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篇1

1 放飞思绪,各抒己见,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注释和附录,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之日,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2 架设桥梁,沟通心灵,感悟内涵

高中生与作者,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又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平淡无味,实则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 激活文字,创设意境,化抽为形

高中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4 在新课标理念下,要不断学习,展现魅力

篇2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物理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学习物理思维方法,从而勤于思考,独立探索,善于发现,探究创新,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物理思维能力是指会从物理角度观察,设计和进行物理实验,对物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猜想和分析,对物理现象问题和结论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会对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物理概念、思想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形成良好的思维特性。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呢?

一、扎实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科,同时物理教学课程体系又相对完整系统,教材各章节知识点联系相当密切,相互关联,每个环节的教学都非常重要。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冲量与动量、功是能量转化、气体的性质、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等知识,相互联系极为密切,在以后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起到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学习物理知识,搞好物理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尤为重要,搞好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熟悉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紧扣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突出“双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解要详细,解疑要耐心,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要特别明确;要掌握各种基本物理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熟悉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学会梳理总结物理知识,利用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物理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因此,在教学高中物理时,要让学生吃透概念,学习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方法,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互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培养思维能力。

二、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导入,也要从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激发积极思维的情境,教学语言要力求饱满生动,教学环节要适当创设诱人的悬念,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要积极开展求异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少用、慎用指责,禁用惩罚,积极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备课时要优化课堂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逐步进行;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思维训练,变换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使学生易于接受,鼓励创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习惯。

三、引导反思和深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技巧

反思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度思维的过程。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或在解决某个物理问题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环节进行反思、推敲,进一步思考与强化,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助于以后开阔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反思的过程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理清解题步骤,提高解题技巧,有利于物理思维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深刻、广阔,赋予创造性。

物理教学中的深度思维训练一般是以解题训练、归类练习为内容来实现的。物理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一定量的解题练习,就不会练就过硬的解题本领,也不会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当然要避免题海战术式的训练,以免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在物理解题训练中,应把握试题的内容、结构和特征,确定解题训练目标,归类训练,目标训练。如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等有关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训练。又如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式训练,发展思维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比较方法,分析技巧,探索最佳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渠道的,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每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重视思想思维方法方式的引导,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绍清.物理课的复习必须克服死记硬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2).

篇3

一、理清算理和法则,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晰,法则牢记,做计算题时,不但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忽视培养和拓展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他们主观地认为计算题类型单一、内容枯燥,无知识可讲,无法则可循,无非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多做一些练习题而已,在教学中不去挖掘,更不去归纳计算教学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还要让他们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能力。

二、观察算式整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技巧性是指学生善于从算式的整体去观察,自觉地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获得计算结果。技巧性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算式整体特征的观察,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通过对算式整体进行合理组合,使计算简便。如计算0.06×5×1400×5×2这道题时,通过观察,发现解题技巧,把1400分解为100×7×2,100和0.06结合等于6,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6×7与5×2。利用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提高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培养和拓展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创造性。

三、选择最佳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计算能力包括计算的准确性,计算方法的灵活性。计算方法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计算方法的算理,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计算方法的选择则是思维灵活性的核心,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运用合理的计算过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例如,计算125×96时,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1)125×96=(125×8)×12;

(2)125×96=125×100-125×4:

(3)125×96=(25×4)×(5×2)×12;

(4)125×96=(25×8)×(5×12)。

通过比较,选择(1)式的方法最简便,也最合理。这种一题多解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寻找算式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常规性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授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例如在四年级小数简便运算教学中,在学生掌握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我出示0.25×0.4,1.25×8,12.5×8,0.125×0.8,再出示2.5×32, 0.125×160等题,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正确结果。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思维也得以横向发散。

五、变换练习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概念通常还带有具体性、直观性。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根据这些特点,耐心地逐步教会他们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抽象和概括,通过示范、引导,潜移默化等形式,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精心设计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和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每位学生的思维细胞都激活起来,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如低年级用“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夺红旗”等小学生常见的形式做计算题,这种匹配式练习题实际上就是把算式与相应的答案连接起来,匹配题是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之一,设计内容中有连不上的多余答案,也有两个算式共有一个答案的,这样就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篇4

