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 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重大。对于如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1~4],包括提高有效的创造动机、获得专门化的创造技术、群体互动进行有效的创造建构、创设最佳的创造氛围和文化、发展职业经验中的辨别和创新、进行增强创造力的训练等。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对个体创造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应[5~10]。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上。对实验组进行的处理主要包括开设创造力训练活动课和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包括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检核表法、语词联想、侧向思维训练法等具体的形式。Torrance在早期的研究中[11]回顾了142个这种类型的研究,其中的103个用了托伦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作为评价标准,涉及训练评估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密性几个维度。结果显示72%的整体项目的训练获得了成功。其中创造性问题解决训练和生成性思维训练显示最为成功。Rose和Lin进行了涉及创造力训练的定量元分析研究[12],他把46个满足标准的研究纳入到元分析中,结果表明创造力训练效果具有0.64的内部效度,但这些训练离开学校,是否具有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国内的一些实验研究[8~10]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最后都得出创造力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创造力分数,训练导致了创造力提高的结论。

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的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6]:“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根据Baer的这一思想,创造力的训练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探索各种特定方法的效果。如果培养观念生成技能是提高其创造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应以提高观念生成的头脑风暴法训练为主;如果强制联想训练的效应较为明显,则训练应以其为主;如果情感、心境等是训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则需要强调在项目训练中改善心境因素,这样的训练可以更有针对性并提高训练效率,避免盲目,对教学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和疯狂,都严禁评判和嘲笑。其核心是自由联想、生成较多的创造性观念。强制联想法主要是一种有条框限制的强制思维,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无关联的产品或想法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奇的设计方案。两种训练方式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又有实质性的不同[13]。本研究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4、5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总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的学生95名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后20%的学生95名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6人,低分组被试84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等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14],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4~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5~0.87;同时效标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9~0.81。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语言创造力等。由于标题并不能直接归为创造性思维的维度,且在本研究的训练中并没有针对语言创造力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2.3研究程序

2.3.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为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组被试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3.2实验设计

采用2(创造力水平:高、低)×3(训练方法:控制、头脑风暴、强制联想)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2.3.3训练教学

根据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的特点及训练要求,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的影响,两种方法在编排中尽可能选取一样或相近的材料,但由于各训练法自身的特点,并不苛求完全一致。但同样训练方法的两个实验组,则全部要求一致。训练教师选自同一年级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集中培训后在每次课的前一天再集中讨论,做到统一上课内容和方式,尽量控制教师差异的影响。实验组每周五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进行45分钟的创造思维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周一次,连续训练5周。

2.3.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期间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详情见表1。

2.3.5结果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条件下(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显示,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方面,开放性维度,F(2,164)=20.87,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3.76,p<0.05,两个维度上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0.70,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1.38,p>0.05,独创性维度,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分析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1.27,p<0.01;流畅性维度上,F(1,164)=5.94,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变通性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维度上,F(2,164)=15.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上,F(2,164)=0.79,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0.35,p>0.05;独创性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在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进一步做了简单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11.50,p<0.001,表明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4 讨论

4.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

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两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训练组。但是在进行交互作用和简单效应的分析中发现。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通过训练在创造力的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成绩提高较为显著。这个组的学生训练后创造思维的思路更加开阔,对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在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方面表现更为详尽,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较为精细的修饰。也就是说,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来讲,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头脑风暴训练在其创造力的部分维度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这和Clapham进行的大学生的研究[5]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他采用创造力综合训练和单独的观念生成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结果观念生成的训练和更全面的训练对学生的创造力成绩提高影响是相同的。本研究的结论也较好地支持了Baer提出的存在着“较为理想”的训练方法的设想[6]。两种创造力训练显示的差异结果启发人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奏效。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任务。

4.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将被试分了两个组,按照创造力水平不同分别进行训练,改变了创造力训练中忽视学生水平差异的做法,结果显示,对于一些创造力水平低的儿童来说,主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思维的观念以及创造思维的方法、技能方面的培养,形成了思维的发散能力低、思路狭窄和远距离联想思维较弱等。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地实施,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国内也有研究[15]提出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儿童应该采用不同的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对于创造力高的儿童来说,正如同对高智力的儿童的智力开发一样,不能仅仅再去传授简单的创造技巧和方法,而应该让其多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日常生活的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技能竞赛、参与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其创造思维的品质,培养其创新性的人格。

