天下的格局来设置会计(广义)专业。尽管我国本科教育专业目录将会计类专业划分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但是,“专升本”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宜将审计学独立出来,形成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才能与实务工作中会计、审计、理财三分天下的职业格局完全对应。
(四)人才培养途径的变迁
人才培养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其中,课程体系是核心。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受专业设置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鲜明。其会计课程设置过细,如开设了工业会计课程,又开设商业会计课程,往往造成教学中部分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专升本”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采用以模块教学为思路,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既可以避免课程设置过细造成重复讲授的现象,又可以避免课程设置粗放从而带来知识脱节的现象。“专升本”院校宜将全部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5个模块。前3个模块是基础,可相对固定,后2个模块可视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以体现本科教育特色。在5个模块中,(1)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2)会计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审计学原理等课程。(3)会计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中级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设置上应把握两点:第一,不分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专业方向,体现本科教育培养通才的特点;第二,应突出“专升本”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金融类“专升本”院校应强调金融企业会计与保险企业会计这两门课程。(4)会计专业限选课应按会计专业设置三个方向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会计方向应开设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史、会计制度设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英语、会计理论前沿等课程;审计方向应开设高级审计学、审计史、审计英语、审计理论前沿等课程;财务管理方向应开设高级财务管理、理财史、财务管理英语、财务管理理论前沿等课程。(5)任选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可以突破会计专业的框架,涉及美学、文学、音乐、书法等领域。
(五)人才教育评价的变迁
人才教育评价,是指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包括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毕业就业率、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学校招生情况可以作为社会评价的替代变量。高等专科学校在外部评价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毕业就业率,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就行,就业是硬道理。这没有错,但还不够。“专升本”院校在外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还要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问题,一句话,其外部评价深度化了。而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外部评价的变化,对内部评价有重要影响,外部评价深度化要求内部评价范围宽泛化。总之,“专升本”院校在对会计人才教育评价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变迁。
三、适应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迁,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一) 更加突出办学特色
“专升本”院校能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表明其在专科时期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无形资产。以金融类“专升本”院校为例,其办学特色是以金融为品牌,金融立校,金融兴校。在专科时期,每个会计专业中都开设了银行会计、保险会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银行、保险公司就业;升本后,不能仅满足于开设银行会计、保险会计两门课程,还应该开设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更加突出办学特色,让本科生掌握较多的金融理论,以便他(她)们日后能在银行、保险公司就业与发展。会计专业还应该优先将“金融企业会计”、“保险会计”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直至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或“财务会计”课程的建设上,金融类“专升本”院校比不过重点财经院校,但是,在“金融企业会计”或“保险会计” 课程的建设上,金融类“专升本”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强化实践性教学
“专升本”院校专科时期比较重视实践性教学,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践性教学经验。升本后应该强化这种优势。一方面,提高校内实训实效,校内实验室要具备 “仿真”和“综合”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进行手工“实账训练”、案例分析、计算机账务处理、报表分析、报表审计等实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把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技术能力[7]。“专升本”院校升本后,人们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在教学上表现为重视理论性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这种现象必须纠正,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同等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 进行制度创新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就是生产力,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其制度之间的竞争。“专升本”院校的制度在总体上与它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是相适应的。但是,“专升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等均对原有的制度构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原来主要依靠学校教务处完成大部分工作,现在规模变大了,教务处有些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以便充分调动各个系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郭 亮、 晋 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会计之友,2004(6):9~10.
[2]朱锦余、陈红、徐融, 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113~117.
[3]李 锐、孙世鹏,构建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132~136.
[4]沈 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4):43~45.
