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营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客运企业集团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促使我国公路快速地向高等级化发展。根据我国高速公路客运的特点,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既是运输行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效用的重要方面。因此高速公路客运对车辆配置、驾驶员素质和运行组织管理等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目前高速公路客运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力与运量失衡,运力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人们对高速公路客运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对经营者的准入条件要求不足,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对运力调控采取的手段不利,造成运力发展过快,大大超过运输需求,使客车使用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地体现,运输的整体效益不佳。
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加上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偏重于形式,把“准入”作为放开市场的控制条件,这就造成经营者分散、独立。而高速公路客运对车辆的档次、技术状况要求高,在短期内投入大,这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个体运输业乃至国有大型公路运输企业都很难做到,也势必造成车辆档次、技术水平上不去,极易造成车辆时好时坏、班次时开时停的弊端,导致客运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和通行量都受到限制,高速公路所应有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客运组织秩序混乱,妨碍运输网络的形成。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高速公路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由于经营行为的不规范和不平等竞争,造成了对客源的垄断和对外来企业在本地区范围开展经营的限制,人为地将统一的客运系统进行分割,妨碍了运输网络的形成,无法体现出高速公路客运应有的品质、档次和效益。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速公路客运企业离散的经营机制导致了高速公路客运经营主体过多、经营方式和利益主体分散。在高速公路客运中继续沿用这种经营模式,就难以发挥其高效、快速、便捷的运输效果,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整体功能的发挥。
组建企业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促进高速公路客运的发展。要真正发挥高速公路客运安全、舒适、便捷、低耗的优势,实现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营优势,高速公路客运的营运组织是关键之一。高速公路客运线路长,要求网络化程度高,运行组织严密,目前按行政区划分散独立经营的企业和单车承包经营体制是难以适应的。高速公路营运组织只有彻底改革现有的经营机制,根据高速公路客运的特点和当前客运市场的现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破区域界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组建和发展跨区域的大型高速公路客运企业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才能使高速公路客运真正成为高水平的旅客运输形式。
二、组建高速公路客运企业集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组建集团是规范客运企业经营行为、形成统一一致的通讯系统的客观需要。对企业的规范经营,单靠行管部门是不够的,只有把主要的运输企业组织起来统一管理,才能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另外,当今车载通讯、卫星定位跟踪系统已不是新东西了,为了车辆的运行安全、合理配载,必须加强高速公路客运的通讯能力。从运输单元体来说,实现通讯跟踪的现代化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规模化的集团公司,才有可能普遍实现。
(2)组建集团是培育高速公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公路客运产业更新的迫切需要。高速公路客运的迅速发展,使在城市之间开展大规模公路客运成为可能,老的公路客运企业或因投资能力不足、或因运输组织管理水平较低而无法在新一轮客运业发展中获利,迫切需要组建企业集团,使各企业的优质资产集中运行,在规模经营中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样,在搞活一大批小型公路客运企业集团的同时,使干线高速公路客运成为公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组建集团是打破地区分割、构建干线公路客运网络的需要。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尚未联网,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企业集团通过资产纽带把公路客运枢纽和中心城市的客运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过去在跨地区干线公路管理和经营中的地区分割行为,转变为企业集团在实现资产经营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整体性经营管理与组织行为,从而有效地解决多年来困扰交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地区分割现象,有利于全国干线公路运网络的形成,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运输市场的形成。
(4)组建集团是适应高速公路发展,发挥高速公路作用的迫切要求。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巨大,必须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水平,才能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组建企业集团,由集团组织高效和规模经营的高速公路客运,是发挥高速公路投资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高速公路作用的迫切要求。
(5)组建集团是加快公路客运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的迫切要求。目前,公路客运企业因经营管理落后,企业负担较重等原因,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建立企业集团,通过集团对客运老企业经营资产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将分散于现有企业的、单个实力较差的运输经营资产集中统一经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以增强企业改革信心与积极性,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活力。同时,企业集团将大量运输车辆在跨省干线上统一调度经营,使班线分布更合理,班次安排更科学,运力投入的计划性更强,将有效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6)组建集团是抗衡外资参与高速公路营运竞争的需要。我国高速公路客运发展的良好市场前景已为许多国外大企业和大财团看好,在国内公路运输企业资金缺乏、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他们纷纷投入资金和车辆与国内企业合资经营高速公路客运,对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组建集团,以集团化优势加强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抗衡外资参与高速公路客运的竞争。
总之,高速公路客运系统要实现高效率运作、高品质服务、达到高产出的目的,必须遵循“合理规划、额度控制、严审资质、集约经营”的原则,组建企业集团,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是保证高速公路客运市场秩序、发挥高速公路效用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27-02