4.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许多有效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实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因素,得出较为科学地结论。实际上研究已经达到了目的,提出这种研究思路,为以后的研究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更复杂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儿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头脑风暴法的训练明显的优于强制联想法。对于高创造力的儿童来说,单纯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技能和观念生成技能培养的训练方法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Collins M A, Amabile T M.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Eisenberger R, Shanock L. Rewa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3, 15: 121~130

3 King N, Anderson N. 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 In West M A, Farr J L (Ed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New York: Wiley, 1990

4 Kurtzberg T R, Amabile T M. 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 leve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1, 13: 285~294

5 Clapham M M. Ide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 key element in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7, 10(1): 33~44

6 张庆林, 曹贵康. 创造性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沈德立, 吕勇, 马丽丽. 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0, 20(4): 26~27

8 张景焕, 陈泽河. 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6, 28(3): 277~283

9 段继扬.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1, 6: 24~28

10 李孝忠, 李慧源.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114~120

11 Baer J. Divergent thinking is not a general trait: A multinomial training experimen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4, 7: 35~46

12 Rose L H, Lin H J. A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84, 18: 11~22

13 Fleith D S, Renzulli J S, Westberg K L. Effects of a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 on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ies and self-concept in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lassroo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3,4): 373~386

篇2

一、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的这句话已经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做得不尽人意。原因很简单,在有些教师的心目中,人文性毕竟显得比较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的东西,在上面费力也不见得讨到多少的好,倒不如多来些训练得到的实惠多。于是,“抽掉人文精神,在词语和句子上面进行反复的、机械的训练,成了许多地方流行的做法,导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变成了僵死的符号。”更严重的是将学生练成了“冷血动物”,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又如何能产生出创造性?

语文教育中只有重视人文性的培养,在听、说、读、写的同时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才能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真正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人,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灵气,那么创造性在他的学习中就会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专制是创造的天敌。在专制的课堂环境下,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只有绝对服从,不敢有任何的一己之见,这样的课堂只能造就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还有的教师动辄歇斯底里,吓得学生战战兢兢、哆哆嗦嗦,怎么会有创造力的产生?俗话说,“文学即人学”,语文是最能培养人思想情感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民主和谐的课堂,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就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民主。现代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建设者,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意见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中小学生,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头脑里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现象,况且这些想法往往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若不加分辨地就斥其为“异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很有表现的欲望,只是缺少一定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就是恰当的情境。语文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影视甚至自己的语言,设置和课文相关的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踊跃地表现自己,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三、反对所谓的标准答案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公式或者定理。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国是文化深厚源远流长的国家,在许多字词积累的情感十分丰富,这些字词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她提出了应该用“模糊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子,大到段落理解、课文主旨,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危害甚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报纸上经常说的小学里的某类考试: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回答“小船”可以,其他的居然都错。还有要求学生用两个词来形容“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学生回答“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可以,而“拍马屁、墙头草两边倒”等通俗回答却被认为是错误。这种做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坚决反对。虽然经过曝光与批判,此类做法已比过去有所减少,但有些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摆脱不了“标准答案”的束缚。

四、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创造性资源

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提供了条件。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为例,不少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题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这些练习属于课文的未知领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未知的领域揭示出来,然后在全班举办一场故事会或者辩论会,将不同的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谁的想象最大胆,最奇特,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五、熟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创造性是一种思维活动,在平常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一些训练方法。北京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在《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一书中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归纳为如下几种: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等。其中的发散思维又包括立体思考、多向思考、侧向思考和逆向思考。语文教师如果能熟悉这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就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到驾熟就轻,从而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

创造性在现代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主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又因为其性质的特别,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只要努力探索,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培养出学生创造性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缺乏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活动课程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该活动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林崇德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由思维内容一思维方法一思维品质构成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见图1。该课程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遵循发展性、全体性、主体性、互动性及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分别设置了基础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解决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三种课型。每一个活动均以一定的材料作为载体,设置了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心得和活动拓展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一、基础思维能力训练