篇9
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有种可能也不排除:你选择的公司具有极大的成长性,你做为元老在公司壮大以后能分到一杯羹。但更多的情况是,你进去的时候是记帐,离开时还是只会记帐,最多能学到简单的财务监管和避税方法,甚至和一些朱总理曾在国家会计学院题词的“不做”的伎俩。
薪资情况:新人月薪绝大部分集中在1500元左右。
师兄建议:工作任务少,压力小,特别是国企。这就给你很多的学习时间,给你的鲤鱼跳龙门梦想提供了舞台。如果你的学校不是很好,会计专业在国内不是很牛,那笔者建议你选择这些企业,因为可以利用时间,参考注册会计师或ACCA,既能积攒经验,又能继续努力拿证书。
在校期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有条件的参加ACCA考试。前者在一些省市在校会计学生就能报名,而且费用相对低,总共5门,考过一门在5年内持续有效;后者全面,总共14门课程,英文试题,大二及以上就可以报名培训。培训后不仅能掌握国际财务会计操作,更重要的是其课程涉及管理、金融等方面,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根据调查,上海现有ACCA会员年薪在10万到80万之间,缺点在于报名和培训费用稍微有点高。
参加上述两项考试在国内企业(包括外资)中的认可程度非常高,拥有ACCA认证因为其知识全面,如果要跳入外企,绝对是再好不过的资质了,在其中的发展也将顺利不少。
要想通过关键在于坚持,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通过率低是出了名的。它对每科(《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的知识点考查的特别细,ACCA的培训全球通过率在50%左右,成为会员需要通过考试后需3年工作经验。
提醒:CPA和ACCA考试难度相当大,要付出的金钱和精力都很多。请同学们在报名前务必思考再三,避免浪费。
外企:待遇好,学得专业
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
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
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薪资情况: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师兄建议:要进外企,英语好是前提。然后如果能通过CPA或ACCA考试的几门课程,也能增加一些砝码。
多看面试经验谈。外企的面试大都是动真格的,而且方式奇怪(借用某同学的话)。很多同学的专业功底和英文水平都很不错,最后却拿不到Offer的原因就在于不适应他们的面试风格。建议大家在网上下载或书店购买一些目标单位的面试资料,提前演练和熟悉,顺便也注意一下应聘其他环节的事项,例如着装和表达等等。
最近,法律+财会的法务会计也是很受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欢迎的人才。选修了法律专业并有所成就或拿到法学第二学位的同学,其发展前途也很光明。
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职业状况: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
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
薪资水平:有的小会计事务所月薪只有1000元,大一点的则在3000元左右(笔者一个朋友在中信北京的待遇),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000元以上。
师兄建议:进事务所不一定要通过CPA,但有这个资格竞争力要强的多,尽管可能你在校只能通过两三门。所以建议同学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争取在学校通过两三门科目。
假期实习。找个事务所做实习助理,通过社会关系,包括导师、师兄寻找这样的实习机会对你的就业很有好处,以学习经验为目的,给不给工资还是别计较那么多。
想进外资所的同学,一定要把英语练好,特别是会计专业英语。最少要做到能顺利用英语沟通。另外,找一些关于介绍会计审计项目,以及其中的团队协作的书看看。笔者的一位在毕马威任过高级财务经理的朋友说,在他们的眼中,专业水准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潜力和合作沟通能力是第一位。
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职业状况: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同学应该知道,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
薪资水平:银行个人理财咨询师的待遇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少也应该在月薪2000元以上。随着经验的增长,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师兄建议: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前,先问问自己那个性是否适合从事投资理财,比如自己是否是那一类独立思考、不情绪化的人,这一点在投资理财(无论是公司理财还是个人理财)上是关键的因素。
再次,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有在这方面的有利优势,比如独特的见解,对宏微观经济信息的掌握,是否有相关的人脉和导师等等。
然后,要想让自己能从容入行,学校方面开设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你得选择培训班让自己能掌握充分的基本知识,例如CFA。也可以为了实践和人脉,选择当地的由投资方面高手办的讲座,然后寻找机会找到自己的导师,说不定你要跨过门槛时他能帮你一把。
另外,最近劳动保障部公布了理财规划师的认证标准,相信不久后将出台认证方案,请有兴趣的同学给予关注。
篇10
关键词:职业发展 高职 财会专业 课程教学
一、财会工作的职业特征
(一)就业岗位特征:就业岗位的泛化性
无论企事业单位的规模大小和资历长短,都必然需要专业财会人员来审核并记录经济业务,分析和汇报业绩情况,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和运营。财会职业的岗位类别大致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会计等;专业财会人员可从事的具体岗位类型为出纳、记账、会计核算、预算、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税务会计、审计稽核、仓储仓管、统计、评估、投资、经济分析、法务会计、债款催讨类公共关系、薪酬、人事管理等。在具有基本财会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特点后,一般都能胜任基础性财会工作。因此,财会专业职业具有行业的社会性和就业岗位的广泛性。
(二)工作性质特征: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
会计运作的对象是资金信息,主要提供基于会计假设和会计惯例、数据平衡的资金信息。财务运作的对象是资金实体,研究如何进行筹资、投资和决策,如何降低资金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与财务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可将其统称为财会工作。经济实体运行中,成本和费用计算,预算制定和执行,部门业绩考核,资金运用和投融资风险分析决策,企业并购和资本运作,监督评估企业资本等,都是财会工作的内容。财会工作有着专门的操作技术和工作规则,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财会部门是综合性的信息部门,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以人、财、物信息为管理对象的业务管理部门,是基于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需要非模式化和非程序化处理的管理工作。财会工作已从核算转向动态管理,管理观念从关注企业到关注供应链,管理对象从有形要素转向无形要素,管理模式从层级式转向业务协同集中式。财会工作性质上体现出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财会工作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特征,意味着财会职业有更多机会向更高级的管理层次迈进,为财会从业者提供了不断变化并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发展机遇。