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为效益,导向为目标,通过货币、数量等方式对企业预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实现方式加以明确,进而有效调整、控制企业与各个部门项目管理活动,为组织和协调企业各项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按照“分散权责、集中监督”的原则,有效配置项目资源,达到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中交通运输行业已进行初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该体系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依据。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为有效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必须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预算管理特点相结合,综合运用系统性的理念,全面整合交通运输经济内各项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全面预算管理整体构建,为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交通运输经济内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精神面层
精神、目标、哲学与道德为单位精神文化的重点。精神属于向上、积极型,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单位经济效益目标。从道德角度分析,道德规范在预算编制者与执行人员心中充分融入了诚信、守信与职能履行等内容,并自主参与预算控制整个过程,达到软性约束。如道德缺失,员工以自身利益出发,预算目标制定时则会对预算夸大或降低,进而对预算执行、后期考评的合理性、公正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制度层面
基于全面预算体系建立,需推行民主分权式领导体制。通过治理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构建,及单位组织网络的完善,可达到明确机构责权的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过程中,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单位自身综合实力、管理水平相结合,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目标。同时,在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需将其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三)行为层面
在制定预算管理方法时,要求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发展眼光,确保预算管理对单位长远发展有利。并确保员工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物质层面
市场开拓与良好的产品、服务密不可分,是提升单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保障。稳定产值对预算管理而言,可防止突发事件影响预算目标的程度。基于预算体系建立,需为员工创建良好工作、生活的环境,尽可能降低制定目标的缺陷,缓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二、交通运输经济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货物、旅客运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全部从事运送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集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也应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实现投资与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此过程中,部分运输单位主要采取“收支两条线”结合“资金限量控制与预算定额包干”的方式,对各个单位、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利用报账核算的手段控制财务。但因各单位对预算管理意识不足,在成本控制、协调分工措施、信息集成等方面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单位预算管理目标。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预算机构设置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大量交通运输单位的预算管理机构并没有设置于预算上方,又对预算具备管理调整功能,无法将预算管理机构的所有职能全面履行。大多数预算编制工作需预算管理结构完成,但具体应用中预算机构往往极少参与编制预算工作,这不仅增加了预算数据准确确定的难度,更无法有效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预算目标不清晰
战略性目标为预算的主要内容,但大量交通运输单位并没有将预算纳入发展规划,致使预算目标只有短期行为。同时,预算目标下达时间延迟也是导致预算目标不准确的主要因素,这样将存在预算编制不及时等问题。如预算目标下达滞后于编制、执行预算,则无法确保其准确性,更会对实际预算造成严重影响。
(三)预算编制方式单一
现阶段,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广泛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进而产生多样化运输组织形式,这类生产力调整都需单位对各项成本支出费用进行详细计算,以此实现预算目标。但我国交通运输单位成本费用预算编制通常选取收支弹性预算方式,可把成本费用和一定生产预算指标相关联,为评价预算指标提供依据,但其无法将单位原有预算内的影响去除,导致预算指标无法根据现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也不能有效监控单位资金。
(四)预算结果无考核,缺少激励与约束机制
现阶段部分单位预算考核选取的指标为财务指标――利润盈亏。但在交通运输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财务指标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非财务性指标对单位的影响作用不断提升,基于此,需将多元化指标适当添加到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内,由多角度、全方面对单位实施考核。如预算考核结果奖惩无法和工资绩效挂钩,则不能将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也会丧失预算考核的作用。
三、交通运输经济中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是基于单位决策程序,进行清晰目标设定,为销售、生产、分销与融资活动指明方向,且利用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财务报表体现出来,以此对未来一个时期单位财务状况与其经营成果加以预计。为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预算。业务预算和单位经济活动存有密切联系,利用销售、生产与成本费用等方面预算对单位经营决策结果进行充分反映,这也是全面预算的根本工作,其准确性将对全面预算最终评价起到影响作用。
2.财务预算。为对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是指预算过程中和单位现金收支、经营成果与财务有关情况进行有效预算,其内容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与预计的资产负债表等。现金预算是预算过程中预先评估单位生产经营与有关投资活动的企业现金收入、支出等情况,以此将预算过程中的现金收入、支出进行充分反映。作为一个综合性报表,预计损益表能够对预算过程中存在的收入、成本费用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反映,随后综合考虑企业预算收入、有关成本费用,并达到单位预算目标。在预算期末单位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充分反映为预计资产负债表。
3.资本预算。固定资产投资、权益性投资及债券等方面的预算为资本预算。利用资本预算可将单位资本运营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并能把所有者权益的数量、来源体现出来。