一、要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因为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传授,越是传授的一清二楚,学习者越就不需要思维;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困惑、思考、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亲身体会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

二、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发生和创造性

篇5

关键词:物理;发散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4(S)-00014-3

我们所倡导的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发散思维能力,就是要克服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过分强调集中思维,而忽略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的弊端。

1 课堂教学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渠道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1 在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体验物理研究方法[1]

例如:教师利用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并联后总电阻与支路电阻的关系:“1R=1R1+1R2”, 并组织学生讨论:“R=R1R2R1+R2此值是否比R1和R2都小?不设具体数值能通过变换式证明吗?”这是引导学生先从数学上的量值关系侧面去理解刚学到的物理规律。随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若有单个导体,它的电阻值刚好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R值相等,那么考虑这个导体的横截面积是否应比R1和R2导体都大,为什么?”这是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中电阻定律角度去理解新知识,且又一次让学生体验到“等效代换”这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1.2 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利用“一题多变”,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发散思维

例如:质量为M的金属和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细线连接在一起,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在水中下沉,经过t时间细线断了,金属块与木块分开,再经过时间t1木块下沉,问此时金属的速度多大?像这类力学题目,通常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求解,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再如图1所示,

将四个阻值分别为150,75,75,15的导体并联后总电阻为多少?少数学生突破“1R=1R1+1R2+1R3+1R4”的思维定势,将R2和R3均看成各由两个150Ω的电阻并联,将R4看成是由十个150Ω的电阻并联,从而很快算出R=R1n=150Ω15=10Ω,这种解答方法运用了等效变换的方法,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1.3 增加探究性实验教学[2]

在探究性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探究活动,例如以下实验题目:

(1)有一个铝球,怎么判断它是否是空心?

(2)有些电阻值为4和6的电阻,现在电路里要用17的电阻,问如何进行组合?

(3)在只有称这一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出新椰子内部容积。

通过这类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 重视发展物理形象思维

物理学研究各种物质最基本的特征及规律,需要建立各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物理形象,这一特点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物理形象思维的途径有:[3]

2.1 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建立丰富的物理图像

例如,高中物理双缝干涉实验的演示需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对此现象印象不深,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该实验。学生可以在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七条彩色条纹所代表的白光,由狭缝射入并经双缝分成两束相干光源。这样不仅弥补了演示实验的不足,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感知程度,降低了物理概念的抽象性。

2.2 利用相似性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形象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有些新知识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学生曾经观察或接触过的,并且印象比较深刻,教师可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使学生相继产生对讲授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磁感应强度B=FI・L时,应给学生介绍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用到的,如力学中的密度ρ=mv,电学中的电场强度E=Fq,电容C=QU,电阻R=UI等,虽然这些物理量是不同的,但又有这一物理量的“共性”,那就是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只与所研究的物体或场有关的比值来表示物体或场的性质,并由这个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在定义这个物理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这个新的物理量与已有物理量的关系。诸如电磁振荡与机械振动中的自由振动、F=GMmr2与F=kQ1Q2r2、电场强度E=Fq与重力场g=Gm等都可让学生利用相似性形象思维进行理解。

此外,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构建出典型形象,教给学生将抽象问题现象化的技巧。如怎样画示意图,如何将文字表述成形象的物理图像等。

2.3 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高中生在遇到新的物理问题时,往往力求用头脑中已有记忆表象作为对新问题的形象的描述,以回忆代替想象。比如,让学生学完了“电场”全章内容后回答“你对点电荷q1对点电荷q2的作用F(如图2)有何新见解?你能用新的观念用数学形式写出力F的表达式吗?”