(三)职业发展特征:职业通道的层次性
许多职业以技术水平代表其能力价值,即技术职称的高低体现其技术水平高低。财会专业职业发展通道的层次性比其他职业更为显性,其职业成就因其工作性质上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特征,更多的以管理权力体现的层次高低来反映,层次越高管理权力越大、水平越高。具体的层次划分从低到高依次为职员、主办、主管、经理、总监即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范围从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税务处理、编制报表、内部控制,到全面预算、融资活动、产品定价、成本控制,再到资本运营、绩效考核、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财会职业通道上的层次越高,需要的知识就越广,要求的能力也越强。当今经济社会中,风险因素对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影响日益增强,基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跨国公司中首席执行官从财务总监晋升的比例越来越高。
二、财会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一)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
随着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处于复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环境中的现代财务工作,已超越了原来的界域,会计目标从提供有用信息发展到决策有用性,发展方向呈现出综合化、边缘化趋势。面对市场和模型的局限性,财务工作需要质疑假设、前提和新出现的模式,财会工作中技术知识与更高级的管理知识融合,包括投融资决策、项目管理、管理学、金融学、公司治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营销、企业文化等,各种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
(二)知识整合力
对于财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发现和界定问题,收集归纳和提炼海量数据,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测试及改进各种设想等方式才能得以解决。这不仅是“知”事实、框架和理论的过程,还包括“行”技能、能力、技巧的过程和“省”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过程,缺乏相匹配的“行”技能,“知”就不具有价值,如果不能通过“省”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念,那么在“行”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执行不力、迷失方向;“知”和“行”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攫取,“省”是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整合。整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逻辑过程,是有序线性地运用多个视角或观点的能力,以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的视角。只有对浩瀚的财会书本知识进行整合,才能使其有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
信息、资本和贸易往来日益全球化,未来的市场、服务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变化,为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商业惯例和社会规范,财会工作需要更深的文化认知和更高的文化敏感性。在隐藏动机和争议的环境中,财会工作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本着全局观界定问题,需要在观点相左时进行决策,在混乱不清的情况下的分析与判断力。在非结构化问题、模棱两可的数据、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信息泛滥面前,财会工作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衍生思考和横向思考能力,需要好奇心与想象力。此外,还应注重严格控制风险,财会工作需要了解导致决策失误的来源以及防范其发生的组织保障,了解防范社会危害的监管措施与鼓励创新和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之间的冲突。在财务工作中,减少定式思维的束缚、超越专业的局限性,需要的是望四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站在高处的智慧
在财会工作中,了解其他部门和人员的真正需求,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为整个企业创造价值。管理必须通过人员和组织来执行和落实,管理要解决工作中组织政治、中层经理小团体、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等诸多非模式化非程序化困境问题。例如如何与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完全不同的人共事;如何适应他人、为人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转达给他人、影响他人;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如何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工商、审计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指导和支持;如何协调财务部门与所有者、债权人、关联者的关系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如何赢得别人的信赖尊重、树立威信。在财会工作中仅掌握管理方面应有的专业技能、协同理论和战略一致性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解决问题需要商业技能,更需要商业头脑,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灵活性与适应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等,这些都是财会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一种站在高处的为人处事的智慧。
三、现实中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的矛盾
(一)课程内容上交叉学科知识要求与技能知识主导现状间的矛盾