基础思维能力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而形成的、以反映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用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包括观察、想象、联想、空间认知等。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包括比较、分类、推理、综合、抽象与概括等。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整体规划,也需要分步实施;既需要教授方法,也需要训练品质。每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均要求教师熟知其内涵和外延概念,并设置利于激发动机和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自我建构的途径,能较准确地给每种思维方法下定义,并能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相应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导入、方法感悟、方法归纳、方法运用、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六步。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埋好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在活动过程推进的每一个环节中,层层衔接,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思维方法的精髓,并努力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概括每一种思维方法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进行了跟踪检验。数据显示,一、二年级实验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后,总体思维能力水平明显比控制组学生提高,而三、四年级学生则在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进行整体规划及系统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语文和数学学业成绩的跟踪研究表明,“学思维”活动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年级学生则需要较短的时间。且效果明显。这种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活动材料的设置有关。我们提出的思维能力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中除了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即思维内容(材料)。每一个活动的材料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每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丰富的活动中进行的。都是以一定的生活知识或者学科知识为载体的,不是单纯学习思维方法的理论、过程和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学科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我们知道,三、四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业成绩,但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由此可见,思维方法的训练一定要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业成绩。

二、综合能力训练

问题解决型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综合活动,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法、优化设计、判断决策从而得出最佳性价比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课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判断决策等能力,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是同问题解决过程比较一致的一种课型。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导入、问题剖析、产生解法、解法选优、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6个步骤。

研究者对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在创造性的物体应用能力、问题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研究还发现,从12岁到17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强化训练。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系统培养,缺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各种课程和活动。

学科课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活动课程则不同,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而且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课程中的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均以日常生活和相应学科为基础,通过创意活动、故事续编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活动课上,教师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诱发认知冲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进行反思迁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均不加限制、不设框框,只需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抽象出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学生可以在活动课上自主地开动脑筋,大胆假设。

英国Philip Adey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参加训练活动的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造活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训练活动学生的得分。“学思维”活动课程在实验组的学生身上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创造想象、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创造活动方面,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完全一致。此外,在一项关于语文写作能力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并且能独立设计剧本表演活动,积极踊跃表现自我,因此,实验组学生在写作构思与短文写作等项目上,均表现得优于控制组。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突破定

势等。创造性思维提升训练的首要要求是必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多加鼓励,注意量胜于质,不做过多的批评,但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独特的方案,并尝试将此方案付诸实施,以评价其现实性和性价比。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更多的方案,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一定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热身活动、点拨归纳、头脑风暴、归纳选优、实现成果、评价方式和迁移巩固8个步骤。

创造性思维的评判指标可以通过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来表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流畅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使学生掌握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2)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灵活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5)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思维的独创性又叫做创造性思维,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来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智力品质。独创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的新颖性、思路的新颖性、方法的新颖性和结果的新颖性,指导学生挖掘解题的各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2)狠抓学生自编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习题,这样体现了独特性(每个学生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编题)、新颖性(每个同学均对新的情景提出新的方案)和发散性(每个学生编的题几乎都有差异)三个独创性品质的特点;(3)改进实验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课外活动,开设了一些研究性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及小制作;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选择实验设备、独立组装实验仪器、独立读取实验数据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

“学思维”活动课程设置了许多活动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在教学别强调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出一种开放、活泼、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教师能放下“严师”的尊架,以完全开放、平和的心态来组织教学活动,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客观详实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积极进行小组建设,并给予更多的时间鼓励小组讨论、独立思考,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习同伴的优秀思维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跟踪测量,发现不同年级的实验组学生在思维品质的不同方面都达到了与控制组学生的显著差异。第一,低年级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在思维的流畅性方面表现良好。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验,低年级实验组学生的流畅性得到显著提升,流畅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这是获得更富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第二,中年级实验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显著优于控制组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再刻意追求答案,而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及多题归一的能力,并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跟踪研究还表明,实验组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都表现出优于控制组的时期出现在三年级。这说明,三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培养,更有利于关键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在“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学思维”活动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但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创新素质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包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7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们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对实验组教师进行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后,其教学行为在回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后出现了明显的迁移现象,并有了显著的改变。与控制组教师相比,实验组教师使用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频次明显多于控制组,由原来的3.53%提高至12.35%,有效提问策略由66.9%提高至88.55%,同时,实验组教师使用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次数明显低于控制组,并更多地使用等待、积极的表情、接近和靠近学生等非言语行为,实验组教师的这些行为大大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师经常会评价一个学生“不想学”或者“不会学”,这两种不科学的评价指的便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学思维”活动课程非常强调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改变。2006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不同年级学生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二年级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得分提高了24.1%。并且实验组的学习策略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学生。究其原因,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并在“两难情境”的认知冲突中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不断探索,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看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活动的进程。师生的任何一方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活动。这样的一种探究式的活动氛围将“不想学”和“不会学”的学生最大程度的引上了正途。