结果只有一半的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q1对q2的作用力F实质上是q1激发的电场对q2作用的电场力;q1的电场在q2所在位置的场强为E=kq1r2,因此,q2所受电场力为F=q2E=kq1q2r2。”而另一半的学生提不出新的见解,仍从库仑定律直接写出了E=kq1q2r2。他们头脑中的表象仍然是“电荷对电荷的作用力”的原有记忆表象。

物理发散思维教学中,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有:一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表象储备,提高学生运用表象的能力;二是要利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和物理理想化实验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在质点、 刚体、弹簧振子、安培假说、磁力线、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应注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三是应强调类比与联想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与联想,唤起与问题有关的表象,组构新的物理形象。

2.4 重视学生的联想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每当遇到陌生的问题,许多学生不会将已解决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迁移过来,从而感到无从下手。培养联想能力有助于将已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迁移,有利于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类比、推理、转化、发散、集中等训练,培养学生的相似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自由联想等各种联想能力,教师可采用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如图3所示,有一质量为M,密度均匀,半径为R的球体,在与球心O1相距为2R的P点有一质点m,以O1P 连线上与O1相距R/2的O2点为圆心,挖去一半径为R/2的球形部分后,剩余部分对质点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求另一个分力的问题方法是一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明确原球与质点间引力易求;挖去小球在原位置处与质点间的引力也可求;而挖去的小球与剩余部分对质点的引力之和与原球对质点的引力相同。这样,顺利的实现了问题转化,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取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直觉思维能力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从如下方面着意培养:

(1)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事实证明,具有广泛的相邻或相距较远的知识结构,将会更有条件使人跨越或涉足科学的无人区。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贾埃弗,具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军事工程、哲学、政务等一系列正规的知识背景。当他迷上物理后,便大胆而果断地“让隧道效应与超导现象幸福的联姻”,发现了超导体中电子的隧道效应,并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通过隧道阻挡层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即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阅读课外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开阔视野,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深度、广度的基础知识,思维才会变得灵活。

(2)加强物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优良的思维品质

我们进行物理教学,不应只重视概念、规律等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知道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创造过程中直觉思维的普遍存在性,为主动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奠定心理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步骤。

(3)鼓励学生猜想、疑问和假设

例如,课堂上老师提出:“汽车通过凸形桥时,车对路面的压力等于车重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于车重”,他是根据乘汽车过突然凸起的路面时人与坐垫间压力变化的感觉。在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秒摆的周期还是2秒吗?有的学生猜到了小于2秒,可能是出自直觉。“弹性碰撞”一节设有这样一道例题:1号球去撞静止的2号球,发生弹性正碰,求碰后两球的速度。我们推导出表达式后,讨论了m1>m2,m1

(4)注意直觉讲解

例如,弹簧振子的周期T=2πmk,学生在应用中很容易颠倒m与k的位置,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周期长短的决定因素缺乏一个直觉的理解。此外,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回旋半径 、线圈的感抗 、电容的感抗 、电磁振荡的周期等知识点的教学中,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和气质、品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绝不可忽视,它是发展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特有的学科优势,向学生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进行学科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有: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探索为主新型的教学结构方式,逐步确立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宁东,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J], 广西物理,2000年第四期,P36.

[2]阎金铎主编,陶洪著,物理实验论[J],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58.

[3]纳梅,创造思维训练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P37.

篇6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骗’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篇7

一、学生创造愿望的培养

任何创造都是个体充分发挥了智能因素的结果,但智能因素都要非智能因素的积极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大脑活动整体性的一种表现,各种非“智能因素”的逐步形成,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强有力地作用于各种“智能因素”,影响它们的活动程度和作用方向。

以前在朴素的旧知道观念下,要是听到一个孩子“智能超前” 便往往认为他姜来必然有大出息,二事实不一定如此,有的甚至“聪明反被”,而原因都在于“智能系统”与“非智能系统”并未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结构。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想真正成才,就要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锻炼坚强意志,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愿望。

人们在参观青少年创造发明展览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怎样就有所发明了?接着就就应该想到,他们早就有了创造的愿望,所以心里总在琢磨并且敢于付诸实践,中小学生如果知道读书、听课做作业,丝毫没有创造的理想与愿望、那就不没有创造行动,而且他的学习必然呆板被动还缺乏创造能力。