(二)合理设定全面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前期工作起决定作用。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预算目标如何确定对其发展极为重要。在整个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的正确确定与分析对其作用发挥极为重要,要求其具有层次分明的目标。将单位总目标进行一层一层划分,对各个部门及岗位职责加以明确,才能实现有效管控,达到管理目的。
目标还需具备可操作性,在对单位现状充分考虑的前提下,与市场变化预测相结合,通过数据对该预测结果加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实施预算目标。预算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存有紧密联系,只有确保目标具备可操作性,才能达到分解目的,才能更好实现详细目标分解。
(三)健全交通运输全面预算编制制度
和其他行业全面预算相比,交通运输行业全面预算具有一致性。全面预算应建立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编制的前提下,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汇总整理,最终体现出财务预算的形式。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对其生产经营起决定作用。其预算编制内容主要包含:客货营销预算、运输生产预算、运输收入预算等。在客货营销预算、运输生产预算中可选取滚动预算编制的方式实施逐期编制;运输收入与营业收入可选取弹性预算编制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并通过零基预算等方式进行采购预算、运输支出预算进行编制。
(四)完善交通运输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8-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篇4
关键词:城市常规公交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88-02
1引言
城市常规公交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也是未来我国交通方式划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城市常规公交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评价应综合考虑技术性能、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实现系统的最优化配置。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按照技术性能、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方面来评价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及运营情况。
2.1技术性能指标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指标的选取:(1)线路网络:线网密度;(2)场站设施:平均站距;(3)客运能力:万人公交拥有量以及运营车日:(4)运营效果:客运总数以及运营里程。
2.2 服务水平指标
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指标的选取:(1)安全性:行车责任死亡人间隔里程(km); (2)方便性:换乘率;(3)迅速性:运送速度(4)舒适性:满载率(5)准确性:准点率(6)经济性:客运费率。
2.3 综合效益指标
对于经济效益,主要选取以下四类指标:(1)财力资源投入:运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2)人力资源投入:职工人数(3)财务收入:客票收入(4)人力资源产出:全民劳动生产率。
对于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可以量化的环境因素,选取行程燃料消耗作为评价指标。
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
3.1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数量较多的指标按照一定的相关性重新组合成新的彼此无关的较少的指标的方法,并对每一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其本质是用原来指标的线性组合来产生新的综合指标,并与方差的大小来反映该新指标包含信息的多少,最后设定一定的要求来提取主成分的数量。
由于城市常规运营管理系统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因而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能有效地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信息的前提下提取最少的新的指标,来更好的评价系统的运行情况,其步骤为:
(1)选取指标与数据并进行相关处理
由于指标类型一般有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偏离型、区间型、偏离区间型等,因而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无量纲化的处理。
(2)进行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计算
(3)确定主成分个数
一般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作为判断的依据,即必须满足
(4)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
F1=a11X1+a21X2+……+ap1Xp
F2=a12X1+a22X2+……+ap2Xp
……
Fm=a1mX1+a2mX2+……+apmXp
(5)进行综合评价函数F的计算
对i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F=Z1F1+Z2F2+……+ZmFm
其中权数即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为:
(6)对综合主成分值进行计算和评价
3.2实例分析
查阅总结国家统计年鉴以及东南大学一些科研课题,选取北方某市的数据作为1994年至2005年常规公交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与运营效果的评价。
3.2.1技术性能指标
对上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7.4%和16.8%,累计贡献率达到94.2%>85%,因而这两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其表达式为:
F1=0.433X1-0.444X2+0.435X3+0.358X4+0.434X5+0.332X6
F2=0.268X1+0.253X2+0.256X3+0.573X4-0.248X5-0.640X6
以上述两个的特征值占所选择的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技术性能综合评价函数:
F=0.404X1-0.319X2+0.403X3+0.396X4+0.313X5+0.159X6
3.2.2 服务水平指标
同理,可得到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函数:
F=0.120X1+0.377X2+0.319X3+0.372X4+0.403X5+0.360X6
3.2.3综合效益指标
得到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为:
F=0.525X1+0.427X2+0.518X3+0.410X4-0.326X5
3.2.4结果分析与评价
计算各综合评价函数的值可得:
从上述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该市常规公交系统的评价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但其中服务水平在95年至96年的过程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在97年至98年的过程中也有所减少,因而在总结系统运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应当分析个别年份运行管理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常规公交运行与管理系统。
4小结
以上就城市常规公交运行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对于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还不是很完善,希望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检验与校正。
参考文献:
[1] 匡星.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6.