篇4

1. 从狭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形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它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独创性或新颖性。第二极大的灵活性。第三,艺术性和非拟化。第四,对象的潜在性。第五,风险性。

2. 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的特征和课堂教学环节的4个要素,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本人认为按如下方法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用兴趣来激发创造性思维。课堂导入指上课时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到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世界,是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就要在从前,前人没有涉足,不敢前往领域“开垦”出自己课堂导入的一片天地,使学生不被过司空见惯的课堂导入所迷惑,也就说课堂导入要时时新,形式变化多端,这样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常规,对平稳有序发展事物会有重新认识,以求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往往是一种新独创,一种新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激发学生有浓厚的创新兴趣,如何激发呢?第一,设问法,导入法教学有“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之说,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能使学生的求智欲由潜伏状态教入活跃,有利于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然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学生既感兴趣而自己又难于解决的而且新奇问题,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迫切欲知,产生连漪。第二,图片导入法,现在的资讯非常丰富,思想品德科是社会学科,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充分利用平面媒,立面媒体等等具有新、奇而富 有内涵的图片,便能积极思考,展开想象,打开思路,引起学生寻要根问底的“思”,从而有新的发现。

2.2 第二环节:主题探究——用多种形式的思维方法训练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环节的灵魂、核心部分,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过程。因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景,创设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方法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效果,其本人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上方法:第一模仿法:模仿法指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翻开人类历史会发现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的可见模仿法的重要意义,如上到法律常识的课时,设立模拟法庭,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打开而受到启发,有时得到意想不到的结论。第二,移植法,将一个领域听 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思想品德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两学科间的原理,方法等可以相互移植的,而且很容易产生创新的成果,如生物界的多样性统一原理来分析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思想品德、经济、文化或法律现象学生可以创造性的发现许多问题和结论。思想品德课内部的不同领域原理也可相互移植,如用法律中权利义务一致原理去分析经济建设中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共同富裕的经济现象,学生就会创造性的去思维。第三批判法:批判法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批判、剖析、以见正理,批判法仍需要以一般性的思维技能为基础,比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想品德科是一门社会学科,每一种类知识都可以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技能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幼儿;语言;创造性思维;培养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它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性。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可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作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和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精心选择能诱导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诀着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

(一)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讲述内容。教学中我根据一幅图片,一段生活经历或见到一组情景,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并且讲述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又不是单一、呆板的,能让幼儿去比较、选择各种可能、讲出与之不同的情节。如我利用教学材料《勇敢斗劫匪》,设计了许多个情节,让幼儿展开丰富想象,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使他们讲出不同情节。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又自编了一组情节“单独在家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让幼儿想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幼儿的构思各自不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对幼儿游戏、活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让幼儿来讨论解决办法,例如在《司马光破缸》《手帕这样用》等活动中,我设计提问“孩子掉进水缸怎么办?”“手帕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我还一些设计问题,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国庆节要来了我们怎样布置教室?”从而帮助幼儿活跃创造性思维。

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我带着孩子参加文艺表演赛,我就会让孩子们逐一点评每个节目,孩子们通过点评,不仅语言能力提高了,而且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非不要课前准备了,相反的,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的知识性挑战会更多,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自己执教的水平,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篇6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辨析,且自始至终渗透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 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2. 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 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1. 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2. 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再次是操作原理。

即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的连接顺序及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选用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二、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二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可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中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能遗漏。

三、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篇7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key poin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each of us a mathematics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ma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conscious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新课改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去强行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曾说过,“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曾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数学创造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数学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纵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科技时代,如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遗传密码破译、宇宙探测等,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加强“双基”教学,为创造性思维奠定物质基础

“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只有掌握好“双基”,才能更好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双基”掌握不好,创造性思维就缺乏必要条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形成空中楼阁。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法使问题的提法新颖,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使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变为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学生的创造性也充满快乐,充满自信。

3、实施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说过,“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②数形结合,培养想象力

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在中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知识、问题比比皆是,培养学生由数想形,由形想数,可使好多问题变得简单,例如:求方程 解的个数,只要作出函数 和 的图像,找出它们交点的个数,问题就得到坚决。