二、成果感的喜悦

任何人都有追求成果的本能或者说因成果的取得而本能地感到喜悦,因获得成果而产生的积极情绪,这种情绪当然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他有助于成果与兴趣,理想的交替上长,即兴趣,理想促进人们取得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又反过来强化了兴趣与理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不仅能使个体对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而且做出的贡献也使个体产生一种积极的重要的幸福之感,爱迪生拥有一千零九十三项发明,,爱因斯坦有二百四十八篇著作,毕加索一年平均要作二百幅画,在诸如此类的数字背后,都存在这一个实际成果与创造热情交替上长的事实,试想一个“棋迷”如果下了十年棋而未赢一局,他还会对棋产生兴趣吗?事实上只输不赢的人根本不会成为“棋迷”。

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的兴趣与愿望的同时,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他们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三、信息的反馈

有志于创造的人,当然都知道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并且也的确为此而做出了努力,但这努力究竟效果如何呢?这是不能凭借“自我感觉”来检查的,许多人就因为相信“自我感觉”因而就缺乏“自知之明”。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然后从实践的结果上得到可靠的反馈信息,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发展 思维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语文课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优越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1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就是说要在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来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发展智力,同时又能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诸如阅读训练中的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训练,都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作文训练要结合审题、立意、选材、有条理地记叙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或用某种框框束缚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倡“勤思”。在教学中,可以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尝试、探索,主动地获得知识。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儿童的智力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地学会独立思考,在独立的读写练习中,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填表,然后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能经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经常锻炼的机会。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自己理解还不够正确、完善时,教师不是急于纠正他的错误或补充他理解的不足,而是针对错误或缺陷,耐心地加以启发,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在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赞可夫主张学习要有难度。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难度才能促进心理过程的成熟。他引用了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把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是“最近发展”,也就是近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而不是远挂在头顶上的月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第二发展水平转化为第一发展水平,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步。的确,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多开动脑筋。学习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便不会积极动脑,当然,目标太高,学生无力思考,自然也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这个难度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然而,简单繁琐的提问是无助于思维发展的,提问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既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上海特级教师袁珞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讲解课题时巧妙地提出两个思考题:“教科书”和“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珍贵的教科书”和“教科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三个词语的比较分析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题,同时理解了不同的词的不同含义。

启发学生理解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呢?上海特级教师臧慧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析课文叙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引导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什么在抽出前要加上“终于”这个词,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到小女孩要擦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手,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她的生活是穷苦的、悲惨的。分析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火柴时,又启发思考:小女孩第一次为擦燃一根火柴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现在为什么擦着一整把火柴,却是毫不犹豫地“赶紧”这样做呢?学生又联系上下文认识到,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一整把”火柴,说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思考,不仅理解了字词的深刻含义,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提些辅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袁珞老师教《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以后,司马光没有慌,他怎么想?”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又提了一些辅问题:在时间上,救人要怎么样?一般会怎么做?司马光想出什么办法?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保护缸重要呢,还是救人重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从“司马光遇事不慌”、“司马光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司马光根据危急的情况想出好办法”这些方面回答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应用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便是促使其养成自主创新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不断增长,小学阶段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过度到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数学思维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①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②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③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①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②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③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引导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篇10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为:善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善于使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在结构认识上进行探索,内化成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学生各自的认识结构,这就需要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积累的多少,而且在于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对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等原因,因而我们只是重视了“算”,放弃了这样一个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平时的日常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具体来讲: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年、月、日》一课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去发现。如:教学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时,通过“考考老师”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填二月份天数的特征表,让学生去探秘,去发现,“为何要加4”,学生根据老师设向进行探索,获得了闰年与4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诱导分析、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构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法,提问过于简单总是“对不对?”“懂不懂?”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太大,或者提问不明确,学生都无法回答。我们要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

四、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习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简缩思维过程中,就能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五、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归纳正确结论或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