[2] 周国强,周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公路类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7.4.
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技术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0 引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完成的《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深圳、青岛、成都、长春等7个城市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1条段,里程252公里,车站167座。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计有28个城市继续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续建线路共计63条段,里程1399公里,车站970座。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元-290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各类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由于国内原先没有专门院校设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因此没有相关的人才积累。如何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解决专业人才的短缺是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即将面临的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容
纵观国内外投入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大致经历了规划设计、筹备建设和成熟运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侧重点不同,当城市轨道交通被批准建设之后,通常成立专门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而相关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会先下设建设分公司和运营管理分公司,使其分别承担土木建设任务和运营的初期筹备工作。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的完成,各种设备的逐步到位,进入试运营、正试运营阶段,运营管理分公司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通常下设机电分公司、供电分公司、线路分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职工学校、设计研究所等部门。
总的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站务管理和设备的维修维护。站务管理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客运服务、应急处理等。设备的维修养护包括机车车辆的检修、车站家电设施(如空调、电梯等)的维护,供电(强电、弱电)、通信信号、机电和线路等。相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培养有通信信号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系统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施维护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从事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机电技术及其装备的操作、运行、检修、维护和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5)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培养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这5部分内容囊括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需的各类人才,需要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使得不同院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的培养落脚点不尽相同。
2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铁路运输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之处只在客流特点的不同,随之产生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整体运营组织方面复杂性和局部运营组织简单性的特点,将原来铁路交通转变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可以共用,因而本科层次的城市轨道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交通工程或交通运输专业之下,为数不多,主要由铁路交通专业方向转变而来。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注重与工程一线的零距离接触,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把培养的重点落在“技术”之上,但同时也不能像高职院校面向普通的技术工人,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把握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等各方面“度”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如果该专业方向覆盖各个岗位而无突出重点,广而不精,则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与此同时,只是掌握某一方面的某些技能,而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没有宏观把握与系统协调的能力,则培养的只是技术工人。
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全面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一个或者两个方向的专门技术,既能胜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管理维修工作,又能够满足该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协调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一线工程师。
3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的实施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具有持续的潜在的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这个市场,也会让该专业方向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合理定位并保持特色
在课程设置时如何定位,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是工作时的自我学习搭建一个充足的平台。对此,制定了以下几点原则:
(1)强化基础
本科层次的学生和高职层次的学生最本质区别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基础,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与行业有关的技术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目的是为学生此后的专业学习,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奠定足够厚重的基础,期望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2)重点突出的同时,兼顾全面
在重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课程的同时,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也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当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经济影响等各个方面。
兼顾全面,就是要覆盖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方方面面,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找到突破口的启发,甚至是途径,目的是在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充分凸现应用型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本质上的不同。
(3)保持知识的前沿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技术发展很快,在课程设置上应跟上时代潮流,把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及时作为选修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方案中。
3.2保障条件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不能只局限在少数人的研讨、设计之中,必须化为全员的行动,要想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方向办成社会认可的专业,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1)师资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是一个全新专业,许多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相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相关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也比较欠缺。
对于地方高校,专业教师多是引进的或应届毕业生,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就更为匮乏。所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
(2)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造价昂贵的系统,建立其车辆运营、调度、信号、通讯等子系统的实物实验室,并不现实,该专业需要相应的模拟仿真实验室,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素质的培养。
另外,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难题。
4 结论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以及实施过程的探讨,并以交通工程专业2007级作为试点,初步效果良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走过单线建设阶段,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将会迈上新台阶。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因而如何在本科层次上对其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将继续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 言: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1 管理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对轨道运营管理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加上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也各有不同,造成城市之间的管理标准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各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1.2 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也有的城市存在分项管理和沿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后总管理。这种相对多样化和独特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
1.3 不全面的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管理同样也有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进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协调管理。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2.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
2.3 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的运营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安全管理,同时做好票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谐、规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辰虎,卢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发展战略[J].中国铁路,2004(08).