③分析、类比,提倡联想

类比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一种类似事物的启 发中得到解题思路的方法,类似事物是原形,受原形启发推陈出新。类比和联想紧密相连,联想是一种探索性思维,就是从过去已经掌握的原理、途径和方法中找到接近于当前问题的原理、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数列这一章的学习中,学完等差数列,可以用类比、分析、联想的方法去学习等比数列,包括研究通项公式,等差、等比中项,前 项和公式及常用的一些结论、性质等,可让学生去探讨,去研究,教师给予指导。

④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性、创新性的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要能抓住时机,以研究的教学对象作为发散点,进行多种方式发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数学中的变量替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与代数问题几何化等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创新精神。

⑤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努力培养思维方法

华罗庚教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一向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并着意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一类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学习,还是解题、证题的训练都要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以此让学生领会思维的方法,让学生为完成一个数学问题养成一个反思的习惯,反思问题的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受到何启发,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由此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思维品质和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⑥发挥群体智力,广泛进行研讨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是纵向交流,垂直启发,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个体之间创造性成果的横向扩散和水平流动。教师要积极创设让学生互相研讨问题的机会,集思广益、拓宽思路,从而深化认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平时坚持,日积月累必将得到成效,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不要囿于参考书,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并指导学生想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该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天天都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教学便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第1版

[2]郑毓信《论积极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数学》2005年第1,2期。

篇8

【关键词】职业中学Pro/E 专业性很强的工具软件 学生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8-01

Pro/E(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简称PTC)的重要产品。在目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作为当今世界机械CAD/CAE/CAM领域的新标准而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推广,是现今最成功的CAD/CAM软件之一。目前Pro/E成为许多职业中学的模具、数控、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空间形象思维和三维形体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现代设计工具和软件思考、绘制、造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感兴趣自然也不可能学好。另外,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往往不同步。

Pro/E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具软件,它不需要很多理论知识的讲解,需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学习。通过对课程的分析,教师可以将建模部分的教学过程按难度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简单的任务,演示讲解,并且也给出详细的步骤。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基本掌握Pro/E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操作,对常用的特征能够熟练地掌握,对一些简单零件也能够自主分析,完成三维模型的建立。

在第二阶段教学中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再提供建模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零件,确定零件涉及的特征类型,操作步骤。并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可能的方法,进行建模的各种思维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了分析零件,互相学习,运用不同的方法造型,并且会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Pro/E软件进行单体的零件造型。

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阶段,如果为了教学进度,往往只经过第一阶段就进入到下一教学任务,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障碍:

1.教师过于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详细的操作步骤,教学只停留在第一阶段。

2.学生对教师盲目迷信

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从者,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

目前Pro/E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得多;教师不放手,牵得多。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对学生出乎意料地提问不理不睬或不置可否,情急之时还要横加训斥。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磨灭殆尽!

在Pro/E教学中使用思维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我在Pro/E课程中使用的思维训练方法的实例举例和总结,以下几点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如图1是一个简单的零件建模,给出了工程图和立体图,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可能的方法。

方法1(图2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直接运用了两个拉伸:俯视图的上下拉伸和主视图的前后拉伸求并集。该方法步骤少,直接,但同学们不一定想到并集的结果;用的是“加”的思维。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凭空而产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知识积累的土壤中。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创造。下面这种方法就考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

方法2(图3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先拉伸了整体,再运用一个平行混合切剪;该方法步骤少,直接,但混合命令不如拉伸命令常用,也不如拉伸命令用的熟练,同学们不易想到,用的是“减”的思维。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敢问、敢疑,求异思维就有了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自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建模,让学生自我领悟。

方法3(图4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先拉伸了整体,再运用多个拉伸去材料剪切;该方法步骤多,直观,但思维不够灵活,而且要拉伸命令用得很熟练,同学们容易想到,不易做到。往往用到拉伸命令,很多同学只记得给出拉伸的高度,而在本方法的五个拉伸命令中,最后一个拉伸用的是拉伸到某一个面,(求异思维,与其它四个不同)否则这个模型,做不出来。用是“减”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维,一个问题寻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突破常规提出新解,另辟蹊径进行速解。

学会了基本零件的造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的作品。小组每个学生完成1~2个零件,然后将这些零件装配形成部件或者机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学会了装配,并且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合作。将以上几种方法交叉组合,综合运用,互为补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Pro/E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更有效地超常规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David S Kelley.孙江宏,王庆五译.工业设计巨匠――Pro/Engineer Wildfire 3.0机械设计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篇10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转贴于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