财会人才市场并不单纯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选择人才,在关注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规范的同时,还关注人才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以及人才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加之财会就业岗位的泛化性,使得人才市场中存在降格使用现象。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财会理论知识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同样需具备相对较多的财会知识广度和深度,应具备一定的广博性、深度性、复合性和系统性的交叉学科知识面,才能在可变性和流动性的职业生涯中有转换的能力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现实中,高职财会专业不但在设置上存在将会计专业方向细分为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投资理财等窄化专业的趋势,且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探索的“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通、职业导向、学期项目等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以技能为本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与分析能力等“硬”技能知识为主,而缺少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软”技能的交叉学科知识,使得定位与层次均较低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从培养目标到评价机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教学方法上引领式要求与灌输式现状之间的矛盾
默会知识论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各类符号表达知识的意义都是由认知者的默会认识所赋予的。默会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的特征,通常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自由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能激活个体默会思维因素。默会知识论说明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先进教学方法的理念可理解为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学习的引领,而非技能知识的简单攫取与满足。在高职教学中,虽然已经摆脱了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财会岗位技能操作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进行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未能较好地兼顾职业发展要求,出现了偏重操作技能灌输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及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具有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技能操作型的转变,但缺少激活个体默会思维因素的引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顶岗实习理论上的期望要求与实际上的形式化之间的矛盾
作为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顶岗实习,理论上是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技术快速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面临转型转轨、制度尚存在缺陷、充满竞争性和市场风险的社会中,顶岗实习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或有效的制度和立法保障,甚至无相关法规的配合,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可能影响正常生产所需的实习生实习,这并非市场经济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的法律责任。此外,财会岗位泛化,财会工作内容涉及商业机密,单位的财会岗位有限,时间长而分散,财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际上多流于形式。
四、对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增加课程的跨学科内容
高职教育打破了根植于学科分类的课程体系,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但内容上没有兼顾学生职业发展中跨学科、跨专业思考,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财会工作的综合性特征,要求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应包含综合管理观点的跨学科整合性知识与批判性分析思考知识。美国MBA教育项目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开发个人潜能和多视角的跨学科整合性课程模式,较为值得借鉴。构建让学生自主进行整合学习,围绕整合性思考技能组织的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课程,是财会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财会专业教育特色的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默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远远不够。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方法目前还缺少多样化,应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从管理角度讲授概念和框架,激发学生更多的目标感和认同感。强调理实交融,重在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美国MBA教育中的反思讨论、实践练习、体验式学习、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批判性分析思考”项目、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制造流行”项目、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跨学科行动”项目等,以及北京大学财务高层研修班的综合性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都值得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借鉴。
(三)多样化实习方式
单位的会计岗位有限,顶岗实习的时间长而分散,难以管理与考评,实习劳动报酬与安全等合法权益难以有效保障,而且即使是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其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些共同形成了高职财会专业实习问题中的难点。在杜威的教育观点中,教育能通过沟通进行传递,教育方法要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目前,对于高职财会专业而言,能使学生真实接触企业财务工作的财会工作现场观摩、财会实务工作经验座谈与交流会等体验式方式,应在实习中多多探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法务管培生和法务的区别
- 下一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