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提高运营速度和运营安全已经成为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点。本文用一些现代化的安全管理理念作指导,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一些改革措施。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城市已经大力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城市轨道交通视为我国优先发展的领域,并指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发展规模扩大的需要,要进行超前规划。现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大连、武汉等。按照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轨道发展的情况,我国已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涉及到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给排水系统、车辆工程系统、售票系统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必须要对这些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这就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是从1969年开始的,至今发展也不过40多年的时间。正是因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导致我们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其技术设备十分复杂,仪器十分精密,在城市运营中不仅客流量很大,而且受时间段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
2.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的因素
2.1人的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
提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人的因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极大的影响。客观因素的优劣只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在乘车时往往忽略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摔倒、踩踏事故等时有发生。而一些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职业素质,例如,地面有积水却不及时清扫,从而导致人员滑倒;在客流量高峰期不及时进行人员疏导等。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缺乏发生安全事故时的应急意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往往手足无措,导致伤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
2.2设备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
除了人的主导作用外,设备因素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质量优秀的设备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得以安全运营的基础,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将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供电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就很容易导致火灾和人员触电等安全事故;电梯以及自动扶梯一旦发生故障,就很容易使正在使用电梯或者自动扶梯的乘客发生生命危险。
2.3环境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第三大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自然环境包括其内部建筑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建筑中的安全提示以及建筑外的天气状况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人员的整体素质、社会风气、法律状况等。这些因素都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
3.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来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迫在眉睫。首先,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安全培训,指导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能够及时和灵活的采取恰当的方法,排除车市轨道交通系统常见的安全隐患。其次,安排技术人员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的检修,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现有的系统安全水平。最后,向来往的乘车人员进行适当的安全意识宣传,并及时制止其不安全的行为。除了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外,还应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意识教育。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广告、广播等手段在候车大厅不间断播放乘车注意事项,时刻提醒乘客注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人们的日常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在平时的生活中将安全意识灌输给人们,使其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
3.2合理设计设备的分布,对设备及时检修和更新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中,最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供电线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漏电和火灾。如果线路排放过于密集,当电路高负荷工作时很容易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引起火灾。对于设备安全的管理,必须从设计上加以改进,对设备和线路进行合理的排放。除此之外,设备在使用中往往产生老化和磨损,一些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经常导致设备损坏。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应当及时安排技术人员来进行系统的检修,对于老化的零件和仪器进行及时的更换,对于新型设备可进行适当的购进,保证城市轨道交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
3.3改善乘车环境因素
对于自然气候因素,天气因素是我们很难有办法进行改变,但是却可以通过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减少建筑的安全隐患。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社会因素对安全管理的影响,例如可以对乘车环境进行适当的改进,在上下车时引导乘客排队,维持车站秩序,禁止追逐打闹,禁止吸烟,贴上安全提示标语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乘车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总结
总之,根据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人、设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形成一套高效、全面的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吴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2917-2917.
[2]朱沪生.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10):1-5,16.
篇8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对于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安全运营安全管理主要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突出城市整体的安全性,将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管理方式上加大了安全法规的建设力度,实现了法制化的管理。在手段上开发了大量先进的行车安全检测设备,实现自动检测车辆的行使过程,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操控。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我国所掌握的轨道交通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模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轨道交通的管理模式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北京地铁制定了安全可靠、快捷准时、出行方便、高效运行的安全管理模式[2]。公司主要依靠加强基础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深化管理体系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活动,积极推动了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香港地铁公司同样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轨道交通部门只动了安全策略,建立了安全管理系统,推行安全管理计划等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以上的两个实例表明了我国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必须不断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推动轨道交通的发展。
二、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设备质量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施工过程中,有些部门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购买质量没有保障的设备。这种现象将会导致轨道设备不能正常的运行,如果出现故障就会使列车运行的秩序混乱,严重的会出现运营中断,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2、人员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以后,经常会出现乘客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导致安全事故。另外,由于乘客的疏忽不慎落入或者故意跳入轨道,造成了列车延误,再加上工作人员处理不及时出现安全事故。
3、轨道交通运营法律不完善[3]。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缺少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一些危害轨道交通安全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得不到保障。
4、其他原因。恐怖袭击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这些因素也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涉及多个专业,且多专业之间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工作复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安全管理时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管理宣传工作,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建立应急机制。
1、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严格筛选工作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认证,切实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等,加强员工对知识的追踪考核,使其能够将新培训的内容不断的强化,进而在工作中可以自如的应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在地铁乘站口进行人工安全检查和自动安全监控,杜绝危险因素进入地铁中。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对乘客的乘车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宣传,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得乘客能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
2、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
健全基础设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完善的设施配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防止设备的老化,促使设备保持较高的可靠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故障的隐患,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
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
为了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需要在运营管理行业内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规范行业内企业的行为。同时,加快运营企业的体制的改革,促进其转变为企业的步伐,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行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
4、建立应急机制
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对于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系统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机制系统,进行实时的人员监控。在轨道交通发生事故时,应急系统可以自动报警,并在此过程中开启自动检测装置,对事故进行检测和应急。同时引导工作人员指挥乘客进行安全的疏散。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诸多多问题,必须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减少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洪德,吕栋.基于集对分析原理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3(03):11-13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交通运输业精细化管理
考察伴随至今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都足以说明:金融危机的衍生作用,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我国交通运输业必然成为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
我国交通运输业,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流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客运任务。由产业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我国金融危机时期外贸出口受阻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的盈利能力必然遭到削减。并且,在高油价、通胀背景下,交通运输业客运领域的盈利空间,也遭到严重打击。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下推动交通运输业的精细化管理,便成为必然选择。
一、金融危机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现状分析
若要切实推动交通运输业的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
(一)影响国际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与我国有传统外贸往来的国家,普遍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此,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他国市场,从而,也就阻碍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国际业务的展开。目前,传统外贸伙伴国在设立贸易壁垒时,引入了“绿色壁垒”这种技术性壁垒模式。在这种外贸壁垒模式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历来的高耗能、高尾气排放的特征,自然将被征收高额的罚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国际交通运输业的运营。
(二)影响国内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分析
尽管,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但是,作为开放经济体,我国又不得不承受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联动影响。包括:流动性过剩、国际油价上涨等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消费偏好,在此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客运业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油价的现实,则直接侵蚀了交通运输业的利润空间。
二、交通运输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由上可知,推动对我国交通运输业进行精细化管理,自然成为现实选择。在结合上文所作分式的同时,还须就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进行探究。
(一)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目前国际贸易领域有关“绿色壁垒”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实则是对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践。在此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应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来应对全球油价高涨,以及物资材料短缺的现状。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有效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运营效率。
(二)转变经营战略的要求
可以预测,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仍不明朗的今天,他国上述保护性贸易政策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交通运输业从宏观管理层面,也就内在有转变经营战略的要求。结合中央提出的拉动内需的时代背景,应大力拓展国内乃至区域交通运输业务的市场份额。
(三)改善服务质量的要求
无论货运还是客运,都体现着交通运输业的服务特征。惟有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才能通过企业公共关系的建立,最终形成品牌效应。而品牌效应的获得,便能为交通运输企业赢得稳定的货源与客源。
三、交通运输业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构建
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精细化管理,实则是通过构建机制来满足上述内在要求。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交通运输业是由诸多交通类企业和组织构成的,在广泛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对于上述要求的满足很难通过自觉来完成。因此,还需借助各级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引导。
(一)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激励机制
上文所指出的提升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产业的运营效率。然而,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是各交通运输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加大。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不但将产生会计成本;还将产生较大的沉淀成本。这样一来,就弱化了各企业在提升产业结构的意愿。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开展上述工作。
(二)削弱行政区壁垒对产业运营的影响
受到交通运输业运营特征的影响,在业务开展中一定的经济交通距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先决条件。尽管,我国已逐步在开展功能区的规划;但是,目前的行政区壁垒仍然影响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之间应建立协商机制;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景下,给予对方交通运输企业,在路政收费以及畅通度上必要的支持。惟有这样,通过交通运输业的物流体系,才能支撑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内在的商流体系。
(三)有效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燃料消耗成本
伴随着中东局势等外生影响因素的作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在此背景下,在交通运输业精细化管理方面,就存在着燃料消耗成本难以控制的局面,这将极大的侵蚀该产业的利润空间。为此,国内交通运输业主管部门应联动能源生产部门,采取燃料差异化定价的措施。从而,在一定时期稳定交通运输业所需燃料的价格。并且,通过优化供应链系统、大力开展共同配送等工作,也将从技术层面,降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油价,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四)切实减少路政的收费环节
目前,路政收费已成为交通运输业运营费用支出的主要方面。根据央视2台所播出的“物流类节目”显示,高昂的高速路政收费不仅弱化了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还倒逼物流企业选择次优路线。最终,降低了物流运输效率,还加大了货损率。为此,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在切实减少路政收费环节上下工夫。
最后,各级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还应监督与推动交通运输业服务质量的改善活动。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及声誉约束机制来完成该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8)
[2]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 实训基地 开放性 建设要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82-03
一、广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伴随着广西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南宁地铁的开工建设及南宁地铁1号线的开通运营,广西多所学校开始了城轨运营相关专业的招生与培养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广西开办城轨运营类专业的高职学校达到8所,中职学校3所。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或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高职学生的“操作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对于学生的培训质量影响非常大。鉴于城轨运营类专业的特点,城轨运营类实训基地一般投入都较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广西城轨运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设备功能单一,难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联动,不能仿真作业现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一个大“联动机”,涉及车辆、驾驶、供电、调度、车站、施工等多个工种,在实训时,要求能实现各岗位的联动及综合技能的训练。目前,各个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分模块建设,仅仅实现单一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很难实现多功能的综合训练。
第二,功能上落后于企业实际水平,难以与所在区域城轨运营企业的设备水平保持一致。城轨运营技术发展迅速,高技术设备需不断进行更新。即使实训基地建设时设备水平与企业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后续新线建设时往往又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若实训设备更新不及时,功能上很难与企业保持同一水平。另外,地铁设备制造企业有多家,不同的线路,设备系统不同,信号制式不同,操作功能不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设备功能很难与现场保持同步。
第三,院校间实训设备重复设置,设备利用率较低。由于职业院校间实训基地封闭管理,缺乏沟通与合作,一方面资金来源有限,另一方面还存在实训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浪费。
第四,符合实训要求的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暴发性发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往往优先选择在企业就业,许多学校很难招到专业教师,而在企业发展良好的员工也多不愿到学校任教,同时本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负担重,很难脱产到城轨运营企业深入学习,造成许多学校教师“招不进来,送不出去”。
第五,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周期短,建设方案缺乏深入调研,校企合作不深入。当前城轨运营技g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大部分均来源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校企缺乏深度合作,企业不愿将优质的软硬件资源投入学校。分批次,分阶段的有限的财政投入,多次招投标的限制,很难从总体上建设模拟现场综合联动作业的实训基地。同时财政资金往往有着严格的工期限制,建设周期短,建设方案缺乏深入调研,致使实训基地实训功能与现场相距甚远。
第六,实训项目设计不合理,实训项目的目的性不强。实训项目多简单停留在单项技能的训练上,融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缺乏,未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培养,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存在较大距离。
第七,社会服务能力弱。由于设备、实训项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企业往往不愿意将员工的再培训放在学校,造成所建城轨运营技术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遍较弱。
第八,实训基地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学习与院校间的交流。区内各高职院校的城轨运营技术实训基地大部分处于封闭使用状态,均只用于专业教学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即不对本专业学生开放,也不对本校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更不对外校学生开放,致使设备利用率偏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难以实现优质专业的示范性,也难以实现相关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广西职业院校城轨运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亟须改变现状,而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则是突破传统实训基地建设瓶颈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所谓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及院校的全面开放,不仅全方位地为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提供实训服务,还要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师资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同时还要为中小学职业普及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提供相关资源,还要为相关的科研活动开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政校企研的联合驱动能力,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挖掘资源流动的功能空间,促进区域教育实训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中高职全面协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解决当前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建设意义如下:
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实训基地的开放性不仅有利于本校本专业学生技能提高,也有利于非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区内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实训,城运企业员工培训,各类运营人才的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企业与学校城轨运营技术科研以及面向小学,中学的专业普及服务。即开放实训基地实现了中职与高职、学校与企业、职教与普教有深度合作。
第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发挥示范特色专业在广西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促进广西中高职学校运营人才的培养质量。如前所述,在广西多所开设城轨类专业的学校中,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铁路特色学校外,其他大部分学校均是从零开始建设,既缺少师资,也缺少设备,更缺少有效的实训项目。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对高职院校进行开放性帮扶工作,从而提高广西城轨运营人才培养的培养质量。
第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实训基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政府资金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优势,区域布局,培养目标,对建设资金进行系统化管理,优化布置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减少各学校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跟踪城轨技术的发展与城轨实训设备的更新、实训项目的开发,从而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建设高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时间、空间及相关设备的开放外,还涉及师资观念、人员参与、资金保障、设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校政企三方的通力合作,且以学校为主体,抓好各个方面的建设。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
(一)加强开放性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及资金等,同时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也必须经过一定的遴选与认定,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如何认定、如何运行管理等,都需要由相关制度进行保证。从上海市的建设经验可知,开放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建设。如关于开放性实训基地认定问题,上海市专门颁发《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行为识别手册》,关于开放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上海市制定《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指导意见》等制度,对开放实训进行监控、激励与评价。
由于广西目前尚未进行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可分为二步走。第一步,“基地”可首先试行对校内学生与教师的开放,其次学校可根据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对外校学生、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科研验证等进行开放,并制定实训基地的使用管理制度。第二步,当广西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时,根据广西的管理制度,对校级实训管理制度进行修改。
(二)加强开放性实训基地管理云平台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对象分散,基地使用频率较高,实训项目及需求多样,因此管理云平台应能根据需要对申请者的申请及时作出安排与审批。除了上述功能,云平台还应明确实训项目清单,清单项目作业指导书,设备维护管理要求,实训师资配备,实训过程要求等一系列规定。管理平台应由实训人员专人管理,根据实训基地使用情况及时对相关申请作出批复。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应功能先进,代表当前运营企业的实际水平,能够反映现场作业情况。即“理念上超前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应于企业”。基地建设应体现本专业主要岗位群的典型作业技能、主要岗位的职业资格鉴定、企业人员的培训需求等要求。
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而言,需建设站务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调车员、车辆段派班员、行车调度员、电客车司机等主要运营岗位实训需要的车站综合实训室,调度实训室,行车值班员实训室,安全技能实训室、模拟驾驶集群等实训室,各实训室应成系列化,联动化,能模拟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作I过程。如客运系统实训,应能实现车站计算机(SC)与现场客运设备,线网控制中心与全线各站SC的联动综合实训。票厅应能模拟各种类型的票务故障综合训练。行车系统应实现车站(LATS)、调度(CATS),司机三者之间各种故障类型的联动综合训练。除联动外,还可实现信号系统故障单机演练,包括LATS与CATS单机演练。列车模拟驾驶单机演练等,即实现基础实训与综合实训的结合。安全实训室除实现应急急救等单项技能的训练外,还应实现火灾报警系统(FAS)、环控系统(BAS)的中心级与车站级的联动综合操作,特别是车站就地级设备操作,应与现场设备保持一致。另外,应及时跟进城轨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城轨运营新设备,从而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由于开放基地的同时伴随着师资的开放,因此开放性实训基地师资一般要求具有“双师”素质且理论知识丰富、具有企业基层经历、具备实训与培训指导能力。加强师资建设由此也成为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师资建设,应做到“培”“引”“兼”并重,(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83页)注重制度建设,按“教师名师、技术能手”的要求,进行师资培养与引进。首先,应加强对校内实训教师的培养力度,无论新入职教师还是老教师,学校应从制度设计上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职业实践的机会,经现场考核,达到现场技术能手以上水平后,方可进行相关的实训指导工作。其次,对于“引”进教师的管理,同样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引进的人才专业技能突出。对于特别优秀但是引不到教师队伍里的人才,可考虑聘用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五)加强实训项目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与设备发展与企业作业标准更新保持同步,加强实训项目的开发,才能满足现场培训与鉴定的需要。
总之,在广西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由于其在优质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示范与引领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必将成为下一步实训室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过程中应系统考虑开放性基地建设项目对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硬件建设,师资建设、实训项目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努力克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托“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开放性实训基地,从而充分发挥示范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文艳.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研究[J].亚太教育,2015(4)
[2]沈利剑.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J].亚太教育,2016(37)
[3]成忠慧.职教为公能力为本 开放实训开放办学―― 上海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实践意义浅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4]马成正.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4〕52号);2016高等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桂教办〔2016〕316号)